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 内容: 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观天品之二十九(夜摩天之十五)「『又彼比丘共己同侣于檀越家,先所相识持戒比丘,以谄诳心说其过恶,或以嫉心说其破戒,或以嫉心说其无闻,或以嫉心说其行相,语檀越言:「汝此门师毁破禁戒。」或说懈怠,无闻无智,愚痴如鸟,少闻少智。 彼恶比丘向他檀越如是恶说,恒常习近非法境界,何处得修禅诵等业? 彼空无物,不坚不实,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妄语言说者,恼一切众生, 彼常如黑闇,有命亦同死。 语刀自割舌,何云舌不堕? 若妄语言说,则失实功德。 若人妄语说,口中有毒蛇, 刀在口中住,炎火口中燃。 口中毒是毒,蛇上毒非毒; 口毒坏众生,命终堕地狱。 若人妄语说,自口中出脓, 舌则是泥浊,舌亦如炽火。 此如是羂缚,地狱之前使, 破坏法桥等,皆是妄语过。 彼妄语之人,则非有父母, 亦不能持戒,堕于恶道中。 若人妄语说,彼人速轻贱, 为善人舍离,天则不摄护。 自不摄言语,速疾多瞋恚, 心[懂-重+隻]多语说,常受诸苦恼; 常憎嫉他人,与诸众生恶, 方便恼乱他,因是入地狱。』「彼佛世尊迦叶如来如是已说妨废禅诵七种恶法。 『彼恶比丘于持戒者作不饶益,是故天舍。 口中生刀,为少利故,他实功德而说言无,彼实无过而说有过。 如是之人是恶沙门,自谓沙门,妄语言说。 彼人如是常有恶意恶行恶法,彼檀越主后时知已,心则轻薄,知其谄曲。 此第七法。 是故比丘应当舍此第七恶法,所谓悕望饮食供养,皆欲在己。 「『又复第八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是故沙门应当舍离。 何者第八? 所谓採集种种宝性,造作诸宝。 如是比丘怖畏生死,剃除须发披服法衣,以信出家。 彼生死中多诸苦恼,略而言之,有二种苦。 依阴界入,在三界中,广则五道。 又复广者,八大地狱、饿鬼、畜生;欲界六天,于欲界中复有枝条种种诸苦;于色界中,复有心苦;无色界中,则有退苦,故欲退时,三昧则乱。 如是心者,有无量种分别之苦。 彼善男子观苦恼已,心生厌离,怖畏如是无量过恶,剃除须发披服法衣,以信出家。 「『又彼沙门复观余苦,心生怖畏,所谓身苦。 身苦二处,谓欲、色界,随有身处皆受苦恼。 彼色界中,云何受苦? 谓于禅中疲惓故起,起彼禅已,身则疲惓。 彼欲退时,身威德劣,风触其身。 如是风者,本来不触,是故触身,则受苦恼。 唯除眼触,受乐无苦,则是无记。 如是分别受苦不同,依色身有。 彼善男子如是闻已,知生死中一切苦恼,阴界入聚,和合皆苦。 「『彼观如是无量无边生死苦已,而便出家。 既出家已,近不善人。 近彼人故,同其作业,闻宝性方。 畏何性故,以信出家? 闻余性故,更生贪心,或闻金性、或闻银性、或闻宝性,如是闻已,不知厌足,贪火所烧。 彼既烧已,共恶知识行于山中,从山至山,从一山峯至一山峯,如是遍行在隐密处。 贪火所烧,昼夜常苦,无有乐时。 以何因缘如是出家? 不念彼性,思惟异性,谓舍身性而不思惟,如向所说。 彼人如是心意不正,乱心意故,妨废禅诵,失于善法。 彼非沙门亦非俗人,为求涅槃,是故出家,性鬼所着,则生贪心,贪羂系缚入于地狱。』「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观察身性者,即是一切性, 欲得涅槃者,调身性非余。 若舍离身性,贪着于余性, 彼人迷真性,不得脱苦恼。 金性则不能,除舍诸苦恼, 谛知真性者,得脱苦不疑。 