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二 内容: 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二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观天品之三十一(夜摩天之十七)「又复彼天若心有念,欲下虚空,即心念时,共诸天众从空而下,下已还至自住处住。 如是宝珠还复如本,有大光明。 彼诸天女为始生天如是说已。 尔时,如是始生天子为欲羂缚,复乐境界,向宝珠林。 见不远处,有黄赤白无量百千种种光明满珠林中,彼宝珠林不远之处则有鹅林。 尔时,如是始生天子于天女边如是闻已,向宝珠林,共彼天女如是往到。 既前到已,见珠光明乃有无量,当尔之时,始生天子如是忆念:『如彼异天入宝珠林虚空中行,遍见天处,我亦如是,入宝珠林如是而行。』即于念时,随心所念,珠为堂舍,在虚空中。 彼始生天空中见已,共天女众入宝珠堂。 如自善业,见彼堂中种种可爱。 彼宝珠中有流水河、莲华水池、园林山峯满珠堂内,眼见心乐。 「复于诸处见有诸鸟,鸟声可爱。 彼如是处有种种色形相香华。 复见异处种种鸟兽,有河平岸、有河峻岸,皆悉可爱,在彼河边复见异处,多有天子及诸天女歌舞喜笑游戏受乐。 彼如是处诸园林等,一切皆如向来所说,天子始见,共天女众游戏受乐放逸而行,爱不知足。 又行异处,次复行到苏陀食处,为食食故。 如自善业,相似得食。 食彼食已,为境界火之所烧然,复向酒河,共诸天女,爱波所漂,去向彼河饮酒地处。 到彼处已,乃以珠器盛酒而饮。 彼既饮酒,欢喜之心转更增长,爱境界火之所烧然,为五境界之所迷惑,复共天女歌舞游戏。 「彼处如是受天乐已,复向水池莲华之林。 为欲在彼池中游戏,共天女众受诸欲乐,是故向彼莲华池林。 到已复更受境界乐,共诸天女水中游戏,第一胜乐,不可譬喻,受如是乐。 又复欲发,悕望欲乐,欲闻音声,贪着境界,五乐音声,心念悕望闻天女众歌咏之声。 五乐音声闻已心乐,不可称说,更无异法可以为喻。 彼受如是五欲功德种种胜乐,不知厌足。 以有爱故,爱不知足,如火得薪,无有足时。 如是欲者,欲不可足,常无量种无量分别而受诸乐。 于长久时,既受乐已,而复更于鹅林之中珠堂上坐。 共诸天女下彼珠堂,在鹅林中而复更见未曾有处。 如是如是见彼处已,如是如是心生喜乐,如是如是种种见已,而于境界犹不知足。 如是流水、莲华河池、园林等处,若天、天女见无量种五乐音声,如是游戏。 又复鹅王住宽广处,天共天女向彼鹅处。 如是彼处见种种天,无量百千歌舞游戏而受天乐,更无余物可为譬喻。 形世间日,如萤火虫,唯除光明,更无譬喻。 「彼处如是不可譬喻境界受乐,彼受乐天,譬喻叵得。 人世界中第一美味,所谓蜜味合药之酒、甘蔗肉等,阎浮提中此味第一,一切和合于赤苏陀,如极苦味、蘖味不异。 人中胜味于彼天味,如是劣减。 如是味胜,少分譬喻,天中之味不可譬喻。 彼天之香亦不可喻,如人世间第一善香,谓栴檀香、若沉水香、末香涂香、瞻波迦华、尼居私帝苏摩那华,如是乾陀婆离师迦、忧钵罗华、拘物头华、尼朱罗等,此一切华皆悉和合,犹亦不如天中之华。 于彼天中荏婆色华,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香,亦如是不可譬喻。 又彼天中触,亦如是不可譬喻。 