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宝积经卷第三十四 内容: 大宝积经卷第三十四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出现光明会第十一之五「尔时世尊,当入城时,以不思议,神通之力,于虚空中,出微妙声,演说种种,陀罗尼行,令诸大众,闻如是言。 是陀罗尼,于眼尽边,生边边际,寂静流转,乃至寂灭,如是诸法,皆能通达,究竟安住。 以布施力,究竟摄取,以持戒力,究竟成就,以忍辱力,究竟庄严,以精进力,究竟发起,以智慧力,究竟宣说。 离诸文字,语言音声,乃至色心,究竟清净。 有漏无漏,若义若利,皆悉空寂,究竟清净。 亦不依止,一切诸有,究竟安住,总持三昧。 无去无来,非善不善,乃至无记,自利利他,如是诸相,究竟清净。 亦不安住,自在威德,声闻凡夫,诸佛之法,亦不安住,于眼尽边,生边边际,乃至寂灭,如是诸行,究竟寂静。 若生不生,是苦是乐,称赞毁谤,皆悉舍离。 究竟清净,究竟照明,空陀罗尼,之所解了,此即住佛,所行之处,此即住佛,游戏之处,此即安住,诸佛神通,此即安住,诸佛智慧。 安住如是,眼尽边力,安住如是,眼生边力,安住如是,眼边际力,乃至安住,寂灭之力,耳鼻舌身,乃至名等,二十五法,亦复如是。 是陀罗尼,成就如来,殊胜之力。 是陀罗尼,成就如是,威德之力。 入诸如来,一切行处,住诸如来,一切境界。 令诸世间,于修罗众,离坚固心,住梵天行,能令无量,百千夜叉,及鸠槃荼,皆生欢喜。 亦令无量,乾闼婆众,并诸罗刹,爱乐调伏。 假使梵众,以妙音声,于其句义,不能宣说,非诸心法,之所计度,亦非心法,之所受持。 是陀罗尼,非眼所得,是陀罗尼,亦不至身,是陀罗尼,非眼所得,亦不至于,眼所行处。 耳鼻舌身,乃至名等,二十五法,亦复如是。 又说于眼,尽边生边,边际流转,乃至寂灭,无我无人、众生寿者,乃至无有,补特伽罗。 无相无为,不来不去,如是等相,皆悉了知。 又说了知,法性之眼。 又说了知,法成就眼,智眼慧眼、梵眼天眼。 梵生得眼,天生得眼,梵异熟眼,天异熟眼,梵因生眼,天因生眼,天神变眼,天精进眼,下劣生眼,殊胜生眼,舍离阎罗,世间之眼,龙夜叉眼,鸠槃荼眼,热恼之眼,非热恼眼,清净之眼,非清净眼,广狭之眼,声闻乘眼,禅定之眼,三摩地眼,境界之眼,想出生眼,贪出生眼,贪舍离眼,从因生眼,非因生眼,相应之眼,不相应眼,依门生眼,非门生眼,因缘生眼,因门生眼,非肉成眼,智清净眼,无所有眼,不可得眼。 耳鼻舌身,乃至名等,二十五法,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于虚空中,复出无量,微妙音声,演说殊胜,陀罗尼法。 皆是如来,之所变化。 陀罗尼曰:「呬丽(一) 麽丽麽丽(二) 赐(上)弟(三) 伊(去)泥(四) 弭(上)泥(五) 句路尔庾(二合)(六) 句路尔庾(二合)(七) 句丽(八) 麽丽(九) 句拏(上)帝(十) 阿啰(二合)艺(十一) 阿呬丽(十二) 弭弭丽帝(十三) 素弭丽(十四) 弭丽弭丽(十五) 弃比丽(十六) 阿比丽(十七) 素帝替(十八) 驮嬭(十九) 麽嬭(二十) 伽(上)(二十一) 伽(上)唎帝(二十二) 素伽(上)[口*((禾*ㄉ)/牛)](二十三) 钵唎(二合)野然曩泥(二十四) 阿努卢弭计(上)(二十五) 微[口*路]迷(去)(二十六) 素婆涅里(二合)世(二十七) 阿施唎丽(二十八) 萨麽钵啰(二合)本帝(二十九) 钵啰尾醯(三十) 陀罗尼(三十一) 底瑟耻呵(三十二) 素底(引)阿替(三十三) 步攘伽(上)伽曩(三十四) 躬(去)盘拏(三十五) 嚩娑(引)嚩曩(三十六) 播唎妬(引)里野(二合)宁(三十七) 钵唎伽(上)拏宁(三十八) 麽曩娑(三十九) 素路指多(四十) 钵那(四十一) 恶察啰(四十二) 阿毗罗(引)比野(二合)(四十三) 钵啰(二合)底瑟吒诃(四十四) 陀罗尼(四十五) 阿(引)耳多(四十六) 虞泥(去)毗(四十七)「如是陀罗尼,诸佛之所得,具足大威神,智慧无边量。 远离于执着,念处悉清净,无色无去来,非方及方所。 无相离言说,超过诸戏论,菩萨勤修习,究竟得清凉。 假使以百千,那由他偈颂,演说于一句,不能得其边。 众圣之所赞,清净无染着,一切诸众会,皆悉生尊重。 如是陀罗尼,善法威神力,能摧灭烦恼,令得于胜利。 功德及智慧,广大犹如海,成就忍辱力,其心安不动。 菩萨常修习,智者所称叹,舍离于贫穷,当获大财宝。 如是陀罗尼,增长诸功德,常以空性等,真实句庄严,以舍于文字,名之为空性,以舍于心识,名之为法性。 如是陀罗尼,离垢常清净,安住于实智,现种种饶益,令诸众生等,欢喜发净心。 无量夜叉众,及于鸠槃荼,如是众鬼王,亦生大欢喜。 如是陀罗尼,寂静无戏论,爱乐于众生,普皆与安乐。 于多百千劫,常在于诸趣,作无量利益,清净无所染。 或以百千偈,演说甘露法,令无量众生,皆生大欢喜。 往昔无量佛,以清净意乐,于是陀罗尼,常思惟法性。 释梵诸天众、龙王阿修罗,闻此陀罗尼,心生大欢喜。 如是陀罗尼,所经诸国土,常无有灾难,病苦及忧恼。 一切诸众生,各各皆欣乐,愿此陀罗尼,常住于我心。 如是陀罗尼,随所在身心,喉腭及脣舌,生无量功德。 若能常受持,获无量功德,利益多众生,皆令得欢喜。 如是陀罗尼,舍离诸过恶,演说微妙法,得无尽辩才。 令百千众生,皆断除疑惑,摧破诸憍慢,获无量功德。 如是陀罗尼,甚深微密法,智者常思惟,勇勐勤修习。 被于智慧甲,摧灭诸烦恼,增长功德已,爱乐无厌足。 如是陀罗尼,具广大名称,能了尽无尽,生边无生边。 以如是智慧,种种自庄严,百千诸如来,尊重而供养。 如是陀罗尼,明行为两足,依止于胜定,趣向菩提道,随顺于止观,通达无漏慧。 