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优婆塞戒经 内容: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业品第二十四之余「善男子! 众生作罪,凡有二种:一者、恶戒,二者、无戒。 恶戒之人,虽杀一羊,及不杀时,常得杀罪。 何以故? 先发誓故。 无戒之人,虽杀千口,杀时得罪,不杀不得。 何以故? 不发誓故。 是故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 因根本故,说诸比丘犯有二种:一者、身犯,二者、口犯;无心犯也。 如是戒者,时不具足,支不具足,则不得戒。 譬如鑽火,有燧、有力、有乾粪草,然后得火,若少一法,则不得火,戒法亦尔。 如是戒者,若得、若舍、若持、若毁、皆随于心;如来了了知诸法性,是故制之。 若复有人,因于善业思惟力故,不造诸恶,名如法戒;若从他得,名为受戒。 若离戒受有功德者,一切恶兽师子、虎、狼应得功德,然实不得。 以是因缘,受善戒者得无量福,受恶戒者得无量罪。 是故经中说恶律仪:一者、畜羊,二者、畜鸡,三者、畜猪,四者、钓鱼,五者、网鱼,六者、杀牛,七者、狱卒,八、畜猎狗,九、作长摾,十、作猎师,十一、咒龙,十二、杀人,十三、作贼,十四、两舌,十五、以苦鞭挞、枷锁、押额、铁钉、烧炙加人。 国王、大臣、受寄抵谩不知恩者,恶性恶心大恶村主典税物者,毁戒比丘心无惭悔,如是之人,皆无戒也;虽复不名不善业道,而得大罪。 何以故? 尽寿作故。 如是等事,若不立誓,不从人受,则不成就。 如是恶戒四时中舍:一者、得二根时,二者、舍寿命时,三者、受善戒时,四者、断欲结时。 「或有说言:如善戒具足,恶戒亦尔。 是义不然! 何以故? 恶戒易得故,一因缘得故,所谓立誓。 善戒不尔,有五方便,所谓五根,是故难得;以难得故,要须具足。 「若有说言:优婆塞戒无无义语、两舌、恶口,是故优婆塞戒、八戒斋法、沙弥、比丘、不具足得。 是义不然! 何以故? 我今受持净口业故。 「若有说言:我受五戒净身、口、意,心若不净,当知是人不得具戒。 譬如有人,受恶戒已,虽不杀生,是人常有恶戒成就。 毁禁比丘亦复如是。 何以故? 受持戒已,一一戒边多业多果故。 众生无量,戒亦无量;物无量故,戒亦无量。 是善恶戒,俱有三种:谓上中下。 若不受恶戒,虽多作罪不名恶戒。 若有难言:『何缘五戒尽形寿受,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作如是说。』「善男子! 世间福田凡有二种:一、功德田,二、报恩田。 坏此二田,名五逆罪。 是五逆罪,有三因缘:一者、有极恶心,二者、不识福德,三者、不见正果。 若人异想,杀阿罗汉不得逆罪,父母亦尔。 若无惭愧,不观报恩,心无恭敬,但作方便,不作根本,虽非逆罪,亦得大报。 善教授故,生怜爱故,能堪忍故,难作作故,受大苦故,是故父母名报恩田。 若复有人杀父母已,虽复修善,是善无报。 是故我说:人所荫处,乃至少时,慎勿毁折枝条花叶。 「善男子! 我涅槃后,有诸弟子,当作是说:若以异想异名杀父母不得逆罪;即昙无德。 或复说言:虽以异想杀于父母,故得逆罪;即弥沙塞。 或复有说:异想异名杀于父母,俱得逆罪;即萨婆多。 何以故? 世间真实,是可信故,父母真实,想亦不转,恶心杀之,即得逆罪。 实是父母,无父母想,不发恶心,父母虽死,不得逆罪。 何以故? 具足四事,乃得逆罪:一者:实是父母作父母想,二者、恶心,三者、舍心,四者、作众生想。 具是四事,逆罪成就;若不具者,则不成就。 若为怜愍故,若为恭敬故,若为受法故,若为怖畏故,若为名称故,授与死具,虽不手杀,亦得逆罪。 若为他使令杀父母,啼哭忧愁而为之者,如是罪相,初中后轻。 欲杀父母,误中他人,不得逆罪。 欲杀他人,误中父母,亦复如是。 欲杀母时,误杀相似,杀已藏刀,复中母身,不得逆罪。 母有异见,儿有异杀,但得杀罪,不得逆罪。 是五逆罪,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破僧复重出佛身血。 「有物重意轻,有物轻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轻意轻。 物重意轻,如无恶心杀于父母。 物轻意重者,如以恶心杀于畜生。 物重意重者,以极恶心杀所生母。 物轻意轻者,如以轻心杀于畜生。 如是恶业,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轻;有方便、根本轻,成已重;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轻;有根本轻,方便、成已重。 物是一种,以心力故得轻重果。 「善男子! 有人以食欲施于我,未与我间转施饿狗,我亦称赞如是人者是大施主。 若是福田、若非福田、心不选择而施与者,是人获得无量福德。 何以故? 心善净故。 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 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 时定者,所谓现在、次生、后世。 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 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 何以故? 善心智慧因缘力故。 恶果定者,亦可转轻。 何因缘故名果报定? 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 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 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 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 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 阿罗汉果,亦复如是。 