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镡津文集卷第七 内容: 镡津文集卷第七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论原中正物理得所谓之中。 天下不欺谓之正。 适中则天下无过事也。 履正则天下无乱人也。 中正也者王道之本也。 仁义道德之纪也。 人以强弱爱恶乱其伦。 而圣人作之教道以致人于中正者也。 教者效也。 道者导也。 示之以仁义。 使人所以效之也。 示之以礼乐名器。 导人所以趋之也。 洪范曰。 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此君子所以自行其道者也。 时人斯其唯皇之极。 此君子所以进人趋其道者也。 诗云。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此君子所以恶人不由是而适其道者也。 是故治人者。 非以中正存其诚。 则不足以与议仁义礼法也。 教人者不以中正修其诚。 则亦不可以与议仁义礼法也。 夫圣人之法犹衡也斗也。 而持之在人者也。 持之不得其人。 器虽中正而人得以欺之也。 金石之音中正。 则其所响也震。 而其所应也和。 人之诚中正。 则其所作也至。 而其所感也详。 是故古之君子也谨其所守行其所得。 虽贫贱也。 处其穷闾幽室而不渝也。 虽富贵也。 乘崇高之势当天下之尊而不变也。 及其感物也。 不威而人畏。 不语而人信。 不劳心不役力而其教化行者。 鬼神助之。 天地祐之。 曷其然也。 盖天地之理与人同也。 何以同乎其中正者也。 明分万物有数大小有分。 以数知变化之故。 以分见天地之理。 是故君子于天道无所惑焉。 于人道无所疑焉。 气凝而生。 生则有饮食。 气散而死。 死则与土靡。 是人道之分也。 穹隆无穷。 日月星辰而已。 余物不容。 是天道之分也。 载山振水资生金石草木(或无草木二字)是地道之分也。 人数极。 虽天地(或无地字)不能重之。 天地变。 虽人不能与之。 是又天地之定分也。 今曰。 天可昇海可入。 黄金可以巧成。 噏云气与神遇而不死。 是焉知变化之故而见天地之理乎。 虽庸人亦谓其不然也。 而齐威燕昭秦王汉武。 纷纶趋之。 留连而忘返。 乱巡狩之制。 缪祭祀之礼。 孰谓是四人主者聪明圣智度越于庸人乎。 天道大公也。 人道大同也。 同者同其死生也。 公者公其与人相绝也。 苟其公众人而私一人。 孰谓天乎。 苟其同形生而独不死。 岂谓人乎。 是故圣人皆罕语天道。 盖不以天而惑人者也。 尝正祭祀。 盖不以人而渎神道者也。 察势兼金百镒借盗而监守。 虽未亡金其隣人固以疑矣。 临赤子于不测之渊。 虽未溺子其父母固以忧矣。 然其势既当忧且疑也。 而人不得不忧疑也。 夫威权者天下之利器也。 其重岂直乎百镒之金乎。 而委之于侫倖不肖之人。 侫倖岂直盗乎。 而昔君子不疑。 百万师旅。 其性命之众。 岂直乎一赤子之生乎。 而暴之于戎狄之鄙。 戎狄岂直乎不测之渊乎。 而昔君子不忧。 然往古其国乱且亡者。 曷尝不因乎可疑而不疑者邪。 可忧而不忧者邪。 往古能存其国者。 亦曷尝不因乎疑可疑忧可忧者邪。 或曰。 疑如之何。 曰疑之不如敛其柄而正之。 曰忧如之何。 曰忧之不如保民推恩而布信。 曰曩岂无恩信邪。 而戎狄不怀。 曰曩之恩信者声而未实也。 必得仁人而后恩加。 必得义人而后信行。 彼守鄙者。 孰诚仁乎。 孰诚义乎。 刑势势以刑张。 其亡也速。 刑以势行。 其滥也甚。 