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内容: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三 弘福寺沙门释彦悰纂录 圣朝议不拜篇第二(上) 议不拜者。 明沙门不应拜俗也 圣上情敦名教令拜君亲。 虑爽通途许开朝议。 致有謇谔之士人百献筹。 社稷之臣争陈显论焉。 勅 今上制沙门等致拜君亲勅一首 表 大庄严寺僧威秀等上沙门不合拜俗表一首 启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雍州牧沛王贤论沙门不应拜俗事启一首 上荣国夫人杨氏请论沙门不合拜俗事启一首 状 通简群官明沙门不合致拜状一首(并启) 议不拜 中台司礼太常伯陇西郡王博叉大夫孔志约等议状一首 右骁卫 右监门 右奉宸 官府寺 右四司请同司礼议状 司元大常伯窦德玄少常伯张山寿等议状一首 司戎少常伯议军郑钦泰员外郎秦怀恪等议状一首 司刑太常伯城阳县开国侯刘祥道等议状一首  司宗寺 右一司请同司刑议状 今上制沙门等致拜君亲勅一首 勅旨。 君亲之义。 在三之训为重。 爱敬之道。 凡百之行收先。 然释老二门虽理绝常境。 恭孝之躅事叶儒津。 遂于尊极之地。 不行跪拜之礼。 因循自久迄乎兹辰。 宋朝暂革此风。 少选还遵旧贯。 朕禀天经以扬孝。 资地义而宣礼。 奖以名教被兹真俗。 而濑乡之基克成。 天构连河之化。 付以国王裁制之由。 谅归斯矣。 今欲令道士女官僧尼。 于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 或恐爽其恒情。 宜付有司详议奏闻。 龙朔二年四月十五日光禄大夫右相太子宾客上柱国高阳郡开国公臣许敬宗宣 大庄严寺僧威秀等上沙门不合拜俗表一首 僧威秀等言。 伏奉 明诏。 令僧拜跪君父。 义当依行理无抗 旨。 但以儒释明教。 咸陈正谏之文。 列化恢张。 俱进蒭荛之道。 僧等荷国重恩。 开以方外之礼。 安居率土。 得弘出俗之心。 所以自古帝王齐遵其度。 敬其变俗之仪。 全其抗礼之迹。 遂使经教斯广代代渐多。 宗匠攸远时时间发。 自汉及隋行人重阻。 灵岫之风犹郁。 仙苑之化尚疎。 未若 皇运肇兴隄封海外。 五竺与五岳同镇。 神州将大夏齐文。 皇华之命载隆。 輶轩之涂接轸。 莫不钦斯圣迹兴树遗踪。 固得梵侣来仪相从不绝。 今若返拜 君父乖异群经。 便发惊俗之誉。 或陈轻毁之望。 昔晋成幼冲庾氷矫诏。 桓楚饰诈王谧抗言。 及宋武晚年将隆虐政。 制僧拜主寻还停息。 良由事非经国之典。 理越天常之仪。 虽曰流言终缠显议。 况乃夏勃勅拜。 纳上天之怒。 魏焘行诛。 肆下疠之责。 斯途久列备举见闻。 僧等奉佩慞惶投庇失厝。 恐丝纶一发万国通行。 必使环海望风。 方弘失礼之誉。 悠哉后代。 或接効尤之传。 伏惟 陛下。 中兴三宝慈摄四生。 亲承付嘱之旨。 用励学徒之寄。 僧等内遵正教。 固绝跪拜之容。 外奉 明诏。 令从儒礼之敬。 俯仰惟咎惭惧实深。 如不陈请。 有乖臣子之喻。 或掩佛化。 便陷惘君之罪。 谨列众经不拜俗文轻用上简。 伏愿 天慈赐垂照览。 则朝议斯穆。 终遵途于晋臣。 委略常谈。 毕归度于齐后。 尘黩 威严惟深战戢。 谨言 龙朔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上。 时京邑僧等二百余人。 往蓬莱宫申表。 上请左右相云 勅令详议拜不未定可待后集。 僧等乃退。 于是大集西明相与谋议。 共陈启状闻诸僚寀云。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雍州牧沛王论沙门不应拜俗启一首 僧道宣等启。 自金河徙辙玉关扬化。 历经英圣载隆良辅。 莫不拜首请道归向知津。 故得列刹相望仁祠棊布。 天人仰福田之路。 幽明怀正道之仪。 清信之士林蒸。 高尚之宾云结。 是使教分三法。 垂万载之羽仪。 位开四部。 布五乘之清范。 顷以法海宏旷类聚难分。 过犯滋彰冒尘 御览。 下非常之 诏。 令拜君亲。 垂恻隐之怀。 显疎朝议。 僧等荷斯明命。 感悼涕零。 良由行缺光时。 遂令上霑忧被。 且自法教东渐亟涉窊隆。 三被屏除五遭拜伏。 俱非休明之代。 并是暴虐之君。 故使布令非经国之谟。 乖常致良史之诮。 事理难返还袭旧津。 伏惟 大王。 统维京甸摄御机衡。 道俗来苏繁务攸静。 今法门拥闭声教莫传。 据此静障拔难之秋。 拯溺扶危之日。 僧等叫阍难及徒鹤。 望于九重天陛罕登。 终栖遑于百虑。 所以千冒陈欵披露。 冀得俯被鸿私载垂提洽。 是则遵崇付嘱。 清风被于九垓。 正像更兴。 景福光于四海。 不任穷塞之甚。 具以启闻。 尘扰之深惟知惭惕。 谨启 四月二十五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荣国夫人杨氏请论沙门不合拜俗启一首(夫人帝后之母也。 敬崇正化大建福门。 造像书经。 架筑相续入出宫禁。 荣问草知僧等诣门致书云尔) 僧道宣等启。 自三宝东渐六百余年。 四俗立归戒之因。 五众开福田之务。 百王承至道之化万载扇惟圣之风。 故得环海知归生灵回向。 然以慧日既隐千载有余。 正行难登严科易犯。 遂有稊稗涉青田之秽。 少壮怀白首之徵。 备列前经闻于视听。 且圣人在隐凡僧程器。 