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一 内容: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一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十七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二「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为求如是深极妙善清白觉慧故,由是妙善净法明门,精勤方便如理证入观如理句。 舍利子! 云何名为如理证入? 复以何等为如理句?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如理证入者,谓依奢摩他证入、毗钵舍那证入、正行证入、如理证入、身远离证入、心调顺证入、非断证入、非常证入、因缘证入、缘起证入、无有情无命者无数取者证入、未来已来若有若无证入、无有转移因果不坏证入。 虽修集空无相无愿证入,而不取空无相无愿证故。 虽于三摩地三摩钵底证入,而不以如是等力受生证故。 虽取神通智证入,而不尽诸漏证故。 虽观察无生证入,而不正趣决定证故。 虽观众生无我证入,而不舍大悲证故。 虽观一切有生可怖证入,而故取诸有证故。 虽于寂灭离欲证入,然于离欲法不作证故。 虽舍乐妙欲证入,而不舍乐法证故。 虽舍一切戏论思觉证入,而不舍善巧方便证故。 舍利子! 如是名为如理证入。 菩萨摩诃萨欲得如是如理证入,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故。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云何学是正法如理之句?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当如是知,如理句者即出生句、即趣理句、即法门句、即面门句、即是因句、即积集句、即不相违句、即无诤论句、即是舍句、即无执取句、即无弃舍句、即无戏论句、即无舍句、即无诽谤句、即无轻蔑句、即随足句、即无诤句、即无退转句、即无对治句。 又舍利子! 如理句者实性之句、如性之句、非不如性句、真如之句、如理之句、三世平等句、离分别句。 又舍利子! 如理句者色识无依住句、受想行识识无依住句、眼色眼识性无依住句、耳声耳识性无依住句、鼻香鼻识性无依住句、舌味舌识性无依住句、身触身识性无依住句、意法意识性无依住句。 又舍利子! 如理句者即名依义句、即名依法句、即名依智句、即名依了义句。 舍利子! 如是等无量法门,是则名为如理之句。 是故如理证入正勤方便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观时,亦不见有能观之者应如理观,所谓非观非不观故。 若有菩萨作是观者名如理观,若他观者名非理观。 舍利子! 如理方便菩萨,非于少法而有愚迷,非于少法而生障碍,无有少法非解脱门,非为断少法故发勤精进,不为证小法故勇励正勤。 应具如是如理正见,如其所见正观诸法。 何等正观? 谓无所见。 无所见者即是无生,言无生者即是无起,言无起者名无所照。 舍利子! 如是次第转法广如前说,乃至名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云何应学如理正观? 舍利子! 是菩萨摩诃萨应作如是正观诸法,所谓我如理故则观诸法一切如理,我无我故则观诸法亦复无我,众生无我故则观诸法亦复无我。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作是观者名如理观。 舍利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如理方便? 舍利子!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观如理生死性与彼如理涅槃性共相交杂,作如是观是则名为如理方便。 又是菩萨观烦恼性与涅槃性同一合相无有差异,亦不分别相应违背,作如是观是则名为如理方便,亦得名为如理正观。 舍利子! 当知菩萨摩诃萨所有一切如理方便,皆于无量众生处起,若众生处不弃舍、于诸法不破坏,是名菩萨如理方便。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是相、如是闻、如是如理证入、如是如理观察、如是如理正见等流,是名菩萨如理正慧。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是修行正行,皆为成满般若波罗蜜多故。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所有般若自性清净,不与一切有为行法而共同止。 舍利子,何等诸法不与同止? 舍利子! 所谓如是般若不与无明而共同止,不与诸行而共同止,如是广说乃至不与老死而共同止。 舍利子! 如是般若不与身见而共同止,乃至不与身见为本六十二见趣而共同止,如是般若不与高慢而共同止,不与下劣而共同止,不与世间八法而共同止。 舍利子! 