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六 内容: 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六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观天品之二十五(夜摩天之十一)「『又彼比丘复念天中可爱境界,根和合生,分别风吹,数数增长,爱火所烧。 诸世间人贪彼处乐,起如是心:「天中甚乐。」如是比丘系念思惟:「彼天失坏。」比丘于彼可爱境界不生贪乐,离热恼意。 如是比丘第一善意,见六欲天皆悉失坏。 「『彼四天处有十二种失坏之事:一谓力劣;二谓常与阿修罗斗,彼阿修罗忽然闇至入其军中;三谓斗时,为阿修罗打彼天身所着铠钾;四谓斗时,拨其头上所着兜鉾,令堕海中;五谓坏已,则生羞惭;六谓斗时,见罗睺罗,则生惊怖;七谓退时,彼天女众舍之而去,向余天子;八谓食时,以自业故,见食劣者,则生羞惭;九谓军众量色形相庄严具等,自业相似,于他劣者则生羞惭;十谓彼天游戏之时,于彼天中所生之鸟,见彼劣者亦生轻贱;十一、劣天向游戏处步行而往;十二、劣天所受欲触,自业相似,他庄严具则为胜妙,见他胜故则生惭耻。 四天王处有如是等十二失坏,如是比丘善修心者,不贪天乐,以无垢意观察彼天。 既观察已,心生厌离,毁呰天欲。 若其有人悕求天故而行梵行,如是梵行非梵行因。 如是等人为彼比丘之所轻贱。 何以故? 无自在故。 「『又彼比丘观察三十三天失坏,彼见:三十三天之中八种失坏。 何等为八? 一者钾劣,共阿修罗斗战之时,雨堕不净。 二者斗时,见彼敌主勇阿修罗,其心退弱。 三者食时,劣者羞惭。 四者劣天不为天王帝释所识。 五者劣天色力形相一切下劣。 六者劣天声触色味香等皆劣,不与他齐。 七者劣天退天之时,天女舍离。 八者劣天若昇游戏殿堂之时,神通则劣,不能速进。 此是八种三十三天失坏之事。 「『夜摩天中有六失坏。 何等为六? 一者食时劣者羞惭。 二者劣天所有教勅天女不受。 三者劣天少福业故,彼天女众虽供养之,不如供养多福德者。 四者劣天牟修楼陀夜摩天王说法之时,心不爱乐。 此是彼中最大失坏。 五者劣天本业少故,光明则变,若天前世行善业多,彼天则坐大青宝座,坐已复起。 下劣业天在彼处坐,座变为银。 业种种故,如是失坏,六者量短。 如是六种是夜摩天失坏之事。 「『兜率陀天有四失坏。 何等为四? 一者劣天兜率陀中闻法之时,心不喜乐,不乐鹅王说法之声,是名失坏。 兜率陀中,鹅王常在无漏乐地。 彼鹅王者则是菩萨以随意生,故作鹅王如意之色。 鹅身七宝光明遍满,不可喻色,身光周遍五千由旬,有种种色。 兜率陀天光明不如鹅王悉胜,令彼诸天心生希有。 「『彼鹅王菩萨令彼得生希有心已,即为彼天说法偈言:「『「福德业既尽,命则速减损,勤精进摄法,兜率常应尔。 若舍离于法,放逸所坏天,不集福德业,后时则生悔。 乃至老未来,亦未有病死,皆应作福德,莫后时生悔。 若不摄福德,为放逸坏者,以放逸坏故,在地狱受苦。 既得根具足,而非法行者,何用命与财,亲旧兄弟等? 常数作福德,心意摄受法,或复止恶业,或时近善人。 以智慧利刀,割去恶枝叶,破坏过恶聚,断除过相续。 重智戒福德,心不悕望物,常近善男子,示真实道者。 若持戒生天,为欲所迷惑,不修福业者,常在有中行。 若常乐于智,持戒宝庄严;若畏欲蛇者,则是天中天。 若常行法者,彼则天应礼;若颠倒行者,则入于恶道。 此岸彼岸远,既得法桥已,若不速度者,于有不得脱。 智慧火能烧,无量烦恼薪。 何义烦恼缚,着彼爱境界? 