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度集经 内容: 六度集经卷第三布施度无极经(此有十一章)(一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昔者有国王号和默,王行仁平,爱民若子,正法治国,民无怨心。 其国广大郡县甚多,境界炽盛,五穀丰熟,国无灾毒,寿八万岁。 和默圣王明令宫中,皇后贵人百官侍者,执纲维臣,教以正法,各理所部。 王常慈心愍念众生,悲其愚惑狂悖自坠,寻存道原喜无不加,哀护众生如天帝释,杀、盗、淫泆、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妒、恚、痴,如此之凶无余在心。 孝顺父母敬爱九亲,寻追贤者尊戴圣人,信佛、信法、信沙门言,信善有福为恶有殃,以斯忠政十善明法自身执行。 重勅后妃下逮贱妾,皆令尊奉相率为善,布告四镇臣民巨细,皆令带诵心执修行。 「国有贫者,不任穷困,失计行盗,财主得之,将以启闻。 王曰:『尔盗乎?』盗者曰:『实盗。』王曰:『尔何缘盗乎?』盗者曰:『实贫困无以自活,违圣明法蹈火行盗。』王怅愍之,嘉其至诚,恧然内愧,长叹而云:『民之饥者即吾饿之,民之寒者即吾裸之。』重曰:『吾势能令国无贫者,民之苦乐在我而已。』即大赦其国,出藏珍宝布施困乏,饥渴之人即饮食之,寒者衣之,病者给药,田园舍宅、金银珠玑、车马牛钱恣意所索,飞鸟走兽都及众虫,五穀蒭草亦从所好。 「自王布施之后,国丰民富相率以道,民无杀者,盗人财物、淫人妇女、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妬、恚、痴,凶愚之心,寂而消灭,皆信佛、信法、信沙门,信为善有福、作恶有殃。 举国和乐,鞭杖不行,仇敌称臣,战器朽于藏,牢狱无繫囚,人民称善,我生遇哉。 天龙鬼神无不助喜,祐护其国,毒害消竭,五穀丰熟,家有余财,王内独喜,即得五福:一者长寿,二者颜华日更好色,三者德勳八方上下,四者无病气力日增,五者四境安隐心常欢喜。 「王后寿终,如强健人,饱食快卧,忽然上生忉利天上。 其国人民奉王十戒,无入地狱、饿鬼、畜生道中者,寿终魂灵皆得上天。」佛告诸沙门:「时和默王者,吾身是也。」诸沙门闻经皆大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一六)佛说四姓经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四姓家遭宿命殃,贫窭尤困,草衣草席,菜糜自供;虽为极困,足不蹈无道之宅,手不执无道之惠,志行清净,众邪不能染其心。 朝禀暮讲,经戒不释于口,世尊所叹,众智所敬,虽衣食不供于身口,奉养圣众,随家所有菜糜草席,不忽一日。 诸沙门曰:「四姓贫困,常有饥色,吾等不可受彼常食。 经说沙门一心守真,戒具行高,志如天金,不珍财色唯经是宝,绝灭六饥故誓除馑,何耻分卫而不行乎?」共诣佛所,本末陈之。 世尊默然。 后日四姓身诣精舍,稽首毕一面坐。 佛念诸沙门前所启事,问四姓曰:「宁日慈施供养比丘不?」对曰:「唯然。 举门日供,但恨居贫,菜糜草席,枉屈圣贤以为默默。」众祐曰:「布施之行,惟在四意,慈心向彼,悲心追愍,喜彼成度,护济众生。 虽施微薄,其后所生天上人中二道为常,所愿自然,眼色、耳听、鼻香、口味,身服上衣,心皆欣怿,不惧乏无也。 