人世界中一切国土平等胜触,谓憍奢耶绢及乌拏、若劫贝等,如是种种彼人中触一切和合,于彼天中极微劣触,谓金最坚,犹胜人中所有胜触。 于天下触,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所有诸触,不可譬喻。 又彼天中,声亦如是不可譬喻。 人世界中第一声者,所谓琵琶、筝笛箜篌、齐鼓歌等,如是诸声一切和合,犹亦不如彼天之中庄严具声。 于彼天中庄严具声,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如是天中所有音声,不可譬喻。 如是譬喻,唯可得与四天王天以为譬喻,若于第二三十三天则非譬喻,于夜摩天亦非譬喻。 人中欲乐,唯可得况四天王天所受欲乐。 四天王天所受欲乐,唯可得况三十三天所受欲乐。 三十三天所受欲乐,唯可得况夜摩天中所受欲乐。 如是次第,业力胜故,六欲天中次第转胜,诸天境界意亦如是,天乐转胜。 意地之乐有无量种,一切和合。 「如是天子,彼鹅林中游戏受乐,次第渐前,遂近鹅王。 见彼鹅王在广池中种种游戏,共彼雌鸟住莲华林,天众围绕彼大鹅王。 有一莲华,一由旬量,七宝莲华,金刚为须,其触极软,及香色等不可譬喻,无量光明从华而出,有百千叶。 彼大鹅王在彼如是莲华中住。 于节会时。 节会之时,夜摩天王牟修楼陀并天众等,鹅为说法。 彼鹅王者,以愿力故,生夜摩中。 如是利益,生夜摩天,为夜摩天如是说法,令离放逸。 「尔时,如是始生天子次第渐前往到广池。 善时鹅王既见如是始生天子,为说偈言:「『以有渴爱故,于欲不知足, 由心动诸根,不觉时已过。 所爱着欲乐,无常法所摄, 以乐见妇女,不觉时已过。 为爱所迷故,系属于生死, 如是愚痴者,不觉时已过。 为欲牵心故,没在痴闇中, 瞋所系缚者,不觉时已过。 系缚在地狱,不生厌离心, 放逸毒所迷,不觉时已过。 不调不知羞,恃姓生憍慢, 心贪不知足,不觉时已过。 五绳羂所缚,六法之所迷, 三时中常痴,不觉时已过。 不知恶趣道,恶羂所破坏, 若有如是心,不觉时已过。 初得欲则乐,后则不利益, 以心着欲故,不觉时已过。 不知前世苦,而乐着天乐, 未知爱别离,不觉时已过。 为业网所缚,如鱼在网中, 是故失善道,不觉时已过。 愚痴者无心,不知有过患, 没在于痴闇,不觉时已过。 众生业羂缚,独而无伴侣, 见天女故迷,不觉时已过。 乘骑诸根马,迷失于善道, 贪着三界味,不觉时已过。 不知戒非戒,或复多瞋恚, 失意亦失道,不觉时已过。 不知利益不,迷于作不作, 如小儿戏弄,不觉时已过。 如河水速流,在园林池处, 常受欲乐故,不觉时已过。 在山顶堂中,若在莲花林, 常受欲乐故,不觉时已过。 于业业报中,未曾有知解, 唯贪着食味,不觉时已过。 业风之所吹,常在此三界, 流转犹如轮,痴故不觉知。 常在于恶处,上高梁绳上, 如是愚痴者,不勤舍离过。 若能舍离欲,是第一精进, 离一切希望,则无诸烦恼。 彼初中后时,若得佛法已, 寂静修行故,是无烦恼者。 若得于欲乐,彼乐必破坏, 因欲得苦报,知欲非胜法。 是故有智者,心不乐于欲, 彼则能断除,生死苦因缘。』「彼大鹅王为始生天如是说偈,毁呰欲法,如是说故。 彼始生天渐渐前进,近于鹅王。 彼始生天虽闻胜法而心不受,境界迷故,渐近鹅王而不摄法,犹着境界,受诸欲乐。 现见鹅王在水中戏,入莲华林,割取莲华,共天女众掷而弄之。 