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广弘明集卷第十二 内容: 广弘明集卷第十二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辩惑篇第二之八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并表)绵州振响寺沙门释明槩僧明槩言。 槩闻三皇统天五帝御寓。 道含弘而远大。 德普覆而平均。 敷善教以训民。 布慈心而育物。 逮乎中古其道弗亏。 故汉武钦明见善而弗及。 显宗睿圣体道而不居。 遂能纡屈尊仪。 甘泉礼金人之瑞。 翘想梦寐德阳。 降铜像之徵。 于是秦景西游。 越流沙而访道。 摩腾东入。 跨葱岭而传真。 遂得化渐汉朝。 寺兴白马之号。 道流晋世。 刹建青龙之名。 其间盛写尊仪竞崇寺塔。 腾惠云于落刃。 涌法水于穷源。 驱有识于福林。 登苍生于善地。 开阐佛法昭化愚曚。 故得永平季年嘉瑞臻辑。 庆云流润湛露凝甘。 泽马腾骧神雀翔集。 朱英吐含頴之秀。 紫葩生连理之枝。 可谓不世之奇徵。 非常之嘉瑞者也。 于是西域入侍南越归仁。 偃革休兵销金罢刃。 岂不由感圣降灵奉戒行善精诚昭着贯达幽明者哉。 故书云。 天生神物以祚圣人。 无德斯隐有道则见。 着之惇史可得而详。 惟我大唐膺期启运握机御曆诞命建家。 初起义则道叶百灵。 始登图则威加万国。 故世充化及。 授首于东都。 建德武周。 榇身于北朔。 荆吴剋定秦陇廓清。 方应驾七宝而飞行。 导千轮而轻举。 巍巍不与。 荡荡谁名。 功既成焉。 事亦毕矣。 加以留心佛法眷言匡护。 故庄严总持再兴九级。 沙门释子更度千人。 像化弥盛于前朝。 寺塔更兴于圣世。 方顶戴三宝弘护四依。 合掌低头。 忘帝王之贵。 敛心屈膝。 尽至敬之诚。 槩自庆遭逢属此嘉运。 方愿息心净刹毕志玄门。 懔励六时。 以酬圣世之德。 翘勤五体。 用报罔极之恩。 而奕忽肆狂言上闻朝听。 轻辞蔑圣利口谤贤。 出语丑于枭音。 发声毒于鸩响。 专欲破灭佛法毁废众僧。 割断衣粮减省寺塔。 其故何也。 奕曾为道士。 恶妬居怀。 故毁圣劣凡赞愚胜智。 以下谤上用短加长。 违理悖情一至于此。 但谗言害德偏听伤贤。 故宋受子罕之言。 囚于墨翟。 鲁信季孙之说。 逐于尼丘。 二子之贤。 弗能自免。 八条之谤。 或累于人。 然。 主上钦明弗容谗慝。 纵其三失宁致一疑。 但浮云在天。 白日有时亏照。 游翳拂目。 阳精为之不明。 而傅奕浮辞迷于视听。 情理眩惑言语溷淆。 弗可专听。 岂应偏信。 请共决对存毁分甘。 概忝在缁徒预参法侣。 忽闻诽谤宁不深伤。 纵回刃刳心。 未以为痛。 抽刀斮髓。 讵以为残。 谤讟之深伤酷甚此。 经云。 亡身护法没命弘道。 此其时也。 方抽肠沥胆报邪逆之仇雠。 申表献诚。 雪师父之谤辱。 冐昧忤听。 追用惊惶。 谨言。 谨奏决破傅奕谤佛毁僧事八条列之如左。 第一决破。 僧尼六十已还简令作丁兵强农劝事。 概闻至理绝言。 本出毁誉之外。 玄宗离说。 寔超语默之端。 然物情不悟寄言深浅。 世道多惑假示精麁。 故有内外道殊邪正说异。 凡圣位别大小教分。 若以同会一乘。 岂执之以谤佛。 终趣极果。 不封之以谬真。 譬千川之赴沧溟。 万流之归巨海。 内外明证。 岂虚言哉。 故法华言。 于诸过去佛。 现在或灭度。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又涅槃经言。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究竟皆当成得佛道。 又道家法轮云。 若见沙门思念无量。 愿早出身以习佛真。 若见佛图思念无量。 当愿一切普入法门。 又灵宝洞玄真一经云。 众真高仙已得佛道。 又灵宝太上秘要经云。 各于现在同得佛道。 故知不二妙门终须齐入。 唯一极果要必同登。 苟执异端自贻迷坠。 近代学者率意庸愚。 偷窃真言安置伪典。 故五道轮转託作仙经。 三千威仪假称道戒。 诣佛受法改作天尊。 勤行作佛转为金阙。 本行回为本相。 佛言题作道言。 摸託佛法之威仪。 彷习众僧之法式。 或持真当伪讵识是非。 