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三 内容: 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三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观天品之二十二(夜摩天之八)「尔时,彼天渐更前近牟修楼陀夜摩天王,若歌若舞种种嬉戏,共受第一胜业果报。 彼一切天种种供养牟修楼陀夜摩天王,既供养已,坐在一处。 一切坐已,欢喜语说。 既语说已,天王告言:『汝一切天乐行放逸,相随而来。 自今以后,护命护法,勤行精进。 以护法故,常受快乐,乃至涅槃舍身已后,永无苦恼,常受天乐。』「尔时,彼处一切天众皆共和合,夜摩天王为说偈言:「『世间种种界,种种业自在, 天种种道来,善业生此处。 有中如是来,有中如是去, 如彼来时业,如来去亦尔。 诸有和合事,诸有意不乱, 皆是善业作,精进勿放逸。 长久时受乐,此后必定退, 退为第一苦,当有则无疑。 彼如是之义,我召汝为说, 汝等一切听,如如来所说。』「夜摩天王如是普为彼一切天和合利益已说此偈,告天众言:『汝等乐行境界所迷,然不觉知,天则减劣而不增长。 此境界乐,一切无常,当不寂静,得不饶益。 所谓何者? 一切皆听! 如汝所见,六正觉知者,七宝塔庙种种七宝庄严成就。 所谓六者:一是尸弃正觉知者;二、毗婆尸正觉知者;三、毗舍婆正觉知者;四、迦那迦牟尼如来正觉知者、五、迦罗迦居村陀佛正觉知者;六、迦叶佛正觉知者。 此六佛塔,天中久作,次第耳闻,我今供养。 以何因缘? 一切如是,我不曾见,我少心故。 彼诸世尊利益安乐诸世间故,往世曾来到此世间,我以如是次第闻来,得如是法。 「『彼迦罗迦居村陀佛,为夜摩天作大利益。 谓利益者,一佛塔化,是大希有如来境界,令住此间。 若此世界不敬沙门、婆罗门者,天朋则减。 此减劣相于此佛塔光炎之中,我皆现见,若减若退,唯我独见。 汝等放逸,放逸行多,是故不见,以着境界受欲乐故。 我以歌声召汝等来,为利益故。 汝等放逸,放逸而行即是死退。 我恐汝等食善业尽,堕于恶道,故召汝来。 六佛世尊利益无量诸众生故,已所说经。 彼诸如来于此塔中,皆悉书之,我已诵得。 天今善听,我为汝说,勿后退时而生悔心。』「尔时,彼天第一敬重,专心思念,一切默住,二种敬重:一、敬天王;二、敬重法。 谛意正住,其心不动。 「天王既见天众如是善调伏故,普告之言:『汝等始入初如来塔,尸弃如来壁上书经,饶益天众、利益天众、安乐天众。』彼最胜天共其天王牟修楼陀最初入塔,见尸弃佛毗琉璃像,在青宝床加趺而坐,于其壁中自书经言:「『诸比丘! 若天、若人有八种法障碍善法。 何等为八? 诸比丘! 所谓一者,若天、若人为放逸坏,不能作善若世间善、出世间善。 世间法者,若心懈怠、若心放逸,行放逸行,彼世间法一切皆坏。 若放逸者,于善友所不能看视,则为中人;若是怨家,怨则增长,求觅其便。 此是放逸妨世间法;诸有懈怠放逸行者,不能成就如是之业。 彼人业尽,知友亦尽,怨家炽盛增长大力,室家皆失,贫穷无物,为他轻贱。 第一凡鄙,所谓贫穷。 诸有贫穷凡鄙丈夫,善友知识、亲旧兄弟,贪瞋邪见一切增长。 彼愚痴者最为凡鄙。 何以故? 不善行故。 天所弃舍,一切侵陵,为他侵己或时致死,或时商贾亡失财物,以其放逸,放逸行故。 