厚重染欲垢,障碍于智眼,佛语如良药,能除彼障碍。 正法之大将,能破欲贼军,口说善法语,汝应勤听受。 有四种颠倒,常能为诳惑;世间有八法,能令一切失。 大力爱河中,百疑不可度,若上智筏者,度已到寂静。 若天近于欲,欲能令心痴,常在于五处,未有解脱期。 欲难得易坏,如电何用为? 欲生苦如刀,金波迦火毒。 如是如是近,亦如是增长,欲者不可足,犹如火烧薪。 痴天悕欲乐,不知畏过烧,若离不善欲,后时得大乐。 痴者染欲已,为欲坚系缚,欲如电不异,然后异处去。 若习近于欲,欲则上上胜,彼为欲火烧,烧已到烧处。 若天近于欲,此心为大痴,不悕无体法,乐中之大乐。 欲者无涅槃,无乐无解脱,是故莫近欲,近欲甚为恶。 若近欲境界,根则不知足;不知足无乐,寂静不可得。 应畏有为处,生死之大海,以大恶欲爱,常与众生故。 如此山峯上,种种可爱树,依之而修禅,思惟欲生灭。 四种谛寂静,智者善修行,怖畏生老死,脱到善彼岸。 愚意不思惟,乐欲故有缚,欲乐既尽已,生老死必脱。 若念此大苦,于有海不倦,痴故欲箭射,堕地狱恶处。 痴乐欲乐故,毕竟舍安乐,于恶不知畏,死时到如火。 乃至死到时,能破坏一切,此能破坏故,破坏命种子。 皆利益安隐,丈夫应精勤,得乐离忧悲,恒常作善业。 若除于欲藏,离热得清凉,如是智不痴,则不悕望欲。」「『如是鹅王调伏天故,说如是偈。 若天放逸,行放逸者,离闻不念,心不思惟。 若天乐闻彼鹅所说调伏偈句,向无漏地速疾而行,欲闻正法。 闻正法已,生敬重心。 如是天众得闻正法,心敬重已,速速疾走复向行堂。 彼行堂中所有诸天,以闻正法,心敬重故,光明增长百倍千倍,余放逸天光明则劣。 如是天中,得现世果。 乐天欲者,彼天少色,形服庄严一切皆劣。 此如是等,兜率陀天最初失坏。 「『又兜率天第二失坏。 众集听法,无量百千亿数众会,五百菩萨所住地处,兜率天王名曰寂静,为众说法,所谓无明因缘行等。 彼诸天众听正法时,一心专意,谛听谛闻。 如是闻故,威德庄严皆悉胜上有百千倍,转更增长。 若天动心,心则如电,亦如大风吹大海水,种种波动。 以爱因缘,如是动心,爱乐境界,彼天威德、形服庄严如本不异,不更增长,见他胜故内心惭耻,此则名为兜率陀天第二失坏。 「『又兜率天第三失坏。 若天闻法,心生敬重,如说而知,如法相知。 如是知已,心念正住。 彼天威德、形服庄严皆悉胜上有百千倍,转更增长。 若彼诸天不念法者,彼天威德、形服庄严则不增长,此则名为兜率陀天第三失坏。 「『又兜率天第四失坏。 若彼诸天闻正法时,心生敬重,专心忆念,如法摄取,专心受持,如是修行。 久思惟已,然后修行。 彼天如是敬法重法,胜因缘故、闻法力故,威德光明、形服庄严转更胜上有百千倍,转胜增长。 若天闻已,不能修行。 彼天见他威德光明、形服庄严胜增长己,自见己身威德光明、形服庄严则不增长。 彼天见他威德光明、形服庄严转胜增长则生惭耻,此则名为兜率陀天第四失坏。 「『又彼比丘如是观察兜率陀天四种失坏,见失坏已,观化乐天,复见失坏。 彼见:如是天胜妙乐犹故而有四种失坏。 何等为四? 所谓一者善业尽故,脚则有影,普余身分皆有光明,脚上则无。 是故彼天脚则有影,自余诸天所有光明,如山围绕,彼少光明劣天见已,则避而去。 光明胜者见之则笑,作如是言:「此天鄙劣,善业尽故。」彼脚影天闻已羞惭,心生愁恼,如是心言:「我业尽故,今则如是。」一切具足终必失坏。 如人世间以有日故,终必有夜,如是此中一切具足终必失坏。 若人有命终必有死,如是具足终必失坏。 如是世间无有具足而不失坏。 此失坏者,是化乐天最初失坏。 「『又化乐天第二失坏。 