标题:弘明集卷第三 内容: 弘明集卷第三梁杨都建初寺释僧祐撰 孙绰喻道论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书难白黑论◎孙绰喻道论或有疑至道者。 喻之曰。 夫六合遐邈庶类殷充。 千变万化浑然无端。 是以有方之识各期所见。 鳞介之物。 不达皐壤之事。 毛羽之族。 不识流浪之势。 自得于窞井者则怪游溟之量。 翻翥于数仞者。 则疑冲天之力。 缠束世教之内。 肆观周孔之迹。 谓至德穷于尧舜。 微言尽乎老易。 焉复覩夫方外之妙趣。 冥中之玄照乎。 悲夫章甫之委裸俗。 韶夏之弃鄙俚。 至真绝于漫习。 大道废于曲士也。 若穷迷而不迁者。 非辞喻之所感。 试明其旨。 庶乎有悟于其间者焉。 夫佛也者体道者也。 道也者导物者也。 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 无为故虚寂自然。 无不为故神化万物。 万物之求卑高不同。 故训致之术或精或麁。 悟上识则举其宗本。 不顺者复其殃放。 酒者罗刑淄为大罚。 盗者抵罪三辟五刑。 犯则无赦。 此王者之常制。 宰牧之所同也。 若圣王御世百司明达。 则向之罪人必见穷测无逃形之地矣。 使姦恶者不得容其私。 则国无违民而贤贤之流必见旌叙矣。 且君明臣公世清理治。 犹能令善恶得所曲直不滥。 况神明所莅无远近幽深。 聪明正直罚恶祐善者哉。 故毫釐之功锱铢之衅。 报应之期不可得而差矣。 历观古今祸福之证。 皆有由缘载籍昭然。 岂可掩哉。 何者阴谋之门子孙不昌。 三世之将道家明忌。 斯非兵凶战危积杀之所致耶。 若夫魏颗从治而致结草之报。 子都守信而受骢骥之锡。 齐襄委罪。 故有坠车之祸。 晋惠弃礼。 故有弊韩之困。 斯皆死者报生之验也。 至于宣孟愍翳桑之饥。 漂母哀淮阴之惫。 并以一飡拯其悬馁。 而赵蒙倒戈之祐。 母荷千金之赏。 斯一获万报不踰世。 故立德闇昧之中。 而庆彰万物之上。 阴行阳曜自然之势。 譬犹洒粒于土壤。 而纳百倍之收。 地穀无情于人。 而自然之利至也。 或难曰。 报应之事诚皆有徵。 则周孔之教何不去杀。 而少正正刑二叔伏诛耶。 答曰。 客可谓达教声而不体教情者也。 谓圣人有杀心乎。 曰无也。 答曰。 子诚知其无心于杀。 杀故百姓之心耳。 夫时移世异物有薄纯。 结绳之前。 陶然大和。 暨于唐虞礼法始兴。 爰逮三代刑罔滋彰。 刀斧虽严而犹不惩。 至于君臣相灭父子相害。 吞噬之甚过于豺虎。 圣人知人情之固于杀不可一朝而息。 故渐抑以求厥中。 犹蝮蛇螫足。 斩之以全身。 痈疽附体。 决之以救命。 亡一以存十。 亦轻重之所权。 故刑依秋冬。 所以顺时杀。 春蒐夏苗。 所以简胎乳。 三驱之礼禽来则韬弓。 闻声覩生肉至不食。 钓而不网。 弋不射宿。 其于昆虫每加隐恻。 至于议狱缓死眚灾肆赦。 刑疑从轻宁失有罪。 流涕授钺哀矜勿喜。 生育之恩笃矣。 仁爱之道尽矣。 所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德被而功不在我。 日用而万物不知。 举兹以求。 足以悟其归矣。 难曰。 周孔适时而杀。 佛欲顿去之。 将何以惩暴止姦统理群生者哉。 答曰。 不然。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盖外内名之耳。 故在皇为皇。 在王为王。 佛者梵语。 晋训觉也。 觉之为义。 悟物之谓。 