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三 内容: 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三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观天品之三十二(夜摩天之十八)「又复彼鸟种种形相,见者爱乐,种种忆念、种种受乐。 所谓乐者:有衔莲花,耳听歌音周回而行,雄雌相随而游戏者。 有鸟群住,纵身低缩,听彼树枝屋舍中声,一心听者。 有以嘴衔胜光明宝,在于处处遍游行者。 有七宝身,从于山中闻歌音故,扬翅飞来,为听歌音,向华枝舍,普遍虚空皆悉严好,心欢喜者。 复有余鸟在余林中,种种妙宝庄严两翅,以嘴折取种种敷华,衔来向彼华枝屋者。 复于余鸟闻歌音已,共衔宝鬘,有种种色胜妙光明。 如是来向华枝屋舍,普遍虚空皆悉严妙,如是来者。 如是彼林内外鸟兽,有种种色、种种形相,种种具足,皆可爱乐。 彼林殊妙严好,如是彼诸天众在彼林中种种受乐。 「尔时,彼天五乐音声在彼林中久时游戏,爱火所烧,犹不厌足,复向余林。 彼林名为鸟音声乐,无量天女以自围绕,如是歌舞喜笑游戏,在虚空中手弹箜篌,如是飞行。 有在鹅背如是去者,复有余天乘孔雀者,有在空中坐莲华台如是去者,复有余天乘七宝鸟在虚空中如是去者,一切皆向鸟声乐林。 「彼如是行,在路未至,种种胜乐皆悉具足,欲至彼林。 名实语鸟,为说偈言:「『乘中业乘胜,余乘则不然, 人以业乘故,能遍行三界。 何谁于何处,何业云何作, 彼则于彼处,如作受苦乐。 业种种杂杂,心因缘所作, 无物叵得者,久时必皆得。 种种异异乐,由业因缘起, 以业因尽故,种种乐亦无。 诸有不亡失,先所作善业, 若欲常得乐,皆应作余业。 若心常懈怠,放逸毒所闷, 放逸天不觉,未来苦恼处。 一切乐离别,到大苦恼处, 以能破阴界,是故名为死。 彼速疾欲来,能令命尽灭, 天境界所迷,是故不觉知。』「彼实语鸟以善心故,怜愍天众,如是偈说真实之法,利益彼天。 而天不取,爱覆心故,转复欢喜,而更前入鸟声乐林。 一切天众心皆乐见鸟音声林,如是林者名既如是,复有如是鸟音声乐。 彼林中树一切是宝,所谓金银毗琉璃树,有白银树、有颇梨树、有青宝树。 是平泽中,莲华之林,彼诸莲华犹如灯树,一切种种甚可爱乐。 有种种鸟,有无量色、无量形相,宝间杂翅,不可具说。 何以故? 以心善业无量种故,鸟之形相如是种杂。 以心杂故,杂作善业,善业杂故,得如是果,不可具说。 以心微细速流转故,以是因缘不可具说,一切天法皆不可说。 「天业果报今说少分,有好妙欲境界放逸,园林流水、莲华河池、种种山峰、莲花之林、鸟及宝等,天女可爱。 以业果故,天世界中如是化现。 彼此因缘说天可爱,如彼善业所作果报,不失不灭;若不作者,果不可得。 复以此因如是说乐。 又复彼天如是种种鬘庄严身,以香涂身,自身光明,而受快乐,胜欢喜心。 如是观察鸟声乐林,如是观见七宝诸树光明如炎,有种种鸟围绕彼林。 彼鸟咏歌,若天闻之,昔未曾闻如是音声,既得闻已心喜受乐。 彼一切天闻已皆乐。 彼如是鸟,有住树中而咏歌者,有鸟在于莲花林中而咏歌者,有在花中而咏歌者,有鸟在于莲华池中而咏歌者。 彼天闻已,心生喜乐。 