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 内容: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三「善男子! 如是诤讼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若人于是生疑心者,犹能摧坏无量烦恼如须弥山,若于是中生决定者,是名执着。」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云何执着?」佛言:「善男子! 如是之人,若从他闻、若自寻经、若他故教,于所着事不能放舍,是名执着。」迦叶复言:「世尊! 如是执着,为是善耶? 是不善乎?」「善男子! 如是执着,不名为善。 何以故? 不能摧坏诸疑网故。」迦叶复言:「世尊! 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善男子! 夫不疑者,即是疑也。」「世尊! 若有人谓须陀洹人不堕三恶,是人亦当名着、名疑?」「善男子! 是可名定,不得名疑。 何以故? 善男子! 譬如有人先见人、树,后时夜行,遥见杌根,便生疑想,人耶? 树耶? 善男子! 如人先见比丘梵志,后时于路遥见比丘,即生疑想,是沙门耶? 是梵志乎? 善男子! 如人先见牛与水牛,后遥见牛,便生疑想,彼是牛耶? 是水牛乎? 善男子! 一切众生先见二物,后便生疑。 何以故? 心不了故。 我亦不说须陀洹人有堕三恶、不堕三恶,是人何故生于疑心?」迦叶言:「世尊! 如佛所说,要先见已,然后疑者。 有人未见二种物时,亦复生疑。 何等是耶? 所谓涅槃。 世尊! 譬如有人路遇浊水,然未曾见而亦生疑,如是水者深耶? 浅耶? 是人未见,云何生疑?」「善男子! 夫涅槃者,即是断苦。 非涅槃者,即是苦也。 一切众生见有二种,见苦、非苦。 苦非苦者,即是饥渴、寒热、瞋喜,病瘦安隐、老壮生死,系缚解脱、恩爱别离、怨憎聚会。 众生见已即便生疑,当有毕竟远离如是苦恼事不? 是故众生于涅槃中而生疑也。 汝意若谓是人先来未见浊水,云何疑者? 是义不然。 何以故? 是人先于余处见已,是故于此未曾到处,而复生疑。」「世尊! 是人先见深浅处时,已不生疑,于今何故而复生疑?」佛言:「善男子! 本未行故,所以生疑。 是故我言,不了故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如佛所说,疑即是着,着即是疑。 为是谁耶?」「善男子! 断善根者。」迦叶言:「世尊! 何等人辈,能断善根?」「善男子! 若有聪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别。 远离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能断善根。 离是四事,心自思惟:『无有施物。 何以故? 施者即是舍于财物,若施有报,当知施主常应贫穷。 何以故? 子果相似故,是故说言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是则名为断善根也。 「复作是念:『施主、受者及以财物,三事无常、无有停住,若无停住,云何说言,此是施主、受者、财物? 若无受者,云何得果? 以是义故,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复作是念:『施者施时有五事施,受者受已,或时作善、或作不善,而是施主亦复不得善、不善果。 如世间法,从子生果,果还作子。 因即施主果即受者,而是受者不能以此善、不善法,令施主得,以是义故,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复作是念:『无有施物。 何以故? 施物无记。 若是无记,云何而得善果报耶? 无善恶果,即是无记。 财若无记,当知即无善恶果报,是故无施、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复作是念:『施者即意。 若是意者,无见无对,非是色法。 若非是色,云何可施? 是故无施、无因、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复作是念:『施主若为佛像、天像,命过父母而行施者,即无受者,若无受者,应无果报。 若无果报,是为无因,若无因者是为无果。』若如是说无因无果,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复作是念:『无父无母。 若言父母是众生因,生众生者,理应常生,无有断绝。 何以故? 因常有故。 然不常生,是故当知无有父母。』「复作是念:『无父无母。 何以故? 若众生身因父母有,一人应具男女二根,然无具者,当知众生非因父母。』「复作是念:『非因父母而生众生。 何以故? 眼见众生,不似父母,谓身、色、心、威仪、进止,是故父母非众生因。』