如阎浮提人中所有劫贝等绵,甚为柔软,足踏则下,举则还起。 化乐天中地处柔软亦复如是。 若天受报善业尽时,地不柔软,脚踏不下,举脚不起,余天见之,知其业尽。 有天见之,语余天言:「彼天业尽,退时将到。」此化乐天第二失坏。 「『又化乐天第三失坏。 彼化乐天游戏之时,若至树下游戏受乐,树则雨花在彼天上。 此花遍在游戏处地,若天善业欲尽之时,树花不堕,不散地处。 余天见其树花不堕、不散地处,则便说言:「此天业尽,退时将至。」彼天闻已,羞惭愁恼,如是心言:「我今欲退,如是失坏。」此化乐天第三失坏。 「『又化乐天第四失坏。 彼化乐天必定失坏,天中具足必定失坏。 彼化乐天何者第四具足失坏? 谓一一天住宝地处,如是宝地清净无垢,如镜不异,一天之身无量处现,见种种影、种种形服、种种庄严。 如人界中日轮是一,于无量处莲花水池,无量百千种种处现,如是天身无量百千宝地之中处处皆现,如身而见。 若其有天善业尽者,彼天之身一宝地中影现而已,非处处现。 如是失坏如是见已,余智慧天既如是见,即便说言:「如是天者,善业尽故,将欲退坏。」此化乐天第四失坏。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世间乐具足,不觉知失坏,具足必有失,如日出有夜。 如是具足乐,如是必失坏,于欲不知足,是故爱少时。 若心爱具足,或悕望常乐,彼若舍离爱,如是常得乐。 天欲乐未足,以入地狱中,一切皆由爱,是如来所说。 若人入地狱,百到若千到,亦以爱网诳,故得如是恶。」「『彼化乐天有如是等四种破坏。 「『又彼比丘复观他化自在天中四种失坏。 若彼诸天善业将尽,临欲退时则有失坏。 彼处天中多有种种妙鬘庄严,天花不蔫,处处覆地,第一善香不可譬喻。 彼鬘庄严有种种色胜妙光明,若宝光明于十六分不及其一。 彼鬘多有七宝翅蜂,常一切时出天歌声。 如是他化自在天中,天业若尽,欲失坏时,彼宝翅蜂出不美声,舍如是天种种花香,到余处去。 余智慧天以知彼天临欲退故,向之说言:「汝于今者,以放逸故,退时欲到而不觉知。」彼业尽天如是闻已,复见彼蜂舍至余处。 彼天自知有如是心:「我福业尽。」如是天子心生愁苦,不可譬喻,以见自乐将欲尽故,如是心热,与地狱火等无有异,唯除地狱更无此火。 此是他化自在天中最初失坏。 「『又复他化自在天中第二失坏。 彼天之身第一滑触,周匝光明,形人中日,如萤火虫。 彼天之身所着璎珞,及余种种庄严具等,所有光明,宝壁山峯皆在中现,如于镜中现见不异。 若彼天子欲到退时,彼天身上所着璎珞庄严具等,山峯若壁于中不现。 余黠慧天如是见已,语彼欲退业尽天言:「汝放逸行,退时欲到。 汝身所着璎珞庄严无有光明,宝壁山峯于中不现。」彼黠慧天曾见余天临欲退时,有如是相。 此是他化自在天中第二失坏。 「『又复他化自在天中第三失坏。 所谓彼天退时,将到彼处。 诸天业未尽者乘种种宝妙光明殿,三处能行,所谓虚空、陆地、水中。 行则速疾,无所障碍,不摇不动。 若天业尽,将欲退时,彼殿摇动,行则不速。 自余诸天见其殿动而语之言:「汝于今者退时欲到,我先曾见余天退时,有如是相。」彼业尽天如是闻已,与天境界将欲离别,愁火烧心,如地狱火所烧不异。 此是他化自在天中第三失坏。 「『又复他化自在天中第四失坏。 若彼诸天善业未尽,五乐音声、庄严具声皆悉美妙,所有歌声美妙可爱,闻已心喜。 若其有天善业尽者,彼天五乐音声不妙,歌声亦尔,如痖不异。 彼天闻已,心不生喜,以自业故,庄严具中声出说言:「汝于今者善业尽灭,以汝放逸,放逸行故。 汝于今者,将欲到于异世间去,以业缚故。」