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六度集经 内容: 六度集经卷第五忍辱度无极章第三(此有十三章)「忍辱度无极者,厥则云何? 菩萨深惟:『众生识神,以痴自壅,贡高自大,常欲胜彼,官爵国土六情之好,己欲专焉。 若覩彼有,愚即贪嫉,贪嫉处内、瞋恚处外,施不觉止,其为狂醉,长处盲冥矣。 展转五道,太山烧煮,饿鬼畜生,积苦无量。』菩萨覩之即觉,怅然而叹:『众生所以有亡国破家、危身灭族,生有斯患,死有三道之辜,皆由不能怀忍行慈,使其然矣。』菩萨觉之,即自誓曰:『吾宁就汤火之酷、菹醢之患,终不恚毒加于众生也。 夫忍不可忍者,万福之原矣。』自觉之后,世世行慈,众生加己骂詈捶杖,夺其财宝妻子国土,危身害命,菩萨輙以诸佛忍力之福,迮灭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济护,若其免咎,为之欢喜。」(四二)「昔者菩萨,覩世秽浊,君臣无道,背真向邪,难以导化,故隐明藏影处于塚间,习其忍行。 塚间有牛犊子,常取其屎尿以为饮食,连其躯命暴露精思,颜貌丑黑人皆恶焉。 国人覩之,更相告曰:『斯土有鬼。』见者靡不唾骂,土石扑之。 菩萨无丝发之恚,慈心愍曰:『痛夫斯人,不覩佛经而为斯恶。』誓曰:『吾为如来、无所着、正真觉道者,必度兹焉。』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四三)「昔者菩萨,厥名曰睒,常怀普慈,润逮众生,悲愍群愚不覩三尊。 将其二亲处于山泽,父母年耆两目失明,睒为悲楚,言之泣涕。 夜常三兴,消息寒温,至孝之行,德香熏乾,地祇海龙国人并知。 奉佛十善,不杀众生,道不拾遗,守贞不娶,身祸都息,两舌恶骂,妄言绮语,谮谤邪伪,口过都绝,中心众秽,嫉恚贪餮,心垢都寂。 信善有福,为恶有殃。 以草茅为庐,蓬蒿为席,清净无欲,志若天金。 山有流泉,中生莲华,众果甘美周旋其边,夙兴採果,未甞先甘,其仁远照,禽兽附恃。 二亲时渴,睒行汲水,迦夷国王入山田猎,弯弓发矢,射山麋鹿,误中睒胸,矢毒流行,其痛难言。 左右顾眄,涕泣大言:『谁以一矢杀三道士者乎? 吾亲年耆,又俱失明,一朝无我,普当殒命。』抗声哀曰:『象以其牙,犀以其角,翠以其毛,吾无牙角光目之毛,将以何死乎?』王闻哀声,下马问曰:『尔为深山乎?』答曰:『吾将二亲处斯山中,除世众秽,学进道志。』「王闻睒言,哽噎流泪,甚痛悼之。 曰:『吾为不仁,残夭物命,又杀至孝。』举哀云:『奈此何?』群臣巨细莫不哽咽。 王重曰:『吾以一国救子之命,愿示亲所在,吾欲首过。』曰:『便向小径,去斯不远有小蓬庐,吾亲在中。 为吾启亲,自斯长别,幸卒余年,慎无追恋也。』势复举哀,奄忽而绝。 王逮士众,重复哀恸,寻所示路到厥亲所。 王从众多,草木肃肃有声,二亲闻之,疑其异人,曰:『行者何人?』王曰:『吾是迦夷国王。』亲曰:『王翔兹甚善,斯有草席可以息凉,甘果可食,吾子汲水,今者且还。』王覩其亲以慈待子,重为哽噎。 王谓亲曰:『吾覩两道士以慈待子,吾心切悼甚痛无量。 道士子睒者,吾射杀之。』亲惊怛曰:『吾子何罪而杀之乎? 子操仁恻,蹈地常恐地痛,其有何罪而王杀之?』王曰:『至孝之子,实为上贤,吾射麋鹿误中之耳!』曰:『子已死,将何恃哉? 吾今死矣。 惟愿大王牵吾二老,着子尸处,必见穷没,庶同灰土。』王闻亲辞,又重哀恸,自牵其亲,将至尸所。 父以首着膝上,母抱其足,呜口吮足,各以一手扪其箭疮,椎胸搏颊仰首呼曰:『天神地神、树神水神,吾子睒者,奉佛信法,尊贤孝亲,怀无外之弘仁,润逮草木。』又曰:『若子审奉佛至孝之诚上闻天者,箭当拔出,重毒消灭子获生存,卒其至孝之行;子行不然,吾言不诚,遂当终没,俱为灰土。』天帝释、四天大王、地祇、海龙,闻亲哀声,信如其言,靡不扰动。 「帝释身下,谓其亲曰:『斯至孝之子,吾能活之。』以天神药灌睒口中,忽然得稣。 父母及睒,王逮臣从,悲乐交集,普复举哀。 王曰:『奉佛至孝之德,乃至于斯。』遂命群臣:『自今之后率土人民,皆奉佛十德之善,修睒至孝之行。』一国则焉,然后国丰民康,遂致太平。」