尧舜非无刑于天下也。 而天下不怨。 盖用其刑。 以德不以势也。 桀纣非无势于天下也。 而天下忽亡。 盖张其势。 不以德而以刑也。 夫物莫不有势也。 而国家朝廷之势。 势之大也。 世莫不有刑也。 而尧舜之刑。 刑之正也。 驾大势以刑民。 民虽苟而不服。 秦氏以刑惧天下。 而道路无敢偶言。 方二世而秦亡。 武王奋其威以诛纣。 有天下不啻三十世。 然其用刑一也。 而延促之数不钧者。 盖其所以用之者异也。 故古之君子其在人之上者。 崇德而不崇势。 其在人之下者。 不务其势而务其德也。 所以为刑正而为政治也。 后世则反于是矣。 为人上者以刑而鼓势。 为人下者乘势而侮刑。 欲人无怨。 其可得乎。 君子有客问曰。 君子之学有所欲乎。 曰有。 而客笑曰。 君子亦有欲邪。 曰然。 君子学欲至而道欲正。 正则于事无缪。 至则于心无惑。 是故君子安安终其身而无竞。 小人则不尔。 小人学欲利而道欲售。 售则不能无缪于事。 利则不能无惑于心。 是故小人忽忽终其身而自役。 此尧舜与人同。 而圣贤所以与人异者也。 客拜而去。 知人知其人而不能育之。 非智也。 爱其人而不能教之。 非义也。 善其人而不能试之。 非信也。 任其人而不能全之。 非仁也。 育贤者智之实也。 教贤者爱之正也。 用贤者善之效也。 全贤者任之功也。 任而无功。 孰为仁乎。 善而无效。 孰为信乎。 爱而不正。 孰为义乎。 育而无实。 孰为智乎。 君子之与人也。 不失智。 不亏义。 不愆信。 不歉仁。 所以道修而德备身。 名尊而天下称之。 故曰知贤不如养贤。 养贤不如教贤。 教贤不如用贤。 用贤不如成贤。 成贤者终也。 知贤者始也。 终始者天地四时存而不忒也。 人其不慎乎。 与其失始宁与其得终。 又不若终始之为休也。 齐桓公初以讐视管仲。 逮取以为相。 遂同覇天下。 桓公所谓不能始而能终也。 汉文帝喜得贾生。 慨得之之晚也。 及其以绛灌之恶出而踈之。 卒无大用文帝可谓能始而不能终乎。 殷之高宗起傅说于刑人。 资以治天下。 天下至今以圣相稽之。 高宗可谓能始而能终也。 品论唐史以房杜方萧曹。 然房杜文雅有余。 萧曹王佐不足。 德则房杜至之矣。 观房则半才。 视杜则纯道。 君子曰。 杜益贤也。 姚崇宋璟其不逮丙魏乎。 姚宋道不胜才而魏则厌兵。 丙则知相。 燕公文过始兴。 而公正不及大将军光不若狄梁公之终无私也。 袁安之宽厚则娄相近之正与仁则异施房琯颜真卿方之李固陈蕃。 其世道虽异。 而守忠持正一也。 汾阳王省武而尚信。 仁人也。 叚大尉忠勇相顾。 义人也。 晋公终始不伐仁人也。 荀子之言近辨也。 尽善而未尽美。 当性恶禅让。 过其言也。 杨子之言能言也。 自谓穷理而尽性。 洎其遇乱而投阁。 则与乎子路曾子之所处死异矣哉。 太史公言虽博。 而道有归。 班氏则未至也。 宜乎世所谓固不如迁之良史也。 贾傅抗王制而正汉法。 美夫。 宜无有加者焉。 三表五饵之术。 班固论其疎矣诚疎也。 董胶西之对策。 美哉得正而合极。 所谓王者之佐。 非为过也。 繁露之言。 则有可取也。 有可舍也。 相如之文丽。 义寡而词繁。 词人之文也。 王充之言。 立异也。 桓宽之言。 趋公也。 韩吏部之文。 文之杰也。 其为原鬼读墨何为也。 柳子厚之文。 文之豪也。 剔其繁则至矣。 正符诗尤至也。 李习之之文平考。 其复命之说。 宜有所疑也(疑有作发)。 陈子昂之文。 不若李华。 华之文。 不若梁肃。 肃之文。 君子或有所取也。 李元宾之文。 词人之文也。 皇甫湜之文。 文词之间者也(或无词上文字)。 郭泰黄宪之为人也。 贤人也。 