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宝积经卷第一百四 内容: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四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善住意天子会第三十六之三破菩萨相品第六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如佛所说,菩萨摩诃萨初发心者,以何义故名初发心?」佛告文殊师利:「若有菩萨等观三界一切想生,如是得言最初发心。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初发心也。」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 如我所解佛说义者,若有菩萨贪欲心生是初发心、瞋恚心生是初发心、愚痴心生是初发心。 世尊所说,将无谓是为初发心。」尔时善住意天子问文殊师利言:「大士! 若诸菩萨起贪恚痴名初发心者,所有一切具缚凡夫皆即名为发心菩萨。 所以者何? 彼诸凡夫从昔至今常发如是贪恚痴等三毒心故。」文殊师利语善住意言:「天子! 汝言一切凡夫从昔已来常能发是三毒心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 一切凡夫心力羸劣,不能发起是贪恚痴。 唯有诸佛世尊、一切阿罗汉辟支佛、不退转地诸菩萨等,乃能发是贪恚痴耳,是故凡夫不能得发。」善住意言:「大士! 仁今何故作如斯说? 令此会众不识不知,陷诸疑网深可怖畏。」尔时文殊师利语善住意言:「天子! 于意云何? 如彼飞鸟往来空中,彼鸟足迹在虚空中。 有发行乎? 无发行也?」善住意言:「非无发行。」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 天子! 以是义故我作此说。 若有能发贪欲恚痴,唯彼诸佛、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乃能发耳。 天子当知! 无有依处是名为发、无有取着是名为发;既无依处又无取着,是即无句斯谓为发,是无分别句斯谓为发,是不可生句斯谓为发,是不实句斯谓为发,是非物句斯谓为发,是不来句斯谓为发,是不去句斯谓为发,是无生句斯谓为发,是无攀缘句斯谓为发,是无证句斯谓为发,是不诤句斯谓为发,是不思句斯谓为发,是不坏句斯谓为发,是无言句斯谓为发,是不破句斯谓为发,是无字句斯谓为发,是无执句斯谓为发,是无住句斯谓为发,是不取句斯谓为发,是不舍句斯谓为发,是不拔句斯谓为发。 天子当知,是为菩萨初发心也。 天子! 发心菩萨若于如是一切诸法,不爱着、不思想、不见不知、不闻不识、不取不舍、不生不灭,是则名为真发心也。 天子! 是菩萨摩诃萨若能依止如是法界、如是平等、如是实际、如是方便,则彼贪欲瞋恚愚痴等发。 又若决能如是依止,则彼眼耳及意等发,则彼色取乃至识取等发。 如是则一切诸见发,无明有爱发,乃至十二因缘有分发,五欲众事发,爱着三界发,我见发,我所见发,我见为根本六十二见发,佛想发,法想发,僧想发,自想发,他想发,地想发,水想发,火想发,风想发,空想发,识想发,四颠倒发,四识住发,五盖发,八邪发,九恼发,十恶业道发。 天子当知,我今举要言之,一切分别、一切分别处、一切语言、一切诸相、一切进趣、一切希求、一切取着、一切思想、一切意念、一切障碍,菩萨皆当发。 汝应如实知,天子! 以是义故,汝今若能于此诸法不爱着不思想者,是则名为真实发也。」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 文殊师利! 汝今乃能为诸菩萨具宣如是初发心义。 文殊师利! 汝于往昔已曾供养无量无边过恒沙数诸佛世尊,能说斯耳。」尔时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今此文殊师利所说菩萨最初发心及获无生法忍,先后二事平等无差耶?」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舍利弗! 