彼天如是以自业故,闻庄严声,其心极愁,作如是言:「我于今者境界之乐福德业尽。」彼种种宝所庄严帻,即时堕落,如是见已,生大苦恼。 此是他化自在天中第四失坏。 「『于三界中更无有处、有物是常,一切无常。 如是六天是失坏处,彼如是天善业尽故,必定当退此失坏天。 悕望此天持戒生者,善业尽时,必定当尔。』「如是第五山树具足地处诸天,牟修楼陀夜摩天王迦迦村陀世尊塔中所有经字示彼天众,如是说言:『汝等天众舍离放逸,勿放逸行。 放逸味苦,地狱中受,一切欲味悉皆如是。』彼诸天众闻第三佛所说经已,若天放逸,乐放逸者,放逸则减。 「于六经中迦迦村陀如来所说第三经竟。 「尔时,彼处夜摩天主知彼天众心生厌离,而告之言:『汝等天众已闻大仙所说正法,能尽诸苦,除舍放逸,为天人说寂静之法。 汝等天众已闻第三如来之法。 汝于今者闻法律已,精勤修行,复听余佛所说之法,闻已摄取,则得利益,退此天已,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如是说已,一切天众皆白天主牟修楼陀而作是言:『唯愿天王利益我等,安乐我等。』「尔时,天主牟修楼陀告天众言:『汝等天众一切皆看此之第四如来之塔,种种珍宝而为庄严,无量百千光明照燿,有种种宝间错奇丽,无量功德之所庄严,光明普覆此天世间,一切遍满。』尔时天众白天王言:『我今已见。』「尔时,天主牟修楼陀告天众言:『汝等今者,一切共我诣如来塔。』天众答言:『如是,天王!』尔时,天主牟修楼陀并天众等,相随而去,到佛塔已,其心清净,头面敬礼如来之塔,心则清凉,礼已则起,看毗叶婆如来之塔。 彼如来塔种种妙宝光明照燿,如前所说。 「彼佛塔中宝壁之上有经法字,利益天人,所谓说言:「『若有人能成就七法,则生天上。 何等为七? 一者所谓有善男子闻法闻义,闻法修行,闻法善意,随所闻法,心则摄取,闻已坚固、闻已受持、闻已爱乐,心生喜乐。 此善男子近七功德具足知识。 何者七种知识功德皆悉具足? 所谓一者如说而行;二者近他如说行者;三者则能如说而行,坚固摄取;四者得法坚固思惟;五者住意;六者谓近同善业者;七者他教不取他恶。 近如是等七种功德具足知识。 「『云何名为如说修行? 如是知识,善行善作,若有所说知量少说能为利益,时相应说方相应说,不疾不迟,多义少语,美妙易解,与法相应,自他利益,如是而说。 如彼所说,如是而行。 云何近他如说行者? 常正修行身口意等,意内外净犹如真金,彼人如是如说修行。 云何名为如说而行,坚固摄取? 若有所作,普清净作,三种作业,观察彼业,善清净已,生天人中乃至涅槃。 如是之人,或自思惟或从他闻,此业报乐,坚固喜乐,坚固摄取。 如是知识,坚固摄取。 彼善男子云何得法坚固思惟? 所谓善净坚固摄取,二世利益,如是见已,坚固思惟。 如是坚固思惟意者,或从他所得闻坚固善业果已,或自思已,喜乐真谛。 如是喜乐真谛知识,云何住意? 此多闻已,意则不乱,此名住意。 云何为近同善业者? 谓见他人同己功德,如是见已,则近彼人。 云何他教不取他恶? 余人非法、似善法者所不能牵。 如是亲近七种功德具足知识善男子者,或生人间或生天中。 此说初法。 「『何等复是自余六法,成就彼法得生天上? 所谓多闻、摄取修行,不懈怠、念、不热恼他、不诳等六。 此等七法,如是已说。 成就如是七种法者,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 如七大殿,若王大臣乘如是殿,五乐音声歌舞喜笑,妙鬘庄严,如是而行向游戏处。 如是七法,若人成就,行向天处。 「『何者多闻而名多闻? 谓闻真法,闻已调伏,不生憍慢。 