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三 内容: 大智度论初品中十想释论第三十七(卷二十三)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十想: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尽想。 」 【论】 问曰: 是一切行法,何以故或时名为「智」? 或时名为「念」? 或时名为「想」? 答曰: 初习善法,为不失故,但名「念」;能转相、转心故名为「想」;决定知无所疑故,名为「智」。 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智慧相应相,是名「无常想」。 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不增积故。 复次,生时无来处,灭亦无去处,是故名无常。 复次,二种世间无常故说无常:一者、众生无常,二者、世界无常。 如说: 「大地草木皆磨灭,须弥巨海亦崩竭,  诸天住处皆烧尽,尔时世界何物常? 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无量,  度脱一切诸众生,名闻普遍满十方,  今日廓然悉安在? 何有智者不感伤! 」 如是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诸圣人,转轮圣王、诸国王,常乐天王及诸天,圣德尊贵皆亦尽,大火焰明忽然灭。 世间转坏,如风中灯,如险岸树,如漏器盛水,不久空竭。 如是一切众生及众生住处皆无常故,名为无常。 问曰: 菩萨何以故行是无常想? 答曰: 以众生着常颠倒,受众苦,不得免生死。 行者得是无常想,教化众生言:「诸法皆无常,汝莫着常颠倒,失行道时! 诸佛上妙法,所谓四真谛,四谛中苦谛为初,苦四行中无常行为初。 」以是故,菩萨行无常想。 问曰: 有人见无常事至,转更坚着。 如国王夫人宝女从地中生,为十头罗刹将度大海,王大忧愁! 智臣谏言:「王智力具足,夫人还在不久,何以怀忧? 」答言:「我所以忧者,不虑我妇叵得,但恐壮时易过;亦如人好华好果,见时欲过便大生着。 」如是知无常乃更生诸结使,云何言「无常能令心厌,破诸结使」? 答曰: 如是见无常,是知无常少分,为不具足,与禽兽见无常无异。 以是故,佛告舍利弗:「当具足修无常想」。 问曰: 何等是「具足无常想」? 答曰: 观有为法念念生、灭,如风吹尘,如山上水流,如火焰随灭。 一切有为法,无牢无强,不可取,不可着,为如幻、化,诳惑凡夫。 因是无常得入空门,是空中一切法不可得故,无常亦不可得。 所以者何? 一念中生、住、灭相不可得:生时不得有住、灭,住时不得有生、灭,灭时不得有生、住。 生、住、灭相,性相违故无,是无故无常亦无。 问曰: 若无无常,佛何以苦谛中说无常? 答曰: 凡夫人生邪见故,谓世间是常;为灭除是常见故,说无常,不为无常是实故说。 复次,佛未出世,凡夫人但用世俗道,遮诸烦恼;今欲拔诸烦恼根本故,说是无常。 复次,诸外道法,但以形离五欲,谓是解脱;佛说邪相因缘故缚,观无常正相故解脱。 复有二种观无常相:一者、有余,二者、无余。 如佛说:「一切人物灭尽,唯有名在,是名有余;若人物灭尽,名亦灭,是名无余。 」 复有二种观无常相:一者、身死尽灭,二者、新新生灭。 复次,有言:持戒为重,所以者何? 依戒因缘故,次第得漏尽。 有言:多闻为重,所以者何? 依智慧故,能有所得。 有言:禅定为重,如佛所说,定能得道。 有言:以十二头陀为重,所以者何? 能净戒行故。 如是各各以所行为贵,更不复勤求涅槃。 佛言:「是诸功德,皆是趣涅槃分;若观诸法无常,是为真涅槃道。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诸法虽空而说是无常想。 复次,无常想,即是圣道别名。 佛种种异名说道:或言「四念处」,或言「四谛」,或言「无常想」。 如《经》中说:「善修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尽,能除三界结使。 」以是故,即名为道。 是无常想,或有漏、或无漏正得无常是无漏,初学无常是有漏。 摩诃衍中,诸菩萨心广大,种种教化一切众生故,是无常想亦有漏、亦无漏若无漏,在九地;若有漏,在十一地。 缘三界五受众;四根相应,除苦根;凡夫、圣人得。 如是等种种因缘,说无常想功德。 「苦想」者,行者作是念:「一切有为法无常故苦! 」 问曰: 若有为法无常故苦者,诸贤圣人有为无漏法,亦应当苦! 答曰: 诸法虽无常,爱着者生苦,无所着者无苦! 问曰: 有诸圣人虽无所着,亦皆有苦,如舍利弗风热病苦,毕陵伽婆蹉眼痛苦,罗婆那跋提(音声第一也)痔病苦,云何言「无苦」? 