后代住持非斯谁显。 故金石泥素。 表真像之容。 法衣剔发。 拟全僧之相。 衣而信毁报果两分。 背此缮修俱非正道。 又僧之真伪生熟难知。 行德浅深愚智齐惑。 故经陈通供。 如海之无穷。 律制别科。 若涯之有际。 宗途既列名教是依。 设出俗之威议。 登趣真之圆德。 固使天龙致敬幽显归心。 弘护在怀流功不绝。 比以时经浊染人涉凋讹。 窃服饰诈之徒。 叨倖凭虚之侣。 行无动于尘俗。 道有翳于宪章 上闻 御览。 布 君亲之拜。 乃回 天睠。 垂朝议之 勅。 僧等内省惭惧如灼如焚。 相顾失守莫知投厝。 仰惟佛教通嘱四部幽明敢怀窃议 夫人当斯遗寄。 况复体兹正善崇建为心。 垂范 宫闱成明道俗。 今三宝沦溺成济在缘。 辄用谘陈希垂救济。 如蒙拯拔依旧住持。 则付嘱是归弘护斯在。 轻以闻简追深悚息。 谨启 四月二十七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序佛教隆替事简诸宰辅等状一首 列子云。 周穆王时。 西极有化人。 来反山川移城邑。 千变万化不可穷极。 穆王敬之若神。 重之若圣。 此则佛化之初及也。 朱士行释道安经录云。 秦始皇时。 西域沙门十八人。 来化始皇。 始皇弗从禁之。 夜有金刚丈六人。 破狱出之。 始皇稽首谢焉。 汉书云。 武帝元狩中。 关西域获金人。 率长丈余。 列之甘泉宫。 帝以为大神烧香礼拜。 后遣张骞往大夏寻之云有身毒国。 即天竺也。 彼谓浮图。 即佛陀也。 此初知佛名相也。 成帝都水使者刘向云。 向检藏书。 往往见有佛经。 此则周秦已行。 始皇焚之不尽也。 哀帝元寿中。 使景宪往大月氏国。 因诵浮图经还。 于时汉境稍行斋戒。 据此曾闻佛法。 中途潜隐重此中兴也。 后汉明帝水平中。 上梦金人飞行殿前。 乃使秦景等往西域寻佛法。 遂获三宝东传。 洛阳画释迦立像。 是佛宝也。 翻四十二章经。 是法宝也。 迦竺来仪。 是僧宝也。 立寺于洛城西门度人开化。 自近之远展转住持。 终于汉祚。 魏氏一代五主四十五年。 隆敬渐深不闻拜毁。 吴氏江表四主五十九年。 孙权创开佛法感瑞立寺。 名为建初。 其后孙皓虐政将事除屏。 诸臣谏之乃止。 召僧而受五戒。 蜀中二主四十三年。 于时军国谋猷佛教。 无闻信毁。 晋司马氏东西立政。 一十二主一百五十六年。 中朝四帝崇信之极。 不闻异议。 唯东晋成帝。 咸康六年。 丞相王导太尉庾亮薨。 后庾氷辅政帝在幼冲。 为帝出诏。 令僧致拜。 时尚书令何充尚书谢广等建议不合拜。 往返三议。 当时遂寝。 尔后六十二年。 安帝元初中。 太尉桓玄以震主之威。 下书令拜尚书令桓谦中书王谧等抗谏曰。 今沙门虽意深于敬。 不以形屈为礼。 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内。 是以外国之君莫不降礼(如育王等礼比丘事)良以道在则贵。 不以人为轻重(如魏文之轼干木汉光之遇子陵等)寻大法东流。 为日谅久。 虽风移政易。 而弘之不异。 岂不以独绝之化。 有日用于陶渐。 清约之风。 无害于隆平者乎。 玄又致书卢山远法师。 序老子均王侯于三大。 远答以方外之仪。 不隷诸华之礼。 乃着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 其事由息。 及安帝返政还崇信奉。 终于恭帝。 有宋刘氏八君五纪虽孝武太明六年暂制拜君寻依先政。 齐梁陈氏三代。 一百一十余年。 隆敬尽一信重逾深。 中原魏氏十有余君。 一百五十五年。 佛法大行备见魏牧良史。 唯大武真君七年听谗灭法。 经于五载感疠而崩。 还兴佛法。 终于静帝。 自晋失御中原江表称帝国分十六(谓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蜀是也)斯诸伪政信法不亏。 唯赫连弗弗据有夏州凶暴无厌以杀为乐。 佩像背上令僧体之。 后为震死。 寻为北代所吞。 妻子形刻具如萧子显齐书。 高齐在邺。 六帝二十八年。 信重逾前国无两事。 宇文周氏五帝二十五年。 初武帝信重佛法。 后纳张宾之议。 便受道法将除佛教。 有安法师。 着二教论以抗之。 论云。 九流之教。 教止其身。 名为外教。 三乘之教。 教静心惑。 名为内教。 老非教主易谦所摄。 帝闻之。 存废理乖遂双除屏。 不盈五载身殁政移。 隋氏承运。 二帝三十七年。 文帝崇信载兴佛法。 海内置塔百有余州。 皆发休瑞具如图传。 炀帝嗣录改革前朝。 虽令致敬僧竟不屈。 自大化东渐六百余年。 三被诛除五令致拜。 既乖经国之典。 又非休明之政。 刳斮之虐被于乱朝。 抑挫之仪扬于绝代。 故使事理乖常寻依旧辙。 良以三宝为归戒之宗。 五众居福田之位。 虽信毁交质殃咎推移。 斯自人有窊隆。 据道曾无兴废。 所以十余大圣。 出贤劫之大期。 寿六万年。 住释门之正法。 况乃十六尊者作化于三洲。 九亿应供护持于四部。 据斯以述曆数未终焉得情断。 同符儒典。 且易之蛊爻不事王侯。 礼之儒行不臣天子。 在俗四位。 尚有不屈之人。 况弃俗从道。 而更责同臣妾之礼。 又昊天上帝岳渎灵祇。 君人之主莫不祭飨而下拜。 今僧受佛戒形具佛仪。 天龙八部奉其道而伏其容。 莫不拜伏于僧者也。 故得冥祜显徵祥瑞杂沓。 闻之前传。 岂复同符老氏均王侯于三大者哉。 故沙门之宅生也。 财色弗顾荣禄弗縻。 观时俗若浮云。 达形命如阳焰。 是故号为出家人也。 