若诸比丘、若比丘尼、若优婆塞、若优婆夷如是放逸;常勤修行无记禅定,不得尽漏;唯贪食味,占相食时,妨乱其心。 如是放逸,放逸行者,常一切时心不清净,贪着食味犹如畜生食吐之者,其心如狗,亦如受持乌狗戒者。 如是之徒常放逸行,不读诵经,于眷属中、于多闻中,是少智者是为凡鄙,为诸檀越之所轻贱,离无所畏。 第一无畏,所谓多闻,能思惟法;第一凡鄙,所谓少闻。 彼少闻者,为他轻贱,不知自过,而于他所多贪瞋痴;于多闻者、真实知者,若于尊长、若于檀主有善根者,以愚痴故、放逸多故,生瞋心疮。 不善业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放逸行者,如是人中行放逸故,于世间义、出世间义以为妨碍。 「『诸比丘! 云何天中放逸,破坏此天? 自性行于放逸,放逸行天其心爱乐触味色香而行放逸,不见老至、不见破坏、不见退没,心不思惟善业尽灭,不习作法,不敬重佛及法、众僧。 彼离善心,行于放逸,佛出世时,不见不知,心不生信。 怖畏近至、衰祸近至、死苦近至,离别之苦近至不远,天女弃舍。 大怖近至,如在嶮岸而堕坠者,于先境界所受乐事不具足见,于异世中不随顺行,于临死时,不与其乐亦不安慰。 如是境界皆悉破坏,无有气势,于诸有中异处去时,不共相随。 若作放逸,放逸行业彼于有中则随逐行。 彼境界渴,心未厌足,放逸而死。 一切天舍,心生惊怖,迷于境界如是而死,彼时相应,或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之处。 是故天人一切不应行于放逸。』「『尸弃如来当尔之时,而说偈言:「『「若天一切时,成就境界乐,彼天既破坏,诸业随逐行。 乐不可常保,业聚集不失,乐所诳痴天,由业不自在。 境界现生乐,后能作衰恼,染着境界天,心常乱不定。 不知善福业,是生死病药,如药灯亦尔,为归亦为救。 有中之善业,随逐于众生,是故黠慧者,常应勤精进。 修福德为吉,舍境界为善,若有智眼者,知畏未来世。 黠慧预生怖,愚则至时畏,智者如是知,心常虑破坏。 若意常愚痴,则喜乐境界,为境界所迷,后则心生悔。 诸有身和合,智常不浊者,皆作福德业,无福德则苦。」』「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如是示彼一切天众,尸弃如来所说偈颂壁上书字最初法已,次第复示其余七法,作如是言:『我复为汝说余七法。 次谓傲慢无时[宋-木+惺]寣。 傲慢行者,常不[宋-木+惺]寣,于天人中恒为妨碍,常妨一切世间之法、出世间法。 云何名为妨世间义、出世间义? 身傲慢者,乱其心意;一切法义,意为前导,是故转行。 彼乱心意,行不善处、非所应处,非时而行,行边嶮处近恶知识。 不自测度亦不知他,不知自力、不知他力。 以傲慢故,不能作业,于自家事不知筹量,如狂不异。 不行正行,一切众中最为凡鄙,又于诸亲兄弟等中最为下劣。 彼不应作而便作之,所应作者则不能作。 彼所应作、所不应作,一切不知,亦复不知作与不作。 于法、非法亦不能知,又亦不知应说不说、应行不行,亦复不知是处、非处。 如是一切悉皆不知。 以傲慢故,而不能知持戒之法。 又慠慢故,不知时节、不知方处、不知住心及不住心。 以傲慢故,不知乐时、不知轻重又不知真、不知非真,戴面而行,无所畏忌。 「『又此傲慢于出世间法义妨者,云何为妨出世间义? 为此傲慢所妨乱者,不知业因、不知果报、不知善道及不善道,不知威仪、不知方处、不知时节、不知裁量足与不足、不知大众。 