昔然灯世尊授我记言:『摩那婆! 汝于未来过阿僧祇劫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觉。』舍利弗! 我于彼时亦不离此心得无生忍。 如是舍利弗! 汝当知彼一切菩萨初发心义,如文殊师利所言无有异也。」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者,皆是初发。 何以故? 如世尊说,一切初发皆是不发,其不发者即是菩萨最初发心。」说是法时,二万三千菩萨证无生忍,五千比丘于诸法中漏尽解脱,六十亿诸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尊者大迦叶白佛言:「世尊! 今此文殊师利乃更为斯能作难作,宣说如是甚深法门,令诸众生多所利益。」文殊师利谓迦叶言:「大德迦叶! 我实不为难作之事。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皆无所作,亦复无有已作今作当作。 唯大迦叶! 我于诸法非作不作,其义亦尔。 又大迦叶! 我于众生无有度脱亦无系缚。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无所有故。 迦叶! 云何于世尊前发如是言能作难作。 又大迦叶! 我无所作,慎勿言我能作难作。 又大迦叶! 我实不作。 非独我不作,如来亦不作、辟支佛亦不作、阿罗汉亦不作。 又大迦叶! 有何等人能作难作? 若欲正言能作难作,但彼一切婴儿凡夫。 如斯说者是名善说。 所以者何? 如诸如来皆悉无有已得今得当得,乃至一切声闻辟支佛亦无所得,唯彼凡夫一切皆得。」时大迦叶复白文殊师利言:「大士! 一切诸佛不得何等?」文殊师利言:「一切诸佛不得我、不得福伽罗、不得众生、不得寿命、不得士夫、不得断、不得常、不得诸阴、不得诸入、不得诸界、不得诸名色、不得欲界、不得色界、不得无色界、不得分别、不得思惟、不得念处、不得因生、不得颠倒、不得贪恚痴、不得此世、不得彼世、不得我、不得我所,乃至不得一切诸法。 大德迦叶! 如是一切诸法次第不得亦复不失,不缚不解、不取不舍、不近不远。 是故迦叶! 应当觉了如是法门,若诸佛世尊皆不得者,则彼等非法无闻。 凡夫一切斯得,是故凡夫能作难作,非诸佛作、非辟支佛作、非阿罗汉作,是乃名为凡夫作也。」迦叶复问:「作何等也?」文殊师利言:「作断作常、作染着作依止、作忆念作取舍、乃至作彼一切戏论、分别随顺高下等事。 是故大德迦叶! 如是诸法,诸佛世尊皆无所作,无有已作今作当作,唯彼凡夫能作难作。」尔时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 所言无生忍者,云何名为无生忍也? 世尊! 复以何义而更名为法无生忍? 菩萨云何得斯忍法?」佛告文殊师利言:「实无有人于生法中得无生忍。 所言得者,但有语言名字。 何以故? 以无生法不可得故、离攀缘故,不得法忍。 得无所得、无得无失,是故言得无生法忍。 复次文殊师利! 彼无生法忍者,所谓一切法无生如是忍故,一切法无来如是忍故,一切法无去如是忍故,一切法无我如是忍故,一切法无主如是忍故,一切法无取如是忍故,一切法无舍如是忍故,一切法无所有如是忍故,一切法无实如是忍故,一切法无等如是忍故,一切法无等等如是忍故,一切法无比如是忍故,一切法无染如虚空如是忍故,一切法无破坏如是忍故,一切法无断如是忍故,一切法无垢如是忍故,一切法无净如是忍故,一切法空如是忍故,一切法无相如是忍故,一切法无愿如是忍故,一切法离贪恚痴如是忍故,一切法如如如是忍故,一切法法性如是忍故,一切法实际如是忍故。 如是一切法,无分别、无相应、无忆念、无戏论、无思惟、无作无力、羸劣虚诳,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镜像如芭蕉、如聚沫如水泡,如是忍故。 所可忍者亦无可忍,非法非非法,但以名字说斯法耳,然彼名字亦不可得,本性自离。 如是言忍,信解乐入、无惑无疑、无惊无怖、无动无没,遍满身已正受而行,不得其身亦无住处。 文殊师利! 