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内容: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梵行品第八之一「善男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梵行?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住七善法,得具梵行。 何等为七? 一者知法,二者知义,三者知时,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众,七者知尊卑。 善男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法? 善男子! 是菩萨摩诃萨知十二部经,谓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他本云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 「善男子! 何等名为修多罗经? 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罗。 「何等名为祇夜经? 佛告诸比丘,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 何等为四? 苦、集、灭、道。 如佛昔日为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利根众生,为听法故,后至佛所,即便问人:『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知已,即因本经,以偈颂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 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 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生有既已尽,更不受诸有。』「是名祇夜经。 「何等名为授记经? 如有经律,如来说时,为诸大人,受佛记别:『汝阿逸多,未来有王,名曰蠰佉,当于是世,而成佛道,号曰弥勒。』是名授记经。 「何等名为伽陀经? 除修多罗及诸戒律,其余有说四句之偈,所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是名伽陀经。 「何等名为优陀那经? 如佛晡时入于禅定,为诸天众广说法要。 时诸比丘各作是念:『如来今者为何所作?』如来明旦从禅定起,无有人问,以他心智即自说言:『比丘当知,一切诸天寿命极长。 汝诸比丘! 善哉为他,不求己利。 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静。』如是诸经无问自说,是名优陀那经。 「何等名为尼陀那经? 如诸经偈,所因根本,为他演说。 如舍卫国,有一丈夫,罗网捕鸟,得已笼系,随与水穀而复还放。 世尊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莫轻小罪,以为无殃。 水渧虽微, 渐盈大器。』「是名尼陀那经。 「何等名为阿波陀那经? 如戒律中所说譬喻,是名阿波陀那经。 「何等名为伊帝曰(他本云目)多伽经? 如佛所说,比丘当知,我出世时,所可说者,名曰戒经。 鸠留秦佛出世之时,名甘露鼓。 拘那含牟尼佛时,名曰法镜。 迦叶佛时,名分别空。 是名伊帝曰多伽经。 「何等名为阇陀伽经? 如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 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罴、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诸如是等,行菩萨道时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 「何等名为毗佛略经? 所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是名毗佛略。 「何等名为未曾有经? 如彼菩萨,初出生时,无人扶持,即行七步,放大光明,遍观十方。 亦如猕猴手捧蜜器,以献如来。 如白项狗,佛边听法。 如魔波旬变为青牛,行瓦钵间,令诸瓦钵互相橖触,无所伤损。 如佛初生,入天庙时,令彼天像,起下礼敬。 如是等经,名未曾有经。 「何等名为优波提舍经? 如佛世尊所说诸经,若作议论,分别广说,辩其相貌,是名优波提舍经。 菩萨若能如是了知十二部经,名为知法。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义? 菩萨摩诃萨若于一切文字、语言,广知其义,是名知义。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时? 善男子! 菩萨善知,如是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定,如是时中任供养佛,如是时中任供养师,如是时中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名知时。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足?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知足,所谓食饮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是名知足。 善男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自知? 是菩萨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去来、如是正念、如是善行,如是问、如是答,是名自知。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众? 善男子! 是菩萨知如是等,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于是众如是行来、如是坐起、如是说法、如是问答,是名知众。 善男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人中尊卑? 善男子! 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 菩萨当知信者是善,其不信者不名为善。 复次信有二种:一者常往僧坊,二者不往菩萨。 当知其往者善,其不往者不名为善。 往僧坊者复有二种:一者礼拜,二不礼拜。 