讷言而敏行。 颜子之徒欤。 徐穉之为人。 哲人也。 识时变而慎动静焉。 袁奉高之遁世也。 不忘孝。 不伤和。 中庸之士也。 论曰。 引其器所以稽其范之工拙。 辨其人所以示其道之至否。 然范工资世之所用。 道至正世之所师。 所师得则圣贤之事隆。 而异端之说息也。 是故君子区之别之是之非之。 俟有所补也。 岂徒尔哉。 记曰。 文理密察。 (或作察察)足以有别也。 孟子曰。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斯亦辨道之谓也。 解讥为人虽同而同趋于乱。 可以拒也。 而不拒伤容也。 为道虽异。 而同趋于治。 可以与也。 而不与伤拘也。 君子以义则无所伤也。 适吾郝子本至心天下。 正情性者也。 推至仁天下。 全性命者也。 资之治抑亦极矣。 世儒援其末而固排之。 岂不伤欤。 谓君子可乎哉。 仲尼曰。 吾道一以贯之。 圣人之微言也。 吾尝尽之矣。 安得中庸之士与之语。 风俗秦人用进取之法。 而其俗人人欲自富。 至有妇不假姑以箕箒而诟病。 汉人用盐铁代农。 而其俗趋利。 至有民与利肆之吏(利有作市)以直相给。 仁义诎而货利兴。 礼让廉节之风亡矣。 故秦俗日以乱。 汉俗日以敝。 夫秦汉其基势。 岂不大且固也。 而卒亡乱。 盖伤其风坏其俗而致然也。 风俗者肤腠也。 国家者人体也。 肤腠既敝而其体能不亡乎。 是故先王不举不法之物。 慎习俗也。 诗曰。 无以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 良士瞿瞿。 盖言动以礼义以正其风俗也。 今流俗之人苟效自託之功。 以利而削民。 使闾里翕然肖之。 以利而相高。 不亦伤风乎。 不亦败俗乎。 君子不亦忧乎。 仁孝父子不以道。 虽禽兽亦能亲。 则君子何以别乎。 是故圣人爱子以义谓之仁。 事父以礼谓之孝。 舜之为子。 文王之为父。 可谓仁孝者也。 天下宜法。 问经问曰。 史谓易与春秋天道也。 然则春秋易尤至于诗书礼经乎。 予欲尊而专之。 子谓之何如。 曰岂然乎。 五经皆至也。 奚止乎易春秋邪。 夫五经之治。 犹五行之成阴阳也。 苟一失则乾坤之道缪矣。 乃今尊二经而舍乎诗书礼。 则治道不亦缺如。 礼者皇极之形容也。 诗者教化之效也。 书者事业之存也。 易者天人之极也。 春秋者赏罚之衡也。 故善言春秋者必根乎赏罚。 善言易者必本乎天人。 善言书者必稽乎事业。 善言诗者必推于教化。 善言礼者必宗其皇极。 夫知皇极可与举帝王之制度也。 知教化可与语移风易俗。 知事业可与议圣贤之所为。 知天人可与毕万物之始终。 知赏罚可与辨善恶之故也。 是故君子舍礼则偏。 舍诗则淫。 舍书则妄。 舍易则惑。 舍春秋则乱。 五者之于君子之如此也。 诗书礼其可遗乎。 孟子言。 春秋之所以作。 见作之之权也。 文中子言。 春秋之所以起。 见作之之心也。 范宁折中于圣人。 睹春秋之理也。 文中子见易之所存。 故振之也。 杨子云见易之所设。 故广之也。 王辅嗣言天而不淫于神。 言人而必正于事。 其见作易者之心乎。 子夏序关睢之诗。 知诗之政(或无政字)为教也。 孟子之言诗。 见诗之所为意也。 毛苌之言诗。 诗之深也郑玄之言诗。 诗之浅也。 说诗不若从毛公之为简也。 五行传作。 书道之始乱也。 皇极义行。 书道之将正也。 孔安国释训而已矣。 圣贤之事业则无所发焉。 戴氏于礼未得礼之实者也(实或作真)郑氏释礼。 又不若子大叔之知礼也。 问者再拜曰。 若发朦尔。 忻然而退。 问交客问曰。 予欲择交恐伤乎介。 