如其所闻,多闻增长,不放逸行,智不厌足,常谘问他,自己功德不向他说,不诵己名。 此多闻者,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 此第二法随顺正入修行成就。 「『云何第三摄取修行? 谓闻法已,摄取修行。 若复有人得闻法已,于非法律摄取修行,唯闻法已,荷法重檐,不修不行,不取法果。 若复有人以智慧鈎调伏持戒,若智不静,则彼持戒,犹如昼灯,无有光明,不坚不实。 若持戒中有智和合,彼人犹如火灯光明,坚而复实,得果不虚。 若修法者得说言坚,非唯口中言说为坚,彼人身业、口业、意业皆悉寂静,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 此第三法。 「『云何第四名不懈怠? 言懈怠者,所谓不作。 何名不作? 随所作法,发已不作,不能究竟。 彼如是法,精勤不断则能究竟,若是懈怠不精勤者,不能究竟。 少发起者,于世间法、出世间义,不具足行。 若懈怠者,一切所作皆悉羸劣,为一切人之所轻贱,毁呰嫌薄,自受苦恼,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如是之人懈怠所坏。 如是懈怠应当舍离,如火如刀,如堕嶮岸,如恶毒蛇。 若为懈怠所破坏者,则不精勤,无有威德,如羊不异。 彼则无智,种种所作一切不知,若智非智、若法非法、应行不行,一切不知。 何以故? 以不读经、不闻法故,以懈怠故。 若复有人论开心意,于智所知若法非法,一切皆知,应作不作、应行不行,一切皆知。 如是等法,智慧所知,一切皆知。 智及精进,懈怠者无。 彼懈怠者如盲不异,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如是之人出世间义,一切皆劣,受第一苦,他舍而乞,常依他门悕望乞匃,常看他面,第一恶色,头发覆眼,眼目乾燥,脚爪皮等一切焦枯,四出巷中家家乞行,辛苦活命,一切轻毁。 此因缘故,应当舍离一切懈怠。 「『与此相违,勤精进者,一切所作皆悉成就,乃至涅槃,何况其余世间之法。 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 以是等故,若天若人,一切皆应舍离懈怠,勤发精进。』「时,彼世尊毗叶婆佛而说偈言:「『懈怠意及幻,或慢或恶口, 或舍离智等,此是失坏地。 亲近恶知识,舍离善智识, 或复邪见等,此是失因缘。 不知善不善,非时而语言, 或信妇女等,此不饶益地。 近何人何人,何处何处食, 身自不利益,此法令人轻。 坏勇若失念,或为王所憎, 或心坚强等,此法未时死。 不谛知业果,及以法非法, 离善知识者,则堕于恶道。 懈怠若多睡,或贪着诸味; 瞋及故妄语,若恶口言说; 多贪若憍慢,心动舍离法; 若习近淫欲,或赞淫欲法, 如是有三过,懈怠是根本; 若勤精进者,则无诸使过。 一切精进者,必定成就果, 如所应精进,业必定得果。 如是三种业,能得三种果, 三聚三根本,决定三有行。』「彼佛世尊毗叶婆塔壁上书字,如是说偈毁呰懈怠,天众见已,作如是言:『我等决定舍离懈怠。 从此懈怠,有枝条过,如佛所说。』「『懈怠之者,若天若人一切作业,于一切时一切减劣。 若天若人不懈怠者,次第乃至到于涅槃。 此第四法,人天之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 「『又第五法多有所作,多有利益,所谓念也。 一切法中能为妨者,所谓懈怠。 如是一切世间之法摄涅槃者,念则是根。 