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法中得无生忍,乃至不行一切想故。」尔时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 所谓忍者,云何为忍? 乃至不为境界所坏,故名为忍。」时彼善住意天子问文殊师利言:「大士! 何等不为境界所坏?」文殊师利言:「天子! 所谓眼,何法坏眼? 谓彼善色恶色是能坏眼。 如色坏眼,彼声坏耳乃至法坏意亦如是。 天子! 若菩萨眼见色,不取相不耽好、不分别不思惟、不爱不厌,知本性空无有念想,不为众色之所伤败;乃至意法亦如是。 天子! 若其六情无着无缚无坏无伤,如是菩萨住于法忍。 住法忍故,于一切法无所分别,无生不生、无漏不漏、无善不善、无为不为,不念世法及出世法,不分别不思惟,是则名为无生法忍。」说此法时,有六万三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尔时善住意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言:「大士! 云何菩萨摩诃萨发起胜行,超越转增入诸地也?」文殊师利言:「天子! 谁于其间能发胜行,而言诸地有超转者?」善住意言:「大士! 仁岂不知诸菩萨等所行殊胜彼彼转增,乃至超越能满十地乎?」文殊师利语善住意言:「不然。 天子! 我闻佛说,一切诸法犹如幻化。 汝不信耶?」善住意言:「大士! 世尊诚言,谁敢不信?」文殊师利言:「天子! 如彼幻人及幻,岂有胜行超越转入,乃至具足十地耶?」善住意言:「不也。 大士!」文殊师利言:「如是天子! 若使幻人及幻能有超行转入者,则吾等亦当如是超越转入。 何以故? 如世尊说,一切诸法皆如幻化,故无转入。 天子! 是故若说诸地有转入者,即非转入。 我亦不言地有转入。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无转入故。 是故法于法中不得转入,所谓色于受中不得转入,受于色中不得转入,想于行中不得转入,行于想中不得转入,识于色中不得转入,色于识中不得转入。 天子! 如是乃至于一切法,皆应如是作四句说。 「又眼不于耳中转入,耳不于眼中转入。 鼻不于舌中转入,舌不于鼻中转入。 身不于意中转入,意不于身中转入。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其性各异行自境界,顽痴无知无有觉识,亦如草木牆壁瓦石、如镜中像、如幻如化,不可证触,一相无相。 以是义故,一切诸法无有超转,不出不入、无去无来。 天子当知,若诸菩萨如是解知彼一切法无超转者,不复更有诸地分别,亦无入道、无有舍地亦无退转,于彼菩提超转之中无有失灭。 何以故? 若人见彼阴界诸入是真实者,彼无超转。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性本净故。 天子! 是名菩萨超越道地。 天子! 譬如幻师化作十重辇舆宫阁,即令化人居处其内。 天子! 于意云何? 彼人宫阁有定所不?」善住意言:「无也。 大士!」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 天子! 见菩萨地有超转者,其事若此。」破二乘相品第七之一尔时善住意天子复问文殊师利言:「大士! 或时有人至大士所求出家者,大士尔时当云何答? 云何为说出家度法? 云何授戒及教持戒?」文殊师利言:「天子! 若其有人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当教彼如是言曰:『诸善男子! 汝今不应发出家心。 汝若不发出家心者,我当教汝真出家法。』所以者何? 天子! 若求出家,则求欲界,亦求色界、求无色界,复求世间五欲之乐,及求未来果报诸事。 若善男子有所求者彼不证法,不证法故彼则见心。 是故天子! 若无所取,彼为证法。 以证法故则不见心,不见心故则不出家,不出家故则无出家心,无出家心故彼则不发,以不发故则无有生,以无生故彼则尽苦,以尽苦故则毕竟尽,毕竟尽故彼则无尽,以无尽故则不可尽,不可尽者则是虚空。 天子! 我时于彼善男子所作如是教。 复次天子! 