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法念处经卷第二十五 内容: 正法念处经卷第二十五 大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观天品第六之四(三十三天初) 「复次,比丘观于持戒,若有离于持戒智慧,不得生天。 彼以闻慧见:持戒者生于天中,受天快乐。 以有智故,命终退时,不堕恶道。 以何等戒、有几种戒,生于天中? 以何相生? 见七种戒化生天中,有上中下:不杀生戒,生四天王处;不杀、不盗,生三十三天;不杀、不盗、不行邪淫,生夜摩天;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恶口、绮语,生兜率陀天;受世间戒,信奉佛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生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比丘如是观于戒业系诸众生,上生天中。 「云何持戒? 生于何处? 彼以闻慧见:此众生受不杀戒,生四天处,身量、色力、富命第一。 若受不杀、不盗戒,生三十三天,身量、色力、富命转胜。 若受不杀、不盗、不淫,亲近修习,生夜摩天,身量、色力、富命转胜。 信智胜故,生兜率陀天,身量、色力、富命转胜。 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生化乐天,身量、色力、受乐富命转胜于前。 受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生于他化自在天中,身量、色力、寿命、富乐胜于余天。 非魔波旬自在所使,亦不使魔。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微细因生于天上。 彼见:思心为胜戒因,上中下戒,生六欲天,心胜业胜,生于六天,以心胜故生处亦胜。 「复次,比丘观戒几种? 彼见世间有二种戒:一者自生;二者从他。 自生者,自性能持;从他者,和合而生。 复有二种戒: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在家戒者,所谓五戒;出家戒者,持解脱戒。 复有二种戒,谓一行戒,非一行戒。 一行者,所谓一戒;非一行者,或受二戒,或持三戒。 复有二种:一者久时;二、不久时。 久时者,尽形护戒;不久时者,随心所要,随力持戒。 复有二种:一者有垢;二者无垢。 有垢戒者,生于天中;无垢戒者,至于涅槃。 复有二种戒:一者世间戒;二者出世间戒。 世间戒者则有流动,出世间戒则无流动。 复有二种戒:一者自护;二者护他。 自持戒者,名曰自护;他护者,令他住于世间染戒。 复有二种:一者止;二者作。 作者,成就诸行,转于生死;止者,知因知缘而不进学。 复有二种:一者智摄;二者施摄。 布施摄戒,得大富乐;智所摄戒,得至涅槃。 复有二种:一者内行;二者外行。 外行者,依于净身;内行者,心口意净。 复有二种:一者修习;二者不习。 修习者,已于无量世来修习;不习者,一世持戒。 如是比丘观如是等无量二戒。 「复次,比丘观微细戒,有几种戒? 比丘观戒复有三种:一者少分戒;二者多分戒;三者尽受戒。 少分戒者,持于一戒;多分戒者,或持二、三;尽受戒者,持一切戒。 复有三种:一者爱;二者不爱;三者自性爱。 