若出家者、若在家者念不放逸,不放逸行,一切所作皆悉成就。 如是之人数数作业,如法作业,勤发精进,随所悕望,心念正行。 彼人五根护五境界,心不迷惑。 眼见色已,于彼色中不生欲染,心不憙乐,如色实见,知其根本,见如是色根本因缘何因缘生。 彼人如是知见色已,心不浊乱,如是彼色则不能牵,以如实见如是色故。 若出家者、若在家者、若天人等,知生色过,欲生色过已灭色过,如是念知某方某处,心缘彼色,如是境界之因缘故,共眼生识。 「由彼境界已生我畏,此无垢念能除烦恼,我以此念已除如是境界怖畏。」如是怖畏,因缘而生。 于诸境界,第一悕望心正念故,则能除遣无量种色境界怖畏。 念缘能除,于念念中稍除、渐除。 譬如世间善巧铜师以好铜器置火中已,然后治之,如是数数入火复治,勤不休息,渐渐除垢令其滑净。 如是善念数数除垢,尔乃清净。 又如瓶师,因缘合集,以久习故,泥团成瓶。 如是之人勤心发念,修集因缘,如缘生瓶。 正念观察,如所着衣。 从初次第念念至尽,如是如是始发善念,次第乃至一切过尽,得见真谛圣印印心。 彼过相尽,过相尽故,人则知之。 是故若有欲得善者,当一切时如实正念。 若眼缘色,念绳缚心令不动转,如调恶马。 如是善念于先住持过去境界,攀缘念已,如是复遮现眼境界,念九十八。 「『云何念住? 谓生欲染,不生观风,不能令动。 如是念住,如实思惟,此色、彼色有无量种无量形相,观四圣谛苦、集、灭、道,令彼欲染一切寂静,或令欲染一切尽灭或皆微薄。 此是何者善法势力? 所谓系念是其根本。 一切善法皆依念住,如是转行是念现在。 「『云何复念未来世法? 未来未有、未生、未见,彼境界相云何而念? 若得境界,是则可念。 未来世中境界未有,当云何念? 彼所念者,虽复未来,见因缘相攀缘未来,如是得念。 谓见有人修身口意,善业行者,见已则念:「如是之人决定生天。」若见有天恶业行者,见已则念:「如是天者,必堕地狱。」如是念知此第五法,于人天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 「『又第六法于天人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 谓第六者,不热恼他。 若不恼他,其心寂静不生分别:此有梵行、此无梵行。 见他敷具病药所须,不生讥嫌,不自言是,亦不说言:「我能持戒。」若少持戒、少读诵经,于檀越所不自称说。 等心怨亲,常念三宝,不朋破戒,不恼持戒,于诸檀越不数参承而取资用,其心柔润,数数谘请说法师长常住空闲,常一切时近梵行者。 如是功德相应之人,不热恼他,如是于他不热恼故,多有所作,多有利益。 「『又第七法于天人中多有所作,多有利益,所谓不诳。 自隐功德,除去恶业,心意正直,衣钵知足恒常乞食,山谷岩窟、树林中住,行食知足,其心平等无有高下,非无因缘人中游行;疑有虫处,不行于彼;不坏泽中水岸河坎,畏杀虫故;不咒霹雳雷电雨等,令堕伤杀;不说星宿日月薄蚀诸曜吉凶,而求财物饮食供养,以资自命;不常往返一檀越家;亦不戴面,仰头而行;亦不动脣,诈作诵习;不高声语亦不私窃;不着间杂鞾鞋履等;不以杂绳用系身体,自身不着杂色香囊;至敷具等皆悉不畜;无戒功德,大众会处则不入中;不令他人到于城邑聚落等处说己持戒,本望利养;不种种处妨乱心意,不贪不求,不近村住;于旧知识亲眷等舍,不自在入,摄令属己;不彰他恶、不隐他德,见他实过,屏处不说;舍弃妇女如远恶蛇,于诸妇女不共语说、不与同行。 「『饶华之树一切不往,可爱园林亦不游行,畏闻可爱众鸟声故,畏闻彼声欲心动故,是故不欲闻彼鸟声。 