若天、天女迭共和合,种种歌音一切皆止,听鸟歌声,心生爱乐。 如是彼鸟咏歌音声普遍山峯,诸山峯中一切诸兽,自体本性憙乐歌音,闻彼歌已,或百或千皆悉前近。 既前近已,耳明不动,听其歌音。 有在树底住听歌者,有对天草无心欲食,听歌音者。 于彼林中,鸟歌音声如是可爱,鸟声乐林可爱如是。 又彼林中香甚可爱种种华香,有种种色,随念皆有,香色声等随念皆得。 箜篌齐鼓筝笛歌等种种美音,是天音声,彼鸟之音胜彼天声一根境界,如是胜故,彼林可爱。 「又彼林中,复有一根境界可爱,所谓天味。 随意所念,得胜果味或天酒味、天药草味。 如是彼林,随念得味,如是林中,诸味具足。 「又彼林中复有胜法,所谓有山。 游戏彼山,枝网普覆,种种重楼皆是枝网,行而不乱。 有无量种七宝杂壁,有无量种彩画皆遍,多有种种庄严天女在重楼上。 彼林如是种种庄严。 又彼园林复有庄严。 彼林功德,具足已说。 今复说山庄严可爱具足之相,谓毗琉璃庄严其山,山有七种功德具足。 何等为七? 所谓色声触味香等随念皆得,有随念树,七种具足。 彼处诸天见彼功德,痴惑迷乱,不见不闻彼鸟说法。 「彼说法鸟,犹如父母所说之法,皆悉决定。 天着境界不闻不觉,境界迷故,不受鸟语,行爱旷野。 复向大林,为三种火之所烧然,五怨所使,喜爱所诳,迷于实道,唯有苦乐。 苦相似乐,以着如是虚妄乐故,不觉不知,利益说法不受不取,而听其余三处行鸟咏歌之声。 谓水行鸟,天可爱色、可爱形相,七宝之身,种种间杂,鹅鸭鸳鸯如是等鸟,种种音声并水音声,彼天乐闻美妙声歌,一切时乐放逸而行。 一切诸天爱彼音声,如是彼天更闻余鸟种种音声,不闻法音。 所谓林行种种诸鸟,孔雀白鸽、庄严树鸟、山谷岩窟所住之鸟,出美妙声,一切鸟声皆与相似妙声之鸟七宝身鸟,以庄严山,两两竝飞,在虚空中同共出声。 观彼诸鸟如是庄严,彼鸟光明,见者常乐,生爱着心,如是胜胜众鸟音声。 彼天乐闻有语声者、有歌声者、有响声者,如是无量种种分别跋求之声,种种异闻,天有欲心,为天女众之所围绕,听彼音声,于长久时闻声受乐,更有胜爱覆蔽其心。 「复饮天酒,第一味香皆悉具足,如天所应,从岩窟中如是流出,多有妙蜂皆集酒上。 彼诸天等迭互一心,同饮天酒,不相妨碍。 复有余天向莲华林,莲华叶中多有天酒,第一天味香触具足,随念美味。 诸天、天女恣意共饮,歌舞戏笑,迭互一心,共同欲意。 彼诸天等,于胜林中游戏受乐,于境界中心不厌足,而复更向毗琉璃宝庄严之山。 「彼山多有鹅鸭鸳鸯,普皆青影,覆万由旬皆是青影。 其山举高三百由旬,多有园林,饶莲华池,流水盈满,有第一鸟,见者皆爱。 于彼山中有好平地、有好山谷、有好岩穴、河泉源窟,多有行林,莲华水池具足诸华。 有三种鹅在岸出声,所谓有鹅颇梨宝色,七宝间错,或自体白,如是鹅者,山中甚饶,庄严彼山。 毗琉璃山普有流水,水色清净犹如宝珠。 彼山多有种种香华,多有无量百千诸鸟,种种杂鸟,以此诸鸟严莲华池。 彼种种物胜胜希有,上上希有,可爱妙色庄严彼山,声触香等无量种物以庄严山,六根受乐,普山庄严。 「彼诸天众为欲受乐,往到彼山,普遍处处歌舞游戏,以莲华鬘璎珞其身,一切时乐,心常欢喜、心常爱乐。 五境界怨如五火烧,爱缚其咽。 向彼山顶为受乐故,希望欲见种种忆念、种种分别。 渐渐欲到,渐近彼山,见有山窟是毗琉璃。 彼山窟者青色光明,可有一万以为庄严,普第一乐胜妙光明。 