飜正入邪岂知颠倒。 事同痴贼窃狐裘而反披。 有类愚夫盗珠璎而倒着。 如斯条类数亦众多。 略举二三不可覼缕。 但傅弈曾为道士。 身服黄衣。 不遵李老无为之风。 专行张陵兵吏之法。 或身为米贼聚敛无端。 名称鬼卒咒诅宁忌。 汤沐栉梳与俗既同。 耽荒爱慾将世何别。 加以内怀嫉意外肆狂言。 诽谤纷纭骂詈重叠。 此而可忍。 孰不可容。 今依事条。 次第决破。 愿垂圣鉴。 少详览焉。 奕言。 众僧剃发染衣。 不谒帝王违离父母。 非忠孝者。 今之道士戴帻冠巾。 应拜时君。 在家侍养为忠孝不。 今既不然岂独偏责。 夫论忠者。 事君以尽命。 殉义以忘身。 孝者奉亲竭诚存没以资济。 故道安直谏以辅秦。 佛图忠言以匡赵。 目连捧钵而饷母。 释迦担棺而葬亲。 宁国济家岂非忠孝也。 不如道士张鲁乱于汉朝。 孙恩反于晋国。 陈瑞习道而夷族。 公旗学仙而灭门。 乱国破家岂有忠孝也。 又言。 众僧仇匹内通衣形外隔。 夭胎杀子违礼逆天者。 今道士既合气修斋交接受道。 应护胎生子顺礼合天。 此则伉俪久成。 阴阳本合而无产孕。 真是夭胎。 宜简令作民。 使其养子增加户口添足兵丁。 岂非益国利民者乎。 又言僧有十万。 六十已还简令作丁。 则兵强农劝者。 夫论兵强者。 寻众僧之类。 禀如来之教。 食唯米麵之素。 供唯芋蒻之资。 体瘠力羸心虚气弱。 不折生草讵践蜫虫。 习忍修慈好生恶杀。 对敌多怯不手必疑。 徒劳行阵无益兵势也。 如论道士人足数万。 祭三事五受禁行符。 章奏必宰鸡肫。 祭醮要求酒脯。 脔脍醑醪恣其醉饱。 体肥力壮心勇气强。 安忍无亲恶生好杀。 临阵必勇下手不疑。 列以军伍决强兵势。 若挍其力则道士强。 论其德众僧胜。 去取之宜。 断可知矣。 若言躬耕力作以为农劝者。 此由局见。 未是通途。 夫俗不可以一礼齐。 政不可以一道治。 士不可以一行取。 民不可以一业。 成故汉书货殖部云。 古之四民不得杂处。 士相与言仁义于朝宴。 工相与议伎巧于官府。 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 农相与议稼穑于田野。 此四者各安其居而乐其业。 故得财成天地之宜。 用资国家之利。 今者众僧亦各有业。 论其内以慈忍推心。 即是士之仁义。 语其外以权巧化物。 即是工之伎能。 谈其行以施报相酬。 即是商之市井。 语其道以自他兼济。 即是农之力田。 此则剋诚可以感鬼神。 唯德能以动天地。 运慈心以降泽。 布恩惠以润时。 故善政者。 骤雨随车飞螟避境。 陇麦双穟成禾九栽。 盖由善政之功。 匪唯勤农之力者矣。 又言。 欲令众僧拜谒帝王编于朝典者。 此之一见迷倒最深。 既自落坑引他坠井。 欲令同陷。 其可得乎。 昔桓玄篡逆狂悖无道。 已有此论。 朝议不从云。 沙门释子剃发染衣。 许其方外之人。 不拘域中之礼。 故袈裟偏袒。 非朝宗之服。 钵盂锡杖。 岂廊庙之器。 而玄悖逆固执不悛。 既屈辱三尊飘荡七庙。 民怨神怒众叛亲离。 军败于东陵。 身丧于西浦。 覆车明鉴。 孰不诫哉。 我大唐皇帝。 命圣挺生。 应休明之期。 当会昌之运。 止涂息炭拔溺济沉。 弘圣教以训民。 垂至仁以育物。 年和岁稔气阜时昌。 至德玄功畴能殚纪。 加以内怀四信外奉三尊。 屈乘舆而归依。 降冕旒而回向。 故得八方稽颡万国朝风。 岂责离俗之人。 令备在家之礼。 今道士披褐执板戴帻冠巾。 既服臣吏之衣。 须行朝谒之礼。 昔天师贵士尚拜帝王。 今鬼卒贱夫须跪卿相。 宜令道士习其师法。 朝谒帝王参拜官长。 编于朝典。 不亦宜乎。 论言。 桉汉魏已来。 时经九代。 其间道士。 左道乱朝妖言犯国者。 披阅图史何世而无。 后汉献帝。 张陵张鲁诈说鬼语。 假作谶书云。 汉祚灭后。 黄衣得天下。 遂与钜鹿张角远为外应。 造黄布巾披黄帔。 聚合徒众诳诱愚民。 谋危社稷。 寻被诛灭。 故礼云。 左道乱群者杀之。 今者道士不着李老参朝之服。 乃披张鲁乱国之衣。 师弟相承贼行不改。 人数既多。 共结贼党。 或致窥觎宁不备豫。 计数有五万。 简令作丁年税赀租岁产男女。 则利国益民强兵农劝。 如概愚见。 其如法者遵而奉之。 其违禁者废而使之。 庶莠稗一除田苗郁茂。 姦邪既遣徒众肃清。 岂不善欤。 第二决破。 寺作草堂土舍。 