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镡津文集卷第六 内容: 镡津文集卷第六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论原问兵客以论兵问。 而叟愀然曰。 何是问之相属也。 叟野人也。 安知兵乎。 客曰。 谓子其学兼儒。 儒之道具于文武。 兵也者武之效也。 不知兵孰谓之道。 曰道也者何真兵亦仁义而已矣。 客不达且引去。 叟介然谓席人曰。 兵者刑也。 发于仁而主于义也。 发于仁。 以仁而悯乱也。 主于义。 以义而止暴也。 以义而止暴。 故相正而不相乱。 以仁而悯乱。 故图生而不图杀。 是故五帝之兵谓之正刑。 三王之兵谓之义征。 义征举而天下莫不怀也。 正刑行而天下莫不顺也。 炎帝之后不逞。 而轩辕氏陈于涿鹿。 兵未接而其人已服。 共工氏封豕其民而颛帝伐之。 亦未战而遂服。 汤东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纣为无道而武王征之。 至于孟津不诰而诸侯会。 纣有亿兆夷人。 不用于商而用于周。 周衰而兵道一变。 所谓仁义者遂妄矣。 乃发于暴而至于诈。 强国以兵横。 大国以兵骄。 忿国以兵乱。 贪国以兵侵。 齐始胜于楚。 而齐后负于晋。 晋始胜齐。 而晋复负于秦。 迭兴迭亡。 类乎博塞之为玩。 夫兵逆事也。 无已则君子用之。 是故圣人尚德而不尚兵。 所以明兵者不可专造天下也。 穀梁子曰。 被甲婴冑非所以兴国也。 则以诛暴乱也。 文中子曰。 亡国战兵。 覇国战智。 王国战仁义。 帝国战德。 皇国战无为。 圣王无以尚可以仁义为。 故曰仁义而已矣。 孤虚诈力之兵而君子不与。 吾其与乎。 席人咨嗟曰。 未之闻也。 罗拜而罢。 评让世所谓让者宜有轻重。 而学者溷一而论之。 于礼无别则后世何以取法乎。 若夫天子以其天下让诸侯。 以其国让卿大夫。 以爵位让士庶。 以名利让。 是皆有所以而让之者也。 其所以让之得其正。 则其礼可取也。 所以让之不得其正则其礼何所取乎。 夫让也有以时而让者。 有以义而让者。 有以名而让者。 有以势而让者。 有以苟而让者。 以时让者仁。 以义让者劝。 以名让者矫。 以势让者穷。 以苟让者乱。 鲁之隐公其苟让者也。 汉之孝平其势让者也。 吴季札曹子臧其名让者也。 伯夷其义让者也。 尧舜其时让者也。 尧之时大同其时可让。 故逊于贤而天下戴其仁也。 故曰以时让者。 仁禹之世浸异其时。 不可让于人。 故其子承之而天下亦戴其仁也。 太伯伯夷以贤相推而其义可让也。 让之足以劝百世。 故曰以义让者劝。 季札子臧当列国相争而父子交残。 乃以让名奋所以矫激其时也。 故曰以名让者矫。 汉之孝平迫于强臣之势而其身穷因殆不能振。 遂以其天下让。 故曰以势让者穷。 鲁之隐公不以正让非其人而苟去之卒至乎淫乱。 故曰以苟让者乱。 孟子曰。 天与贤则与贤。 天与子则与子。 荀子曰。 尧舜禅让(或作擅字。 依荀子文也。 此乃专擅意也。 在理当作擅。 与禅契)是不然也。 天子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者。 夫有谁与让矣。 杨子曰。 允哲尧擅舜之重。 则不轻于由矣。 韩子曰。 尧舜之传贤也。 欲天下得所也。 然四子皆不达乎圣贤之时也。 其言孰为详乎。 如尧非其时则岂肯以天下让于他人乎。 使禹得尧之时而天下岂及其子乎。 所谓尧舜禹其奋于万世之上者。 正以其时而为之者也。 尧舜禹其圣之时者也。 呜呼后世者其人自私甚乎。 禹之时也而传授者不能本。 禹曰吾慕尧舜为之禅让。 是亦妄矣。 其知时乎。 问覇问者曰。 君子称王或不称覇。 谓覇执权。 谓王修信也。 而覇孰谓无信邪。 固疑其道也。 幸吾子辩之。 使桓文之事皆悉也。 曰王尚德覇尚功夫王有权。 王者以权而行德也。 