饶声水河不近坐禅,畏闻彼声心动乱故。 多熏香花不近坐禅亦不近行。 何以故? 畏鼻闻香心意动故。 亦不观看种种诸鸟、种种色鸟,鹅鸭命命若孔雀等多欲诸鸟,不看不见,不近彼行,畏心动故,畏见畜生、妇女因缘欲心发故。 椰子果树、波那婆树、母柘果树、菴婆果树、毗罗果树、迦卑他树、波留沙树、佉殊罗等种种林树不近坐禅,恐畏生心贪其味故。 舍离果树在寂静林,无味可贪,无多人众。 在安乐行园林之中如是坐禅,勤发精进,共过怨斗,心恒不乱,乃至不取为寺因缘犁地之土。 「『如是断爱,朽坏铁钵以绳连缀,用受饮食,而心不念铜银等钵;不畜三椀;所有袈裟不翻披着;于夏天时除大小便,更不余行乃至一步,畏杀虫故;食奢弥果时食好果,不食烂果。 食小枣等,不看不食,若食梨果、佉殊罗果、软枣豌豆、若朽豆等,不看不食,恐畏其内有诸虫故。 于自屋壁所生诸虫,终不除却,畏伤损故,畏其死故。 坐处一坐,不观他钵,畏贪食故。 若行道时,不近他行,恐为妨故。 饶虫之地,不大小便,畏伤虫故,畏杀虫故。 乞食行时,看一寻地,以直心故;恒常亲近正直心者。 如是比丘不集诸物,于一切物皆不悕望,于希有物心不乐见,常勤坐禅,彼善比丘如是不诳。 彼善比丘如是持戒清净不犯,如是净命,如是内心清净善净,如是比丘如说学句,坚持不犯。 彼善比丘如心所念,如是道生,常净命故,有善意生,不乐劣生,愿生善道。』「时,彼世尊毗叶婆佛而说偈言:「『清净命之人,寂静身口意, 坐禅而离爱,去涅槃不远。 头陀不放逸,塚间树林中, 常如是处住,去涅槃不远。 尘土物敷具,一钵复破坏, 根果食知足,彼人安乐行。 于欲解脱人,常乐于知足, 善意勇健者,去涅槃不远。 不谄诳之人,远离于尘垢, 其心如虚空,去涅槃不远。』「彼佛世尊如是赞叹善行比丘不谄诳者。 「『成就如是七法之人,是善男子;若行欲者,没生死海,则是畜生,形虽是人而实非人。 若能成就七法之者,则为善人之所赞叹,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 受天乐已,退生人中,则得涅槃,以余业故。 第一善者此七种法,所谓从初近善知识,次第多闻、摄取修行、不懈怠、念、不热恼他、不诳等法,如是七法非谄曲法,以如是等七法宝藏之因缘故,得生天中。 若天等中得七法已,莫放逸行,令福德尽,天中退已,堕于地狱、饿鬼、畜生。 故天不应行放逸行,以自破坏,于诸有中无有放逸行放逸行而得乐者。 人中成就如是七法,则生天上。 有三因缘,天中退已,堕于地狱、饿鬼、畜生。 所谓三者:不闻正法;近恶知识;不信业果。 若不成就此七种法,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尔时,天主牟修楼陀告天众言:『此等一切,汝等已闻。 彼佛世尊以怜愍心利益众生,已如是说。』时,彼天众一切皆共白天王言:『我等今者,已闻如来此所说经。 彼佛世尊怜愍世间,已作利益,为除放逸故如是说。』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告天众言:『汝闻此经,勿行放逸。 天放逸故,生于地狱、饿鬼、畜生。 何以故? 汝以大价贵重之物,贸得此间天中生处,今者不应以放逸故,令其空尽。 如佛所说,如是经法,摄取正行,舍离放逸。』「于六经中,毗叶婆佛所说经典第四已竟。 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3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