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无量寿佛经疏 内容: 观经正宗分定善义卷第三从此已下,次辩正宗,即有其十六。 还就一一观中,对文料简,不劳预显。 今定立正宗,与诸师不同。 今直以就法定者。 从日观初句下,至下品下生已来,是其正宗。 从日观已上,虽有多义不同,看此文势,但是由序也。 应知。 就初日观中,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五。 一、从佛告韦提下,至想于西方已来,正明总告总劝。 此明韦提前请弥陀佛国,又请正受之行。 如来当时即许为说。 但以机缘未备,显行未周,更开三福之因,以作未闻之益。 又如来重告,劝发流通,此法难闻广令开悟。 言佛告韦提汝及众生者,此明告劝。 若欲等出尘劳,求生佛国者,宜须励意也。 言应当专心已下,此明众生散动,识剧猨猴,心遍六尘,无由暂息。 但以境缘非一,触目起贪乱想,安心三昧何容可得? 自非舍缘託静,相续注心,直指西方简余九域。 是以一身、一心、一回向、一处、一境界、一相续、一归依、一正念,是名想成就,得正受。 此世后生,随心解脱也。 二、从云何作想下,至皆见日没已来,正明牒所观事。 此明诸众生等,久流生死,不解安心,虽指西方,不知云何作意。 故使如来为生反问,遣除疑执,以示正念之方。 言凡作想者,此明总牒前意,显后入观之方便。 言一切众生者,总举得生之类。 言自非生盲已下,此明简机堪与不堪。 言生盲者,从母胎中出眼即不见物者,名曰生盲。 此人不得教作日观,由不识日轮光相故。 除生盲以外遇缘患者,教作日观尽得成就。 由未患眼时,识其日轮光明等相。 今虽患目,但令善取日轮等相,正念坚持,不限时节,必得成就。 问曰:「韦提上请愿见极乐之境,及至如来许说,即先教住心观日,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意。 一者欲令众生识境住心,指方有在。 不取冬夏两时,唯取春秋二际。 其日正东出,直西没。 弥陀佛国,当日没处,直西超过十万亿刹即是。 「二者欲令众生识知自业障有轻重。 云何得知? 由教住心观日。 初欲住心时,教令跏趺正坐,右脚着左髀上与外齐,左足安右髀上与外齐,左手安右手上,令身正直,合口齿勿相近,舌柱上齶为令咽喉及鼻中气道宣通故。 又令观身四大,内外俱空,都无一物。 身之地大,皮肉筋骨等,心想散向西方,尽西方际,乃至不见一尘之相。 又想身之水大,血汗津泪等,心想散向北方,尽北方际,乃至不见一尘之相。 又想身之风大,散向东方,尽东方际,乃至不见一尘之相。 又想身之火大,散向南方,尽南方际,乃至不见一尘之相。 又想身之空大,即与十方虚空一合,乃至不见一尘不空之相。 又想身之五大皆空,唯有识大湛然凝住,犹如圆镜,内外明照,朗然清净。 作此想时,乱想得除,心渐凝定,然后徐徐转心谛观于日。 其利根者,一坐即见明相现前。 当境现时,或如钱大,或如镜面大。 于此明上,即自见业障轻重之相。 一者黑障,犹如黑云障日。 二者黄障,又如黄云障日。 三者白障,如似白云障日。 此日犹云障故,不得朗然显照。 众生业障亦如是。 障蔽净心之境,不能令心明照。 行者若见此相,即须严饰道场安置佛像,清净洗浴着净衣,又烧名香,表白诸佛一切贤圣。 向佛形像,现在一生,忏悔无始已来,乃身口意业所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等罪。 极须悲涕雨泪,深生惭愧,内彻心髓,切骨自责。 忏悔已,还如前坐法,安心取境。 境若现时,如前三障尽除,所观净境朗然明净。 此名顿灭障也。 或一忏即尽者,名利根人也。 或一忏但除黑障,或一忏得除黄白等障,或一忏但除白障,此名渐除,不名顿灭也。 既自识业相如是,唯须勤心忏悔,日夜三时六时等但忆得即忏者,最是上根上行人也。 譬如汤火烧身一觉即却,岂容徒待时、待处、待缘、待人方始除也。 「三者欲令众生识知弥陀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相,内外照曜,超过此日百千万倍。 行者等若不识彼境光相者,即看此日轮光明之相。 若行住坐卧,礼念忆想,常作此解。 不久之间,即得定心,见彼净土之事快乐庄严。 为此义故,世尊先教作日想观也。」三、从当起想念下,至状如悬鼓已来,正教观察。 此明正身威仪面向西方,守境住心坚执不移,所期皆应。 四、从既见日已下,至明了已来,辩观成相。 此明标心见日,制想除缘,念念不移,净相了然而现。 又行者初在定中见此日时,即得三昧定乐,身心内外融液,不可思议。 当见此时,好须摄心令定,不得上心贪取。 若起贪心,心水即动,以心动故净境即失。 或动、或闇、或黑,或青、黄、赤、白等色,不得安定。 见此事时,即自念言:「此等境相摇动不安者,由我贪心动念,致使净境动灭。」即自安心正念,还从本起,动相即除,静心还现。 既知此过,更不得起增上贪心也。 已下诸观,邪正得失,一同此也。 观日见日,心境相应,名为正观。 观日不见日,乃见余杂境等,心境不相应,故名邪也。 斯乃娑婆之闇宅,触事无以比方。 唯有朗日舒辉,寄想远标于极乐。 五、从是为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五句不同,广明日观竟。 