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无量寿佛经疏 内容: 《观经》正宗分散善义卷第四从此已下,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 就此义中,即有其二。 一明三福以为正因。 二明九品以为正行。 今言三福者。 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 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 第二福者,此名戒善。 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或有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 第三福者,名为行善。 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土。 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 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言九品者,至文当辨。 应知。 今略料简三福差别义意竟。 十四、就上辈观行善文前总料简。 即为十一门。 一者总明告命。 二者辨定其位。 三者总举有缘之类。 四者辨定三心以为正因。 五者正明简机堪与不堪。 六者正明受法不同。 七者正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 八者明回所修行愿生弥陀佛国。 九者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十者明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十一者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 今此十一门义者,约对九品之文。 就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即为一百番义也。 又此十一门义,就上辈文前总料简亦得,或就中下辈文前各料简亦得。 又此义若以文来勘者,即有具不具。 虽有隐显,若据其道理悉皆合有。 为此因缘,故须广开显出,欲令依行者易解易识也。 上来虽有十一门不同,广料简上辈三品义意竟。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十二。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 一明告命。 二明辨定其位。 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三、从若有众生下,至即便往生已来,正明总举有生之类。 即有其四。 一明能信之人。 二明求愿往生。 三明发心多少。 四明得生之益。 四、从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辨定三心以为正因。 即有其二。 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徵无由得解。 二明如来还自答前三心之数。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何以故? 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 二者利他真实。 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 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 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 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 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 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 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 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 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 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 亦有二种。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 何以故? 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 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 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 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 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 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 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 应知。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 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答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噵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 何以故? 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 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 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 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 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 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噵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 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 何以故? 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又行者善听,纵使初地已上十地已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 何以故? 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 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 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 何以故? 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随顺六度之义。 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 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 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彼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 何以故? 同体大悲故。 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 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语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问曰:「若有解行不同邪杂人等来相惑乱,或说种种疑难,噵不得往生。 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 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 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 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随入一门者,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 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 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 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 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 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 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 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逈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 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 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 一种不勉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嶮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 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 言无人空逈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 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 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沦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 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 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应知。 