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 内容: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弥勒菩萨说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一问于如前所举所开示出离地中。 有几品类补特伽罗。 能证出离。 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所缘。 云何教授。 云何学。 云何随顺学法。 云何瑜伽坏。 云何瑜伽。 云何作意。 云何瑜伽师所作几种瑜伽师。 云何瑜伽修。 云何修果。 几种补特伽罗异门。 几种补特伽罗。 几种建立补特伽罗因缘。 有几种魔几种魔事。 云何发趣空无有果。 嗢柁南曰。 诸补特伽罗建立所缘教学随顺学法坏瑜伽作意瑜伽师作修果门数取趣因魔事无果是皆当广说补特伽罗品类差别有二十八种。 云何二十八。 谓钝根者。 利根者。 贪增上者。 瞋增上者。 痴增上者。 慢增上者。 寻思增上者。 得平等者。 薄尘性者。 行向者。 住果者。 随信行者。 随法行者。 信胜解者。 见至者。 身证者。 极七返有者。 家家者。 一间者。 中般涅槃者。 生般涅槃者。 无行般涅槃者。 有行般涅槃者。 上流者。 时解脱者。 不动法者。 慧解脱者。 俱分解脱者。 云何钝根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成就钝根。 于所知事迟钝运转微劣运转。 如前已说。 此复二种。 应知其相。 一者本来钝根种姓。 二者未善修习诸根。 云何利根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成就利根。 于所知事不迟钝运转不微劣运转。 如前已说。 此亦二种。 应知其相。 一者本来利根种姓。 二者已善修习诸根。 云何贪增上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先余生中于贪烦恼。 已修已习已多修习。 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爱事。 有勐利贪有长时贪。 是名贪增上补特伽罗。 云何瞋增上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先余生中于瞋烦恼。 已修已习已多修习。 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憎事。 有勐利瞋有长时瞋。 是名瞋增上补特伽罗。 云何痴增上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先余生中于痴烦恼。 已修已习已多修习。 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愚事。 有勐利痴有长时痴。 是名痴增上补特伽罗。 云何慢增上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先余生中于慢烦恼。 已修已习已多修习。 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慢事。 有勐利慢有长时慢。 是名慢增上补特伽罗。 云何寻思增上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先余生中于其寻思。 已修已习已多修习。 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寻思事。 有勐利寻思有长时寻思。 是名寻思增上补特伽罗。 云何得平等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先余生中虽于贪瞋痴慢寻思。 不修不习不多修习。 而于彼法未见过患。 未能厌坏未善推求。 由是因缘于所爱所憎所愚所慢所寻思事。 无勐利贪无长时贪。 然如彼事贪得现行。 如贪瞋痴慢寻思亦尔。 是名得平等补特伽罗。 云何薄尘性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先余生中于贪烦恼。 不修不习不多修习。 已能于彼多见过患。 已能厌坏已善推求。 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爱事。 会遇现前众多美妙上品境中起微劣贪。 于其中品下品境中贪全不起。 如贪瞋痴慢寻思应知亦尔。 是名薄尘性补特伽罗。 云何行向补特伽罗。 谓行四向补特伽罗。 何等为四。 一预流果向。 二一来果向。 三不还果向。 四阿罗汉果向。 是名行向补特伽罗。 云何住果补特伽罗。 谓住四果补特伽罗。 何等为四。 一预流果。 二一来果。 三不还果。 四阿罗汉果。 是名住果补特伽罗。 云何随信行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从他求请教授教诫。 由此力故修证果行。 非如所闻所受所究竟。 所思所量所观察法。 自有功能自有势力随法修行。 唯由随他补特伽罗信而修行。 是名随信行补特伽罗。 云何随法行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如其所闻所受所究竟。 所思所量所观察法。 自有功能自有势力随法修行。 不从他求教授教诫修证果行。 是名随法行补特伽罗。 云何信胜解补特伽罗。 谓即随信行补特伽罗。 因他教授教诫。 于沙门果得触证时。 名信胜解补特伽罗。 云何见至补特伽罗。 谓即随法行补特伽罗。 于沙门果得触证时。 说名见至补特伽罗。 云何身证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于八解脱顺逆入出。 身作证多安住。 而未能得诸漏永尽。 是名身证补特伽罗。 云何名为极七返有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已能永断萨迦耶见戒禁取疑三种结故。 