一切苦生苦,此苦难得脱, 财于王贼火,一切皆怖畏, 是故应舍物,如本来无物, 舍离则受乐,摄取则受苦。 谛知于身性,复谛知性相, 喜乐于禅诵,能烧烦恼山。 是故黠慧者,观察身摄性, 众生知自相,则得涅槃乐。 「『有智之人如是勤心观此身性,不乐经营金银等性,此是一切在家之人怖畏根本,况出家人。 出家人者,一切舍离;彼财物者,一切怖畏。 非卖财物,如是得乐。 如是财者,则非财物,非财物性。 何者是物? 谓观身性。 若舍身性而乐余性非于禅诵勤精进也,如是之人身坏命终堕于地狱。 故出家人常应修集禅诵财物,不应求于世间凡物,彼因缘故,能增长爱。 是故知足第一财物,余财物者,能令衰恼。 此第八法妨于禅诵,出家沙门应当舍离。 「『又复第九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是故沙门应当舍离。 何者第九? 所谓近王。 出家之人不应近王。 何以故? 近王沙门,一切世人嫌不供养。 彼亲近王恶沙门者,悕望财物,或城或村、或多人处常求财物,不知厌足。 若不求者,徒近于王,妨废禅诵。 如是比丘发心欲行解脱之道,而复返入系缚道中,是故比丘不应近王。 「『又复比丘不近何者? 所谓比丘不近恶人。 彼是何人? 谓恶知识,或时染着五尘境界,所谓色声香味触等不善观察、懈怠愚痴、住村中等,一切除舍。 不近一切懈怠之人,不近一切谄诳之人,不近一切贪食味人,不近一切商贾之人,不近一切屠猎师等恶命活者,不近一切本性妬人,不近一切邪见之人,不近一切不审谛人,不近一切我慢之人,不近一切卒富贵人,不近一切博戏之人,不近一切酤酒之人,不近一切嗜酒之人,不近一切酒肆之处,不近乐见妇女之人,不近一切淫女主人,不近一切储畜杂货贩卖之人,不近一切厨宰之人,不近一切狱卒等人,不近一切捕鸟之人,不近一切戏论之人,不近一切信外道人,不近一切众所憎人。 比丘不应近如是人,或与同住、或共语言、或同道行,一切不应。 何以故? 多人疑故。 若出家人、若离诸过清净之人皆不应近,彼生疑者谓彼比丘亦同如是,以彼比丘或近彼人、或同处住。 如是比丘,他过所污,是故不应近如是等,何况近王。 彼近王者,最为凡鄙。』「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比丘林应住,近王最凡鄙, 着袈裟近他,如奴依主命。 比丘非近他,尚不应近天; 鹅不应近狗,以其净洁故。 无我无悕望,心不求一切, 怖畏生死者,近王则非善。 住园林塚间,若平地若山, 则是善比丘;近王则非善。 「『如是种种无量方便舍离近王,若近王者,诸梵行人悉皆呵毁。 所应近者,其唯智王,如是近者,毕竟寂静。 近智王故,必得涅槃,随所得处皆悉不退。 近彼智王,则有方便,谓于禅诵坚固精进,不作余业妨废禅诵,亲近尊长修习知足,其心调顺常无贪求,以近尊长随时谘问,受持不忘,于希有物不求见闻,不生奇特。 近智王者,有此方便。』「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近尊长供养,随时勤请问, 修行施戒智,复亲近智王。 天人世间中,能示安隐者, 非有中苦缚,世间之凡王。 若无苦恼者,此乃名为王; 若常受苦恼,不得名为王。 「『比丘应近如是智王,勿近凡王,近世王故,妨废禅诵。 若不禅诵,复堕地狱、饿鬼、畜生。 此是世间凡王境界,是故比丘知此过已,常不近王。 住林之人若亲近王,则非所宜,故应舍离。 此第九法妨禅诵故。 「『又复第十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是故沙门应当舍离。 何者第十? 所谓比丘悕望请唤,贪乐食味。 既于境界正修行已,乃更后时在人间行,舍弃林野可爱之处,复于人中处处游行。 