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四 内容: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见一切佛世界义第五十一之余(卷三十四)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复次,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所说法:已说、今说、当说,闻已,欲一切信持、自行、亦为人说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上已说十方诸佛所说,欲忆持不忘,当学般若;今何以复说信持三世佛法? 答曰:上说欲忆持十方诸佛法,未知是何法,故说十二部经是佛法,及声闻所不闻者。 上但言「恒河沙等世界诸佛」;今言「恒河沙三世诸佛法」。 又上但说「受持不忘」,不说受持利益;今言「自为,亦为他人说」,是故复说。 【经】「复次,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过去诸佛说已,未来诸佛当说,欲闻,闻已,自利亦利他人,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十方现在佛所说法,可受、可持;过去已灭,未来未有,云何可闻? 答曰:此义先已答,今当更说。 菩萨有三昧,名「观三世诸佛三昧」;菩萨入是三昧中,悉见三世诸佛,闻其说法。 譬如外道神仙,于未来世事,未有形兆、未有言说,以智慧力故,亦见、亦闻。 复次,诸菩萨力不可思议,未来世虽未有形、未有言说,而能见、能闻。 或以陀罗尼力。 或以今事比知过去、未来诸事。 以是故言「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经】「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中间闇处,日月所不照,欲持光明普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菩萨从兜率天上欲降神母胎,尔时,身放光明,遍照一切世界,及世间幽冥之处。 次后生时,光明遍照,亦复如是。 初成道时、转法轮时、般涅槃时,放大光明,皆亦如是。 及于余时现大神通,放大光明。 如欲说般若波罗蜜时,现大神通,以大光明,遍照世间幽冥之处。 如是比,处处经中说神通光明。 问曰:此是佛力,何以故说菩萨? 答曰:今言「菩萨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诸大菩萨能有是力。 如遍吉菩萨,观世音、得大势、明网、无量光菩萨等,能有是力,身出无量光明,能照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 又如阿弥陀佛世界中,诸菩萨身出常光,照十万由旬。 问曰:菩萨身光如是,本以何业因缘得? 答曰:身业清净故身得庄严。 如《经》说:「有一鬼头似猪,臭虫从口出,身有金色光明。 是鬼宿世作比丘,恶口骂詈客比丘。 身持净戒,故身有光明;口有恶言,故臭虫从口出。」如《经》说:「心清净优劣,故光有上、中、下:少光、大光、光音。 欲界诸天,心清净布施、持戒,故身有光明。」复次,有人怜愍众生故,于闇处然灯,亦为供养尊像、塔、寺故,亦以明珠、户嚮、明镜等明净物布施故,身有光明。 复次,常修慈心,遍念众生,心清净故。 又常修念佛三昧,念诸佛光明神德故,得身光明。 复次,行者常修火一切入;又以智慧光明,教化愚闇邪见众生。 以是业因缘故,得心中智慧明,身亦有光。 如是等业因缘,得身光清净。 【经】「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无有佛名、法名、僧名;欲使一切众生皆得正见、闻三宝音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菩萨于先无佛法塔寺处,于中起塔;以是业因缘,后身得力成就;于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令众生入于正见。 