若复有人来诣我所求出家者,我复教彼如是言曰:『诸善男子! 汝今莫发出家之心。 所以者何? 彼心无生不可得发,汝莫为异而保此心。』复次天子! 若更有人来诣我所求出家者,我复教彼如是言曰:『诸善男子! 汝今若不断除须发,如是汝则真实出家。』」尔时善住意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言:「大士! 以何义故作如斯说?」文殊师利言:「天子! 世尊说法无所断除。」善住意复问言:「何等不断亦复不除?」文殊师利言:「天子! 色法不断亦不除,受想行识不断亦不除。 天子! 若复有人作如是念:『我除须发乃为出家。』当知彼人则住我相,住我相故则不见平等。 又见我故则见众生,见众生故则见须发,见须发故生剃除想。 天子! 彼若不见有我相者则不见他相,无他相故则无我慢,无我慢故则无吾我,无吾我故则无分别,无分别故则无动摇,无动摇故则无戏论,无戏论故则无取舍,无取舍故无作不作、无断不断、无离无合、无减无增、无集无散、无思无念、无说无言,如是则名安住真实。」善住意言:「大士! 实义云何?」文殊师利言:「天子! 所言实者即是虚空,如是虚空得名为实。 无起无尽、无减无增,以是故言虚空为实、性空为实、如如为实、法界为实、实际为实。 如是实者则亦不实。 何以故? 以彼实中不可得故名为不实。」尔时文殊师利语善住意言:「天子! 若复有人来诣我所求出家者,我当教彼如是言曰:『诸善男子! 汝今若能不取着彼袈裟衣者,吾则以汝为真出家。』」善住意言:「大士! 以何义故复如斯说?」文殊师利言:「天子! 诸佛世尊无有取法,凡所宣说不为取着。」善住意言:「不取何等?」文殊师利言:「天子! 谓不取色若常无常,乃至不取识若常无常;不取眼若常无常,乃至不取意若常无常;不取色乃至不取法;不取贪欲不取瞋恚不取愚痴不取颠倒。 天子! 如是乃至一切诸法皆悉不取而亦不舍、不合不离。 天子! 若取袈裟,当知彼即大有见相。 天子! 是故我说不以取着袈裟而得清净及得解脱。 所以者何? 天子! 诸佛世尊大菩提处无有袈裟。」善住意言:「大士! 何法是袈裟?」文殊师利言:「天子! 汝问何法为袈裟者,贪欲是袈裟、瞋恚是袈裟、愚痴是袈裟、因是袈裟、诸见是袈裟、名色是袈裟、妄想是袈裟、执着是袈裟、取相是袈裟、语言是袈裟,如是乃至戏论一切诸法皆是袈裟。 若知诸法无善不善,无思无念,是名无袈裟。 若无袈裟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无垢浊,若无垢浊则无障碍,无障碍故亦无有作是谓思量。」善住意言:「大士! 所言思量,思量者以何义故名曰思量?」文殊师利言:「天子! 彼思量者,于法平等无有增减、无作不作,故言思量。 天子! 若能于法不作增减,如世尊说不应复起想念分别,故言思量。」善住意言:「何等名为不作增减?」文殊师利言:「天子! 过于平等。 过平等已法不可得,所谓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不可得。 彼法非如,无增减作、无吾我作、无有人作、无众生作、无寿命作、无有断作、无有常作、无有分别阴入界作、无有分别佛法僧作,亦无有念是持戒作、是破戒作、是烦恼作、是清净作、是得果作、是须陀洹作、是斯陀含作、是阿那含作、是阿罗汉作、是辟支佛作,乃至此是空作、是无相作、是无愿作、是明解脱作、是离欲作。 如是天子! 此皆为彼无闻凡夫思量分别说斯法耳。 汝应当知,此是最下痴人求欲得法妄想取着,是故如来为断彼着而演说是思量分别作不作事。」于是善住意天子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大士! 快说如是甚深法门。」尔时世尊亦复赞可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 文殊师利! 汝今乃能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复语善住意言:「天子! 若复有人来诣我所求出家者,我当教彼作如是言:『诸善男子! 汝今若能不受具戒,如是则名真出家也。』」善住意言:「大士! 以何义故作如是语?」文殊师利言:「天子! 如世尊说,唯有二种受具戒法。 