佛告诸比丘:「吾世世奉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时睒者,吾身是。 国王者,阿难是。 睒父者,今吾父是。 母者,吾母舍妙是。 天帝释者,弥勒是也。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四四)「昔者菩萨,时为梵志,名羼提和,处在山泽,树下精思,以果泉水而为饮食。 内垢消尽,处在空寂,弘明六通得尽知之。 智名香熏闻八方上下,十方诸佛、缘一觉道、应仪圣众靡不咨嗟。 释梵四王、海龙地祇,朝夕肃虔叉手稽首,禀化承风拥护其国,风雨顺时,五穀丰熟,毒消灾灭,君臣炽盛。 其王名迦梨,入山畋猎,驰逐麋鹿,寻其足迹历菩萨前,王问道士:『兽迹历兹,其为如行乎?』菩萨默惟:『众生扰扰,唯为身命,畏死贪生,吾心何异哉? 吾傥语王,虐杀不仁,罪与王同;傥云不见,吾为欺矣。』中心恧然低首不云。 王即怒曰:『当死乞人,吾现帝王一国之尊,问不时对而佯低头乎?』其国名揥手爪曰不,菩萨惆怅,揥手爪曰不乎,示王以为不见。 曰:『兽迹历兹而云不见,王势自在,为不能戮尔乎?』菩萨曰:『吾听王耳。』王曰:『尔为谁耶?』曰:『吾忍辱人。』王怒拔劒截其右臂。 菩萨念曰:『吾志上道,与时无诤,斯王尚加吾刃,岂况黎庶乎? 愿吾得佛必先度之,无令众生效其为恶也。』王曰:『若为谁乎?』曰:『吾忍辱人。』又截其左手,一问一截,截其脚,截其耳,截其鼻,血若流泉,其痛无量,天地为震动,日即无明。 「四天大王佥然俱臻,同声恚曰:『斯王酷烈,其为难齐。』谓道士曰:『无以污心。 吾等诛王及其妻子,并灭一国,以彰其恶。』道士答曰:『斯何言乎? 此殃由吾前世不奉佛教加毒于彼,为恶祸追,犹影之繫形矣。 昔种之少,而今获多,吾若顺命,祸若天地,累劫受咎,岂可毕哉?』黎民覩变,驰诣首过齐声而曰:『道士处兹,景祐润国,禳灾灭疫;而斯极愚之君,不知臧否,不明去就,恶加元圣。 惟愿圣人,无以吾等报上帝也。』菩萨答曰:『王以无辜之恶痛加吾身,吾心愍之,犹慈母之哀其赤子也;黎庶何过而怨之乎? 假有疑望,尔捉吾断臂以来。』民即捉之,乳湩交流。 曰:『吾有慈母之哀,今其信,现于兹。』民覩弘信,靡不禀化,欣怿而退。 「菩萨有弟,亦覩道元,处在异山,以天眼彻视,覩天神鬼龙会议王恶,靡不怀忿。 惧兄有损德之心,以神足之兄所。 曰:『有所中伤乎?』答曰:『不也。 尔欲照吾信。 取断手足耳鼻着其故处,复者即吾信矣。』弟续之即复,兄曰:『吾普慈之信于今着矣。』天神地祇靡不悲喜,稽首称善,更相劝导,进志高行,受戒而退。 自斯之后日月无光,五星失度,妖怪相属,枯旱穀贵,民困怨其王也。」佛告诸比丘:「时羼提和者,即吾身是。 弟者,弥勒是。 王者,罗汉拘隣是。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四五)「昔者菩萨,生于贫家,贫家不育,以亵裹之,夜无人时,默置四街,并钱一千送着其道。 国俗以斯日为吉祥之日,率土野会,君子小人,各以其类盛馔快乐。 梵志覩戏,赞会者曰:『嗟于今日会者! 别有如粳米纯白无糅,厥香苾芬。 若夫今日产生男女,贵而且贤。』坐中有一理家,独而无嗣,闻之默喜,令人四布索弃子者,使问路人曰:『覩有弃子者乎?』路人曰:『有独母取焉。』使人寻之,得其所在,曰:『吾四姓富而无嗣,尔以儿贡,可获众宝。』母曰:『可留钱送儿,从欲索货。』母获如志。 育儿数月,而妇姙身,曰:『吾以无嗣故育异姓,天授余祚,今以子为?』以亵裹之夜着汫中。 家羊日就而乳,牧人寻察覩儿,即叹曰:『上帝何缘落其子于兹乎?』取归育之以羊湩乳。 四姓觉知,诰曰:『缘窃湩乎?』对曰:『吾获天之遗子,以湩育之。』四姓怅悔。 还育数月,妇遂产男,恶念更生,又复如前以亵裹之着车辙中,儿心存佛三宝,慈向其亲。 「晨有商人数百乘车,径路由兹,牛踬不进,商人察其所以,覩儿惊曰:『天帝之子,何缘在兹乎?』抱着车中,牛进若流,前二十里息牛亭侧,有独母白商人乞曰:『以儿相惠济吾老穷。』即惠之矣。 母育未几,四姓又闻,怆然而曰:『吾之不仁残天德乎?』又以众宝请儿归家,哽噎自责,等育二儿。 数年之间,覩儿之智奇变纵横,恶念又生曰:『斯明溢度,吾儿否哉,必虏之矣。』