如《经》说:「有人于先无佛塔国土中,修立塔庙,得梵福德梵名无量福德;以是因缘,疾得禅定;得禅定故,得无量神通;神通力故,能到十方赞叹三宝。」「正见」者,若先不识三宝功德,因菩萨故得信三宝;信三宝故,信业因缘罪福;信业因缘故,信世间是缚、涅槃是解。 赞叹三宝义,如「八念」中说。 【经】「菩萨摩诃萨,欲令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以我力故,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狂者得念、裸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菩萨行无碍般若波罗蜜,若得无碍解脱成佛、若作法性生身菩萨如文殊师利等,在十住地,有种种功德具足;众生见者,皆得如愿。 譬如如意珠,所欲皆得。 法性生身佛及法性生身菩萨,人有见者,皆得所愿,亦复如是。 复次,菩萨从初发意已来,于无量劫中,治一切众生九十六种眼病;又于无量世中,自以眼布施众生;又智慧光明,破邪见黑闇;又以大悲,欲令众生所愿皆得。 如是业因缘,云何令众生见菩萨身而不得眼? 余事亦如是。 此诸义,如〈放光〉中说。 ◎◎【经】「复次,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若欲令十方如恒沙等世界中众生,诸在三恶趣者,以我力故皆得人身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自以善业因缘故得人身,云何菩萨言:「以我力因缘故,令三恶道中众生皆得人身」? 答曰:不言「以菩萨业因缘令众生得人身」,但言「菩萨恩力因缘故得」;菩萨以神通变化说法力故,令众生修善得人身。 如《经》中说:「二因缘,发起正见:一者、外闻正法,二者、内有正念。」又如草木,内有种子、外有雨泽,然后得生。 若无菩萨,众生虽有业因缘,无由发起。 以是故知:诸佛菩萨,所益甚多! 问曰:云何能令三恶道中众生皆得解脱? 佛尚不能,何况菩萨! 答曰:菩萨心愿欲尔,则无过咎。 又多得解脱,故言「一切」。 如诸佛及大菩萨身遍出无量光明,从是光明出无量化身,遍入十方三恶道中:令地狱火灭汤冷,其中众生心清净故,生天上、人中;令饿鬼道饥渴饱满,开发善心,得生天、人中;令畜生道随意得食,离诸恐怖,开发善心,亦得生天、人中。 如是名为「一切三恶道得解脱」。 问曰:如余经说:「生天、人中」,此何以但说「皆得人身」? 答曰:于人中得修大功德,亦受福乐;天上多着乐故,不能修道。 以是故愿令皆得人身。 复次,菩萨不愿众生但受福乐,欲令得解脱,常乐涅槃。 以是故不说生天上。 【经】「欲令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以我力故,立于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先已说此五众、道果,今何以更说? 答曰:上说但是声闻法,从须陀洹乃至无余涅槃;今杂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复次,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欲学诸佛威仪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何等是诸佛威仪? 答曰:威仪名「身四动止」。 譬如象王,回身而观;行时足离地四指,虽不蹈地而轮迹现;不迟不疾,身不倾动;常举右手安慰众生;结加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脇,累膝而卧;所敷草蓐,齐整不乱;食不着味,美恶等一;若受人请,默然无违;言辞柔渜,方便利益,不失时节。 复次,法身佛威仪者,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以为一步;梵音说法,亦复如是。 法身佛相义,如先说。 【经】「复次,菩萨摩诃萨欲得如象王视观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作是愿:『使我行时离地四指,足不蹈地。 