爱者,为财利故而受禁戒;不爱者,疾病故而受禁戒;自性者,自性净行,此功德胜。 复有三种戒:一者禅行戒;二者无禅戒;三者离恶戒。 禅行戒者,修世间禅,乃至入于城邑聚落而常修禅;非禅戒者,离禅行戒;离恶戒者,恐遭众恶,舍之不为,如人醉酒,行不善业,智人见之,断酒不饮。 复有三种戒:一者谄曲戒;二者不谄曲戒;三者性善戒。 谄曲戒者,垢染不净,得少果报;不谄曲戒者,得大果报;性善戒者,若心增上则得大果,若心劣弱其果则小。 复有三种:一者因缘持;二、非因缘持;三者法不应作。 因缘持者,有因缘故,护持禁戒;非因缘者,无缘持戒;不应作者,生于大姓所不应作,护种姓故。 复次,从缘持戒者,为得佛故、以思胜故,其果则大;无缘持戒,其果则小,不识果故;不应作者,求世名故,其果亦小,生于人中。 复有三种:一者畏师;二非畏师;三者畏于恶道。 畏师持戒,名下持戒;非畏师持戒,名中持戒;若畏恶道,名上持戒。 复有三种:一者自持戒而不教人;二者自行、教人;三者于他行舍。 复有三种:一者缺戒;二者不缺戒;三者一切缺戒。 缺戒者,初善持戒,后则破戒,是名缺戒;不缺戒者,初中后时常善持戒,是名不缺戒;一切缺戒者,会诸外道而受斋戒,邪见杀生,是名一切缺戒。 「复次,比丘观四种戒。 何等为四? 离口四过:一者妄语;二者两舌;三者恶口;四者绮语。 复有五种戒,止五境界,是名为五。 复有六种因缘而持禁戒:一者畏他求便;二者畏于罚戮;三者怖畏;四者因缘;五者不观;六者自性。 复有七种戒,谓身三戒,口有四戒。 比丘如是观无量持戒,众生畏于恶道,持戒能度。 如是持戒略说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如是比丘观四天王天已,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及观业行。 以何业故生三十三天? 彼以闻慧见:三十三天所住之地,何等三十三? 一者名曰住善法堂天;二者名住峯天;三者名住山顶天;四者名善见城天;五者名钵私地天;六者名住俱吒天(俱吒者山名也);七者名杂殿天;八者名住欢喜园天;九者名光明天;十者名波利耶多树园天;十一者名险岸天;十二者名住杂险岸天;十三者名住摩尼藏天;十四者名旋行地天;十五者名金殿天;十六者名鬘影处天;十七者名住柔软地天;十八者名杂庄严天;十九者名如意地天;二十者名微细行天;二十一者名歌音喜乐天;二十二者名威德轮天;二十三者名月行天;二十四者名阎摩娑罗天;二十五者名速行天;二十六者名影照天;二十七者名智慧行天;二十八者名众分天;二十九者名住轮天;三十者名上行天;三十一者名威德颜天;三十二者名威德焰轮天;三十三者名清净天。 「如是三十三天,比丘观于微细业之果报,持戒善业,集何等业生于善道? 善业因缘,得善果报,乐报处生。 彼以闻慧,闻佛说法,非外道法。 彼见:诸天所生之处,游戏受乐不可称说,帝释天王之所拥护,住善法堂。 外道说为常住不灭。 初观善法,次分别观善修何戒,生善法堂? 彼见闻知:若人持于七种之戒,不缺戒、不穿戒、不隟戒,坚固持戒不可讥嫌;布施修心,于福田中称时而施,若施阿罗汉、若看病人、若父母、若阿那含、若斯陀含、若须陀洹、若起灭定、若道行人,行慈悲心欢喜舍与,于怖畏者,施其寿命。 是人命终生善法殿,作释迦提婆,姓憍尸迦,名能天主。 有九十九那由他天女以为眷属,恭敬围绕供养帝释,如一女人供给丈夫。 诸天女等心无嫉妬,供养天后同奉帝释,亦无妬心。 「其善法殿广五百由旬,毗琉璃珠以为栏楯,珊瑚为柱,颇梨车璩马瑙庄严,阎浮檀金而为殿壁,如融金色。 