若住山天入彼窟中,种种游戏。 若彼诸天入窟中者,彼如是窟,如是如是转转宽博,如彼天心,如是如是种种忆念,如是如是皆于窟中具足而得。 彼窟名为如念得窟,住彼窟天共天女众恒常受乐不知厌足。 彼诸天女种种庄严,以善业故,见彼天女心极爱乐,形服庄严,姿媚殊绝,歌舞喜笑,受天之乐。 「夜摩天王牟修楼陀利益天故,佛所说偈书在彼山宝窟门上,偈如是言:「『死王吞众生,衰老饮少年, 病至灭强健,世间无知者。 有无量种生,有无量种退, 如生老亦然,世间无知者。 无有一念间,无一时一日, 死无时处住,世间无知者。 已数数受生,亦曾数数退, 痴天迷境界,世间无知者。 此有轮如笼,贪着于爱欲, 爱绳缚将去,世间无知者。 爱过旋波中,多有分别鸟, 此爱河宽广,世间无知者。』「彼宝窟门为利益天,书佛偈颂,其法如是。 有天见之,则便寻读,读彼偈已,忆自本生,于少时间不放逸行。 以善业故,于须臾间正心思惟,增长未来无量百千多生之乐,增长净分,减损染分。 彼天如是少时正念,能灭无量百千生数。 若有见彼宝窟门上所书偈者,则生厌离,不放逸行;若天入窟不读偈者,则为唐入。 「若见不见一切入者,皆放逸行。 在内一处见宝珠聚,谓金刚聚、青宝珠聚、摩伽罗多宝珠之聚、大青宝聚。 而彼宝窟体性自明,以宝珠故,光明更胜。 第三复以天入中故,天身光明令彼宝窟光明转胜,如是彼窟甚为可爱。 彼宝窟中天、天女众五欲功德,受诸欲乐,安隐离恼。 离于热恼,远离忧悲,自善业故,受无量种天胜妙乐。 彼天既见彼宝地已,生欢喜心,歌舞游戏,五乐音声而受快乐。 又彼宝窟入其中者,则见有河,第一香触具足,天酒盈满。 其中酒河两岸,饶饮酒鸟,以为庄严。 如是鸟者,谓名欢喜、有名常乐、有名常戏、名无异味、名见可爱、名审谛心,有鸟名为异处不乐、名饮香乐,此等诸鸟。 复有余鸟在彼酒河,游戏饮酒。 「天善业故,鸟说偈言:「『初饮美味酒,饮已多作恶, 未来得恶果,在于地狱中。 饮已能令痴,痴故造恶业, 痴作恶业故,入于地狱中。 初时生欢喜,后乃得恶报, 初时能除渴,后时甚大热。 初时口意失,后时则失乐, 是故有智者,则不应饮酒。 若常饮酒者,则如鸟无异, 饮酒能令痴,说酒为大毒。 若见酒如毒,彼见不退处, 若饮不味酒,则为饮铁汁。 一切恶一分,说酒为一分, 是心过所作,一切戒根心。 饮酒心不正,不能思惟法, 比丘饮酒故,非阿兰若行。 饮酒令心乱,不调不知羞, 失法空无福,失现在未来。 不知修威仪,不知时及处, 障碍于正法,唯言说无义。 自既不能知,不知何所说, 自口语如屎,亦自不能知。 令世间轻贱,令法不增长, 见贫者饮酒,如火之炎然。 过事皆忘失,于现事皆迷, 况思惟未来,饮酒三时失。 能失坏名色,或失众生身, 能生无量过,饮酒障碍法。』「如是彼处住山窟鸟心常欢喜,以业因缘,为天说偈。 彼天闻已,若有善业随顺法行而生彼者,忆本前生;忆本生故,则知酒过;知酒过故,则不饮酒,不放逸行。 「自余天众不受鸟偈,犹故饮酒,生欢喜心,五乐音声歌舞受乐,乃至久时,彼山窟中种种受乐。 既受乐已,于入时道,还如是出。 如是出已,犹于境界不知厌足,放逸而行。 乐见园林,共天女众复于一切园林之中,河岸山谷种种游戏。 如是诸天以善业故,如是受乐。 彼处如是不可譬喻,天乐具足。 「彼诸天等于境界中受诸欲乐,不知厌足,广多爱故。 