得预流果成无堕法定趣菩提。 极七返有天人往来。 极至七返证苦边际。 如是名为极七返有补特伽罗。 云何家家补特伽罗。 谓有二种家家。 一天家家。 二人家家。 天家家者。 谓于天上从家至家。 若往若来证苦边际。 人家家者。 谓于人间从家至家。 若往若来证苦边际。 当知此二俱是预流补特伽罗。 云何一间补特伽罗。 谓即一来补特伽罗。 行不还果向已。 能永断欲界烦恼上品中品。 唯余下品。 唯更受一欲界天有。 即于彼处得般涅槃。 不复还来生此世间。 是名一间补特伽罗。 云何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谓有三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一有一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从此没已中有续生。 中有生已便般涅槃。 如小札火微星才举即便谢灭。 二有一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从此没已中有续生。 中有生已少时经停。 未趣生有便般涅槃。 如铁抟铤炎炽赫然鎚锻星流未下便灭。 三有一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从此没已中有续生。 中有生已往趣生有。 未得生有便般涅槃。 如彼热铁椎锻星流下未至地即便谢灭。 如是三种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总说为一中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谓才生彼已便般涅槃。 是名生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谓生彼已不起加行不作功用。 不由劳倦道现在前而般涅槃。 是名无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谓彼生已发起加行作大功用。 由极劳倦道现在前而般涅槃。 是名有行般涅槃补特伽罗。 云何上流补特伽罗。 谓有不还补特伽罗。 从此上生初静虑已。 住于彼处不般涅槃。 从彼没已展转上生诸所生处。 乃至或到色究竟天。 或到非想非非想处。 是名上流补特伽罗。 云何时解脱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钝根种姓于诸世间现法乐住容有退失。 或思自害或守解脱。 励力勤修不放逸行。 谓防退失增上力故。 或唯安住自分善品。 或经彼彼日夜刹那瞚息须臾励力胜进。 乃至未证最极勐利。 是名时解脱补特伽罗。 云何不动法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与上相违。 当知是名不动法补特伽罗。 云何慧解脱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已能证得诸漏永尽。 于八解脱未能身证具足安住。 是名慧解脱补特伽罗。 云何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谓有补特伽罗。 已能证得诸漏永尽。 于八解脱身已作证具足安住。 于烦恼障分及解脱障分。 心俱解脱。 是名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谓由十一差别道理。 应知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十一差别道理。 一根差别故。 二众差别故。 三行差别故。 四愿差别故。 五行迹差别故。 六道果差别故。 七加行差别故。 八定差别故。 九生差别故。 十退不退差别故。 十一障差别故。 云何由根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谓根差别故建立二种补特伽罗。 一者钝根。 二者利根。 云何由众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谓众差别故建立七种补特伽罗。 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 劳策男劳策女。 近事男近事女。 云何由行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谓行差别故建立七种补特伽罗。 谓若贪增上补特伽罗名贪行者。 若瞋增上补特伽罗名瞋行者。 若痴增上补特伽罗名痴行者。 若慢增上补特伽罗名慢行者。 若寻思增上补特伽罗名寻思行者。 若得平等补特伽罗名等分行者。 若薄尘性补特伽罗名薄尘行者。 问贪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 答贪行补特伽罗。 于诸微劣所爱事中。 尚能生起最极厚重上品贪缠。 何况中品上品境界。 又此贪缠住在身中。 经久相续长时随缚。 由贪缠故为可爱法之所制伏。 不能制伏彼可爱法。 诸根悦怿诸根不强。 诸根不涩。 诸根不麁。 为性不好以恶身语损恼于他。 难使远离难使厌患。 下劣胜解。 事业坚牢。 事业久固。 禁戒坚牢。 禁戒久固。 能忍能受。 于资生具。 为性耽染深生爱重。 多喜多悦远离颦蹙。 舒颜平视含笑先言。 如是等类应知是名贪行者相。 问瞋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 答瞋行补特伽罗。 于诸微劣所憎事中。 尚能生起最极厚重上品瞋缠。 何况中品上品境界。 又此瞋缠住在身中。 经久相续长时随缚。 由此瞋缠为可憎法之所制伏。 不能制伏彼可憎法。 诸根枯藁诸根刚强。 诸根疎涩诸根麁燥。 为性好乐以恶身语损恼于他。 易令远离易令厌患。 凶暴强口形相稜层无多胜解。 事业不坚事业不固。 禁戒不坚禁戒不固。 不忍不受多忧多恼。 性好违背所取不顺。 性多愁慼性好麁言。 