如是般若不与蕴界处法而共同止,乃至不与一切所缘作意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慢同止,不与下慢邪慢同止,乃至不与随烦恼等二十一法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微细下劣中上品贪同止,乃至不与一切烦恼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愚暗翳膜障盖诸缠同止,乃至不与一切随顺退分诸法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欲诤秽浊烦恼魔同止,不与蕴魔死魔天魔同止,乃至不与一切魔业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执我同止,不与有情命者数取养育意生摩纳婆等同止,乃至不与住我见等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业障同止,不与烦恼障法障见障报障智障同止,乃至不与一切随俗习气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思惟分别同止,不与相貌所缘见闻念识同止,乃至不与一切结缚增益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悭舍同止,不与持犯忍恚勤怠静乱愚慧同止,乃至不与一切波罗蜜多能治所治诸法智性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远离同止,不与住不远离邪性正性善及不善有罪无罪生死涅槃同止,乃至不与一切相对治法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种种差别性同止,不与国土差别性诸佛差别性有情差别性诸法差别性同止,乃至不与一切差别性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无智同止,不与智识世俗胜义乃至不与一切有情相貌作意而共同止。 如是般若不与慧不现行同止,不与无身无形无相无为同止,乃至不与一切思惟心意识安住等法而共同止。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所有般若微妙清净,不与如是无量无边有为行法而共同止。 舍利子! 如是名为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般若之相应如是学。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安住大乘大菩萨藏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获得般若分别善巧。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即以此法于诸法中明了通达获得善巧。 舍利子! 云何名为如是般若分别善巧? 舍利子! 如是善巧无量无边,吾今略说十种善巧。 何等为十? 所谓蕴法善巧、界法善巧、处法善巧、谛法善巧、无碍解善巧、依趣善巧、资粮善巧、道法善巧、缘起善巧、一切法善巧。 舍利子! 如是十种微妙善巧所有分别,若通达者是则名为般若分别,菩萨摩诃萨于是善巧应当修学。 复次舍利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而能通达蕴法善巧? 舍利子! 蕴法善巧者,所谓依诸蕴法起于言说。 何等言说? 舍利子? 如是言说犹如幻化阳焰梦中传响光影,是故如来以无碍辩为诸众生说如是法。 舍利子! 我说此色喻如聚沫。 何以故? 舍利子! 即此聚沫本无有我,亦无有情、无生者、无命者、无数取、无养育、无意生、无摩纳婆,以聚沫性即色自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则名为蕴法善巧。 又舍利子! 我说此受喻如水泡。 何以故? 舍利子! 即此水泡本无有我,亦无有情、无生者、无命者、无数取、无养育、无意生、无摩纳婆,以水泡性即受自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则名为蕴法善巧。 又舍利子! 我说此想喻如阳焰。 何以故? 舍利子! 即此阳焰本无有我,亦无有情、无生者、无命者、无数取、无养育、无意生、无摩纳婆,以阳焰性即想自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则名为蕴法善巧。 又舍利子! 我说此行喻如芭蕉。 何以故? 舍利子! 即此芭蕉本无有我? 亦无有情、无生者、无命者、无养育、无数取、无意生、无摩纳婆、无作者、无受者,以芭蕉性即行自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则名为蕴法善巧。 又舍利子! 我说此识喻如幻事。 何以故? 舍利子! 即此幻事本无有我,亦无有情、无生者、无命者、无养育、无数取、无意生、无摩纳婆、无作者、无受者,以幻事性即识自性,菩萨摩诃萨于如是法善巧知之,是则名为蕴法善巧。 舍利子! 所言蕴者说名世间,世间之法即败坏相,是故当知诸世间性即蕴自性。 舍利子! 何等名为世间性耶? 谓无常性苦性无我性,如是等性名为蕴性,如是蕴性即世间性。 菩萨摩诃萨若于是中善巧知者,是则名为蕴法善巧。 舍利子! 若有菩萨摩诃萨为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精勤修习蕴法善巧。 「复次舍利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而能通达界法善巧? 舍利子! 界法善巧者,所谓法界即为地界。 何以故? 以彼法界非坚鞕相故。 又法界者即为水界。 何以故? 以彼法界非湿润相故。 又法界者即为火界。 何以故? 以彼法界非成熟相故。 又法界者即为风界。 何以故? 以彼法界非摇动相故。