犹孟轲以圣人为先觉。 其旨一也。 应世轨物盖亦随时。 周孔救极弊。 佛教明其本耳。 共为首尾其致不殊。 即如外圣有深浅之迹。 尧舜世夷。 故二后高让。 汤武时难。 故两军挥戈。 渊默之与赫斯其迹则胡越。 然其所以迹者。 何常有际哉。 故逆寻者每见其二。 顺通者无往不一。 或难曰。 周孔之教。 以孝为首。 孝德之至百行之本。 本立道生通于神明。 故子之事亲。 生则致其养。 没则奉其祀。 三千之责莫大无后。 体之父母不敢夷毁。 是以乐正伤足。 终身含愧也。 而沙门之道。 委离所生弃亲即疎。 刓剔须发残其天貌。 生废色养终绝血食。 骨肉之亲等之行路。 背理伤情莫此之甚。 而云弘道敷仁广济群生。 斯何异斩刈根本修枝干而言文頴硕茂。 未之闻见皮之不存。 毛将安附。 此大乖于世教。 子将何以祛之。 答曰。 此诚穷俗之甚所惑。 倒见之为大谬。 谘嗟而不能默已者也。 夫父子一体惟命同之。 故母疾其指儿心悬骇者。 同气之感也。 其同无间矣。 故唯得其欢心。 孝之尽也。 父隆则子贵。 子贵则父尊。 故孝之为贵。 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 若匍匐怀袖日御三牲。 而不能令万物尊己。 举世我赖以之养亲。 其荣近矣。 夫缘督以为经。 守柔以为常。 形名两绝亲我交忘。 养亲之道也。 既已明其宗。 且复为客言其次者。 夫忠孝名不并立。 頴叔违君书称纯孝。 石碏戮子武节乃全。 传曰。 子之能仕父教之忠。 策名委质二乃辟也。 然则结缨公朝者。 子道废矣。 何则见危授命逝不顾亲皆名注史笔。 事摽孝首。 记注者。 岂复以不孝为罪。 故谚曰。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明其虽小违于此。 而大顺于彼矣。 且[骨*玄]放遐裔而禹不告退。 若令委尧命以寻父屈。 至公于私慼。 斯一分之小善。 非大者远者矣。 周之泰伯远弃骨肉託迹殊域。 祝发文身存亡不反。 而论称至德书着大贤。 诚以其忽南面之尊。 保冲灵之贵。 三让之功远。 而毁伤之过微也。 故能大革夷俗流风垂训。 夷齐同饿首阳之下。 不恤孤竹之胤。 仲尼目之为仁贤。 评当者。 宁复可言悖德乎。 梁之高行毁容守节。 宋之伯姬顺理忘生。 并名冠烈妇德范诸姬。 秉二妇之伦。 免愚悖之讥耳。 率此以谈。 在乎所守之轻重可知也。 昔佛为太子。 弃国学道。 欲全形以向道。 恐不免维絷。 故释其须发变其章服。 既外示不反内修简易。 于是舍华殿而即旷林。 解龙衮以衣鹿裘。 遂垂条为宇藉草为茵。 去栉梳之劳。 息汤沐之烦。 顿驰骛之辔。 塞欲动之门。 目遏玄黄耳绝淫声。 口忘甘苦意放休慼。 心去于累。 胸中抱一。 载平营魄。 内思安般。 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游志三四出入十二门。 禅定拱默山停渊澹神若寒灰形犹枯木。 端坐六年道成号佛。 三达六通正觉无上。 雅身丈六金色焜曜。 光遏日月声协八风。 相三十二好。 姿八十形伟。 群有神足无方。 于是游步三界之表。 恣化无穷之境。 回天舞地飞山结流。 存亡倏忽神变绵邈。 意之所指无往不通。 大范群邪迁之正路。 众魔小道靡不遵服。 于斯时也。 天清地润品物咸亨。 蠢蠕之生浸毓灵液。 枯藁之类改瘁为荣。 还照本国广敷法音。 父王感悟亦昇道场。 以此荣亲。 何孝如之。 于是后进之士。 被服弘训思济高轨。 