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四 内容: 大智度论初品十力释论第三十九(卷二十四)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欲遍知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论】问曰:是十力、四无所畏等,是佛无上法,应当前说,何以故先说九相、八念等? 答曰:六波罗蜜是菩萨所应用,先已说。 三十七品乃至三无漏根,是声闻法。 菩萨行是六波罗蜜得力故,欲过声闻、辟支佛地,亦欲教化向声闻、辟支佛人令入佛道;是故呵是小乘法,舍一切众生,无所利益。 若诸声闻人言:「汝是凡夫人,未断结使,不能行是法,是故空呵!」以是故佛言:「菩萨应具足三十七品等诸声闻法,不可得故。」虽行是诸法,以不可得故,为众生行邪行故,行此正行,常不舍。 是诸法不可得空,亦不疾取涅槃证。 若菩萨不解不行是小乘而但呵者,谁当肯信? 譬如释迦牟尼佛,若先不行六年苦行,而呵言非道者,无人信受! 以是故,自行苦行,过于余人;成佛道时,呵是苦行道,人皆信受。 是故六波罗蜜后,次第行声闻法。 复次,此非但是声闻法,是法中和合,不舍众生意,具足一切佛法,以不可得空智故,名菩萨法。 问曰:若菩萨具足三十七品诸法者,云何不入声闻法位? 答曰:「具足」者,具足观知而不取证,了了观知,故名「具足」。 如佛说:「一切畏杖痛,莫不惜寿命; 恕己可为喻,杖不加群生。」虽言「一切畏杖痛」,无色界众生无身;色界虽有身而无鞭杖;欲界中诸佛、转轮圣王、夜摩天已上,皆不畏杖楚。 为畏得杖处者,故言「一切」。 「具足」亦如是,不为求证着法故言「具足」。 复次,我先说不舍众生,以不可得空智和合故,不堕声闻地。 问曰:从六波罗蜜至三无漏根,但言「应具足」;自此以后,何以故皆言「欲得、欲知是事,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声闻法有量有限,故言「应具足」;自此已下,是诸佛法,甚深无量,菩萨未得,故言「欲得是事,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声闻法易解易知,故言「具足」;菩萨法、佛法难解难知,故言「当学」。 复次,声闻法总相:但知苦,知苦因,知苦尽,知尽苦道。 譬如二种医:一者、但知病、知病因、知差病、知差病药,而不知一切病、不知一切病因、不知一切病差、不知一切差病药。 若复但知治人病,不知治畜生病;或能治一国土,不能治余国土;有能治数十种病,不悉知四百四种病。 病因、病差、差病药,亦如是。 二者、于四种中悉皆遍知,遍知药,遍知病。 声闻人如小医,不能遍知;菩萨摩诃萨如大医,无病不知,无药不识。 以是故,声闻法应具足,菩萨法应当学。 佛有十力者。 是处不是处如实知一力也。 知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报二力也。 知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知三力也。 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知四力也。 知他众生种种欲五力也。 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六力也。 知一切道至处相七力也。 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尽,我在彼众生中,如是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名姓、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八力也。 