故出家不存家人之礼。 出俗无霑处俗之仪。 其道显然。 百代不易之令典者也。 其流极广。 故略述之。 今列佛经论。 明沙门不敬俗者 梵网经下卷云。 出家法不礼拜国王父母六亲。 亦不敬事鬼神。 涅槃经第六卷云。 出家人不礼敬在家人。 四分律云。 佛令诸比丘长幼相次礼拜。 不应礼拜一切白衣。 佛本行经第五十三卷云。 输头檀王与诸眷属百官次第礼佛已。 佛言。 王今可礼优波离等诸比丘。 王闻佛教即从座起。 顶礼五百比丘新出家者。 次第而礼 萨遮尼乾经云。 若谤声闻辟支佛法。 及大乘法。 毁呰留难者。 犯根本罪(今僧依大小乘经不拜君亲。 是奉佛教。 今乃全违佛教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语犯根本罪也)又谤无善恶业报不畏后代。 自作教人坚住不舍。 是名根本重罪。 大王若犯此罪不自悔者。 烧灭善根受无间苦。 以王行此不善重业。 故焚行罗汉诸仙圣人。 出国而去。 诸天悲泣诸善鬼神不护其国。 大臣辅相诤竞相害四方贼起。 天王不下龙王隐伏。 水旱不调死亡无数。 时人不知是过而怨诸天。 诉诸鬼神。 是故行法行王。 为救此苦不行此过。 广如经说。 更有诸论文。 多不载。 僧道宣等白朝宰群公。 伏见 诏书。 令僧致敬君父。 事理深远。 非浅情能测。 夫以出家之迹列圣齐规。 真俗之科百王同轨。 干木在魏高抗而谒文侯。 子陵居汉长揖而寻光武。 彼称小道尚怀高蹈之门。 岂此沙门不乘闲放之美。 但以三宝嚮位。 用敷归敬之仪。 五众陈诚。 载启福田之道。 今削同儒礼。 则佛非出俗之人。 下拜 君父。 则僧非可敬之色。 是则三宝通废。 归戒绝于人伦。 儒道是师。 孔经尊于释典。 在昔晋宋备有前规。 八座详议足为龟镜。 僧等荷国重寄开放出家。 奉法行道仰承圣则。 忽令致拜有累深经。 俯仰栖遑罔知投庇。 谨列内经及以故事。 具举如前。 用简朝议。 请垂详採。 敬白。 至五月十五日。 大集文武官寮九品以上。 并州县官等千有余人。 总坐中台都堂将议其事。 时京邑西明寺沙门道宣。 大庄严寺沙门威秀。 大慈恩寺沙门灵会。 弘福寺沙门会隐等三百余人。 并将经文及以前状。 陈其故事以申厥理。 时司礼太常伯。 陇西郡王博叉。 谓诸沙门曰 勅令俗官详议。 师等可退。 时群议纷纭不能画一。 陇西王曰。 佛法传通帝代既远。 下 勅令拜 君亲。 又许朝议。 今众人立理未可通遵。 司礼既曰。 职司可先建议。 同者署名不同则止。 时司礼大夫孔志约。 执笔述状如后令。 主事大读讫。 遂依位署人将大半。 左肃机崔余庆曰 勅令司别立议。 未可辄承司礼请散。 可各随别状送台。 时所送议文抑扬驳杂。 今谨依所司上下区以别之。 先列不拜之文。 次陈兼拜之状。 后述致拜之议。 善恶咸录。 件之如左焉。 议沙门不应拜俗状合三十二首 中台司礼太常伯陇西王博叉大夫孔志约等议状一首 窃以凡百在位。 虽存敬上之道。 当其为师。 尚有不臣之义。 况佛之垂法事超俗表。 剔发同于毁伤。 拥锡异乎簪绂。 出家非色养之境。 离尘岂荣名之地。 功深济度道极崇高。 何必破彼玄门牵斯儒辙。 披释服而为孔拜。 处俗涂而当法礼。 存其教而毁其道。 求其福而屈其身。 再三研覈谓乖通理。 又道之为教。 虽全发肤出家超俗其归一揆。 加以远标天构大启皇基。 义籍尊严式符高尚。 并仍旧贯无点彝章。 如必改作恐非稽古。 虽君亲崇敬用轸宸衷。 道法难亏还留 睿想既奉询蒭之诏 敢罄尘岳之诚。 惧不惬允追深战惕。 谨议。 司元太常伯窦德玄少常伯张仙寿等议状一首 肖形二气。 严父称莫大之尊。 资用五材。 元后标则天之贵。 至于擎跪曲拳之礼。 陶化之侣同遵。 服勤就养之方。 怀生之伦共纪。 凡在君父理绝名言。 而老释二门出尘遗俗。 虚无一旨离有会空。 瑞见毗耶。 阐慈悲之偈。 气浮函谷。 开道德之篇。 处木雁之间。 养生在虑。 罢色声之相。 寂灭为心。 执礼蹈仪者。 靡穷其要妙。 怀忠履孝者。 未酌其波澜。 理存太极之先。 事出生灵之表。 故尊其道则异其服。 重其教则变其礼。 爰自近古迄乎末叶。 虽沿革暂乖。 而斯道无坠。 洎哀缠双树恸结三号。 防后进之亏风。 约儒宗以控法。 故当辅成旧教。 岂应裁制新仪。 诚宜屈宸扆之严。 申方外之旨。 委尊亲之重。 纵环中之游。 愚管斟量尊故为允。 谨议。 司戎少常伯护军郑钦泰员外郎秦怀恪等议状一首 臣闻。 三灾变火六度逾凝。 二字为经百代攸缅。 是以白毫着相。 阐一乘于万劫。 紫气浮影。 溷万殊于一致。 爰有儒津复轫殊轸。 秀天地阴阳之禀。 礼君臣父子之穆。 故知循名责实矩迹端形。 则教先于阙里。 斋心力行修来悔往。 则化渐于连河。 释为内防。 雅有制于魏阙。 儒为外检。 不能括其灵台。 别有玄宗素范振荡风物。 翾鹏逸鷃促椿辽菌。 无为无事何得何失。 然则道佛二教俱为三宝。 佛以佛法僧为旨。 道以道经师为义。 岂直摄生有託陶性通资。 信亦为政是基裨声浓化。 而比丘未喻先生多僻。 恃出俗而浮逸。 以矜傲为夸诞。 处匹夫之贱。 直形骸于万乘。 忘子育之恩。 不降屈于三大。 固君父所宜革。 乃臣子所知。 非遂降纶玺是改其弊。 虽履孝居忠昌言改辙。 而稽古爱道参酌群情。 怀响者谷不销声。 抚尘者山无隔细。 必备舆人之颂。 以贡蒭荛之说。 何则柱史西浮千有余祀。 法流东渐六百许年。 虽历变市朝而事无损益。 唯庾氷责沙门之拜。 桓玄议比丘之礼。 