其床皆以金刚摩尼、赤莲华珠、青珠玉宝以为庄严。 其诸莲华,金刚为须,真金为茎,清净华池以为庄严。 复有众鸟,毗琉璃翅,赤莲华珠以为其嘴,青因陀宝以为其身,遍满池中。 其池四岸,青摩尼华、摩尼布地。 复有众鸟,青因陀宝以为其足,车璩为嘴,珊瑚为眼,充满池中。 其池复有众鸟,具足其身皆如阎浮檀金,珊瑚为翅,因陀罗宝以为其眼。 复有浴池,众蜂庄严,其蜂色相如毗琉璃,庄严浴池。 「其善法堂有十大华池。 何等为十? 一名难陀莲华池;二名摩诃难陀莲华池;三名欢喜莲华池;四名大欢喜莲华池;五名游戏莲华池;六名正忆念莲华池;七名一切义莲华池;八名正分别莲华池;九名如意树莲华池;十名因陀罗覆处自在大光明莲华池。 是为十种大莲华池,以用庄严天善法堂。 复有其余莲华林池,其华清净,白银为茎,真金为须,琉璃为叶,金刚为台。 复有莲华,金刚为茎,杂色为叶,一一华叶如赤宝华、如毗琉璃、有如车璩、有如金色,有如是等杂色莲叶,或有百叶、有二百叶乃至千叶,种种色华各各差别,以为庄严。 释迦天王善法殿堂,其莲华中多有众鸟常欲之鸟、一切行鸟、常音声鸟。 若天帝释与诸天女入莲华池娱乐游戏,鸟亦游戏;天奏音乐,鸟亦发声。 复有众鸟,名欲放逸,若天帝释游于华池,鸟亦游戏,如天女身。 复有众鸟名曰游行,于华池岸,口衔华须,遍于池侧,舞弄游戏,出妙音声。 释迦天王有如是等胜莲华池。 「复次,比丘观天帝释善业所化。 彼见:华池真金为鱼,或白银鱼、毗琉璃鱼,赤莲华宝以为其翼,车璩为目若瞋恚时如赤莲花,种种杂宝以为鳞鮔或七宝翅,游戏受乐于莲花池。 「复次,比丘复观帝释莲华林池。 彼以闻慧观莲华池以何为地? 彼以闻慧见:天帝释真珠为沙以覆其地,或以银沙、或以金沙、或毗琉璃以为其沙。 如是种种杂色庄严,悉分别见。 帝释天王善业所化。 「复次,比丘如是分别观察地分。 彼以闻慧见:彼波头摩华之林,周匝皆以真金栏楯,或毗琉璃以为栏楯,或以白银而为栏楯,真金罗网以覆其上,种种众鸟出妙音声游戏池边。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善法堂莲华池中,其莲华池众蜂杂色出众妙音,金色华中白银色蜂,金刚为翅,其身柔软;白银莲华,金色为蜂。 如是种种众蜂游戏其中。 如是善业成就种种果报。 「复次,比丘观善法堂。 彼以闻慧观善法林释迦天王,几种园林? 彼以闻慧见善法堂所有园林,一一观察善法诸天。 帝释天王与诸天女在何等林游戏受乐,五欲自娱? 彼见:有林名天女游戏,天树华果皆悉具足,众鸟充满。 树名如意,随天所念,悉从林生。 若诸天众游戏林中,胜华开敷,天女入林,若近其树,华即下垂,授诸天女。 时诸天女,既取华已,枝条还举。 如是众华色香相貌各各差别,随其念生,故名意树。 若念音乐亦复如是,闻种种音,随心所念,善业之风吹诸树叶互相敲触,其声美妙如天乐音,故名意树。 复有无量忆念之树,随诸天女心之所念,庄严之具、天衣、天华随念皆得,故名意树。 复有意树毗琉璃色,真金茎叶,白银为枝、毗琉璃叶;珊瑚为枝,或七宝叶,流出美味。 复有意树,若诸天女欲见帝释,以善业故,即于此林见化帝释,与之娱乐。 此林功德,见化帝释,如是林中,九十九那由他天女,一一天女各见与己共相娱乐,不见余女与天主会。 随诸天女心念庄严,见帝释身,即随所念,故名意树。 如是林中无量欲乐,于此林中次第游戏,至喜乐山。 其山庄严,七宝所成,以金刚身岩崿庄严,真金树枝弥覆周遍犹如宫殿,金银青珠以为麞鹿庄严其山,多有众鸟出妙音声。 