善时鹅王而语之言:『此安隐语而不肯受,汝于后时,为何所得?』「尔时,鸟处始生天子复闻远处有胜妙声,胜于天声。 闻彼声已,心生爱乐,其声普遍琵琶箜篌、齐鼓笛等如是种种可爱音声。 尔时彼天在广池边种种游戏,既闻声已,一切回面向彼声听。 尔时,远见有百千堂周匝围绕,天歌音声甚为可爱,闻者欲发。 端严殊妙如星绕月,如是如是堂行围绕或身光明周匝轮行,一切天众见之心乐,百千天女咏歌音声。 夜摩天主在百千叶七宝莲华台上而坐,无量天女之所围绕,为听法故,向彼善时菩萨鹅王所住之处。 「尔时,鹅王善时菩萨见已速迎,共余雌鹅并余雄鹅,无量百千胜妙七宝间错其身,一切同时皆在虚空飞向天主牟修楼陀,复有余鹅咏歌音声。 如是二王,一是鹅王,二是天王,迭相敬重出美妙语,迭相问讯。 鹅王善时以本愿故,为夜摩天除放逸故,生夜摩天。 「善时王言:『天王久时不来在此广池之所,我于余天闻如是言:「牟修楼陀夜摩天王不放逸行,共诸天众在彼山树具足地处看六佛塔礼拜供养化力书经,在彼佛塔读说彼经,示诸天众。」此因缘故,我今来迎。 汝于彼处说法之时,我亦在此广池之侧,为游戏天如应说法,谓第一义寂静安隐,能除放逸,毕竟利益。 以此因缘,我今如是来迎天王。 我以爱法离于慢心,敬重故来。』「彼时如是,牟修楼陀夜摩天王闻是语已,作如是言:『鹅王普为饶益一切夜摩诸天,利益一切夜摩诸天故在此处,今共回还到广池所。』说是语已,牟修楼陀夜摩天王无量天众、诸天女众之所围绕,善时鹅王无量百千鹅众围绕,如是二王各并其众,彼此和合,于虚空中种种音声,心皆无垢犹如宝珠,于放逸地不放逸行,有大威德,共向广池。 到广池已,彼广池所一切天众,既见天王暂止放逸,不作音声、不相娱乐,不于水中种种游戏,生敬重心。 「夜摩天王知彼天众心调顺故,语鹅王言:『善时鹅王! 此时最善,今可说法。 天众见我,心皆离慢,并天女众一切无慢,可为说法。』「尔时,鹅王自念本生,曾于往世有佛,名为迦迦村陀,于彼佛所闻诸法门,所闻法中唯以一法为天众说。 语天王言:『天王善听,我今为说。 有五种法,若天若人放逸行者,是根本过。 何等为五? 谓放逸者其心则乱,意念异法,口宣异言。 若有所说,不实无义,前后相违,动转不定,他则不受。 何以故? 以其放逸心动乱故。 自不能知为何所说、为谁而说,彼则轻毁,彼则不受。 以如是故,则于一切便为自轻,是放逸过。 放逸过故,堕于恶道,于三恶趣随相应生。 此是初过。 「『又彼放逸有第二过。 何者第二? 所谓不知应作不作。 放逸意故,不知何者是所应作,不知何者所不应作。 不知何业,不知何果,以不知业故不知果。 彼愚痴者迷业果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以放逸故得如是过,此第二过。 「『又彼放逸有第三过。 何者第三? 若人若天以放逸故,近恶知识,不敬三宝、不求于智、不敬尊长;于过功德,不觉不知;于生死苦,不生厌离;不知杂业,谓种种业;不能翘勤,常喜睡眠,不能持戒。 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以放逸故得如是过,此第三过。 「『又彼放逸有第四过。 何者第四? 谓于天中、若于人中,即初生时,命行不住,即生即灭,善业亦尔;生已即尽,死王欲至,共谁放逸? 彼必别离。 此有四法必定离别,何等为四? 一者少年;二者安隐;三者寿命;四者具足。 