予欲汎交恐伤乎杂。 中庸曰。 天下国家有九经。 而朋友之交在其一。 诗曰。 相彼鸟矣。 犹求友声。 矧伊人兮。 不求友生。 然则予欲无交其可得乎。 将交则犹豫于二者不决。 吾子为我必。 何以处之。 曰以人从道则君子择交。 以道从人则君子汎交。 以道汎交广其道也。 以人择交审其道也。 传曰。 汎爱众而亲仁。 言汎交而推其道也。 系辞曰。 定其交而后求。 言详道而从其交也。 必有道而后汎交。 道不充己而为汎交交必溷也。 故君子不为溷交。 必正道而后择交。 道不正己而为择交。 交必徒也。 君子不为徒交。 郭泰古之贤人也。 与屠酤农佣而交之。 而泰也不厌其交。 盖有道而推其道者也。 伯夷又古之贤人也。 与乡人处如以朝之衣冠坐诸涂炭。 望望远之而不与接。 盖无所质道而自笃其道者也。 曰世之以其宜相交者岂一端也。 兹曷以正而求其所交之道者也。 曰然交之道乱久也。 吾尝怀而未暇辨之。 因子今所以尽之也。 夫古今人有以势交者。 有以利交者。 有以气交者。 有以名交者。 以名交则无诚。 以气交则或同恶。 以利交利散则绝。 以势交势去则解。 列国之时。 王公将相求交于布衣驰骋车马。 趋乎抱关屠肆而不暇。 匹夫上交。 至有朝杂鬻贩之人而暮极富贵。 怀金佩玉声振敌国。 终不免家破国亡而所交者反为仇讐。 此以名利气势相交之敝。 而不稽其交道之故也。 后世犹以是而相尚。 故闾里之人。 平时遇于酌酒慷慨皆欲死生以之也。 一朝利散势去。 则故牴忤仇讐之隙而生于朋友之好。 张耳陈余萧育朱博此其效也。 是故君子慎交乎此也。 孟子曰。 友者友其德也。 君子之交。 相与以义。 相正以德。 故君子之交久而益善。 小人之交久而益欺。 君子宁语市道而不言小人之交者也。 客忻然而去。 师道君子不以非师而师人。 不以非师而师于人。 故君子教尊而道正也。 师者标道也。 标者表方也。 标不正则使人失其嚮。 师不正则使人失其志。 尧师于君畴舜师于务成昭。 禹师于西王国。 汤师于成子伯。 文王师于时子思。 武王师于郭叔。 而孔子师七十二子。 子夏师诸侯。 子思师孟轲。 孟子荀卿皆师其徒。 尧舜禹汤文武善师于人。 而后世嗣帝王者稽之也。 孔子子夏子思诸子善师人。 而后世践圣贤者稽之也。 天下者教为其本也。 教者道为其主也。 道者师为其端也。 正其端所以为道也。 正其主所以为教也。 正其本所以为天下也。 故古之君子不苟尊而师人。 不苟从而师于人。 其存心于天下乎。 今天下其教未至。 不亦苟为人师者之罪乎。 不亦不择师于人者之罪乎。 道德尊莫尊乎道。 美莫美乎德。 道德之所存。 虽匹夫非穷也。 道德之所不存。 虽王天下非通也。 伯夷叔齐昔之饿夫也。 今以其人而方之而人乐。 桀纣幽厉昔之人主也。 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怒。 是故大人患道德之不充其身。 不患势位(或作利字)之不在己。 治心客以见余于岩谷恬无所营。 而问曰。 子默默必何为耶。 应曰。 无为也。 吾治其(其或作吾)心耳。 曰治心何为乎。 曰治心以全理。 曰全理何为乎。 曰全理以正人道。 夫心即理也。 物感乃纷不治则汩理而役物。 物胜理则人其殆哉。 理至也。 心至也。 气次也。 气乘心心乘气。 故心动而气以之趋。 今淫者暴者失理而茫然不返者。 不治心之过也。 曰心则我知之矣。 理则若未之达焉。 子思之言与子之言同之欤。 曰同。 老子之言与子之言同之欤。 曰大较同而穷神极化异也。 曰子异二子则何所验乎。 曰吾正之于吾师古圣人之说者也。 曰然则子之正幸得闻乎。 