「善男子! 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 若作小罪,初方便轻,后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轻作重。 众生若作一种、二种乃至种种,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 先念后作,名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谓作业已果报不定;复有作已亦具足者,谓作业已定当得报。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果报虽定,时节不定;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时报俱定。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见;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毁戒、邪见。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信因信果;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不信因果。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作恶之时有善围绕;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作恶之时恶来围绕。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虽作众恶,人中受报;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人中作恶,地狱受报。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有正念心;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无有念心。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时生悔;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时不悔。 如恶,善亦如是。 因是作已亦具足故,作小得大,作大得小。 「一意摸身,身既成就,有无量意,摸身初意,即是善也。 身既成就,得二种果:杂善、不善。 如人,天亦如是。 地狱众生恶意摸身,身既成已,一向不善。 饿鬼、畜生亦恶意摸身,身既成已,杂善不善。 善恶中阴以善恶摸身,身既成已,俱得杂报,善以不善。 歌罗罗时乃至老时,亦得杂报,善以不善。 是故经说有四种业:黑业黑报,白业白报,杂业杂报,不黑不白是业无报。 黑业黑报,所谓地狱;白业白报,所谓色天;杂业杂报,所谓欲天、人中、畜生、饿鬼;不白不黑无报,所谓无漏。 「善男子! 若人不解如是业缘,无量世中流转生死。 何以故? 不解如是业因缘者,虽生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福尽还堕三恶道故。 「善男子! 一切摸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 贪因缘故,色声妙好,威仪详序;瞋因缘故,色声麁恶,威仪卒暴;如瞋,痴亦如是。 无量世界,一百三十六地狱处,无量畜生,无量饿鬼,皆因业作;人、天亦尔。 无量众生获得解脱,亦因于业。 「善男子! 是十善道有三事:一者、能遮烦恼,二者、能作善心,三者、能增长戒。 如除毒药,凡有三事:一者、阿伽陀药,二者、神咒,三者、真宝。 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具足正念,分别善恶,当知是人决定能修十善业道;若多放逸,无有惭愧及以信心,当知是人决定能作十不善业道。 是十业道,复有三事:一者、方便,二者、根本,三者、成已。 若复有人能勤礼拜供养父母、师长、和上、有德之人,先意问讯,言则柔软,是名方便。 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欢喜不悔,是名成已。 作时专着,是名根本。 「善男子! 是十业道,复有三种:谓上中下。 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 是十业道,三法围绕:所谓无贪、恚、痴,有贪、瞋、痴。 是十业道,有共戒行、不共戒行。 舍戒有六:一者、断善根时,二者、得二根时,三者、舍寿命时,四者、受恶戒时,五者、舍戒时,六者、舍欲界身时。 「或复说言:佛法灭时便失戒者。 是义不然! 何以故? 受已不失,未受不得。 断身、口、意恶,故名戒戒;根本四禅,四未到禅,是名定戒;根本四禅,初禅未到,名无漏戒。 舍身后世更不作恶,名无作戒。 守摄诸根,修正念心,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不生放逸,名摄根戒。 何因缘故得名为戒? 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 又复戒者,名曰迮隘,虽有恶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 又复戒者,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令得入,是故名凉。 又复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是故名上。 