所言广者,自体广故,彼不曾摄,恒常开舒,是故名广。 又于境界不知厌足,以诸境界广无量故,以根常渴,不曾断故。 如是彼天五欲功德转转增长,不断不绝,常受欲乐,心生希有,可爱功德不可譬喻。 是故彼天不知厌足,如海吞流无有足时,天不知足亦复如是。 常一切时于彼天处如是受乐,行于种种园林之中,欲水所漂,共诸天女游戏受乐。 彼天如是,乃至作集爱善业尽,至于后时退彼天处,如自业行,业绳系缚。 如是乐处,业尽退已,堕于地狱、饿鬼、畜生。 若有余天余善业故,生于人中,在阎浮提大富乐处,第一种姓,歌舞喜笑种种游戏,常受快乐,身色殊妙形服端严种种具足胜国土中;或为国王或为大臣,或迦奢国、憍萨罗国,在安隐洲。 彼余业故。 「夜摩天摄胜光明园处第九地竟。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夜摩天所有地处。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复有地处,名曰正行。 众生何业生于彼处? 彼见:有人随法正行,第一清净,报亦清净,业清净故,受乐果报,圣人所爱。 胜善布施,少于智慧。 以布施故,生于天中,受天爱果。 所谓天处,何人得彼天中果报? 所谓有人善心清净,生敬重心、柔软之心,不杀不盗,如前所说。 复舍邪淫,所谓耳闻先时有人曾共妇女而行淫欲,如是闻已,心不喜乐,于先欲事,心不思念,不生觉观,复能遮他不听思念。 如是成就清净业行,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夜摩天中正行地处,受本所修善业果报。 生彼处已,爱乐种种香味触等无量境界,行园林中。 天莲华池,百千天女之所供养。 在于园林莲花之池流水处行,无时暂住。 先所未见,不可譬喻、不可具说种种天乐,具足受彼无量种乐。 于境界中,心不知足。 「又于彼处有无量种天妙园林,如是彼处始生天子,少妇女众而围绕之。 于余园林有天女众在中游戏,见始生天,心则欲发,行则异本,以天衣鬘种种庄严,见始生天即便前近。 始生天子见彼天女,五倍欲发,即前往近。 彼诸天女、始生天子迭相杂合,彼此共受无量种乐,同心一意不相违返。 如是天女一切共歌欢喜舞笑,彼诸天女生如是心:『此始生天是我夫主。』始生天子有如是心:『此诸天女是我之妇。』如是天子共诸天女彼此相信,不相疑虑,喜笑歌舞迭相爱乐。 在园林中,从一园林至一园林,从一山峯至一山峯,从莲华池至莲花池,从一枝舍至一枝舍,从一丛树至一丛树,从一池去复至一池。 如是池者,青宝之色。 彼池多有鹅鸭鸳鸯种种音声,有如是等无量诸鸟种种音声,耳闻心乐,如心意念。 如是水生,色香味具。 在彼池中有无量种歌舞游戏,受诸快乐。 既受乐已,复见余处有异天众欢喜游行,始生天子见之即往,共天女众五乐音声歌舞游戏如是而去。 「尔时,彼天既见如是始生天子而说偈言:「『山园林等中,或在莲花池, 一切重楼处,共天女受乐。 或于金山中,或毗琉璃峯, 或园林丛树,共天女受乐。 随念可爱树,或在流水河, 或在宽广池,共天女受乐。 七宝间杂处,或在山河中, 或平地好处,共天女受乐。 曼陀罗树林,青优钵罗林, 种种鸟音处,共天女受乐。 种种地分处,或于宝林中, 或在可爱堂,共天女受乐。 或五乐音声,令心乐清凉, 常歌舞游戏,共天女受乐。』