皆由父母不异所尚承欢心而后动耳。 若有昆弟之亲者。 则服养不废。 既得弘修大业而恩纪不替。 且令逝没者得福报以生天。 不复顾歆于世祀。 斯岂非兼善大通之道乎。 夫东隣宰牛西隣禴祀。 殷美黍稷周尚明德。 兴丧之期于兹着矣。 佛有十二部经。 其四部专以劝孝为事。 殷勤之旨。 可谓至矣。 而俗人不详其源流。 未涉其场肆。 便瞽言妄说辄生攻难。 以萤烛之见疑三光之盛。 芒隙之滴怪渊海之量。 以诬罔为辩。 以果敢为名。 可谓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 ◎宗居士炳答何承天书难白黑论何与宗书近得贤从中朗书。 说足下勤西方法事。 贤者志大。 岂以万劫为奢。 但恨短生无以测冥灵耳。 治城慧琳道人作白黑论。 乃为众僧所排摈。 赖蒙值明主善救。 得免波罗夷耳。 既作比丘乃不应明此白徒亦何为不言。 足下试寻。 二家谁为长者。 吾甚昧然。 望有以佳悟。 何承天白。 宗答何书所送琳道人白黑论。 辞情致美。 但吾闇于照理。 犹未达其意。 既云幽冥之理。 不尽于人事。 周孔疑而不辩。 释氏辩而不实。 然则人事之表幽闇之理。 为最廓然唯空。 为犹有神明耶。 若廓然唯空。 众圣庄老何故皆云有神。 若有神明复何以断其不实。 如佛言。 今相与共在常人之域。 料度近事犹多差错。 以陷患祸。 及博弈麁艺。 注意研之。 或谓生更死谓死实生。 近事之中都未见有常得而无丧者。 何以决断天地之外亿劫之表冥冥之中。 必谓所辩不实耶。 若推据事不容得实。 则疑之可也。 今人形至麁人神实妙。 以形从神岂得齐终心之所感。 崩城陨霜白虹贯日太白入昴气禁之医。 心作水火冷暖辄应。 况今以至明之智至精之志。 专诚妙彻感以受身。 更生于七宝之玉。 何为不可实哉。 又云。 折毫空树无伤垂荫之茂。 堆材虚空无损轮奂之美。 贝锦以繁彩发华。 和羹以盐梅致旨。 以塞本无之教。 文不然矣。 佛经所谓本无者。 非谓众缘和合者皆空也。 垂荫轮奂处物自可有耳。 故谓之有谛。 性本无矣。 故谓之无谛。 吾虽不悉佛理。 谓此唱居然甚安。 自古千变万化之有。 俄然皆已空矣。 当其盛有之时。 岂不常有也。 必空之实。 故俄而得以空耶。 亦如惠子所谓物方生方死。 日方中方晲。 死晲之实。 恒豫明于未生未中之前矣。 愚者不覩其理。 唯见其有。 故齐侯摄爽鸠之余。 伪而位恋其乐。 贤者心与理一。 故颜子庶乎屡空。 有若无实若虚也。 自颜以下。 则各随深浅而味其虚矣。 若又喻下纵不能自清于至言以倾爱竞之惑。 亦何常无髣髴于一毫。 岂当反以一大增塞而更令变嗜好之欲乎。 乃云明无常增渴廕之情。 陈苦伪笃竞辰之虑。 其言过矣。 又以舟壑唐肆之论。 已盈耳于中国。 非理之奥。 故不举为教本。 谓剖析此理更由指掌之民。 夫舟壑潜谢。 佛经所谓现在不住矣。 诚能明之则物我常虚。 岂非理之奥耶。 盖悟之者寡。 故不以为教本耳。 支公所谓未与佛同也。 何为以素闻于中国而蔑其至言哉。 又以效神光无径寸之明。 验灵变无纤介之实。 徒称无量之寿。 孰见期颐之叟。 诸若此类皆谓于事不符。 夫神光灵变及无量之寿。 皆由诚信幽奇。 故将生乎佛土亲映光明其寿无量耳。 今没于邪见慢诞灵化理固天隔。 当何由覩其事之符乎。 夫心不贪欲。 为十善之本。 故能俯绝地狱仰生天堂。 即亦服义蹈道理端心者矣。 今内怀虔仰。 故礼拜悔罪。 达夫无常。 故情无所悋。 委妻子而为施。 岂有邀于百姓。 复何得乃云。 