又复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是故名学。 「善男子! 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 「善男子! 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 善男子! 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 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 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 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 善男子! 除十善业及十恶业、善戒恶戒,已更有业戒所不摄者,谓善恶法。 如是善恶有作无作,有人具足作及无作,若现在作善未舍之顷,具作无作;第二念中成就过去作无作,作已过去,唯有无作无有作也。 若人得戒,虽作不善,是人现世成就二法:恶法有作,善法无作。 是作无作,二因缘舍:一者、所施物尽,二者、心舍善。 作,二世成就,过去、现在;无作三世。 定戒二因缘舍:一者、退时,二者、断善根时。 复有三时;一者、舍身时,二者、退时,三者、生上时。 无漏戒有三时舍:一者、退时,二者、转钝作利时,三者、得上果时。 心善业一时失,谓上生退时;身口意善,断善根时一时俱失。 善男子! 若得具足戒、定戒、无漏戒、摄根戒,是人了了解十业道。 「善男子! 因十业道,众生寿命有增有减:减者,寿命十年,增者,至无量年。 北郁单曰定寿千年,此寿百年,东西二方二百五十;此寿无量,彼亦无量。 四天王寿人数九百万岁,命亦不定,如三天下。 三十三天寿千八百万岁,命亦不定。 焰摩天上寿三千六百万岁,命亦不定。 兜率天寿七千二百万岁,除后身菩萨,余一切命皆亦不定。 化乐天寿万四千四百万岁,命亦不定。 他化自在天寿二万八千八百万岁,命亦不定。 他化自在天上一年,即热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二万八千八百万岁,命亦不定。 化乐天上一年,即是大声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狱寿命万四千四百万岁,命亦不定。 兜率天一年,即是小声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七千二百万岁,命亦不定。 焰天一年,即众合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三千六百万岁,命亦不定。 三十三天一年,即是黑绳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一千八百万岁,命亦不定。 四天王上一年,即是活地狱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九百万岁,命亦不定。 阿鼻地狱寿命一劫,大热地狱寿命半劫,唯此二处,寿命决定。 人中五百年,是饿鬼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鬼寿命万五千岁,命亦不定。 畜生道中,除难陀婆难陀,其余一切命亦不定。 阿鼻地狱一年,即是非想非非想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天寿命八万大劫;无所有处六万劫,识处四万劫,空处二万劫。 「若有发起轻微烦恼,爱着空定,当知是人生四无色。 从十年增至八万岁,从八万岁减还至十年,如是增减满十八反,名为中劫。 穀贵三灾,疾病三灾,刀兵一灾,名一小劫。 水火二灾各五段过,有一风灾,五风灾过,名一大劫。 阎浮提中刀兵起时,东西二方人暂生瞋。 此病起时,彼小头痛,力少微弱。 此穀贵时,彼则念食。 如是恶事,郁单曰无。 因不杀故,寿命增长;偷因缘故,寿命减少。 有二种劫:一者、水劫,二者、火劫。 火劫起时,地狱众生若报尽者,悉得出离,若未尽者,移至他方大地狱中。 若此世间八大地狱空无众生,是名众生脱于地狱。 四大海中所有众生,业若尽者,悉皆得脱;若未尽者,悉转生于他方海中。 若是海中无一众生,是名得脱。 阎浮提地直下过于五百由延,有阎罗王城,周遍纵广七万五千由延。 如是城中,饿鬼众生业已尽者,悉得出离;业未尽者,转生他方阎罗王所。 若是城中乃至无有一众生者,是名得脱。 尔时有人内因缘故,获得初禅。 得已、即起大声唱言:『初禅寂静! 初禅寂静!』诸人闻已,即各思惟,一切皆共获得初禅,即舍人身生初禅地。 时初禅中复有一人,内因缘故,修得二禅。 得已、即起大声唱言:『二禅寂静! 二禅寂静!』众生闻已,各自思惟,复获二禅,舍初禅身,生二禅处。 当尔之时,从阿鼻狱上至初禅,乃至无有一众生在。 「善男子! 四天下外,有由乾陀山,中有七日,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唯一日现,赖之熟成百穀草木。 火劫起时,七日都现,烧燃一切百穀草木、山河大地、须弥山王乃至初禅。 二禅众生见是火灾,心生怖畏。 彼中复有先生诸天,语后来天:『汝等莫怖! 我往曾见如是火灾,齐彼而止,不来至此。』如诸众生增十年寿至八万岁,减八万寿还至十年,经尔所时,如是火灾热犹未息。 是时便从中间禅处降注大雨,复经寿命一增一减,众生业行因缘力故,为持此水,其下复出七重风云。 是时雨止,水上生膜,犹如乳肥。 四天下中须弥山王渐渐生现,水中自然具有一切种种种子。 是时二禅复有一人短命福尽,业力故堕生世间。 寿无量岁,光明自照。 独处经久,心生愁恼而自念言:『我既独处,若我有福,愿更有人来生此间,与我为伴。』发是念已,是时二禅有诸众生薄福命尽,业因缘故便来生此。 是人见已,心生欢喜,即自念言:『如是人者,我所化生,即是我作;我于彼人,有自在力。』