若施葌薄,心又不悦,后得其福,福中之薄。 官位七宝,得不足荣;处在薄中,心又悭俭不敢衣食,惴惴恰恰未尝欢喜,腹饥身寒有似乞人,徒生徒死,无善以自祐也。 若施以好,心不恳诚,憍慠自恃,身不供恪,绮求华名,欲远扬己。 后有少财,世人空称,以为巨亿;内惧劫夺,衣常葌薄,食未甞甘,亦为空生空死。 比丘未甞履其门,远离三尊,恒近恶道。 惠以好物,四等敬奉,手自斟酌,存意三尊,誓令众生逢佛昇天,苦毒消灭,后世所生愿无不得,值佛生天必如志愿也。」(此章,别本在《萨和檀王经》后)(一七)昔有梵志,名曰维蓝,荣尊位高,为飞行皇帝,财难筹算,体好布施:名女上色,服饰光世,以施与人;金鉢盛银粟,银鉢盛金粟,澡瓮盥槃四宝交错;金银食鼎,中有百味;秦水名牛皆以黄金韬衣,其角一牛者日出四升湩;皆从犊子,织成宝服,明珠绽缀;床榻帏帐,宝络光目;名象良马,金银鞍勒,络以众宝;诸车华盖,虎皮为座,彫文刻镂无好不有。 自名女以下至于宝车,事事各有千八十四枚,以施与人。 维蓝慈惠,八方上下天龙善神无不助喜。 「如维蓝惠,以济凡庶,毕其寿命无日疲懈,不如一日饭一清信具戒之女,其福倍彼不可筹算。 又为前施并清信女百,不如清信具戒男一饭。 具戒男百,不如具戒女除馑一饭。 女除馑百,不如高行沙弥一人饭。 沙弥百,不如沙门一人,具戒行者,心无秽浊内外清洁。 凡人犹瓦石,具戒高行者,若明月珠也;瓦石满四天下,犹不如真珠一矣。 「又如维蓝布施之多,逮于具戒众多之施,不如饭沟港一。 沟港百,不如频来一。 频来百,不如不还一。 不还百,不如饭应真一人。 「又如维蓝前施及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 孝者尽其心无外私。 百世孝亲,不如饭一辟支佛。 辟支佛百。 不如饭一佛。 佛百,不如立一刹、守三自归,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尽仁不杀,守清不盗,执贞不犯他妻,奉信不欺,孝顺不醉,持五戒,月六斋,其福巍巍,胜维蓝布施万种名物,及饭贤圣,甚为难算矣。 「持戒不如等心慈育众生,其福无尽也。 虽为菜糜草席,执三自归,怀四等心,具持五戒,山海可秤量,斯福难筹算也。」佛告四姓:「欲知维蓝者,我身是。」四姓闻经,心大欢喜,作礼而去。 (一八)「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厥体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众鹿伏从数千为群。 国王出猎,群鹿分散,投岩堕坑,盪树贯棘,摧破死伤所杀不少。 鹿王覩之,哽噎曰:『吾为众长,宜当明虑择地而游,苟为美草而翔于斯,凋残群小,罪在我也。』径自入国,国人覩之,佥曰:『吾王有至仁之德,神鹿来翔。』以为国瑞,莫敢干之。 乃到殿前,跪而云曰:『小畜贪生,寄命国界。 卒逢猎者,虫类奔迸,或生相失,或死狼籍。 天仁爱物,实为可哀。 愿自相选,日供太官,乞知其数,不敢欺王。』王甚奇曰:『太官所用日不过一,不知汝等伤死甚多。 若实如云,吾誓不猎。』「鹿王退还,悉命群鹿,具以斯意示其祸福。 群鹿伏听,自相差次。 应先行者每当就死,过辞其王,王为泣涕,诲喻之曰:『覩世皆死,孰有免之? 寻路念佛,仁教慈心,向彼人王慎无怨矣!』日日若兹。 