则秦皇汉武为有德之君。 概闻法身无像应物有方。 故假现全身。 置于多宝之塔。 权分碎质。 流乎阿育之龛。 故能聚散随缘存亡任物。 圣力权变不可思议。 但佛生天竺。 随其土风。 葬必阇维。 收必起塔。 塔即是庙。 庙者貌也。 祭祀承事如貌存焉。 今之国家宗庙社稷。 类皆然也。 但如来灭度一百年后。 有阿输伽王。 铁轮御世。 以威德使鬼神。 福力兴灵庙。 故八万四千之塔。 不日而成。 千柱百梁之堂。 匪朝既就。 讵劳人力。 自是神功。 岂以凡夫之情而疑圣贤之事。 何异斗筲测大海。 尺寸量虚空。 其可得乎。 舍利东流吴王创感。 僧会稽请。 丹诚至而忽临。 孙权验试。 砧磓陷而弥固。 于是腾光上彻。 照灼斧扆之间。 发彩傍通。 郁映岩廊之下。 会时欣跃广赞威灵。 权及朝臣闻皆信伏。 即为建塔并置伽蓝。 缘是江左大弘佛事。 岂若太上骨朽于关中。 判无舍利。 天师体葬于蛇腹。 讵有遗身。 靡所依凭便生妖诈。 闻佛有舍利八斛用表遗身。 遂畜小石二枚。 以代仙卵。 然仙卵本狂豕之阴。 玄坛乃老鬼之庙。 若言舍利胡骨。 理胜狂豕之阴。 佛图胡塚。 宁同老鬼之庙。 岂可以高下相况等级寄言。 故今道士见舍利如眼梗。 讵肯归依。 覩浮图若心刺。 专谋破毁。 徒怀邪恶。 其可得乎。 历代已来为帝王者。 并夙种善根多怀正信。 倾珍造塔撤宝崇真。 皆欲申其追远之诚。 致其如在之敬。 故缮兴九级备尽庄严。 式搆百樑穷其壮丽。 致使贫人捧奠则梵宫立成。 长者絣绳天堂即现。 因果之道斯理皎然。 闇识之徒弗能悟矣。 论言。 桉仁王经。 世间帝王有其五种。 一粟散王威德最劣。 二铁轮王治阎浮提。 三铜轮王兼二天下。 四银轮王化三天下。 五金轮王统四天下。 此之五王。 论其位上下不同。 语其德胜劣有异。 推秦皇汉武。 阎浮提内唯王震旦。 五种王中粟散王也。 斯乃德劣而居胜殿。 位卑而处高台。 不以恩惠感人。 专以鞭挞使物。 致神祇愤责民庶呼嗟。 故史官贬之以为无道。 又身殁之后盛造坟陵。 费损万金劳役百姓。 于是骨肉消散灵影灭无。 年代寂寥威福何在。 我释迦应世德位独高。 道冠百灵神超万亿。 圣中极圣。 德过千圣之前。 王中法王。 位居百王之上。 岂伊秦皇汉武而挍其优劣者哉。 佛则德高而居胜殿。 位极而处高台。 唯以德化感人。 不用鞭挞使物。 自有帝王喜舍灵神影助。 灭度之后为兴塔庙。 舍利不灭威灵尚存。 毁之立见恶徵。 破之眼看致祸。 故吴主孙皓。 奢淫苛虐不忌罪福言无报应。 掘得铜像令置厕前。 至四月八日。 小便像头云。 今八日以灌尔顶。 须臾之间即患阴痛。 苦毒难堪。 太史占之云。 犯大神。 遍祷灵祇都无降异。 后闻说佛。 方乃惊惶自慨前过。 即遣迎像香汤沐浴。 叩头谢过。 应声即愈缘是生信诫惧终身。 又宋臣谢晦。 身临荆州城。 内有五层寺。 寺有舍利塔。 晦性凶悖。 先无诚信云。 寺塔不宜在城。 令毁而出之。 于是自领军士直至塔前。 众皆战慄莫敢举手。 晦遂严鼓驱逼军人。 撞击龛门破斫尊像。 俄而云雾闇地风尘张天。 晦及军人身蒙灰土。 以手拭之皮肉随落。 遂成恶疾遍身癞疮。 不久叛逆寻被诛灭。 此事并如宋宣验记说。 略依记传疏此事条。 示诸未悟晓其心目耳。 如概愚见。 释迦应世物共尊崇。 在昔之时已有寺塔。 今之造者请而存之。 李老弃世心尚虚无。 在世之时全无馆舍。 今之奢竞请宜省之。 第三决破。 诸州及县减省寺塔。 则民安国治。 概闻在昔明王恭己南面。 智落天地不自虑也。 辩凋万物不自说也。 何则劳于求土。 逸于驱使之士。 但得其人天下自治。 故访道宣室思政明堂。 揆务分司沿方授职。 八凯并列十乱当朝。 用能保又国家。 剋宁社稷。 于是弘慈悲之化。 缓赋而恤贫。 行至仁之教。 省刑而慎狱。 敷德泽远至而迩安。 定成功制礼而作乐。 斯为至治。 可得而称。 故书云。 治国以安民为基。 安民以良吏为本。 若得其人则国安。 非其人则民乱。 故知忠臣良吏。 可以治国安民者也。 然须崇善建福树果修因。 敬事神明承奉灵庙。 岂可毁塔废庙併寺逐僧。 灵祇为徵祸福须慎。 而奕凶悖专肆狂言。 圣朝明鉴理无致惑。 论言。 窃见标树为社。 立塼石以称君。 累土成坛。 束茅纂而为饰。 至于急厄求请微有威灵。 雨旱祈诚片致恩福。 