彼人亦念:『我从彼生,彼化作我,彼于我身有自在力。』以是因缘,一切众生生我见想。 善男子! 阴界入等,众生世界,国土世界,皆是十业因缘而有。 「善男子! 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能观如是十业道者,是不为难;在家观者,是乃为难。 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善生言:「世尊! 佛先已说檀波罗蜜、尸波罗蜜,菩萨云何而得修集忍波罗蜜?」佛言:「善男子! 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 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 善男子! 菩萨若值他人打骂、轻贱、毁呰、恶口、骂詈,是时内心无加报想。 菩萨虽作如是忍事,不为现在,但为后利。 有善报之,恶则不反。 「善男子! 有是忍辱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罗蜜,有非忍辱非波罗蜜。 是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世忍,声闻、缘觉所行忍辱。 是波罗蜜非忍辱者,所谓禅波罗蜜。 亦是忍辱亦波罗蜜者,所谓若被割截头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瞋心,檀波罗蜜、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非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缘觉持戒布施。 「善男子! 若欲修忍,是人应当先破憍慢、瞋心、痴心,不观我及我所相、种性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当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欢喜。 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 直是风声,我云何瞋? 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住,谁当受骂? 然彼骂者,即是风气。 风亦二种:有内、有外,我于外风都不生瞋,云何于内而生瞋也? 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 若说实者,实何所瞋! 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瞋! 若我瞋者,我自作恶。 何以故? 因瞋恚故生三恶道。 若我于彼三恶道中受苦恼者,则为自作自受苦报,是故说言一切善恶皆因我身。』「善男子! 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 善男子! 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 若人软言,净身口业,和颜悦色,先意问讯,能观一切苦乐因缘,当知是人能修忍辱。 若能修空三昧,观诸众生悉是无常,受苦等想;彼骂辱时,能观骂者如狂如痴,稚小无智,当知是人能修忍辱。 智人当观:胜我者骂,我不应瞋。 何以故? 我若瞋者,或夺我命。 若不如者,瞋亦不应报。 何以故? 非畴匹故,我若报者,辱我身口。 譬如有人授毒与他,人无责者,如其自服,人则嗤笑。 我亦如是,若瞋彼者,当于未来受大苦恼,一切圣人悉当责我。 以是因缘,我身若被截斫分离,不应生瞋。 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愍一切。 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 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 「善男子! 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得颜色和悦,好乐喜戏,人见欢喜,覩之无厌,于受化者,心不贪着。 智人见怨以恶来加,当发善愿,愿彼怨者未来之世为我父母、兄弟、亲戚,莫于我所生憎怨想。 复当观察: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从瞋因缘得,我今云何不修忍辱? 以是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德。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修忍辱时,常乐观察生死罪过,乐修法行,勤于精进,读诵书写如来正典,供养师长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于慈悲,怜愍一切,见苦恼者,能令远离。 常乐出家,乃至尽寿持戒、精进,摄持六根,不令得起烦恼因缘,宁舍身命,终不毁戒。 若他有事,乐为营理,常有惭愧,乐赞忍德。 为调众生堪忍众苦,于怨尚能忍于恶事,况复亲所! 能忍二瞋:一、众生瞋,二、非众生瞋。 舍己乐具,令众得乐,不念多恶,不忘少善,远离两舌,前后默然不说彼短,说烦恼过令众得离,他所不喜不为说之,净身、口、意,了诸罪业。 若客烦恼因缘作罪,作已惭愧,心生悔恨。 「善男子! 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修净忍辱,是不为难;在家修忍,是乃为难。 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善生言:「世尊! 菩萨摩诃萨能修六波罗蜜,谁为正因?」「善男子! 