以净信根力,成就于二手,以精进忍辱,成就于两乳,智慧波罗蜜,而为其顶相,修多罗为线,贯穿四辩鬘。 往昔所修行,种种诸功德,及无量譬喻,一切悉庄严。 如是陀罗尼,具无量功德,于眼前后际,尽边无尽边。 若生若无生,边际非边际,寂静不寂静,流转非流转。 无有及无起,寂灭并无我,无人无寿者,乃至无众生。 如是无量门,一切皆解了。 耳鼻舌身心,六尘并四大,乃至世生名,一切皆如是。 如上所称叹,微妙陀罗尼,寂静胜功德,诸佛之境界。 陀罗尼实义,非文字诠表,随顺于世间,但以假名说。」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到童子家,敷座而坐。 是时月光童子知佛坐已,躬自齎持微妙供具,奉献如来及诸大众,其供纯以禅定福德殊胜善根不思议力之所成熟。 如是施时亦不为己,普令一切无量众生,发趣菩提获大善利,其供周遍皆悉充足。 尔时世尊饭食已讫,于众会中告月光童子言:「童子!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住大乘者行施资粮,有八十种殊胜功德。 云何八十? 所谓成熟众生善言摄受,妙相圆满,诸根无缺,舍离生死,证于涅槃,尽诸结使,得胜自在,具足功德,庄严佛土,眷属清净,有大威德,具足智慧,成就最上殊胜之行,圆满无上无等等行,除灭习气,增长如来一切智行,身及舍利为诸世间声闻缘觉之所供养,摧破恶人,能令人王、天、龙、夜叉、阿修罗王、迦楼罗王及梵天王皆生清信,有大威德,宣说契经、应颂、受记、自说、讽诵、譬喻、因缘、本事、本生、方广、希法乃至论义,受持演说心无懈惓,于法无悋,安住佛道,世界最胜,名色清净,证于法身,得无所畏,成就福德,蔽诸外道,具善人法,舍恶人行,信福智因,和合佛法,降伏众魔,于佛所说安乐之法无有疑惑,摧破恶欲,具大威德,修菩萨行,得胜神通,舍离生死,成就众生,赞无边行,摄受功德,慰喻众生,受用法乐,修行惠施,入大智门,住于煖法,种性决定,修行法忍,安住佛道。 童子!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修施资粮,具足成就是八十种殊胜功德。」尔时世尊复说偈言:「大智诸菩萨,具足施资粮,胜利有八十,我今已略说。 复有诸功德,无量难思议,皆从布施生,今当少宣说。 汝以平等施,普遍于大会,如是施资粮,智者应修习。 此施能积集,福聚不思议,相好庄严身,一切皆圆满。 生处及种族,国土若居家,名称与色心,一切皆清净。 诸天神变事,及宫殿婇女,清净无碍辩,皆从布施生。 布施胜资粮,诸佛咸称叹,此即是菩提,最初安住本。 精进诸菩萨,于施无疑惑,安住决定心,勤修于布施。 如是布施心,成就殊胜福,菩萨勤修习,当证佛菩提。 由布施威力,成就胜神通,振动俱胝刹,不损诸众生。 由布施能引,净戒及多闻,正信与精进,三昧无漏慧。 由布施能引,根力菩提分,正断及神足,远离诸习气。 由布施能引,清净妙音声,于百俱胝刹,开示无边法。 由净信行施,速得诸神通,为成就神通,应勤修布施。 无量诸天众,百千阿修罗,龙神及夜叉,眷属共围绕,咸乘妙楼阁,自在而游戏。 如是等诸王,见勤行施者,皆当起远迎,敷座而供养。 如是行施人,具足大威德,自在神通力,摄受诸天王,鸠槃荼夜叉,皆悉来归伏,及乾闼婆众,亦献诸音乐。 贼害起慈心,恶人当远离,珍财无损减,库藏悉充盈。 以修布施故,成就胜资粮,乃至于佛智,不行外道法。 是人无病恼,守护陀罗尼,得诸殊胜力,皆由布施生。 如是行施人,修习菩提道,不遇恶知识,得同类善友。 复有诸菩萨,积集施资粮,成就不思议,陀罗尼智慧。 以无量偈颂,演说于总持,一切无罣碍,不失于本义。 广大菩提心,志愿常坚固,具足于净戒,舍离诸魔业。 不着五欲乐,专精求正念,心常无迷惑,亦不生贪爱。 瞋恚诸烦恼,如实皆了知,于一切境界,不着不迷惑。 是人善了知,如是诸烦恼,以因缘和合,能生诸过失。 乃至于佛法,若因若因因,如是因作用,一切皆能了。 是人能了知,眼尽边因性,远离诸迷惑,于眼无所染。 是人能了知,眼生边边际,寂静与流转,无有及无生,乃至于寂灭,如是等因性,远离诸迷惑,于眼无所染。 是人能了知,眼前际言说,随世假安立,于中无有实。 是人能了知,眼后际言说,随世假安立,于中无有实。 是人能了知,眼生边边际,寂静与流转,无有及无生,乃至于寂灭,如是等言说,随世假安立,于中无有实。 是人能了知,眼前际言说,但因缘和合,于中无所着。 是人能了知,眼后际言说,但因缘和合,于中无所着。 是人能了知,眼生边边际,寂静与流转,无有及无生,乃至于寂灭,如是等言说,但因缘和合,于中无所着。 是人能了知,眼前际言说,自性无表示,于中无所染。 是人能了知,眼后际言说,自性无表示,于中无所染。 是人能了知,眼生边边际,寂静与流转,无有及无生,乃至于寂灭,如是等言说,自性无表示,于中无所染。 耳鼻舌身心,六尘并四大,乃至世生名,一切皆如是。 是人能了知,贪欲即佛道,自性无差别,于贪无所染。 一切诸佛道,当于烦恼求,知性无差别,是入总持门。 说贪是总持,总持即是贪,知性无差别,是学总持门。 如是供养贪,即为供养佛,以供养佛故,成就总持门。 是人能了知,瞋恚即佛道,自性无差别,于瞋无所染。 瞋即是总持,总持即是瞋,知性无差别,是学总持门。 如是供养瞋,亦为供养佛,以供养佛故,成就总持门。 是人能了知,愚痴即佛道,自性无差别,于痴无所染。 若如实了知,痴性之边际,是则修佛道,成就总持门。 