如是四种必定离别,智者常观如是四种,若放逸者则不能知。 若天若人放逸行者,一切不知,以不知故,堕于恶道。 以放逸故得如是过,此第四过。 「『又彼放逸有第五过。 何者第五? 谓于第一不可信处,而便信之。 不可信中最叵信者,所谓妇女,而愚痴者信于妇女。 彼愚痴者虽信妇女,然彼妇女于其不信,乃至命尽,心不离诳。 一切妇女皆多谄诳,皆多幻伪,多垢破坏,其心多慢,破戒心浊。 如是等过,一切妇女心皆不离,如火之热,一切妇女不离此法。 若愚痴者信彼妇女,唯有语言,然无一实。 以爱贪故,为欲所牵,是故近之。 如是略说放逸之行五种过患,如是五过不离放逸,是故天人应舍放逸。 此放逸行障涅槃门,放逸行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在地狱、饿鬼、畜生。 以放逸故得如是过,此第五过。 「『是故智者应离放逸,若舍放逸,有五功德。 何等为五? 所谓正行,心意正信,作所应作,不应作者则便不作,恒常用意,于一切时皆作利益。 舍离放逸如毒不异,善知三世。 此不放逸最初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二功德。 何者第二? 谓知轻重。 近善知识,常行善业;远恶知识,不作恶业,以彼恶业,善人嫌毁。 若见恶人则皆舍离,见功德人则便亲近。 如是修行善意行故,不入恶道。 此不放逸第二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三功德。 何者第三? 所谓谨慎。 乃至舍命,不属妇女,不信其言。 常一切时形相可见,一切妇女有二种缚,系缚世间。 唯见其色,不信其语,彼有智者如是如实观察妇女。 如是如实正观察已,虽见歌舞喜笑游戏庄严具等,心不贪着。 一切放逸皆因妇女,一切妇女,是半放逸。 若有能离妇女放逸,则能渡于生死大海。 人世界中,人皆说言:「不放逸者得名好人。」此不放逸第三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四功德。 何者第四? 所谓谨慎不放逸者,谓于富乐欲等不信,观知无常,作如是知:「此欲无常,转动不定,则不可信,不久破坏,不久失灭。」如是不信安隐之事,故不放逸。 一切安隐为病所坏,如是于少亦不生信,一切少年为老所坏,是故于少不生慢心。 如是于命亦不生信,不生慢心,不作恶业。 何以故? 必为死王所劫夺故。 是故不信一切有为生死之法,以不信故,不放逸行。 此不放逸第四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 「『又不放逸第五功德。 何者第五? 所谓恒常亲近圣人爱乐智故,归依三宝,闻法思义,彼临死时,不生怖畏。 以知死相、知退相故,不生怖畏。 闻义天子则知退相,人欲死时则知死相,如是知故,知生恶道、知生善道,作如是知:「我生善道。」「我生恶道。」若临死时,恶道相出,则能方便令心清净,心清净故,恶道相灭,善道相现。 此不放逸第一胜果,甚为难得,诸亲善中,此亦最胜。 此不放逸第五功德,不放逸故得此功德。』「尔时,彼处善时鹅王颂彼如来迦迦村陀佛所说偈言:「『已离欲如来,赞叹不放逸, 毁呰放逸行,所至生死处。 不放逸解脱,放逸故受苦, 此放逸系缚,愚者不能断。 不放逸善人,则生于天中, 于天中放逸,故退时心悔。 