答曰: 有二种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 是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嫉妬、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四大造身,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 如人了了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若人不忆负债,债主强夺,瞋恼生苦。 问曰: 苦受是心心数法,身如草木,离心则无所觉,云何言「圣人但受身苦」? 答曰: 凡夫人受苦时,心生愁恼,为瞋使所使,心但向五欲。 如佛所说:「凡夫人除五欲不知更有出苦法,于乐受中,贪欲使所使;不苦不乐受中,无明使所使;凡夫人受苦时,内受三毒苦,外受寒热、鞭杖等。 如人内热盛,外热亦盛。 」如经说:「凡夫人失所爱物,身、心俱受苦,如二箭双射;诸贤圣人无忧愁苦,但有身苦,更无余苦。 」 复次,五识相应苦,及外因缘杖楚、寒热等苦,是名身苦;余残名心苦。 复次,我言「有为无漏法,不着故非苦」;圣人身是有漏,有漏法则苦,有何咎? 是末后身所受苦,亦微少。 问曰: 若「无常即是苦」者,道亦是苦,云何以苦离苦? 答曰: 无常即是苦,为五受众故说;道虽作法故无常,不名为苦。 所以者何? 是能灭苦,不生诸着,与空、无我等诸智和合故,但是无常而非苦。 如诸阿罗汉得道时,说偈言: 「我等不贪生,亦复不乐死;  一心及智慧,待时至而去! 」 佛取涅槃时,阿难等诸未离欲人,未善修八圣道故,皆涕泣忧愁;诸离欲阿那含,皆惊愕;诸漏尽阿罗汉,其心不变,但言「世间眼灭疾! 」以得道力故,虽从佛得大利益,知重佛无量功德而不生苦。 以是故,知道虽无常,非苦因缘故,不名为苦;但五受众是苦。 何以故? 爱着故,无常败坏故。 如受念处中苦义,此中应广说。 复次,苦者,有身常是苦,痴覆故不觉。 如说: 「骑乘疲极故,求索住立处;  住立疲极故,求索坐息处;  坐久疲极故,求索安卧处;  众极由作生,初乐后则苦。 视眴息出入,屈伸坐卧起,  行立及去来,此事无不苦! 」 问曰: 是五受众为一切皆苦? 为苦想观故苦? 若一切皆苦,佛云何说「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若以苦想故苦,云何说「苦谛为实苦」? 答曰: 五受众一切皆苦。 凡夫人四颠倒因缘,为欲所逼,以五欲为乐;如人涂疮,大痛息故以为乐,疮非乐也。 佛说三种受,为世间故,于实法中非是乐也! 若五受众中实有乐,何以故佛说「灭五受众名为乐」? 复次,随其所嗜,乐心则生乐,无定也。 乐若实定,不待心着;如火实热,不待着而热也。 以乐无定,故名为苦。 复次,世间颠倒乐,能得今世、后世无量苦果报,故名为苦。 譬如大河水中着少毒,不能令水异;世间颠倒毒药,于一切大苦水中则不现。 如说: 「从天下生地狱时,忆本天上欢乐事,  宫观婇女满目前,园苑浴池以娱志。 又见狱火来烧身,似如大火焚竹林,  是时虽见天上乐,徒自感结无所益! 」 是苦想摄、缘,如无常想。 如是等种种分别苦,名为「苦想」。 「无我想」者,苦则是无我。 所以者何? 五受众中尽皆是苦相,无有自在,若无自在是则无我;若有我自在者,不应令身有苦。 如所说: 「诸有无智人,身心计是我,  渐近坚着故,不知无常法。 是身无作者,亦无有受者,  是身为无生,而作种种事。 六情尘因缘,六种识得生,  从三事和合,因缘触法生;  从触法因缘,受念业法生。 如珠日草薪,和合故火生,  情尘识和合,所作事业成;  相续相似有,如种有牙茎! 」 复次,我相不可得故无我。 一切法有相故则知有,如见烟觉热,故知有火;于五尘中各各别异,故知有情;种种思惟筹量诸法故,知有心心数法。 此我无相故,知无我。 问曰: 有出入气,则是我相;视眴、寿命心,苦乐、爱憎、精勤等是我相。 若无我,谁有是出入息,视眴、寿命心,苦乐、爱憎、精勤等? 当知有我,在内动发故。 寿命心亦是我法,若无我,如牛无御;有我故能制心入法,不为放逸。 若无我者,谁制御心? 受苦乐者是我,若无我者,为如树木,则不应别苦乐! 爱憎、精勤亦如是。 我虽微细,不可以五情知,因是相故,可知为有。 答曰: 是诸相皆是识相。 有识,则有入出息,视眴、寿命等;若识离身则无。 汝等我常遍故,死人亦应有视眴、入出息、寿命等! 复次,出入息等是色法,随心风力故动发,此是识相非我相。 寿命是心不相应行,亦是识相。 问曰: 若入无心定中,或眠无梦时,息亦出入,有寿命,何以故言「皆是识相」? 答曰: 无心定等,识虽暂无,不久必还生,识不舍身故;有识时多,无识时少,是故名识相。 如人出行,不得言其家无主。 苦乐、憎爱、精勤等,是心相应,共缘,随心行;心有故便有,心无故便无。 