亵裹入山,弃着竹中绝食必殒。 儿兴慈念曰:『吾后得佛,必济众苦矣。』山近谿水,儿自力摇从竹堕地,展转至其水侧。 去水二十里,有担死人陬,陬有人行取樵,遥见小儿,就视叹曰:『上帝落其子乎?』抱归育焉。 四姓又闻,厥恨如前,以众名宝请归悲泣,并教书数仰观俯占,众道之术过目即能,禀性仁孝,言輙导化,国人称圣,儒士云集。 父凶念生,厥性恶重,前家有冶师去城七里,欲图杀儿,书勅冶师曰:『昔育此儿,儿入吾家,疾疫相仍,财耗畜死。 太卜占云:「儿致此灾。」书到极摄,投之火中。』讹命儿曰:『吾年西夕加有重疾,尔到冶师所谛计钱宝,是尔终年之财。』儿受命行,于城门内,覩弟与辈弹胡桃戏,弟曰:『兄来吾之幸矣,为吾复折。』兄曰:『父命当行。』弟曰:『吾请行矣。』夺书之冶师所。 冶师承书,投弟于火。 父心忪忪而怖,遣使索儿,使覩兄曰:『弟如之乎?』兄如状对。 兄归陈之,父驿马追儿已为灰矣。 「父投躬呼天结气内塞,遂成癈疾。 又生毒念曰:『吾无嗣已,不以斯子为? 必欲杀之。』父有邸阁去国千里,仍遣斯儿曰:『彼散吾财,尔往计校。 今与邸阁书,囊藏蜡封,尔急以行。』书阴勅曰:『此儿到,急以石缚腰沉之深渊。』儿受命稽首,轻骑进半。 道有梵志,与父遥相被服,常相问遗书数往来。 梵志有女,女既贤明,深知吉凶天文占候,儿行到梵志所居曰:『吾父所亲梵志正在斯止。』谓从者曰:『今欲过修礼之,可乎?』从者曰:『善!』即过觐礼。 梵志喜曰:『吾兄子来。』便命四隣学士儒生耆德云集,娱宴欢乐,并谘众疑靡不欣怿,终日极夜各疲眠寐。 女窃覩男,见其腰带佩囊封之书,默解取还,省读其辞,怅然而叹曰:『斯何妖厉,贼害仁子乃至斯乎?』裂书更之,其辞曰:『吾年西垂,重疾日困,彼梵志吾之亲友也,厥女既贤且明,古今任为儿匹,极具宝帛娉礼务好小礼大娉,纳妻之日,桉斯勅矣。』为书毕,开关复之。 「明晨进路,梵志众儒靡不寻叹。 邸阁得书,承命具礼诣梵志家。 梵志夫妻议曰:『夫婚姻之仪,始之于择行问咎占兆,彼善礼备即吾许焉。 今现男不媒礼娉便臻,彼岂将慢乎?』又退讌息曰:『男女为偶,自古然矣。 男贤女贞,诚亦难值。』遂纳礼会宗,九族叹曰:『斯荣传世。』纳妻礼成,邸阁驰启,四姓闻之结疾殊笃。 儿闻亲疾,哽咽而言:『夫命难保,犹幻非真。』梵志欲择良日遣还,菩萨内痛不从其云,室家驰归升堂稽首,妻寻再拜,垂泣而进三步又拜,称名曰『妾是子男某妻,亲召妾为某,当奉宗嗣箕箒之使,尽礼修孝。 惟愿大人疾瘳福臻,永保无终之寿,令其展情获孝妇之德。』四姓结忿内塞而殒。 菩萨殡送慈恻哀慕,一国称孝,丧毕修行馨熏十方。」佛告诸比丘:「童子者,吾身是也。 妻者,俱夷是。 四姓者,调达是。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四六)「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常以四等育护众生,声动遐迩靡不叹懿。 舅亦为王,处在异国,性贪无耻,以凶为健。 开士林叹:『菩萨怀二仪之仁惠。』虚诬谤讪为造訧端,兴兵欲夺菩萨国。 菩萨群僚佥曰:『宁为天仁贱,不为犲狼贵也。』民曰:『宁为有道之畜,不为无道民矣。』料选武士陈军振旅,国王登台观军情猥,流泪涕泣交颈曰:『以吾一躬毁兆民之命,国亡难复,人身难获,吾之遁迈,国境咸康,将谁有患乎?』王与元后俱委国亡。 舅入处国,以贪残为政,戮忠贞、进佞蛊,政苛民困,怨泣相属,思咏旧君犹孝子之存慈亲也。 「王与元妃处于山林,海有邪龙,好妃光颜,化为梵志,讹叉手箕坐垂首靖思,有似道士惟禅定时。 王覩欣然,日採果供养。 龙伺王行,盗挟妃去,将还海居。 路由两山夹道之径,山有巨鸟,张翼塞径,与龙一战焉。 龙为震电击鸟,堕其右翼,遂获还海。 「王採果还,不见其妃,怅然而曰:『吾宿行违,殃咎隣臻乎?』乃执弓持矢,经历诸山寻求元妃。 覩有荥流,寻极其原,见巨猕猴而致哀恸,王怆然曰:『尔复何哀乎?』猕猴曰:『吾与舅氏併肩为王,舅以势强夺吾众矣,嗟乎无诉。 子今何缘翔兹山岨乎?』菩萨答曰:『吾与尔其忧齐矣! 吾又亡妃,未知所之。』猴曰:『子助吾战,复吾士众;为子寻之,终必获矣。』