多怀嫌恨意乐惨烈。 悖恶尤蛆好相拒对。 得少语言多恚多愤。 憔悴而住喜生忿怒。 眉面颦蹙恒不舒颜邪精下视。 于他荣利多憎多嫉。 如是等类应知是名瞋行者相。 问痴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 答痴行补特伽罗。 于诸微劣所愚事中。 尚能生起最极厚重上品痴缠。 何况中品上品境界。 又此痴缠住在身中。 经久相续长时随缚。 由此痴缠为可痴法之所制伏。 不能制伏彼可痴法。 诸根闇钝诸根愚昧诸根羸劣。 身业慢缓语业慢缓。 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 嬾堕懈怠起不圆满。 词辩薄弱性不聪敏念多忘失。 不正知住所取左僻。 难使远离难使厌患。 下劣胜解。 顽騃瘖痖以手代言。 无有力能领解善说恶说法义。 缘所牵缠他所引夺他所策使。 如是等类应知是名痴行者相。 问慢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 答慢行补特伽罗。 于诸微劣所慢事中。 尚能生起最极厚重上品慢缠。 何况中品上品境界。 又此慢缠住在身中。 经久相续长时随缚。 由慢缠故为可慢法之所制伏。 不能制伏彼可慢法。 诸根掉动诸根高举。 诸根散乱勤乐严身。 言语高大不乐谦下。 于其父母眷属师长。 不能时时如法承事。 多怀憍傲不能以身礼敬问讯。 合掌迎逆修和敬业。 自高自举陵蔑他人。 乐着利养乐着恭敬。 乐着世间称誉声颂。 所为轻举喜作嘲调。 难使远离难使厌患。 广大胜解微劣慈悲。 计我有情命者养者补特伽罗生者等见。 多分上品多怨多恨。 如是等类应知是名慢行者相。 问寻思行补特伽罗应知何相。 答寻思行补特伽罗。 于诸微劣所寻思事。 尚能发起最极厚重上品寻思缠。 何况中品上品境界。 此寻思缠住在身中。 经久相续长时随缚。 由此缠故为可寻思法之所制伏。 不能制伏可寻思法。 诸根不住诸根飘举。 诸根掉动诸根散乱。 身业误失语业误失。 难使远离难使厌患。 喜为戏论乐着戏论。 多惑多疑多怀乐欲。 禁戒不坚禁戒不定。 事业不坚事业不定。 多怀恐虑念多忘失。 不乐远离多乐散动。 于诸世间种种妙事。 贪欲随流翘勤无惰起发圆满。 如是等类应知是名寻思行者相。 如是名为由行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由愿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谓或有补特伽罗。 于声闻乘已发正愿。 或有补特伽罗。 于独觉乘已发正愿。 或有补特伽罗。 于其大乘已发正愿。 当知此中若补特伽罗于声闻乘已发正愿。 彼或声闻种姓。 或独觉种姓。 或大乘种姓。 若补特伽罗于独觉菩提已发正愿。 彼或独觉种姓。 或声闻种姓。 或大乘种姓。 若补特伽罗于其大乘已发正愿。 彼或大乘种姓。 或独觉种姓。 或声闻种姓。 若声闻种姓补特伽罗。 于独觉菩提。 或于无上正等菩提。 已发正愿。 彼是声闻种姓故。 后时决定还舍彼愿。 必唯安住声闻乘愿。 独觉乘种姓。 大乘种姓补特伽罗应知亦尔。 此中所有补特伽罗愿可移转愿可舍离。 决定不可移转种姓舍离种姓。 今此义中当知唯说声闻乘愿。 声闻种姓补特伽罗。 如是名为由愿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由行迹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谓如所举如所开示补特伽罗。 依四行迹而得出离。 何等为四。 谓或有行迹是苦迟通。 或有行迹是苦速通。 或有行迹是乐迟通。 或有行迹是乐速通。 当知此中若钝根性补特伽罗。 未得根本静虑。 所有行迹。 名苦迟通。 若利根性补特伽罗。 未得根本静虑。 所有行迹名苦速通。 若钝根性补特伽罗。 已得根本静虑所有行迹名乐迟通。 若利根性补特伽罗。 已得根本静虑。 所有行迹名乐速通。 如是名为由行迹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由道果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谓行四向及住四果。 行四向者。 一预流果向补特伽罗。 二一来果向补特伽罗。 三不还果向补特伽罗。 四阿罗汉果向补特伽罗。 住四果者。 一预流果。 二一来果。 三不还果。 四阿罗汉果。 若于向道转彼名行向者。 由向道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 若得沙门果彼名住果者。 由道果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 如是名为由道果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由加行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谓随信行及随法行补特伽罗。 若随补特伽罗信勤修正行。 名随信行补特伽罗。 若于诸法不待他缘。 随毗柰耶勤修正行。 名随法行补特伽罗。 如是名为由加行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由定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谓身证补特伽罗。 于八解脱身已作证具足安住。 而未获得诸漏永尽。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于有色观诸色解脱。 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空无边处解脱。 识无边处解脱。 无所有处解脱。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想受灭解脱。 已能顺逆入出自在。 