幸有何充进奏慧远陈书。 事竟不行道终不坠。 是以大易经纶三圣。 蛊象不事王侯。 大礼充仞两仪。 儒行不臣天子。 亦有严陵踞谒光武。 亚夫长揖汉文。 介冑岂曰触鳞。 故人不为婴网。 惟旧讵先师道。 法侣何后戒照。 上则九天真皇十地菩萨。 下则南山四皓淮南八公。 或顺风而礼谒。 或御气而游处。 一以贯之。 靡得而屈。 十室忠信亦岂无其人哉。 五刑之设关。 三木者不拜。 岂五德之具居三服者拜之。 罪之不责恭肃德之。 诚足容养。 然则含识之类怀生之流。 莫不致身以输忠。 彼则不臣王者。 莫不竭力而遵孝。 彼则不敬其亲。 虽约弛三章律轻三尺。 有一于此三千其大。 而不被以严诛寘于巨责者。 岂不以道释与尧孔殊制。 伤毁与礼教正乖。 莲华非结绶之色。 贝叶异削珪之旨。 人以束带为彝章。 道则冠而不带。 人以束发为华饰。 释则落而不容。 去国不为不忠。 出家不为不孝。 出尘滓割爱于君亲。 夺嗜欲弃情于妻子。 理乃区分于物类。 不可涯检于常涂。 生莫重于父母。 子则不谢。 施莫厚于天地。 物则不答。 君亲之恩事绝名象。 岂稽首拜首可酬万分之一者欤。 出家之于君父。 岂曰全无输报。 一念必以人王为愿首。 四谛则于父母为弘益。 方祛尘劫永离死生。 岂与夫屈膝为尽忠。 色养为纯孝而已矣。 必包之俗境处之儒肆。 屈其容降其礼。 则不孝莫过于绝嗣。 何不制以婚姻。 不忠莫大于不臣。 何不令称臣妾。 以袈裟为朝服称贫道而趋拜。 仪范两失名称兼舛。 深恐一跪之益。 不加万乘之尊。 一拜之劳。 式彰三服之坠。 则所不可而岂然乎。 王者无父事三老。 无兄事五经。 君人之尊亦有所敬。 法服之敬不敬其人。 若屈其数则卑其道。 数而可卑道则云缺矣。 岂若存敬于己存道于物。 敬存则己适。 道在则物尊。 尊道所以敬于物。 敬于物所以尊于己也。 况复形犹身也。 道若影焉。 身既如声。 道亦如响。 形动则影随。 声扬则响应。 道崇则身宠。 身替则道息。 岂可使居身之道屈于道外之身。 岂可使方外之人存于身中之敬。 又彼守一居道不杂尘俗。 若可拜之是谓俗道而可俗。 俗又参道则一当有二。 而道不专行矣。 安可以区道俗之常域。 保专一之至诚哉。 据僧祇律。 敬袈裟如敬佛塔。 谓袈裟为福田衣。 衣名销瘦。 取能销瘦烦恼。 铠名忍辱。 取能降伏魔军。 亦喻莲花不染泥滓。 亦为诸佛之所幢相。 则袈裟之为义其至矣。 夫若损兹佛塔坏彼幢相。 将轻忍辱更贬福田。 甚用危疑终迷去取。 解服而拜。 则越俗非章甫之仪。 整服而趋。 则缁衣异朝宗之典。 故禅幽舍卫之境。 步屏高门之地。 理绝朝请。 事乖荣谒。 岂不谓我崇其道。 所以彼请其来。 请而卑之复何为者。 庐山为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甘棠为听讼所息。 式致勿翦之恩。 山与树之无心。 且以德而存物。 法与道之有裕。 岂崇道而遗人。 语曰。 人能弘道。 则道亦须人而行也。 王人虽微。 位在诸侯之上。 行道之辈。 焉复可卑其礼。 若谓两为欺诡。 则可一而寝之。 寝之之道。 则芟薙之之谓。 是则所夺者多。 何止降屈而已。 若谓两为浓助则宜崇之。 崇之之道。 则尊贵之之谓。 岂可尊贵其道而使其恭敬哉。 假以金翠为真仪。 不以金翠而增肃。 假以刍狗而尊像。 不以刍狗而加轻。 肃敬终寄于道。 轻重不係于物。 物之不能迁道。 亦犹道之恒随于物矣。 沙门横服于已资法服而为贵。 莫不敬其法服。 而岂係于人乎。 不拜之典义高经律。 法付国王事资持护法。 为常也。 常行不易一隅可革千门。 或爽通有护法之资。 塞有坠法之虑。 与其坠之。 曷若护之。 何必屈折于僧容。 盘辟于法服。 使万国归依者。 居蔕芬于其间哉。 语曰。 因人所利而利之。 则利之之术。 亦可因其精诣而为利矣。 洎乎日光上照皇运攸宗。 海接天潢枝连宝构。 籍无上之道。 阐无疆之业。 别氏他族敬犹崇往。 神基灵派道岂撝今。 此为甚不可一也。 月氏东国宝祚斯俟。 定水玄波法云彩润。 高解脱之庆。 演常住之福。 王前帝昔尚或攸遵。 主圣臣忠胡宁此变。 臣愚千虑万不一得。 傥缘斯创造无益将来。 于恒河沙劫。 有毫釐之累。 虽率土碎首群生粉骨。 何以塞有隐之责。 蠲不忠之罪。 此为甚不可二也。 臣所以汲汲其事区区其诚。 搔首扪心隳肝沥胆。 伏愿 圣朝重兴至教恒春。 奈苑永转法轮心欢鈒其人百祚远光于帝万。 则虽死犹生朝夕可矣。 窃惟 诏旨微婉义难适莫。 天情昼一则可使由之 睿想傍求则谁不竭虑。 臣以庸昧何足寓言。 以两教为无。 则崇于圣运 圣而崇之则非无矣。 以两教为有。 则笔削 明时。 时而削之恐非有矣。 斯所以岐路徘徊两端交战。 道宜存迹理未厌心。 管岂窥天蛙焉测海。 理绝庶几之外。 事超智识之表。 自怀铅阁笔扣寂销声。 而欲鸟处程言竿中窃吹。 将聋听而齐俗。 与瞽视而均叟。 虽有罄于心灵。 终不诣于闻见也。 直以八风逈扇。 万籁咸贡其音。 两曜昇晖。 千形不匿其影。 兹焉企景是庶转规。 就日心葵输涓驿露。 而腼颜浆夏履薄氷春。 兢惕已甚赧畏交集。 谨议。 司刑太常伯城阳县开国侯刘祥道等议状一首 窃以。 朝庭之叙肃敬为先。 生育之恩色养为重。 释老二教今悉反之。 抗礼于帝王。 受敬于父母。 而优容自昔迄乎今代。 源其深致盖有以然。 谅由剔发有异于冠冕。 袈裟无取于章服。 出家之人敬法舍俗。 岂拘朝庭之礼。 至于玄教清虚道风遐旷。 