王然之曰:『可。』明日猴与舅战,王乃弯弓擩矢,股肱势张,舅遥悚惧,播徊迸驰,猴王众反,遂命众曰:『人王元妃,迷在斯山,尔等布索。』猴众各行,见鸟病翼,鸟曰:『尔等奚求乎?』曰:『人王亡其正妃,吾等寻之。』鸟曰:『龙盗之矣! 吾势无如,今在海中大洲之上。』言毕鸟绝。 「猴王率众,由径临海,忧无以渡。 天帝释即化为猕猴,身病疥癣,来进曰:『今士众之多,其踰海沙,何忧不达于彼洲乎? 今各复负石杜海,可以为高山,何但通洲而已?』猴王即封之为监,众从其谋,负石功成,众得济度,围洲累沓。 龙作毒雾,猴众都病无不仆地。 二王怅愁,小猴重曰:『令众病瘳,无劳圣念。』即以天药傅众鼻中,众则奋鼻而兴,力势踰前。 龙即兴风云以拥天日,电耀光海,勃怒霹雳震乾动地。 小猴曰:『人王妙射,夫电耀者即龙矣。 发矢除凶,为民招福,众圣无怨矣。』霆耀电光,王乃放箭,正破龙胸,龙被射死,猴众称善。 小猴拔龙门钥,开门出妃,天鬼咸喜。 二王俱还本山,更相辞谢,谦光崇让。 「会舅王死,无有嗣子,臣民奔驰寻求旧君,于彼山阻君臣相见,哀泣俱还,并获舅国,兆民欢喜称寿万岁,大赦宽政,民心欣欣含笑且行。 王曰:『妇离所天隻行一宿,众有疑望,岂况旬朔乎? 还于尔宗事合古仪。』妃曰:『吾虽在秽虫之窟,犹莲华居于污泥。 吾言有信,地其坼矣。』言毕地裂,曰:『吾信现矣。』王曰:『善哉! 夫贞洁者沙门之行。』自斯国内,商人让利,士者辞位,豪能忍贱,强不陵弱,王之化也。 淫妇改操,危命守贞,欺者尚信,巧伪守真,元妃之化也。」佛告诸比丘:「时国王者,我身是也。 妃者,俱夷是。 舅者,调达是。 天帝释者,弥勒是也。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四七)「昔者菩萨,身为猕猴,力干尠辈,明哲踰人,常怀普慈拯济众生。 处在深山,登树採果,覩山谷中有穷陷人,不能自出,数日哀号,呼天乞活。 猕猴闻哀,怆为流泪曰:『吾誓求佛,唯为斯类耳。 今不出此人,其必穷死。 吾当寻岸下谷,负出之也。』遂入幽谷,使人负己,攀草上山置之平地,示其径路曰:『在尔所之,别去之后慎无为恶也。』出人疲极,就闲卧息。 人曰:『处谷饥馑,今出亦然,将何异哉?』心念:『当杀猕猴噉之,以济吾命。 不亦可乎!』以石椎首,血流丹地,猴卧惊起,眩倒缘树,心无恚意,慈哀愍伤悲其怀恶,自念曰:『吾势所不能度者,愿其来世常逢诸佛,信受道教行之得度。 世世莫有念恶如斯人也。』」佛告诸比丘:「猕猴者,吾身是也。 谷中人者,调达是。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四八)「昔者菩萨与阿难俱毕罪为龙,其一龙曰:『惟吾与卿共在海中靡所不覩,宁可俱上陆地游戏乎?』答曰:『陆地人恶,起逢非常,不可出也。』一龙重曰:『化为小蛇耳。 若路无人,寻大道戏;逢人则隐。 何所忧乎?』于是相可,俱升游观。 出水未久。 道逢含毒蚖,蚖覩两蛇厥凶念生,志往犯害,则吐毒喣沫两蛇。 一蛇起意,将欲以威神杀斯毒蚖;一蛇慈心,忍而谏止曰:『夫为高士,当赦众愚,忍不可忍者,是乃为佛正真之大戒也。』即说偈曰:「『贪欲为狂夫,靡有仁义心, 嫉妬欲害圣,唯默忍为安。 非法不轨者,内无恻隐心, 悭恶害布施,唯默忍为安。 放逸无戒人,酷害怀贼心, 不承顺道德,唯默忍为安。 背恩无反复,虚饰行谄伪, 是为愚痴极,唯默忍为安。』「一蛇遂称颂忍德,说偈陈义,一蛇敬受,遂不害蚖。 一蛇曰:『吾等还海中,可乎?』相然俱去,奋其威神震天动地,兴云降雨变化龙耀,人鬼咸惊,蚖乃惶怖,尸视无知七日绝食。」佛告诸比丘:「尔时,欲害蚖龙者,阿难是也。 说忍法龙者吾,身是也。 含毒蚖者,调达是也。 菩萨所在世世行忍,虽处禽兽不忘其行也。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四九)「昔者有国名摩天罗,王名难,学通神明,靡幽不覩,觉世非常,曰:『吾身当朽为世粪壤,何国之可保?』捐荣弃乐,服大士之法服,一鉢食为足,禀沙门戒,山林为居积三十年。 树边有坑,坑深三十丈。 时,有猎者,驰骋寻鹿堕于坑中。 时,有鸟、蛇各一,亦惊俱陨焉,体皆毁伤,俱亦困矣。 