菩萨当知礼拜者善,不礼拜者不名为善。 其礼拜者复有二种:一者听法,二者不听法。 菩萨当知听法者善,不听法者不名为善。 其听法者复有二种:一至心听,二不至心。 菩萨当知至心听者是则名善,不至心者不名为善。 至心听法复有二种:一者思义,二不思义。 菩萨当知思义者善,不思义者不名为善。 其思义者复有二种:一如说行,二不如说行。 如说行者是则为善,不如说行不名为善。 如说行者复有二种:一求声闻,不能利安饶益一切苦恼众生;二者回向无上大乘,利益多人令得安乐。 菩萨应知能利多人得安乐者,最上最善。 善男子! 如诸宝中,如意宝珠最为胜妙,如诸味中甘露最上,如是菩萨于人天中最胜最上,不可譬喻。 善男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住七善法。 菩萨住是七善法已,得具梵行。 「复次善男子! 复有梵行,谓慈、悲、喜、舍。」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若多修慈,能断瞋恚,修悲心者亦断瞋恚,云何而言四无量心? 推义而言,则应有三。 世尊! 慈有三缘: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则无缘。 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若从是义,唯应有三,不应有四。 众生缘者,缘于五阴愿与其乐,是名众生缘。 法缘者,缘诸众生所须之物而施与之,是名法缘。 无缘者,缘于如来,是名无缘。 慈者多缘贫穷众生,如来大师永离贫穷受第一乐,若缘众生,则不缘佛,法亦如是。 以是义故,缘如来者,名曰无缘。 世尊! 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曰众生缘。 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 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 悲、喜、舍心亦复如是,是故应三,不应有四。 世尊! 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 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是故应二,不应有四。 世尊! 夫无量者,名曰无边,边不可得,故名无量。 若无量者,则应是一,不应言四。 若言四者,何得无量? 是故应一,不应四也。」佛告迦叶:「善男子! 诸佛如来为诸众生所宣法要,其言秘密,难可了知。 或为众生说一因缘。 如说何等为一因缘? 所谓一切有为之法。 善男子! 或说二种:因之与果。 或说三种:烦恼、业,苦。 或说四种,无明、诸行、生与老死。 或说五种,所谓受、爱、取、有及生。 或说六种,三世因果。 或说七种,谓识、名、色、六入、触、受及以爱取。 或说八种,除无明、行及生老死,其余八事;或说九种,如城经中,除无明、行、识,其余九事。 或说十一,如为萨遮尼犍子说,除生一法,其余十一。 或时具说十二因缘,如王舍城,为迦叶等,具说十二无明乃至生老病死。 善男子! 如一因缘,为众生故,种种分别,无量心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 以是义故,于诸如来深秘行处,不应生疑。 善男子! 如来世尊,有大方便,无常说常,常说无常;说乐为苦,说苦为乐;不净说净,净说不净;我说无我,无我说我;于非众生说为众生,于实众生说非众生;非物说物,物说非物;非实说实,实说非实;非境说境,境说非境;非生说生,生说非生;乃至无明说明、明说无明;色说非色,非色说色;非道说道,道说非道。 善男子! 如来以是无量方便,为调众生,岂虚妄耶? 善男子! 或有众生贪于财货,我于其人自化其身作转轮王,于无量岁,随其所须种种供给,然后教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众生贪着五欲,于无量岁,以妙五欲充足其愿,然后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众生荣豪自贵,我于其人无量岁中为作僕使,趍走给侍,得其心已,即复劝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众生性悷自是,须人呵谏,我于无量百千岁中,教诃敦喻,令其心调,然后复劝,令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如来如是,于无量岁,以种种方便,令诸众生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岂虚妄耶? 诸佛如来,虽处众恶,无所染污,犹如莲花。 善男子! 应如是知四无量义。 「善男子! 是无量心,体性有四,若有修行,生大梵处。 善男子! 如是无量,伴侣有四,是故名四。 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瞋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欲瞋恚众生。 善男子! 以是义故,得名为四,非一、二、三。 善男子! 如汝所言,慈能断瞋,悲亦如是,应说三者,汝今不应作如是难。 何以故? 善男子,恚有二种:一能夺命,二能鞭挞。 修慈则能断彼夺命,修悲能除彼鞭挞者。 善男子! 以是义故,岂非四耶? 复次瞋有二种:一瞋众生,二瞋非众生。 修慈心者断瞋众生,修悲心者断非众生。 复次瞋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 修慈心者断有因缘,修悲心者断无因缘。 复次瞋有二种:一者久于过去修习,二者于今现在修习。 修慈心者能断过去,修悲心者断于现在。 复次瞋有二种:一瞋圣人,二瞋凡夫。 修慈心者断瞋圣人,修悲心者断瞋凡夫。 复次瞋有二种:一上、二中。 修慈断上,修悲断中。 善男子! 以是义故,则名为四,何得难言应三非四? 是故迦叶! 是无量心,伴侣相对,分别为四。 复以器故,应名为四。 器若有慈,则不得有悲、喜、舍心。 以是义故,应四无减。 善男子! 以行分别,故应有四,若行慈时,无悲、喜、舍,是故有四。 「善男子! 以无量故,亦得名四。 夫无量者则有四种,有无量心,有缘、非自在;有无量心,自在、非缘;有无量心,亦缘、亦自在;有无量心,非缘、非自在。 何等无量,有缘、非自在? 缘于无量无边众生,而不能得自在三昧,虽得不定,或得或失。 何等无量,自在、非缘? 如缘父母、兄弟姊妹,欲令安乐,非无量缘。 何等无量,亦缘、亦自在? 谓诸佛菩萨。 何等无量,非缘、非自在? 声闻缘觉,不能广缘无量众生,亦非自在。 善男子! 以是义故,名四无量,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乃是诸佛如来境界。 善男子! 如是四事,声闻缘觉虽名无量,少不足言。 诸佛菩萨,则得名为无量无边。」