虽得闻法,不能修行;于未闻法,心不欲闻,无心访问。 凶顽不畏,语不依理,心意动乱如风动尘分散处处,彼心如是常乱不定。 彼心意乱傲慢行者,不修禅定、不能摄心,见色则着,乐于境界。 或时着欲,眼常动转,如是[懂-重+隻]者,不正眼故,行于傲慢,或因着欲或是醉乱,或时祸祟或时狂病,一切时尔,更不余异。 彼如是故,为诸世间之所详指。 如是指故,则为一切之所轻贱,不知自过。 彼非饶益又非利益,亦非安乐,彼则于义皆不成就。 「『云何傲慢于出世间法律为妨? 云何复于傲慢者中以为妨碍? 谓彼人中有出家人,傲慢之行最为鄙劣。 此法毗尼能离傲慢,一切端严;不离傲慢则不端严。 彼傲慢人不能修禅,不知住止,常行城邑聚落等中,不行好处,不能说法调伏檀越,唯贪饮食床卧敷具,唯不善观。 如是之人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在地狱、饿鬼、畜生。 如是之人非世间道、出世间道二处安隐。 「『傲慢有七:一者色慢;二者财慢;三者生慢;四者服饰庄严等慢;五者为王供养故慢;六者妇女亲近故慢;七者他妻乱心故慢。 此总为慢,减句、残句或复满句。 此一切法,彼慢为妨。 如是人中少有富乐,微少命行,微行慠慢,何况天中此则是慢。 彼天爱声触味香色,念念之中增长傲慢。 傲慢行故,命则稍减,不觉命行,不知命尽、不知行尽、不知善业若不善业。 彼一切时常恒如是,乃至命尽,慠慢不止。 次第乃至善爱业尽,业尽则退,临至退时尔乃觉知,起如是心:「境界诳我,令我生染。」如是慢诳,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在地狱、饿鬼、畜生。 如是慠慢妨世间道。 「『又复天众以慠慢故,妨出世道。 彼一切天爱善业故,以正法故于此天处夜摩中生。 以天慢行,不知自业,不近其余少慢行者,不近一切不慢行天,不乐见佛及法、众僧,于正法中不信不入。 以于正法不随顺故,行于恶道。 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不敬尊长亦不亲近有智慧天。 为欲所诳,贪着境界。 于此天处临欲退时,乃生悔心。 是故天人应舍放逸,应离慠慢。 若不舍离,则如炽火烧胡麻等。 「『尸弃如来当尔之时,而说偈言:「『「放逸则破坏,为慢所迷惑,若天若丈夫,不得寂静乐。 若乐放逸行,是则名为死;诸放逸乐过,退堕地狱中。 不正道行过,是则名放逸;放逸诳心天,则入于地狱。 憙乐于不实,于实不憙乐,放逸垢闇故,天为欲所诳。 欲所迷痴天,放逸慢亦尔,不能真实见,如生盲于道。」「『尸弃世尊如是已说放逸慢心妨碍世间、出世间法,又复第三示破戒过。 如是之事,彼佛世尊悉知无余,如实谛知破戒过患,塔中壁上次第书之。』「尔时,天王牟修楼陀示彼天众,塔中壁上不持戒过书画文字:「『不持戒者,是诸天人第三过患,非是利益,非世间道、非出世道,世出、世道一切皆非。 何者? 人中不持戒故,妨世间道。 所谓受戒愚痴之人,既受戒已,应作、不作一切不知,亦复不知是处、非处。 作过患已,覆藏在心。 兄弟因缘,如是破戒专为兄弟诸亲旧等,不顾念戒或不取戒,受已则犯,不生忌难。 以如是故,为诸亲旧兄弟眷属一切人等皆悉轻贱,作如是言:「此不持戒,不勤精进,身口意戒一切不持。」如是诸亲至兄弟等嫌贱轻薄。 以轻贱故,时节吉凶皆不看视,不与往还。 