曰是未易语也。 吾之所正。 通死生之变。 超天地之故。 张之则俗必大怪而相訾也。 必欲求之。 子当探吾所为之内书者。 客拜而去。 杂着(六篇)纪复古章君表民以官来钱唐居未几。 出欧阳永叔蔡君谟尹师鲁文示予学者且曰。 今四方之士以古文进于京师。 崭然出头角。 争与三君子相高下者不可胜数。 视其文仁义之言炳如也。 予前相与表民贺曰。 本朝用文已来。 孰有如今日之盛者也。 此圣君之德而天下之幸也。 退且思之原古文之作也。 所以发仁义而辨政教也。 尧舜文武其仁义至其政教正。 孔子以其文奋而扬之。 后世得其法焉。 故为君臣者有礼。 为国家者不乱。 方周道衰诸侯强暴相欺上下失理。 孔子无位于时不得行事。 故以之用褒贬正赏罚。 故后世虽有姦臣贼子惧而不敢辄作。 及战国时。 合从连衡之说以倾天下。 独孟轲荀况以文持仁义而辨政教。 当时虽不甚振。 而学者仰而知有所趋。 汉兴贾谊董仲舒司马迁杨雄辈以其文倡之。 而天下和者响应。 故汉德所以大而其世所以久也。 隋世王通亦以其文继孔子之作。 唐兴太宗取其徒发而试之。 故唐有天下大治。 而韩愈柳宗元复以其文从而广之。 故圣人之道益尊。 今诸儒争以其文奋。 则我宋祖宗之盛德鸿业益扬。 天子之仁义益着。 朝廷之政教益辨。 然而卿士大夫内观其文知所以修仁义。 而奉上正政教而涖百姓万邦。 百姓外观其文知所以怀仁义。 而附国家听教令。 而罔敢不从。 四夷八蛮观其文以信我祖宗之德业。 知可大而可久也。 使其望而畏之。 曰宋多君子。 用其文以行古道。 中国之礼乐将大修理。 不可不服也。 易曰。 文明以正人文也。 又曰。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彼戎狄叛命凶慝之边鄙。 今朝廷当行征伐以诛其不廷。 而文之兴也。 郁郁乎如此。 是亦止乱不专在于威武明文德而怀之也。 君子观之谓其化成天下也。 宜与尧舜文武较其道德也哉。 夫社稷之灵长久曆数之无穷。 虽汉唐之盛美而奚足以比并。 文说章表民始至自京师。 谓京师士人高欧阳永叔之文。 翕然皆慕而为之。 坐客悦听。 客有一生。 遽曰。 文兴则天下治也。 潜子谓客曰。 欧阳氏之文言文耳。 天下治在乎人文之兴。 人文资言文发挥。 而言文藉人文为其根本。 仁义礼智信人文也。 章句文字言文也。 文章得本则其所出自正。 犹孟子曰取之左右逢其原。 欧阳氏之文大率在仁信礼义之本也。 诸子当慕永叔之根本可也。 胡屑屑徒摸拟词章体势而已矣。 周末列国嬴秦时孰不工文。 而圣人之道废。 人文不足观也。 盖其文不孰本乃尔。 孔子无位其道不行。 病此不得已。 徒以六经春秋之文(或云春秋六经)载之以遗后世。 故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 见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圣人岂特事其空文乎。 君臣父子师徒朋友。 其文词有本仁义礼信。 霭然天下不治未之有也。 易曰。 观乎人文则天下化成。 岂不然哉。 坐客闻吾说。 皆谔然不辩(本或从辩)。 议旱对岁旱。 论者有来访予曰。 今兹五月不雨及余七月。 吴疆赤地千里稼穑藁矣。 农夫忙忙无所奈何。 百穀勇贵乃倍其价。 道路饿莩相望。 为政者祷于山川。 趋其急犹救之水火。 而雨终不至。 民未免皇皇如也。 请于吾子则曰何如为之所耶。 余时应曰。 此官人者谋之。 非吾野人之事也。 无已则语子窃与之。 吾尝闻诸长者。 诸荒旱时谓之凶年。 