佛天眼净,过诸天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堕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业成就、恶口业成就、恶意业成就,谤毁圣人,邪见、邪见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 是诸众生善身业成就、善口业成就、善意业成就,不谤圣人,正见、正见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 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作,后有尽,如实知十力也。 问曰:是十力,菩萨未得,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得,今何以说? 答曰:声闻人虽不能得,若闻是十力功德,作是念:「佛有如是大功德」;自庆言:「我等善利,蒙益不少,得信心清净,入尽苦道。」诸菩萨者闻之,勤修菩萨道,当得如是十力等大功德果。 复次,有声闻人及菩萨,修念佛三昧,非但念佛身,当念佛种种功德法身。 应作是念:佛一切种、一切法能解故,名「一切智人」;一切法如实善分别说故,名「一切见人」;一切法现前知故,名「一切知见无碍人」;等心一切众生故,名「大慈悲人」;有大慈悲故,名为「世救」;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应受一切世间供养故,名为「应供人」;成就不颠倒智慧故,名「正遍知」;戒、定、慧智成就故,名「明行」;成不复还故,名「善逝」;知世间总相别相故,名「世间解」;善说出世间安隐道故,名「无上调御师」;以三种教法度众生故,名「天人师」;一切世间烦恼睡,能自觉亦能觉人故,名为「觉人」;一切所愿具足故,名「有德」;十力成就故,名「坚誓」;得四无畏故,名「人师子」;得无量甚深智故,名「大功德海」;一切记说无碍故,名「如风」;一切好丑无憎爱故,名「如地」;烧一切结使薪故,名「如火」;善断一切烦恼习故,名「具足解脱」;最上处住故,名为「世尊」。 佛有如是等诸功德故,应念佛。 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说是般若波罗蜜时,佛四部众及诸外道,在家、出家,诸天龙、鬼神等,种种大众集会。 佛入三昧王三昧,放大光明,遍照恒河沙等世界,地六种震动,说是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乃至三无漏根。 是中有众生,疑有何等力,有几种力故,能作如是不可思议感动利益? 佛知众生心有如是疑故,言我有诸法实相智力,是力有十种,用是十种智故,能作如是感动变化,亦能过是所作。 以是故言「欲得十力,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佛弟子世世殖善根,以少罪缘故堕外道。 诸外道常言:「佛非实有功德力,是幻术力诳惑人心。」佛弟子堕外道者心疑:「若尔者,佛非大人。」欲灭是恶谤故言:「我实有十力、四无所畏故度众生,非是幻诳也。」复次,诸菩萨修菩萨道,苦行事,难办难成故欲懈息,是故佛言:「行是十力,当得无量果报。」譬如估客主慰喻商人言:「汝等慎勿疲惓,精勤努力,得至宝山,当得七宝如意宝珠。」佛亦如是安慰诸菩萨言:「无得疲厌,当勤精进,修菩萨道;行是十力,当得无量果报。」如是等种种利益因缘故,说十力等。 问曰:佛有无量力,何以故但说十力? 答曰:诸佛虽有无量力,度人因缘故,说十力,足成办其事:以是处不是处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业报智力,分别筹量是人业障,是人报障,是人无障;以禅定解脱三昧智力,分别筹量是人着味,是人不着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智力多少;以种种欲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所乐;以种种性智力,分别筹量众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处道智力,分别筹量众生解脱门;以宿命智力,分别众生先所从来;以生死智力,分别众生生处好丑;以漏尽智力,分别筹量众生得涅槃。 