仰天悲号,有孤穷之音。 道士怆然,火照见之,涕泣交颈,临坑告曰:『汝等无忧,吾拔汝重难。』即作长绳悬以登之,三物或衔或持,遂获全命。 俱叩头谢曰:『吾等命在转烛,道士仁惠弘普无量,令吾等得覩天日。 愿终斯身给众所乏,以微报重,万不赛一。』「道士曰:『吾为国王,国大民多,宫宝婇女诸国为上,愿即响应何求不得? 吾以国为怨窟,以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为六劒截吾身,六箭射吾体,由斯六邪轮转受苦,三涂酷烈难忍难堪,吾甚厌之。 捐国为沙门,愿获如来、无所着、正真道、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开化群生令还本元,岂但汝等三人而已乎? 各还旧居见汝所亲,令三自归无违佛教矣。』「猎者曰:『处世有年,虽覩儒士积德为善,岂有若佛弟子恕己济众,隐处而不扬名者乎? 若道士有之,愿至吾家乞微供养。』乌曰:『吾名鉢,道士有难,愿呼吾名,吾当驰诣。』蛇曰:『吾名苌,若道士有患,愿呼吾名,必来报恩。』辞毕各退。 「他日,道士之猎者舍,猎者遥见其来,告妻曰:『彼不祥之人来,吾勅汝为馔。』徐徐设之,彼过日中即不食矣。 妻覩道士勃然作色,讹留设食,虚谈过中。 道士退矣,还山覩乌,呼名曰:『鉢。』乌问曰:『自何来耶?』曰:『猎者所来。』乌曰:『已食乎?』曰:『彼设未办而日过中,时不应食故吾退耳。』乌曰:『凶咎之鬼难以慈济,违仁背恩,凶逆之大也。 吾无饮食,无以供养。 留心坐斯,吾须臾还。』飞之般遮国,入王后宫,覩王夫人卧,首饰之中有明月珠。 乌衔驰还,以奉道士。 「夫人寐寤,求之不获,即以上闻。 王勅臣民:『有得之者,赏金银各千斤,牛马各千首;得不贡者,罪重灭宗。』道士惠猎者,猎者缚而白之。 王曰:『汝从何得斯宝乎?』道士深惟:『以状言之,即一国乌皆死矣;云盗得之,斯非佛弟子也。』默然受拷,杖楚千数,不怨王,不雠彼,弘慈誓曰:『令吾得佛,度众生诸苦矣。』「王曰:『取道士埋之,唯出其头,明日戮焉。』道士乃呼蛇曰:『苌。』蛇曰:『天下无知我名者,唯有道士耳。 扬声相呼,必有以也。』疾迈,见道士若兹,叩头问曰:『何由致此?』道士具陈厥所由然。 蛇流泪曰:『道士仁如天地,尚与祸会,岂况无道,谁将祐之乎? 天仁无怨,斯王唯有太子一人,无他储副,我将入宫咋杀太子,以吾神药傅之即愈。』蛇夜入宫,咋之即绝。 停尸三日,令曰:『有能活太子者,分国而治。』载之山间,当火葬之。 行径历道士边,道士曰:『太子何疾而致丧身乎? 且无葬矣! 吾能活之。』从者闻说,驰以上闻。 王心悲喜,重更哀恸曰:『吾赦尔罪,分国为王。』道士以药傅身,太子忽然兴曰:『吾何缘在斯乎?』从者具陈所以。 太子还宫,巨细喜舞。 「分国惠之,一无所受。 王寤曰:『分国不受,岂当盗哉?』问:『子何国人? 以何见为沙门乎? 何从获珠? 行高乃然,忽罹斯患,将以何由?』道士本末陈焉,王为怆然泣泪流面。 王告猎者曰:『子有功勳于国,悉呼九亲来,吾欲重赐之。』亲无巨细皆诣宫门,王曰:『不仁背恩,恶之元首。』尽杀之矣。 道士入山学道,精进不惓,命终生天上。」佛告诸比丘:「时道士者,吾身是也。 乌者,鹙鹭子是也。 蛇者,阿难是,猎者。 调达是。 其妻者,怀槃女子是也。 菩萨弘仁度无极行忍辱如是。」(五〇)「昔者拘深国王名抑迦达,其国广大,人民炽盛,治国以正,不枉兆民。 王有子二人,一男一女,男名须达,女名安阇难,执行清净,王甚重之。 为作金池,二儿入池浴,池中有龟,龟名金,瞽一眼,亦于水戏,触二儿身,儿惊大呼! 王则问其所以? 云:『池中有物,触怖我等。』王怒曰:『池为儿设,何物处之而恐吾儿?』令施罛取之,鬼龙奇怪,趣使得之。 罟师得龟,王曰:『当作何杀之?』群臣或言:『斩首。』或言:『生烧。』或言:『剉之作羹。』一臣曰:『斯杀不酷,唯以投大海中,斯所谓酷者也。』龟笑曰:『唯斯酷矣。』王使投之江中。 「龟得免,喜驰诣龙王所,自陈曰:『人王抑迦达有女,端正光华,天女为双。 人王乃心区区,大王欲以女结为媛亲。』龙曰:『汝诚乎?』龟曰:『唯然。』为龟具设盛馔皆以宝器,龟曰:『早遣贤臣相寻,吾王欲得其决。』