「复作是念:『一切世间有四种无:一者未生名无,如泥团时,未有瓶用。 二者灭已名无,如瓶坏已,是名为无。 三者各异互无,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 四者毕竟名无,如兔角、龟毛。 众生父母亦复如是,同此四无。 若言父母众生因者,父母死时,子不必死,是故父母非众生因。』「复作是念:『若言父母众生因者,应因父母常生众生。 然而复有化生、湿生,是故当知,非因父母生众生也。』「复作是念:『自有众生,非因父母而得生长。 譬如孔雀,闻雷震声,而便得娠。 又如青雀,饮雄雀尿,而便得娠。 如命命鸟,见雄者舞,即便得娠。』作是念时,如其不遇善知识者,当知是人能断善根。 「复作是念:『一切世间无善恶果。 何以故? 有诸众生具十善法,乐于惠施,勤修功德。 是人亦复疹病集身,中年夭丧,财物损失,多诸忧苦。 有行十恶,悭贪嫉妬,懒惰懈怠,不修诸善;身安无病,终保年寿,多饶财宝,无诸愁苦。 是故当知无善恶果。』「复作是念:『我亦曾闻诸圣人说,有人修善,命终多堕三恶道中;有人行恶,命终生于人天之中;是故当知无善恶果。』「复作是念:『一切圣人有二种说,或说杀生得善果报、或说杀生得恶果报,是故当知圣说不定。 圣若不定,我云何定? 是故当知无善恶果。』「复作是念:『一切世间无有圣人。 何以故? 若言圣人应得正道,一切众生具烦恼时修正道者,当知是人正道、烦恼一时俱有,若一时有,当知正道不能破结。 若无烦恼而修道者,如是正道为何所作? 是故具烦恼者,道不能坏;不具烦恼,道则无用。 是故当知,一切世间无有圣人。』「复作是念:『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是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 八圣道者,其性平等,亦应如是一人得时,一切应得;一人修时,应一切苦灭。 何以故? 烦恼等故。 而今不得,是故当知无有正道。』「复作是念:『圣人皆有同凡夫法,所谓饮食、行住、坐卧、睡眠、喜笑、饥渴、寒热、忧愁、恐怖。 若同凡夫如是事者,当知圣人不得圣道;若得圣道,应当永断如是等事。 如是等事如其不断,当知无道。』「复作是念:『圣人有身,受五欲乐,亦复骂辱挝打,于人嫉妬憍慢,受于苦乐,作善恶业,是因缘故,知无圣人。 若有道者,应断是事,是事不断,当知无道。』「复作是念:『多怜愍者,名为圣人。 何因缘故,名为圣人? 道因缘故,名为圣人。 若道性怜愍,便应愍念一切众生,不待修已然后方得。 如其无愍,何故圣人因得圣道,能怜愍耶? 是故当知世无圣道。』「复作是念:『一切四大,不从因生,众生等有是四大性,不观众生是边应到、彼不应到。 若有圣道,性应如是。 然今不尔,是故当知,世无圣人。』「复作是念:『若诸圣人有一涅槃,当知是则无有圣人。 何以故? 不可得故。 常住之法,理不可得、不可取舍。 若诸圣人涅槃多者,是则无常。 何以故? 可数法故。 涅槃若一,一人得时,一切应得。 涅槃若多,是则有边,如其有边,云何名常? 若有说言涅槃体一、解脱是多,如盖是一,牙舌是多。 是义不然。 何以故? 一一所得,非一切得。 以有边故,是应无常。 若无常者,云何得名为涅槃耶? 涅槃若无,谁为圣人? 是故当知无有圣人。』「复作是念:『圣人之道,非因缘得。 若圣人道,非因缘得,何故一切不作圣人? 若一切人非圣人者,当知是则无有圣人、及以圣道。』「复作是念:『圣说正见,有二因缘:一者从他闻法、二者内自思惟。 是二因缘,若从缘生,所从生者,复从缘生,如是展转,有无穷过。 若是二事,不从缘生,一切众生何故不得?』作是观时能断善根。 「善男子! 若有众生深见如是无因无果,是人能断信等五根。 善男子! 断善根者,非是下劣愚钝之人,亦非天中及三恶道,破僧亦尔。」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如是之人,何时当能还生善根?」佛言:「善男子! 是人二时还生善根,初入地狱、出地狱时。 善男子! 善有三种,过去、现在、未来。 若过去者,其性自灭,因虽灭尽果报未熟,是故不名断过去果。 断三世因,故名为断。」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若断三世因,名断善根。 断善根人,即有佛性。 如是佛性,为是过去、为是现在、为是未来、为遍三世? 若过去者,云何名常? 佛性亦常,是故当知非过去也。 若未来者,云何名常? 何故佛说一切众生必定当得? 若必定得,云何言断? 若现在者,复云何常? 何故复言必定可见? 如来亦说,佛性有六:一常、二真、三实、四善、五净、六可见。 若断善根有佛性者,则不得名断善根也。 若无佛性,云何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若言佛性亦有、亦断,云何如来复说是常?」佛言:「善男子! 如来世尊为众生故,有四种答:一者定答、二者分别答、三者随问答、四者置答。 「善男子! 云何定答? 