中有应行者而身重胎,曰:『死不敢避,乞须娩娠。』更取其次,欲以代之。 其次顿首泣涕而曰:『必当就死。 尚有一日一夜之生、斯须之命,时至不恨。』「鹿王不忍枉其生命,明日遁众,身诣太官。 厨人识之,即以上闻。 王问其故,辞答如上。 王怆然为之流泪曰:『岂有畜兽怀天地之仁杀身济众,履古人弘慈之行哉! 吾为人君,日杀众生之命,肥泽己体。 吾好凶虐,尚犲狼之行乎? 兽为斯仁,有奉天之德矣。』王遣鹿去还其本居,勅一国界:『若有犯鹿者与人同罚。』「自斯之后,王及群寮率化,黎民遵仁不杀,润逮草木,国遂太平。 菩萨世世危命济物,功成德隆,遂为尊雄。」佛告诸比丘:「时鹿王者,是吾身也。 国王者,舍利弗是。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一九)「昔者菩萨身为鹄鸟,生子有三。 时,国大旱,无以食之,裂腋下肉以济其命。 三子疑曰:『斯肉气味与母身气相似无异,得无吾母以身肉飡吾等乎?』三子怆然有悲伤之情。 又曰:『宁殒吾命,不损母体也。』于是闭口不食。 母覩不食而更索焉。 天神叹曰:『母慈惠难喻,子孝希有也。』诸天祐之,愿即从心。」佛告诸比丘:「鹄母者,吾身是也。 三子者,舍利弗、目连、阿难是也。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此章,别本在〈维蓝章〉后)(二〇)「昔者菩萨为孔雀王,从妻五百,委其旧匹,欲青雀妻。 青雀唯食甘露好菓,孔雀为妻日行取之。 其国王夫人有疾,梦覩孔雀,云其肉可为药。 寤以启闻,王命猎士疾行索之。 夫人曰:『谁能得之,娉以季女,赐金百斤。』「国之猎士分布行索,覩孔雀王从一青雀在常食处,即以蜜麨每处涂树,孔雀輙取以供其妻。 射师以麨涂身尸踞,孔雀取麨,人应获焉。 孔雀曰:『子之勤身,必为利也。 吾示子金山,可为无尽之宝,子原吾命矣。』人曰:『大王赐吾金百斤,妻以季女;岂信汝言乎?』即以献王。 「孔雀曰:『大王怀仁,润无不周,愿纳微言,乞得少水,吾以慈呪,服之疾即愈矣;若其无效,受罪不晚。』王顺其意,夫人服之,众疾皆愈,华色炜晔,宫人皆然。 举国叹王弘慈,全孔雀之命,获延一国之寿。 雀曰:『愿得投身于彼大湖,并呪其水,率土黎民,众疾可愈。 若有疑望,愿以杖捶吾足。』王曰:『可。』雀即呪之。 国人饮水,聋听盲视,瘖语[病-丙+区]申,众疾皆然。 「夫人疾除,国人竝得无病,无有害孔雀之心。 雀具知之,向王陈曰:『受王生润之恩,吾报济一国之命。』报毕乞退,王曰:『可。』雀即翔飞昇树重曰:『天下有三痴。』王曰:『何谓三?』『一者吾痴,二者猎士痴,三者大王痴。』王曰:『愿释之。』雀曰:『诸佛重戒以色为火,烧身危命之由也。 吾捨五百供养之妻,而贪青雀,索食供之有如僕使,为猎网所得,殆危身命。 斯吾痴也。 猎士痴者,吾至诚之言,捨一山之金,弃无穷之宝,信夫人邪伪之欺,望季女之妻,覩世狂愚皆斯类矣。 捐佛至诚之戒,信鬼魅之欺,酒乐淫乱,或致破门之祸,或死入太山其苦无数,思还为人,犹无羽之鸟欲飞昇天,岂不难哉? 淫妇之妖喻彼[魅-未+失]魅,亡国危身靡不由之,而愚夫尊之;万言无一诚也,而射师信之。 斯谓猎者愚矣。 王得天医除一国疾,诸毒都灭,颜如盛华,巨细欣赖而王放之。 斯谓王愚矣。』」佛告舍利弗:「孔雀王自是之后,周旋八方輙以神药,慈心布施,愈众生病。 孔雀王者,吾身是。 国王者。 舍利弗是。 猎士者,调达是。 