覇有权。 覇者以权而取功也。 取功故其权未必不私也。 行德故其权未必不公也。 故公者为权而私者为诈也。 王有信诚信也。 覇有信假信也。 假信故愈久而愈渝。 诚信故愈久而愈信。 齐桓公方会诸侯。 自北杏抵幽十一主盟而诸侯皆顺。 其信存也。 及城缘陵而诸侯皆散。 其信渝也。 晋文公其战克楚践土之盟。 以功自高遂召天王。 其章诈也。 是故君子称之。 称其当时之功也。 不称者(或无者字)恶其诈且不诚也。 诗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善罚之功也。 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卑覇之道也。 中古之覇。 有异礼而无异道。 后古之覇。 有异道而无异礼。 守职命而不擅征。 不亦有异礼乎。 信征伐而尚诈力。 不亦有异道乎。 故曰覇非古也。 乱王政自桓文始也。 今俗曰。 覇道适变治者不可不用也。 仲尼曰。 管仲相桓公覇诸侯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我其舍诸。 噫致合天下之猖狂诡谲。 传会于孙子吴起之说淫溺而不反者也。 此诚愚者之言。 乌足与知圣人之意邪。 所谓适变者。 盖君子因事而正之以义者也。 岂曰以智诈而变正道者也。 春秋之讥变古正以诸侯用私而变公者也。 夫至道之世不显权。 至德之世不怀功。 怀功恐其人因功而竞利也。 显权恐其人因权而生诈也。 是故尧舜之化淳而文王之化让。 汉氏曰。 吾家杂以王覇而治天下。 暂厚而终薄。 少让而多诤。 巽说易曰。 巽以行权何谓也。 曰君子乘大顺而举其事者也。 时不顺虽尧舜未始为也。 重巽顺之至也。 阳得位而中正当位也。 刚正以用巽用之当也。 故君子为之也。 乘其顺履其中效其用。 其道莫不行也。 其物莫不与也。 然则时之顺必大权。 然后帅其正也。 权之作必大人。 然后理其变也。 权也者适变之谓也。 夫大人其变也。 公小人其变也。 私权也者治乱安危之所系也。 故权也不可以假人也。 孔子曰。 可与学未可与适道。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可与立未可与权。 盖慎之至也。 至顺者大有为之时也。 位中正者君之位也。 刚正则用巽天下之大权也。 唯天子居其位行其权。 以顺其时也。 用巽则以制其物也。 用巽不可以示其民而使知之也。 制莫之制则乱也。 慎密则民不知其所以而姦不生也。 故文言曰。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 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则各从其类也。 九二曰。 巽在床下。 盖言卑而失其正也。 不可以用巽也。 用巽则物不与而且乱也。 上九曰。 巽在床下。 丧其资斧其贞凶。 盖言过其时则用断不可。 是失其权也。 九五曰。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 盖言慎其出号令也。 故号令不可轻发而屡改也。 是故用巽不宜在九二也。 上九用巽固不可也(用或作则或无固字)九五其用巽者也。 宜专乎号令者也。 人文辩者曰。 是世文隆天下其将成乎。 其隆者文言也。 而文言乌足以验乎天下成邪。 何文其可验乎。 曰必也人文也。 易曰。 观乎人文而天下化成。 斯之谓也。 曰何谓人文乎。 曰文武王之道也。 文武相济以贲人道。 故曰人文也。 文者德也。 武者刑也。 德以致大业。 刑以扶盛德。 德其至也。 刑其次也。 会文武者所以以文总之。 故曰人文也。 夫圣人以盛德教天下。 而天下保其德也。 示大刑所以约之也。 既正则停刑而达德也。 德也者待刑而辅之也。 