痴即是总持,总持即是痴,知性无差别,是学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为供养佛,以供养佛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为供养法,以供养法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为供养僧,以供养僧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为供养戒,以供养戒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精进,供养精进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赞叹,供养赞叹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佛法,供养佛法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法性,供养法性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真如,供养真如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无生,供养无生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无灭,供养无灭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无尽,供养无尽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无有,供养无有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无边,供养无边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三有,供养三有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寂静,供养寂静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流转,以供养转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无转,供养无转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无有,供养无有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无起,供养无起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寂灭,供养寂灭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不来,供养不来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无行,供养无行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有为,供养有为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苦等,以供养苦等,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苦智,供养苦智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集智,供养集智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灭智,供养灭智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道智,供养道智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法智,供养法智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类智,供养类智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供养无生智,供养无生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供养痴,即供养尽智,供养尽智故,成就总持门。 如是于正断,念住并神足,五根及五力,七觉八道支,兼彼奢摩他,毗般舍那等,于斯九种法,一切皆如是。」尔时世尊告月光童子言:「善男子! 若有众生住于大乘,为欲成就如上所说陀罗尼者,应当远离八十种人。 云何八十? 所谓杀父,害母,杀阿罗汉,以屠害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贼住出家,无根二根,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不知处,不知时,不知法,不知道,不知量,不知自他,于佛法僧并诸学处不能尊重,于不放逸及殊胜境亦不宗仰,不知法,不知律,不知学处,不知其罪若重若轻,不知其戒是毁是缺,又不知行若细若麁,亦不知业未来现在,于下劣事亦不了知,赞声闻乘毁如来法,劝导开示辟支佛乘远离厌舍无上正道,破戒,破见,破诸威仪,行于非道,说有我人,说有众生,说有命者,说有补特伽罗,志意下劣,起贪瞋痴,断见,常见,空无因见,不见有,不见无,不见业,不见精进,不知业,不知业因,不知异熟,不知异熟因,不知诸根,不知诸根因,不知界,不知界因,不知解脱,不知解脱因,不知道,不知道因,不知烦恼,不知烦恼因,不知施,不知施因,不知前际及于后际,不知前际及后际因,不知生死,不知生死因,不知有漏,不知有漏因,不知尽非尽,不知有非有,不知边际非边际,不知寂静非寂静,不知转非转,不知性非性,不知生非生,不知灭非灭。 