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若于是中如实了知,是则名为界法善巧。 又舍利子! 言法界者即眼识界。 何以故? 以彼法界非照明相故。 又法界者即耳识界。 何以故? 以彼法界非闻声相故。 又法界者即鼻识界。 何以故? 以彼法界非嗅香相故。 又法界者即舌识界。 何以故? 以彼法界非甞味相故。 又法界者即身识界。 何以故? 以彼法界非觉触相故。 又法界者即意识界。 何以故? 以彼法界非分别相故。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若于是中如实了知,是则名为界法善巧。 又舍利子! 如是我界与法界平等,有情界与法界平等,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与法界平等,生死界涅槃界与法界平等,如是乃至虚空界法界及一切法界皆悉平等。 舍利子! 以何义故而得平等? 谓由空平等故一切法平等,无变异平等故一切法平等。 又舍利子! 若有宣说有为界证入、无为界证入,如是则有无量无边。 若诸菩萨摩诃萨作是简择证入法界,是则名为界法善巧。 舍利子! 如是菩萨摩诃萨为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应勤修习界法善巧。 「复次舍利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而能通达处法善巧? 舍利子! 处法善巧者,眼为是空无我我所。 菩萨摩诃萨如实了知如是眼性,乃至意为是空无我我所。 菩萨摩诃萨如实了知如是意性,菩萨摩诃萨虽于诸处不积集不善而积集于善,然于善不善中不起二相,如是了知是名菩萨摩诃萨处法善巧。 又舍利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于眼处色处而能通达善巧了知? 舍利子! 谓于眼色观见离欲,然于离欲而不作证。 如是了知,是名菩萨处法善巧。 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即此意法观见离欲,然于离欲而不作证。 如是了知,是名菩萨处法善巧。 又舍利子! 诸佛如来说微妙法,或说圣处或非圣处。 言圣处者堪受道法,非圣处者远离道法。 菩萨摩诃萨安住于道,于离道住诸众生所,获得大悲不舍道处。 若有菩萨如是了知善通达者,是名菩萨摩诃萨处法善巧。 舍利子! 诸菩萨摩诃萨为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应勤修学处法善巧。 「复次舍利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而能通达谛法善巧? 舍利子! 当知菩萨摩诃萨有四种行入谛善巧。 何等为四? 所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 舍利子! 云何名为苦智乃至道智? 谓于诸蕴本无生智,如是之智名为苦智。 于诸染爱永断灭智,如是之智名为集智。 谓于一切无生无坏,如是之智名为灭智。 于一切时诸所缘法无有损益,如是之智名为道智。 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于是四谛以如是等智慧了知,虽复明达而不作证。 何以故? 为欲成熟诸众生故。 如是具足名谛善巧。 又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谛善巧者,复有三种。 何等为三? 一者世俗谛,二者胜义谛,三者相谛。 舍利子! 世俗谛者,当知乃至世间所有语言文字音声假说,如是等相名世俗谛。 胜义谛者,所谓若于是处尚非心行,况复文字而能陈说,如是等法名胜义谛。 相谛者,所谓诸相即是一相,如是一相即是无相,如是说者名为相谛。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于世俗谛为众生故说无厌倦,胜义谛者于中作证而无退堕,于彼相谛深达本性了知无相。 舍利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为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精勤修学谛法善巧。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精勤修学谛善巧者,如实当知复有一谛无有第二。 何等一谛? 所谓灭谛。 舍利子! 诸佛如来于此一谛明了通达无有增益,既通达已,为处增益诸含生等宣说如是一谛之法,令彼修学悟无增益故。 舍利子! 若有菩萨作如是知,是名菩萨摩诃萨谛法善巧。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复应修学谛法善巧。 舍利子! 谛善巧者,谓善通达诸圣谛故。 何等名为通达圣谛? 舍利子! 苦圣谛者谓五受蕴,其性实苦是名苦谛。 菩萨摩诃萨于是谛中通达五蕴皆为苦相,夫苦相者即为空相,如是则名为苦圣谛。 舍利子! 集圣谛者五受蕴因,随眠爱见是名集谛。 菩萨摩诃萨于此因法,若爱若见无有增益,无取无迷明了通达,如是则名为集圣谛。 舍利子! 灭圣谛者,若五受蕴究竟灭尽是名灭谛。 菩萨摩诃萨观是谛法,不失前际、不往后际、不住现在,明了通达,如是则名为灭圣谛。 舍利子! 道圣谛者,若依彼道证得苦智集智灭智,无第二智,是名道谛。 菩萨摩诃萨于如是谛明了通达无有分别,是则名为趣苦灭行圣谛。 是故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若于此谛以智观察,亦令众生观察解了,是名菩萨摩诃萨谛法善巧。