不由恭肃之意。 不乘无吝之情乎。 泥洹以无乐为乐。 法身以无身为身。 若本不希拟。 亦可为增耽逸之虑。 肇好奇之心。 若诚飡仰则耽逸稍除。 而获利于无利矣。 又何问利竞之俗乎。 又云。 道在无欲。 而以有欲要之。 俯仰之间非利不动。 何诬佛之深哉。 夫佛家大趣。 自以八苦皆由欲来。 明言十二因缘。 使高妙之流。 朗神明于无生耳。 欲此道者。 可谓有欲于无欲矣。 至于启导麁近。 天堂地狱皆有影嚮之实。 亦由于公以仁活招封。 严氏以好杀致诛。 畏诛而欲封者。 必舍杀而修仁矣。 励妙行以希天堂。 谨五戒以远地狱。 虽有欲于可欲。 实践日损之清涂。 此亦西行而求郢。 何患其不至哉。 又嫌丹青眩媚彩之目。 土木夸好壮之心。 成私树之权。 结师党之势。 要厉精之誉。 肆凌竞之志。 固黑蝗之丑。 或可谓作法于凉。 其弊犹贪耳。 何得乃慢佛云作法于贪耶。 王莾窃六经以篡帝位。 秦皇因觐朝而搆阿房。 宁可复罪。 先王之礼教哉。 又云。 宜废显晦之迹。 存其所要之旨。 示来生者。 蔽亏于道释。 不得已请问其旨为欲何要必欲使修利迁善以遂其性矣。 夫圣无常心。 就物之心以为心耳。 若身死神灭。 是物之真性。 但当即其必灭之性。 与周孔并力致教。 使物无禀。 则迁善之实。 岂不纯乎。 何诳以不灭欺以佛理。 使烧祝发肤绝其胖合。 所遏苗裔数不可量。 为害若是。 以伤尽性之美。 释氏何为其不得已乎。 若不信之流。 亦不肯修利而迁善矣。 夫信者则必耆域揵陀勒夷陀密竺法乘帛法祖竺法护于法兰竺法行于道邃阙公则佛图澄尸梨蜜郭文举释道安支道林远和上之伦矣。 神理风操。 似殊不在琳比丘之后。 宁当妄有毁人理落簪于不实人之化哉。 皆灵奇之实引绵邈之心。 以成神通清真之业耳。 足下藉其不信远送此论。 且世之疑者咸亦妙之。 故自力白答以尘露众情。 夫世之然否佛法都是人兴丧所大。 何得相与共处以可否之间。 吾故罄其愚思制明佛论。 以自献所怀。 始成已令人书写。 不及此信晚更遣信可闻。 当付往也。 宗炳白。 释均善难何承天前送均善论。 并谘求雅旨。 来答周至。 及以为兹理兴丧宜明。 不可但处以可否之间。 吾虽不能一切依附。 亦不甚执偏见。 但求夜光于巨海。 正自未得耳。 以为佛经者。 善九流之别家。 杂以道墨。 慈悲爱施与中国不异。 大人君子仁为己任。 心无亿必。 且以形像彩饰将谐常人耳目。 其为糜损尚微。 其所引益或着。 是以兼而存之。 至于好事者遂以为超孔越老唯此为贵。 斯未能求立言之本。 而眩惑于末说者也。 知其言者。 当俟忘言之人。 若唯取信天堂地狱之应。 因缘不灭之验。 抑情菲食尽勤礼拜。 庶几廕宝称之盖升弥灯之坐。 淳于生。 所以大谑也。 论云。 众圣老庄皆云有神明。 复何以断其不实如佛言。 答曰。 明有礼乐幽有鬼神。 圣王所以为教。 初不昧其有也。 若果有来生报应。 周孔宁当缄默而无片言耶。 若夫婴儿之临坎。 凡人为之骇怛。 圣者岂犹不仁哉。 又云。 人形至麁人神实妙。 以形从神岂得齐终。 答曰。 形神相资古人譬以薪火。 薪弊火微薪尽火灭。 虽有其妙岂能独传。 又云。 心之所感崩城陨霜白虹贯日太白入昂气禁之医冷煖辄应专诚妙感以受身更生七宝之土何为不可哉。 答曰。 崩城陨霜贯日入昂。 不明来生之譬。 非今论所宜引也。 又见水火之禁异其能生七宝之乡。 犹观大冶销金冀其能自陶铸终不可知也。 又曰。 有谛无谛。 此唱居然甚安。 自古千变万化之有俄然皆已空矣。 当其盛有之时。 岂不常有必空之实。 