高尚其事不屈王侯。 帝王有所不臣。 盖此之谓。 国家既存其道。 所以不屈其身。 望准前章无违旧贯。 谨议。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三(议不拜上)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四 弘福寺沙门释彦悰纂录 圣朝议不拜篇第二(下) 议 中御府少监护军高药尚等议状一首 内侍监给事王泉博士胡玄亮等议状一首 奉常寺丞刘庆道主簿郝处杰等议状一首 详刑寺承王千石张道逊等议状一首 司稼寺卿梁孝仁太仓署令赵行本等议状一首 外府寺卿韦思齐主簿贾举等议状一首 缮工监大监刘审礼监作上官突厥等议状一首 司成馆大司成令狐德棻等议状一首 司成守宣业范义頵等议状一首 左卫大将军张延师等议状一首 右卫长史崔修业等议状一首 左骁卫长史王玄策骑曹萧灌等议状一首 右武卫长史孝昌县公徐庆等议状一首 右威卫将军李晦等议状一首 左戎卫大将军怀宁县公杜君绰等议状一首 左金吾卫将军上柱国开国侯权善才等议状一首 右奉宸卫将军辛弘亮等议状一首 右春坊主事谢寿等议状一首 驭僕寺大夫王思泰丞牛玄璋等议状一首 万年县令源诚心等议状一首 长安县承王方则崔道默等议状一首 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文学陈至德等议状一首 周王府长史源直心参军元思敬等议状一首 中御府少监高药尚等议状一首 法本冲寂非有名言。 至道希夷故无声教。 三千大千之境。 小智未能揆其原。 恍兮惚兮之中。 巨贤无以究其理。 但释老二氏。 挺大圣之姿。 慧光尘外超然物表。 短三衣之拂石。 促四海之倾毛。 谈寂灭之宗。 说有无之教。 门开方便。 演十二之因缘。 导诱多途。 述五千之广说。 敬顺则逍遥六度。 忽怠则苦海长流。 故去髭发而就桑门。 释素衣而纽缁服。 冀登彼岸出此爱津。 父母贵其容。 王侯重其戒。 此即君亲道隔去俗绝尘。 三百之礼不拘。 五侯之位无羡。 未可敦兹俗训励以风仪。 拜首私庭稽颡公室。 请循旧贯。 于愚为允。 谨议。 内侍监给事王泉博士胡玄亮等议状一首 窃以。 耆山阐化。 泛幽津而鼓楫。 碧落垂训。 趣真境而扬言。 德总四天。 挺教殊乎俗检。 义均一指。 资敬异乎常伦。 故致礼坚林。 至理与恒情别统。 屈身河上。 玄功共即事已乖。 是知缁服黄冠。 非阙庭之饰。 禅林洞府。 岂臣子之荣。 至于功深利益道备弘诱。 列三乘之旨则理极四生。 示五千之文则言包万象。 执慧刀而割烦恼。 弃有欲而习无为。 存殁仰其舟航。 动植资其含养。 性相非研机所尽。 希夷岂探赜所穷。 况乃转法轮以翼帝功。 则功济尘劫。 浮真气而基圣道。 则道冠溷元。 荡乎大乎。 固无得而称矣。 今欲将同名教令依俗礼。 纶言既降。 谁不曰宜。 窃恐高尚之风因斯遂往。 玄妙之理流宕忘归。 伏惟 陛下。 爱敬隆于百王。 德教敷于四海。 凝神体物弘道为心。 何必约此二门。 溷同真俗之路。 限兹两教。 乱彼默语之途。 戒律既异于恒科。 跪拜岂通于常礼。 因循之迹。 请依恒轨。 谨议。 奉常寺承刘庆道主簿郝处杰等议状一首 夫孝养所以事亲。 发肤为立孝之始。 敬忠所以奉上。 跪拜申资敬之容。 此固仰究天经俯穷人理。 至夫真如寂灭言行俱尽。 玄妙希夷窅冥难测 陛下恢弘正道阐闢妙门。 兴彼法徒膺兹冥祐。 然而教非域中之政。 形乃方外之仪。 衣异国容。 身无首饰。 何以参搢绅于下拜。 厕笄总而长跪。 愚谓绍法象贤。 可以朝不屈节。 毁形自绝。 可以家无降礼。 且同巢许之流。 有益勳华之盛。 付嘱之託。 因循为善。 既奉明勅。 敢陈正议。 谨议。 详刑寺丞王千石司直张道逊等议状一首 窃惟。 君臣契重。 忠孝之义本隆。 父子恩深。 爱敬之情攸切。 存日用之理。 荷生成之大。 受其荫者。 岂有忘其德。 餐其惠者。 宁有阙其礼。 斯固在三隆训画一垂范。 乃理叶 神衷义符 圣诏。 然而域内之法与老释殊制。 方外之轨共尧孔异辙。 筌蹄不能喻。 性相两亡。 小大所不拘。 天地齐一。 不以色养为孝。 不以弃亲为疑。 神道经久。 此而莫止。 寻其要旨。 亦有助化。 故诡服无点彝章。 毁形不伤教义。 超尔出尘之表。 分然不羁之宾。 冲而无替。 嶷尔圆湛。 虽因果难了。 至理窅冥。 若存若亡。 因循自昔。 往者释远着论晋庾息谈。 兴其慢也。 宁崇其敬。 今若尊其道而毁其法。 要其福而屈其身。 是使鸣锡趋剑珮之容。 捧鑪端簪笏之礼。 缁素竝列。 敬施双。 行斯则袈裟忸金翅之威。 钵盂惭咒龙之术。 其为教也。 安所施乎。 逊等预忝刍荛。 言非可择。 辄申愚管。 伏深战惧。 谨议。 司稼寺卿梁孝仁等议状一首 佛道之兴其来尚矣。 自白光东照紫气西浮。 莫不遵彼五千崇兹二教。 无为寂灭同树胜因。 而僧尼道士女官趍承训典。 其为教也。 裨济实多。 历览前修非无去取。 所以同遵不拜良或可观。 至如道之为宗皇基由渐。 尊严之切有异恒伦。 岂可改作别仪俯随常俗。 因循不拜理谓为允。 谨议。 外府寺卿韦思齐主簿贾举等议状一首 窃以。 臣子跪拜固是常规。 爰在礼经兼有权制。 母拜其子。 以礼成人。 不臣其君。 以尊道德。 况方外之教。 为善不同。 道有凌虚。 佛无生灭。 修心练行。 因果是凭。 名曰出家。 明超俗表咸言胜业。 历代俱尊盛立道场。 皆求常乐。 献君亲以广福。 济含识于冥涂。 