况佛神仪嶷尔灵相俨然。 而欲轻毁。 其可得也。 自汉明感梦。 寺兴白马之名。 孙权验瑞。 塔始建初之号。 自斯厥后相係而兴。 向若神道泯无帝王岂应敬事。 威灵歇灭国主宁复遵承。 并以目验身临。 故使归依回向。 未若道家都无承据李老事周之日。 未有玄坛。 张陵谋汉之晨。 方兴观舍。 故后汉顺帝中。 有沛人张陵。 客游蜀土。 闻古老相传云。 昔汉高祖。 应二十四气。 祭二十四山。 遂王有天下。 陵不度德遂搆此谋。 杀牛祭祀二十四所。 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 治馆之兴始乎此也。 二十三所在于蜀地。 尹喜一所在于咸阳。 于是诳诱愚民招合凶党。 敛租税米谋为乱阶。 时被蛇吞逆衅弗作。 至孙张鲁。 祸乱方兴起于汉中。 为曹操诛灭。 自尔迄今群孽相係。 依託治馆恒作妖邪。 故汉顺帝中平元年。 钜鹿人张角。 自称黄天部师。 有三十六将。 皆着黄布巾。 远与张鲁相应。 众至十万。 焚烧邺城。 汉遣河南尹何进。 将兵讨灭。 又晋武帝咸宁二年。 为道士陈瑞以左道惑众。 自号天师。 徒附数千。 积有岁月。 为益州刺史王濬诛灭。 又晋文帝太和元年。 彭城道士卢悚。 自称大道祭酒。 以邪术惑众聚合徒党。 向晨攻广汉门云。 迎海西公殿中。 桓秘等觉知与战。 寻并诛斩。 又梁武帝大同五年。 道士袁矜。 妖言惑众行禁步岗。 官军收掩寻被戮灭。 至隋开皇十年。 绵州昌隆县道士蒲童。 与左童二人在崩溪馆。 自称得圣。 诳惑人民。 重床至屋却坐其上。 云十五童女方堪受法。 令女登床以幕围绕。 遂便姦匿。 如此经月。 计所姦女。 出数百人。 后事发觉。 因遂逃亡。 又开皇十八年。 益州道士韩朗。 绵州道士黄儒林。 扇惑蜀王令兴恶逆云。 欲建大事须藉胜缘。 遂教蜀王倾仓竭库。 造千尺道像。 建千日大斋。 画先帝形反缚头手。 咒而厌之。 河北公赵仲卿捡察得实。 送身京省。 被问伏罪。 出市被刑。 今大唐革命妖惑尚兴。 以去武德三年。 绵州昌隆县民李望。 先事黄老恒作妖邪。 去大业季年。 有道士蒲子真。 微闲道术。 被送东京。 至梁汉身死。 因葬在彼。 而李望矫假云。 子真近还。 又彼县山侧有一石室。 岩穴幽闇人莫敢窥。 望乃依凭以作妖诈。 在明则张喉大语领纳通传。 入闇则噎气小声诈说祸福。 遂令正直檀越几致回心。 邪曲愚夫理宜专信。 道士传说达县闻州。 官人初检。 并皆信受。 后刺史李大礼云。 此事非轻。 必须申奏。 要假亲验方定是非。 遂与阖州官人并道士等一百余骑。 同乘鞍马竞饰衣巾。 多料祭槃倍科醮物。 酒脯杂味任彼所须。 同至窟前再拜祈请。 望时诈答。 闻者倾心。 唯巴西县令乐世质深达机情。 知其诳诈入闇密候。 见望咽声质时呵之。 望即款伏。 收禁州狱。 方欲科罪。 未经数日。 服药而终。 概缅寻图史博究古今。 记传所闻眼目所见。 左道乱政世有其人。 略出五三以为鉴诫。 希垂照览宜简除之。 如概愚见。 若行李老清虚之道。 依而存之。 若习张陵杂秽之法。 糺而废之。 此则荡彼妖邪去其残贼。 可谓止暴息乱。 岂非治国安民者乎。 第四决破。 僧尼衣布省斋则蚕无横死贫人不饥。 概闻禀和合之气。 成虚假之身。 外命所须。 藉衣食以资养。 内报所恃。 依形神以存立。 形神不可孤立。 藉衣食以资之。 衣食不可过费。 行廉耻以节之。 故遗教经云。 比丘受食趣得支身。 又言。 着坏色衣以舍饰好。 斯为明训。 孰不遵行。 但如来制戒对根不同。 人有上下制有宽急。 上则制之以急。 使其顿修。 下则授之以宽。 令其渐进。 上制急者日唯一食。 食止菜蔬身止三衣。 衣唯粪扫。 下制宽者食许两时。 味通苏乳衣开十长。 服许缯绵。 或有老病之僧身兼冻餧。 沉痾之士体困饥寒。 须给其衣裘资其药石。 此则上根不假众具自尔证真。 下辈要藉资缘方得悟道。 欲令一准。 其可得乎。 若节僧尼衣布省斋济贫活玺者。 计僧尼一斋止飡一钵一着唯衣数缣。 而言损田夫十口杀蚕十万者。 计道士一醮酒脯百盘一年命绫千匹。 应损千军之食。 杀万亿之蚕。 而奕知道士损多佯痴不计。 僧尼费少子细偏论。 此全党言君子弗听。 如概愚见。 宜断道士醮祭及以命绫。 此则有益于国家。 不损于民物。 