佛用是十种力度脱众生,审谛不错,皆得具足。 以是故,佛虽有无量力,但说此十力。 复次,是处不是处力,定知从是因缘出是果报,是中总摄九力;为欲度众生故,于初力中分别有九种。 何以故? 是世间众生,现前见穀从种出而不能知,何况心心数法因缘果报? 佛于内外因缘果报了了遍知,故名为力。 佛知是众生业烦恼因缘故缚,净禅定三昧解脱因缘故解;是一切众生三世三种诸业、诸烦恼,轻重深浅麁细,佛悉遍知,故名力。 一切众生诸禅定解脱三昧,大小深浅解脱因缘,佛悉遍知,故名力。 众生钝根为后身故作罪福业因缘;利根人为不生故集诸业;佛悉知此上下根好丑相故名力。 知一切众生二种欲,作上下根因缘,二种欲善恶种种别异,佛悉遍知,故名力。 二种欲由二种性因缘故,遍知众生深心所趣,故名力。 一切众生种种性因缘故行二种道,所谓善道恶道,种种门所至处,佛悉遍知,故名力。 过去未来世中因缘果报,智慧无碍,是名宿命生死智力。 知过去未来因果已,悉知方便坏因缘果报相续,是名漏尽力。 佛知三世中二种因缘,分别筹量众生根、欲、性,为尽漏故说法,是漏尽力。 问曰:何等为是「处不是处力」? 答曰: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 所以者何? 如《多性经》中说是处不是处相:女身作转轮圣王无是处。 何以故? 一切女人皆属男子,不得自在故。 女人尚不得作转轮圣王,何况作佛! 若女人得解脱涅槃,亦因男子得,无有自然得道。 二转轮圣王一时出世无是处。 何以故? 无怨业成就故。 二转轮圣王尚不同世,何况二佛! 恶业得受乐报无是处;恶业尚不能得世间乐,何况出世乐! 若恶行生天无是处;恶行尚不能得生天,何况涅槃! 五盖覆心散乱,离修七觉而得涅槃无是处;五盖覆心离修七觉,尚不能得声闻道,何况佛道! 心无覆盖,佛道可得,何况声闻道! 如是等是处不是处,《多性经》中佛口自说。 诸论议师辈,依是佛语,更广说是处不是处:若言佛有阙失罪过,若诸贤圣求外道师,若诸贤圣自言我是佛,若诸贤圣堕恶道,若见谛所断结使更生,若诸贤圣覆藏罪,若须陀洹二十五有,皆无是处;如贤圣分别中广说。 五逆人、五种黄门、堕四恶道众生、郁多罗越人、魔眷属、三障所遮,若言得道,皆无是处! 轻说法者,轻法、自轻,破戒、愚痴,若言得具足法喜,亦无是处! 自言我是佛,此身口恶不悔欲见佛;若破僧罪不悔欲见佛;邪定入正定,正定入邪定,正定入不定;除佛法别有真得道人,应得道身若死,皆无是处! 除因缘生识,出名色更有法,无是处! 佛遣使事未讫,若遮碍,无是处! 入慈三昧,若他因缘死;入灭尽定、在见谛道中若死,皆无是处! 若害佛及佛母,无是处! 转轮圣王女宝、象、马、主藏臣、主兵臣,若在胎中死,母子夭丧,皆无是处! 郁多罗越人、女宝、佛母,命终次身入恶道,皆无是处! 有为常,涅槃无常,凡夫人能断非有想非无想结使,一切取相禅定中修圣道,无漏道有漏因,若地湿相、水坚相、火冷相、风住相,皆无是处! 无明不能生诸行,乃至生不能生老死,无有是处! 二心一时生;五识众能分别取相,若着、若离;若眼能起身业口业;若眼,能入禅定;无有是处! 但五识相续生,不生意识;但五识众中着有相续;但五识众能缘名、能缘相、能缘无色法,能缘过去、未来,能缘离三世法;但五识众中有增触、明触,修禅定,若受善律仪、不善律仪,若忧喜;若有无觉无观;若增益诸根,皆无是处! 鼻识、舌识,有隐没无记;凡夫人第六识离我行,无是处! 如是等无量无是处,是处亦如是。 佛知是处无是处,分别筹量可度者为说法,不可度者为作因缘。 譬如良医,知病可治不可治。 声闻、辟支佛所知少,少故,或不应度者欲度,如首罗;应度而不度,如舍利弗所不度者是。 佛无是事,无能坏,无能胜,悉遍知故,是名初力。 「业报智力」者,身口所作业,及此生无作业,所受戒业,亦恶业,日夜随生业,用生罪福业,是业佛略说三处摄,是名一切业相。 佛知一切众生有业过去,报亦过去;有业过去,报在现在;有业过去,报在未来;有业过去,报在过去、现在;有业过去,报在过去、未来;有业过去,报在现在、未来;有业过去,报在过去、未来、现在。 现在业亦如是。 复次,善心中受善、不善、无记业报;不善心、无记心亦如是。 复次,乐业因缘故受乐报,苦业因缘故受苦报,不苦不乐业因缘故受不苦不乐报。 现报业因缘故受现报,生报业因缘故受生报,后报业因缘故受后报。 