二、就水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 即有其六。 一、从次作水想下,至内外映彻已来,总标地体。 问曰:「前教观日,为知业相等,故令观日。 今此观中,又教观水。 有何所以?」答曰:「日轮常照,以表极乐之长晖。 复恐彼地不平,类此秽国之高下。 但以娑婆闇宅,唯日能明。 此界丘阬未无高下之处,欲取能平之者,无过于水。 示斯可平之相,况彼瑠璃之地也。」又问曰:「此界之水,湿而且软。 未审彼地亦同此水也?」答曰:「此界之平水,以对彼地等无高下。 又转水成氷者,对彼瑠璃之地内外映彻也。 此明弥陀旷劫等行无偏,正习俱亡,能感地轮之映彻。」又问曰:「既教想水以住心,转水以成氷,转氷以成瑠璃地者。 云何作法而令境现?」答曰:「若住身威仪一同前日观中法,又欲观水以取定心者,还须对相似之境而观,即易可得定。 行者等于静处取一椀水,着床前地上好满盛之,自身在床上坐,当自眉间着一白物如豆许大,低头临面水上,一心照看此白处,更莫异缘。 又水初在地波浪不住,临面观之不见面像,为观不休渐渐面现。 初时面相不住,乍长、乍短、乍宽、乍狭、乍见、不见,此相现时更须极细用心。 不久之间,水波微细,似动不动,面相渐得明现。 虽见面上眼耳鼻口等,亦未须取、亦不须妨,但纵身心知有勿取也。 唯取白处了了观之,正念守护勿令失意异缘。 当见此时心渐得住,水性湛然也。 又行者等欲识知自心中水波浪不住者,但观此水动不动之相,即知自心境现不现明闇之相也。 「又待水静时取一米许,当水上信手投之水中,其水波即动遍于椀内,自面临上观之,其白者即动。 更着豆许投之,水波更大,面上白者或见不见,乃至枣等投之于水,其波转大,面上白者及自身头面,总皆隐没不现,犹水动故也。 言椀者即喻身器也。 言水者,即喻自心水也。 言波浪者,即喻乱想烦恼也。 言渐渐波浪息者,即是制舍众缘住心一境也。 言水静境现者,即是能缘之心无乱,所缘之境不动,内外恬怕所求之相显然。 「又细想及麁想,心水即动,心水既动,静境即失。 又细尘及以麁尘投之寂静水中,其水波浪即动。 又行者等但看此水动不动相,即识自心住不住也。 又境现失不失、邪正等,一同前日观也。 又天亲赞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此即总明彼国地之分量也。」二、从下有金刚七宝下,至不可具见已来,正明地下庄严。 即有其七。 一明幢体等是无漏金刚。 二明擎地相显映庄严。 三明方楞具足表非圆相。 四明百宝合成量出尘沙。 五明宝出千光,光周无边之际。 六明光多异色,色照他方,随机变现,无时不益也。 七明众光散彩,映绝日轮,新往者覩之卒难周悉。 「赞云:『地下庄严七宝幢,无量无边无数亿,八方八面百宝成,见彼无生自然悟;无生宝国永为常,一一宝流无数光,行者倾心常对目,腾神踊跃入西方。』又赞云:『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大悲薰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或现神通而说法,或现相好入无余,变现庄严随意出,群生见者罪皆除。』又赞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三、从瑠璃地上下,至分齐分明已来,正明地上庄严,显标殊胜。 此明依持圆净。 七宝池林等是能依,瑠璃宝地是所依。 地是能持,池台树等是所持。 此由弥陀因行周备,致使感报圆明。 明净之义,即无漏为体也。 赞云:「宝地庄严无比量,处处光明照十方,宝阁华台皆遍满,杂色朎胧难可量。 宝云宝盖临空覆,圣众飞通互往来,宝幢旛盖随风转,宝乐含辉应念回。 带惑疑生华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 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宝衣,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下金台,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言金绳已下,正明黄金作道,状似金绳也。 或以杂宝为地,瑠璃作道。 或以瑠璃为地,白玉作道。 或以紫金白银为地,百宝作道。 或以不可说宝为地,还以不可说宝作道。 或以千万宝为地,二三宝作道。 如是转相间杂,转共合成,转相照曜,转相显发,光光色色各各不同,而无杂乱。 行者等莫言但有金道,而无余宝作道也。 四、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下,至乐器以为庄严已来,正明空里庄严。 即有其六。 一明宝出多光。 二明喻显其相。 三明光变成台。 四明光变成于楼阁。 五明光变成于华幢。 六明光变成于宝乐之音。 又明地上杂宝一一各出五百色光,一一色光上涌空中作一光台,一一台中宝楼千万,各以一二三四乃至不可说宝以为庄严合成也。 言如华又如星月者,佛以慈悲畏人不识,故借喻以显之。 言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者,宝地众多光明无量,一一光等化作光台,遍满空中。 