若纵而不禁。 损国害民。 圣上钦明宁不鉴照。 论言。 寻道士盟经先受十戒。 次八十戒。 后一百八十戒。 及三百大戒。 乃至坐起卧息三千威仪。 皆云秘要。 不妄授人。 寻灵宝智慧上品。 十戒创首即言。 不色不欲心无放荡。 又消摩智慧经言。 见人妻子愿出爱狱。 道士禀承理应遵用。 而建首不行专事违犯。 何者。 戴巾执板似欲依经。 而畜妇养儿还成破戒。 此则公行色欲。 竟不知惭。 故违经戒宁应有愧。 何异鸡雀对户交欲而无羞。 狗豕当衢行淫而无耻。 多饮咸水忘失思微。 纵恣六情违犯十戒。 初之一戒既破不持。 后之三千理废无用。 符录科禁何所施行。 又依老子金丹之经。 真人内朝之律。 朔望之祭。 侍师私房。 情意相亲。 男女交接。 使四目两鼻上下相当两口两舌彼此相对。 阴阳既接精气遂通。 此则夫妇礼成男女道合。 以斯修道道弗可修。 以此出家家宁可出。 颠倒迷惑何其甚哉。 又言佛是黠儿。 理丰智慧。 观音戏伎实足权奇。 不同祭酒乱朝痴无智慧。 天师蛇螫讵有神通。 夫免禁释囚诸佛大慈。 拔苦除害观音至行。 祈恩自施。 非诈诱而觅财。 报德出心。 岂迫脇而取物。 若观音慈悲。 拔狱即是詃囚。 天师行禁杀怨。 应为斩士。 然佛覩善则劝。 闻恶则怜。 慈悲平等怨亲无二。 老子亦言。 其善者吾亦善之。 其不善者吾亦善之。 不如天师事五将三神四司九府。 受咒咀之法。 行禁厌之符。 怨者令颠狂失心。 憎者使惊怖失命。 此真世俗之恶神。 人间之杀鬼也。 如概愚见。 今时道士涂炭合气禁咒章符。 此并非李老正言。 乃是张陵邪法。 妖惑诳诈损国害民。 请宜禁断息其邪伪也。 第五决破。 断僧尼居贮则百姓丰满将士皆富。 概闻八大觉行。 以少欲标先。 五比丘名。 以乞士为最。 故少欲省事。 无复经营之忧。 乞士任缘。 宁有藏积之累。 老子云。 多藏必亡周礼云。 积而能散积而能散。 则行合檀那。 多藏必亡言符圣旨。 寻老子行无为之道。 专任清虚。 修寂静之心。 弗营世务。 然今道士都不遵承。 故二录大斋三元庆会。 招合愚党诱诳迷徒。 设厨食以邀宾。 置酒鲑以待客。 遂使监斋分肉事等庖丁。 观主典鲑还如屠士。 肉须乾腊杂血便吞。 酒使清醇半糟即啜饕餮难满纵恣无厌。 加以多料紬绫以为命綵。 广科黍麦持作道租。 傍此兴生积聚盈库。 因斯番转居贮连仓。 溪壑之心宁知满极。 至于高门仕族判不归从。 下姓田夫偏来凑集。 非是崇其道法。 直为贪其酒鲑。 猥杂繁多弗可殚述加以徒众卑末人品凡庸。 故出家沙门多是贵胜。 在观道士例是卑微。 故梁武帝登祚之后。 施身入寺供养众僧。 隋帝之时秦孝王儿。 舍位出家修行佛法。 未曾闻一帝王施身入观。 未曾见一王子出家事道。 自余高门士族贵胜豪家。 或有夫妇相辞俱时离俗。 男女相劝同共出家。 目见耳闻何待言说。 若言断僧尼居贮令军民富足者。 夫论贫富皆是业缘。 贵贱并关运命。 愚智不可易虑。 妍丑弗可换身。 故经云。 果报好恶定之于业。 书云。 命相吉凶悬之于天。 以此言之。 军民业贫者与之而弗得。 必其相富者任置而恒丰。 故汉文帝以梦而宠邓通。 相者占通贫而饿死。 帝曰。 能富在我何谓贫乎。 与之铜山专任冶铸。 后遭事逃避饿死人家。 又高驹丽王侍婢有娠。 相者占之。 贵而当王。 王曰。 非我之胤。 便欲杀之。 婢曰。 气从天来。 故我有娠。 及子之产。 王谓不祥。 捐圈则猪嘘。 弃栏则马乳而得不死。 卒为夫余之王。 故知业缘命运定于冥兆。 终然不处。 弗可与夺也。 论言。 桉经所明业果不谬。 作善得福为恶受殃。 斯理皎然。 如何致惑。 今若引经据理弥益其深迷。 且依书指事开其浅识。 何者昔武丁之时。 毫有桑穀共生于朝。 太史占曰。 野草生朝。 朝其亡矣。 武丁恐惧侧身修善。 桑穀枯死。 殷道中兴。 岂非为善而有福也。 又帝辛之时。 有雀生乌在城之隅。 太史占曰。 以小生大。 国家必昌。 帝辛骄暴不修善政。 殷国遂亡。 岂非为恶之有殃也。 如奕所言。 将生时之实货。 买死后之虚名。 意谓生时有施死后无报。 愚闇之甚。 奚可与言。 眼见春时种殖空竭仓储。 秋收冬藏充牣府库。 故施有来报。 感胎叠之与掌钱。 德必现酬。 致衔珠之与负鹿。 此并经籍明证。 何可致疑。 又言。 礼佛不得尊豪。 设斋不得富贵者。 