我当共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无量千万亿诸天众围绕恭敬,至菩提树下』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如象王视」者,若欲回身观时,举身俱转。 大人相者,身心专一;是故若有所观,身、心俱回。 譬如师子有所搏撮,不以小物故而改其壮势。 佛亦如是,若有所观、若有所说,身与心俱,常不分散。 所以者何? 从无数劫来,集一心法;以是业因缘故,顶骨与身为一,无有分解。 又以世世破憍慢故,不轻众生,观则俱转。 如《尼陀阿波陀那》中说:舍婆提国除粪人,而佛以手摩头,教令出家,犹不轻之。 「足离地四指」者,佛若常飞,众生疑怪,谓佛非是人类,则不归附;若足到地,则众生以为与常人不异,不生敬心。 是故虽为行地,四指不到而轮迹现。 问曰:如佛常放丈光,足不到地,众生何以故不尽敬附? 答曰:众生无量劫中积罪甚重,无明垢深,于佛生疑,谓是幻师,以术诳人;或言:「足不蹈地,生性自尔,如鸟能飞,有何奇特!」或有众生罪重因缘故,不见佛相,直谓大威德沙门而已;譬如人重病欲死,名药美食,皆谓臭秽。 是故不尽敬附。 「共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无量千万亿诸天众恭敬围绕,至菩提树下」者,是诸佛常法。 佛为世尊,至菩提树下,欲破二种魔:一者、结使魔,二者、自在天子魔。 欲成一切智,是诸天众,云何不恭敬侍送? 又诸天世世佐助拥护菩萨,乃至出家时,令诸宫人婇女,淳惛而卧,捧马足踰城出。 今日事办,我等当共侍送至菩提树下。 问曰:何以不说刹利、婆罗门等无量人侍送,而但说「诸天」? 答曰:佛独于深林中求菩提树,非是人行处,是故不说。 又以人无天眼、他心智故,不知佛当成道,是故不说。 复次,诸天贵于人,故但说天。 复次,诸佛常乐闲静处,诸天能隐身不现,不妨闲静,是故但说诸天从。 复次,菩萨见五比丘舍菩萨而去,而菩萨独至树下,是故作是愿。 【经】「『我当于菩提树下坐,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以天衣为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如经说:佛敷草树下坐而成佛道,今云何愿言「以天衣为座」? 答曰:声闻经中说敷草。 摩诃衍经中随众生所见或有见敷草树下,或见敷天綩綖随其福德多少,所见不同。 复次,生身佛把草树下;法性生身佛以天衣为座,或胜天衣。 复次,佛于深林树下成佛,林中人见,则奉佛草。 若贵人见者,当以所贵衣服为座;但林中无贵人故,时诸龙神天,各以妙衣为座。 四天王衣重二两;忉利天衣重一两;夜摩天衣重十八铢;兜率天衣重十二铢;化乐天衣重六铢;他化自在天衣重三铢。 色界天衣无重相。 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缕无织;譬如薄氷,光曜明净,有种种色。 色界天衣,纯金色光明,不可称知。 如是等宝衣敷座,菩萨坐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何以但说诸天敷衣,不说十方诸大菩萨为佛敷座? 诸菩萨等,佛将成道时,皆为佛敷座或广长一由旬,十百千万亿乃至无量由旬;高亦如是。 此诸宝座,是菩萨无漏福德生故,是诸天目所不见,何况手触! 十方三世诸佛,降魔得道,庄严佛事,皆悉照见,譬如明镜;如是妙座,何以不说? 答曰: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与声闻、菩萨、诸天共说;二者、但与十住具足菩萨说。 是般若波罗蜜中,应说菩萨为佛敷座。 所以者何? 诸天知佛恩,不及一生、二生诸大菩萨,如是菩萨云何不以神通力而供养佛! 是中合声闻说,是故不说。 【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行、住、坐、卧处,欲使悉为金刚』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何以故佛四威仪中,地悉为金刚? 答曰:有人言:菩萨至菩提树下时,于此处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菩萨入诸法实相中,无有地能举是菩萨。 