如是名为由定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由生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谓极七返有。 家家。 一间。 中般涅槃。 生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 及以上流补特伽罗。 如是名为由生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由退不退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谓由退故建立时解脱阿罗汉。 彼于现法乐住容有退失。 由不退故建立不动法阿罗汉。 彼于现法乐住定无退失。 如是名为由退不退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由障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谓慧解脱及俱分解脱阿罗汉。 慧解脱阿罗汉者。 谓已解脱烦恼障未解脱定障。 俱分解脱阿罗汉者。 谓已解脱烦恼障及已解脱定障。 是故说名俱分解脱。 如是名为由障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由此所举及所开示差别道理。 如其次第应知建立补特伽罗。 云何所缘。 谓有四种所缘境事。 何等为四。 一者遍满所缘境事。 二者净行所缘境事。 三者善巧所缘境事。 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 谓复四种。 一有分别影像。 二无分别影像。 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 云何有分别影像。 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 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 或见或闻或分别故。 于所知事同分影像。 由三摩呬多地毗钵舍那行。 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 所知事者。 谓或不净。 或慈愍。 或缘性缘起。 或界差别。 或阿那波那念。 或蕴善巧。 或界善巧。 或处善巧。 或缘起善巧。 或处非处善巧。 或下地麁性上地静性。 或苦谛集谛。 灭谛道谛。 是名所知事。 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 或听闻正法为所依止。 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 即于彼法而起胜解。 即于彼所知事而起胜解。 彼于尔时。 于所知事。 如现领受胜解而转。 虽彼所知事非现领受和合现前。 亦非所余彼种类物。 然由三摩呬多地胜解领受相似作意领受。 彼所知事相似显现。 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 修观行者。 推求此故。 于彼本性所知事中。 观察审定功德过失。 是名有分别影像。 云何无分别影像。 谓修观行者。 受取如是影像相已。 不复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 然即于此所缘影像。 以奢摩他行寂静其心。 即是九种行相令心安住。 谓令心内住等住。 安住近住。 调伏寂静。 最极寂静。 一趣等持。 彼于尔时成无分别影像所缘。 即于如是所缘影像。 一向一趣安住其念。 不复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 是名无分别影像。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 亦名三摩地相。 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 亦名三摩地口。 亦名三摩地门。 亦名作意处。 亦名内分别体。 亦名光影。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所知事同分影像诸名差别。 云何事边际性。 谓若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云何名为尽所有性。 谓色蕴外更无余色。 受想行识蕴外更无有余受想行识。 一切有为事皆五法所摄。 一切诸法界处所摄。 一切所知事四圣谛摄。 如是名为尽所有性。 云何名为如所有性。 谓若所缘是真实性是真如性。 由四道理具道理性。 谓观待道理。 作用道理。 证成道理。 法尔道理。 如是若所缘境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总说为一事边际性。 云何所作成办。 谓修观行者。 于奢摩他毗钵舍那。 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 诸缘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圆满。 此圆满故便得转依。 一切麁重悉皆息灭。 得转依故超过影像。 即于所知事有无分别。 现量智见生。 入初静虑者得初静虑时。 于初静虑所行境界。 入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者。 得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时。 于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所行境界。 入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者。 得彼定时。 即于彼定所行境界。 如是名为所作成办。 如是四种所缘境事。 遍行一切。 随入一切所缘境中。 去来今世正等觉者共所宣说。 