一切放逸者,生死不得脱, 放逸第一羂,能缚令流转。 作所不应作,不作所应作, 一切放逸者,所作皆颠倒。 尚不作世法,何况出世法, 是故诸智者,不赞放逸行。 以是故不应,行放逸之行, 如是放逸行,是恶道初使。 若有能舍离,苦恼之藏处, 如是勇健者,能渡有大海。』「善时鹅王为彼天主牟修楼陀并诸天众,如是已说过去旧法,利益天人。 又彼鹅王现为天主牟修楼陀复更说法,作如是言:『有五种法对治沙门放逸之行。 何等为五? 所谓一切放逸行者皆受苦恼。 如是之人随何放逸,能致苦恼。 舍彼放逸,知彼过已,修行功德,舍离彼故,无不饶益;不受苦恼,不善恶业则不增长,修行正行。 此是沙门初对治法,放逸对治。 「『又复沙门第二对治,对治放逸。 何者第二? 谓见实义。 实见之人,一切心意皆悉决定,如实而见。 如实见故,不行放逸,以如实见放逸过故。 此是第二放逸对治。 「『又复沙门第三对治,对治放逸。 何者第三? 所谓亲近不放逸者,受戒持戒。 如彼所行如是而行,如彼所作亦如是作。 于持戒者常与同处,于破戒者舍而不近。 是故放逸,一切皆无。 此是第三放逸对治。 「『又复沙门第四对治,对治放逸。 何者第四? 谓求智故,常近智者、常乐智者,舍离放逸。 近不放逸如是谨慎不放逸者,乐近苦远,彼善男子恒常如是不放逸行。 此是第四放逸对治。 「『又复沙门第五对治,对治放逸。 何者第五? 所谓有王、若王大臣执放逸者,与其罪罚或断其命,或时尽夺一切财物,或时与杖,或截其手。 如是种种与放逸者异异刑罚,彼既见已,心生怖畏。 以怖畏故,舍离放逸,不放逸行。 如是对治舍离放逸,以见他人受如是罚,生怖畏故。 随顺法行,畏行放逸堕于地狱,是故不作一切恶行。 此是第五放逸对治。 如是放逸,于天于人则非安隐。』「彼多天众闻是经已,舍离放逸。 牟修楼陀夜摩天王既闻鹅王所说经已,起随喜心,复共天众飞昇虚空,如其本来,还如是去。 自余诸天,有在广池更受乐者,有向林中而受乐者。 既入园林种种受乐,如是乃至爱善业尽。 善业尽故,于彼处退。 彼处退已,如自业行,或堕地狱、或堕饿鬼、或堕畜生。 若以余业生于人中,则生第一富乐之处,黠慧利根,多所知见,有智慧命,以有智慧是故大富,为王所爱。 以余业故。 「成就地竟。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夜摩天所有地处。 彼见闻知:复有地处名光明围。 众生何业生于彼处?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若善男子曾闻法义,受戒持戒,正见不邪,不恼乱他,心意正直,不杀不盗,如前所说,复舍邪淫,畏邪行故,乃至不观画妇女像,常行善业,善修净命。 如是之人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天世界中,光明围处。 生彼处已,善业力故,天妙境界五欲功德种种受乐,六根所使,乐见园林。 如是如是见种种法,如是如是六根增上。 以增上故,则能驱使地处平正,第一柔软,七宝间杂,甚可爱乐。 彼地之中若有树生,触极软滑,金果银叶,胜触香味皆悉具足。 如是天果,如意出香,如意生味。 「彼处诸天若有是心,欲令彼果如意出酒,即有触香色味具足天之美酒,从果流出在于树下。 时彼诸天共天女众执珠宝器,承而饮之。 如是天酒有下中上,香味触等。 业无量故,如彼业因,如是得酒,有下中上。 