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如是,如是,实如圣教,诸佛如来所有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世尊! 颇有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得慈悲心,非是大慈大悲心不?」佛言有:「善男子! 菩萨若于诸众生中,三品分别:一者亲人,二者怨憎,三者中人。 于亲人中,复作三品,谓上、中、下;怨憎亦尔。 是菩萨摩诃萨于上亲中与增上乐,于中下亲亦复平等与增上乐,于上怨中与少分乐,于中怨所与中品乐,于下怨中与增上乐。 菩萨如是转复修习,于上怨中与中品乐,于中下怨等与增上乐。 转复修习,于上中下等与上乐,若上怨中与上乐者,尔时得名慈心成就。 菩萨尔时于父母所及上怨中,得平等心,无有差别。 善男子! 是名得慈,非大慈也。」「世尊! 何缘菩萨得如是慈,犹故不得名为大慈?」「善男子! 以难成故,不名大慈。 何以故? 久于过去无量劫中,多集烦恼,未修善法,是故不能于一日中,调伏其心。 善男子! 譬如剜豆,乾时锥刺,终不可着。 烦恼坚硬,亦复如是,虽一日夜,系心不散,难可调伏。 又如家犬,不畏于人,山林野鹿,见人怖走。 瞋恚难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 是故此心难可调伏,以是义故,不名大慈。 复次善男子! 譬如画石,其文常在。 画水速灭,势不久住。 瞋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画水,是故此心难得调伏。 如大火聚,其明久住;电光之明不得暂停。 瞋如火聚,慈如电明,是故此心难得调伏,以是义故,不名大慈。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住于初地,名曰大慈。 何以故? 善男子! 最极恶者名一阐提,初住菩萨修大慈时,于一阐提心无差别,不见其过故不生瞋,以是义故得名大慈。 善男子!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善男子! 唯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余诸行不必能尔。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间者。 善男子! 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以是义故,名大无量。」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除无利益,与利乐者实无所为。 如是思惟,即是虚观,无有实利。 世尊! 譬如比丘,观不净时,见所着衣,悉是皮相,而实非皮。 所可食噉,皆作虫相,而实非虫。 观大豆羹,作下汁想,而实非粪。 观所食酪,犹如髓脑,而实非脑。 观骨碎末,犹如麨相,而实非麨。 四无量心亦复如是,不能真实利益众生,令其得乐。 虽口发言与众生乐,而实不得,如是之观非虚妄耶? 世尊! 若非虚妄,实与乐者,而诸众生何故不以诸佛菩萨威德力故,一切受乐? 若当真实,不得乐者,如佛所说:『我念往昔,独修慈心,经此劫世七返成坏,不来此生。 世界成时,生梵天中。 世界坏时,生光音天。 若生梵天,力势自在,无能摧伏,于千梵中最胜最上,名大梵王。 有诸众生,皆于我所,生最上想。 三十六返,作忉利天王释提桓因,无量百千,作转轮王,独修慈心,乃得如是人天果报。』若不实者,云何得与此义相应?」佛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真勇勐,无所畏惧。」即为迦叶而说偈言:「若于一众生,不生瞋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 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设使五通仙,悉满此大地,有大自在天,奉施其所安。 象马种种物,所得福报果,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 「善男子! 夫修慈者,实非妄想,谛是真实。 若是声闻缘觉之慈,是名虚妄。 诸佛菩萨真实不虚。 云何知耶?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观土为金,观金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风相,风作地相,随意成就无有虚妄;观实众生为非众生,观非众生为实众生,悉随意成,无有虚妄。 善男子! 当知菩萨四无量心,是实思惟,非不真实。 复次善男子! 云何名为真实思惟? 谓能断除诸烦恼故。 善男子! 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瞋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恚及众生相,以是故名真实思惟。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能为一切诸善根本。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若不得见贫穷众生,无缘生慈。 若不生慈,则不能起惠施之心,以施因缘,令诸众生得安隐乐,所谓食饭、车乘衣服、花香床卧、舍宅灯明,如是施时,心无系缚,不生贪着,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心尔时,无所依止,妄想永断,不为怖畏、名称利养,不求人天所受快乐,不生憍慢,不望返报,不为诳他。 故行布施不求富贵,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日时、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 善男子! 菩萨若见持戒、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 若不布施,则不具足檀波罗蜜。 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譬如有人,身被毒箭。 其人眷属,欲令安隐,为除毒故,即命良医而为拔箭。 彼人方言:『且待莫触,我今当观,如是毒箭从何方来? 谁之所射? 为是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复更作念:『是何木耶? 竹耶? 柳耶? 其镞铁者,何冶所出? 刚耶? 柔耶? 其毛羽者,是何鸟翼? 鸟鵄鹫耶? 所有毒者,为从作生自然而有? 为是人毒? 恶蛇毒耶?』如是痴人,竟未能知,寻便命终。 善男子! 菩萨亦尔,若行施时,分别受者、持戒、破戒、乃至果报,终不能施。 