吉凶等会,不请不唤、不信不敬,以如是人不受戒故、不持戒故、不摄戒故。 本善友者,则为中人;若先怨者,则求其便;若非怨亲,则不摄之以为朋侣。 如是之人如树根断,风吹倒地,如是倒已,一切物失,诸亲等离。 彼人自心本性轻动,以轻动故,内则怀恶,于一切人多贪多瞋,心邪疑虑,分别悕望欲为恼乱,其心常瞋一切众生,面色不好,无有威德,心乱不定,恒常贫穷。 如是之人不受戒故、不持戒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是故常应念作利益,受戒持戒,不妨世法。 「『是持戒人以戒因缘,心意坚固,常正忆念,信于善友。 若王大臣信彼人故,以大贵价金宝银宝,种种宝物一切委之,若隐密语信而向说,若王、王等寄物不侵,密语不露。 以护戒故,为人所信。 又复诸亲兄弟眷属一切时人信爱供养,皆悉敬重过于尊长,持七种戒,王亦供养,知识亲等皆悉供养。 如是之人一切人信、一切人爱,财物具足常不贫乏,皆不能与作不饶益,第一大富。 以大富故,能行布施,能作福德,正意善住不坏智慧。 以是因缘,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 「『彼人如是微少破戒,则为轻劣,何况修行出世间道。 如是之人意动不住,于业果报,盲无智眼。 或不持戒或破多戒,唯一戒在或全无戒,他谓比丘:「彼人唯有比丘形服,犹如贝声。」心常谄曲,诳诸檀越,作如是言:「我持佛戒。」如是之人实不持戒,圣所爱戒实不成就。 彼是诳贼,诳诸世间、诸天及魔、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诸天人等,自他俱诳,不如说行。 如是之人内空无物,不实不坚,如水沫聚,诳一切人,第一谄曲。 彼人多求床卧敷具病药所须,处处多取。 彼人常没生死泥中,或生地狱,若地狱等诸恶趣中。 彼人破戒,取不应取,以破戒故,不善分摄。 如是之人,乃至不应于僧地中行至一步,以不相应、非所应故。 何因缘尔? 以诸檀越修治彼地,为持戒者诸比丘等,不为无戒、破戒比丘,不为一切无善心者。 如是之人于彼地中行至一步亦所不应,何况敷具病药所须,及余一切诸受用物。 「『尸弃如来当尔之时,而说偈言:「『「若比丘无戒,是贼中之贼;内满烂脓等,外披服袈裟。 一切虚不坚,犹如水沫聚,如是空无戒,妄说是比丘。 破戒属地狱,僧宝所不摄,为心所诳故,身坏堕地狱。 远离法毗尼,自业故堕坠,垢闇之所覆,常受大苦恼。 不着善法衣,裸露善人弃;以离善业故,恶将至地狱。 聚集不善业,苦门则开张,生死缚坚牢,破戒故如是。 为破戒火烧,彼则为极烧;如是缺戒者,必定入恶道。 意受持戒故,师则能与戒;无心谄受戒,必定入地狱。 彼人于日夜,常增长不善,若能持戒宝,则能坏破戒。 若人空无法,唯有闇和集,彼无一念时,而暂不破坏。 为破戒所羂,垢故善人舍,破戒羂常牵,舍戒不善者。 无戒若破戒,亲附恶知识,若习近欲者,此地狱因缘。 无戒愚痴人、或复[懂-重+隻]动人、恶业相应人,去地狱不远。 业有相似果,此云何不知? 痴故自为患,而着游戏乐。 日日常增长,恶河不可渡,苦波满其中,如是漂众生。 彼人非生善,彼人非善心;若舍离法者,则摄不善法。 若身摄善法,是第一善道;行彼句之人,则到不退处。 受持戒读经,爱乐善法者,正行常调伏,彼则离苦恼。 此不持戒垢,则能令秽污,彼以坏学故,为地狱所摄。 