不净业因缘故受恼报,净业因缘故受无恼报,杂业因缘故受杂报。 复次,二种业:必受报业,不必受报业。 必受报业,不可得离,或待时、待人、待处受报。 如人应共转轮圣王受福,待转轮圣王好世出,是时乃受,是为待时;待人者,人即是转轮圣王;待处者,转轮圣王所出处。 复次,是必受报业,不待技能功勳,若好、若丑,不求自来。 如天上生人,福乐自至;地狱中人,罪苦自追。 不待因缘,此业深重故。 复次,必受报业,如毗琉璃军杀七万二千诸得道人及无量五戒优婆塞,如目连等大神通人所不能救。 如薄拘罗,后母投着火中、汤中、水中而不死。 如佛游诸国,虽出家行乞,不须膳供,而五百乘车载王所食,叶中生粳米,随饭百味羹。 如是等善恶业必受。 余者不必受。 欲界受三种业报处:乐受业、苦受业、不苦不乐受业。 色界受二种业报处:乐受业,不苦不乐受业。 无色界受一种业报处:不苦不乐受业。 或待事者,依是事得受业报。 如弗迦罗婆王池中,生千叶金色莲华,大如车轮,因是大会快乐,多人出家得道。 佛知一切众生造诸业处,或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在何道中,若天道在何天中,若人中在何天下,若阎浮提在何国,若是国在何城、何聚落、何精舍、何土地,若是城在何里、何巷、何舍、在何处。 知是业何等时作,过去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万世。 是业果报几已受、几未受;几必受、几不必受。 知善不善所用事物,所谓刀杖、教勅杀等,自杀,遣人杀,诸余恶业亦如是。 善业亦如是,知如是布施、持戒、修善。 施中所施何等土地、房舍,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七宝财物。 戒中受戒,自然戒,心生戒,口言戒,一行戒,少分戒,多分戒,满分戒;一日戒,七善道戒,十戒,具足戒,定共戒。 善福中修初禅,二、三、四禅;慈心、悲、喜、舍心。 如是等善业因缘。 若悭贪,若瞋恚,若怖畏,若邪见,若恶知识等,种种恶业因缘。 福业因缘:若信,若怜愍,若恭敬,若禅定,若智慧,若善知识等,种种善业因缘。 是诸业自在,一切天及人,是诸业相无能转者,于亿千万世常随逐众生不舍,如债主随人;得因缘具足,便与果报。 如地中种子,得因缘时节和合便生。 是业能令众生六道中受生,驶疾于箭。 一切众生皆有诸业报分,如父母遗财,诸子皆应得分。 是业果报时到,不可遮止,如劫尽火;随众生应生处,处处安置,如大国王随其所应而与官职。 人命终时,是业来荫覆其心,如大山映物。 是业能与种种身,如工画师作种种像。 若人以正行业,则与好报;若以邪行业,则与恶报。 如人事王,随事得报。 如是等分别诸业相果报。 复次,如《分别业经》中,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言:「是事云何?」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 「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 「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 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 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勐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 是垂死时心,决定勐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 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 如阿罗汉舍是身着故,得阿罗汉道。 如是等种种罪福业报,转报,亦应如是知。 声闻人但知恶业罪报、善业福报,不能如是细分别;佛悉遍知是业及业报,智慧势力无碍无尽,无能坏故,是名第二力。 