以是故,是识相非我相。 复次,若有我者,我有二种:若常、若无常,如说: 「若我是常,则无后身;  常不生故,亦无解脱! 「亦无妄无作,以是故当知:  无作罪福者,亦无有受者;  舍我及我所,然后得涅槃。 若实有我者,不应舍我心! 若我无常者,则应随身灭;  如大岸堕水,亦无有罪福。 」 如是,我及知者、不知者,作者、不作者,如檀波罗蜜中说。 不得是我相故,知一切法中无我;若知一切法中无我,则不应生我心。 若无我,亦无我所心,我、我所离故,则无有缚,若无缚则是涅槃。 是故行者应行无我想。 问曰: 是无常、苦、无我,为一事? 为三事? 若是一事,不应说三;若是三事,佛何以故说「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 答曰: 是一事,所谓受有漏法。 观门分别故,有三种异:无常行相应,是「无常想」;苦行相应,是「苦想」;无我行相应,是「无我想」。 无常不令入三界;苦令知三界罪过;无我则舍世间。 复次,无常生厌心;苦生畏怖;无我出拔令解脱。 无常者,佛说五受众是无常;苦者,佛说无常则是苦;无我者,佛说苦即是无我。 无常者,佛示五受众尽灭相;苦者,佛示如箭入心;无我者,佛示舍离相。 无常者,示断爱;苦者,示断我习慢;无我者,示断邪见。 无常者,遮常见;苦者,遮今世涅槃乐见;无我者,遮着处。 无常者,世间所可着常法是;苦者,世间计乐处是;无我者,世间所可计我牢固者是。 是为三相分别想。 无我想缘、摄种种,如苦想中说。 「食厌想」者,观是食从不净因缘生。 如肉从精血水道生。 是为脓虫住处;如酥乳酪,血变所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污垢,种种不净。 若着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和合,然后成味,其状如吐,从腹门入;地持、水烂,风动、火煮,如釜熟糜,滓浊下沉,清者在上;譬如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 腰有三孔,风吹腻汁,散入百脉,与先血和合,凝变为肉。 从新肉生脂、骨、髓,从是中生身根;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五根生五识;五识次第生意识,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我、我所心等诸烦恼,及诸罪业。 观食如是本末因缘,种种不净。 知内四大与外四大无异,但以我见故,强为我有。 复次,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穫蹂治,舂磨洮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 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无所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 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恶不欲见。 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贪着,当堕地狱噉烧铁丸;从地狱出,当作畜生:牛、羊、骆驼,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噉粪除。 」如是观食,则生厌想;因食厌故,于五欲中皆厌。 譬如一婆罗门修净洁法,有事缘故到不净国;自思:「我当云何得免此不净? 唯当乾食,可得清净。 」见一老母卖白髓饼,而语之言:「我有因缘住此百日,常作此饼送来,当多与价! 」老母日日作饼送之;婆罗门贪着,饱食欢喜。 老母作饼,初时白净;后转无色、无味。 即问老母:「何缘尔耶? 」母言:「痈疮差故。 」婆罗门问:「此言何谓? 」母言:「我大家夫人隐处生痈,以麵、酥、甘草拊之,痈熟脓出,和合酥饼;日日如是,以此作饼与汝,是以饼好;今夫人痈差,我当何处更得? 」婆罗门闻之,两拳打头,搥胸吁呕:「我当云何破此净法? 我为了矣! 」弃舍缘事驰还本国。 行者亦如是,着是饮食,欢喜乐噉,见其好色细滑,香美可口,不观不净;后受苦报,悔将何及! 若能观食本末如是,生恶厌心;因离食欲,四欲皆舍,于欲界中乐悉皆舍离;断此五欲,于五下分结亦断。 如是等种种因缘恶罪,不复乐着,是名「食厌想」。 问曰: 无常、苦、无我想,与无漏智慧相应;食厌等四想,与有漏智慧相应,次第法应在前,今何以后说? 答曰: 佛法有二种道:见道,修道。 见道中用是三想,破诸邪见等,得圣果,犹未离欲;为离欲故,三想次第说是食厌等四想,得离淫欲等诸烦恼。 