其山有殿,名曰胜上,殿有千柱,其柱皆以金毗琉璃、青摩尼宝之所成就。 金刚厕填,百千天宫犹如红色,端严殊特,师子之座敷具柔软。 殿有千床,毗琉璃宝以为庄严。 「释迦天王攻阿修罗军,既得胜已,一切天众皆怀欢喜,赞叹帝释,共诸天女昇于此殿游戏歌舞共相娱乐,随其本业,各各自受上中下乐。 既游戏已,复入山中游戏受乐,一心念欲。 何以故? 女人多欲,天欲胜故,天欲炽然。 复诣一河,于其河中,上味饮食随河而流,种种色香上味之饮充满其中,若有饮者,离于醉乱。 饮名欢喜,天女饮之,心大欢悦。 复有美饮,名曰能观,既得饮已,悉能遍观一切天中所有园林、无量山障,一切皆见。 复有天饮,名曰众味,其饮甚多,饮之色力百倍增长。 天女饮已,复入食地,以其自作上中下业,得如是报,种种色香美味具足。 既饮食已,复往诣于音乐之地,游戏山中,毗琉璃宝以为乐器,真金为絃,众宝鼓音,马瑙杂宝以为箫笛,诸天女众无量音声,如是无量无数音乐、乾闼婆音。 诸天女众遍身庄严,身诸乐具游戏受乐,以自娱乐,歌乐音声宫商和雅,音曲齐等,皆悉具足。 为增欲乐,既作歌音,复往诣于铃音之地。 其地铃网微风吹动,出于无量百千妙音,闻之欢喜歌舞戏笑,种种妙宝庄严其身。 复往诣于众鸟庄严莲华之池,其池众鸟,金银杂宝以为庄严,天女入中游戏受乐,各取金华而共游戏,以华相散,心无嫉妬,种种游戏,其声美妙。 八功德水,游戏其中。 「既游戏已,为增欲故,自欲难满,贪着欲烧,不知厌足。 复往诣于镜树之林,于此林中自见其身种种庄严,功德具足,种种镜中见种种色,十倍放逸。 何以故? 女人之性,三种放逸。 何等为三? 一者自恃身色而生放逸;二者自恃丈夫而生放逸;三者憍慢而生放逸。 自见身色,轻余女人。 复舍此地,更诣一林,名一切时。 其林一日具有六时,常不断绝犹如轮转,以六种时而为庄严。 林中众鸟无量杂色,随其林中时分相似,共游林中,离于嫉妬,心怀悦乐。 见此林已,随心所念,入六时林,随时游戏而受悦乐。 种种时鸟自集游戏,与诸天女而相娱乐,于此林中受五欲乐,不念余林。 时天帝释既至此林,天女欢喜歌舞戏笑,供养帝释。 如是帝释,一林之中种种功德皆悉具足。 「复次,比丘观天帝释第二园林有几种林? 名字何等? 彼以闻慧见:帝释林名一切游戏。 有何功德? 彼见闻知:其林自体名一切林,于此林中多有天子,共诸天女游戏受乐,百千天女随念游戏。 于游戏处有八万四千行殿,毗琉璃宝以为其轮,阎浮檀金以为铃网,白银罗网以覆其上,七宝庄严。 第一天子或有乘马、或有乘鹅,或有乘空、或有地行,或有伎乐、或作歌音,围绕帝释向游戏处。 八万四千龙象,金网覆身,宝铃庄严,柔软缯褥以覆象上。 若象念慾,颐则开敷,香汁流出。 第一胜天乘此龙象,瞻仰帝释,前后围绕,诣游戏处。 八万四千天女种种庄严,瞻仰帝释,或歌或舞、或奏天乐、种种游戏,诣游戏处。 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游戏歌舞娱乐帝释,种种庄严,瞻仰帝释。 天后舍脂,乘千辐轮七宝之殿,真金毗琉璃、砗璩马瑙、天青珠宝、大青珠宝以为庄严。 驾百千鹅,阎浮檀金为身,珊瑚为足,赤宝为目,赤莲华宝以为其身,珊瑚为嘴,真珠为翅,以驾其殿。 随帝释念而有所至,帝释坐上,以种种宝庄严其身,威德光明胜百日光同时并照,与后舍脂诣游戏处,胜余一切天女庄严足一百倍,共天帝释分座而坐,诣游戏处。 如是诸天受于色声香味触乐,与三十三天向一切乐林。 一切天众围绕帝释及以舍脂,如前所说,受于无量百千种乐。 