如是比丘近于放逸,家家村村从城至城,从多人处至多人处,如是遍行,乐多言说,妄行人中,乐世俗语,乐见亲旧;亲旧知识详共请唤,得好美食。 既得种种美味食已,妄于林中舍离禅诵,放逸而行,悕望饮食。 以常贪着种种食故,不觉身尽,如是着味,悕望请唤,心以为乐。 「『又若比丘于境界中不如法行,眼见好色,心爱乐故,则生染欲,悕望乐见,转复爱着。 于彼彼处,心生憙乐。 如是比丘行于人中,失自利益。 禅诵之业,如是失已,常悕食味,常到他舍。 眼见色故,心生爱乐,如是次第,耳闻于声,心生爱乐;鼻得香已,心生爱乐。 如是乐着一切境界,为一切缚之所系缚,为一切羂之所系缚,于一切欲随逐而行,既非在家,复非出家。 如是之人,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是故不应乐他请唤,乐他请唤有如是过。 「『是故比丘应观此过,不应常在人中游行。 若须行者,有五因缘得行人中:一为病人推求医药资用因缘,得行人中。 二为饶益尊长因缘,得行人中。 三为佛塔、自舍破坏修治因缘,得行人中。 四为饶益众生因缘,得行人中。 五为他王破其国土,欲化彼王救命因缘,得行人中。 为如是因,得行人中,若无如是五种因缘行人中者,是虚妄行,妨废禅诵。 如是行者,于老病死、悲啼号哭、愁苦懊恼不能得脱,彼恶沙门、立沙门者,徒尔出家。 「『是故比丘若心悕望欲断爱者,心应正观,寂静诸根,依凭尊长,附近三宝,摄心而行。 摄三宝故,拔断一切烦恼使根。』「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舍离禅诵业,唯贪着食味, 是则非比丘,其心如饿鬼。 除禅更无乐,智者如是说; 离于禅定乐,更无乐可得。 愚人舍上乐,唯贪着诸味, 如是痴恶人,则得衰恼事。 若人乐境界,常依境界乐, 增长不善法,命终堕恶道。 若人离禅诵,舍持戒布施, 刚犷不调伏,有命亦如死。 若顺法行已,在世间不死; 离法常愚痴,有命亦如死。 虽有人皮覆,愚痴同畜生, 以智灯光明,不照其心故。 若受持戒者,可得名为人; 一切破戒者,则如狗不异。 若贪不布施,恶行不调伏, 则不名为人,摄在饿鬼数。 若人无戒智,复无布施宝, 彼人虽有命,则与死不异。 若行戒施禅,受持念三昧, 是人亦名人,应为天所礼。 有功德是人,无功德如羊, 功德知功德,彼人则名天。 「『如是功德,功德者知。 功德人者,一切处乐;若无功德,彼常受苦。 是故比丘既闻如是胜功德已,不应贪味。 此第十法妨废禅诵,沙门之人畏生死者,应当怖畏。 「『又第十一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是故沙门应当舍离。 第十一者,谓痴比丘我慢心故,不请问他,内智不开,外向化说言一切智:「有一切智,故我能说,我能解义,我能读诵。 一切法聚,是我所持。 百千法义,我教弟子。 更无有人与我等者。」自心摄受,复为他人作如是说。 「『彼唯智慢而实无智,彼人常为一切众生说自功德,是故世间一切闻者皆生贵重,一切世人皆作是言:「此善比丘具一切智,如是比丘更无与等。」一切世人皆如是说,而彼比丘最无所解,内实空虚无所知晓,心中无物犹如空器,亦如秋云,离于禅诵,诸少智人之所供养。 「『唯修禅诵、持戒、布施,勤修精进,攀缘善法,智慧毗尼,调伏庄严,安住佛法,勤不休息,大悲熏心,此是沙门所应行法。 「『彼恶比丘内空无智,如是意念:「若我今者见彼比丘,则示我法。 如是比丘轻贱于我,彼檀越家常供养我,若就彼学,则彼檀越不供养我,轻贱于我。 是故我今随自所知所解多少,为他宣说,随彼闻者解与不解,我终不能就彼而学。」如是内空,畏他轻贱,以慢心故,既自不解,不请问他,畏人轻贱。 