初三想示见谛道,中四想为示学修道,后三想示无学道。 初习身念处中,虽有食厌想,功用少故佛不说。 今为须陀洹、斯陀含度欲故,无我想次第说食厌等四想。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者,若念世间色欲滋味,车乘、服饰,庐观、园宅,种种乐事,则生乐想;若念世间众恶罪事,则心生厌想。 何等恶事? 恶事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土地。 众生有八苦之患: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同处,所求不得,略而言之,五受众苦。 众生之罪,淫欲多故,不别好丑,不随父母师长教诲,无有惭愧,与禽兽无异。 瞋恚多故,不别轻重,瞋毒狂发,乃至不受佛语,不欲闻法,不畏恶道;杖楚横加,不知他苦;入大闇中,都无所见。 愚痴多故,所求不以道,不识事缘,如搆角求乳;无明覆故,虽蒙日照,永无所见。 悭贪多故,其舍如塚,人不向之。 憍慢多故,不敬贤圣,不孝父母,憍逸自坏,永无所直。 邪见多故,不信今世、后世,不信罪福,不可共处。 如是等诸烦恼多故,弊败为无所直。 恶业多故,造无间罪:或杀父母,或伤害贤圣。 或要时荣贵,谗贼忠贞,残害亲戚。 复次,世间众生,善好者少,弊恶者多。 或时虽有善行,贫贱鄙陋;或虽富贵端政,而所行不善;或虽好布施,而贫乏无财;或虽富有财宝,而悭惜贪着,不肯布施;或见人有所思,默无所说,便谓憍高自畜,不下接物;或见好下接物,恩惠普润,便谓欺诳谄饰;或见能语善论,便谓恃是小智,以为憍慢;或见质直好人,便共欺诳调捉,引挽陵易;或见善心柔濡,便共轻陵踏蹴,不以理遇;若见持戒清净者,便谓所行矫异,轻贱不数。 如是等众生弊恶,无一可乐。 土地恶者,一切土地,多衰无吉,寒热饥渴;疾病恶疫,毒气侵害,老病死畏,无处不有。 身所去处,众苦随之,无处得免! 虽有好国丰乐安隐,多为诸烦恼所恼,则不名乐土。 一切皆有二种苦:身苦,心苦,无国不有。 如说: 「有国土多寒,或有国多热,  有国无救护,或有国多恶,  有国常饥饿,或有国多病,  有国不修福,如是无乐处。 」 众生、土地有如是恶,思惟世间无一可乐。 欲界恶事如是。 上二界死时、退时,大生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高处堕,摧碎烂坏! 问曰: 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何等异而别说? 答曰: 有二种观:总观,别观。 前为总观,此中别观。 复有二种观:法观、众生观。 前为呵一切法观,此中观众生罪恶不同。 复次,前者无漏道,此中有漏道。 前见谛道,今思惟道。 如是等种种差别。 一切地中摄,缘三界法。 是名「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死想」者,如死念中说。 「不净想」者,如身念处中说。 「断想」、「离想」、「尽想」者,缘涅槃相。 断诸结使故,名「断想」;离结使故,名「离想」;尽诸结使故,名「尽想」。 问曰: 若尔者,一想便足,何以说三? 答曰: 如前一法三种说: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此亦如是,一切世间罪恶深重故三种呵。 如伐大树,不可以一下断。 涅槃微妙法,昔所未得,是故种种赞,名为「断想」、「离想」、「尽想」。 复次,断三毒故名为「断」;离爱故名为「离」;灭一切苦,更不生故名为「尽」。 复次,行者于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正智慧观,远诸烦恼,是名「离想」;得无漏道,断诸结使,是名「断想」;入涅槃时,灭五受众不复相续,是名「尽想」。 「断想」,有余涅槃;「尽想」,无余涅槃;「离想」,二涅槃方便门。 是三想有漏、无漏故,一切地中摄(十想竟)。 大智度初品中十一智释论第三十八(丹云:三三昧义、三根义合) 【经】 「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 」 【论】 「法智」者,欲界系法中无漏智,欲界系因中无漏智,欲界系法灭中无漏智;为断欲界系法道中无漏智,及法智品中无漏智。 「比智」者,于色、无色界中无漏智亦如是。 「他心智」者,知欲界、色界系现在他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分。 「世智」者,诸有漏智慧。 「苦智」者,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观时得无漏智。 「集智」者,有漏法因:因、集、生、缘,观时无漏智。 