龙象之殿,大臣侍卫歌乐音声娱乐帝释,向一切乐林游戏受乐。 欲至彼林,先住天女闻天乐音,手执莲华作众伎乐出迎帝释。 帝释见之,告诸天众:『此诸天女,一切林中种种众宝以为庄严,种种音声。 我今与之游戏林中。 』时诸天众闻帝释说,白言:『天王! 此诸天女,王之给侍,常归于王,以王为主。 』帝释告言:『此天女等,非我给使,非归于我,非我业力;以自业力,自业受身,随其自业有上中下,是故天女有上中下,非是我力。 』 「尔时,帝释而说颂曰: 「『下业得下报,众生道成就,  中业得中报,上业丈夫身。 若人所作业,随业得果报,  其人时处业,于此身中受。 若天光明轮,游戏种种乐,  斯人得善果,清净胜业故。 若丈夫作业,或善或不善,  受于果报时,或苦或受乐。 此种种乐报,种种天游戏,  此非我因缘,由彼前业得。 』 「时诸天众闻天帝释说此偈已,皆生随喜,合掌顶受,向一切乐林,欲共游戏。 诸天女等,或百或千,手执莲华种种庄严。 一一天女形貌色相悉无差别,歌音亦尔,善业所化。 瞻仰帝释舞戏而行向游戏林。 其林宝树,白银为叶,白银为地,银色众鸟充满其中,出种种音。 帝释为首与诸天众次第而入,种种宝光,若身若地,光明旋转遍虚空中,帝释见已,心大欢喜。 天女歌音,宫商齐等,天乐音声。 八万四千行殿,驾以龙象,铃网庄严出众妙音。 无量天子、九十九亿天女赞叹帝释,受六欲乐。 「时天帝释与诸天女复往诣于一切乐林,乘大龙殿,亦如前说。 天主释迦及余天众,次入金林,金叶金果五丈夫量,其味甜美,众香具足,食之增欲。 龙象食之,醉欲而行,闻众乐音,舞戏自娱;诸天见之,生希有心,舞戏可爱。 食已舞戏,种种鸟音于此林中,银色众鸟住于金林,第一端严。 「时天帝释与后舍脂,及诸天众、天子天女游戏受乐,余天子等各与天女歌舞戏笑互相娱乐,以善业故,不生嫉妬。 复往金林,林中有池,名曰清凉,金色莲华、毗琉璃华种种和集,围绕帝释天善法堂,共天帝释娱乐受乐,与天女众久时在于莲华池边作众伎乐。 共善法殿一切天众,复入一切乐林,其林皆悉毗琉璃树,金果具足,美味充满如波那婆果,色香味具。 诸天取果,开而饮之,其味胜于人中上味摩偷之酒,诸天饮之,无有醉乱。 天有三种放逸受乐:一者天女;二者食果;三者五欲。 是为三种受放逸乐。 如释迦天主所食天饭苏陀之味,自业成就。 一切天众恭敬围绕,一一方面于毗琉璃林游戏受乐,种种众鸟及以众蜂,铃网弥覆。 「既游戏已,还与天众入善法堂,有第三林,名曰无比。 释迦天王有五百子,天女围绕游戏其中,其园广博,所受之乐,次如帝释。 常顺法行,正见无邪;以正见故,于斗战时,胜阿修罗。 若人供养父母,恭敬沙门、婆罗门,随顺无诤。 彼作是念:『我今当将诸天女等,诣无比林。 』一一天子有一那由他天女以为眷属,妙色具足,皆共一心,游戏受乐。 时诸天子诣帝释所,白言:『天王! 我今欲往至无比林游戏娱乐,愿与我等,至彼林中。 』时天帝释告天子言:『吾已游戏,今欲顺法以自利益,乐从欲生,不可满足。 我今舍乐,畏放逸过,放逸过毒,是故舍离。 』 「时天帝释而说偈言: 「『不放逸不死,放逸是死处;  不放逸不死,放逸常生死;  不放逸不死,放逸是死句;  我以不放逸,今得天中胜。 我今信如来,汝当修行法,  我于佛教法,不敢有违失。 若违如来语,贪欲愚痴人,  不得脱众苦,常受诸衰恼。 』 「时天帝释说是语已,入善法堂。 尔时,帝释子、诸天子等,生大欢喜,共诣本宫,金宝庄严,歌颂娱乐;还其所止,击鼓相命,欲诣园林游戏受乐。 尔时,七万天子各乘宝殿,有乘天鸟,与诸天女游行空中,天众围绕。 