龙遣贤臣十六,从龟至人王城下壍中,龟曰:『汝等止此! 吾往上闻。』龟遂遁迈不复来还。 十六臣悁悒俱入城见王,王曰:『龙等来为?』对曰:『天王仁惠接臣等,王欲以贵女为吾王妃,故遣臣等来迎。』王怒曰:『岂有人王之女与蛇龙为偶乎?』龙对曰:『大王故遣神龟宣命,臣等不虚来。』王不许之。 诸龙变化,令宫中众物皆为龙,耀绕王前后。 王惧叫呼! 群臣惊愕,皆诣殿下质问所以。 王具说其状,众臣佥曰:『岂可以一女之故,而亡国乎?』「王及群臣临水送女,遂为龙妃,生男女二人。 男名槃达,龙王死,男袭位为王。 欲捨世荣之秽,学高行之志,其妻有万数,皆寻从之,逃避幽隐犹不免焉。 登陆地于私梨树下,隐形变为蛇身槃屈而卧。 夜则有灯火之明,在彼树下数十枚矣,日日雨若干种华,色曜香美非世所覩。 「国人有能厌龙者,名陂图,入山求龙欲以行乞,覩牧牛儿问其有无。 儿曰:『吾见一蛇,槃屈而卧于斯树下,夜树上有数十灯火,光明耀晔,华下若雪,色耀香美其为难喻,吾以身附之,亦无贼害之心。』术士曰:『善哉! 获吾愿矣。』则以毒药涂龙牙齿,牙齿皆落,以杖捶之,皮伤骨折。 术士自首至尾以手捋之,其痛无量,亦无怨心,自咎宿行不杇乃致斯祸,誓愿曰:『令吾得佛,拯济群生都使安隐,莫如我今也。』「术士取龙着小箧中,荷负以行乞匃。 每所至国,輙令龙舞,诸国群臣兆民靡不惧之。 术士曰:『乞金银各千斤,奴婢各千人,象马牛车众畜事各千数。』每至诸国,所获皆然。 转入龙王祖父之国,其母及龙兄弟,皆于陆地求之,化为飞鸟依偟王宫。 术士至,龙王化为五头,适欲出舞而见其母兄妹,羞鄙逆缩不复出舞。 术士呼之五六,龙遂顿伏。 母复为人形,与王相见,陈其本末。 王及臣民莫不兴哀,王欲杀术士,龙请之曰:『吾宿行所种,今当受报,无宜杀之以益后怨,从其所求以施与之。 弘慈如斯,佛道可得也。』王即以异国为例,具其所好悉以赐之。 「术士得斯重宝,喜以出国,于他国界逢贼,身见菹醢,财物索尽。 龙母子与王诀别:『若大王念我呼名,吾则来,无憔悴矣。』王逮臣民临渚送之,一国哀恸靡不躃踊者也。」佛告诸比丘:「槃达龙王者,吾身是也。 抑迦达国王者,阿难是也。 母者,今吾母是也。 男弟者,鹙鹭子是也。 女妹者,青莲华除馑女是也。 时,酷龙人者,调达是也。 菩萨弘慈度无极行忍辱如是。」(五一)雀王经「昔者菩萨身为雀王,慈心济众有尚慈母,悲彼艰苦情等亲离,覩众禀道喜若己宁,爱育众生犹护身疮。 有虎食兽,骨柱其齿,病困将终。 雀覩其然,心为悲楚曰:『诸佛以食为祸,其果然矣。』入口啄骨,日日若兹。 雀口生疮,身为瘦疵,骨出虎稣。 雀飞登树,说佛经曰:『杀为凶虐,其恶莫大;若彼杀己,岂悦之乎? 当恕己度彼,即有春天之仁。 仁者普慈,祐报响应;凶虐残众,祸寻影追。 尔思吾言矣。』虎闻雀诫,勃然恚曰:『尔始离吾口而敢多言乎?』雀覩其不可化,怆然愍之,即速飞去。」佛告诸比丘:「雀王者,吾身是也。 虎者,调达是也。 开士世世慈心济众,以为惶务犹自忧身。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五二)之裸国经「昔者菩萨,伯叔二人,各资国货俱之裸乡。 叔曰:『夫福厚者衣食自然,薄祐者展乎筋力。 今彼裸乡,无佛、无法、无沙门众,可谓无人之土矣,而吾等往,俯仰取其意,岂不难哉? 入国随俗,进退寻仪,柔心言逊,匿明扬愚,大士之虑也。』伯曰:『礼不可亏,德不可退,岂可裸形毁吾旧仪乎?』叔曰:『先圣影则陨身不陨行,戒之常也。 内金表铜,释仪从时,初讥后叹,权道之大矣!』遂俱之彼。 伯曰:『尔今先入,观其得失,遣使告诚。』叔曰:『敬诺。』旬日之间使返告伯,曰:『必从俗仪。』伯勃然曰:『释人从畜,岂君子行乎? 叔为,吾不也!』「其国俗,以月晦十五日夜常为乐,以麻油膏膏首,白土画身,杂骨璎颈,两石相叩,男女携手,逍遥歌舞;菩萨随之,国人欣叹。 王爱民敬宾俟相属,王悉取货,十倍雇之。 伯车乘入国,言以严法,輙违民心。 王忿民慢,夺财挝捶。 叔请乃释,俱还本国。 送叔者被路,骂伯者聒耳。 伯耻怒曰:『彼与尔何亲? 与吾何讐? 尔惠吾夺,岂非谗言乎?』结叔带曰:『自今之后,世世相酷,终不赦尔。』