刑也者待德而忘之也(忘或司字)是故文武皆得则其政和而其民安。 刑德皆敝则其政失而其民散。 此君子所以见天下之成败也。 吾观周文。 文武至之也。 宣其甚刑而平其德衰也。 吾观汉文。 高文仅至也。 惠其减德武其多兵也。 吾观唐文。 文皇大正而小缪也。 曰三代之道有质焉有文焉。 曰文而亡质。 王道其可尽乎。 故曰质文者圣人之所以适变而救敝也。 质文本正而末敝也。 质如不敝何以文为。 文如不正何以质为。 故吾所谓文者。 盖言文治之正也。 孔子曰。 虞夏之质。 殷周之文至矣。 曰言文将无用乎。 曰孰不用也。 人文至焉。 言文次焉。 以言文而验其人。 人其廋哉。 以人文而验其世。 世其廋哉。 故人文者天下之道之所存也。 言文者圣贤之志之所寓也。 先天下而后圣贤者。 圣贤发己矣。 天下至公也。 故公者至而己者次也。 孰曰言文其无用乎。 性德性生人者之自得者也。 命生人者之得于天者也。 德能正其生人者也。 艺能资其生人者也。 然性命有厚薄。 而德艺有大小也。 性命者生所虽得而未尝全得其厚薄者也。 德艺者人所宜能而未必全能其大小者也。 古之人厚其性而薄其命有也。 而古人不惑。 古之人达于艺而穷于德有也。 而古人不乱。 故曰圣贤无全德。 君子无全能。 有其内而无其外。 圣贤之所以无全德也。 能于德而不能于艺。 君子之所以无全能也。 德上也艺下也。 君子修其上而正其下也。 故其不必工于百工而尊于百工也。 性内也命外也。 圣贤正其性而任其命。 故其穷之不忧。 而通之不疑也伊尹古之贤人也。 方耕于莘佃。 佃之耕夫以其能尚之。 而伊尹不敢与之校。 吕望古之贤人也。 方渔于棘津。 津之渔人以其能尚之。 而吕望不敢与之校。 迨乎二子德显于商周也。 而天下百姓由之正矣。 孔子古之圣人也。 方力聘之秋犹一旅人而不暇息也。 方时命大谬而乱物物焉不失其道也。 颜子子思原宪孟轲古之贤人也。 穷于幽阎委巷乐然将终其身。 而众子也不易其乐。 夫德也者。 总仁义忠孝之谓也。 性也者。 原道德思虑之谓也。 仁义忠孝修而足以推于人矣。 君子之学。 学其正也。 何必多乎。 道德思虑明。 而足以安其生矣。 圣贤之尽。 尽其生也。 何必皆乎。 是故圣贤之世。 而占相卜祝者无所张其巧也。 君子之前。 而孙吴申商者无所夸其法也。 夏人之学曰教。 殷人之学曰序。 周人之学曰庠。 夫三代之学皆所以诏人而学于德也。 德义者学之本也。 文艺者学之末也。 三代之盛其教天下所以学其本也。 三代之敝其教天下所以学其末也。 学末故天下皆伪也。 学本故天下皆厚也。 是故君子贵其敦本也。 圣贤贵其尽理也。 古人有言曰。 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 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吾何慊哉。 古人有言。 乐天知命吾何忧乎。 穷理尽性吾何疑乎。 存心教人者正其所存。 能教也。 存心者省其所感。 能存也。 存心乎善则善类应之。 存心乎恶则恶类应之。 心其非定象也。 在其所存者也。 应之非定名也。 在其所感者也。 其所感苟存而应之。 岂不速乎而感应之数未始跌也。 吾尝验之。 其人闻其为心始善而人鲜不爱之也。 闻其为心始恶而人鲜不恶之也。 虽喜怒未出其己而彼之爱恶已来。 故存心者必慎其所以感之者也。 而辩人者必观其所以应之者也。 是以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故曰。 观其所感。 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有人于此曰。 人莫之知以恶心而欺人。 迨恶积而祸至。 孰曰心不可知乎。 有人于此曰。 心不可欺。 以善心而待人。 迨善积而福至。 孰曰人可欺乎。 故曰。 祸福与善恶相交也。 呜呼人无全信久矣哉。 