或有游于莲华池间,奏诸天乐歌舞戏笑,诣无比林。 时帝释子天鬘庄严,雨栴檀香,其明晃耀犹如日光,或有光明如月盛满、有如星宿,随其自业,向无比林,各各爱恋,其心无间。 入彼林中受天快乐,其林端严不可喻说。 入彼林时,香气无比,牛头栴檀香十六分中不及其一,闻此香已,生希有心。 复入饮林,为求乐故,次第入林。 以善业故,毗琉璃树、金树银树、颇梨迦树,各有百数种种杂色,犹如杂綵,其树杂色,庄严奇妙,亦复如是无量色相。 天子见之,如净明镜无量百千,四顾观视生大欢喜,天女围绕,闻众乐音,心甚欢喜。 复于异处游戏自娱,其林众鸟,真金为翅,毗琉璃为胸,珊瑚为足,白银为背,赤真珠宝以为其目,出众妙音。 复有天子闻斯妙音,各相谓言:『谛听,谛听! 众鸟之音,无量音曲,与天女音不可分别。 』闻鸟声已,复诣异林游戏受乐。 见诸池中千叶莲华,光明如日。 至彼池间,种种庄严如前所说,与诸天女围绕华池,歌舞戏笑娱乐受乐。 复与天女更至异林,于此林中河泉流水,于其河中有种种水,所谓流乳及以流饮,甜美众水,天子饮之。 多有众蜂、众鸟百数,金银珊瑚杂色宝石集在河中。 天子天女于此林中游戏自娱,经于多时,受五欲乐。 复往诣于华树林中,其林众华悉不萎变,香气普熏满十由旬,所谓月光明华、月色华、白色华,清凉无热如星色华。 复诣果林,其林有果,所谓蜜搏树果、辛味树果、柔濡树果、香鬘树果,闻香即饱。 六味树果、如意味果、无厌足果,如是无比林中,具足此果,善业所生。 于此林中,游戏受乐,饭食餐饮。 「复往诣于鸟舞之林,其林众鸟游戏歌舞,出妙音声,天子闻之,即受快乐。 复诣杂林,其林异色,一切华果如前所说,河池众鸟亦复如是,故名杂林。 于此林中,五欲自娱,乾闼婆音,久受快乐。 释迦天王作是思惟:『我诸子等,何处受于放逸之乐,不觉退没? 』时诸天子知天帝释心之所念,至帝释所,诸天女等,各还本宫游戏受乐。 「尔时,帝释见诸天子而说颂曰: 「『悕望诸境界,爱心难厌足,  离爱则知足,此人无忧恼。 若人爱欲境,则不得安乐,  境界如毒害,后世受苦恼。 若初若中后,若现在未来,  求乐不可得,后则受苦恼。 一切诸世间,增长于生死,  流转不暂停,和合必有离,  未曾有免者。 乐为苦所覆,  无量诸诳惑,众生痴所诳,  游戏于爱欲。 一切痴爱人,  未曾有厌足,境界难满足,  如火益乾薪。 世间爱所诳,  难满亦如是,虽近于死地,  犹不生厌离。 为爱境所诳,  不求善资粮,天退不自在,  为爱所诳惑。 我今教呵汝:  汝为欲所迷,当作自利益。 法为第一道,若有行法者,  从乐得乐报,能如是行者,  得寂灭涅槃。 是故应修福,  以求涅槃乐,若有常修福,  得至无尽处。 天闻帝释说,  寂静心调柔。 是时帝释子,  调伏顺父教。 』 「时天帝释教呵诸子令顺正道、修行善业,闭恶道门。 诣于杂林游戏受乐,诸善所生。 帝释天王有五百殿,种种诸宝颇梨珊瑚金银、天青宝王、天大青宝种种诸宝。 释迦天王见种种林,诸莲华叶如日初出,以为庄严。 「帝释见已,而说颂曰: 「『人中造福德,人中无量种,  作种种福德,种种皆成就。 不作众善业,为心怨所诳,  退时不自在,堕于极恶处。 一切诸宫殿,诸业所庄严,  以善业增长,成就天人报。 』 「尔时,释迦天王说此偈已,复诣余殿,其殿敷置无量柔软宝庄严座以为严饰,善业所化。 时憍尸迦见此宫殿,处之受乐。 复至银殿,无量光明、无量众宝、无量众华严饰其殿,无量天女游戏受乐。 复至园林诸天女等,其地柔软,众华庄严,其林广博,种种金鸟出众妙音,众蜂围绕如意之树。 