菩萨怆然流泪誓曰:『令吾世世逢佛见法亲奉沙门,四恩普覆润济众生,奉伯若己,不违斯誓也。』自此之后,伯輙剋叔,叔常济之。」佛告诸比丘:「时叔者,吾身是也。 伯者,调达是也。 菩萨慈柔度无极行忍辱如是。」(五三)六年守饥毕罪经「昔者菩萨为大国王,归命三尊具奉十善,德被遐迩靡不承风,兵刃不施,牢狱无有,风雨时节国丰民富,四表康休,路无怨嗟,华伪小书举国绝口,六度真化靡人不诵。 时有梵志,执操清净,闲居山林不豫流俗,唯德是务。 夜渴行饮,误得国人所种莲华池水,饮毕意悟曰:『彼买此池,以华奉佛庙,水果自供;吾饮其水,不告其主,斯即盗矣。 夫盗之为祸,先入太山,次为畜生,屠卖于市以偿宿债。 若获为人,当为奴婢。 吾不如早毕于今,无遗后患矣。』诣阙自告云其犯盗,唯愿大王以法相罪,毕之于今乞后无尤。 王告曰:『斯自然之水,不宝之物,何罪之有乎?』对曰:『夫买其宅即有其井,占其田则惜其草,汲井刈蒭非告不取。 吾不告而饮,岂非盗耶? 愿王处之。』王曰:『国事多故,且坐苑中。』太子令之深处苑内,王事总猥忘之六日。 忽然悟曰:『梵志故在乎? 疾呼之来。』梵志守戒饥渴六日,之王前立,厥体瘦疵,起而跄地,王覩流泪曰:『吾过重矣。』王后笑之。 王遣人澡浴梵志,具设餚馔,自身供养,叩头悔过曰:『吾为人君,民饥者吾自饥,寒者即衣单,岂况怀道施德之士乎? 一国善士之福,不如高行贤者一人之德,国宁民安,四时顺穀丰穰,非戒之德其谁致之乎?』谓道士曰:『饮水不告,罪乃若此,岂况真盗不有重咎乎? 以斯赦子,必无后患也。』梵志曰:『大善! 受王洪润矣。』「自斯之后,生死轮转无际,至临得佛不食六年,罪毕道成,以俱夷自解,罗云乃生。 太子弃国勤于山林,邪见之徒咸谓狂惑,谤声非一。 太子闻焉,忍斯辱谤,追以慈济,福隆道成,诸天云集,稽首承风,帝王臣民靡不归命。」佛告诸比丘:「时王者,则吾身是也。 夫人者,俱夷是。 太子者,罗云是。 夫崇恶祸追,施德福归,可不慎哉! 王忘道士令饿六日,受罪六年饥馑才息,六日之后王身供养故,今六年殃毕道成。 俱夷笑之,今怀罗云六年重病。 太子以梵志深着苑内故,六年处于幽冥。 愚夫重闇不明去就,以恶心向佛、沙门、梵志,截手拔舌者,斯一世之苦;妄以手捶,虚以口谤,死入太山,太山之鬼拔出其舌,着于热沙,以牛耕上,又以然钉钉其五体,求死不得。 殃恶若此,顺行无邪。 菩萨法忍度无极行忍辱如是。」(五四)释家毕罪经「昔者菩萨守戒行净,积功累德,遂获如来、无所着、正真道、最正觉,游处舍卫国。 天龙鬼神、帝王臣民靡不归宗,蛊道邪术值佛影隆,犹日明盛萤火隐退。 贪嫉之兴,不覩亡身之火,邪党搆谋,劝女弟子名曰好首,以毁天尊。 国人未获真谛者,有沉吟之疑,心疑诸沙门,王亦怪焉。 蛊道贪浊,诤财相诉,浊现祸归,即时见废,贞真照现,天人叹善! 王诣精舍顿首悔过,由斯王有惭心,因媒启问,求佛女妹,结婚姻之固,以绝释家之怨。 众祐曰:『吾去家为沙门,不豫世业,嫁娶之事,一由父王。』于是遣使者致敬,宣结亲之辞。 诸释不许,王曰:『佛处其国尔由往来,明者无怨,愚夫有讐。 女吾贱妾之子,何足以致恨乎?』王许曰:『可。』遂成婚姻。 有男嗣一,请见诸舅,即之释国。 「时,佛当还开化诸释,诸释欣欣兴佛精舍,掘土三尺,以栴檀香填之,捡国众宝为佛精舍,焜焜奕奕有若天宫,声闻隣国靡不跃逸。 佛未坐之,而彼庶子入观曰:『斯精舍之巧、众珍之妙,唯天帝宫可为匹矣。』曰:『佛未翔兹,吾一坐座,没命不恨也。』庶子嬖友,名曰头佉摩,对曰:『夫亦何失?』即升坐矣。 释氏雄士,壮声呵曰:『众祐尊座,天帝不临,何婢之子敢升座乎?』裂坐更兴。 庶子出,谓其友曰:『斯辱无外矣! 吾若为王,尔无忘兹。』友曰:『俱然。』旋守其母欲为太子,母以妖蛊请如子愿。 王曰:『古来未闻! 无设狂言自招耻也。』妖蛊处内,佞臣巧辞,遂立二嫡分民正治。 「大王崩,位立两国,民随所悦,仁凶分流,仁即奉兄,凶驰诣叔。 友为相国,修治干戈,军用众备,以旧事闻。 王曰:『可。』即宠雄将武士就路,覩佛道边坐乎半枯之树。 王进稽首曰:『佛不坐纯生而处半枯,将有由乎?』众祐曰:『斯树名释,吾爱其名,以仁道济其难,润其枯惠其生也。』王怅然内耻曰:『佛仁弘普,惠逮草木,岂况人乎?』于是旋军。 