「『如是慢心、妄语之人,失五学句。 何等为五? 所谓妄语。 彼未知故,是以为他妄语而说,此是彼人破初学句。 「『又复次破第二学句,所谓偷盗。 彼不应受他人供养,彼檀越主为智慧故,与物供养,而彼愚人少于智慧而取其物。 如是痴人则是偷盗,如是名破第二学句。 「『又复次破第三学句,所谓比丘初出家时,所受学句,依持戒住,缘于持戒,起如是心:「我今出家。」而彼比丘若不学问何有持戒,为他说言:「我则多知。」如是名破第三学句。 「『又复次破第四学句,所谓难问。 畏他轻贱,是故谤法,而说非法言此是法,此是第一毁破学句。 如是名破第四学句。 「『又复次破第五学句,所谓彼人不知法故,于同梵行所说正法,言非正法,作如是言:「汝等一切不知深法,汝所说者非佛所说。」彼人如是谤他众僧作如是言:「唯我能知,汝等众僧一切不知。」如是谤僧,畏他轻故,语众僧言:「汝说非法。」而僧说者其实是法。 「『彼恶比丘如是则失正法功德,最大妄语,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不请问他,恶业因故。 不请问他复有大过,谓我慢心。 我慢心故,不入林中,畏他轻贱,于示道者而不请问:「何者为道? 云何心缘? 何所攀缘? 云何忘失,复摄在心?」如是于他不请不问,慢心过故,彼不能得如是道故,心生疲惓,结加趺坐,即尔复起,作如是念:「此法虚妄,彼诸比丘唐为此业。 此非是道,实无有禅、无三摩提,亦无禅果、无三昧果。」以我慢心,畏他轻贱,如是诽谤。 彼邪见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知时离我慢,请问于尊长, 比丘勤精进,速得于涅槃。 诸从他所闻,皆为他人说, 自知离我慢,彼比丘谛知。 离慢离大慢,知道知非道, 如是知自他,是知足比丘。 我慢心甚坚,心[懂-重+隻]而愚钝, 悕财利供养,则不得寂静。 「『彼以如是不请问他,慢故心坚,不能禅诵。 如是比丘常食他食,以存性命。 彼人唯有比丘形服,名字比丘,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或以心慢,不请问他。 是故学者乃至有命未尽以来,常请问他。 如是比丘心常安乐,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 生彼处已,次第乃至到于涅槃,以离慢故。 「『又第十二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 第十二者,乐多知识。 多知识名,作不饶益,如是比丘唯增长爱。 若有比丘多知识者,则多妨乱,多所作故,妨乱心意;心意乱故,不得禅诵。 出家之人怨亲平等,犹尚不应近一知识,何况复有多知识耶? 若懈怠者,唯名比丘。 到他舍故,即眼见时,心则动乱。 眼见色故,眼识异本,心不攀缘寂静之法,不念观察,心不正直,多有言说。 见知识已,次第闻声,心则乱缘,有异观察,心不寂静;不寂静故,不寂静观,有所攀缘。 若见知识一念亦妨,况见知识乃至久时。 是故沙门乃至不用有一知识,况多知识。 若有比丘近知识者,饶人处行,从饶人处至饶人处,如是游行,念念命尽而不觉知,则失善分。 若失善分,最是自诳,乃至不能于一念间修禅读诵。 是故,比丘如是学者增长染爱,不应亲近俗人知识。 「『又若能令未来安隐示涅槃道导师知识、坐禅同行,则应亲近。 何者同行? 所谓除灭一切烦恼,至涅槃城,此是第一胜善知识。 余知识者,则是怨家,非真知识。 以非真故,则非知识,若见共语、共行、共业,同有所作,妨废善业。 若未来世得其力者,乃名知识。 若示梵行、若令修行,或教怖畏,未来之世示令怖畏生于地狱、饿鬼、畜生,名善知识。 