若不能施,则不具足檀波罗蜜。 若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于诸众生,慈心平等,犹如子想。 又行施时,于诸众生,起悲愍心,譬如父母瞻视病子。 行施之时,其心欢喜,犹如父母,见子病愈。 既施之后,其心放舍,犹如父母,见子长大,能自在活。 是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食时,常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得大智食,勤进回向无上大乘。 愿诸众生得善智食,不求声闻缘觉之食。 愿诸众生得法喜食,不求爱食。 愿诸众生悉得般若波罗蜜食,皆令充满,摄取无碍增上善根。 愿诸众生悟解空相,得无碍身,犹如虚空。 愿诸众生常为受者,怜愍一切,为众福田。』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修慈心时,凡所施食,应当坚发如是等愿。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浆时,当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趣大乘河,饮八味水,速涉无上菩提之道。 离于声闻缘觉枯竭,渴仰求于无上佛乘。 断烦恼渴,渴仰法味。 离生死爱,爱乐大乘大般涅槃,具足法身,得诸三昧,入于甚深智慧大海。 愿诸众生,得甘露味、菩提出世、离欲寂静如是诸味。 愿诸众生具足无量百千法味,具法味已,得见佛性,见佛性已,能雨法雨,雨法雨已,佛性遍覆,犹如虚空,复令其余无量众生得一法味,所谓大乘,非诸声闻辟支佛味。 愿诸众生得一甜味,无有六种差别之味。 愿诸众生唯求法味,无碍佛法所行之味,不求余味。』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浆时,应当坚发如是等愿。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车乘时,应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普令众生成于大乘、得住大乘、不退于乘、不动转乘、金刚座乘,不求声闻辟支佛乘,向于佛乘、无能伏乘、无羸乏乘、不退没乘、无上乘、十力乘、大功德乘、未曾有乘、希有乘、难得乘、无边乘、知一切乘。』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车乘时、常应如是坚发誓愿。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布施衣时,当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得惭愧衣,法界覆身,裂诸见衣,衣服离身一尺六寸,得金色身,所受诸触柔软无碍,光色润泽、皮肤细软、常光无量、无色离色,愿诸众生皆悉普得无色之身,过一切色,得入无色大般涅槃。』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布施衣时,应当如是坚发誓愿。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修慈中,布施花香、涂香、末香、诸杂香时,应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一切皆得佛花三昧,七觉妙鬘系其首顶。 愿诸众生形如满月,所见诸色微妙第一。 愿诸众生皆成一相,百福庄严。 愿诸众生随意得见可意之色。 愿诸众生常遇善友,得无碍香,离诸臭秽。 愿诸众生具诸善根无上珍宝。 愿诸众生相视和悦,无有忧苦,众善各备,不相忧念。 愿诸众生戒香具足。 愿诸众生持无碍戒,香气馚馥,充满十方。 愿诸众生得坚牢戒、无悔之戒、一切智戒、离诸破戒,悉得无戒、未曾有戒、无师戒、无作戒、无荒戒、无污染戒、竟已戒、究竟戒,得平等戒,于香涂身及以斫刺,等无憎爱。 愿诸众生得无上戒、大乘之戒非小乘戒。 愿诸众生悉得具足尸波罗蜜,犹如诸佛所成就戒。 愿诸众生悉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智之所薰修。 愿诸众生悉得成于大般涅槃微妙莲花,其花香气充满十方。 愿诸众生纯食大乘大般涅槃无上香馔,犹蜂採花但取香味。 愿诸众生悉得成就,无量功德所薰之身。』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花香时,常当坚发如是誓愿。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床敷时,应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得天中天所卧之床,得大智慧,坐四禅处;卧于菩萨所卧之床,不卧声闻、辟支佛床,离卧恶床。 愿诸众生得安乐卧,离生死床,成大涅槃师子卧床。 愿诸众生坐此床已,复为其余无量众生,示现神通师子游戏。 愿诸众生住此大乘大宫殿中,为诸众生演说佛性。 愿诸众生坐无上床,不为世法之所降伏。 愿诸众生得忍辱床,离于生死饥馑冻饿。 愿诸众生得无畏床,永离一切烦恼怨贼。 愿诸众生得清净床,专求无上正真之道。 愿诸众生得善法床,常为善友之所拥护。 愿诸众生得右脇卧床,依因诸佛所行之法。』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床敷时,应当坚发如是誓愿。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舍宅时,常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处大乘舍,修行善友所行之行、修大悲行、六波罗蜜行、大正觉行、一切菩萨所行道行、无边广大如虚空行。 愿诸众生皆得正念,远离恶念。 愿诸众生悉得安住常乐我净,永离四倒。 愿诸众生悉皆受持出世文字。 愿诸众生必为无上一切智器。 愿诸众生悉得入于甘露屋宅。 愿诸众生初、中、后心,常入大乘涅槃屋宅。 愿诸众生于未来世,常处菩萨所居宫殿。』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舍宅时,常当坚发如是誓愿。 「复次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灯明时,常作是愿:『我今所施,悉与一切众生共之,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光明无量,安住佛法。 愿诸众生常得照明。 愿诸众生得色微妙,光泽第一。 愿诸众生其目清净,无诸翳网。 愿诸众生得大智炬,善解无我、无众生相、无人无命。 愿诸众生皆得覩见清净佛性,犹如虚空。 愿诸众生肉眼清净,彻见十方恒沙世界。 愿诸众生得佛光明,普照十方。 愿诸众生得无碍明,皆悉得见清净佛性。 愿诸众生得大智明,破一切闇及一阐提。 