又复余天有无量种受五欲乐,为放逸烧,乐见园林歌舞喜笑,处处游戏相随而行,向彼园林。 如是如是,随所行道,见异异种微妙之色。 彼所得味,有无量种无量分别种种胜味。 彼所嗅香,有无量种无量分别种种妙香。 与心相应。 彼忆念触,有无量种无量分别受乐相应天妙之触。 彼天所闻天妙音声,有无量种无量分别心乐相应,闻已欢喜,第一持戒胜善业故。 五欲功德皆悉具足而受乐行,彼天如是受乐行故,乃经久时,如是受乐,不知厌足。 「复更远见,名心乐林,无量百千宝树庄严。 彼心乐林如是可爱,枝叶根茎各各别别。 一厢银林,其白如雪,名银树林,其光犹如阎浮提中月之光明。 彼一一树端严殊妙,天若见者,心则受乐。 又复一厢,赤色犹如迦鸡檀那,甚赤无比,有赤光明,其叶亦赤。 如是叶等,和合成林,如是赤林极为可爱。 彼林赤故,遍照虚空一切皆赤。 又复一厢名常乐林,其林一厢有青园林,其林普青,青影光明。 彼林一厢如是光明,端严殊妙,如阎浮提虚空不异,是毗琉璃宝之光明。 如是彼处名常乐林。 复次一厢是颇梨林,光明清净根茎枝叶,多有无量流水河池皆悉具足。 又彼大林次复一厢,青宝树林,根茎枝叶青色光明。 于树枝中有种种鸟,鸟种种声,多有种种妙莲花池而为庄严。 彼天园林如是光明,端严胜妙。 「尔时,彼处光明围地一切诸天自身光明,为欲游戏受诸乐故,向心乐林。 于彼林中游戏受乐,爱林所系,五欲功德,受天快乐,不知厌足。 又复游戏种种受乐,入心乐林。 彼林之内有种种色、有种种味、有种种香,花果具足,多有妙蜂庄严其林,处处普遍。 又复多有可爱鸟众,种种可爱妙莲花池,种种可爱树枝屋舍,散华遍地,地触柔软,甚可爱乐。 多有无量百千天众,是故彼处如是端严。 树枝屋舍,多有莲华、流水池河,种种山谷多有诸树。 歌舞喜笑,种种游戏庄严具声,犹如歌音;微风动林,枝花垂挑。 是故彼林如是严好。 尔时,彼天入彼林中,转胜欢喜,复更歌舞游戏喜笑,迭共受乐。 于一切时心乐境界,其心恒常念行放逸。 「彼诸天众如是受乐,乃至久时,复入七宝曼陀罗林。 彼林可爱,林中最胜,犹如山王。 所有光明胜百千日,绕莲华池以为庄严。 曼陀罗林有孔雀王,名曰杂色,种种七宝间错斑杂,所出音声普遍彼林。 实是菩萨以愿力故,生彼天中,为放逸天除放逸故。 见彼诸天五境界火之所烧故,住树枝中,勇勐无畏,生怜愍心告彼天言:『此诸天等多放逸行,不虑后退。 此乐欲尽,无常不住。 一切天乐速疾已过,如山中河其流迅速而不觉知。 心常着乐,以恶爱故。』「尔时,杂色孔雀鸟王而说偈言:「『所作如梦见,住处如见焰, 城如乾闼婆,天如是着欲。 天为爱所生,终竟必破坏, 谓乐不可尽,天如是着欲。 乐不久则失,如河流速过, 为欲城所诳,天如是着欲。 如风吹动水,彼水中见月, 犹如旋火轮,天如是着欲。 如电之流动,如鹿爱之焰, 如水沫不坚,天如是着欲。 如芭蕉叶动,又亦如象耳, 不善人所爱,天如是着欲。 如金波迦果,如有食铁钩, 如幻之无常,天如是着欲。 皆虚诳无物,暂时不停住, 初时味则甜,天如是着欲。 唯放逸一味,是有缚之因, 速使入恶道,天如是着欲。 爱恶物谓好,常可畏常妨, 如毒如刀等,天如是着欲。』「彼心乐林如是孔雀名杂色王,为调伏天如是说偈。 善意愿故,于天中生。 彼孔雀王用人中物,以为譬喻,为天众说。 何以故? 令天闻已,忆本生故;以忆本生,知业果故,修行无常;修无常故,不放逸行。 是故杂色孔雀鸟王,以人中喻,为天说法。 