何等为二? 一受正平等戒,二受邪不等戒。 是中何者邪不等戒? 谓堕我见、堕人见堕、众生见、堕寿命见、堕士夫见、堕断见、堕常见、堕邪见、堕憍慢、堕贪欲、堕瞋恚、堕愚痴、堕欲界、堕色界、堕无色界、堕取着分别。 天子! 是为略说堕于一切不善法中、堕逐恶知识妄取一切法、堕不知出要解脱之处。 天子当知,是名受邪不等戒也。 天子! 是处何者是受正平等戒? 谓空是平等、无相是平等、无愿是平等。 天子! 若能如是入三解脱门,如实觉知,不分别不思念,于一切法无有退转,天子! 是名受正平等戒也。 复次天子! 若贪欲发、若瞋恚发、若愚痴发、若爱无明发、我见发、我见为根本六十二见发、三邪行发、四颠倒发,乃至八邪、九恼、十不善业道等发,故名受正戒也。 天子! 譬如一切种子草木树林,皆依大地而得生长,其地平等无心念作。 如是天子! 若佛法中正受戒故具足成就。 天子! 譬如一切草木种子,依大地住而得增长。 天子! 当应如是具受正戒。 所以者何? 住于戒故道法增长,如彼种子戒亦复然。 又如种子增长得名成就。 如是住于戒故,所有一切助菩提分法出生增长得名成就,天子! 是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一切声闻受正戒也,所谓入彼三解脱门,一切戏论语言灭处。 天子当知,若能如是受具戒者,是名受正,非不正也。」尔时文殊师利复语善住意天子言:「天子! 我今更于如是出家、如是受具,如是教曰:『诸善男子! 汝今若能不持禁戒,如是则为真实持也。』」善住意言:「大士! 以何义故作如斯说?」文殊师利言:「天子! 一切诸法悉无所取故无可持。 云何此戒而独有持? 天子! 戒若可持则持三界。 天子! 于汝意者以何为戒?」善住意言:「大士! 若能具足波罗提木叉者,是名为戒。」文殊师利言:「天子! 云何名为波罗提木叉?」善住意言:「大士! 所谓持身及以口意,三业具足,是则名为波罗提木叉也。」文殊师利言:「天子! 于意云何? 今是现前何处有是身业可作? 如是过去未来亦无有作。 彼皆无作、无有像貌,可得言有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及颇梨色耶?」善住意言:「不也。 大士!」文殊师利言:「天子! 彼名何等? 云何而说?」善住意言:「彼名无为,实不可说,如是乃至意作亦然。」文殊师利言:「天子! 于意云何? 彼无为者可作有为乎?」善住意言:「不也。 大士!」文殊师利言:「天子! 以是义故我如斯说,彼若不持名真持戒。 天子! 若言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者,为学实际。 当如是知,无所持故言增上戒学,无所知故言增上心学,无所见故言增上慧学。 如是心不分别故、不忆念故、不生殊异故,名最上心学。 如心学,戒慧亦尔。 天子! 若不得心则不念戒,若不念戒则不思慧,若不思慧则无复起一切疑惑,既无疑惑则不持戒,若不持戒是则名为真持戒也。 天子当知,彼持戒者则无所欲,无所欲故则无退还,无退还故彼则清净,彼清净故则得解脱,彼解脱故则得精进,彼精进故则无有漏,彼无漏故则住正行,住正行故则无像貌,无像貌故即是虚空。 何以故? 以彼虚空无形相故。 是故天子! 若有人能如是学者则为不学,彼无学故则为真学。 于何处学谓无处学? 云何无处? 谓空平等。 天子! 若能正住空平等者,是则名为真住戒学。」尔时文殊师利复语善住意天子言:「天子! 若人能作如是出家、如是受具,我复教彼如是言曰:『诸善男子! 汝今若能受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笃信檀越供养众具,而能于中不起分别、不念报恩,是乃名为清净持戒。』」善住意言:「大士! 以何义故作如斯说?」文殊师利言:「天子! 所谓若人取彼施者、受者、财物三事故,是为报恩。 又若见彼是为报恩,若思惟彼是为报恩,若分别彼是为报恩。 天子! 若不见彼不取彼、不思惟彼、不分别彼者,有何可报? 何以故? 以从本来毕竟清净,如是报故。 天子! 彼若取若见、若思惟、若分别及念报者,是谓凡夫,非阿罗汉。 所以者何? 是诸凡夫于一切时常行取着,思量分别此受彼与、彼垢此净,以是分别故有报恩。 