「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者,「禅」名四禅,佛知是禅佐助道法,名相、义分,次第熏修,有漏、无漏,学、无学,净、垢,味、不味,深浅分别等。 「八解脱」,如禅中分别相。 说「禅」摄一切色界定,说「解脱」摄一切定。 禅波罗蜜即是诸解脱。 禅、定、三昧、解脱、禅,三昧,皆名为定,定名为心不散乱。 「垢」名爱见慢等诸烦恼;「净」名真禅定,不杂爱见慢等烦恼,如真金。 「分别」名诸定中有一心行、不一心行,常行、不常行,难入、易入,难出、易出,别取相、总取相,转治、不转治转治,如淫欲中慈心,瞋人不净观,愚痴人思惟边无边;掉戏心中用智慧分别诸法,没心中欲摄心。 若不尔者,名不转治。 是定中应分别时及住处:若身瘦羸,是非行定时。 如菩萨苦行时作是念:「我今不能生禅定。」若多人处,亦非行定处。 复次,佛知是禅定失,是禅住,是禅增益,是禅到涅槃。 复次,佛知是人难入定难出定,易入易出,易入难出,难入易出。 佛知是人应得如是禅,知是人失禅受五欲,知是人受五欲已还得禅,依是禅得阿罗汉。 如是等一切诸禅定解脱,即是三昧。 是禅定,佛以甚深智慧尽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名第三力。 「知众生上下根智力」者,佛知众生是利根、钝根、中根。 利智名为上,钝智名为下,佛用是上下根智力,分别一切众生是利根、是中根、是钝根。 是人如是根,今世但能得初果,更不能得余;是人但能得第二、第三、第四果。 是人但能得初禅;是人但能得第二、第三、第四禅,乃至灭尽定亦如是。 是人当作时解脱证;是人当作不时解脱证。 是人能得于声闻中第一;是人能得于辟支佛中第一;是人具足六波罗蜜,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知已,或为略说得度,或为广说得度,或为略广说得度;或以软语教,或以苦语教,或以软苦语教。 佛亦分别是人有余根,应令增生信根;是人应令生精进、念、定、慧根。 是人用信根入正位;是人用慧根入正位。 是人利根,为结使所遮,如鸯群梨摩罗等;是人利根,不为结使所遮,如舍利弗、目连等。 知根虽钝而无遮,如周利般陀伽;有根钝而遮者。 知是人见谛所断根钝,思惟所断根利;思惟所断钝,见谛所断利。 是人一切根同钝同利;是人一切根不同钝不同利。 是人先因力大;是人今缘力大。 是人欲缚而得解;是人欲解而得缚。 譬如鸯群梨摩罗,欲杀母、害佛而得解脱;如一比丘得四禅,增上慢故,还入地狱。 知是人必堕恶道;是人难出。 是人易出;是人疾出;是人久久乃出。 如是等一切众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名第四力。 「知众生种种欲智力」者。 「欲」名信喜好乐。 好五欲,如孙陀罗难陀等;好名闻,如提婆达等;好世间财利,如须弥刹多罗等;好出家,如耶舍等;好信,如跋迦利等;好持戒,如罗睺罗等;好施,如施跋罗(丹注云:佛姑甘露女所生);好头陀远离,如摩诃迦叶;好坐禅,如隷跋多等;好智慧,如舍利弗等;好多闻,如阿难等;好知毗尼,如优婆离等。 如是佛弟子,各各有所好。 凡夫人,亦各各有所喜:或有憙淫欲,或有憙瞋恚。 复次,佛知是人多欲、多瞋、多痴。 问曰:何等是多欲、多瞋、多痴相? 答曰:如《禅经》中说三毒相,是中应广说。 知如是相已,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多瞋人慈心法门治,多愚痴人因缘法门治。 如是随所欲说法,所谓善欲随心为说,如船顺流;恶欲以苦切语教,如以榍出榍。 是欲智中,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名第五力。 「性智力」者,佛知世间种种别异性。 「性」名积习,相从性生,欲随性作行;或时从欲为性,习欲成性。 「性」名深心为事,「欲」名随缘起,是为「欲」、「性」分别。 世间种种别异者,各各性,多性,无量不可数,是名世间别异。 有二种世间:世界世间,众生世间;此中但说众生世间。 佛知众生如是性、如是欲,从是处来,若成就善根、不善根,可度、不可度,定、不定,必、不必,行何行、生何处、在何地。 