若问恶业得善果耶? 不善果乎? 是应定答得不善果;善亦如是。 若问如来一切智不? 是应定答是一切智。 若问佛法是清净不? 是应定答必定清净。 若问如来弟子如法住不? 是应定答有如法住。 是名定答。 「云何分别答? 如我所说四真谛法。 云何为四? 苦、集、灭、道。 何谓苦谛? 有八苦故,名曰苦谛。 云何集谛? 五阴因故,名为集谛。 云何灭谛? 贪欲、瞋痴毕竟尽故,名为灭谛。 云何道谛? 三十七助道法故,名为道谛。 是名分别答。 「云何随问答?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常。 复有问言:『如来世尊为何法故说于无常?』答言:『如来为有为法,故说无常,无我亦尔。』如我所说一切法烧他。 又问言:『如来世尊为何法故说一切烧?』答言:『如来为贪瞋痴说一切烧。』「善男子! 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三念处、首楞严等八万亿诸三昧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智印等三万五千诸三昧门金刚定等,四千二百诸三昧门方便三昧无量无边,如是等法是佛、佛性。 如是佛性则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是名分别答。 「善男子! 后身菩萨佛性有六: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少见,是名分别答。 「如汝先问,断善根人有佛性者,是人亦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来故,得名为无。 毕竟得故,得名为有。 是名分别答。 「如来佛性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后身佛性现在、未来少可见故,得名现在。 未具见故,名为未来。 如来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 果则不尔,有是三世,有非三世。 后身菩萨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 是名分别答。 「九住菩萨佛性六种:一常、二善、三真、四实、五净、六可见。 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 果亦如是。 是名分别答。 「八住菩萨下至六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实、三净、四善、五可见。 佛性因故,亦是过去、现在、未来,果亦如是。 是名分别答。 「五住菩萨下至初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实、三净、四可见、五善不善。 善男子! 是五种佛性、六种佛性、七种佛性,断善根人必当得故,故得言有。 是名分别答。 「若有说言,断善根者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名置答。」迦叶菩萨言:「世尊! 我闻不答,乃名置答。 如来今者何因缘,答而名置答?」「善男子! 我亦不说置而不答乃说置答。 善男子! 如是置答,复有二种:一者遮止、二者莫着。 以是义故,得名置答。」◎◎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如佛所说,云何名因亦是过去、现在、未来? 果亦过去、现在、未来,非是过去、现在、未来?」佛言:「善男子! 五阴二种:一者因、二者果。 是因五阴,是过去、现在、未来。 是果五阴,亦是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过去、现在、未来。 善男子! 一切无明烦恼等结,悉是佛性。 何以故? 佛性因故。 从无明行及诸烦恼得善五阴,是名佛性。 从善五阴,乃至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我于经中先说,众生佛性,如杂血乳;血者即是无明行等一切烦恼,乳者即是善五阴也。 是故我说,从诸烦恼及善五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众生身,皆从精血而得成就,佛性亦尔。 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断少烦恼,佛性如乳。 阿那含人,佛性如酪。 阿罗汉人,犹如生酥。 从辟支佛至十住菩萨,犹如熟酥。 如来佛性,犹如醍醐。 善男子! 现在烦恼为作障故,令诸众生不得覩见。 如香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佛性亦尔。 是名分别答。」