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于是谛法,又应观知如是四谛。 云何苦谛? 于诸一切能受所受皆是苦谛。 于如是中善当简择,即此智性善简择觉明了通达,是名菩萨苦圣谛。 云何集谛? 若从是因诸蕴集起皆是集谛。 于如此因如实了知,是名菩萨苦集圣谛。 云何灭谛? 诸受永息无所觉受是名灭谛。 虽观受灭而不作证,如是通达,是名菩萨苦灭圣谛。 云何道谛? 若善修习离受圣道是名道谛。 譬如船筏不求于受亦不求道,是名菩萨趣苦灭行圣谛。 如是舍利子! 若有菩萨摩诃萨如是现观,依寂静定发四种见,而此四见非毕竟净。 若能通达如此法者,是名菩萨摩诃萨谛法善巧。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于是谛法善巧通达,若证于灭则苦不生,观无生智是名苦智。 舍利子! 有为生缘观察此有非有非无,如是之智名为集智。 舍利子! 一切生者即是无生,了知此故都无所灭,此无灭智名尽灭智。 舍利子! 若如是道无所称量、无所追寻、无所观察,名广大智,如是之智名为道智。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于此谛法善能建立,而于谛智无所住着,是名菩萨摩诃萨谛法善巧。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为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精勤修是谛法善巧。 「复次舍利子!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获无碍解善巧?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以具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故,具足四种无障碍解。 何等为四? 所谓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舍利子! 何等名为义无碍解? 舍利子! 诸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获是义无碍解,谓一切法胜义处智,观是智者即义无碍解。 如是诸觉智、因智、缘智、和合智、遍随行智、广大缘生智、法性无杂智、如来随入智、安住实际智、于空法中随觉观智、于无相法如所观智、于无愿法起愿行智、于无加行起加行智、于一理趣观入证智、于无有情观入证智、于无我法观入证智、于无命者一向入智、于无数取观胜义智、于过去世观无碍智、于未来世观无边智、于现在世观一切处智、于诸蕴法观如幻化智、于诸界法观等毒蛇智、于诸处中观如空烬智、于诸内法观寂静智、于诸外法观无所行智、于诸境界观无所有智、于诸念住观安住智、于彼诸趣观随行智、于诸缘起观现见智、于诸谛法观通达智、于一切苦观无生智、于一切集观无加行智、于一切灭观离相智、于一切道观拔济智、于诸法中观句分析智、于诸根法观证入智、于诸力法观无屈伏智、于奢摩他观所依处智、于毗钵舍那观明照智、于诸幻事观虚集智、于诸阳焰观迷乱智、于所梦事观虚见智、于彼传响观缘合智、于彼光影观无动智、于差别相观一相智、于诸系缚观离缚智、于诸相续观无相续智、于声闻智观随声入智、于独觉智观广大缘生入一境智、于佛大乘观知一切善根资粮能积集智。 舍利子! 诸如是等一切观智,是名菩萨摩诃萨义无碍解。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复有义无碍解。 所谓依趣之义,以诸法性之所依趣。 何以故? 以一切法遍皆是空,空性义者说名为义。 以一切法遍皆无相,无相义者说名为义。 以一切法遍皆无愿,无愿义者说名为义。 以一切法遍皆远离,远离义者说名为义。 以一切法遍无有情无命者无数取无数取义,说名为义。 菩萨摩诃萨若能随入如是相义,是则名为义无碍解。 舍利子! 若有菩萨摩诃萨说是义者,当知是为说无住法、说无尽法,即说一切之所显说,即说一切智者诸无碍解所简择义。 当知是人即为诸佛世尊印可随喜,当知此智是为真慧、是为实慧、是为无异慧、是为诸处简择无碍之慧。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了知,是则名为义无碍解。 「复次舍利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法无碍解?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获是法无碍解者,谓诸法中随证入智。 何等名为随证入智? 舍利子! 谓诸法中有所证入。 何等诸法? 谓善不善、有罪无罪、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染污清净。 若有随顺生死及以涅槃,于如是等一切法中随能证入法性平等、菩提平等,如是智性是则名为法无碍解。 「复次舍利子! 法无碍解者,菩萨摩诃萨以如是解心智证入如是贪行,如是入证假立贪行,或复证入方便贪行,或复证入坚固贪行,或复证入微薄贪行,或复证入非处贪行,或复证入营求贪行,或复证入宿世贪行,或复证入无边异相贪行,或复证入现在众缘贪行。 又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了诸有情如是贪相,所谓或有众生内贪非外贪,或有众生外贪非内贪,或有众生内外俱贪。 又舍利子! 或有众生色贪非声贪,或有众生声贪非色贪,或有众生色声俱贪。 复次或有众生色贪非香贪,或有众生香贪非色贪,或有众生色香俱贪。 