是故说名遍满所缘。 又此所缘遍毗钵舍那品。 遍奢摩他品。 遍一切事。 遍真实事。 遍因果相属事。 故名遍满。 谓若说有分别影像。 即是此中毗钵舍那品。 若说无分别影像。 即是此中奢摩他品。 若说事边际性。 即是此中一切事真实事。 若说所作成办。 即是此中因果相属事。 如佛世尊曾为长老颉隶伐多说如是义。 曾闻长老颉隶伐多问世尊言。 大德。 诸有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 能于所缘安住其心。 为何于缘安住其心。 云何于缘安住其心。 齐何名为心善安住。 佛告长老颉隶伐多。 善哉善哉。 汝今善能问如是义。 汝今谛听极善思惟。 吾当为汝宣说开示。 颉隶伐多。 诸有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 能于所缘安住其心。 或乐净行或乐善巧。 或乐令心解脱诸漏。 于相称缘安住其心。 于相似缘安住其心。 于缘无倒安住其心。 能于其中不舍静虑。 云何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 于相称缘安住其心。 谓彼比丘若唯有贪行。 应于不净缘安住于心。 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 若唯有瞋行。 应于慈愍安住其心。 若唯有痴行。 应于缘性缘起安住其心。 若唯有慢行。 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 若唯有寻思行。 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 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 颉隶伐多。 又彼比丘若愚诸行自相。 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事。 应于蕴善巧安住其心。 若愚其因。 应于界善巧安住其心。 若愚其缘。 应于处善巧安住其心。 若愚无常苦空无我。 应于缘起处非处善巧安住其心。 若乐离欲界欲。 应于诸欲麁性诸色静性安住其心。 若乐离色界欲。 应于诸色麁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 若乐通达。 及乐解脱遍一切处萨迦耶事。 应于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安住其心。 是名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于相称缘安住其心。 颉隶伐多。 云何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于相似缘安住其心。 谓彼比丘于彼彼所知事。 为欲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故。 于先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事。 由见闻觉知增上力故。 以三摩呬多地作意思惟分别。 而起胜解。 彼虽于其本所知事。 不能和合现前观察。 然与本事相似而生。 于彼所缘有彼相似。 唯智唯见唯正忆念。 又彼比丘于时时间令心寂静。 于时时间依增上慧法毗钵舍那勤修观行。 是名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于相似缘安住其心。 颉隶伐多。 云何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于缘无倒安住其心。 谓若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于所缘境安住其心。 随应解了所知境界。 如实无倒能遍了知。 是名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于缘无倒安住其心。 颉隶伐多。 云何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能于其中不舍静虑。 谓若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如是于缘正修行时。 无间加行殷重加行。 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举相舍相。 由修由习由多修习为因缘故。 一切麁重悉皆息灭。 随得触证所依清净。 于所知事由现见故。 随得触证所缘清净。 由离贪故随得触证心遍清净。 离无明故。 随得触证智遍清净。 是名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能于其中不舍静虑。 颉隶伐多。 为此比丘于所缘境安住其心。 如是于缘安住其心。 如是于缘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世尊此中重说颂曰。 行者行诸相知一切实义常于影静虑得证遍清净此中说言行者行诸相者。 由此宣说修观行者于止举舍相。 无间修行殷重修行。 若复说言知一切实义者。 由此宣说事边际性。 若复说言常于影静虑者。 由此宣说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 若复说言得证遍清净者。 由此宣说所作成办。 此中世尊复说颂曰。 于心相遍知能受远离味静虑常委念受喜乐离染此中说言于心相遍知者。 谓有分别影像。 无分别影像以心相名说。 事边际性以遍知名说。 若复说言能受远离味者。 由此宣说于其所缘正修行者乐断乐修。 若复说言静虑常委念者。 由此宣说于奢摩他毗钵舍那。 常勤修习委练修习。 若复说言受喜乐离染者。 由此宣说所作成办。 当知如是遍满所缘。 随顺净教契合正理。 如是名为遍满所缘。 云何名为净行所缘。 