所以者何? 地皆是众生虚诳业因缘报故有,是故不能举。 菩萨欲成佛时,实相智慧身,是时坐处变为金刚。 有人言:土在金轮上,金轮在金刚上,从金刚际出,如莲花台,直上持菩萨坐处,令不陷没;以是故,此道场坐处名为金刚。 有人言:成佛道已,四种威仪处,悉变成金刚。 问曰:金刚亦是众生虚诳业因缘有,云何能举佛? 答曰:金刚虽是虚诳所成,于地最为牢固,更无胜者。 金刚下水,诸大龙王以此坚固物,奉献于佛。 亦是佛宿世业因缘故,得此安立处。 又复佛变金刚及四大令为虚空,虚空不诳,佛智慧亦不诳;二事既同,是故能举。 【经】「复次,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欲出家日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日转法轮。 转法轮时,无量阿僧祇众生远尘离垢,诸法中得法眼净;无量阿僧祇众生,一切法不受故,诸漏心得解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或有菩萨,于恶世邪见众生中,为除众生邪见故,自行勤苦甚难之行。 如释迦文佛于沤楼频螺树林中,食一麻一米。 诸外道言:我等先师,虽修苦行,不能如是六年勤苦! 又复有人谓佛先世恶业,今受苦报。 有菩萨谓佛为实受是苦。 是故发心:「我当即以出家日成佛。」又有菩萨于好世出家,如:大通惠求佛道,结加趺坐,经十小劫乃得成佛。 菩萨闻是已,发心言:「愿我以出家日即得成佛。」有菩萨成佛已,不即转法轮。 如然灯佛,成佛已,十二年但放光明,人无识者,而不说法。 又如须扇多佛,成佛已,无受化者,作化佛留住一劫,说法度人,自身灭度。 又如释迦文佛,成佛已,五十七日不说法。 菩萨闻是已,愿我成佛已,即转法轮。 有佛度众生有限数。 如释迦文佛,转法轮时,憍陈如一人得初道,八万诸天诸法中得法眼净。 菩萨闻是已,作是愿:「我转法轮时,令无量阿僧祇人,远尘离垢,诸法中得法眼净。」以释迦文佛初转法轮时,一比丘及诸天,皆得初道;而无一人得阿罗汉及菩萨道者;是故菩萨愿言:「我作佛时,当使无量阿僧祇众生,一切法不受故,诸漏心得解脱;及无量阿僧祇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问曰:若一切佛神力、功德、度众生皆等,此菩萨何以作此愿? 答曰:一佛能变作无量阿僧祇身而度众生,而世界有严净者、有不严净者。 菩萨若见、若闻:是诸佛有苦行难得佛者;有不即转法轮者;有如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成道。 又闻:初转法轮时,未有得阿罗汉道者,何况得菩萨道! 是故菩萨未闻诸佛力等,故作是愿。 然诸佛神力、功德,平等无异。 【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无量阿僧祇声闻为僧;我一说法时,便于座上尽得阿罗汉』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有佛以声闻为僧,有数有限。 如释迦文尼佛,千二百五十比丘为僧。 弥勒佛,初会僧九十九亿,第二会九十六亿,第三会九十三亿。 如是等诸佛僧,各各有限有数不同。 以是故,菩萨愿言:「我当以无量阿僧祇声闻为僧。」有佛为众生说法,一说法得初道,异时更说,得二道、三道、第四道。 如释迦文尼佛,为五比丘说法,得初道,异日得阿罗汉道;如舍利弗得初道,经半月然后得阿罗汉道;摩诃迦叶见佛得初道,过八日已得阿罗汉;如阿难得须陀洹道,二十五岁供养佛已,佛般涅槃后得阿罗汉。 如是等诸阿罗汉,不一时得四道。 以是故菩萨愿言:「我一说法时,便于座上尽得阿罗汉。」【经】「『我当以无量阿僧祇菩萨摩诃萨为僧;我一说法时,无量阿僧祇菩萨,皆得阿鞞跋致!』」【论】菩萨所以作此愿者。 诸佛多以声闻为僧,无别菩萨僧如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 以释迦文佛无别菩萨僧,故入声闻僧中次第坐。 有佛为一乘说法,纯以菩萨为僧。 有佛声闻、菩萨杂以为僧;如阿弥陀佛国,菩萨僧多,声闻僧少。 以是故,愿以无量菩萨为僧。 有佛初转法轮时,无有人得「阿鞞跋致」。 以是故,菩萨愿言:「我一说法,无量阿僧祇人得阿鞞跋致。」