令身口意造作恶业,到恶道者,一切勿近。』「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若示未来世,彼是善知识, 若能遮恶处,复能救灾祸。 常说利益法,利益未来世, 彼是善知识,作知识利益。 「『此胜知识有无量种无量分别,种种说法。 非多饮食、礼拜入舍,非示爱声触味香色,得名知识,如是知识非善知识。 善比丘者,应当舍离,尚不应近此一知识,况复近多如是知识,生无量过。 若有知识于未来世作不利益,虽名知识,实是怨家。 若有比丘近彼知识,则妨自业坐禅读诵。 「『又第十三障碍恶法,妨废比丘坐禅读诵,是故沙门应当舍离。 第十三者,所谓比丘与恶同处。 一切比丘与恶同处,妨废禅诵。 与恶同处,凡有五种,何等为五? 所谓比丘善持净戒第一善法,有正直心,而与第一破戒恶人同处止住,不得自在。 此是第一与恶同处。 「『又复第二与恶同处,所谓比丘不自在过或自在过,与邪见人而共相随,若村若城、若多人处同行同住。 此是第二与恶同处。 「『又复第三与恶同处,所谓比丘常自乐数亲旧知识,欲往欲近,与共相随,至在俗时先住之家。 此是第三与恶同处。 「『又复第四与恶同处,所谓比丘畏他轻贱,求知见故到恶处住论师之所,共相习近。 此是第四与恶同处。 「『又复第五与恶同处,所谓比丘心意动乱不能正行,于先饮食或卧具等,或先食来、或先饮来、或先卧来、近妇人来,或于先时所受用色声香味触,如是种种,忆念思惟,念境界处,境界处念之所破坏。 余一切处皆悉可避,此境界处则不可避,以是第一最恶处故。 以于一切禅诵等业,最为妨故。 自余恶处皆悉可避,唯此一处最不可避境界之乐。 从自心起分别恶处,最为难避,唯除坐禅三摩提乐正观察念,如是能避。』「尔时,世尊迦叶如来而说偈言:「『不善观察风,所吹炽然火, 彼正观察雨,能令灭无余。 众生先所起,久时无明暗, 如起智慧灯,能令灭无余。 欲痴火能烧,地狱愚痴人; 智者则不尔,是故得涅槃。 如是十三法,智光明能除, 是故畏过者,常应勤持戒。 拔出自身中,三种过根本, 以智慧大火,烧多烦恼薪。 「『如向所说,与恶同处,应设方便,一切远离。 出家沙门宁当独行,勿多忆念,亦莫懈怠。 本村本城、本多人处过去乐事,勿忆勿乐,勿念本时节会之日饶人之处,本曾游行,亦勿忆念悕望欲见,亦勿摄受。 诸恶弟子、诸恶知识亦勿亲近,勿乐爱声触味香色,勿生染心,勿不正行,心莫惊动,亦勿悕望饮食敷具、病药所须。 勿着种种杂色袈裟,亦勿方便推捣令平;若洗浴时,不以脚足揩踏身体;勿作种种间杂言语。 如是烧灭无始闇聚。 「『极恶生死,五道是门,六尘境界分别焰起地狱、饿鬼、畜生之中,常烧常炙。 一切世间愚痴凡夫处处流转,烧炙失坏,入苦海中,生死转行犹不厌离。 舍行持戒,若人生天,第一放逸,后退彼天,与先同侣胜者离别,生在地狱、饿鬼、畜生,受第一苦。 悔火所烧,无有救者。 放逸所坏,悔火所烧,生在地狱、饿鬼、畜生。 「『以是等故,诸有怖畏未来退者,一切皆应修行正法,常不断绝。 如是法律,一切如来、应、正遍知,为放逸天断除放逸。 若人生天,一切皆是持戒力故。 若有善修、善调伏心,如是之人不得言死,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 「『汝等天众,一切未知生此天因,戒之轻重。 我为饶益,示汝彼业,是故说此十三法门。 人天世间,迭互为因。 人世界中则能持戒,天世界中则不能持。 人死生天,若不放逸,退生人中。 以是因缘,故说此经。』「彼佛世尊迦叶如来利益天人,饶益安乐乃至涅槃,如是利益一切世间。 「尔时,彼处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并天众等,深生厌离,虽处于欲,而于欲中不行放逸,皆悉成就不放逸行。 