行者等行住坐卧,常作此想。 五、从八种清风下,至无我之音已来,正明光变乐音,转成说法之相。 即有其三。 一明八风从光而出。 二明风光即出即鼓乐发音。 三明显说四倒四真恒沙等法。 赞云:「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一念及一时,利益诸群生。 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六、从是为下,总结。 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明水观竟。 三、就地想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六。 一、从此想成时者,正明结前生后。 二、从一一观之下,至不可具说已来,正明辨观成相。 即有其六。 一明心标一境,不得总杂观之。 二明既专一境,境即现前,既得现前必令明了。 三明境既现心,闭目开目守令莫失。 四明身四威仪昼夜常念,唯除睡时忆持不舍。 五明凝心不绝即见净土之相,此名想心中见,犹有觉想故。 六明想心渐微,觉念顿除,正受相应证于三昧。 真见彼境微妙之事,何由具说。 斯乃地广无边,宝幢非一,众珍曜彩,转变弥多。 是以劝物倾心,恒如对目。 三、从是为下,总结。 四、从佛告阿难下,至说是观地法已来,正明劝发流通随缘广说。 即有其四。 一明告命。 二明劝持佛语,广为未来大众说前观地之益。 三明简机,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 何以故?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若不乐信行者,如《清净觉经》云:「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 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此经又云:「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竪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 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四、明正教观宝地以住心也。 五、从若观是地者下,至心得无疑已来,正明显观利益。 即有其四。 一明指法唯观宝地,不论余境。 二明因观无漏之宝地,能除有漏多劫罪也。 三明舍身已后必生净土。 四明修因正念不得杂疑,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 或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斯乃注心见于宝地,即灭宿障罪僣。 愿行之业已圆,命尽无疑不往。 今既观斯胜益,更劝辨知邪正。 六、从作是观已下,正明辨观邪正。 邪正义者,前日观中已说。 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明地观竟。 四、就宝树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十。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次观宝树已来,正明告命总举观名,结前生后。 二、言观宝树者,重牒观名也。 言一一观之已下,生后观相,正教仪则,此明弥陀净国广阔无边,宝树宝林岂以七行为量也。 今言七重者,或有一树,黄金为根,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码碯为条,珊瑚为叶,白玉为华,真珠为果,如是七重互为根茎乃至华果等,七七四十九重也。 或有一宝为一树者,或二三四乃至百千万亿不可说宝为一树者,此义《弥陀经》义中已广论竟。 故名七重也。 言行者,彼国林树虽多,行行整直而无杂乱。 言想者,未闲真观自在随心,要藉假想以住心,方能证益也。 三、从一一下,至由旬已来,正明树之体量。 此明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 赞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言量者,一一树高三十二万里,亦无老死者,亦无小生者,亦无初生渐长者,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 何意然者? 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 四、从其诸宝树下,至以为映饰已来,正明杂树杂严杂饰异相。 即有其四。 一明林树华叶间杂不同。 二明一一根茎枝条果等皆具众宝。 三明一一华叶转互不同,瑠璃色中出金色光,如是转相间杂。 四明更将一切杂宝而严饰之。 