寻国家太庙。 先皇之灵。 百神陪侍。 万民恃赖至尊拜跪。 故得居大位而处尊名。 臣吏鞠躬荷宠禄而享富贵。 况佛法王。 威神高远。 德过千圣。 道冠百灵。 礼拜祈诚理当富贵。 归依恳至必致尊豪。 昔人一瓢以济餧夫。 尚得扶轮相报。 今一斋以供大圣。 宁无福禄相酬。 科类而言理无致惑。 如概所见。 [贝*居]贮有二。 一则是众佛已先听。 二则是私如来久制。 此开众禁私大圣明训。 宜令道士习此成规禁私开众渐学佛法。 故春秋云。 齐恒公问礼于左师与子产。 左师曰。 夫礼者天之经。 地之义。 民之行也。 大国用之。 小国习之。 今道习于佛。 类同此也。 第六决破。 帝王无佛则大治年长。 有佛则虐政祚短。 概闻中国者三千日月万万三千天地之中央也。 故有轮王迭出圣主继兴。 御七宝而王四天。 行十善而被万国。 开平等之化。 和怨以睦亲。 扇慈悲之风。 胜残而去杀。 故得不威不怒。 物以之行。 不役不劳。 民以之治。 自大劫将迈淳风渐浇。 至德云衰正气斯殄。 于是五浊鼎沸三灾竞起。 十六大国各擅尊名。 八千聚落咸据封域。 竞寻戈剑争事废兴。 彼此贪残更相屠害。 故释迦愍斯涂炭哀其沉溺。 陈经教劝善以诱贤。 制戒律禁恶以惩罪。 皆令息妄归真还源返本。 比乎中原之地。 上古之初。 世朴时淳书契未作。 民浇俗伪典籍方兴。 故周公不出于上皇。 孔子唯生于下代。 制礼作乐导俗训民。 致治兴风匡时救弊。 皆欲令止浇息竞返素还淳。 比于释迦其揆一也。 若言帝王未有佛法之前。 则大治年长。 有佛法之后。 则虐政祚短。 不得事佛像不得读佛经者。 科类而言。 帝王未有周孔之前则大治年长。 有周孔之后。 则虐政祚短。 亦不得祭周孔神行周孔教。 理岂然乎。 但无佛无法。 人不知远恶以修善。 无礼无教。 世不识事君以养亲。 以此而推。 礼教不可一日而亏。 佛法岂得暂时而废也。 论言。 寻奕所引。 自后汉光武已前。 无佛法则祚久长年。 子必嗣父臣不篡君。 从汉明已后。 为有佛法子弗嗣父臣多篡君。 验奕此言知其庸闇。 虽引图史弗究始终。 缅寻上代已来为帝王者。 或一身而绝。 或累世而亡。 如帝少昊。 治政繁杂九黎作乱。 其嗣不肖一世即亡。 帝挚亦无正嗣。 治不满朞一身而灭。 自后唐尧虞舜子皆不肖一身绝灭。 夏桀殷纣。 并皆暴虐为臣所诛。 其间或为臣而篡君。 如羿之与寒浞。 或为弟而夺兄。 如仲壬之与雍己。 至乎周世子朝之逐敬王。 子废父也。 暨乎秦室赵高之杀二世。 臣弑君也。 至前汉吕后乱朝王莾篡政。 此岂有佛法使之然也。 若言自汉明已后迄乎萧齐。 皆为崇佛法虐政诈短。 至于宇文既破灭佛法。 应善政祚长。 而奕尽萧齐则论。 至宇文不说。 非但诳惑民庶。 亦乃欺罔圣明。 以此而论。 事合绳劾。 但宇文篡魏而立虐政无道。 君臣猜贰兄弟相诛。 陵蔑圣贤毁破佛法。 治唯五主二十四年。 推此一条。 帝王无佛法则虐政祚短。 有佛法则善政祚长。 近代同知宁不信也。 但奕太史之官委任处重。 须慎机密无得妄言。 故古者圣人当言而惧。 发言而忧。 而奕不虑祸福专事妖邪。 或置后引初。 或隐首露尾。 藏护道法谤毁佛僧。 唯事偏辞竟无正语。 圣朝明鉴。 宁不察哉。 如概愚见。 帝王欲得祚久年长者。 必须兴隆佛法树善修功。 慈育群氓胜残去杀。 明死生之分。 守止足之心。 纳忠谏之言。 远佞谄之说。 如此则三十之期自远。 七百之祚修长。 故淮南子曰。 天下有贵而非位势。 有寿而非千岁。 适情知足则贵矣。 明死生之分则寿矣。 第七决破。 封周孔之教送与西域。 而胡必不肯行用。 概闻仲尼逝而微言绝。 弟子丧而大义乖。 自尔诗书纷然淆乱。 至秦皇焚灭典籍散亡。 汉武聿兴文艺还阐。 至于处大庭之馆。 居玄宫之室。 习无为之道。 行不言之教。 以谦挹为德。 卑弱为心。 专任清虚杜绝仁义。 务存嘉遁委弃身名。 九流之中则道家之流也。 故汉书艺文志云。 道流者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古今之道。 有三十七家。 今之李老盖一家耳。 至于建康庄之第。 筑碣石之宫。 阐儒学之宗。 弘文艺之术。 兴邦制治导俗训民。 礼乐缉修宪章条序。 九流之内儒学之流也。 故汉书艺文志云。 