「灭智」者,灭、止、妙、出,观时无漏智。 「道智」者,道、正、行、达,观时无漏智。 「尽智」者,我见苦已,断集已,尽证已,修道已;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 「无生智」者,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断集已不复更断,尽证已不复更证,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无漏智慧见明觉。 「如实智」者,一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罣碍。 是法智缘欲界系法、及欲界系法因、欲界系法灭、为断欲界系法道。 比智亦如是。 世智,缘一切法。 他心智,缘他心有漏、无漏心心数法。 苦智、集智,缘五受众;灭智,缘尽;道智,缘无漏五众。 尽智、无生智,俱缘四谛。 十智,一有漏,八无漏,一当分别:他心智,缘有漏心是有漏,缘无漏心是无漏。 法智,摄法智及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比智,亦如是。 世智,摄世智及他心智少分。 他心智,摄他心智及法智、比智、世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苦智,摄苦智及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集智、灭智亦如是。 道智,摄道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少分。 尽智,摄尽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少分。 无生智亦如是。 九智,八根相应,除慧根、忧根、苦根。 世智,十根相应,除慧根。 法智、比智、苦智,空三昧相应。 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无相三昧相应。 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无作三昧相应。 法智、比智、世智、苦智、尽智、无生智,无常想、苦想、无我想相应。 世智,中四想相应;法智、比智、灭智、尽智、无生智,后三想相应。 有人言:世智或与离想相应。 法智,缘九智,除比智;比智亦如是。 世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缘十智。 苦智、集智,缘世智及有漏他心智。 灭智不缘智。 道智,缘九智,除世智。 法智、比智:十六相。 他心智,四相。 苦、集、灭、道,各各四相。 尽智、无生智,俱十四相,除空相、无我相。 煖法、顶法、忍法中,世智十六相;世间第一法中,世智四相,除无相(转相观相也,旧言十六圣行)。 初入无漏心,成就一世智;第二心增苦智、法智;第四心增比智;第六心增集智;第十心增灭智;第十四心增道智。 若离欲者增他心智;无学道增尽智;得不坏解脱增无生智。 初无漏心中不修智;第二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四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六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八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十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十二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三智;第十四心中现在、未来修二智;第十六心中现在修二智,未来修六智,若离欲修七智。 须陀洹欲离欲界结使,十七心中修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第九解脱心中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 信解脱人转作见得,双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 离七地欲时,无碍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解脱道中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 离有顶欲时,无碍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八解脱道中修七智,除世智、尽智、无生智。 