又赞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又赞云:「弥陀净国宝树多,四面垂条,天衣挂绕,宝云含盖,化鸟连声,旋转临空,奏法音而入会,他方圣众听响以开心,本国能人见形而取悟。」五、从妙真珠网下,至色中上者已来,正明树上空裹庄严相。 即有其七。 一明珠网临空覆树。 二明网有多重。 三明宫殿多少。 四明一一宫内多诸童子。 五明童子身服珠璎珞。 六明璎珞光照远近。 七明光超上色。 六、从此诸宝林下,至有七宝果已来,明其林树虽多而无杂乱。 华实开时,不从内出,斯乃法藏因深,致使自然而有。 七、从一一树叶下,至婉转叶间已来,正明华叶色相不同。 即有其五。 一明叶量大小等无差别。 二明叶出光色多少。 三明恐疑不识借喻以显,如天璎珞。 四明叶有妙华,色比天金,相喻火轮。 五明迭相显照,婉转叶间。 八、从涌生诸果下,至亦于中现已来,正明果有不思议德用之相。 即有其五。 一明宝果生时自然涌出。 二明借喻以标果相。 三明果有神光化成旛盖。 四明宝盖圆明内现三千之界,依正二严种种相现。 五明十方净土普现盖中,彼国人天无不覩见。 又此树量弥高,纵广弥阔,华果众多,神变非一。 一一树既然,遍满彼国所有诸树之果众多,尽皆如此。 应知。 一切行者,行住坐卧,常作此想。 九、从见此树已下,至分明已来,辩观成相。 即有其三。 一明结观成相。 二明次第观之,不得杂乱。 三明一一起心住境。 先观树根,次想茎枝乃至华菓,次想网宫,次想童子璎珞,次想叶量华菓光色,次想旛盖广现佛事。 既能一一次第观之者,无不明了也。 十、从是为下,总结。 斯乃宝树连晖,网帘空殿,华分千色,果现他方。 上来虽有十句不同,广明宝树观竟。 五、就宝池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七。 一、从次当想水已下,总举观名,即是牒前生后。 此明宝树虽精,若无池水,亦未名好。 一为不空世界,二为庄严依报,为斯义故,有此池渠观也。 二、从极乐国土下,至如意珠王生已来,正明池数并辨出处。 即有其五。 一明标指所归之国。 二明池有八数之名。 三明一一池岸七宝合成,正由宝光映彻通照,八德之水一同杂宝之色,故名宝水也。 四明是诸众宝体性柔软。 五明八池之水皆从如意宝中出,即名如意水。 此水即有八种之德。 一者清净润泽,即是色入摄。 二者不臭,即是香入摄。 三者轻,四者冷,五者软,即是触入摄。 六者美,是味入摄。 七者饮时调适,八者饮已无患,是法入摄。 此八德之义已在弥陀义中广说竟。 又赞云:「极乐庄严安养国,八德宝池流遍满,四岸含晖间七宝,水色分明映宝光,体性柔软无坚触,菩萨徐行散宝香。 宝香宝云成宝盖,宝盖临空覆宝幢,宝幢严仪围宝殿,宝殿宝铃垂珠网,宝网宝乐千重转,随机赞叹宝宫楼。 一一宫楼有佛会,恒沙圣众坐思量,愿此有缘常忆念,舍命同生彼法堂。」三、从分为十四支下,至以为底沙已来,正明池分异熘旋还无乱。 即有其三。 一明渠数多少。 二明一一渠岸作黄金色。 三明渠下底沙作杂宝色。 言金刚者,即是无漏之体也。 四、从一一水中下,至寻树上下已来,正明水有不思议用。 即有其五。 一明别指渠名显彼庄严之相。 二明渠内宝华多少。 三明华量大小。 四明摩尼宝水流注华间。 五明宝水从渠而出寻诸宝树上下无碍。 故名如意水也。 五、从其声微妙下,至诸佛相好者已来,正明水有不可思议德。 即有其二。 一明宝水华间流注,微波相触即出妙声,声中皆说妙法。 二明宝水上岸寻树枝条华果叶等,或上或下,中间相触皆出妙声,声中皆说妙法。 或说众生苦事,觉动菩萨大悲,劝令引他。 或说人天等法,或说二乘等法,或说地前地上等法,或说佛地三身等法。 六、从如意珠王下,至念佛法僧已来,正明摩尼多有神德。 即有其四。 一明珠王内出金光。 二明光化作百宝之鸟。 三明鸟声哀雅天乐无以比方。 四明宝鸟连音同声赞叹念佛法僧。 然佛是众生无上大师,除邪向正。 法是众生无上良药,能断烦恼毒病,法身清净。 僧是众生无上福田,但使倾心四事不惮疲劳,五乘依果自然应念所须而至。 其宝珠前生八味之水,后出种种金光,非直破闇除昏,到处能施佛事。 七、从是为下,总结。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明宝池观竟。 六、就宝楼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十一。 初、言众宝国土者,即是总举观名,牒前生后。 此明净土虽有宝流灌注,若无宝楼宫阁亦未为精,为此依报庄严种种圆备也。 二、言一一界上者,正明宝楼住处,地界遍于彼国,楼亦无穷也。 三、言有五百亿者,正显其数。 一界之上既然,遍满彼国亦皆如是。 应知。 四、从其楼阁中下,至作天伎乐已来,正明阁内庄严。 五、从又有乐器下,至不鼓自鸣已下,正明楼外庄严。 宝乐飞空声流法响,昼夜六时如天宝幢,无思成自事也。 六、从此众音中下,至念比丘僧已来,正明乐虽无识,即有说法之能。 七、从此想成已下,至宝池已来,正明显观成相。 此明专心住境,悕见宝楼,剋念不移,自上庄严总现。 八、从是为下,总结。 九、从若见此者,牒前观相,生后利益。 十、从除无量下,至生彼国已来,正明依法观察除障多劫,身器清净应佛本心,舍身他世必往无疑。 十一、从作是观者下,至邪观已来,辨观邪正之相。 上来虽有十一句不同,广明宝楼观竟。 