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五种、六种、七种佛性若未来有者,云何说言断善根人有佛性耶?」佛言:「善男子! 如诸众生有过去业,因是业故,众生现在得受果报。 有未来业,以未生故,终不生果有现在烦恼。 若无烦恼,一切众生应当了了现见佛性,是故断善根人,以现在世烦恼因缘,能断善根。 未来佛性力因缘故,还生善根。」迦叶言:「世尊! 未来云何能生善根?」「善男子! 犹如灯日,虽复未生,亦能破闇。 未来之生,能生众生未来佛性,亦复如是。 是名分别答。」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 若言五阴是佛性者,云何说言众生佛性非内、非外?」佛言:「善男子! 何因缘故如是失意? 我先不说众生佛性是中道耶?」迦叶言:「世尊! 我实不失意,直以众生于此中道不能解故,故发斯问。」「善男子! 众生不解,即是中道。 或时有解、或有不解。 善男子! 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言佛性非内非外。 何以故? 凡夫众生或言佛性住五阴中,如器中有果;或言离阴而有,犹如虚空;是故如来说于中道。 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 是故如来宣说佛性即是中道,非内、非外,故名中道。 是名分别答。 「复次善男子! 云何名为非内非外? 善男子! 或言佛性即是外道。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在外道中,断诸烦恼、调伏其心、教化众生,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外道。 或言佛性即是内道。 何以故? 菩萨虽于无量劫中修习外道,若离内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内道。 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是名分别答。 「复次善男子! 或言佛性即是如来金刚之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何以故? 不虚诳故。 或言佛性即是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及三念处、首楞严等一切三昧。 何以故? 因是三昧,生金刚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 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是名分别答。 「复次善男子! 或有说言佛性即是内善思惟。 何以故? 离善思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佛性即是内善思惟。 或有说言佛性即是从他闻法。 何以故? 从他闻法,则能内善思惟,若不闻法则无思惟,是以佛性即是从他闻法。 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复次善男子! 复有说言佛性是外,谓檀波罗蜜,从檀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说言檀波罗蜜即是佛性。 或有说言佛性是内,谓五波罗蜜。 何以故? 离是五事,当知则无佛性因果,是以说言五波罗蜜即是佛性。 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内亦外,是名中道。 「复次善男子! 或有说言佛性在内,譬如力士额上宝珠。 何以故? 常乐我净如宝珠故,是以说言佛性在内。 或有说言佛性在外,如贫宝藏。 何以故? 方便见故。 佛性亦尔,在众生外,以方便故而得见之。 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内亦外,是名中道。 「善男子! 众生佛性非有、非无。 所以者何? 佛性虽有,非如虚空。 何以故? 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 佛性虽无不同兔角。 何以故? 龟毛、兔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 是故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云何名有? 一切悉有,是诸众生不断不灭,犹如灯焰,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有。 云何名无? 一切众生现在未有一切佛法,常、乐、我、净,是故名无。 有无合故,即是中道,是故佛说众生佛性非有非无。 「善男子! 如有人问是种子中,有果无耶? 