久大而论高于俗教。 若同儒例还入俗流。 不尚学徒无由显道。 赖有崇护道获常存。 不拜之仪以彰深护。 尊道之本取益为宗。 今据经文云。 拜非利人益国。 实所宜言。 非益之文何容敢进。 循法仍旧无阙彝章。 体妙穷深非下能及。 幸霑刍议。 敢竭愚诚。 惧不合宜。 追深战灼。 谨议。 缮工监大监刘审礼监作上官突厥等议状一首 僧尼 一窃见王者尊敬神祇。 神祇之类尊佛弟子。 是以明其远敬。 尊其所尊抑从拜礼。 愚谓未可。 一比见官人承 诏不拜王师非是师贱下人乃以敬其王教出家僧众染衣除发异俗标形承佛纶言为国崇福君父致敬不礼其身僧为法衣不拜君父。 一窃见神象所立。 因人作形。 形已作成人还返敬。 岂以因人所立则不致尊。 若不致尊立之何用。 佛以遗教付嘱国王。 王之所立王还尊敬。 如王不敬立之何益。 道士女道士 窃见承先代之后者。 立居百王之上。 道士等身披老君之法服。 口传老君之法言。 同俗致拜。 恐乖其礼。 谨议。 司成馆大司成令狐德棻等议状一首 窃以释老二教慈敬弘深。 有国因循遂开崇尚。 既久其法须从其道。 窃谓拜伏理恐未通。 何者削发异冠带之仪。 持钵岂爼豆之礼。 申恩方祈定慧无劳。 拜跪严亲报德有冀。 真如何必屈腰慈后。 山林既往。 非复廊庙之宾。 朝野裁殊。 理宜高尚其事。 今使责以名教有亏其旨。 臣等愚暗。 请从不拜为宜。 谨议。 司成馆守宣业范义頵等议状一首 臣闻。 至道冲虚。 般若玄寂。 在人则人尊。 在处则处贵。 故河上仙老降刘后之高。 鸡岫名僧屈轮王之重。 是知斯风久扇千载同遵。 谨桉梵网等经。 出家人法。 不向国王父母礼拜。 至如传儒业者。 尚与君王分庭抗礼。 孙为祖尸嫡胤冠祚父母犹拜其子。 为传重也。 当今圣主法唐虞之揖让。 任巢许之不臣。 超汉帝之宽仁。 纵四皓于方外。 岂况受付弘宣阐扬玄教。 既许出家理宜隔俗。 忽遣朝拜诚所惊疑。 用人废法。 愚为未可。 且礼云。 介者不拜。 为其失容节也。 去俗之人身被忍铠。 今同俗跪翻贬朝仪。 忝职上庠谬参贤馆。 沐 恩既重。 敢罄谀闻。 谨议。 左卫大将军张延师等议状一首 窃以。 老氏玄奥。 发挥众妙之门。 释教凝寂。 潇洒出尘之境。 自夫金容东度真气西游。 挹道希风绵区浃域 圣朝抚运兹道弥隆。 仁祠法宇丽充都邑。 宝幢金刹彩绚路衢。 凡此凭奉庶为资益兼存其教。 窃谓可通。 谨议。 右卫长史崔修业等议状一首 李释二教旨趣幽深。 理绝名言功超意表。 道以清净为主。 佛以拯物为宗。 然含生者以为津梁。 有形者将为彼岸。 故河上屈文帝之贵。 鹫岭感明皇之尊。 自兹以降其道弥广。 止如柱下妙理迦卫神踪。 仰其道者。 莫识于指归。 挹其波者。 无详于终始。 方审驾鹤游五岭。 分形遍三千。 直是託迹应身方便诱接。 但凭其化者。 俱希轻举之功。 资其业者。 亦救济于尘劫。 是故黄冠既变缁服才霑。 人主不屈而臣。 父母不子而畜。 此乃尊于佛道。 非是亏于礼仪。 拜揖者何损于身。 但恐亏于圣教。 必也形神双遣拜揖两忘。 均然同彼天。 真无烦貌屈。 既未穷于性相。 便是若存若亡。 理须成此胜因遂其高尚。 况今 圣上钦明孝临天下。 尤遵二教资助福田。 所以道士道人许其不拜。 且遣拜甚易不拜甚难。 足使襄野幼童。 不独善于轩帝。 河上老叟。 无专美于汉皇。 千虑一得不拜为允。 谨议。 右骁卫长史王玄策骑曹萧灌等议状一首 自佛教之兴始于天竺。 臣经三使颇有见闻。 臣闻输头檀王是佛之父。 摩诃摩耶是佛之母。 僧优波离者本王家僕隷。 王亲遍礼敬同于佛。 臣又见彼国僧尼法。 不拜诸天神祠。 亦不拜君王父母。 君王父母皆礼僧尼及诸道众。 臣经难彼僧曰。 此之僕隷始落发披缁。 殊无所识。 即令君父致敬。 大不近人情。 僧对曰。 虽初剃发形已同佛。 复能震动魔宫。 虽曰无知岂不如埿木。 埿木一立为主像。 纵博通贵胜得不致敬。 僧不拜俗亦已明矣。 一臣又亲难彼僧曰。 维摩经。 比丘亦礼维摩诘足。 法华经。 僧行普敬。 此二经文。 拜俗明矣。 何因比丘得不拜尊者。 僧曰。 佛制律经乃是僧尼常轨。 其维摩经比丘荷法。 暂行曲礼。 法花经大士一时别行。 何得以权时别行乱兹恒典。 臣深然之。 臣闻妻死鼓盆环尸而歌。 此亦一时别行。 岂得预于丧服之制。 一臣于天竺。 经礼天像。 彼王乃笑而问曰。 使等并是优婆塞。 何因礼天。 臣问所由。 答曰。 此优婆塞法不礼天。 昔迦腻色迦王受佛五戒。 亦礼天像。 像皆倒地。 后至日天。 祠事天者恐王至礼天像倒。 遂将佛像密置天顶。 王三礼不倒。 王怪令检。 于天冠内得一佛像。 王甚大喜叹佛神德。 嘉其智慧大赏封邑。 至今见在。 又云。 有外道受佛五戒。 但供养天祠而不顶礼。 王责不礼之罪。 白王曰。 小子岂敢辞礼。 礼恐损天。 王曰。 天损不关尔事。 彼即礼拜天像遂碎。 五戒优婆塞尚不得礼天。 况具戒僧尼而令拜俗。 臣玄策言。 臣闻。 百王布轨。 但礼制于寰中。 大觉垂教。 乃津梁于域外。 莫不资真人以易俗。 赖高僧而移风。 遂得谧四海之波涛。 脱三界之尘累。 故汉帝不屈于河上。 轮王遍礼于沙弥。 此则道俗殊涂。 岂得内外同贯。 教许黄冠之辈。 游一道于寰中。 缁衣之徒。 驾五乘于方外。 因循既久助化益深。 草偃风行其来尚矣。 臣闻。 圣人无常师。 以主善者为师。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兆庶曩昔敬信归依。 