七、就华座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十九。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除苦恼法已来,正明勅听许说。 即有其三。 一明告命二人。 二明勅听,令之谛受正念修行。 三明佛为说华座观法,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 二、从汝等忆持下,至解说已来,正明劝发流通。 此明观法深要,急救常没众生妄爱迷心漂流六道。 汝持此观处处劝修,普得知闻同昇解脱。 三、从说是语时下,至不得为比已来,正明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 斯乃二尊许应无异,直以隐显有殊。 正由器朴之类万差,致使互为郢匠。 言说是语时者,正明就此意中即有其七。 一明告劝二人时也。 二明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 三明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 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阬临临欲入。 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勉。 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四明观音势至以为侍者,表无余众也。 五明三尊身心圆净,光明踰盛也。 六明佛身光明朗照十方,垢障凡夫何能具覩。 七明佛身无漏,光亦同然,岂将有漏之天金比方之也。 四、从时韦提希见无量下,至作礼已来,正明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 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稽首。 斯乃序临净国,喜叹无以自胜。 今乃正覩弥陀,更益心开悟忍。 五、从白佛言下,至及二菩萨已来,正明夫人领荷佛恩,为物陈疑,生于后问。 此明夫人意者,佛今现在,蒙尊加念,得覩弥陀。 佛灭后,众生云何可见也。 六、从未来众生下,至及二菩萨已来,明其夫人为物置请使同己见。 七、从佛告韦提下,至当起想念已来,正明总告许说之言。 问曰:「夫人置请,通已为生。 及至如来酬答,但指韦提不通生也?」答曰:「佛身临化,说法以逗机,不请尚自普弘,何论别指而不等备。 但以文略故无,兼为之心必有也。」八、从七宝地上下,至华想已来,正明教观方便。 问曰:「众生盲闇逐想增劳,对目冥若夜游,远标净境,何由可悉?」答曰:「若望众生惑障动念,徒自疲劳,仰凭圣力遥加,致使所观皆见。 云何作法住心而令得见也? 欲作法者,诸行者等先于佛像前至心忏悔,发露所造之罪,极生惭愧悲泣流泪。 悔过既竟,又心口请释迦佛、十方恒沙等佛。 又念彼弥陀本愿言:『弟子某甲等,生盲罪重,障隔处深,愿佛慈悲摄受护念,指授开悟所观之境,愿得成就。 今顿舍身命,仰属弥陀,见以不见,皆是佛恩力。』噵此语已,更复至心忏悔竟已。 即向静处,面向西方,正坐跏趺,一同前法。 既住心已,徐徐转心想彼宝地杂色分明。 初想不得乱想多境,即难得定,唯观方寸一尺等。 或一日、二日、三日,或四、五、六、七日,或一月、一年、二、三年等。 无问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业常与定合。 唯万事俱舍,由如失意聋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 若不如是,三业随缘转,定想逐波飞,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 若心得定时,或先有明相现,或可先见宝地等种种分明不思议者。 有二种见。 一者想见,犹有知觉故,虽见净境,未多明了。 二者若内外觉灭,即入正受三昧,所见净境即非想见,得为比校也。」九、从令其莲华下,至八万四千光已来,正明宝华有种种庄严。 即有其三。 一明一一华叶备众宝色。 二明一一叶有众多宝脉。 三明一一脉有众多光色。 此令行者住心一一想之,悉令心眼得见。 既见华叶已,次想叶间众宝,次想宝出多光,光成宝盖。 次想华台、台上众宝及珠网等,次想台上四柱宝幢,次想幢上宝幔,次想幔上宝珠光明杂色遍满虚空,各现异相。 如是次第一一住心不舍,不久之间即得定心。 既得定心,彼诸庄严一切显现。 应知。 十、从了了下,辩观成相。 十一、从华叶小者下,至遍覆地上已来,正明叶叶有种种庄严。 即有其六。 一明华叶大小。 二明华叶多少。 三明叶间珠映多少。 四明珠有千光。 五明一一珠光变成宝盖。 六明宝盖上照虚空下覆宝地。 十二、从释迦毗楞伽下,至以为交饰已来,正明台上庄严之相。 十三、从于其台上下,至妙宝珠以为映饰已来,正明幢上庄严之相。 即有其四。 一明台上自有四幢。 二明幢之体量大小。 三明幢上自有宝幔状似天宫。 四明幢上自有众多宝珠辉光映饰。 十四、从一一宝珠下,至施作佛事已来,正明珠光有不思议德用之相。 