为国忧民者莫如发仓廪以救其饥。 而后教之惜井泉谨隄防。 命吏与之相水道。 引民并力拥江河注之陂池以洽灌溉。 察市道平物价。 乘时射利欺于贫弱者。 以法诛之。 劝有余者贷不足。 约不足者以乐岁酬之。 关讥无重征。 以通商旅。 细民鬻贩者容之。 察刑狱明民之冤枉。 斯则亦救旱之一道。 问者复曰。 祷于山川之神宜之乎。 曰于礼亦有之。 然有水旱疫疠之灾以营山川之神者。 举古法以顺民心耳(或作人心)如风雨时至水旱不为沴非由乎山川也。 问者怃然曰。 我鄙人也。 未识乎旱潦之所由。 子复为我言之。 曰极阳之谓旱。 洪范咎徵曰。 僭恒暘若。 又曰。 王省惟岁。 卿士惟月。 师尹惟日。 岁月日时不易。 百穀用成。 又用明俊。 民用章。 家用平康。 日月岁时既易。 百穀用不成。 又用昏不明俊。 民用微。 家用不宁。 说者云。 夫僭也者何过且差也。 曰政之差而民无教也。 民无教则肆暴刑也。 肆暴刑则罚不当也。 罚不当则民怨之。 与肆暴所感故旱顺之。 夫岁月日时无易。 百穀用成。 又用明俊。 民用章。 家用平康也者何。 王由王道而不任喜怒妄黜陟卿士师尹。 卿士师尹守厥职无僭妄以侮王权也。 如此则国事修。 国事修则其气和洽。 气和洽故百穀成而治道明也。 俊良得志以行其道。 是上有仁义而下无怨咨。 故国家安也。 夫日月岁时既易。 百穀用不成。 又用昏不明俊。 民用微。 家用不宁也者何。 君夺臣职而臣冐君政也。 如此则国事不修。 国事不修则人不和。 人不和故百穀不成。 而治道昧也。 俊良之道不显。 是上非仁义而下民胥怨故国家不安也。 今天子圣明而俊杰在位。 所谓刑政礼乐。 岂闻过差也。 然宋有天下。 鸡鸣犬吠彻于四海。 其为广且远矣。 殊方远俗。 政教岂悉至而刑罚能无误也。 惟刑政礼乐正则风雨以时来。 旱潦无由作也。 恶用祷邪。 问者韪之。 再拜而去。 夷惠辨(或从辩)孟子曰。 伯夷隘。 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 君子不由也。 又曰。 伯夷圣之清者也。 柳下惠圣之之和者也。 又曰。 圣人百世之师。 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 顽夫廉。 懦夫有立志。 闻柳下惠之风者。 鄙夫宽。 薄夫敦。 始曰君子不由也者。 孟子拒之之词也。 次曰清与和也者。 称之之词也。 又次曰圣人百世之师也者。 慕之之词也既拒而文称慕之。 学者多惑。 有以其言为不详。 吾故不然谓孟子之说。 厥旨远乎。 夫君子与人适义而已矣。 故其去就无固无必。 如其人始恶而一日翻然以道求我。 君子必接之。 接之得其诚则就之。 如其人始不恶而一日翻然以无道从我。 君子必直之。 直之不得已则去之。 君子就之非苟从也。 义可从也。 君子去之非苟去也。 义可去也。 故君子之去就非苟也。 专在其义也。 彼伯夷者耻立恶人之朝。 耻与恶人言。 推恶恶之心。 思与乡人立。 其衣冠不正。 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 以诸侯为不洁。 虽有善其辞命而不受也。 以其终为不洁。 果不就已。 彼柳下惠者尔为尔我为我。 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但其自治不顾治人。 溷然苟与之处。 果不去已。 柳下惠与不修之人处而不能正之。 既不能正之。 又不能去之。 是侮人者也。 伯夷得人善辞命以至诚相求而不肯酌其诚。 既不能恤其诚。 