童子!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欲成就如上所说陀罗尼者,应当舍离是八十种非法之人。」尔时世尊复说偈言:「若不了于眼,生尽之边际,是人迷总持,智者应远离。 若能了于眼,无我无众生,是人住总持,智者应亲近。 若能了于眼,生尽离文字,是人住总持,智者应亲近。 若能了于眼,寂静无所住,是人住总持,智者应亲近。 若能了于眼,自性无所住,是人住总持,智者应亲近。 若能了于眼,无转无色相,是人住总持,智者应亲近。 若能了于眼,无生性寂灭,是人住总持,智者应亲近。 若能了于眼,自性离名相,诸佛无能说,称叹及表示,是人住总持,智者应亲近。 若能了于眼,自性离名相,无有能思惟,受持及演说,是人住总持,智者应亲近。 如是总持性,非文字诠辩,无有诸方所,亦非心所到,是法无欢喜,亦不住瞋恚,不动如山王,虽说无所得。 总持实无有,乃至我亦无,若我自性空,总持亦无有。 总持自性空,愚者计为有,由是妄分别,不闻生忧恼。 若分别贪性,及以总持空,如是二分别,毕竟不可得。 若了空性空,总持亦非有,乃至菩提分,三摩地亦空。 若有能了知,总持及空性,乃至三摩地,于眼亦了知。 若于眼尽边,如实善了知,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生边,如实善了知,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边际,如实善了知,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寂静,如实善了知,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流转,如实善了知,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无有,如实善了知,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无生,如实善了知,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寂灭,如实善了知,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变异,如实知尽边,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变异,如实知生边,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变异,如实知边际,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变异,如实知寂静,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变异,如实知流转,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变异,如实知无有,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变异,如实知无生,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若于眼变异,如实知寂灭,则于总持门,究竟能成就。 耳鼻舌身心,六尘并四大,乃至世生名,一切皆如是。 若于眼前际,无变无异相,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于眼尽边,无变无异相,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于眼生边,无变无异相,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于眼边际,无变无异相,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于眼寂静,无变无异相,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于眼流转,无变无异相,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于眼无有,无变无异相,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于眼无生,无变无异相,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于眼寂灭,无变无异相,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耳鼻舌身心,六尘并四大,乃至世生名,一切皆如是。 贪瞋痴忿慢,嫉诳悭忧恼,过失垢毒箭,暴流黑白业,不生亦不灭,不去亦不来,不动亦不异,非作亦非行,非明亦非闇,非流舍暴流,无尽及无住,非行非不行,非字非攀缘,非出亦非入,分别妄想等,六十二诸门,各随其义理,一切皆如是。 