夫人者。 调达妻是也。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二一)「昔者梵志,年百二十,执贞不娶淫泆窈尽,靖处山泽不乐世荣,以茅草为庐、蓬蒿为席,泉水山果趣以支命,志弘行高,天下叹德。 王娉为相,志道不仕,处于山泽数十余载,仁逮众生禽兽附恃。 时,有四兽,狐、獭、猴、兔,斯四兽曰:『供养道士,靖心听经。』积年之久,山菓都尽,道士欲徙寻果所盛。 四兽忧曰:『虽有一国荣华之士,犹浊水满海,不如甘露之斗升也。 道士去者,不闻圣典,吾为衰乎! 各随所宜求索饮食,以供道士,请留此山,庶闻大法。』佥然曰:『可。』猕猴索果,狐化为人,得一囊麨,獭得大鱼,各曰:『可供一月之粮。』兔深自惟:『吾当以何供道士乎?』曰:『夫生有死,身为朽器,犹当弃捐;食凡夫万,不如道士一。』即行取樵然之为炭,向道士曰:『吾身虽小,可供一日之粮。』言毕即自投火,火为不然。 道士覩之,感其若斯,诸佛叹德,天神慈育。 道士遂留,日说妙经,四兽禀诲。」佛告诸沙门:「梵志者,锭光佛是也。 兔者,吾身是也。 猕猴者,秋鹭子是也。 狐者,阿难是也。 獭者,目连是也。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二二)「昔者菩萨为大理家,积宝齐国,常好济贫惠逮众生,受一切归犹海含流。 时,有友子,以泆荡之行,家贿消尽。 理家愍焉,教之曰:『治生以道,福利无尽。』以金千两给子为本。 对曰:『敬诺。 不敢违明诲。』即以行贾。 性邪行嬖,好事鬼妖,淫荡酒乐,财尽复穷。 如斯五行[歹*斯]尽其财,穷还守之。 时,理家门外粪上有死鼠,理家示之曰:『夫聪明之善士者,可以彼死鼠治生成居也。 有金千两而穷困乎? 今复以金千两给汝。』「时有乞儿,遥闻斯诲怆然而感,进犹乞食,还取鼠去,循彼妙教,具乞诸味,调和炙之,卖得两钱;转以贩菜,致有百余。 以微致着,遂成富姓。 闲居忆曰:『吾本乞儿,缘致斯贿乎!』寤曰:『由贤理家训彼儿顽,吾致斯宝。 受恩不报,谓之背明。』作一银桉,又为金鼠,以众名珍满其腹内,罗着桉上。 又以众宝璎珞其边,具以众甘,礼彼理家,陈其所以:『今答天润。』理家曰:『贤哉,丈夫! 可为教训矣。』即以女妻之,居处众诸都以付焉,曰:『汝为吾后,当奉佛三宝,以四等心救济众生。』对曰:『必修佛教矣。』后为理家之嗣,一国称孝。」佛告诸沙门:「理家者,吾身是也。 彼荡子者,调达是。 以鼠致富者,槃特比丘是。 调达怀吾六亿品经,言顺行逆,死入太山地狱。 槃特比丘,怀吾一句,乃致度世。 夫有言无行,犹膏以明自贼,斯小人之智也。 言行相扶,明犹日月,含怀众生成济万物,斯大人之明也。 行者是地,万物所由生矣。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二三)「昔有独母为理家赁,守视田园。 主人有徨,饷过食时。 时至欲食,沙门从乞。 心存斯人,绝欲弃邪厥行清真。 『济四海饿人不如少惠净戒真贤者。』以所食分尽着鉢中,莲华一枚着上贡焉! 道人现神足放光明,母喜叹曰:『真所谓神圣者乎! 愿我后生百子若兹。』母终神迁,应为梵志嗣矣。 其灵集梵志小便之处,鹿舐小便即感之生。 时满生女,梵志育焉。 年有十余,光仪庠步,守居护火。 女与鹿戏,不觉火灭。 父还恚之,令行索火。 女至人聚,一躇步处一莲华生。 火主曰:『尔绕吾居三匝,以火与尔。』