信其所心而不信其所感也。 夫天地至远而诚感之通。 性理至神而物感之灭。 尧舜不家劝而天下厚。 厚之感也。 桀纣不人诱而天下伪。 伪感之也。 感应之谓其可忽乎。 休徵者所以应。 其善政之所感也。 咎徵者所以应。 其恶政之所感也。 五福者善人所存。 吉之验也。 六极者恶人所存。 凶之验也。 天人相与未尝睽也。 吁岂天为之。 人实召之。 夫政者示天下之同之者也。 万民之所由也。 政之善恶民所以而从之者也。 故验之雨暘燠寒风。 五者示天下之同之者也。 人者一身之自也。 人之善恶。 身所以而振之者也。 验之福极者。 示一身之自之者也。 方诸感月而水焉。 阳燧感日而火焉。 云从龙也。 风从虎也。 南人发歌而(此脱地名二字)草舞。 铜山始崩而景阳钟响。 此物之相感然也。 人道以情感。 故生生不穷。 圣人以神感。 故幽明一通。 是故存心于贤而贤至。 存心于不肖而不肖来。 存心于亲则其子孝。 存心于学则其徒劝。 所谓出乎尔反乎尔者。 斯言近之。 福解世之曰福。 专利而言之者也。 吾之曰福。 专道而言之者也。 利道故而判福为两端焉。 利福者尝多有也。 道福者尝寡有也。 多谓众人也。 寡谓圣贤也。 故曰圣贤之福圣贤之所得也。 众人之福众人之所得也。 圣贤所得而圣贤乐之。 众人所得而众人欲之。 欲之故天下竞利也。 乐之故天下安性也。 是故世之人。 无乐之者。 不为乐也。 有欲之者。 非为安也。 得圣贤之得谓之重也。 得众人之得谓之轻也。 重所重所以率天下敦道也。 轻所轻所以教天下薄利也。 齐侯楚子其富贵天下不逮也。 及其以之与侯相争相杀也。 虽曰福之其实祸之。 颜回原宪其贫贱天下之至也。 及其乐道全德而后世慕其美名也。 虽曰极之其实福之。 今世俗视君子之乐然其身不振曰。 福奚为圣贤邪。 视高明之家恣势充欲曰。 唯福也将跋意而图其富贵。 是安福之谓乎。 使天下之相率背道而趋利。 斯言者之罪也。 夫圣贤之福。 福之本也。 众人之福。 福之末也。 修本以来末者古人有之。 舜其是也。 以末而行本者古人有之。 周公其是也。 犹吾先圣人曰道为福基。 可以修行也矣。 故君子有道而无富贵曰时也。 而君子不慊。 有富贵而无道曰忝也。 君子耻之。 富贵而有道。 君子广之也。 后世舍圣贤而从众人。 不亦轻本而重末乎。 本末颠倒则天孰与厚也哉。 评隐文王太伯其同道者哉。 文王始之。 事纣其隐德焉。 泰伯终之。 逊吴其隐名焉。 君子之出处语默也。 皆所以训也。 文王太伯之同道同其作训也。 故曰。 世乱隐德世。 治隐名。 隐名者所以警其争名者也。 隐德者所以远其害德者也。 远害者圣人之时也。 警争者圣人之化也。 化以感人。 其圣人之至德也。 时以教人。 其圣人之大义也。 微大义则后世之君臣安得以其道全也。 微至德则后世之昭穆安得以其礼序也。 天地之道远也。 其生可见而其所以生不可见也。 圣贤之道亦远也。 其为可见而其所以为不可见也。 辩生曰。 有许由者。 轻天下而遯去。 其义高而其事疑也。 苟事诚而义博。 亦可以媿其盗国者之心乎。 曰若由者苟不为也。 未若圣人之为不苟也。 可为则为之也。 不可为则不为之也。 是故舜依乎中庸而隐也。 可则行之否则已之舜哉至矣。 不失其道也。 一乡之贤隐。 则其乡之礼可知也。 一书之道隐。 则其书之文可知也。 故谓文。 必工。 文不工则失其道也。 谓礼必修也。 礼不修则失其贤也。 是故一天下之治乱由贤人之隐见而所以章也。 可不重乎。 一贤人之动静将天下之教化而所以劝也。 可不慎乎。 吕望东海之隐。 称隐也。 伯夷西山之隐。 愤隐也。 颜回之隐。 不须时不怨世。 乐隐也。 原宪之隐。 不卑论以侪俗。 骄隐也。 四皓之隐。 去以避乱。 来以补政。 达隐也。 谷口郑子真修隐也。 成都严君平和隐也。 曼倩隐于朝玩隐也。 子云隐于官苟隐也。 孙思邈卢鸿一处不污道出不屈节。 高隐也。 张果之隐。 诡隐也李泌者身朝而名野。 接禄而尚君。 