云何报恩? 谓诸凡夫于生死有取后生身,是故于彼欲行报恩。 天子! 诸阿罗汉不受后有,毕竟不见、不思量、不分别,无有此彼,更不受身,当于何处而报恩也? 天子! 若受彼施,当行三净然后乃受。 何谓三净? 一不见己身即无施者,二不见他人即无受者,三不见财物即无施事。 天子! 如是三净则毕竟净,如斯净已复何用报? 天子! 以是义故我如是说,若受三千大千世界笃信檀越一切众具,不分别、不念报者,是名世间真胜福田,是真出家、是净持戒。」尔时文殊师利复语善住意天子言:「天子! 我与彼人如是出家、如是戒已,当复教言:『诸善男子! 汝今若能不行阿兰拏不在聚落、不处近不住远、不独坐不众居、不多言不杜默、不乞食不受请、不事粪扫衣不受他衣钵、不多贪不少欲、不多求不知足、不树下不露地、不服腐烂药不受肉与苏,善男子! 汝若能于一切头陀不起分别如是行者,则名具足行头陀也。』何以故? 若以忆念分别行者,即是我慢心见诸相。 天子! 若如是行则如是念,我受粪扫衣、我行乞食、我住树下、我坐露地、我行阿兰拏、我服腐烂药、我少欲、我知足、我行头陀。 天子! 若正行者不生如是念。 所以者何? 为彼无有一切分别故。 彼于尔时尚不见我,况当计有头陀功德? 若见有者,无有是处。 天子! 是故若有如是行头陀,不忆念、不分别,我则说为真头陀也。 何以故? 天子! 若斯人者,拂去贪欲、拂去瞋恚、拂去愚痴、拂去三界、拂去五阴、拂去十二入、拂去十八界,如是我说为真头陀。 何以故? 以彼头陀,不取不舍、不思不念、不修不行、非法非非法,是故我说真头陀也。」尔时文殊师利复语善住意天子言:「天子! 我与彼人如是出家、如是行已,当复教言:『诸善男子! 汝今若能不观四圣谛、不修四念处、不修四正勤、不修四如意足、不修五根、不修五力、不修七觉分、不修八圣道,不修三十七助菩提法、莫证三解脱门。』何以故? 天子! 彼圣谛者入无生相,不可念知、不可修证。 所以者何? 彼无生中云何言证? 天子! 是故我言,夫念处者非念非思一切诸法,故言念处。 天子! 若比丘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故言比丘不住四念处思修四念处。 云何思修? 如彼不思不修故言思修。 如是次第乃至三十七种助菩提法,应如是知。 天子! 若彼禅行比丘于一切法悉无所得,无所得故不思念、不分别、不修不证。 何以故? 天子! 彼诸法但有名。 如三十七助菩提法,彼虽有名而不可得,唯以分别因缘故生。 一相无相,以如是名故如是说,其说亦无。 故彼虽复名字证知,终不可得,是则名为如实觉知三十七种助菩提法。」时彼善住意天子复白文殊师利言:「大士! 所言禅行比丘,何等名为禅行比丘耶?」文殊师利言:「天子! 若彼比丘于一切法但取一行极随顺者所谓无生是为禅行。 又复无有少法可取,是为禅行。 又不取何法? 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乃至不取一切诸法。 如是平等,是为禅行。 天子! 如禅行者,乃至无有一法相应,无合无散是为禅行。」尔时彼会大众多有无量百千众生,咸有疑心:「今此文殊师利所说如是,云何得与圣说相应? 所以者何? 世尊恒说,若人能入三解脱门名为涅槃。 又如佛说,若有修行三十七种助菩提法便证涅槃。 然而今者文殊师利更如是说,不应修是助菩提行,亦莫入彼三解脱门。 将非文殊师利虚妄说耶?」于是文殊师利知诸比丘及以众会咸皆有疑,即语尊者舍利弗言:「大德! 汝于今者最可证信,世尊记汝智慧第一。 大德! 汝于何时证离欲法? 且当证法时,岂不见四谛耶?」舍利弗言:「不也。」「岂不修三十七助菩提分法耶?」曰:「不也。」「岂不入三解脱门耶?」曰:「不也。 大士! 我于尔时乃至无有一法可见可除、可修可证、可选择者。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无为、无生、无言、是空。 若是空者,有何可证?」说此法时,众中有三万比丘于法漏尽心得解脱。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4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