愚者不知其理唯见其有。 答曰。 如论云。 当其盛有之时。 已有必空之实。 然则即物常空。 空物为一矣。 令空有未殊而贤愚异称何哉。 昔之所谓道者。 于形为无形。 于事为无事。 恬漠冲粹养智怡神。 岂独爱欲未除宿缘是畏。 唯见其有岂复是过。 以此嗤齐侯。 犹五十步笑百步耳。 又云。 舟壑潜谢。 佛经所谓现在不住。 诚能明之则物我常虚。 答曰。 潜谢不住。 岂非自生入死自有入无之谓乎。 故其言曰。 有骇形而无损心。 有旦宅而无愤死。 贾生亦云。 化为异物又何足患。 此达乎死生之变者也。 而区区去就在生虑死。 心系无量志生天堂。 吾党之常灵异于是焉。 又云。 神光灵变及无量之寿。 皆由诫信幽奇。 故映其明。 今没于邪见。 理固天隔。 答曰。 今亦不从慢化者求其光明。 但求之于诚信者耳。 寻释迦之教。 以善权救物。 若果应验若斯。 何为不见其灵变以晓邪见之徒。 岂独不爱数十百万之说而悋俄顷神光。 徒为化声之辩。 竟无明于真智。 终年疲役而不知所归。 岂不哀哉。 又云内怀虔仰故礼拜悔罪。 达夫无常故情无所悋。 委妻子而为施。 岂有邀于百倍。 答曰。 繁巧以兴事。 未若除贪欲而息兢。 遵戒以洗悔。 未若剪荣冀以全朴。 况乃诱所尚以祈利。 忘天属以要誉。 谓之无邀。 吾不信也。 又云。 泥洹以无乐为乐。 法身以无身为身。 若诚能飡仰则耽逸稍除获利于无利矣。 答曰。 泥洹以离苦为乐。 法身以接善为身。 所以使飡仰之徒不能自绝耳。 果归于无利。 勤者何获而云获于无利耶。 此乃形神俱尽之证。 恐非雅论所应明言也。 又云。 欲此道者。 可谓有欲于无欲矣。 至若启导麁近者。 有影嚮之实。 亦犹于公以仁活致封。 严氏以好杀致诛。 厉妙行以希天堂。 谨五戒以远地狱。 虽有欲于可欲。 实践日损之涂。 此亦西行而求郢。 何患其不至。 答曰。 谓麁近为启导。 比报应于影嚮。 不亦善乎。 但影嚮所因必称形声。 寻常之形安得八万由旬之影乎。 所滞若有欲于无欲。 犹是常滞于所欲。 夫耳目殊司工艺异业。 末伎所存虑犹不并。 是以金石克谐。 泰山不能呈其高。 鸿鹄方集。 冥秋不能传其旨。 而欲以有欲成无欲。 希望就日损。 虽云西行去郢兹远。 如之何。 又云。 若身死神灭是物之真性。 但当与周孔并力致教。 何为诳以不灭欺以佛理。 使烧祝发肤绝其胖合。 以伤尽性之义。 答曰。 华戎自有不同。 何者。 中国之人。 禀气清和含仁抱义。 故周孔明性习之教。 外国之徒。 受性刚强贪欲忿戾。 故释氏严五戒之科。 来论所谓圣无常心。 就之物性者也。 惩暴之戒莫若乎地狱。 诱善之欢莫美乎天堂。 将尽残害之根。 非中庸之谓。 周孔则不然。 顺其天性去其甚泰。 淫盗着于五刑。 酒辜明乎周诰。 春田不围泽。 见生不忍死。 五犯三驱钓而不网。 是以仁爱普洽泽及豚鱼。 嘉礼有常爼。 老者得食肉春耕秋收蚕织以时。 三灵格思百神咸帙。 方彼之所为者。 岂不弘哉。 又甄供灌之赏。 严疑法之罚。 述蒲宰之问。 为劝化之本。 演焄蒿之答。 明来生之验。 祇服盱衡而矜斯说者。 其处心亦误矣。 论又称。 耆陀尸梨之属神理风操。 不在琳比丘后。 足下既明常人不能料度近事。 今何以了其胜否于百年之前数千里之外耶。 若琳比丘者僧貌而天灵。 似夫深识真伪。 殊不肯忌经护师崇饰幻说。 吾以是敬之。 孙兴公论云。 竺法护之渊达。 于法兰之纯博。 足下欲比中土何士也。 及楚英之修仁寺。 笮融之賙行馑。 宁复有清真风操乎。 昔在东邑。 有道含沙门自吴中来。 