假隐也。 李(脱名)者身伏而达言。 钓隐也。 喻用水固胜火。 而善固胜恶也。 苟用之不得其道。 虽水火善恶亦不可得其胜矣。 水之制火。 必于火之方然而水可胜矣。 善之制恶。 必于恶之未形而善可胜矣。 及其恶至乎不可掩。 而欲推善以救恶。 火至乎不可熄。 而欲激水以沃火。 其势可胜之乎。 君子小人者其善恶之所出者也。 是故君子用则其政善。 小人用则其政恶也。 斯欲政善而专用小人。 暨其恶炽至乎暴戾。 上下欲君子而拯之也。 是奚异乎激水而沃者邪。 虽有彦圣之人如彼尧舜禹。 吾知其无如之何也。 故古之善用人者用君子必先而小人必后。 君子先用。 善得以而制恶也。 小人后使。 恶得以而迁善也。 礼不容小人加乎君子。 不使不肖高于其贤。 所以隆善而沮恶也。 诗云。 我心匪石。 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 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 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 愠于群小。 遇闵既多。 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 寤辟有标。 我心匪石。 不可转也者。 君子有志可以与守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者。 君子有法可以与为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者。 恶小人之加乎君子也。 遇闵既多受侮不少者。 疾小人之玩政也。 静言思之寤辟有标者。 怨不用君子也。 虽小人之道不能。 不加于盛德之家。 虽君子之道不能。 不沮于已破之国。 用舍之政然也。 一小人坏之于其前。 虽百君子莫能修之于其后。 一君子治之于其上。 虽百小人莫能乱之于其下。 邪正之势然也。 越之渔者使其子渔于夷溪。 鄙者专之。 能者散之(散疑笔误宜作助兼)及鄙负其所使也。 网则隳其纪纲而命能者治之。 能者终不能也。 物宜君子发身。 以道不以财。 庶人谋生。 以力不以诈。 大夫趋事。 以义不以利。 是三者正。 然后天下可以观王道也。 夫王道也者正宜也。 小大之物正其宜则何有乎乱世也。 夫道义固君子大夫之所宜也。 利力固庶人之所宜也。 曰君子而专财。 曰大夫而专利。 曰庶人而玩智诈。 是丧其宜也矣。 大夫处上犹衣也。 庶人处下犹裳也。 上宜衣而下宜裳必也。 苟上而下之。 下而上之。 不亦倒且乱乎。 道其何效哉。 冉求尝为季氏宰。 为季氏而聚敛。 孔子恶之曰。 求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 若求者以人而利之。 尚不容于君子而如此也。 矧以己而利之。 孰可容乎。 孟子曰。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亮乎安国家天下者。 在义不在利也。 善恶有形之恶小也。 不形之恶大也。 有名之善次也。 无名之善至也。 有名之善。 教而后仁者也。 无名之善。 非教而仁者也。 有形之恶杀人者也。 不形之恶谗人者也。 谗人之恶存其心。 杀人之恶存其事。 事可办而心不可见也。 教者情也。 非教者性也。 情可移而性不可变也。 玩隣人之子也好语诱之可以喜。 恶语激之可以怒。 及其趋于父母也。 虽美恶之言而不能亲疎之也。 其盗跖饍人肉而人皆能恶之。 少正卯显于朝而众不能辨之。 是故君子善善也。 必审其名同。 恶恶也。 必辨其情异。 夫赏罚者所以正善恶也。 聪明不能尽其善恶。 则不足与议赏罚也故察谗在微。 诛谗在持。 刑杀宜议。 性善者宜任。 情善者宜使。 察谗不微则不能观其。 