「彼诸天等为始生天如是说偈,始生天子闻说偈已,彼处复有名实语鸟,如法利益,令正行故,为说偈言:「『山园林等中,或在莲华林, 痴为爱所迷,共天女俱堕。 或在金山中,或毗琉璃峯, 食善业尽已,共天女俱堕。 随念可爱树,或在流水河, 游戏善业尽,共天女俱堕。 七宝间杂处,或在山河中, 为境界所迷,共天女俱堕。 曼陀罗树林,青忧钵罗林, 着乐痴所盲,共天女俱堕。 种种地分处,或于宝林中, 不修行善法,共天女俱堕。 或五乐音声,令心乐清凉, 贪着故时过,共天女俱堕。』「彼实语鸟为利益天,随顺饶益令天安隐、令正行故,如是说偈。 彼天放逸虽闻不受,彼诸旧天犹尚不取,况始生天。 「彼新旧天为放逸毒之所伤故,普皆歌舞,心生欢喜,在园林中处处游戏,受境界乐。 自身光明,不假余照。 彼一切天共天女众,复向一山,名山鬘山。 彼山鬘山多有无量种种宝性,有种种宝而为庄严,普山光明百千莲华,如日初出以为庄严,有百千亿流水泉池。 彼山四厢有四丛林,所谓一名百池流水;二名大光;三名严山;四名普香。 此名四林,在彼山厢。 彼山一厢,百池流水丛林之中有随念树,有百千池,金银青宝、迦鸡檀那诸宝色鱼,普遍池中。 其池之水清净凉冷,如意念水盈满彼池。 多有园林围绕彼池,鹅鸭鸳鸯音声可爱,闻者心乐。 「有一切时常欢喜鸟,见彼天众而说偈言:「『一切命无常,少年不停住, 此天处亦尔,而天不觉知。 诸法念不住,次第皆失坏, 业绳所系缚,世间不觉知。 千亿诸天众,在园林游行, 退时将欲到,世间不觉知。 六欲诸天等,放逸受爱乐, 一切皆失灭,世间不觉知。 乐如水沫聚,如梦所得物, 速灭不久停,世间不觉知。』「彼处诸天欲上山时,彼一切时常欢喜鸟以利益心、天善业故,如是说偈。 彼诸天等乐境界故,不听不取,不觉不知,不能见谛,不看彼鸟。 如生盲者,有道不见。 「尔时,彼天次向第二大光丛林,彼林光明胜于一百日之光明。 彼林诸树有胜光明,或树光明或宝光明,胜妙功德皆悉具足,光明炎然。 彼大光林三种光明普遍彼林,彼如是林普皆可爱,流水河池而为庄严,有随念树庄严林处。 如是林处各各差别,彼诸天众各在异处,五乐音声歌舞游戏,种种受乐,善业渐尽。 于彼山中,复在异处受境界乐,如大醉象,如是林中久时受乐。 「又彼天众于彼山中,自心动故,次第复向岩山之林。 于中复受五境界乐,为放逸怨之所迷惑,不知畏退,无有方便而可得脱。 唯初时乐,后则衰恼。 声味色香受诸欲乐,爱乱心故,处处游行。 「复见余林,普彼林外有莲华林,周匝围绕,有随念树庄严彼林,百千种华而为庄严。 有余大树,有殊妙香而庄严之,又复多有流水河池而为庄严。 又复多有种种鸟兽,七宝枝舍而为庄严,又复多有种种香美饮食之河。 彼诸天众到如是山,或百千到,歌舞游戏,迭共为伴,同一欲心,俱到彼林,共天女众久时受乐,彼此迭互希望境界。 「又复彼天未知厌足,于彼山处次复更见大可爱林,名曰普香。 彼林甚香,树枝华香,金枝华盖覆彼林上,有居尸奢第一妙香。 又彼林中,曼陀罗华第一妙香,香气流布普百由旬,天闻彼香,生希有心。 彼诸天众嗅如是等无量妙香,入彼林中。 彼诸天众迭相爱乐,同一心欲,受境界乐,不知厌足,处处游行,无量种行。 「彼天如是处处游行,游戏而行,如是渐向山鬘山顶。 遂尔前到百百千千彼山顶上,见有大城,城甚可爱,其城纵广五百由旬。 