深见劝譬甚有恳诚。 因留三宿。 相为说练形澄神之缘。 罪福起灭之验。 皆有条贯。 吾拱听谠言申旦忘寝。 退以为士所以立身扬名着信行道者。 实赖周孔之本。 子路称闻之。 而未之能行。 唯恐有闻吾所行者多矣。 何遽舍此而务彼。 又寻称情立文之制。 知来生之为奢。 究终身不已之哀。 悟受形之难再。 圣人我师。 周孔岂欺我哉。 缘足下情笃。 故具陈始末。 想耆旧大智诲人不倦。 于此未默耳。 前已遣取明佛论。 迟寻至冀或朗然于心。 何承天白。 答何衡阳难释白黑论敬览来论。 抑裁佛化毕志儒业。 意义捡着才笔辩覈。 善可以警策世情。 实中区之美谈也。 观足下意非谓制佛法者非圣也。 但其法权而无实耳。 未审竟何以了其无实。 今相与断见事大计失得略半也。 灵化起于玄极之表。 其故糺结于幽冥之中。 曾无神人指掌相语。 徒信史之[门@(服-月+圭)]文于焚烧之后。 便欲以废顿神化相助寒心也。 夫圣人穷理尽性。 以至于命物。 有不得其所若已纳之于隍。 今诳以不灭欺以成佛。 使髠首赭衣焚身然指。 不复用天分以养父母夫妇父子之道。 从佛法已来。 沙河以西三十六国。 末暨中华。 绝此绪者亿兆人矣。 东夷西羗或可。 圣贤及由余日磾得来之类将生而不得生者多矣。 若使佛法无实。 纳隍之酷岂可胜言。 及经之权为合何道而云欲以矫抂过正以治外国刚强忿戾之民乎。 夫忿戾之类约法三章交赏见罚尚不信惧。 宁当复以即色本无泥洹法身十二因缘微尘劫数之言。 以治之乎。 禀此训者。 皆足下所谓禀气清和怀仁抱义之徒也。 资清和以疎微言。 厉义性以习妙行。 故遂能澄照观法。 法照俱空而至于道。 皆佛经所载。 而足下所信矣。 至若近世通神令德。 若孙兴公所赞八贤。 支道林所颂五哲。 皆时所共高。 故二子得以缀笔。 复何得其谓妄语乎。 孙称竺法护之渊达。 于法兰之淳博。 吾不闲雅俗。 不知当比何士。 然法兰弟子道邃。 未逮其师。 孙论云。 时以对胜。 流云。 谓庾文秉也。 是护兰二公。 当又出之。 吾都不识。 琳比丘又不悉世论。 若足下谓与文秉等者。 自可不后道邃犹当后护兰也。 前评未为失言。 诚能僧貌天灵深识真伪。 何必非天帝释化作。 故激厉以成佛耶。 白黑论未可以为诚实也。 来告所疑。 若实有来生报应。 周孔何故默无片言。 此固偏见之恒疑也。 真宜所共明。 夫圣神玄发感而后应。 非先物而唱者也。 当商周之季。 民坠涂炭。 弑逆横流。 举世情而感圣者乱也。 故六经之应治而已矣。 是以无佛言焉。 刘向称禹贡九州。 盖述山海所记。 申毒之民偎人而爱人。 郭璞谓之天竺浮屠所兴。 虽此之所夷。 然万土星陈于太虚。 竟知孰为华哉。 推其偎爱之感。 故浮屠之化应焉。 彼之麁者杂有乱虐君臣不治。 此之精者随时抱道佛事亦存。 虽可有禀法性于伊洛。 飡真际于洙泗。 苟史佚以非治道而不书。 卜商以背儒述而不编。 纵复或存于複壁之外典。 复为秦王所烧。 周孔之无言。 未必审也。 夫玄虚之道灵仙之事。 世典未甞无之。 而夫子道言。 远见庄周之篇。 瑶池之宴。 乃从汲冡中出。 然则然之五经。 未可以塞天表之奇化也。 难又曰。 若即物常空。 空物为一。 空有未殊。 何得贤愚异称。 夫佛经所称。 即色为空无复异空者。 非谓无有。 有而空耳。 有也则贤愚异称。 空也则万异俱空。 夫色不自色。 虽色而空。 缘合而有。 本自无有。 皆如幻之所作。 梦之所见。 虽有非有。 将来未至。 过去已灭。 现在不住。 又无定有。 凡此数义皆玄圣致极之理。 以言斥之诚难朗然。 