即有其五。 一明一一珠有多光。 二明一一光各作异色。 三明一一光色遍于宝土,四明光所至处各作异种庄严。 五明或作金台珠网华云宝乐遍满十方。 十五、从是为下,总结观名。 十六、从佛告阿难下,至比丘愿力所成已来,正明华座得成所由。 十七、从若欲念彼佛者下,至自见面像已来,正明重显观仪,如前次第住心,不得杂乱也。 十八、从此想成者下,至生极乐世界已来,正明结观成相,即有二益。 一明除罪益。 二明得生益。 十九、从作是观者下,至名为邪观已来,正明辨观邪正相。 斯乃华依宝地,叶间奇珍,台莹四幢,光施佛事。 上来虽有十九句不同,广明华座观竟。 八、就像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十三。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次当想佛已来,正明结前生后。 言所以者何者,是其问也。 所以须想佛者何。 二、从诸佛如来下,至心想中已来,正明诸佛大慈,应心即现,有斯胜益故劝汝想之。 问曰:「韦提上请,唯指弥陀。 未审如来今总举诸佛,有何意也?」答曰:「欲显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等齐无二。 端身一坐影现无方,意赴有缘时临法界。 言法界者,有三义: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 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 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 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 但诸行者,若想念中、若梦定中见佛者,即成斯义也。」三、从是故汝等下,至从心想生已来,正明结劝利益。 此明标心想佛,但作佛解。 从顶至足心想不舍,一一观之无暂休息。 或想顶相,或想眉间白毫乃至足下千轮之相。 作此想时,佛像端严相好具足了然而现。 乃由心缘一一相故,即一一相现。 心若不缘,众相不可见。 但自心想作,即应心而现。 故言是心,即是三十二相也。 言八十随形好者,佛相既现,众好皆随也。 此正明如来教诸想者具足观也。 言是心作佛者,依自信心缘相如作也。 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现,即是心佛也。 离此心外,更无异佛者也。 言诸佛正遍知者,此明诸佛得圆满无障碍智,作意不作意常能遍知法界之心,但能作想即从汝心想而现,似如生也。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 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 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四、从是故应当下,至三佛陀已来,正明如前所益专住必成,展转相教劝观彼佛也。 五、从想彼佛者,牒前生后。 言先当想像者,定所观境。 六、从闭目开目下,至如观掌中已来,正明辨观成相。 即有其四。 一明身四威仪,眼之开合见一金像似现目前,常作此想。 二明既能观像,像即须有坐处,即想前华座,想像在上而坐。 三明想见像坐已,心眼即开。 四明心眼既开,即见金像及彼极乐诸庄严事,地上虚空了然无碍。 又观像住心之法一如前说,从顶一一想之,面眉毫相、眼鼻口耳、咽项肩臂手指,又抽心向上想,胸腹脐阴、胫膝[跳-兆+专]足、十指千轮等一一想之,从上向下名顺观,从下千轮向上名逆观。 如是逆顺住心,不久必得成也。 又佛身及华座宝地等,必须上下通观。 然十三观中,此宝地宝华金像等观最要。 若欲教人即教此法。 但此一法成者,余观即自然了也。 七、从见此已下,结成上像身观,生后二菩萨观也。 八、从复当更作一大莲华下,至坐右华座已来,正明成上三身观,生后多身观。 欲观此二菩萨者,一如观佛法也。 九、从此想成时下,至遍满彼国已来,正明结成上多身观,生后说法相。 此明诸行者等,行住坐卧,常缘彼国一切宝树、一切宝楼华池等,若礼念,若观想,常作此解也。 十、从此想成时下,至忆持不舍已来,正明因定得见极乐庄严。 又闻一切庄严皆能说于妙法,既见闻此已,恒持莫失,名守定心也。 十一、从令与修多罗合下,至见极乐世界已来,辨观邪正之相。 十二、从是为下,总结。 十三、从作是观者下,至得念佛三昧已来,正明剋念修观现蒙利益。 斯乃群生障重,真佛之观难阶,是以大圣垂哀,且遣注心形像。 上来虽有十三句不同。 广明像观竟。 九、就真身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十二。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身相光明已来,正明告命结成前像观,生后真身之观也。 二、从阿难当知下,至金色已来,正明显真佛之身相踰天金之色也。 三、从佛身高六十下,至由旬已来,正明身量大小。 四、从眉间下,至菩萨为侍者已来,正明总观身相。 即有其六。 一明毫相大小。 二明眼相大小。 