【经】「欲得寿命无量、光明具足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诸佛寿命,有长、有短。 如鞞婆尸佛,寿八万四千岁;如:拘楼餐陀佛,寿六万岁;迦那伽牟尼佛,寿三万岁;迦叶佛,寿二万岁;释迦文佛,寿百岁,少有过者;弥勒佛,寿八万四千岁。 如释迦文佛常光一丈;弥勒佛常光十里。 诸佛寿命、光明,各有二种:一者、隐藏,二者、显现;一者、真实,二者、为众生故隐藏。 真实者,无量、显现;为众生者,有限有量。 实佛寿不应短,所以者何? 诸佛长寿业因缘具足故。 如婆伽梵宿世救一聚落人命,故得无量阿僧祇寿命。 梵世中寿法不过半劫;而此梵天寿独无量,以是故,生邪见言:「唯我常住。」佛到其所,破其邪见,说其本缘救一聚落,其寿乃尔。 何况佛世世救无量阿僧祇众生:或以财物救济,或以身命代死,云何寿限不过百岁! 又不杀生戒,是长寿业因缘;佛以大慈众生,爱彻骨髓,常能为众生故死,何况杀生! 又以诸法实相智慧,真实不诳故,亦是长寿因缘;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和合持戒诸功德故,得寿命无量,何况佛世世具足此诸无量功德而寿命有限! 复次,如一切色中,佛身第一;一切心中,佛心第一;以是故,一切寿命中,佛寿亦应第一。 如世俗人言:「人生于世,以寿为贵」;佛为人中之上,寿亦应长! 问曰:佛虽有长寿业因缘,生于恶世,故寿命便短;以此短寿,能具佛事,何用长为? 又佛以神通力故,一日之中能具佛事,何况百岁! 答曰:此间阎浮提恶,故佛寿应短。 余处好,故佛寿应长。 问曰:若然者,菩萨于此阎浮提净饭王宫生,出家成道,是实佛;余处皆是神通力变化作佛,以度众生? 答曰:此言非也! 所以者何? 余处阎浮提,亦各各言我国是实佛,余处为变化。 何以知之? 若余处国土,自知是化佛,则不肯信受教戒。 又如余国土人,寿命一劫,若佛寿百岁,于彼裁无一日,众生则起轻慢,不肯受教;彼则以一劫为实佛,以此为变化化。 如《首楞严经》说:「神通遍照佛,寿七百千阿僧祇劫。 佛告文殊尸利:『彼佛则是我身。』彼佛亦言:『释迦文佛则是我身。』」以是故,知诸佛寿命,实皆无量;为度人故,现有长、短。 汝言:「释迦文佛,以神通力故,所度众生与人寿不异者,则不须百岁,一日之中可具足佛事!」如阿难一时心生是念:「如然灯世尊、一切胜佛、鞞婆尸佛,出于好世,寿命极多,能具佛事;我释迦文佛出生恶世,寿命极短,将无世尊不能具足佛事耶?」尔时,世尊入日出三昧,从身变化,出无量诸佛及无量光明,普至十方;一一化佛在诸世界,各作佛事:或有说法、或现神通、或现三昧、或现饭食。 如是之比种种因缘,施作佛事而度众生。 从三昧起,告阿难曰:「汝悉见闻是事不?」阿难言:「唯! 然! 已见!」佛告阿难:「佛以如是神力,能具佛事不?」阿难言:「假令佛寿一日,大地草木悉为可度众生,则能度尽,何况百岁!」以是故知:诸佛寿命,皆悉无量;为度人故,现有长、短。 譬如日出,影现于水,随水大小,水大则影久,水小则速灭;若照琉璃、颇梨珠山,影则久住。 又如火烧草木,然少则速灭,然多则久住;不可以灭处无火故,谓多然处亦无。 光明长、短义,亦如是。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义第五十二【经】「『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世界中无有淫欲、瞋恚、愚痴,亦无三毒之名。 一切众生成就如是智慧,善施、善戒、善定、善梵行、善不娆众生』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若世界无三毒、亦无三毒名者,佛为何等故出生其国? 答曰:贪欲、瞋恚、愚痴名为三不善根,是欲界系法。 佛若说贪欲、瞋恚、愚痴,是欲界系不善。 若说染爱、无明是则通三界。 有佛世界纯诸欲人,为是众生故,菩萨愿言:「我成佛时,国无三毒及三毒之名。」复有清净佛国,纯阿鞞跋致、法性生身菩萨,无诸烦恼,唯有余习,是故言「无三毒之名」。 若有人言:如菩萨愿言:「我当度一切众生」,而众生实不尽度;此亦如是,欲令世界无三毒之名,亦应实有三毒不尽。 若无三毒何用佛为? 如地无大闇则不须日照。 如《经》所说:「若无三法则佛不出世。 若三法不断则不得离老、病、死。」