女即顺命,华生陆地围屋三重;行者住足,靡不雅奇。 「斯须宣声闻其国王,王命工相相其贵贱。 师曰:『必有圣嗣,传祚无穷。』王命贤臣娉迎礼备,容华奕奕,宫人莫如。 怀妊时满,生卵百枚。 后妃逮妾靡不嫉焉,豫刻芭蕉为鬼形像,临产以发被覆其面,恶露涂芭蕉,以之示王。 众妖弊明,王惑信矣。 群邪以壶盛卵,密覆其口,投江流矣。 「天帝释下,以印封口,诸天翼卫,顺流停止,犹柱植地。 下流之国,其王于台遥覩水中有壶流下,韑辉光耀似有乾灵,取之观焉。 覩帝印文,发得百卵,令百妇人怀育温煖。 时满体成,产为百男。 生有上圣之智,不启而自明,颜景跨世,相好希有,力干势援,兼人百倍,言音之响有若师子之吼。 王即具白象百头,七宝鞍勒,以供圣嗣,令征隣国;四邻降伏,咸称臣妾。 「又伐所生之国,国人巨细靡不悚慄。 王曰:『孰有能却斯敌者乎?』夫人曰:『大王无惧,视敌所由,攻城何方? 临之兴观,为王降之。』王即视敌所由而立观矣。 母登观,扬声曰:『夫逆之大,其有三矣。 不远群邪招二世咎,斯一也。 生不识亲而逆孝行,斯二也。 恃势杀亲毒向三尊,斯三也。 怀斯三逆,其恶无盖。 尔等张口,信现于今。』母捉其乳,天令湩射遍百子口。 精诚之感,饮乳情哀,佥然俱曰:『斯则吾亲。』泣涕交颈,叉手步进,叩头悔过。 亲嗣始会,靡不哀恸。 二国和睦,情过伯叔。 异方欣然靡不称善。 「诸子覩世无常如幻,辞亲学道,远世秽垢。 九十九子皆得缘一觉。 一子理国,父王崩,为王。 大赦众罪,坏牢狱、裂池塞,免奴使,慰孝悌、养孤独,开帑藏大布施,随民之愿给。 以十善为国法,人人带诵,家有孝子。 兴立塔寺,供养沙门,诵经论道口无四恶,诸毒歇尽,寿命益长。 天帝养护,犹亲育子。」佛告诸沙门:「留为王者,吾身是也。 父王者,今白净王是。 母者,舍妙是。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二四)「昔者菩萨,时为梵志,经学明达,国人师焉。 弟子五百,皆有儒德,体好布施,犹自护身。 时世有佛,号啑如来、无所着、正真尊、最正觉,将导三界还神本无。 菩萨覩佛,欣然自归,请佛及僧七日留家,以礼供养。 梵志弟子各诤所主。 一人年稚师使之行,还请事作。 师曰:『有事无作者,尔摄之焉。』童子对曰:『唯灯无主者也。』师曰:『善哉。』弟子以[土*瓦]盛麻油膏,净自洗浴,白[叠*毛]缠头,自手然之。 「天人龙鬼覩其勐力,靡不拊手惊愕,而叹:『世未曾有,斯必为佛矣。』佛嘉之焉,令明彻夜而头不损,心定在经霍然无想,七日若兹都无懈惓念矣。 佛则授决:『却无数劫汝当为佛,号曰锭光。 项中肩上各有光明,教授拯济,众生获度其为无量。』天人鬼龙,闻当为佛,靡不嘉豫稽首拜贺。 「梵志念曰:『彼其得佛,吾必得也,须当受决。』而佛去焉。 前稽首曰:『今设微供诚吾尽心,愿授吾决。』佛告梵志:『童子作佛之时,当授尔决。』梵志闻当得佛,喜忘有身,自斯之后,遂大布施,饥食寒衣,病给医药,蜎飞蚑行蠕动之类,随其所食以时济之。 八方诸国,称为仁父也。」佛告舍利弗:「童子者,锭光佛是。 梵志者,吾身是也。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二五)「昔者菩萨,为大理家,积财巨亿,常奉三尊,慈向众生。 观市覩鼈,心悼之焉,问价贵贱。 鼈主知菩萨有普慈之德、尚济众生,财富难数,贵贱无违,答曰:『百万,能取者善,不者吾当烹之。』