三明毛孔光大小。 四明圆光大小。 五明化佛多少。 六明侍者多少。 五、从无量寿佛下,至摄取不舍已来,正明观身别相光益有缘。 即有其五。 一明相多少。 二明好多少。 三明光多少。 四明光照远近。 五明光所及处偏蒙摄益。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 广显念佛三昧竟。」六、从其光相好已下,结少显多,辄欲观者难为周悉。 七、从但当忆想已下,正明庄严微妙,出过凡境。 虽未证目前,但当忆想令心眼见也。 八、从见此事者下,至摄诸众生已来,正明功呈不失、观益得成。 即有其五。 一明因观得见十方诸佛。 二明以见诸佛故结成念佛三昧。 三明但观一佛即观一切佛身也。 四明由见佛身故即见佛心也。 五明佛心者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慈普摄一切也。 九、从作此观者下,至得无生忍已来,正明舍身他世得生彼益也。 十、从是故智者下,至现前授记已来,重明结劝修观利益。 即有其五。 一明简出能修观人。 二明专心谛观无量寿佛。 三明相好众多不得总杂而观,唯观白毫一相,但得见白毫者,一切众相自然而现也。 四明既见弥陀即见十方佛也。 五明既见诸佛即于定中得蒙授记也。 十一、从是为遍观已下,总结。 十二、从作此观已下,正明辨观邪正之相。 斯乃真形量远毫若五山,震响随机光沾有识,欲使含灵归命注想无遗,乘佛本弘齐临彼国。 上来虽有十二句不同,广明真身观竟。 十、就观音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十五。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菩萨已来,正明结成前真身观,生后菩萨观。 二、从此菩萨身长下,至皆于中现已来,正明总标身相。 即有其六。 一明身量大小。 二明身色与佛不同。 三明肉髻与佛蠃髻不同。 四明圆光大小。 五明化佛侍者多少。 六明身光普现五道众生。 三、从顶上毗楞伽下,至二十五由旬已来,正明天冠之内化佛殊异。 四、从观音已下,正明面色与身色不同。 五、从眉间下,至莲华色已来,正明毫光转变遍满十方,化侍弥多更比红莲之色。 即有其五。 一明毫相作七宝色。 二明毫光多少。 三明光有化佛多少。 四明侍者多少。 五明化侍变现遍满十方。 六、从有八十亿光明下,至庄严事已来,正明身服光璎非众宝作。 七、从手掌作五百亿下,至接引众生已来,正明手有慈悲之用也。 即有其六。 一明手掌作杂莲之色。 二明一一指端有八万印文。 三明一一文有八万余色。 四明一一色有八万余光。 五明光体柔软等照一切。 六明以此宝光之手接引有缘也。 八、从举足时下,至莫不弥满已来,正明足有德用之相。 九、从其余身相已下,指同于佛。 十、从唯顶上下,至不及世尊已来,正明师徒位别、果愿未圆,致使二相有亏,表居不足之地也。 十一、从是为下,总结。 十二、从佛告阿难下,至当作是观已来,正明重结前文生其后益。 十三、从作是观者下,至何况谛观已来,正明劝观利益。 十四、从若有欲观观音下,至如观掌中已来,正明重显观仪劝物倾心,使沾两益。 十五、从作是观已下,正明辨观邪正相。 斯乃观音愿重影现十方,宝手停辉随机引接。 上来虽有十五句不同,广明观音观竟。 十一、就势至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十三。 一、从次观大势至已下,总举观名。 二、从此菩萨身量大小已下,次辨观相。 即有其五。 一明身量等类观音。 二明身色等类观音。 三明面相等类观音。 四明身光相好等类观音。 五明毫相舒光转变等类观音。 三、从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已下,正明圆光等不同观音之相。 即有其四。 一明圆光大小。 二明光照远近。 三明化佛多少。 四明化佛侍者多少。 四、从举身光明下,至名大势至已来,正明身光远备照益有缘,等及他方,皆作紫金之色。 即有其八。 一明身光总别不同。 二明光照远近。 三明光所触处皆作紫金之色。 四明但与势至宿业有缘者,即得覩触此光。 五明但见一毛孔光即能多见诸佛净妙身光。 此即举少以显多益,欲使行之者悕心渴仰入观以证之。 六明依光以立名。 七明光之体用,即无漏为体,故名智慧光。 又能除息十方三恶之苦,名无上力,即为用也。 八明名大势至者,此即依德立名也。 五、从此菩萨天冠下,至皆于中现已来,正明天冠庄严之相与观音不同。 即有其四。 一明冠上宝华多少。 二明一一华上宝台多少。 三明一一台中映现十方诸佛净土。 四明他方土现,彼此都无增减。 六、从顶上肉髻下,至普现佛事已来,正明肉髻宝瓶之相。 七、从余诸身相已下,指同观音也。 八、从此菩萨行时下,至如极乐世界已来,正明行与观音不同相。 即有其四。 一明行不同相。 二明震动远近相。 三明所震动处华现多。 四明所现之华高而且显,多诸莹饰以类极乐庄严也。 九、从此菩萨坐时下,至度苦众生已来,正明坐不同观音相。 即有其七。 一明坐相。 二明先动本国相。 三明次动他方远近相。 四明动摇下上佛刹多少相。 五明弥陀观音等分身云集相。 六明临空侧塞皆坐宝华。 七明分身说法各应所宜。 