又不能就之。 是弃人者也。 弃人也者。 是不与人为善也。 侮人也者。 是与人无礼也。 与人无礼孰为恭乎。 不与人为善孰为容乎。 以君子之道校之。 则二子之去就不亦非义而宜乎。 孟子曰。 君子不由也。 若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 横政之所之不忍居也。 清廉其身更治乱而不渝。 非得圣人之清者。 孰能守之。 如柳下惠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 非得圣人之和者。 孰能忍乎。 孟子当战国时无道也。 而姦臣贼子眦睚恣作。 顽懦鄙薄争势冐利。 虽死不顾其有节义。 孟子以羞尧舜之道不行。 思以清廉宽和之风矫激其时。 故必尊伯夷柳下惠为百世之师者也。 其始曰隘与不恭者。 辨其不以义而为人也。 盖欲使人慎去就。 故有拒之之词也。 又曰清与和者。 是明其各有圣人之一德也。 欲人知贤其人。 故有称之之辞也。 又曰。 圣人百世之师者。 有以警于世也。 欲人闻其风而自化。 故有慕之之辞也。 伯夷柳下惠特立自任者也。 不顾教人。 故其所为亦不顾世之是非也。 孟子行道者也。 其务教人故指其所为。 是者取之非者正之。 所以夷惠之事虽得失而两存于其书。 唐太宗述太宗始视文静于系狱。 何忧天下之急也(隋大业间。 刘文静坐与李密连姻系狱。 太宗入视。 乃谓曰。 今看卿非儿女情与卿图大事也)谏班师于霍邑。 号哭以感。 何忠孝之义合也(高祖初起义师西图中国。 隋将宋老生据霍邑以据义师。 会久雨粮尽。 高祖议还太原。 太宗欲须入咸阳高祖不纳。 号泣声闻帐中)诛建成元吉。 何循大义也(武德九年。 建成元吉谋害太宗。 事泄。 太宗将尉迟敬德等九人。 入玄武门。 诛于临朝殿前)与可汗刑白马而盟之。 何信行于戎狄也(太宗登极初。 可汗寇泾州。 总兵百万至渭水便桥。 太宗独上以轻曜军容。 可汗见惧而请和。 故刑白马盟于便桥上而去)拒德彝之谄。 何沮天下之佞人也(正观初。 奏秦王破阵乐曲。 封德彛对曰。 陛下以圣武戡乱。 玄极奏乐象德定。 文容以为比。 上曰。 朕虽以武功定天下。 终以文德绥海内文。 武之道名随其时。 公谓文容不如蹈厉。 斯言过矣)突厥胥乱。 以其无罪于我不乘便而讨之。 何赏罚之有礼也(正观初突厥诸部叛讨之而兵叛。 群臣请乘便讨之上曰。 岂有新与之和乘其乱而灭之邪。 从部落尽叛。 六畜皆死。 朕终不讨。 待其有罪而后擒取)议不屡赦。 何赏罚之正也(太宗谓群臣曰。 赦有罪乃不轨辈。 古语一岁再赦。 好人喑哑故朕不频赦。 庶得四海安泰也)与杜淹论乐。 何知政也(太宗初奏新乐。 谓侍臣曰。 礼乐之作。 圣人缘物设教。 以为撙节。 治之隆替皆由于此。 史大夫杜淹曰。 前代存亡实由于乐。 故陈之亡为王树后庭。 齐之亡为伴侣行路。 闻之莫不悲泣。 上曰。 不然夫音乐之感人心。 欢者闻之则悦。 忧者听之则悲。 将亡之国其民心苦。 苦心所感闻乐则悲。 何有乐声使人悦者。 悲乎。 今玉树伴侣其音具在。 今公奏之公则不悲耳)与孔頴达论藉田。 何知经也(正观初。 藉田方田给侍。 中孔頴达曰。 按礼。 天子于南郊。 诸侯于东郊。 晋武于东南。 今于城东不合古礼。 上曰。 礼缘人情。 亦何有定。 虞书云。 平秩东作。 朕今见少阳之地。 田于东郊。 盖其仪也。 亦何不合于古礼者哉)罢营阁之议。 何惜民力也(群臣以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 上曰朕德惭汉文。 