「三法」者则是三毒。 如《三法经》,此中应广说。 复次,有世界,众生分别诸法是善、是不善、是缚、是解等,于一相寂灭法中而生戏论。 菩萨以是故愿言:「令我世界中众生不生三毒;知三毒实相即是涅槃。」问曰:一切众生得如是智慧是何等智慧? 答曰:智慧是世间正见。 世间正见中,说有布施、有罪福、有今世后世、有阿罗汉。 信罪福故,能善布施。 信有阿罗汉故,能善持戒、善禅定、善梵行。 得正见力故,能善不娆众生。 世间正见是无漏智慧根本。 以是故说「国中无三毒之名」。 贪欲有二种:一者、邪贪欲,二者、贪欲。 瞋恚有二种:一者、邪瞋恚,二者、瞋恚。 愚痴有二种:一者、邪见愚痴,二者、愚痴。 是三种邪毒众生难可化度;余三易度。 「无三毒名」者:无邪三毒之名。 「善布施」等五事,如上〈放光品〉中说。 【经】「『使我般涅槃后,法无灭尽,亦无灭尽之名』,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佛为法王尚自灭度,云何言「法无灭尽」? 答曰:如上说,是菩萨愿事不必实。 一切有为法,从因缘和合生,云何常住而不灭? 佛如日明,法如日没余光,云何日没而余光不灭? 但久住故无能见灭者,故名不灭。 复次,是菩萨见诸佛法住有多有少。 如迦叶佛法住七日;如释迦牟尼佛法住千岁。 是故菩萨发是愿言:「法虽有为,愿令相续不灭,如火得薪,相传不绝。」复次,诸法实相名为佛法。 是实法相,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受不动、不着不依、无所有,如涅槃相。 法相如是,云何有灭? 问曰:法相如是者,一切佛法皆应不灭! 答曰:如所言,诸法实相无有灭者。 有人忆想分别取诸法相、坏实法相,用二法说是故有灭。 实相法中无有灭也。 复次,行般若波罗蜜无碍法、集无量功德故,随其本愿,法法相续,无有见其灭者;譬如仰射虚空,箭去极远,人虽不见,要必当堕。 【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闻我名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得如是等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问曰:有人生值佛世,在佛法中,或堕地狱者,如提婆达、俱迦利、诃多释子等,三不善法覆心故堕地狱。 此中云何言去佛如恒河沙等世界,但闻佛名便得道耶? 答曰:上已说有二种佛:一者、法性生身佛,二者、随众生优劣现化佛。 为法性生身佛故,说乃至闻名得度;为随众生现身佛故,说虽共佛住,随业因缘有堕地狱者。 法性生身佛者,无事不济、无愿不满。 所以者何? 于无量阿僧祇劫积集一切善本功德,一切智慧无碍具足,为众圣主,诸天及大菩萨希能见者。 譬如如意宝珠难见、难得,若有见者,所愿必果。 如喜见药,其有见者,众患悉除。 如转轮圣王,人有见者,无不富足。 如释提桓因,有人见者,随愿悉得。 如梵天王,众生依附,恐怖悉除。 如人念观世音菩萨名者,悉脱厄难。 是事尚尔,何况诸佛法性生身! 问曰:释迦文佛亦是法性生身分,无有异体;何以故佛在世时,有作五逆罪人、饥饿、贼盗如是等恶? 答曰:释迦文佛本誓:「我出恶世,欲以道法度脱众生,不为富贵世乐故出。」若佛以力与之则无事不能。 又亦是众生福德力薄、罪垢深重故,不得随意度脱。 又今佛但说清净涅槃,而众生讥论诽谤言:「何以多畜弟子化导人民? 此亦是系缚法。」但以涅槃法化犹尚讥谤,何况杂以世乐! 如提婆达欲令足下有千辐相轮故,以铁作模烧而烁之,烁已,足坏,身恼大呼。 尔时阿难闻已涕泣白佛:「我兄欲死,愿佛哀救!」佛即伸手就摩其身,发至诚言:「我看罗睺罗与提婆达等者,彼痛当灭。」是时提婆达众痛即除;执手观之,知是佛手,便作是言:「净饭王子以此医术足自生活。」佛告阿难:「汝观提婆达不? 用心如是,云何可度?」若好世人则无是咎。 如是众生,若以世乐,不得度也。 是事种种因缘上已广说。 以是故说「闻佛名有得道者,有不得者」。 复次,佛身无量阿僧祇种种不同:有佛为众生说法令得道者。 有佛放无量光明,众生遇之而得道者。 有以神通变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 有佛但现色身而得道者。 