复次,佛知是众生种种性相,所谓随所趣向,如是处偏多,如是贵,如是深心事,如是欲,如是业,如是行,如是烦恼,如是礼法,如是定,如是威仪,如是知,如是见,如是忆想分别;尔所结使生,尔所结使未生;随所着生欲,随欲染心,随染心趣向,随向贵重,随贵重常觉观,随觉观为戏论,随戏论常念,随念发行,随发行作业,随作业果报。 复次,佛用是种种性智力,知是众生可度,是不可度;是今世可度,是后世可度;是即时可度,是异时可度;是现前可度,是眼不见可度;是人佛能度,是人声闻能度,是人共可度;是人必可度,是人必不可度;是人略说可度,是人广说可度,是人略广说可度;是人赞叹可度,是人折伏可度;是人将迎可度,是人弃舍可度;是人细法可度,是人麁法可度;是人苦切可度,是人软语可度,是人苦软可度。 是邪见,是正见;是着过去,是着未来;是着断灭,是着常;是着有见,是着无见;是欲生,是厌生;是求富贵乐,是着厚邪见;是说无因无缘,是说邪因缘,是说正因缘;是说无作业,是说邪作业,是说正作业;是说不求,是说邪求,是说正求;是贵我,是贵五欲,是贵得利,是贵饮食,是贵说戏乐事;是乐众,是乐愦閙,是乐远离;是多行爱,是多行见;是好信,是好慧;是应守护,是应舍;是贵持戒;是贵禅定,是贵智慧;是易悟,是讲说乃悟;是可引导,是句句解;是利根,是钝根,是中根;是易出易拔,是难出难拔;是畏罪,是重罪;是畏生死,是不畏生死;是多欲,是多瞋,是多痴;是多欲瞋,是多欲痴,是多瞋痴,是多欲瞋痴;是薄烦恼,是厚烦恼;是少垢,是多垢;是覆慧,是衣裓慧,是广慧;是人善知五众相,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是处、非是处,苦、集、灭、道;善知入定、出定、住定。 复次,佛知:是欲界众生,是色界、是无色界众生;是地狱、畜生、饿鬼、人、天;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有色、是无色,是有想、是无想;是短命,是长命;是但凡夫人未离欲,是凡夫人离下地欲、未离禅欲,如是乃至非有想非无想;是向道,是得果;是辟支佛,是诸佛无碍解脱。 如是等种种分别:五道,四生,三聚,假名,障,众、入、界,善根、不善根,诸结使,地,业果,是可度、是不可度,灭、智分别。 以如是等分别,知世间种种别异性,得无碍解脱。 如是等种种别异,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名第六力。 「一切至处道智力」者。 有人言:业即是道。 所以者何? 业因缘故,遍行五道。 有业能断,业能有所至,所谓三圣道分及无漏思。 以是故,诸业是一切至处道。 复次,有人言:五别五智三昧(丹云:无漏三昧禅五支)住,一切处利益事办。 复有人言:第四禅即是。 何以故? 第四禅一切诸定至处。 如诸《经》中说:是善心、定心、不乱心、摄心,皆入第四禅中。 复次,有人言:如身念处即是至处道,是诸道利益之本。 复有人言:一切圣道是;用是圣道得随意利益。 复有论者言:一切善道,一切恶道,一切圣道,各各知诸道至处。 如《毛竪经》中说。 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是名第七力。 「宿命智力」者,宿命有三种:有通,有明,有力。 凡夫人但有通,声闻人亦通、亦明,佛亦通、亦明、亦力。 所以者何? 凡夫人但知宿命所经,不知业因缘相续;以是故,凡夫人但有通,无有明。 声闻人知集谛故,了了知业因缘相续生;以是故,声闻人亦有通、亦有明。 若佛弟子,先凡夫人时得宿命智,入见谛道中知集因缘,第八无漏心得断见故,通变为明。 所以者何? 「明」名见根本。 若佛弟子先得圣道,后宿命智生,亦知集因缘力,故通变为明。 问曰:若佛本为菩萨时,先得宿命智,诸菩萨离无所有处烦恼,后入圣道故,云何佛说「我初夜得初明」? 答曰:是时非明,若佛在众中,说我彼时得是明,示众人言:是明初夜得。 譬如国王未作王时生子,后作王时,人问:「王子何时生?」答言:「王子某时生。」是生时未作王,以今是王故,以彼为王子,言「王子彼时生」。 佛亦如是,宿命智生,尔时未是明,但名通;后夜时知集因缘故,通变为明;后在众中说言:「我初夜时得是明。」问曰:「通」、「明」义如是,云何为「力」? 