如是一切知,应勤心取戒,一切生死海,无戒是因缘。」「『如是所说一切人等出世间道,无戒故妨。 云何天中无戒为妨? 此世间中业果之地,若于此中持七种戒,摄取和集,天中受乐,久行放逸,乃至乐尽,然后退堕。 如灯油尽,灯炷尽故,光明亦尽。 「『云何妨碍出世间道,谓不持戒? 彼持戒人生于天中,生彼处已,如是心念:「我于人中持七种戒,生于此处,与天平等。」此始生天以着境界,爱欲乐故,一切皆忘。 若其余天不忘持戒,则示此天持戒业果,为其说言:「汝本人中持戒具足,生在此处。」彼始生天以心动故,着境界乐,不闻语声,不入不取、不信持戒,故不能取善业果报。 境界势力动其意故,彼不持戒、不随法行。 彼如是天,破坏善法,是故退堕。 如是持戒,生于天中,或生世间或出世间。 彼世间者,以持戒故,此是一种。 出世间者,则是菩提。 此第三法,不持戒妨。 「『何者第四,天人妨碍? 所谓懈怠。 乐懈怠人、若染着人,如是之人,一切普遍于一切种一切世间所有诸法皆不成就。 彼懈怠人七种法劣。 何等为七? 若人懈怠,无增上果,则是二劣。 以是劣故,供养则劣,财富亦劣,境界智劣。 如是劣故,一切世间正士不近,世间人情问讯则劣。 彼人如是一切世间诸事皆劣,是故顽钝,一切所作皆悉失坏。 如是人中世间法义,懈怠为妨。 「『云何人中而能妨碍出世间法? 以懈怠故。 此懈怠人一切家事作业皆畏,是故出家,作如是言:「我出家已,多有敷具病药所须,饮食丰乐。 我于昼夜无所为作。」彼懈怠故,如是出家。 既出家已,不读诵经、不能止恶、不行善法、不修禅定、不持禁戒,常为懈怠之所覆蔽。 彼人多利,多得供养食用丰足,不乐持戒、不乐智慧。 少智过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尸弃如来当尔之时,而说偈言:「『「懈怠少福德,痴能破坏心,一切亲等薄,善道不可得。 懈怠及恶业,或为痴所覆,妨碍涅槃道,得不善恶果。 无羞无惭愧,[懂-重+隻]动恶知识,皆是苦恼因,智者则舍离。 邪及慢大慢,如是我慢等,常舍此一切,受苦恼因缘。 若为懈怠覆,不忆念发动,出气与死等,空得命无果。 懈怠所患者,有命亦同死,如是懈怠人,心念死为胜。 若溺懈怠泥,没苦海不出,若人勤精进,则渡生死海。 少力懈怠人,如爱饮食羊,命未尽如死,若死入地狱。 贫穷痴如羊,或为苦所摄,若人食他食,懈怠是因缘。 若有懈怠者,多依他活命,多贪着美味,心惑常乐欲。 彼则不知谛,唯贪着食味,死时既到已,悔火自烧心。 诸有忍寒热,乃至饥渴等,如是身受苦,后时得寂静。 莫起懈怠意,懈怠则怯弱,不能忍生死,不得脱苦恼。 懈怠空在世,善人中凡鄙,未来世亦空,不曾得寂静。」「『懈怠之人除此过已,复有异过,所谓远离出世间道。 懈怠之人是不善人、是退没人。 「『云何诸天失于世间及出世间法律毗尼? 云何诸天妨世间道? 谓此懈怠复有余业,若缘善故,得生天中。 彼天复为懈怠所坏,一切爱声触味香色,心复不乐,不乐园林、天可爱处,不飞不走,不听歌声,自亦不作。 不飞虚空,不从山峯至异山峯,不在河中,不涉波鬘乘鸟游戏。 如是乐者夜摩天王有如是乐,彼懈怠天亦不往诣,夜摩天王所有一切诸境界乐皆悉不受。 普彼一切如毒如怨,一切是垢。 此是懈怠妨碍世间。 「『云何懈怠而复妨碍出世间道? 若复余天常闻正法,受乐正法,彼不能近。 远离正法,于未闻法,无心欲闻,设闻不持,又亦不习,不近尊长,不学智学,离一切法、离一切善,常乐生死,常受苦恼。 