问曰:「《弥陀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何故此经分身说法乃云度苦者,有何意也?」答曰:「今言苦乐者有二种:一者三界中苦乐,二者净土中苦乐。 言三界苦乐者,苦则三涂八苦等;乐则人天五欲放逸系缚等乐,虽言是乐然是大苦,必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 言净土苦乐者,苦则地前望地上为苦;地上望地前为乐。 下智证望上智证为苦,上智证望下智证为乐,此例举一可知也。 今言度苦众生者,但为进下位令昇上位,转下证令得上证。 称本所求即名为乐,故言度苦也。 若不然者,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毕竟常住离于分段之生灭,更就何义名为苦也?」十、从作此观者下,至十一观已来,正明辨观邪正总结分齐。 十一、从观此菩萨者已下,正明修观利益除罪多劫。 十二、从作此观者下,至净妙国土已来,正明总结前文重生后益。 十三、从此观成已下,正明总牒二身,辨观成相。 斯乃势至威高坐摇他国,能使分身云集演法利生,永绝胞胎常游法界。 上来虽有十三句不同,广解势至观竟。 十二、就普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六。 一、从见此事时已下,正明牒前生后。 二、从当起自心下,至皆演妙法已来,正明凝心入观即常作自往生想。 即有其九。 一明自生想。 二明向西想。 三明坐华想。 四明华合想。 五明华开想。 六明宝光来照身想。 七明既蒙光照作眼开想。 八明眼目既开作见佛菩萨想。 九明闻法想。 三、从与十二部经合下,至不失已来,正明定散无遗守心常忆。 一则观心明净,二则诸恶不生。 由内与法乐相应,外则无三邪之障。 四、从见此事已下,明观成之益。 五、从是为下,总结。 六、从无量寿下,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已来,正明重举能观之人即蒙弥陀等三身护念之益。 斯乃群生注念愿见西方依正二严,了了常如眼见。 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解普观竟。 十三、就杂想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十一。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正明告命结劝生后。 二、从先当观于一丈六已下,正明观像以表真、想水以表地。 此是如来教诸众生易境转心入观。 或在池水华上,或在宝宫宝阁内,或在宝林宝树下,或在宝台宝殿中,或在虚空宝云华盖之内。 如是等处一一住心想之,皆作化佛想,为令机境相称易得成故也。 三、从如先所说下,至非心力所及已来,正明境大心小卒难成就。 致使圣意悲伤劝观于小。 四、从然彼如来下,至必得成就已来,正明凡心狭小、圣量弥宽,注想无由,恐难成就。 斯乃不以小故难成,不由大故不现,直是弥陀愿重,致使想者皆成。 五、从但想佛像下,至具足身相已来,正明比校显胜。 想像尚自得福无量,何况观于真佛者得益之功更甚。 六、从阿弥陀下,至丈六八尺已来,正明能观所观佛像虽身有大小,明皆是真。 即有其三。 一明弥陀身通无碍,随意遍周。 言如意者,有二种: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 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 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 二明或现大身或现小身。 三明身量虽有大小,皆作真金之色,此即定其邪正也。 七、从所现之形已下,正明身虽大小有殊,光相即与真无异。 八、从观世音菩萨已下,正明指同前观。 佛大侍者亦大,佛小侍者亦小。 九、从众生但观首相已下,正明劝观二别。 云何二别? 观音头首上有一立化佛,势至头首之上有一宝瓶。 十从此二菩萨已下,正明弥陀、观音、势至等宿愿缘重,誓同舍恶等至菩提,影响相随游方化益。 十一、从是为下,总结。 上来虽有十一句不同,广解杂想观竟。 上从日观下,至杂想观已来,总明世尊答前韦提第四请云教我思惟正受两句。 总赞云:「初教日观除昏闇,想水成氷净内心,地下金幢相映发,地上庄严亿万重,宝云宝盖临空转,人天音乐互相寻,宝树垂璎间杂果,池流德水注华中,宝楼宝阁皆相接,光光相照等无荫,三华独回超众座,四幢承缦网珠罗。 禀识心迷由未晓,住心观像静坐彼,一念心开见真佛,身光相好转弥多。 救苦观音缘法界,无时不变入娑婆,势至威光能震动,随缘照摄会弥陀。 归去来,极乐安身实是精,正念西归华含想,见佛庄严说法声。 复有众生心带惑,缘真上境恐难成,致使如来开渐观,华池丈六等金形。 变现灵仪虽大小,应物时宜度有情,普劝同生知识等,专心念佛向西倾。」又就前请中,初、从日观下,至华座观已来,总明依报。 二、从像观下,至杂想观已来,总明正报。 上来虽有依正二报不同。 广明定善一门义竟。 《观经》正宗分定善义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