说何等法? 谓无常法。 为说欲过,说欲无常。 「尔时,有天闻所说法,忆本前生。 以忆本生,知业报故,于少时中不放逸行,生于善意。 彼天少时生于善意不放逸行,少时利益、少时安隐,种未来世无量百千安隐生处善业种子,是故菩萨杂色鸟王说如是法。 尔时天众犹故着乐,入彼林中,以莲华鬘庄严身首,自身光明庄严其身,五乐音声种种受乐。 于彼林中,无量河池水流盈满具足庄严,天众见已,放逸而行,于生老死不生怖畏,歌舞游戏不知厌足。 更入余林,彼林名鬘。 鬘林之树无量百千,其树枝华种种异色间杂不同,有无量种形相色香种种妙花,枝枝具足。 如是妙华大小均等,希奇得所。 于彼林中有七宝蜂,其音可爱,在彼华中共天游戏。 彼诸天等,取彼华鬘,共天女众相掷嬉戏。 天及天女本自端正,以着如是妙花鬘故,十倍胜本。 迭互一心,于彼林中游戏受乐,折取花枝。 其花香气遍五由旬,有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 如是彼林天香具足,无量种花和集而有。 「尔时,彼天如是游戏受诸乐已,复向酒河,河名欢喜。 其河甚大,彼酒音声,触味香色皆悉具足,在河而流。 彼天见已,坐河岸上,取而饮之。 彼复有鸟,名为常乐,见彼诸天在欢喜河而饮酒故,为说偈言:「『没入放逸海,贪着诸境界, 此酒能迷心,何用复饮酒? 为境界火烧,不知作不作, 园林生贪心,何用复饮酒?』「彼常乐鸟见乐酒天在河饮酒,为调伏故,如是说偈。 彼天闻已,犹故饮酒,不休不止,心生欢喜。 自身光明周围如鬘,复以花鬘庄严身体,饮酒游戏不知厌足。 五欲功德,五乐音声,歌舞游戏,次第复向华枝舍林,希望欲乐,故到彼林,共天女众歌舞喜笑。 「尔时,彼天见彼树林众花具足,心生欢喜。 以先闻故,见则欢喜。 如是胜妙可爱园林,有七宝蜂而为庄严,天众见已,生希有心,回眼普看,不生厌足。 彼天女众皆亦如是,见五千种百千分别华舍具足,彼诸天女见则入中,歌舞游戏而受快乐。 彼树枝叶甚可爱乐,密覆如屋。 彼众树枝是种种宝,所谓枝者,毗琉璃枝,金叶所覆,若金枝屋,毗琉璃叶之所覆蔽,迦鸡檀那妙好色果具足而有。 迦鸡檀那青宝树枝,银色叶覆。 若颇梨树,金果具足。 若彼有树迦鸡檀那以为枝者,青宝叶覆,金果具足。 若颇梨树,颇梨枝屋,金叶密覆,大青宝果具足而有。 随念庄严,皆悉可爱,蜂众围绕,音声美妙绕华枝屋。 彼枝舍内,如是严好,天欲受乐则入其中,以善业故。 又,枝舍外种种具足,有莲华池,莲花金叶,皆毗琉璃,青宝为须,白银为台,周遍林外,无量蜂众而为庄严。 鹅鸭鸳鸯、迦昙婆罗出妙音声,闻者心乐。 是故彼林甚为微妙。 彼莲花林其外华池,如鬘不异,宝花枝舍周围彼林,处处普遍。 「莲华轮外复有树林,如是林者有鸟兽住,心皆欢喜。 有在树下依树坐者,有游行者,有在林中食天美果华根等者。 果花根等,有第一色香味触等和合具足。 如是鸟兽,雄雌、牝牡皆各相随。 又彼鸟兽闻天歌已,开眼张耳,羽毛皆竪,欢喜心乐。 又彼鸟兽,雄雌、牝牡各各相随,在于树下柔软触地,迭相看面而受快乐,或共游戏。 诸兽嚼咽,牝牡同处,迭相看面,共受快乐。 其身皆是七宝间杂,在于林中如是受乐。 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3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