顶礼世尊迦叶佛塔,其心清净。 彼一切天,如本来时还如是去。 「迦叶世尊第六经竟。 「此法名为六修多罗,山树具足地处流行。 「尔时,天众一切皆出迦叶佛塔,问于天主牟修楼陀而作是言:『天王云何知此佛塔?』「尔时天众如是问已,牟修楼陀天主告言:『汝等天众,一切皆听。 我有因缘,先见此塔。 我于先时始生此天,放逸而行,憙乐境界,五羂所缚,周遍行此夜摩地处,五欲功德游戏受乐,处处而行。 从一园林至一园林,从山至山,从岩至岩,从崖至崖,从一花池至一花池,从一峯处至一峯处,多有无量百千天子为天女众之所围绕。 彼天女众无量百千服饰庄严,在天子前歌舞憙笑游戏围绕。 我于尔时如是遍观此天世间,乐着境界五欲功德,心生欢喜,爱心所牵。 我三处行皆不妨碍,所谓水中在鹅背上,从一鹅背至一鹅背。 次复在于鸳鸯背上,从一鸳鸯至一鸳鸯。 次复乘鸭在鸭背上,从一鸭背至一鸭背。 次复在于莲花之中,从一莲花至一莲花;在水波中,从波至波。 处处游戏,随意而行,无有障碍,一切嬉戏歌舞欢笑,心极受乐,如是游行。 「『我既如是种种戏已,复念余戏,谓处陆地乘于殿堂,百千天女围绕相随,从山至山,从一山峯至一山峯,从一山谷至一山谷,从一园林至一园林,从一山窟至一山窟。 我于尔时,在如是处行不障碍。 「『如是次第在虚空中,复乘堂殿,百千天众而为围绕,作诸天乐出妙音声,歌舞喜笑游戏而行,遍此一切天之世间。 见不可说种种异处,多有七宝光明照曜胜妙之处,如是山峯处处遍见。 有百千树七宝庄严,如是次第,复见有河,百千莲华集在其岸,处处皆有微妙莲华。 我共天众皆如是见,在虚空中如是下观,一切诸欲功德具足。 「『此天世间百千种殿处处皆饶,我常于中行无障碍,谓在三处水、陆、虚空,如是游戏种种受乐。 「『我复有时,遂见六山有六光明穿空而出,焰色分明,不知何物。 我时见已,生希有心,专念思惟:「此所见者,昔未曾有,为是何物?」如是念已,即并行殿,一切天众速疾前去,诣六光明。 我既到彼六光明所,并殿俱堕,我先所有光明威德一切损减。 我于尔时心自思惟:「此是何物? 是何势力令我自身并此天众一切皆堕,威德光明一切损减?」「『我于尔时既思惟已,于天众中有一旧天,名无垢广。 彼天先见如是六山六种光明,而语我言:「天王今者莫有所畏,王则无过。 此于天王无有不吉,愿王今听。 以何因缘,天王今者并此天众空中而堕? 过去曾有无量天王曾于此处虚空中行不能得过,皆如是堕。 天王先来未曾得闻,以不知故,欲如是过,即便下堕,威德光明一切欲灭。 此之因缘,我今为说。 此处常有六佛如来、应、正遍知、明行满足、天中之天,一切世间甚实知见,于此山树具足地中作六佛塔,利益天人。 此佛塔者,是所应礼,所应供养。 礼拜供养,无不得力。 何以故? 更无胜故,如是佛塔不可得遇。 以此因缘,天王今者如是下堕。」「『我时告彼无垢广言:「佛在何处?」彼无垢广即答我言:「今者悉无,世间之中一切皆无。 彼一切知,一切悉见,知欲过恶,知生死中诸苦恼已,精勤修行六波罗蜜,劫数满足三阿僧祇,得一切智,入于涅槃。 此是略说,欲得广闻,见此佛塔更为广说。 此六佛塔,今者在于山树具足地处中住。」「『我于尔时闻彼旧天无垢广言,生希有心,见势力已,共彼宿旧无垢广天并诸天众到六塔所,到已思惟为欲闻法度生死故,入佛塔中。 入佛塔已,闻如是法,彼佛世尊之所宣说。』「时彼天众得闻天主牟修楼陀如是语已,各辞天王,向自地去,牟修楼陀夜摩天王亦向先来自住之处。 说佛塔竟。 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3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