菩萨答曰:『大善!』即雇如直,持鼈归家,澡护其伤,临水放之。 覩其游去,悲喜誓曰:『太山饿鬼众生之类,世主牢狱早获免难,身安命全如尔今也。』稽首十方,叉手愿曰:『众生扰扰,其苦无量,吾当为天为地,为旱作润,为漂作筏,饥食渴浆,寒衣热凉,为病作医,为冥作光;若有浊世颠倒之时,吾当于中作佛度彼众生矣。』十方诸佛皆善其誓,赞曰:『善哉! 必获尔志。』「鼈后夜来齕其门,怪门有声,使出覩鼈,还如事云。 菩萨视之,鼈人语曰:『吾受重润,身体获全,无以答润。 虫水居物知水盈虚,洪水将至必为巨害矣。 愿速严舟,临时相迎。』答曰:『大善!』明晨诣门,如事启王。 王以菩萨宿有善名,信用其言:『迁下处高。』时至鼈来曰:『洪水至,可速下载,寻吾所之,可获无患。』船寻其后,有蛇趣船,菩萨曰:『取之。』鼈云:『大善!』又覩漂狐,曰:『取之。』鼈亦云:『善。』又覩漂人搏颊呼天,哀济吾命,曰:『取之。』鼈曰:『慎无取也,凡人心伪,尠有终信,背恩追势,好为凶逆。』菩萨曰:『虫类尔济,人类吾贱,岂是仁哉? 吾不忍也。』于是取之。 鼈曰:『悔哉!』遂之丰土。 鼈辞曰:『恩毕请退。』答曰:『吾获如来、无所着、至真、正觉者,必当相度。』鼈曰:『大善!』鼈退,蛇狐各去。 「狐以穴为居,获古人伏藏紫磨名金百斤,喜曰:『当以报彼恩矣。』驰还曰:『小虫受润,获济微命。 虫穴居之物,求穴以自安,获金百斤,斯穴非塚非家非劫非盗。 吾精诚之所致,愿以贡贤。』菩萨深惟:『不取徒捐,无益于贫民;取以布施,众生获济,不亦善乎!』寻而取之。 漂人覩焉,曰:『分吾半矣。』菩萨即以十斤惠之。 漂人曰:『尔掘塚劫金,罪福应柰何? 不半分之,吾必告有司。』答曰:『贫民困乏,吾欲等施;尔欲专之,不亦偏乎?』漂人遂告有司,菩萨见拘,无所告诉,唯归命三尊,悔过自责,慈愿:『众生早离八难,莫有怨结如吾今也。』「蛇狐会曰:『奈斯事何?』蛇曰:『吾将济之。』遂衔良药开关入狱。 见菩萨状,颜色有损,怆而心悲,谓菩萨言:『以药自随,吾将齚太子,其毒尤甚,莫能济者。 贤者以药自闻,傅则愈矣。』菩萨默然。 蛇如所云,太子命将殒,王令曰:『有能济兹,封之相国,吾与参治。』菩萨上闻,傅之即愈。 王喜问所由,囚人本末自陈。 王怅然自咎曰:『吾闇甚哉!』即诛漂人,大赦其国,封为国相,执手入宫,并坐而曰:『贤者说何书? 怀何道? 而为二仪之仁,惠逮众生乎?』对曰:『说佛经,怀佛道也。』王曰:『佛有要决?』曰:『有之。 佛说四非常,在之者,众祸殄,景祐昌。』王曰:『善哉! 愿获其实。』曰:『乾坤终讫之时,七日竝列巨海都索,天地烔然,须弥崩坏,天人鬼龙、众生身命,霍然燋尽。 前盛今衰,所谓非常矣。 明士守无常之念,曰天地尚然,官爵国土,焉得久存? 得斯念者,乃有普慈之志矣。』王曰:『天地尚然,岂况国土? 佛说非常,我心信哉。』「理家又曰:『苦之尤苦者,王宜知之。』王曰:『愿闻明诫。』曰:『众生识灵微妙难知,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弘也天下,高也无盖,汪洋无表,轮转无际。 然饥渴于六欲,犹海不足于众流,以斯数更太山烧煮诸毒众苦;或为饿鬼,洋铜沃口役作太山;或为畜生,屠割剥裂,死輙更刃,苦痛无量。 若获为人,处胎十月,临生急笮,犹索绞身,堕地之痛犹高陨下,为风所吹若火烧己,温汤洗之甚沸铜自沃,手葌摩身犹刃自剥,如斯诸痛甚苦难陈。 