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勤修精进,是名精进。 如是精进、即是修行六波罗蜜之正因也。 是勤精进,能脱一切诸烦恼界。 「善男子! 若能受于三恶道苦,当知是人真实能修毗梨耶波罗蜜,平等修集,不急不缓。 精进二种:一、正,二、邪。 菩萨远离邪精进已,修正精进。 修信、施、戒、闻慧、慈悲,名正精进;至心常作,三时无悔,于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学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进也。 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 身四威仪常修如法,修善法时心无懈息,失身命时不舍如法。 若能到于六事彼岸,悉是精进之因缘也。 若自读诵、书写、思惟十二部经,名自为法勤行精进;若能以是转化众生令调伏者,名为他法勤行精进。 若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修学世法,供养父母、师长、有德之人,修舍摩陀、毗婆舍那,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复能远离贪、恚、痴等,名为菩提勤行精进。 如是悉名为正精进,是名六波罗蜜之正因也。 「善男子! 懈怠之人,不能一时一切布施,不能持戒,勤行精进,摄心念定忍于恶事,分别善恶,是故我言六波罗蜜因于精进。」「善男子! 有勤精进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勤精进,有亦精进亦波罗蜜,有非精进非波罗蜜。 精进非波罗蜜者,如邪精进,善事精进,声闻、缘觉所有精进。 有波罗蜜非精进者,所谓般若波罗蜜。 有亦精进亦波罗蜜者,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等五波罗蜜。 有非精进非波罗蜜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及余善法。 「善男子! 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修勤精进,是不为难;在家修进,是乃为难。 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善生言:「世尊! 菩萨摩诃萨修禅波罗蜜,云何禅定?」「善男子! 禅定即戒、慈、悲、喜、舍,远离诸结,修集善法,是名禅定。 善男子! 若离禅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况出世事? 是故应当至心修集。」「菩萨欲得禅波罗蜜,先当亲近真善知识,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谓戒戒、摄诸根戒,断于邪命,如法而住。 随顺师教,于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时心无休息。 常乐寂静,远离五盖,心乐思惟观生死过,常修善法至心不废,具足正念,断诸放逸。 省于言语,亦损眠、食,心净、身净。 不亲恶友,不与恶交,不乐世事。 知时、知法,了知自身。 观心数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软相、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 乐甘露味,虽处世法,身心不勤,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 正念坚固,亦见知觉有为多过。 若人乐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当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攒火,以不息故,火则易得。」「善男子! 若离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无有是处。 善男子! 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缘,应当摄心! 如人执镜,则见一切善恶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庄严也。 受身心乐,名为三昧;不增不减,名等三昧。 从初骨观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 是三昧有四缘:一者、从欲,二者、从精进,三者、从心,四者、从慧。 是四缘故,得无量福,增一切善。 复有三种:一者、从闻,二者、从思,三者、从修;从是三法渐渐而生。 复有三时:所谓生时、住时、增时。 善男子! 欲界之中,有三昧子,是子因缘,得三菩提。 是三昧者,有退、住、增,若在四禅,性则坚固。 从初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上地胜下,次第如是。 根本禅中则有喜乐,非中间禅。 六通亦尔,在于根本,不在余处。 是三昧名菩提庄严,因是三昧,能得学道及无学道,四无量心、三解脱门,自利利他,无量神足,知他心智,能调众生,无量智慧,五根三昧,转钝为利,断于一切生老病死,能得成就一切种智,见诸法性,如罗縠视。 「善男子! 智者应当作如是观:一切烦恼是我大怨。 何以故? 因是烦恼能破自他,以是因缘,我当修集慈悲之心,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得无量纯善法故。 若有说言:离于慈悲得善法者,无有是处。 如是慈悲能断不善,能令众生离苦受乐,能坏欲界。 是慈若能缘于欲界,名欲界慈。 「善男子! 