无学初心第九解脱,不时解脱人修十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若时解脱人修九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 如是等种种,以阿毗昙门广分别。 「如实智」分别相,此《般若波罗蜜》后品广说。 复次,有人言: 「法智」者,知欲界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知诸法因缘和合生,所谓无明因缘诸行,乃至生因缘老死。 如佛为须尸摩梵志说:「先用法智分别诸法,后用涅槃智。 」 「比智」者,知现在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过去、未来及色、无色界中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亦如是。 譬如见现在火热能烧,以此比知过去、未来及余国火亦如是。 「他心智」者,知他众生心心数法。 问曰: 若知他心心数法,何以故但名「知他心」? 答曰: 心是主故,但名知他心;若说心,当知已说心数法。 「世智」者,名为假智。 圣人于实法中知,凡夫人但假名中知,以是故名假智。 如栋梁椽壁名为屋,但知是事,不知实义,是名世智。 「苦智」者,用苦慧呵五受众。 问曰: 五受众亦无常、亦苦、亦空、亦无我,何以故但说「苦智」,不说「无常、空、无我智」? 答曰: 为苦谛故说「苦智」,集谛故说「集智」,灭谛故说「灭智」,道谛故说「道智」。 问曰: 五受众有种种恶,何以故但说苦谛,不说无常谛、空、无我谛? 答曰: 若说无常、空、无我谛,亦不坏法相;以众生多着乐畏苦故,佛呵世间一切皆是苦,欲令舍离故。 无常、空、无我中,众生不大畏,故不说。 复次,佛说法中五受众有异名,名为苦;以是故,但说苦智。 是苦智,或有漏、或无漏:若在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是有漏;若入见谛道,是无漏。 何以故? 从煖法至世间第一法中,四种观苦故。 「集智」、「灭智」、「道智」亦如是。 复次,「苦智」名知苦相实不生。 「集智」名知一切法离,无有和合。 「灭智」名知诸法常寂灭如涅槃。 「道智」名知一切法常清净、无正无邪。 「尽智」名知一切法无所有。 「无生智」名知一切生法不实、不定故不生。 「如实智」者,十种智所不能知,以如实智故能知。 十智各各相,各各缘,各各别异,各各有观法;是如实智中无相、无缘、无别,灭诸观法,亦不有观。 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实智中唯有佛眼。 十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共有;如实智唯独佛有,所以者何? 独佛有不诳法。 以是故,知如实智独佛有。 复次,是十智入如实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实智。 譬如十方诸流水,皆入大海,舍本名字,但名大海。 如是等种种分别十一智义,此中略说。 (丹云:十一智竟) 【经】 「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 【论】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 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是三昧三种: 欲界未到地、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 问曰: 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 答曰: 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 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 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微,是时可得有三昧。 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 三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问曰: 觉、观有何差别? 