年长之后,诸根竝熟,首白齿陨,内外虚耗,存之心悲,转成重病,四大欲离,节节皆痛,坐卧须人,医来加恼。 命将欲终,诸风竝兴,截筋碎骨,孔窍都塞。 息绝神逝,寻行所之。 若其昇天,天亦有贫富贵贱,延算之寿,福尽罪来,下入太山、饿鬼、畜生,斯谓之苦。』王曰:『善哉! 佛说苦要,我心信哉!』「理家又曰:『夫有必空,犹若两木相鑽生火,火还烧木,火木俱尽,二事皆空。 往古先王宫殿臣民,今者磨灭不覩所之,斯亦空也。』王曰:『善哉! 佛说空要,我心信哉!』「理家又曰:『夫身地水火风矣,强为地,软为水,热为火,息为风。 命尽神去,四大各离,无能保全,故云非身矣。』王曰:『善哉! 佛说非身,吾心信哉! 身且不保,岂况国土乎? 痛夫我先王,不闻无上正真、最正觉非常苦空非身之教矣。』「理家曰:『天地无常,谁能保国者乎? 胡不空藏,布施贫饥之人乎?』王曰:『善哉! 明师之教快哉!』即空诸藏而布施贫乏,鳏寡孤儿令之为亲为子,民服炫煌,贫富齐同,举国欣欣,含笑且行,仰天叹曰:『菩萨神化乃至于兹乎?』四方叹德,遂致太平。」佛告诸沙门:「理家者,是吾身也。 国王者,弥勒是。 鼈者,阿难是。 狐者,鹙鹭子是。 蛇者,目连是。 漂人者,调达是。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二六)「昔者菩萨为沙门行,恒处山林,慈心悲愍,众生长苦轮转三界,何以济之? 靖心思惟,索道弘原,当以拯众。 而衣有虱,身痒心扰,道志不立,手探寻之即获虱矣。 中心怆然,求以安之。 正有兽骨,徐以置中矣。 虱得七日之食,尽乃捨迈。 展转生死,菩萨得佛,经纬教化。」时,天大雪绝行路人,国有理家请佛并数千比丘,供养七日。 厥心肃穆,宗室佥然,而雪未晞。 佛告阿难:「勅诸沙门皆还精舍。」阿难言:「主人恭肃,厥心未堕,雪盛未息,分卫无处。」世尊曰:「主人意讫,不复供惠也。」佛即引迈,沙门翼从还于精舍。 明日世尊告阿难:「汝从主人分卫。」阿难奉教而行,造主人门。 门人覩之,无问其所以也。 有顷回还,稽首长跪,如事启焉。 又质其原,「彼意无恒,何其疾乎?」佛即为具说如上。 又曰:「阿难! 吾以慈心济虱微命,惠之朽骨七日之食,今获供养尽世上献。 宿命施恩,恩齐七日,故其意止,不复如前也,岂况慈心向佛逮沙门众? 持戒清净无欲高行,内端己心,表以慈化,恭惠高行比丘一人,踰施凡庶累劫尽情也。 所以然者? 比丘拥怀佛经,有戒、有定、有慧、解脱、度知见种,以斯五德慈导众生,令远三界万苦之祸矣。」阿难曰:「遇哉斯理家! 面获慈养如来、无所着、正真道、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并诸沙门,或有沟港、频来、不还、应真,或有开士,建大弘慈将导众生者乎! 斯福难量,其若海矣;难称,其犹地也。」佛言:「善哉! 阿难! 真如所云。 佛时难遇,经法难闻,比丘僧难得供养,如沤昙华时一有耳。」佛说如是,比丘欢喜,稽首承行。 菩萨慈惠度无极行布施如是。 六度集经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1:3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8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