心之所之也。 诛谗不持则不能遏其大恶也。 刑杀不议则不能究其诚也。 任性善则安危不振也。 使情善则威福不专也。 善善得其宜也。 则大贤尽其德而小贤尽其才也。 恶恶得其所也。 则谗人悛其心而杀人伏其罪也。 孰有正善恶而治道不至乎哉。 性情性贵乎静。 故性变而不可太易。 情患乎烦。 故情发而不可太早。 太早则伤和。 太易则伤中。 反中和则阴阳缪。 损民寿而物多疵疠。 是故圣人之隆治也。 仁以厚人性。 义以节人情。 是所以阴阳和而遂生物者也。 礼教二十而冠者。 盖以其神盛而可以用思虑也。 教三十而娶者。 盖以其气充而可以胜配耦也。 故古之君子观阴阳而所以知其性情之得失。 观情性所以知圣人之道行否。 然后以其得失究其本末相与人主起天下之病癖。 虽伊尹匹夫之贱。 而犹曰匹夫匹妇。 有不被尧舜之泽。 若已推而纳诸沟中。 尝五就桀五干汤而不沮。 其以天下自任如此之勤也。 今天下之民方髫髻未剪。 而以利害相欺父母则愯之。 唯其姦巧之不早也。 仅童而男已室女已家。 过之则淫奔。 是不亦性变之太易乎。 情发之太早乎。 将不有所伤乎。 欲世蹈中和。 则何异乎适胡而南辕。 其安能至之也。 吾观阴阳缪则寒暑风雨庸有及时。 百穀种植。 未始不疾其人。 则毙夭者世尝多有。 而仁寿者寡焉。 适见情性失之之效也。 人失情性既如此也。 而圣人之道行也。 岂曰至乎。 谟者尚曰。 天下甚宁。 是亦谀也。 而嚚嚚不肯知其失操。 其本为人主。 起天下之病。 则又奚贵其当时者。 古语曰日中则熭。 操刀则害。 言适用于当时也。 若伊尹始穷贱之不暇。 彼欲适用。 岂当用邪。 而伊尹为之。 今乘适用之时。 摄当用之柄。 而不肯为之。 不亦为伊尹愧乎。 九流儒家者流其道尚备。 老氏者流其道尚简。 阴阳家者流其道尚时。 墨家者流其道尚节。 法家者流其道尚严。 名家者流其道尚察。 纵横家者流其道尚变。 杂家者流其道尚通。 农家者流其道尚足。 然皆有所短长也。 苟拂短而会长。 亦足以资治道也。 班固本其所出尊儒也。 司马迁会其所归尊始也。 尊始者其心弘也。 尊儒者其心专也。 固尝非马氏以其先。 黄老为甚缪。 是亦固不见其尊儒之至者也。 若黄帝之道其在易矣。 易也者万物之本。 六艺之原也。 其先之不亦宜乎。 岂班氏之智亦有所不及乎。 伯夷之所长者清。 而所短者隘。 柳下惠之所长者和。 而所短者不恭。 孟子尊二子之所长。 则曰圣人百世之师也。 伯夷柳下惠是也。 迁之心抑亦与孟氏合矣。 故君子善之。 四端司马长卿杨子云。 其人其文皆世之称也。 及杨子为剧秦美新。 长卿为封禅书也。 封禅之言怪乎淫徒。 加其夸大之心者也。 美新之言苟言也。 记曰。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贤而不默孰与默邪。 是皆不宜为而为之也。 晁错论五帝三王之道谐其极也。 宜贤于管子仲晏子婴。 及其请削诸侯之封。 舌未卷而晁氏以赤其族。 盖时未可言而言之也。 东方朔枚乘其才俊坌涌飞书走檄不足其奋笔。 然皆不能效一官就一政。 盖徒才而不得其实能也。 刘向刘歆皆汉室之贤儒暨治传也。 父子各专师说而家自是非。 盖得道而不得其极也。 道而不极非道也。 才而不效徒才也。 发而不时逆理也。 为而不宜失义也。 是故事贵合宜。 智贵识时。 器贵适用。 法贵折中。 中也者道义之端也。 用也者器效之端也。 时也者动静之端也。 宜也者事制之端也。 四端者君子之道之至者也。 善学者不得其端不尽也。 善为者不得其端不举也。 是故古之圣贤学道而有道。 兴事而济事。 存其端而已汉。 世之二三子虽激昂而无所成其德。 抑亦未得端而然也。 镡津文集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3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