复次或有众生色贪非味贪,或有众生味贪非色贪,或有众生色味俱贪。 复次或有众生色贪非触贪,或有众生触贪非色贪,或有众生色触俱贪。 又舍利子! 或有众生声贪非香贪,或有众生香贪非声贪,或有众生声香俱贪。 复次或有众生声贪非味贪,或有众生味贪非声贪,或有众生声味俱贪。 复次或有众生声贪非触贪,或有众生触贪非声贪,或有众生声触俱贪。 又舍利子! 或有众生香贪非味贪,或有众生味贪非香贪,或有众生香味俱贪。 复次或有众生香贪非触贪,或有众生触贪非香贪,或有众生香触俱贪。 又舍利子! 或有众生味贪非触贪,或有众生触贪非味贪,或有众生味触俱贪。 又舍利子! 或有众生色声贪非香贪,或有众生香贪非色声贪,或有众生色声香俱贪。 复次或有众生色声贪非味贪,或有众生味贪非色声贪,或有众生色声味俱贪。 复次或有众生色声贪非触贪,或有众生触贪非色声贪,或有众生色声触俱贪。 又舍利子! 或有众生声香贪非味贪,或有众生味贪非声香贪,或有众生声香味俱贪。 复次或有众生声香贪非触贪,或有众生触贪非声香贪,或有众生声香触俱贪。 又舍利子! 或有众生香味贪非触贪,或有众生触贪非香味贪,或有众生香味触俱贪。 又舍利子! 或有众生色声香贪非味贪,或有众生味贪非色声香贪,或有众生色声香味俱贪。 复次或有众生色声香贪非触贪,或有众生触贪非色声香贪,或有众生色声香触俱贪。 又舍利子! 或有众生声香味贪非触贪,或有众生触贪非声香味贪,或有众生声香味触俱贪。 又舍利子! 或有众生色声香味贪非触贪,或有众生触贪非色声香味贪,或有众生色声香味触俱贪。 舍利子! 如是等无量众生,具各起是无量贪相入于贪行。 由菩萨摩诃萨证入是门故,入诸众生二万一千贪行门、二万一千瞋行门、二万一千痴行门、二万一千等分行门。 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证入如是八万四千烦恼行门者,当知如是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心广大智,及随行说智、不增不减说智、不过时说智、根器有差别智、立言不虚说智。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诸胜智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碍解。 「复次舍利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词无碍解?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具足如是词无碍解,所谓于诸言词证入之智。 获是智已,而能了知诸天言词、诸龙言词、药叉言词、健达缚言词、阿素洛言词、揭路荼言词、紧奈洛言词、牟呼洛伽言词、人言词、非人言词,乃至五道众生一切含识所有言词音声筹议,菩萨悉能以智证入,又能以是言音为彼众生宣说正法。 舍利子! 是则名为菩萨摩诃萨词无碍解。 又舍利子! 复有词无碍解,谓诸菩萨善能了知,如是言词,唯应显了如是之法;如是言词,唯应随辩如是之法;如是言词,应以是字隐藏是法。 菩萨摩诃萨又以是解,当应了知是一名言、是二名言、是多名言。 又能了知是女名言、是男名言、是非男非女名言。 又能了知是略名言、是广名言、是好名言、是恶名言。 又能了知过去名言、未来名言、现在名言。 又能了知如是等相一字增益、如是等相多字增益。 若诸菩萨能善了知,是则名为词无碍解。 又舍利子! 复有词无碍解者,菩萨摩诃萨所发言词无量功德所共集成。 何等是耶? 舍利子! 诸菩萨等所发言词无有微弱,即此言词善巧施设,无有繁重无有急速,词极明了文义圆备,顺悦大众,种种美妙显示深奥,世俗胜义之所庄严,自心智见通达无碍,诸佛印可悦豫众生。 舍利子! 如是具足是名菩萨摩诃萨词无碍解。 「复次舍利子! 云何菩萨摩诃萨辩无碍解? 舍利子! 菩萨辩者,所谓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获是言词无碍辩、无滞记别辩、宣畅无断辩、速辩迅辩、捷疾辩、不可动辩、不讷钝辩、随问对辩、无退怯辩、不相违辩、无诤论辩、可乐法辩、住忍力辩、妙甚深辩、种种差别辩、种种微妙辩、世俗胜义辩、建立一切布施持戒怀忍正勤静虑般罗若辩、建立一切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分奢摩他毗钵舍那辩、建立一切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谛广大智辩、一切圣人所乘辩、一切众生心行辩、无謇吃言辩、无梗澁言辩、无轻掉言辩、无麁犷言辩、爱润音言辩、清净言辩、横逸言辩、无着言辩、教诏言辩、三摩呬多言辩、妙相应言辩、无关[门@龠]言辩、美妙音言辩、柔滑音言辩、无致讥诃言辩、众圣所赞言辩。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所有言辩,遍告无边诸佛刹土,所发言音超过一切梵音言词。 如是言音明了清净,为诸如来之所印可。 是诸菩萨具足才辩,以是言音愍诸有情及数取者,广为宣说微妙正法,能令是等出离生死正尽众苦。 舍利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辩无碍解。 舍利子! 如是名为无碍解善巧。 由此无碍解善巧故,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习无碍解善巧。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1:0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