释迦天王普眼所观,天众围绕游戏受乐,其身威德胜于日月。 金树林中毗琉璃殿,以众宝柱而为庄严,诸莲华池青宝庄严。 时天帝释作如是念:『我入宝殿游戏受乐。 』诸天亦念:『天王欲入,与诸眷属、天女围绕欢娱受乐。 』尔时,帝释知天所念,告诸天子:『汝等各各游戏园林。 』时诸天子闻天王教,各入华池与其天女游戏自娱。 「天王入殿,坐于清净毗琉璃床。 以善业故,其殿清净犹如明镜,于此净壁,悉见古昔诸天王等退没之相及以名字,其名曰:钵浮多天王、自在天王、无忧天王、正慧天王、一切乐天王、善住天王、普明天王、一切爱天王、千见天王、威德天王、持德天王、青色天王、不退天王、如幻天王、斋戒天王、福德天王、诸游戏天王、挮罗天王、憍尸迦天王。 以善业故,见如是等三十三天王。 如是天王善业尽故,退堕地狱、饿鬼、畜生,随所生处受大苦恼。 若入地狱,壁上见其受大苦恼;若堕饿鬼,见其壁上受大苦恼,饥渴烧身羸瘦苦恼,筋骨相连;若堕畜生,见其壁上互相残害,受大苦恼;若生人中,追求作业,受种种苦。 如是见诸生死无可乐处,于生死中多诸过患,无坚无常,变易破坏。 如是天王皆悉退没,以自业果,生于地狱、饿鬼、畜生。 云何舍于如是大乐,受斯苦恼? 云何可忍? 奇哉! 生死甚为大苦,能将天人至大怖处。 第二天王受斯大苦。 释迦天王第一胜人,见此事已,生大厌离,自观其身闭三恶道,从天中死生于人中,人中命终还生天上。 若生人中,生安乐国城邑聚落,生大姓家,行正法处,离于邪见憍慢谄曲。 复有自见生于人中,为国王子、大臣之子、正见家生,大富自在。 人中命终,当生何处? 即自见身还生天中,具大神通,第一光明,共余天众食于杂食,心生愧耻,以业薄故,随所作业,如业得食。 后于生处,不见胜食,愧心思惟:『我当几世受如是报? 』以善业故,于殿壁中自见其身,天中七生,人中七生,去来七返,无第八生,非于天中,非于人中,非地狱中,非饿鬼中,非畜生中。 帝释心念:『云何我身无复生处,我生何处而不可见? 』心生惊怪,何故无有第八生处? 久思惟已。 即自念知:『先闻世尊说如是言:「须陀洹人,七生之后入无余涅槃。 」我必如是。 』以清净心敬礼世尊,发欢喜心,坐其金座,阎浮檀金以为床座,众宝庄严。 复于壁中见诸先世退没天王,复念入于善法堂上,见诸天众,利益诸天。 「时天帝释从其座起,往诣杂林,共诸天子天女眷属游戏自娱,受五欲乐。 种种众鸟庄严林树,及以莲华以为严饰。 诸天见已,作诸伎乐乾闼婆音,至帝释所,皆为作礼围绕帝释。 天子天女歌舞游戏,种种欢喜。 善法堂天种种庄严,共诸天女围绕帝释,作众伎乐,诣善法堂,一切欢喜歌舞戏笑。 时善法堂所住诸天,随帝释行,供养帝释,种种音声,鼓天伎乐,种种歌舞出美妙音,遍诸天众。 异住诸天闻此乐音,皆来诣于善法堂上,皆为天王稽首作礼,右绕而住。 无量百千诣善法堂,善知歌舞,种种庄严。 以善业故,生在其中,戒善所护,受斯大果,一切天众乐报成就。 其善法堂纵广五百由旬,其色鲜妙如融金聚,毗琉璃树以为庄严,种种宝花周匝严饰。 其花香气满五由旬,常若新出,令心爱乐,未曾厌足。 如是天众给侍帝释,九十九那由他天女随天帝释入欢喜殿,金毗琉璃车璩宝柱以为庄严,其床柔软,敷以天衣,释迦天王悉令就坐。 诸天受教,即皆就坐。 正法念处经卷第二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4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