答曰: 麁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中心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名「观」。 有三种麁觉:欲觉,瞋觉,恼觉。 有三种善觉:出要觉,无瞋觉,无恼觉。 有三种细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 六种觉妨三昧,三种善觉能开三昧门。 若觉观过多,还失三昧;如风能使船,风过则坏船。 如是种种分别「觉」、「观」。 问曰: 经说三种法:有觉有观法,无觉有观法,无觉无观法;有觉有观地,无觉有观地,无觉无观地。 今何以但说三种三昧? 答曰: 妙而可用者取。 有觉有观法者,欲界、未到地、初禅中觉观相应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 无觉有观法者,禅中间观相应法,若善、若无记。 无觉无观法者,离觉观法,一切色、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 有觉有观地者,欲界、未到地、梵世。 无觉有观地者,禅中间,善修是地作大梵王。 无觉无观地者,一切光音、一切遍净、一切广果、一切无色地。 于中上妙者是三昧,何等是三昧? 从空等三三昧,乃至金刚,及阿罗汉、辟支佛诸三昧;观十方佛三昧,乃至首楞严三昧;从断一切疑三昧,乃至三昧王等诸佛三昧。 如是等种种分别,略说三三昧义竟。 【经】 「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 【论】 「未知欲知根」者,无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人,于见谛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谓信等五根,喜、乐、舍根,意根。 信解、见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转名「知根」。 无学道中,是九根名「知已根」。 问曰: 何以故于二十二根中,但取是三根? 答曰: 利解了了自在相,是名为「根」;余十九根,根相不具足,故不取。 是三根利,能直入至涅槃,诸有为法中主故,得自在,能胜诸根。 复次,十根但有漏自得,无所利益故;九根不定,或有漏,或无漏,故不说菩萨应具足。 问曰: 十想亦有漏、亦无漏,何以故说应具足? 答曰: 十想皆是助道求涅槃法,信等五根虽是善法,不尽求涅槃。 如阿毗昙中说:「谁成就信等五根? 不断善根者。 」 复次,若五根清净变为无漏,三根中已摄。 是三根中必有意根,三受中必有一受;以是故但说三根。 复次,二十二根,有善、有不善、有无记,杂,是故不说应具足。 是三根,受众、行众、识众摄。 未知欲知根在六地,知根、知已根在九地。 三根缘四谛;六想相应。 未知欲知根,三根因;知根,二根因;知已根,但知已根因。 未知欲知根次第,生二根;知根次第,或生有漏根,或生知根,或生知已根;知已根,或生有漏根,或生知已根。 如是等,以阿毗昙门广分别说。 复次,未知欲知根名诸法实相,未知欲知故,生信等五根;是五根力故,能得诸法实相。 如人初入胎中得二根:身根,命根;尔时如段肉,未具诸根,不能有所别知;五根成就,能知五尘。 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欲作佛,未具足是五根,虽有愿欲知诸法实相,不能得知。 菩萨生是信等五根,则能知诸法实相。 如眼四大及四大造色和合名为眼,先虽有四大、四大造色,未清净故,不名眼根;不断善根人虽有信,未清净故,不名为根。 若菩萨得是信等五根,是时能信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非有非无,非取非舍,常寂灭,真净,如虚空,不可示、不可说,一切语言道过,出一切心心数法,所行如涅槃,是则佛法。 菩萨以信根力故,能受;精进根力故、勤行不退不转;念根力故,不令不善法入摄诸善法;定根力故,心散五欲中能摄实相中;慧根力故,于佛智慧中少多得义味不可坏。 五根所依意根,必与受俱,若喜、若乐、若舍。 依是根入菩萨位,乃至未得无生法忍果,是名「未知欲知根」。 此中知诸法实相了了故名「知根」。 从是得无生法忍果,住阿鞞跋致地得受记,乃至满十地坐道场,得金刚三昧,于其中间,名为「知根」。 断一切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可知法智慧遍满故,名为「知已根」。 (丹云:三根竟)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3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