普彼城中有行重楼,金宝殿舍、银宝殿舍、毗琉璃舍、车璩之舍,如是种种妙宝殿舍而为庄严。 行巷相当,门状可爱,皆是妙宝,普彼城中饶莲华池。 彼诸天众入如是城,心生欢喜,种种功德具足受乐。 在宝舍中、宝园林中,或复在于莲华池中,枝华舍中或华林中,或复在于莲华池中,或复在于饶华地处,或复在于山窟之中,或复在于山谷之中,或复在于山脇之处;彼天如是,或在城中,或在余处山顶之上,共诸天女处处受乐,无量种乐,多种受乐,五乐音声功德具足,如是游戏种种受乐。 「彼受乐时,鸟见之故,为说偈言:「『诸天本善业,一切必当尽, 后受苦恼时,乃知放逸过。 心乐着欲者,唯受微少乐, 彼乐未久间,后时必当坏。 乐境界乐者,常有希望心, 见妇女放逸,后时必当坏。 天着境界乐,不虑退时苦, 至后破坏时,乃知退苦恼。 天若近妇女,而共放逸行, 终至后退时,彼一切舍离。 一切欲退天,无与共行者, 唯有一切业,随后与同行。 常应修善业,常舍不善业, 常离于放逸,常行不放逸。 放逸是有根,不放逸寂静, 放逸不放逸,如所说其相。 勇者常思惟,修行善业乐, 常修行法者,则不受诸苦。』「彼鸟如是利益天故,已说此偈。 彼诸天等放逸行故,不听不受,而复更为境界所盲。 行园林中,种种游戏,或在园林或在可爱宝城等中受种种乐。 「彼天在于山鬘山中既受乐已,而复更向千峯之山,希望欲见彼宝山故。 乐天境界,是故次往,天善业因而受快乐。 见彼宝山,生胜爱心,一切欲乐皆悉具足。 于一切时多有华果,流水河池、莲华之林具足而有。 彼一切天于彼乐处见则受乐,行亦受乐,食亦受乐。 见彼胜山,生希有心,谓山鬘山。 彼大胜山复有众山周匝围绕,皆是宝山,是故彼山名曰山鬘。 彼山多有园林华池,有流水河,多有宝蜂、无量众鸟种种音声。 如是诸鸟,皆是宝身,种种形相皆悉可爱,庄严山峯。 普彼山峯,光明悉遍,彼诸光明有百千种。 如是宝山在诸山中,见彼宝山顶插虚空,有大光明,微妙殊胜。 彼诸天等上如是山,共天女众五乐音声游戏受乐。 心生欢喜,上彼山上,如意念行;有在空中而游行者,有共天女同一欲心,于五境界受诸欲乐,爱河所漂,不暂停者。 若寂静乐,则是常乐。 舍未来世如是寂静利益安乐,而乐天乐,如是天乐,如杂毒蜜,而诸天众心生乐着。 初时似贤,后则不善,实非是乐,与乐相似。 彼天不知,心生乐着,共天女众,五乐音声随心游戏,上彼山顶。 如是如是上彼山上,如是如是见彼山处,随见何处,转胜可爱。 如是宝山,普皆可爱,树林河池,种种诸鸟在园林中,满彼山处。 无量百千种种园林庄严彼山,七宝光明周匝围绕。 普彼天众共诸天女歌舞游戏徐上彼山,竝行并看。 天及天女种种形服,鬘庄严身,更无异心,心常乐乐,放逸而行。 彼诸天众自身光明,共自光明无量形服庄严天女围绕同行,安安详详,如心意行,上彼山上。 善业力故,自作善业,自得乐报,决定自受。 游戏歌舞在河池中,有无量种受诸快乐。 徐上彼山,五乐音声,离病无倦,心生欢喜,如是游戏。 彼如是行,见无量种山谷谿涧,各各差别,随自意行,随何处行,皆无所畏。 如是次第,渐上山上。 「彼山鬘山复有异处,有大鹅王住在其中。 彼鹅王者,宝庄严身,名曰善时,见彼诸天行放逸行。 彼诸天等,胜善业故,得彼乐命,应怖畏时而便喜笑。 