愿诸众生得无量光,普照无量诸佛世界。 愿诸众生然大乘灯,离二乘灯。 愿诸众生所得光明,灭无明闇,过于千日普照之功。 愿诸众生得火珠明,悉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黑闇。 愿诸众生具足五眼,悟诸法相,成无师觉。 愿诸众生无见无明。 愿诸众生悉得大乘大般涅槃微妙光明,示悟众生真实佛性。』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于慈心中施灯明时,常应勤发如是誓愿。 「善男子! 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修习慈心,能生如是无量善根,所谓不净、出息、入息、无常、生灭,四念处、七方便、三观处、十二因缘、无我等观,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见道、修道、正勤、如意、诸根,诸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四禅、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一切入、空、无相愿、无诤三昧,知他心智、及诸神通、知本际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 善男子! 如是等法,慈为根本。 善男子! 以是义故,慈是真实,非虚妄也。 若有人问:『谁是一切诸善根本?』当言慈是。 以是义故,慈是真实,非虚妄也。 善男子! 能为善根者,名实思惟,实思惟者,即名为慈,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来,如来即慈。 善男子! 慈即大梵,大梵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者能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父母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者乃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不可思议,诸佛境界即是慈也,当知慈者即是如来。 善男子! 慈者即是众生佛性,如是佛性,久为烦恼之所覆蔽故,令众生不得覩见,佛性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即大空,大空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即虚空,虚空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即是常,常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即是乐,乐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即是净,净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即是我,我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即甘露,甘露即慈,慈即佛性,佛性即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者即是一切菩萨无上之道,道即是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者即是诸佛世尊无量境界,无量境界即是慈也,当知是慈即是如来。 「善男子,慈若无常,无常即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是苦,苦即是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不净,不净即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无我,无我即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妄想,妄想即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不名檀波罗蜜,非檀之慈,当知是慈是声闻慈,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善男子! 慈若不能利益众生,如是之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不入一乘之道,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不能觉了诸法,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不能见如来性,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见法,悉是有相,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有漏,有漏慈者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有为,有为之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不能住于初住,非初住慈,当知即是声闻慈也。 善男子! 慈若不能得佛十力、四无所畏,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善男子! 慈若能得四沙门果,当知是慈是声闻慈也。 「善男子! 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如是之慈,非诸声闻、辟支佛等所能思议。 善男子! 慈若不可思议,法不可思议,佛性不可思议,如来亦不可思议。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修如是慈,虽复安于睡眠之中,而不睡眠,勤精进故;虽常觉悟,亦无觉悟,以无眠故;于睡眠中,诸天虽护,亦无护者,不行恶故;眠不恶梦,无有不善,离睡眠故;命终之后,虽生梵天,亦无所生,得自在故。 善男子! 夫修慈者,能得成就如是无量无边功德。 善男子! 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能成就如是无量无边功德,诸佛如来亦得成就如是无量无边功德。」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1:1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