相国仰察天文,覩释氏宿福索祸兴,复以闻之。 军又出,未至释氏城有数里,城中弓弩矢声犹风雨,幢幡伞盖断竿截斗,裂铠斩控,士马震奔靡不失魄。 王又奔归。 释人启佛:『当那贼何?』曰:『牢关门,废壍桥。』王又出军,目连启言:『吾欲以罗汉威神化为天网,覆城面四十里,王奈释人何?』众祐曰:『无奈罪何?』又言:『跳着他方刹土?』曰:『无奈罪何?』目连言:『吾能攘有形,无奈无形罪何?』众祐曰:『种恶祸生,孰能攘之? 取释氏一子置吾鉢下,以效其实。』目连如命。 「释诸耆旧承教守门,魔化为旧德,呵诸释曰:『王假涂有所之,尔其绝彼,将益后尤。 佛弟子行,可得尔乎?』魔奋势拔钥排门兵入,犹塘决水翻。 释摩南为大将军,与王先王同师而学,有死友之誓,谓王曰:『住尔凶士一飡之顷,令城中人获出全命。』王曰:『可。』大将军临水向佛,叩头流泪而曰:『以吾微命请彼少人,愿令十方群生皆奉佛教,恕己济众,润合二仪,无为狼蚖之毒残贼众生,若斯无道之王矣。』入水以发缠树根,有顷命终。 王遣使者视之,还如事云。 兵入掘地半埋释人。 横材象牵,概杀之矣,或马蹟,或兵刃。 「佛时首疾,其痛难言。 梵王帝释、四大天王,皆叉手侍,为之痛心。 释人有自归命三尊者,诵经者,起慈心者。 释有三城,征事未毕,王忆释摩南杀身请众命,为之怆然,旋师罢军,遣使者致敬曰:『士众疲劳,还国息师。』异日束修稽首足下。 佛教谢,王自爱。 使者退,佛视之矣。 阿难整法服稽首曰:『佛不虚视,其必有缘。』众祐曰:『释罪毕也,王罪兴矣。 却后七日,太山鬼以火烧王及其臣民,王罪难救犹释祸难攘矣。』佛使阿难举鉢,鉢下人亦终。 佛将诸沙门至梵志讲堂,道经诸释死地,或有已死或折臂髀胫者,覩佛来,或搏颊呻吟云:『归命佛、归命法、归命圣众,愿十方群生皆获永康,莫如我等也。』时自然床从地出,其地无间,诸沙门皆坐。 佛言:『斯王勃逆,兴罪弘广矣。』又问沙门:『若见屠猎鱼网者,获为飞行皇帝乎?』对曰:『不见。』佛言:『善哉! 吾亦不见,以其无四等心惠彼群生故也。』「王行湖边,众入水浴,神化为毒虫螫其士众,毒行身黑,或于水中死者,或百步一里死者。 且半入国,凶鬼云集。 宫中夜时人声物鸣,聚居相持,须旦为命,日月薄蚀,星宿失度,怪异首尾,靡不怨王也。 王闻佛戒火变之异,内如汤灼,遣使者参其事。 佛说如上,使返具闻,国振瓦崩。 王会群臣,议言:『或于山,或于水。』遂乘船入海,强富得从,贫羸留国。 王内宫人登船上服,望火解衣,脱阳燧珠着服上。 其日云兴,壅壅曀曀,风雨凌凌,笮绝舟漂,臣民佥曰:『弊王行凶,乃致凶祸。』向中之时日出炙阳燧,阳燧化为火,始自王舟,大山鬼神云集礔礰,率土生入太山地狱。 留在岸者,微怖而全。」佛于是日兴慈心定,诸沙门问阿难:「佛不出乎?」答曰:「一国大丧,佛兴慈定,故为不出也。」佛明晨出,诸沙门稽首于地,释梵四王、诸龙鬼神、帝王臣民稽首就座。 阿难整服,问二国祸变之元:「愿释众疑,令群生照祸福所由。」佛告阿难:「昔有三国比隣而王,时,佛去世久远,经典不修。 菩萨所处之国,致有湖池,获鱼无数。 近国闻喜,资财来买,鱼尽惨还。 远国不知,亦无买心。 渔猎国者,今释三亿人死者是也。 其一国喜欲买鱼者,今一城人恐徒亡财者是也。 远国不闻得鱼者,今一城中人不知王来者是也。 我时见破鱼首,失言可之;今已得佛为三界尊,尚不免首疾之殃,岂况凡庶乎? 诸弟子端尔心、兴德惠、安群生,恕己济彼,慎无杀生,盗人财物,淫彼非妻,两舌恶骂,妄言绮语,嫉妬恚痴,诽谤三尊。 祸之大莫尚十恶,福荣之尊夫唯十善矣。 杀物者为自杀,活物者为自活。 策心念恶、口言恶、身行恶,莫若劳心念道、口言道、身行道。 施善福追,为恶祸寻,犹响之应声影之追形也。 覩斯变者,慎勿违春天之仁,而尚豺狼之凶也。」佛说经竟,四辈弟子、天龙鬼神,皆大欢喜,稽首而去。 六度集经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1:3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8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