应定答言,亦有亦无。 何以故? 离子之外不能生果,是故名有。 子未出芽,是故名无。 以是义故,亦有亦无。 所以者何? 时节有异,其体是一。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若言众生中别有佛性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 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 善男子! 若有问言是子能生果不? 是果能生子不? 应定答言,亦生不生。」「世尊! 如世人说,乳中有酪,是义云何?」「善男子! 若有说言乳中有酪,是名执着。 若言无酪,是名虚妄。 离是二事,应定说言,亦有亦无。 何故名有? 从乳生酪,因即是乳,果即是酪,是名为有。 云何名无? 色味各异,服用不同,热病服乳,冷病服酪,乳生冷病,酪生热病。 善男子! 若言乳中有酪性者,乳即是酪,酪即是乳,其性是一。 何因缘故,乳在先出,酪不先生? 若有因缘,一切世人何故不说? 若无因缘,何故酪不先出? 若酪不先出,谁作次第? 乳酪生苏,熟苏醍醐,是故知酪,先无今有,若先无今有,是无常法。 善男子! 若有说言,乳有酪性,能生于酪,水无酪性,故不生酪,是义不然。 何以故? 水草亦有乳酪之性。 所以者何? 因于水草,则出乳酪。 若言乳中,定有酪性,水草无者,是名虚妄。 何以故? 心不等故,故言虚妄。 善男子! 若言乳中定有酪者,酪中亦应定有乳性,何因缘故,乳中出酪,酪不出乳? 若无因缘,当知是酪本无今有。 是故智者应言乳中非有酪性、非无酪性。 善男子! 是故如来于是经中说如是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是名为着;若无佛性,是名虚妄;智者应说众生佛性亦有亦无。 「善男子! 四事和合,生于眼识。 何等为四? 眼、色、明、欲。 是眼识性,非眼、非色、非明、非欲,从和合故,便得出生。 如是眼识,本无今有,已有还无。 是故当知无有本性,乳中酪性亦复如是。 若有说言,水无酪性,故不出酪,是故乳中定有酪性。 是义不然。 何以故? 善男子。 一切诸法异因、异果,亦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从一因生。 善男子! 如从四事,生于眼识,不可复说从此四事应生耳识。 善男子! 离于方便,乳中得酪、酪出生酥,不得如是,要须方便。 善男子! 智者不可见离方便从乳得酪,谓得生酥亦应如是离方便得。 善男子! 是故我于是经中说,因生故法有,因灭故法无。 善男子! 如盐性醎,能令非醎使醎。 若非醎物先有醎性,世人何故更求盐耶? 若先无者,当知先无今有。 以余缘故,而得醎也。 若言一切不醎之物皆有醎性,微故不知,由此微性,盐能令醎。 若本无性,虽复有盐,不能令醎。 譬如种子自有四大,缘外四大,而得增长芽、茎、枝、叶,盐性亦尔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 不醎之物,先有醎性者,盐亦应有微不醎性。 是盐若有如是二性,何因缘故,离不醎物,不可独用? 是故知盐本无二性。 如盐,一切不醎之物亦复如是。 若言外四大种力能增长内四大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 次第说故,不从方便乳中得酪、生苏,乃至一切诸法,皆不如是非方便得,四大亦复如是。 若说从外四大增内四大,不见从内四大增外四大,如尸利沙果先无形质,见昂星时果则出生,足长五寸。 如是果者,实不因于外四大增。 「善男子,如我所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说,或随他意说,或随自他意说。 云何名为随自意说? 如五百比丘问舍利弗:『大德! 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诸大德! 汝等亦各得正解脱,自应识之,何缘方作如是问耶?』有比丘言:『大德! 我未获得正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复有说言:『大德! 我未获得正解脱时,谓爱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或有说言:『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饮食五欲,即是身因。』尔时五百比丘,各各自说己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礼拜毕已,却坐一面,各以如上己所解义,向佛说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如是诸人,谁是正说? 谁不正说?』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 一一比丘无非正说。』