何以故? 彼离道故,则于有中而不得脱。 彼为懈怠之所坏故,生于地狱、饿鬼、畜生。 彼则常为生老死等之所笼系,受诸苦恼,世间流转。 彼懈怠者如是懈怠,则是一切不饶益事,亦是一切恶道之本、生死种子,是故世间一切苦恼由之而生。 是故世间若有欲脱生死缚者,则应精勤,舍离懈怠。 诸有一切不饶益事,皆此为本,此如是等一切懈怠,则于苦海不可得渡。 此之懈怠有无量过。 「『又复除此四种过已,有第五过,诸天人等,妨碍世间、出世间道,所谓恶贪。 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普为妨碍。 云何天人于世间道、出世间道恶贪障碍? 所谓俗人以贪心故,行于非法,常乐财物,爱物之心如河水旋亦如猕猴。 心爱物故、欲取物故,设诸方便,如是如是,恶贪增长。 如是思惟:「我今当设何等方便、何等欺诈诳惑他人?」心常如是欺诈诳惑,复为他人如是教示欺诈诳惑。 「『如是之人多作非法,以如是法复教他人。 如是之人贪心则多,如是思惟:「他所有物,皆悉属我。」彼人如是心思惟已,复教他人。 教他人已,即共相随欺诈诳惑,设诸方便诳惑他人,取其财物。 如是诳已,心生欢喜作如是念:「我善能作! 我能欺诈诳惑他人,得其财物。 本是他有,今则属我。」起如是心,是故欢喜,得其滋味,如是次第乐行多作,令他苦恼。 恶贪覆意,破坏城郭、村邑聚落多人住处,或烧城郭、村邑聚落多人住处。 为一切人之所弃舍,一切善人之所嫌贱。 是诸国土之大棘刺,城之棘刺,聚落棘刺。 破坏国土、破城、破村、破坏屋舍,坏他种族,常一切时,乐如是恶,令他衰恼。 如是恶人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在地狱。 是世间中恶贪之人,是恶贪人妨碍世间。 恶贪既集,又复增长,如火得薪。 如是如是恶贪增长,如是如是恶贪方便,如是如是得他财物,如是如是转复增长。 是故修行福德之人勤舍恶贪。 何以故? 第一垢者,所谓贪心取他财物。 彼垢坏者,入于地狱。 「『尸弃如来当尔之时,而说偈言:「『「若人行欺诈,方便取他物,则是大贪心,常行不善行。 彼人于昼夜,心常不清净,为贪覆其心,常悕望他物。 彼人如劫火,自体本性恶,一切所怖畏,犹如恶毒蛇。 若人为恶贪,常覆其心者,恒入于地狱,及在饿鬼等。 大地狱火中,热处既脱已,若生得为人,五百世贫穷。 毁面而皱口,常受于苦恼,为贪坏心者,皆如是受苦。 若人舍离贪,常悕求智慧,恒有神通力,则行于善道。 除却心中贪,犹如闭蛇窟,若为贪蛇齧,必定受苦恼。 若怀贪心者,念念转增长,如火得乾薪,炽然而增长。 爱乐财物人,恒常悕求物,死时既到已,有物皆舍离。 若作恶业已,终竟不舍失,彼人为贪缚,将入地狱去。 财物则属他,自得恶业污,非财见为财,非乐谓为乐。 恶贪住心中,见怨如善友,贪火能烧人,智者不集贪。 为贪所烧人,后时入地狱,世间财如山,一切皆无常。 云何为财物,如是作恶业? 唯有愚痴者,能作如是恶。」「『如是恶贪皆勿自作,莫令他作。 如是恶贪妨碍世间。 集恶贪者,日日增长,如火得薪,如是如是炽然增长。 如是恶贪得财物故,如是增长,共贪悭嫉增长炽盛,是故诸有福德之人应当舍离。 汝等天众当如是知:有治生人贱买饮食、若余物等,若作斋会布施沙门、若婆罗门,为令他知,谓是福人,真实可信;知人信已,然后自物贵卖与他。 此虽布施,非清净心,为令他信,治生求利,贱买贵卖。 