若知眼前际,乃至于上下,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知眼尽边,乃至于上下,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知眼生边,乃至于上下,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知眼边际,乃至于上下,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知眼寂静,乃至于上下,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知眼流转,乃至于上下,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知眼无有,乃至于上下,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知眼无生,乃至于上下,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若知眼寂灭,乃至于上下,无取无分别,是住总持门。 耳鼻舌身心,六尘并四大,乃至世生名,一切皆如是。 于地不变异,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于地无生相,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于地无灭相,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于地证入相,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于地出离相,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于地无愿相,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于地无住相,不来亦不去,无边与无尽,相应不相应。 离名字计度,观察与流转,无有及修治,无言说表示。 寂静无所依,念住并正断,神足及根力,觉支无畏道。 如是诸地法,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若于我无入,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若于我无出,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若于我无相,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若于我无愿,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若于我无住,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若于我无生,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若于我无灭,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若于我文字,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若我离文字,无取无分别,如是了知者,成就总持门。 知眼前后际,远离于断常,因缘自性空,导师方便说。 若演说法时,分别于眼相,是人妄分别,不名真说法。 若思惟法时,分别于眼相,是人妄分别,不名思惟法。 若修习法时,分别于眼相,是人妄分别,不名修习法。 若了眼空性,即不趣菩提,诸佛于是人,常现前说法。 若不了知眼,亦不了知色,若能了知眼,于色亦了知。 若能了于眼,于色亦了知,若于色了知,于眼亦能了。 耳鼻舌身心,六尘并四大,乃至世生名,一切皆如是。 若演说法时,分别于因相,是人妄分别,不名为说法。 若演说法时,分别寂静相,是人妄分别,不名为说法。 若演说法时,分别于道相,是人妄分别,不名为说法。 若演说法时,分别于空相,是人妄分别,不名为说法。 若演说法时,分别于积集,是人妄分别,不名为说法。 若演说法时,分别于事物,是人妄分别,不名为说法。 若演说法时,分别眼摄取,是人妄分别,不名为说法。 于眼不了知,是则生贪欲,若能了知眼,贪欲则不生。 耳鼻舌身心,六尘并四大,乃至世生名,一切皆如是。 若演说法时,分别种种果,是人妄分别,不名为说法。 不退于志愿,了达于性空,得诸三昧门,彼能善说法。 不退于志愿,于眼离分别,以无分别故,彼能善说法。 不了眼性空,亦迷眼自性,以不了知故,是不应说法。 若了眼性空,即知眼自性,以能了知故,是人应说法。 不了眼性空,亦迷句自性,以不了知故,是不应说法。 若了眼性空,即知句自性,以能了知故,是人应说法。 不了眼性空,亦迷文自性,以不了知故,是不应说法。 若了眼性空,即知文自性,以能了知故,是人应说法。 不了眼性空,亦迷名自性,以不了知故,是不应说法。 若了眼性空,即知名自性,以能了知故,是人应说法。 不了眼性空,亦迷色自性,以不了知故,是不应说法。 若了眼性空,即知色自性,以能了知故,是人应说法。 不了眼性空,依世相分别,不能善随顺,调伏诸众生。 若了眼性空,不依相分别,即能善随顺,调伏诸众生。 不了眼有无,处众而说法,是人贪利养,一切无信受。 若了眼有无,处众而说法,是人不贪着,一切皆信受。 不了眼性空,而处于法座,虽说多譬喻,一切无信受。 若了眼性空,而处于法座,所说诸譬喻,一切皆信受。 耳鼻舌身心,六尘并四大,乃至世生名,一切皆如是。」尔时世尊说是经已,月光童子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宝积经卷第三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1:1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