儒流者盖出于司徒之官。 辩阴阳明教化。 宗尧舜师仲尼。 有五十二家。 今儒学所传也。 九流之中二化为最。 百家之内两学为先。 用各有宜。 弗可废也。 何者。 道法是虚无之唱而违俗。 不可以救弊。 儒术乃教化之谈而慎民。 可以导物。 考而言之。 非无优降。 寻李老专任无为。 止求自度心无广济。 行阙兼他。 近同声闻之自利也。 故清净法行经云。 摩诃迦叶化为老子。 迦叶既是小心。 老子又无大志。 法行之言。 信而非谬也。 孔子以术艺训民礼教齐俗。 少习利他渐学兼济。 巨同菩萨之利他也。 故清净法行经云。 儒童菩萨化作孔丘。 儒童既是大心。 孔丘复有兼济。 法行之说。 理岂虚哉。 考乎李典爰及孔经。 教迹乃分理致终一。 若言封周孔之教送与西域。 而胡必不行。 奕意岂不云。 胡教来此汉人亦不得受。 科类而言。 昇降悬矣。 寻佛是大圣。 化满十方。 远降威灵。 汉明亲覩。 君臣欣感民庶归心。 故遣使西行远到天竺。 摩腾随至传化迄今。 周孔小圣。 德局一方。 不能远降威灵。 使彼亲感。 故西域之人无缘生信。 亦不来此迎周孔之经。 为此孔教不行西土。 以此而推。 抑可知矣。 论言。 寻辛卯夜明。 鲁史传其化迹。 丙子星勃。 汉册记其威灵。 然后像教西移法流东渐。 自摩腾降汉创译真言。 笈多入隋盛飜释典。 藤皮贝叶。 远传天竺之文。 玉牒金牋。 近飜震旦之语。 尔来流演迄至于今。 从汉明已来时。 经一十五代。 译人一百九十有六。 所出经律记论二千一百四十五部。 合有六千一百五十二卷。 此并梵音所演天竺所传。 论其龙窟经厨十分而未尽。 鹫山法藏万倍而何穷。 今之所飜。 盖少多耳。 考其帝代寻其图史。 典诰明据。 奚可致疑。 缅寻道家所注经籍。 昔无今有真少伪多。 如艺文志明。 于道流虽有三十七家七百九十三篇。 唯七家八十二篇。 明李老清虚自守之道。 自余三十家七百一十一篇。 乃明帝王治化古今之道。 故后汉书法本内传云。 汉明帝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朝正之次。 五岳十八观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 闻摄摩滕竺法兰等将佛经像来到雒阳。 倾国敬崇率土归向。 信等内怀恶嫉求欲挍量。 尽将道家经书。 合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 当时对烧并皆焚烬。 善信等惭愤憾激而死。 以此而推。 汉明之时。 道家经书止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 虽有多轴非尽道经。 唯五百九卷。 是天尊道君所说。 余二百三十五卷。 乃黄老等诸子之书。 自尔已来过此数者。 并是道士增加妄造。 不可承信。 爰至宋朝。 道士陆修静。 答宋明帝云。 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 总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 唯此为正。 余者并非。 而今道士或出情製造。 或改换佛经。 添足目录增加部帙。 云有二千四十卷。 复过前数几许浪言。 请问道士后出之经。 为是天尊更说。 为是老子前陈。 纵使说经。 应有处所。 为是何帝何时何年何月。 如必有据容得流传。 如其诈妄理合刊削。 又俗士所製取作道经。 此之流类数亦多矣。 如太玄经扬雄所造。 洞玄经王褒所製。 指归经严君平造。 三皇经鲍静所製。 开天经张泮所造。 化胡经王浮所製。 或取槃古之传。 或取诸子之篇。 假认俗书以为道教。 偷窃释典持作老经。 前已略陈不能重述。 似贫人磬窘盗他宝为家财。 饥者困穷噉刍芥为美食。 如概所见。 老子二篇正是道经。 依令行之。 自余诸部皆是妄认。 事须正之庶知道与佛殊李将释别。 庶使鼠璞不滥鸡凤条分。 后学之徒。 岂应谬欤。 第八决破。 统论佛法虚多实少。 道人假说。 概闻真身绝待。 非形方质碍可求。 至理出情。 岂言谈语论可得。 大矣哉豁荡乎大道之外。 妙矣哉超绝乎真一之表。 于是四句顿亡百非洞遣。 