舍利弗言:『世尊! 佛意云何?』佛言:『舍利弗! 我为欲界众生说言,父母即是身因。』如是等经,名随自意说。 「云何名为随他意说? 如巴吒罗长者,来至我所,作如是言:『瞿昙! 汝知幻不? 若知幻者,即大幻人。 若不知者,非一切智。』我言:『长者! 知幻之人,名幻人耶?』长者言:『善哉,善哉! 知幻之人即是幻人。』佛言:『长者! 舍卫国内波斯匿王,有旃陀罗,名曰气嘘,汝知不耶?』长者答言:『瞿昙! 我久知之。』佛言:『汝久知者,可得即是旃陀罗不?』长者言:『瞿昙! 我虽知是旃陀罗,然我此身非旃陀罗。』佛言:『长者! 汝得是义,知旃陀罗,非旃陀罗。 我今何故不得知幻而非幻乎? 长者! 我实知幻、知幻人、知幻果报、知幻伎术,我知杀、知杀人、知杀果报、知杀解脱,乃至知邪见、知邪见人、知邪见果报、知邪见解脱。 长者! 若说非幻之人名为幻人,非邪见人说邪见人,得无量罪。』长者言:『瞿昙! 如汝所说,我得大罪。 我今所有,悉以相上,幸莫令彼波斯匿王知我此事。』佛言:『长者! 是罪因缘,不必失财,乃当因是堕三恶道。』是时长者,闻恶道名,心生恐怖,白佛言:『圣人! 我今失意获得大罪。 圣人今者是一切智,应当了知获得解脱。 我当云何得脱地狱、饿鬼、畜生?』尔时我为说四真谛,长者闻已得须陀洹果,心生惭愧,向佛忏悔:『我本愚痴,佛非幻人,而言是幻。 我从今日,归依三宝。』佛言:『善哉,善哉! 长者!』是名随他意说。 「云何名为随自他说? 如我所说,如一切世间智者说有,我亦说有;智人说无,我亦说无。 世间智人说五欲乐有,无常、苦、无我、可断,我亦说有。 世间智人说五欲乐有,常、我、净,无有是处,我亦如是说无是处。 是名随自他说。 「善男子! 如我所说十住菩萨少见佛性,是名随他意说。 何故名少见? 十住菩萨得首楞严等三昧三千法门,是故了了,自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见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说十住菩萨少见佛性。 善男子! 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名随自意说。 一切众生不断、不灭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随自意说。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我说如是,汝说亦尔,是名随自他意说。 「善男子! 如来或时为一法故,说无量法。 如经中说,一切梵行因善知识。 一切梵行,因虽无量,说善知识,则已摄尽。 如我所说,一切恶行,邪见为因。 一切恶行,因虽无量,若说邪见,则已摄尽。 或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信心为因;是菩提因,虽复无量,若说信心,则已摄尽。 善男子! 如来虽说无量诸法以为佛性,然不离于阴入界也。 「善男子! 如来说法为众生故,有七种语:一者因语、二者果语、三者因果语、四者喻语、五者不应说语、六者世流布语、七者如意语。 「云何名因语? 现在因中,说未来果,如我所说。 善男子! 汝见众生,乐杀乃至乐行邪见,当观是人即地狱人。 善男子! 若有众生,不乐杀生乃至邪见,当观是人即是天人。 是名因语。 「云何果语? 现在果中说过去因,如经中说。 善男子! 如汝所见贫穷众生,颜貌丑陋、不得自在,当知是人定有破戒、妬心、瞋心、无惭愧心。 若见众生多财巨富、诸根完具、威德自在,当知是人定有戒、施、精勤、惭愧,无有妬瞋,是名果语。 「云何因果语? 如经中说。 善男子! 众生现在六入触因,是名过去业果,如来亦说名之为业,是业因缘得未来果。 是名因果语。 「云何喻语? 如说师子王者,即喻我身。 大象王、大龙王、波利质多罗树、七宝聚、大海、须弥山、大地、大雨、船师、导师、调御丈夫、力士、牛王、婆罗门、沙门、大城、多罗树,如是喻经,名为喻语。 「云何不应语? 我经中说,天地可合,河不入海。 如为波斯匿王说四方山来。 如为鹿母优婆夷说,若娑罗树能受八戒,则得受于人天之乐。 如说十住菩萨有退转心,不说如来有二种语。 宁说须陀洹人堕三恶道,不说十住有退转心。 是名不应语。 「云何世流布语? 如佛所说,男女、大小、去来、坐卧、车乘、房舍、瓶衣,众生、常乐我净,军林、城邑、僧幻、合散,是名世流布语。 「云何如意语? 如我呵责毁禁之人,令彼自责,护持禁戒。 如我赞叹须陀洹人,令诸凡夫,生于善心。 赞叹菩萨,为令众生发菩提心。 说三恶道所有苦恼,为令修习诸善法故。 说一切烧,唯为一切有为法故,无我亦尔。 说诸众生悉有佛性,为令一切不放逸故。 是名如意语。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1: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