今议令拜君父。 寔乖主善百姓之心。 况袈裟异华俗之服。 髠削非章甫之仪。 崇之则福生。 卑之则罪积。 共知拜君无益于国。 拜父不利于亲。 臣如寝默不言。 岂得为忠为孝。 臣望随旧轨请不改张同 太宗文皇帝故事。 依前不拜。 谨议。 右武卫长史孝昌县公徐庆等议状一首 窃以。 三纲之重义极君亲。 百行之先寔资敬爱。 而黄冠缁服。 咸均亭育之恩。 谒 帝奉亲。 顿亏臣子之敬。 本乎教义颇紊彝伦。 解而更张抑为通允。 然则道枢邃赜。 出乎名言之外。 慧轮广运。 超乎心行之表。 经行之侣。 庇白马而栖禅。 缮性之流。 伫青牛而警契。 虽迹羁有待而利涉无涯。 诚宜重其道而崇其教。 尊其人而异其礼。 是以河上真人。 亲纡汉后之跸。 庐山慧远。 竟绝晋臣之议。 况复出处殊致显昧异涂。 羽带田衣。 既匪朝宗之服。 乘杯负局。 宁同就养之方。 致敬之仪未为尽善。 若以道虽可尚而处非其人。 则宜峻彼堤防甄其律行。 不可以人屈道。 诚可以道励人。 伏以皇家发庆。 肇自犹龙之德 宸居体寂。 每崇灵鹫之风。 不革前规。 弥光尊祖之义。 傥违旧制。 便旷师臣之礼。 天涣下覃俯令群议。 窃怀管见辄肆刍词。 用舍之宜非敢取衷。 谨议。 右威卫将军李晦等议状一首 原夫指树摛祥。 警龙德于皇胄。 蹈花标瑞。 抗轮宝于 宸仪。 创迹毗城。 包紫宙而开宇。 疏基励壤。 贯青曦而阐耀。 故能抑扬庶类控引群灵。 十地闲安。 趋绀殿而希果。 九天凝敻。 佩玄珠而问津。 由是着美 皇猷驰芬帝载。 缁服齐裾于上辇。 黄冠接武于中州。 宴坐经行。 道不参于廊庙。 登坛执简。 迹未齿于朝宗。 今欲约以儒门牵于王制。 仪背缨冠法符簪笏。 便是贵其道而贱其人。 申其教而屈其礼。 礼随教显人由道尊。 固可以道废人。 不应以礼亏教。 诚宜畴咨故实轨范旧章。 俾夫高尚之风昭明易象。 随时之义允洽甿心。 但烛燎萤翻。 岂增华于日月。 尘霏露委。 希缔美于山河。 冐进刍言轻陈舆颂。 词疎理懵汗惊神悚。 谨议。 左戎卫大将军怀宁县公杜君绰等议状一首 窃以。 至道冲虚释教凝寂。 津梁庶品道引群生。 销鄙行于未萌。 发慈心于已悟。 然而后身济物虽假于名言。 劝善惩非无资于赏罚。 信乃善开方便冥助政道 伏惟 皇帝陛下。 德合乾坤 恩霑动植。 含灵禀气俱荷曲成。 僧尼之属诚宜拜跪。 但不拜君父着在经文。 臣以为道或可存则言不可废。 且君父尊极事绝拟伦。 在于臣子敬非缘拜。 既殊道俗无嫌傲诞以臣愚见。 不拜为宜。 谨议。 左金吾卫将军上柱国开国侯权善才等议状一首 窃以。 释道二门津流自远。 求诸典实崇敬斯弘。 至若 皇系所宗。 寔光华于万祀。 汉室惟启。 亦纷郁于千载。 且君亲在三。 儒有不臣之礼。 玄寂居二。 制无揖拜之仪。 义不师古。 请循惟旧。 谨议。 右奉宸将军辛弘亮等议状一首 释老二门教周四海。 源流自久弘益已深。 敢申愚见。 仍旧为允。 谨议。 右春坊主事谢寿等议状一首 一勅云。 君亲之义。 在三之训为重。 爱敬之道。 凡百之行攸先者。 此实先王之要道也。 今请申其理。 窃寻教有外教内教之别。 人有在家出家之异。 在家则依乎外教。 服先王之法服。 顺先王之法言。 上有敬亲事君之礼。 下有妻子官荣之恋。 此则恭孝之躅。 理叶儒津。 出家则依乎内教。 服诸佛之法服。 行诸佛之法行。 上舍君亲爱敬之重。 下割妻子官荣之恋。 以礼诵之善自资父母。 行道之福以报国恩。 既许不以毁形易服为过。 岂宜责以敬亲事君之礼。 异乎孔老之教。 所以理绝常境。 不抑其拜礼。 无损于国也。 一勅云。 宋朝暂革此风。 少选还依旧贯者。 自佛法东流六百余载。 帝代相次。 向有百王。 莫不敬崇佛法树福僧田者。 故以染衣剃发。 同诸佛之容仪。 割亲辞荣。 异众人之爱恋。 天龙敬重号为福田。 故佛告憍昙弥。 莫供养我。 当供养僧。 此则大圣诚言。 理不可弃。 如其佛语可弃。 请总除废。 岂容存之欲求其福。 辱之而责其拜礼也。 伏惟太宗文皇帝。 圣智则无所不达 神威则无所不伏。 于时僧众。 岂不易令跪拜故以佛法可敬长其容善又耻好异。 乱常之迹故不为也。 但愿近依先朝 圣化之道。 远弃晋宋边鄙之法。 则万古不怪。 道俗心安矣。 一勅云。 朕禀天经以扬孝。 资地义而宣礼者。 比见普天之下俱行孝道。 亲在则尽心色养。 亲没则追思遗迹者。 皆禀 陛下至孝之道也。 今忽改弃先 朝正淳之轨。 远慕晋宋矫异之风。 今僧等虽复暗昧。 窃为 陛下不取也。 伏愿追思先迹。 还依贞观之法。 此则至孝之道。 不化而自行矣。 一勅云。 连河之化付以国王。 裁制之由谅归斯矣者。 窃寻付嘱之意。 恐不如此。 何者。 佛以像法末年淳心渐薄。 邪见增长正法衰替。 四部之众无力弘宣。 是以付嘱国王令王拥护如其王者不护。 法当衰没自坏。 岂劳付嘱令王毁坏。 今僧徒虽复凡鄙而容仪似佛。 使之跪拜。 还如佛拜。 一至于此则存之无益。 且夫去好异顺大同者。 君子之道也。 故 先朝云。 以人从欲乱于大道。 君子所耻。 此风未远。 伏愿依行。 人或问曰。 经中既说。 新学比丘礼维摩诘足。 不轻菩萨亦致敬于慢众。 况今 圣主示为白衣。 神德则不谢于维摩。 立行则不同于慢众。 今使僧拜正合其宜。 更有何辞敢不从顺。 答不可以一人别行而乱于大教。 若以比丘顶礼于居士。 则令五众设拜于君亲。 俗人有居母丧而不哀。 岂使天下丧亲而不哭。 至如庄周对妇尸而歌乐。 知存殁如四时。 孟孙居母丧而不慼。 