穷言极虑物莫能名者哉。 但妄识悠悠迷情蠢蠢。 纵四狂而弗惺。 耽五醉而长惛。 故大圣垂慈志存拯拔。 于是开五生之迹。 通四辩之音。 非身现身。 身满于法界。 无说示说。 说遍乎大千。 故有微尘化身分散而莫尽。 恒沙法藏流演而无穷。 故须弥图经云。 宝应声菩萨化为伏羲。 吉祥菩萨化作女娲。 儒童应作孔丘。 迦叶化为李老。 妙德託身开士。 能儒诞孕国师。 又涅槃经云。 所有经书记论伎艺文章。 皆是佛说。 以此而推。 三皇五帝孔李周庄。 皆是菩萨化身所收。 文字图书诗章礼乐。 并是诸佛法藏所摄。 文理昭然岂为虚妄。 而奕执言谬理。 覩化迷真。 专以形迹见讥。 名器相局。 将泥木以毁圣。 持镌画以难真。 然镌画代真。 宁是真佛。 泥木表圣。 非即圣人。 故佛有觉名假名。 非实佛有形像。 假像非真。 非真而立像。 为令因像以悟真。 非实以施名。 为令因名以悟实。 无名无实。 悟者所以豁虚。 非像非真。 达人所以玄会。 妙哉斯言之至也。 深矣斯理之极也。 而奕闇于深理迷于业报。 弗论身后唯计眼前。 若言欲求富贵。 唯须壮马负铁効力疆场。 不须造像修功以祈福力者。 武周壮马最多。 世充厚钾不少。 効力征战固守疆场。 常应富贵。 今者何在。 若言欲得布绢丰饶穀米成熟。 但栽莳桑麻积聚烂粪。 不须写涅槃千部。 诵法华百遍。 以祈福力者。 建德广占桑田。 薛举大足马粪。 长应种殖多纳仓厨。 今复何在。 若言欲得粮贮充牣。 耕穫弗愆。 但开渠引水灌畦注埠。 不须转海龙王经十部。 以求雨润者。 萧铣据有荆州。 堤堰倍常。 沃润应课收纳。 保据封疆今复何在。 以此而推。 我。 大唐皇帝。 内则树善凭福。 外则应天顺民。 故得华戎率从群凶授首。 仓库充牣封域廊清。 若非内外福飨。 岂能剋定艰难者也。 若言欲求忠臣孝子佐世治民。 唯读孝经一卷老子二篇。 不须广读佛经者。 寻此经但明世间忠孝。 未及出世忠孝。 何者。 夫处俗躬耕奉亲以竭力。 出家修道尊法以兴慈。 竭力者答现前之小恩。 兴慈者报将来之大德。 虽暂乖敬养似若慢亲。 终能济拔方为至孝。 斯则利沾三世。 岂唯旦夕之劳。 恩润百生。 宁责晨昏之养。 挍其在出。 胜劣明矣。 若言老子二篇足明忠臣孝子佐世治民者。 寻老子绝虑守真亡怀厌俗。 捐亲弗顾弃主如遗。 岂论奉孝守忠治民佐世也。 故老子云。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有何患乎。 此令厌身弃世。 弗可佐世也。 又言。 贵身有天下者。 可以暂託不可久也。 何上公注云。 人君贵身而贱人。 欲为天下主。 则可暂寄不可久居。 此令舍俗遗荣。 不可以治民也。 寻傅奕负恃凶顽轻咔脣吻。 辞繁理寡语少骂多。 纵瞋毒以中人。 逞恶言以迷俗。 于是枭音丑气稍满村闾。 鸩响毒声渐喧行路。 遂令无识邪党唱快相传。 达见士流伤叹怜愍。 而偏护道法憎恶佛僧。 物类相感人畜同尔。 有类蚩尤之犬吠于轩辕。 盗跖之徒恶于夫子。 弗可怪也。 但奕覩佛法尊高众僧贵胜。 坐必居上行要在先。 帝王盛崇朝臣顶戴。 寺塔宏壮斋供充盈。 民庶争归士女奔凑。 至于玄坛之内事等荒村。 治观之中还同废社。 时因祭醮。 託酒肉以招人。 或赖吉凶。 假送饷以来物。 微沾识解弗受欺诬。 少有信心岂从迎请。 愧斯寂寞恒有嫉心。 致虚搆浮辞强相挫辱。 骂詈极其丑气。 咒诅穷其恶言。 诽谤弗忌殃疣。 识毁宁计罪福。 纵令眼前焚荡不称其心。 手下屠刑宁厌其快。 书云。 人恶其上兽恶其网。 斯之谓乎。 昔崔皓说魏太武。 令破灭佛法杀害僧尼自于家内礼事尊像。 太武察得忿其矫诳。 即便诛戮曝尸都市。 勅令行人咸粪其口。 太武还兴佛法敬事如初。 又周武帝狂悖无道。 毁灭佛法焚烧经像。 破坏塔寺罢废众僧。 遂身生癞疮恶疾而死。 斯并近代详验灵祟着明。 圣上文思久已玄鉴。 奕之罪业。 方坠泥犁永劫沉沦。 深可怜愍。 概矜其邪谬晓以正言。 傥或返迷去道何远。 望诸同恶咸识此心。 广弘明集卷第十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3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