岂可过劳民力。 竟不许)几致刑厝。 何天下之有教也。 居不闭户行不齎粮何天下之廉让也(正观四年冬。 断刑四十九人。 几致刑厝岭外之户不闭行旅不赉粮也)赴刑者应期而毕至。 何天下之无欺负也(正观七年冬。 亲录囚死者三百九十人。 令明年秋来就刑。 至是毕集。 而诏以原之)纳魏徵之言。 何与人为善也(太宗纳魏徵谏争。 见于本传甚众)自古称禹汤文武所以为禹汤文武者。 正以其由仁义之道而王天下也。 如后世以仁义而为王者。 犹禹汤文武也。 吾读唐书。 得太宗之事如所述者不可胜举。 原其所归皆趋仁义。 要其与禹汤异者亡也。 当时论者谓太宗大度类汉高神武同魏武。 夫汉高寡文德而魏武不及覇道。 恶可与太宗拟论乎。 惜哉欲用周礼治。 而房魏辈不能赞成之。 如使王通未丧唐得用之(太宗文中子曰。 如有用我者。 吾则抱周礼以从之)则卜年卜世。 何翅乎三百一十六也。 孟子曰。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 太宗之作。 真王者也。 而不但文中子可叹也哉。 易术解子郝子治易。 平生得圣人作易之大法。 乃解易以自发其法。 谓圣人所以作易在治道。 治道在君臣。 君臣法阴阳以成爻列爻以成卦。 立卦以成易。 是故求治道者必观乎易。 求易象者必观乎卦。 求卦体者必观乎爻。 求爻变者必原乎阴阳。 阴阳也者作易之本也。 治道之大范也。 阴爻者(爻或作义)臣道也。 阳爻者君道也。 阴阳之爻升降得其所则卦吉。 阴阳之爻失其所则其卦凶。 是故君臣之道正则其政治也。 君臣之道缪则政乱也。 治则三纲五常修也。 三才顺也。 万物遂也。 乱则彝伦万事斁也。 夫天下万世治乱规诫之道。 易其备矣。 方绝笔乃出其书示于潜子。 欲吾乱而明之。 潜子稽其说条其绪。 虽累百而无不与圣人之法合者。 揭然而自立义。 列精而且至大。 略如乾坤小畜大畜卦之类。 虽古之善治易者。 不过是也。 潜子因语其人曰。 子之书是也。 然易之始。 固出于河图。 河图所见唯阴阳之数最为其本也。 而君臣之法与其神物偕出矣。 虽然而其吉凶治乱之效。 未着乃资乎。 圣人者君天下而发之。 故包牺氏出焉。 示与神道适会。 遂卦之而又爻之(爻或作义)用其法以王天下。 然其法非圣人作君不能张之。 圣人非以是不能王之。 故易与圣人而相须也。 孔子圣人也。 虽知其法而无位。 叹不得如虙牺行其道。 于当世徒文而传之耳。 故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 然其传自孔子之商瞿。 更九世至汉人杨何。 而所传遂绝。 其后诸儒用已见各为其家。 纷然骋其异说。 师弟子相承相胜。 不复守圣人之道。 真易之道遂微。 而子当易道支离纷错漫漶难审之时。 乃毅然独推圣人之轨法。 解其书以遗学者。 其于圣人之道。 亦有力焉。 子郝子益谓潜子曰。 吾考杂卦。 其说烦且重。 殆非圣人之意。 是盖后世学者括众卦而歌之之言也。 预之十翼。 不亦忝乎。 吾尝削之。 乃离序卦为之上下篇。 而以裨夫十翼可乎。 潜子曰。 杨子云谓。 学者审其是而已矣。 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 子非之果是而排其渎圣人之言者宜之何必疑之。 镡津文集卷第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2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