由此观物我亦实觉其昭然。 所以旷焉增洗汰之清也。 足下当何能安之。 又云。 形神相资古人譬之薪火。 薪弊火微薪尽火灭。 虽有其妙岂能独存。 夫火者薪之所生。 神非形之所作意有精麁感而得形随之。 精神极则超形独存无形而神存法身常住之谓也。 是以始自凡夫终则如来。 虽一生向麁。 苟有识向万劫不没。 必习以清昇。 螟蛉有子蜾螺负之。 况在神明廕宝积之盖。 升镫王之座。 何为无期。 又疑释迦以善权救物。 岂独不爱数十百万之说。 而悋俄顷神光不以晓邪见之徒。 夫虽云善权感应显昧各依罪福。 昔佛为众又放光明。 皆素积妙诚故得神游。 若时言成已着之筌。 故慢者可覩。 光明发由观照邪见无缘瞻洒。 今覩经而不悛其慢先洒。 夫复何益。 若诚信之贤独朗神照。 足下复何由知之而言者。 会复谓妄说耳。 恒星不见夜明也。 考其年月即佛生放光之夜也。 管幼安风夜泛海。 同侣皆没。 安于闇中见光。 投光赴岛。 阖门独济。 夫佛无适莫。 唯善是应而致应。 若王祥郭巨之类不可称说。 即亦见光之符也。 岂足下未见便无佛哉。 又陈周孔之盛。 唯方佛为弘。 然此国治世君王之盛耳。 但精神无灭冥运而已一生瞬息之中八苦备有。 虽剋儒业以整俄顷。 而未几已灭三监之难。 父子相疑兄弟相截。 七十二子虽复升堂入室。 年五十者曾无数人。 颜夭冉疾由醢予族赐灭其须匡陈之苦。 岂可胜言。 忍饥弘道诸国乱流。 竟何所救。 以佛法观之。 唯见其哀。 岂非世物宿缘所萃耶。 若所被之实理。 于斯犹未为深弘。 若使外率礼乐内修无生。 澄神于泥洹之境。 以亿劫为当年。 岂不诚弘哉。 事不传后理。 未可知。 幸勿据麁迹而云。 周孔则不然也。 人皆谓佛妄语。 山海经说死而更生者甚众。 崑崙之山广都之埜。 轩辕所之之国。 气不寒暑。 凤卵是食甘露是饮。 廕玕琪之树歃朱泉之水。 人皆数千岁不死。 及化为黄能入于羽渊申生伯有之类。 丘明所说亦不少矣。 皆可权此之麁以信彼之精者也。 承昔有道闻佛法而敛者。 必不啻作蒲城之死士可矣。 当由所闻者未高故耶。 足下所闻者高。 于今犹可豹变也。 人是精神物但使归信灵极。 粗禀教戒。 纵复微薄亦足为感。 感则弥升。 岂非脱或不灭之良计耶。 昔不灭之实事如佛言。 而神背心毁自逆幽司。 安知今生之苦毒者非往生之故尔耶。 轻以独见傲尊神之训。 恐或自贻伊阻也。 佛经说。 释迦文昔为小乘比丘而毁大乘。 犹为此备苦地狱经历劫数。 况都不信者耶。 复何以断此经必虚乎。 足下所诘前书中语。 为因琳道人章句耳。 其意既已粗达。 不能复一二辩答。 所制明佛论已。 事事有通今付往。 足下力为善寻。 具告中否。 老将死以此续其尽耳。 此书至便倚索答。 殊不容悉。 宗炳白。 何重答宗重告并省大论。 置阵如项籍。 既足以贼汉祖。 况弱士乎。 证譬坚明文辞渊富。 诚欲广其利释施及凡民。 深知君子之用心也。 足下方欲影嚮以神其教。 故宜缄默成人之美。 但常谓外国之事或非中华所务。 是以有前言耳。 果今中外宜同。 余则陋矣。 敢谢不敏。 虽然犹有所怀。 夫明天地性者。 不致惑于迂怪。 识盛衰之迳者。 不役心于理表。 傥令雅论不因善权笃诲。 皆由情发。 岂非通人之蔽哉。 未缘言对。 聊以代面。 何承天白。 弘明集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4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