答曰:佛用是明,知己身及众生,无量无边世中,宿命因缘所更,种种悉遍知,是为「力」。 是名第八力。 「生死智力」者,佛用天眼,见众生生死处。 凡夫人用是天眼,极多见四天下;声闻人极多傍见小千世界,上下亦遍见。 问曰:大梵王亦能见千世界,有何等异? 答曰:大梵王自于千世界中立则遍见;若在边立,则不见余处。 声闻人则不尔,在所住处,常见千世界。 辟支佛见百千世界,诸佛见无量无边诸世界。 凡夫人天眼智,是通而非明,亦如是,但见所有事,不能见随业因缘受生,如宿命中说。 复次,得天眼人中最第一者阿泥卢豆,色界四大造色半头清净是天眼;佛天眼四大造色遍头清净,是为差别。 复次,声闻人所住于三昧中得天眼,即所住三昧中能见:若有觉有观三昧,若无觉有观三昧,若无觉无观三昧;佛随所入三昧中住,欲见尽见;若依无觉无观三昧中得天眼,入有觉有观三昧,若无觉有观三昧中亦能见。 复次,声闻人用是天眼见时,所住三昧中,心入余三昧,天眼则灭;佛则不尔,心虽入余三昧,天眼不灭。 是智慧遍知一切众生生死所趣,无能坏、无能胜,是名第九力。 「漏尽智力」者,问曰:九力智慧分别有差别,漏尽则同,一切声闻、辟支佛有何等异? 答曰:虽漏尽是同,智慧分别大差别。 声闻极大力,思惟所断结,生分、住分、灭分三时断;佛则不尔,一生分时尽断。 声闻人见谛所断结使生时断,思惟所断三时灭;佛则见谛所断、思惟所断,无异。 声闻人初入圣道时,入时与达时异;佛则一心中亦入亦达,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心中坏一切障,一心中得一切佛法。 复次,诸声闻人有二种解脱:烦恼解脱,法障解脱;佛有一切烦恼解脱,亦有一切法障解脱。 佛自然得智慧;诸声闻人随教道行得。 复有人言:若佛以智慧断一切众生烦恼,其智亦不钝不减。 譬如热铁丸,着少绵上,虽烧此绵而火热势不减;佛智慧亦如是,烧一切烦恼,智力亦不减。 复次,声闻但知自尽漏;诸佛自知尽漏,亦知尽他人漏,如《净经》中说。 复次,佛独知众生心中分别有九十八使、一百九十六缠,除佛无有知者。 佛亦独知苦法智、苦比智中断尔所结使性,乃至道比智亦如是;思惟所断,九解脱道中亦尔。 佛悉遍知一切众生如是事;声闻若少知少说,皆随佛语。 佛如是漏尽智慧力势,无能坏、无能胜,是名第十力。 问曰:是十力何者最胜? 答曰:各各于自事中大,如水能渍,火能烧,各自有力。 有人言:初力为大,能摄十力故。 或言:漏尽力大,事办得涅槃故。 论者言:是十力皆以无碍解脱为根本,无碍解脱为增上。 问曰:若是十力独是佛事,弟子今世无人能得,佛何以故说? 答曰:断人十力中疑故,无智人令心决定坚牢故,令四众欢喜,言:「我等大师独有如是力,不与一切众生共。」又诸外道辈言:「憍昙氏沙门常寂静处住,智慧缩没。」以是故,发至诚言:「我十种智力,四无所畏,安立具足;在大众中,说具足智慧,教化众生,如师子吼,转梵轮,一切外道及天世人无能转者。」为止是谤故,说是十力。 问曰:好人法,一事智慧尚不应自赞,何况无我、无所着人而自赞十力? 如说:「自赞、自毁,赞他、毁他,如是四种, 智者不行!」答曰:佛虽无我、无所着,有无量力,大悲为度众生故,但说十力,不为自赞。 譬如好贾客导师,见诸恶贼诳诸贾客,示以非道;导师愍念故,语诸贾客:「我是实语人,汝莫随诳惑者!」又如诸弊医等诳诸病人;良医愍之,语众病者:「我有良药能除汝病,莫信欺诳以自苦困!」复次,佛功德深远,若佛不自说,无有知者;为众生少说,所益甚多。 以是故,佛自说是十力。 复次,有可度者必应为说,所应说中次第应说十力;若不说,彼不得度,是故自说。 譬如日月出时,不作是念:「我照天下当有名称!」日月既出必自有名;佛亦如是,不自念为有名称故,自说功德。 佛清净语言说法,光明破众生愚闇,自然有大名称。 以是故,佛自说十力等诸功德无有失。 「力」名能有所办:用是十种力增益智慧故,能破论议师;用是十种力增益智慧故,能好说法;用是十种力增益智慧故,能摧伏不顺;用是十种力增益智慧故,于诸法中得自在,如大国主于臣民大众中得自在。 是为以声闻法略说十力义。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3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