众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当得无量功德。 修慈心时,若能先于怨中施安,是名修慈。 善男子! 一切众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亲,三者、中;如是三聚,名为慈缘。 修慈之人,先从亲起,欲令受乐;此观既成,都及怨家。 善男子! 起慈心时,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观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 善男子! 慈唯能缘,不能救苦;悲则不尔,亦缘亦救。 善男子! 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 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 善男子! 若能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 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乐因缘。 若能修慈,当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缘,能行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法修行。 若人修定,当知是人修梵福德;得梵身故,名梵福德。 若人能观生死过罪、涅槃功德,是人足下所履粪土,应当顶戴。 是人难忍能忍,难施能施,难作能作,是人能修四禅、四空及八解脱。 复作是念:『一切众生身口意恶,未来若受苦恼报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报者,悉令众生同我受之。』如是慈悲,缘广故广,缘少故少。 慈悲三种:谓下中上。 复有三种:一者、缘亲,二者、缘怨,三者、缘中。 复有三种:一者、缘贪,二者、缘众生,三者、缘非众生。 如是缘者,悉名三昧。 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善男子! 有禅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禅,有亦是禅亦波罗蜜,有非禅非波罗蜜。 是禅非波罗蜜者,谓世俗禅,声闻、缘觉所有禅定。 是波罗蜜非禅定者,所谓施、戒、忍辱、精进。 亦是禅亦波罗蜜者,谓金刚三昧。 非禅非波罗蜜者,谓一切众生、声闻、缘觉、从闻思惟所生善法。 「善男子! 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修于净禅,是不为难;在家修净,是乃为难。 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般若波罗蜜品第二十八善生言:「世尊! 菩萨云何修净般若波罗蜜?」「善男子! 若有菩萨持戒精进,多闻正命,修于忍辱,怜愍众生,心多惭愧,远离嫉妬,真实了知诸善方便;为众受苦,不生悔退,乐行惠施,能调众生,善知所犯轻重之相,勤劝众生施作福业;知字知义,心无憍慢,亲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宝、诸师、和上、长老有德,于身菩提不生轻想,能观菩提深妙功德;知善恶相,知世出世一切声论,知因知果,知初方便及以根本,当知是人能得智慧。 如是智慧有三种:一、从闻生,二、从思生,三、从修生。 从字得义,名从闻生;思惟得义,名从思生;从修得义,名从修生。 能读如来十二部经,能除疑网,能读一切世论世事,能善分别邪正之道,是名智慧。 能善分别十二部经,阴、界、入等因果字义,毗婆舍那、舍摩他相,上中下相,善、恶、无记及四颠倒,见道、修道,能善分别如是等事,是名智慧。 「善男子! 有智之人,求于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常亲近佛及佛弟子。 世无佛法,乐在外道出家修学,虽处邪道,乐求正要,常修慈、悲、喜、舍之心及五通道。 得五通已,观不净想及无常想,能说有为多诸过罪。 为正语故,教诸众生令学声论,能令众生离身心病,乐以世事教于他人,所作事业无能胜者,所谓咒方,种种医药。 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 虽知一切,不生憍慢,得大功德,不生知足,能教众生信、施、持戒、多闻、智慧。 知善、不善、无记方便,善知学行因缘次第,知菩提道及道庄严,知诸众生上中下根,知外声论心不存着,知众生时随宜调伏,知众生世及国土世,知从具足六波罗蜜。 「善男子! 有是智慧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智慧,有是智慧是波罗蜜,有非智慧非波罗蜜。 是智慧非波罗蜜者,所谓一切世间智慧,声闻、缘觉所行智慧。 是波罗蜜非智慧者,无有是义。 是智慧是波罗蜜者,所谓一切六波罗蜜。 非智慧非波罗蜜者,所谓一切声闻、缘觉施、戒、精进。 「善男子! 若人有能勤修如是六波罗蜜,是人名为供养六方,能增财命。 「善男子! 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修净智慧,是不为难;在家修净,是乃为难。 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说是法时,善生长者子等千优婆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既发心已,即从坐起,礼佛而退,辞还所止。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4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