有佛遍身毛孔出众妙香,众生闻之而得道者。 有佛以食与众生令得道者。 有佛众生但念而得道者。 有佛能以一切草木之声而作佛事令众生得道者。 有佛众生闻名而得道者。 为是佛故说言:「我作佛时,其闻名者皆令得度。」复次,闻名,不但以名便得道也;闻已修道,然后得度。 如须达长者,初闻佛名,内心惊喜,诣佛听法而能得道。 又如贳夷罗婆罗门,从鸡泥耶结发梵志所初闻佛名,心即惊喜,直诣佛所闻法得道。 是但说闻名:闻名为得道因缘,非得道也。 问曰:此经言「闻诸佛名即时得道」,不言「闻名已修道乃得」。 答曰:今言「即时」,不言「一心中」;但言更无异事闻之,故言「即时」。 譬如经中说:「修慈心时即修七觉意。」难者言:「慈三昧,有漏、是缘众生法,云何得即时修七觉?」答者言:「从慈起已即修七觉,更无余法,故言即时。 即时有二种:一者、同时,二者、虽久更无异法。 即是心而得修七觉亦名即时。」复次,有众生福德淳熟、结使心薄,应当得道,若闻佛名,即时得道。 又复以佛威力故,闻即得度。 譬如熟痈,若无治者,得小因缘而便自溃。 亦如熟果,若人无取,微风因缘,便自堕落。 譬如新净白[叠*毛]易为受色。 为是人故,说若闻佛名即时得道。 譬如鬼神着人,闻仙人咒名,即时舍去。 问曰:过如恒河沙等世界,谁传此名令彼得闻? 答曰:佛以神力举身毛孔放无量光明,一一光上皆有宝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一一诸佛各说妙法以度众生,又说诸佛名字,以是故闻。 如〈放光〉中说。 复次,诸大菩萨以本愿欲至无佛法处称扬佛名,如此品中说者,是故得闻。 复有大功德人从虚空中闻佛名号,如萨陀波崙菩萨。 又有从诸天闻。 或从树木音声中闻。 或从梦中。 复次,诸佛有不可思议力故自往语,或以声告。 又如菩萨作愿誓度一切众生。 以是故说:「我成佛时,过如恒河沙等世界众生闻我名皆得成佛。 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问曰:上欲得诸功德及诸所愿,是诸事皆是众行和合所成,何以故但说「当学般若波罗蜜」? 答曰:是经名「般若波罗蜜」,佛欲解说其事,是故品品中皆赞般若波罗蜜。 复次,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 三昧唯能摄持乱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观诸法实相。 般若波罗蜜能遍观诸法分别实相,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为母。 以是故,行者虽行六波罗蜜及种种功德和合能具众愿,而但说「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如《般若》后品中说:若无般若波罗蜜,余五事不名波罗蜜。 虽普修众行,亦不能满具诸愿。 如种种画彩,若无胶者,亦不中用。 众生从无始世界中来,虽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受世间果报已而复还尽。 所以者何? 离般若波罗蜜故。 今以佛恩,以般若波罗蜜修行六事故得名波罗蜜,成就佛道,使佛佛相续而无穷尽。 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普观诸法皆空,空亦复空,灭诸观,得无碍般若波罗蜜,以大悲方便力还起诸功德业。 此清净业因缘故,无愿不得。 余功德离般若波罗蜜无有无碍智慧,云何言「欲得诸愿当学檀波罗蜜等」? 复次,又以五波罗蜜离般若,不得波罗蜜名字;五波罗蜜如盲,般若波罗蜜如眼;五波罗蜜如坏瓶盛水,般若波罗蜜如盛熟瓶;五波罗蜜如鸟无两翼,般若波罗蜜如有翼之鸟。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般若波罗蜜能成大事。 以是故言:「欲得诸功德及愿,当学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卷第三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2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