「尔时,菩萨善时鹅王为利益彼一切天故,住山窟中,随顺修行寂静善业,饶益天故,为除放逸,毕竟利益彼诸天故,第一勇胜,种种微妙,一切天爱美音声语覆一切天,所有音声而说偈言:「『爱欲染心痴,常乐着境界, 彼天则不知,利益未来世。 此余少福德,临欲至退时, 退已到异处,受自业果报。 百千生中间,为业锁所缚, 此业缚众生,须集道资粮。 若天恒受乐,常作不善业, 彼因不相似,痴者住心中。 为欲所迷惑,唯食而待死, 若不能谛知,不能利众生。 为欲所迷惑,唯食而待死, 若为身乐故,坏法是愚痴。 一切时一心,常勤修善业, 舍离不善者,此是智慧相。 放逸不持戒,食本前业尽, 以放逸行故,不久退天处。 彼常如是意,为时所催驱, 后为悔火烧,无有能救者。 恶不可得避,众生决定受, 后到于死时;知已寂静行。』「善时鹅王第一勇胜,自体如是美妙音声,为彼天众如是说偈。 如是鹅王菩萨音声,为一切天作无量种无量音声章句示现,皆悉相应。 菩萨之声,美妙势力勇而复胜,蔽天音声。 「彼处如是一切天众复闻远处有大音声,无量天女之所围绕,种种庄严胜妙宝殿。 一切时华、一切时果皆悉具足,无量莲华遍覆其处,多天女众歌声可爱,妙宝璎珞光明照耀,七宝间错园林水池而为庄严,幢幡枸栏种种庄严。 百千天女妙音声歌,五乐音声闻者心乐。 毗琉璃宝、大青宝柱、真金柱等之所庄严,大师子座之所庄严,如是宝殿行虚空中。 夜摩天王在彼殿上,多有无量百千天女供养天王,百千合掌赞叹天王。 在虚空中,分明如画,胜欢喜心向山鬘山,为欲往见善时鹅王。 「如是鹅王以大愿力,为利益天,生在夜摩,忆本前生。 是故天王生敬重心,而来向之为听法故,为于自身,并为天众利益安乐,饶益自他,不堕恶道,离放逸故。 「尔时,彼天山鬘山中游戏受乐,在种种处山园林中,或有在于平处住者,或有在于山谷中者,或有在于莲华林者,或有在于池水中者,或有在于殿堂上者,或有在于宝舍中者,或有在于山峯中者,或有在于河岸处者,或有在于山顶上者,或有在于华林中者,或有在于果林中者,或有在于随念树者,或有在于毗琉璃金随念树者,或有在于无量到数见则可爱树林中者。 一切皆悉共天女众,或共多众或共少众,一切天众速生喜心,歌舞嬉笑,看彼天王。 见大天王坐胜殿上,成就无比天之快乐,见已疾走,一切天众尽力而走。 既见天王牟修楼陀,普看竝走,心眼俱乐,眼观不舍,转转前近。 彼诸天众如是思惟:『夜摩天主牟修楼陀为欲听法,是故来诣善时鹅王。 我今往见供养天王。』「彼诸天众如是思惟,既思惟已,一切皆近夜摩天王,五欲功德境界之乐一切具足,天衣天鬘以为庄严。 彼一切天皆悉前向牟修楼陀。 夜摩天王行虚空中。 若天在于一千峯山游戏乐者,如是见已,天衣庄严,一切皆前到天王所,礼拜供养。 既供养已,转胜欢喜歌舞戏笑,近王面前。 一切皆与夜摩天王和合一处,共向鹅王菩萨之所。 「彼鹅王菩萨第一聪明,有大智慧,以本愿力,为彼诸天除放逸故,生在夜摩。 彼一切天皆到鹅王菩萨之所。 夜摩天王既见菩萨,生敬重心,敬重法故,共天女众从殿而下。 鹅王菩萨常说大法,常作法吼,既见天王牟修楼陀,则正法吼。 彼大鹅王法势力故,于一切天最为胜妙,光明殊绝,法威力故。 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3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