谓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 阿那波那念等所缘差别。 云何不净所缘。 谓略说有六种不净。 一朽秽不净。 二苦恼不净。 三下劣不净。 四观待不净。 五烦恼不净。 六速坏不净。 云何名为朽秽不净。 谓此不净略依二种。 一者依内二者依外。 云何依内朽秽不净。 谓内身中发毛爪齿。 尘垢皮肉。 骸骨筋脉。 心胆肝肺。 大肠小肠。 生藏熟藏。 肚胃脾肾。 脓血热痰。 肪膏肌髓。 脑膜洟唾。 泪汗屎尿。 如是等类名为依内朽秽不净。 云何依外朽秽不净。 谓或青瘀或复脓烂。 或复变坏或复膖胀。 或复食噉或复变赤。 或复散坏或骨。 或锁或复骨锁。 或屎所作或尿所作。 或唾所作或洟所作。 或血所涂或脓所涂。 或便秽处。 如是等类名为依外朽秽不净。 如是依内朽秽不净。 及依外朽秽不净。 总说为一朽秽不净。 云何名为苦恼不净。 谓顺苦受触为缘所生。 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摄。 如是名为苦恼不净。 云何名为下劣不净。 谓最下劣事最下劣界。 所谓欲界。 除此更无极下极劣最极鄙秽余界可得。 如是名为下劣不净。 云何名为观待不净。 谓如有一劣清净事。 观待其余胜清净事便似不净。 如待无色胜清净事。 色界诸法便似不净。 待萨迦耶寂灭涅槃。 乃至有顶皆似不净。 如是等类一切名为观待不净。 云何名为烦恼不净。 谓三界中所有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 一切名为烦恼不净。 云何名为速坏不净。 谓五取蕴无常无恒不可保信变坏法性。 如是名为速坏不净。 如是不净是能清净贪行所缘。 贪有五种。 一于内身欲欲欲贪。 二于外身淫欲淫贪。 三境欲境贪。 四色欲色贪。 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 是名五贪。 为欲令此五种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 建立六种不净所缘。 谓由依内朽秽不净所缘故。 令于内身欲欲欲贪心得清净。 由依外朽秽不净所缘故。 令于外身淫欲淫贪心得清净。 淫相应贪复有四种。 一显色贪。 二形色贪。 三妙触贪。 四承事贪。 由依四外不净所缘。 于此四种相应淫贪。 心得清净。 若于青瘀或于脓烂。 或于变坏或于膖胀。 或于食噉作意思惟。 于显色贪令心清净。 若于变赤作意思惟。 于形色贪令心清净。 若于其骨若于其锁。 若于骨锁作意思惟。 于妙触贪令心清净。 若于散坏作意思惟。 于承事贪令心清净。 如是四种名于淫贪令心清净。 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秽不净差别。 皆依四种憺怕路而正建立。 谓若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死。 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七日。 乌鹊饿狗。 鵄鹫狐狼。 野干禽兽之所食噉。 便取其相以譬彼身。 亦如是性亦如是类。 不能超过如是法性。 此即显示始从青瘀乃至食噉。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 离皮肉血筋脉缠裹。 此即显示所有变赤。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或骨或锁。 此即显示或骨或锁或复骨锁。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 手骨异处。 足骨异处。 臗骨异处膝骨异处。 臂骨异处肘骨异处。 嵴骨异处髆骨异处。 肋骨异处。 颔轮齿鬘顶髑髅等各各分散。 或经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 其色鲜白犹如螺贝或如鸽色。 或见彼骨和杂尘土。 此即显示所有散坏。 如是依外所有朽秽不净所缘。 令于四种淫相应贪心得清净。 由苦恼不净所缘及下劣不净所缘故。 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 由观待不净所缘故。 令于色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 由烦恼不净所缘。 及速坏不净所缘故。 令于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若欲若贪心得清净。 是名贪行净行所缘。 如是且约能净贪行。 总说一切。 通治所摄不净所缘。 今此义中本意。 唯取朽秽不净。 所余不净亦是其余净行所缘。 云何慈愍所缘。 谓或于亲品或于怨品。 或于中品。 平等安住利益意乐。 能引下中上品快乐定地胜解。 当知此中亲品怨品及以中品。 是为所缘。 利益意乐能引快乐定地胜解。 是为能缘。 所缘能缘总略为一。 说名慈愍所缘。 若经说言。 慈俱心者。 此即显示于亲怨中三品所缘利益意乐。 若复说言无怨无敌无损害者。 此则显示利益意乐有三种相。 由无怨故名为增上利益意乐。 此无怨性二句所显。 谓无敌对故无损恼故。 不欲相违诤义是无敌对。 不欲不饶益义是无损害。 若复说言广大无量。 此则显示能引下中上品快乐。 欲界快乐名广。 初二静虑地快乐名大。 第三静虑地快乐名无量。 若复说言胜解遍满具足住者。 此则显示能引快乐定地胜解。 又此胜解。 即是能引快乐利益。 增上意乐所摄胜解作意俱行。 若于无苦无乐亲怨中三品有情。 平等欲与其乐。 当知是慈。 若于有苦或于有乐亲怨中三品有情。 平等欲拔其苦欲庆其乐。 当知是悲是喜。 有苦有情是悲所缘。 有乐有情是喜所缘。 是名慈愍所缘。 若有瞋行补特伽罗。 于诸有情修习慈愍令瞋微薄。 名于瞋恚心得清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2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