达死生乎一贯。 此皆体道胜轨。 何不令天下俱行。 若以体道之情。 不可施于国法者。 彼亦证理之行。 岂得施于大化之议风也 夫议者盖欲取其大理。 以成画一之法。 三教之法即国王法。 其法既成终天不易。 若不行用则须除废。 若行用之必须述其教迹。 昔闻帝王礼佛。 未见佛礼帝王。 所以帝王敬法服者。 以先圣国王受佛付嘱。 历代遵承佛教故也。 父母敬其袈裟。 不可屈其佛衣。 招父母之过。 自古帝王度人出家。 去其须发与其佛衣。 不拘常俗。 令作导师。 敷演法教而作福田。 若令其礼拜则屈其尊服。 付嘱之义安在。 今欲改变。 恐昧理之流心有疑惑。 因生其过。 譬由敬泥龛木像以其图写佛容。 若不覩相钦承。 泥木一何可贵。 泥木尚假佛仪。 僧尼还託法服。 无假无託衅伐谁代。 如愚所见。 望请循旧不拜为定。 谨议。 驭僕寺大夫王思泰丞牛玄璋等议状一首 窃以。 濑乡垂范。 实东国之至人。 祇园演法。 乃西方之上圣。 皆能割慈忍爱绝尘离俗。 礼者忠信之薄。 超道德而上驰。 色为真相之空。 遗形骸而幽赜。 故前王待之方外。 后帝许以不臣。 习见生常其来自久。 顿为改创恐乖听瞩且复。 缁衣非揖拜之徒。 黄冠异折旋之侣。 纵使人非精感不能式景玄风。 本立道生。 庶以渐持真教。 若浮沉类俗俯仰随时。 恐鹫岭之业将亏茨山之风行替。 变道从儒。 未见其可。 因循勿改。 窃用为宜。 谨议。 万年县令源诚心等议状一首 窃以。 老释之教虽曰冲玄。 君父之尊终资严敬。 况所行化不出寰中。 义属在三须遵孔礼。 但为发落不可加冠。 法衣不可加带。 无冠无带拜伏失仪。 如愚管窥。 依旧为允。 谨议。 长安县尉崔道默等议状一首 窃惟。 在三之礼罔极于君亲。 不二之门独遗于资事。 岂不以真俗两隔孔释双分。 临之宠辱既不惊。 受之发肤则已毁。 玄冕与缁裳诡饰。 振锡与锵金殊义。 足使弱丧知归行迷识反。 今若降其尘外之迹。 婴其俗中之事。 一乘紊典三归弛法。 尚其道而黩其仪。 挹其流而汩其本。 义非稽古。 宋不足徵。 求之愚衷。 有所未陕。 且道之为道。 玄之又玄。 众妙所归。 启 圣辞属。 入关之业。 可大而不可小。 居河之训。 可尊而不可卑。 隆缠 睿想方弘损益。 冐进刍词伏增战汗。 谨议。 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文学陈至德等议状一首 臣闻。 三教同归渐顿虽别。 俱为助化咸称劝善。 宣尼作训。 不拘方外之流。 大师垂范。 全舍寰中之累。 虚室生白一粒余资。 并驾康衢唯道是务。 自玄风载偃法云收族。 黄冠缁服心迹不俱 皇上愍其忘反式令佥议。 但绝胤髠顶形之重也。 擎跪拜伏礼之末也。 今若舍其重而检其末。 申其道而屈其人。 恐习俗生常。 顿改非易。 伏望严告有司。 详加诱进。 如更因心靡厝。 方可寘之刑礼。 轻陈刍管伏深战惧。 谨议。 周王府长史源直心参军元思敬等议状一首 释旨希微。 理畅有形之表。 玄宗罔象。 义轶无名之外。 括三才而体要。 包万类而穷神。 真气丽关。 伫犹龙之西举。 法云彩野。 驯巨象之东归。 玉洞仙经冲玄羽化。 金容懿范演圣龙宫。 至道难名神功不揣。 爰自周汉咸着丹青。 典午当涂因循下替。 是知趣玄门者千古。 崇释典者百王。 剪发缁裳忽轻肥之美。 变冠黄服蔑簪绂之荣。 莫不志越寰中心游方外。 去揖让之节。 就戒律之仪。 弛礼乐之规。 游虚白之室。 是以如来秘说绝敬君亲。 绵古洎今无朽兹教。 教如可废法亦可刊。 教舍法存法将安措。 且甲士不拜。 岂伍卒之自尊。 天颜咫尺。 非一介之云贵。 并以衔威禀命。 所以礼弃谦恭。 况乎延思烟霞。 解尘俗于羁网。 警情法界。 释怨会于樊笼。 而使降出俗之容。 展入家之礼。 考古恐乖通理。 论今惧爽彝章。 议建刍微。 敢申管见。 瞻对疎谬。 悚惧交怀。 谨议。 论曰。 玄教废兴理锺期运。 而盛衰之寄抑亦人谋 皇上御辩乘时允膺付託。 所以 降非常之 诏励释侣于 明时者也。 春秋传曰。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 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余闻其语矣。 今见其人焉。 观秀上肆力释君昌言 帝阙词志欵欵勤则勤矣。 而宣公之启状详切该博。 吾无间然。 方今以大法为己任。 思正其倾危。 能负重道远者。 此其人也欤。 仲尼云。 颠而不扶。 危而不持。 则将焉用彼相矣。 若此真可谓至觉元首。 良哉。 股肱中台周府等议。 虽文质有乖而咸得事要。 然枢细经典畴咨故实。 理例锋頴词韵膏腴。 则司戎之称鸿笔丽藻矣。 若标以显议约以正。 词其文辩洁其事明覈。 则左骁卫举其纲领矣。 将来达鉴斯焉取斯。 赞曰。 正法既隐。 象季斯微。 不有 明哲。 慧日谁晖。 献可替否。 飞英萃实。 详诸昔贤。 验乎兹日。 卓卓英秀。 是振隤纲。 謇謇宣公。 [土*已]运斯匡。 众议诜诜。 宏谟谔谔。 兰菊殊美。 丝桐间作。 秦君鸿笔。 王生显议。 文质舛途。 忠贞齐懿。 惟兹盛德。 谋无不臧。 一时风素。 千载流芳。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3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