如是方便,以少物施,得物更多,或得十倍或得八倍。 如是恶贪,善人则舍。 「『又舍恶贪。 言恶贪者,所谓法师说法取物,得如是物,非三宝用,此是恶贪,则应舍离。 又舍恶贪。 言恶贪者,谓出家人,或白象牙所作佛像,或刺绣像,或[叠*毛]等上画作佛像,或刻木像或铜等像,卖如是像。 彼是恶贪,既得物已,非法中用。 人中则有如是恶贪妨世间法、出世间法,智者呵毁,智者舍离。 「『云何名为天中恶贪? 汝等天中如是大乐,犹故恶贪。 如是现见此金银山、毗琉璃山、青宝之山、大青宝山、颇梨山中,汝等一一游戏受乐,于一山中既受乐已,复向余山共诸天女种种受乐,天众围绕。 如是一切由贪故尔,非余所作。 汝等天众爱共贪缚,堕于恶道而不觉知,不生怖畏,不畏死苦,不畏所爱眷属等离。 不觉退时,种种衰苦。 汝等天众以贪心故,不畏不觉。 汝等天众如是贪心无量无边,魔业贪心,不知厌足、不畏离别、不畏死苦。 如是恶贪妨世间道。 「『云何天中贪心妨碍出世间道? 此爱声触味色香等,憙乐受乐。 贪心诸天不就其余少贪天所听法闻法、求法学法,不欲闻法令心白净。 一切善法胜根本者,所谓觉法。 一切法觉,要由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 何故不觉? 以放逸故。 复以何法是放逸根? 所谓贪心。 是故应当舍离贪心,若舍贪心,则到涅槃。 贪所覆者,流转生死。 「『天众当知! 出世间道,天人之中恶贪妨碍,是故智者常应精勤,舍离恶贪。 施有三种:一、资生施;二、无畏施;三为法施。 彼资生施,生报天果,不能布施;此人胜天,非天胜人。 如是人身第一难得,若得人身不行布施,则为虚生。 如商贾人得值宝洲,不知取宝而便空还,若得人身不知舍财而布施者亦复如是。 「『何者复是无畏布施? 凡有几种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凡有三种:一者救命,施其无畏;二者妻子为他拘执,方便救摄,施其无畏;三者防护畏失物者,施其无畏。 彼救命者,生人天中,报得长命。 护失物者,生则大富,所有财物,王贼水火不夺不坏;若为国王或为大臣,以彼业故,有大力势、有大名称,在所生处恒常大富。 救妻子者,若生人中,善摄妻子;天上退时,天女不舍。 如是三种无畏布施。 「『何者法施? 法施二种:一、世间法用以布施;二、出世法用以布施。 彼世间法用布施者,谓以四禅、世间中智和集布施。 于人天中受世间乐,天人中生则生邪见。 出世间法而布施者,以不瞋故生天人中,或生欲界或生色界。 若生欲界,彼或在于一百九十八地上生,随愿生彼。 若生色界,则得解脱,以果胜故、大智慧故、依处胜故,则得解脱,生净居处。 若因愿力为转轮王,主四天下,有金轮宝。 宝有十四,所谓七宝、七相似宝。 善愿力故,尽灭诸漏,得缘觉道。 以愿胜故,则成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以法布施因缘胜故。 此三种施,汝等天众一切皆无。 如是义故,人则为胜。 天为报地,人为业地、业因缘果。 如是人中,天因缘生,业果则胜。 如是人胜,天为不如。 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3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