五、从复有三种众生已下,正明简机,堪能奉法,依教修行。 六、从何等为三下,至六念已来,正明受法不同。 即有其三。 一明慈心不杀。 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 言口杀者,处分许可名为口杀。 言身杀者,动身手等指授名为身杀。 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名为心杀。 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 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也。 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杀也。 即有止行二善。 自不杀故名止善,教他不杀故名行善。 自他初断名止善,毕竟永除名行善。 虽有止持二善,总结成慈下行也。 言具诸戒行者,若约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约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萨戒。 此戒若以位约者,当此上辈三位者即名菩萨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转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 二、明读诵大乘者。 此明众生性习不同,执法各异。 前第一人但用修慈持戒为能,次第二人唯将读诵大乘为是。 然戒即能持五乘三佛之机,法即薰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 若以德用来比校者,各有一能。 即合上第三福第三句云读诵大乘也。 三、明修行六念者。 所谓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 此亦通合上第三福大乘之意义也。 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 一切诸佛亦如是。 又一心专念诸佛所证之法,并诸眷属菩萨僧。 又念诸佛之戒,及念过去诸佛、现在菩萨等,难作能作、难舍能舍、内舍外舍、内外舍。 此等菩萨,但欲念法不惜身财。 行者等既念知此事,即须常作仰学前贤后圣舍身命意也。 又念天者,即是最后身十地之菩萨,此等难行之行已过,三祇之劫已超,万德之行已成,灌顶之位已证。 行者等既念知已,即自思念:「我身无际已来,共他同时发愿,断恶行菩萨道,他尽不惜身命,行道进位,因圆果熟证圣者,踰于大地微尘。 然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虚然流浪,烦恼恶障转转增多,福慧微微,若对重昏之临明镜也。」忽思忖此事,不胜心惊悲叹者哉。 七、从回向发愿已下,正明各各回前所修之业,向所求处。 八、从具此功德已下,正明修行时节延促。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又言具此功德者,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种尽具。 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着人皮畜生,非名人也。 又不问具三不具三,回尽得往生。 应知。 九、从生彼国时下,至往生彼国已来,正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即有其十一。 一明标定所归之国。 二明重显其行指出决定精勤者,亦是校量功德强弱。 三明弥陀化主身自来赴。 四明观音已下,更显无数大众等皆从弥陀来迎行者。 五明宝宫随众。 六明重观音势至共执金台至行者前。 七明弥陀放光照行者之身。 八明佛既舒光照及,即与化佛等同时接手。 九明既接昇台,观音等同声赞劝行者之心。 十明自见乘台从佛。 十一正明去时迟疾。 十、从生彼国已下,正明金台到彼,更无华合之障。 十一、从见佛色身下,至陀罗尼门已来,正明金台到后得益不同。 即有其三。 一者初闻妙法,即悟无生。 二者须臾历事,次第授记。 三者本国他方,更证闻持二益。 十二、从是名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十二句不同,广解上品上生义竟。 次就上品中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八。 一、从上品中生者已下,总举位名,即是大乘次善凡夫人也。 二、从不必受持下至生彼国已来,正明第六第七第八门中回所修业,定指西方。 即有其四。 一明受法不定,或得读诵不得读诵。 二明善解大乘空义,或听闻诸法一切皆空,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虽闻此说其心坦然,不生疑滞也。 三明深信世出世苦乐二种因果,此等因果及诸道理不生疑谤。 若生疑谤即不成福行,世间果报尚不可得,何况得生净土? 此即合第三福第二第三句也。 四明回前所业标指所归。 三、从行此行者下,至迎接汝已来,正明弥陀与诸圣众持台来应。 即有其五。 一明行者命延不久。 二明弥陀与众自来。 三明侍者持台至行者前。 四明佛与圣众同声赞叹述本所修之业。 五明佛恐行者怀疑故言我来迎汝。 四、从与千化佛下,至七宝池中已来,正明第九门中众圣授手去时迟疾。 即有其五。 一明弥陀与千化佛同时授手。 二明行者既蒙授手,即自见身已坐紫金之台。 三明既自见坐台,合掌仰赞弥陀等众。 四明正去时迟疾。 五明到彼止住宝池之内。 五、从此紫金台已下,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时节不同。 由行强故上上即得金刚台,由行劣故上中即得紫金台,生在宝池迳宿如开也。 六、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下,至得不退转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不同。 即有其五。 一明佛光照身。 二明行者既蒙照体目即开明。 三明人中所习到彼众声所彰,还闻其法。 四明既得眼开闻法,即下金台亲到佛边,歌扬赞德。 五明迳时七日即得无生。 言七日者,恐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 此间迳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 应知。 七、从应时即能飞至十方下,至现前授记已来,正明他方得益。 即有其五。 一明身至十方。 二明一一历供诸佛。 三明修多三昧。 四明延时得忍。 五明一一佛边现蒙授记。 八、从是名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八句不同,广解上品中生竟。 次就上品下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八。 一、从上品下生者已下,总举位名,即是大乘下善凡夫人也。 二、从亦信因果下至无上道心已来,正明第六门中受法不同。 即有其三。 一明所信因果不定,或信不信,故名为亦,或可亦同前深信也。 又虽信不深,善心数退、恶法数起,此乃由不深信苦乐因果也。 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 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 二明信虽间断,于一切大乘不得疑谤,若起疑谤者,纵使千佛绕身,无由可救也。 三明已上诸善似亦无功,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 此义第三福中已明竟。 三、从以此功德已下,正明第八门中回前正行向所求处。 四、从行者命欲终时下,至七宝池中已来,正明第九门中临终圣来迎接去时迟疾。 即有其九。 一明命延不久。 二明弥陀与诸圣众持金华来应。 三明化佛同时授手。 四明圣众同声等赞。 五明行者罪灭故云清净,述本所修故云发无上道心。 六明行者虽覩灵仪,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圣众同声告言我来迎汝。 七明既蒙告及即见自身已坐金华之上,笼笼而合。 八明随佛身后一念即生,九明到彼在宝池中。 五、从一日一夜已下,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时节不同。 六、从七日之中下,至皆演妙法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不同。 七、从游历十方下,至住欢喜地已来,正明他方得益,亦名后益也。 八、从是名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八句不同,广解上品下生竟。 赞云:「上辈上行上根人,求生净土断贪瞋,就行差别分三品,五门相续助三因。 一日七日专精进,毕命乘台出六尘,庆哉难逢今得遇,永证无为法性身。」上来虽有三位不同,总解上辈一门之义竟。 十五、就中辈观行善文前总料简,即为十一门。 一者总明告命。 二者正明辨定其位。 三者正明总举有缘之类。 四者正明辨定三心以为正因。 五者正明简机堪与不堪。 六者正明受法不同。 七者正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 八者正明回所修行,愿生弥陀佛国。 九者正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十者正明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十一者正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 上来虽有十一门不同,广料简中辈三品竟。 次就中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八。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总明告命。 二、从中品上生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也。 三、从若有众生下,至无众过患已来,正明第五第六门中受法不同,即有其四。 一明简机堪与不堪。 二明受持小乘斋戒等。 三明小戒力微不消五逆之罪。 四明虽持小戒等不得有犯,设有余愆,恒须改悔必令清净,此即合上第二戒善之福也。 然修戒时,或是终身,或一年一月一日一夜一时等,此时亦不定,大意皆毕命为期,不得毁犯也。 四、从以此善根回向已下,正明第八门中回所修业向所求处。 五、从临命终时下,至极乐世界已来,正明第九门中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即有其六。 一明命延不久。 二明弥陀与比丘众来,无有菩萨,由是小乘根性还感小根之众也。 三明佛放金光照行者身。 四明佛为说法,又赞出家离多众苦,种种俗缘家业王官、长征远防等,汝今出家,仰于四辈,万事不忧,逈然自在,去住无障,为此得修道业,是故赞云离众苦也。 五明行者既见闻已不胜欣喜,即自见身已坐华台,低头礼佛。 六明行者低头在此,举头已在彼国也。 六、从莲华寻开者,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七、从当华敷时下,至八解脱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不同。 即有其三。 一明宝华寻发,此由戒行精强故也。 二明法音同赞四谛之德。 三明到彼闻说四谛,即获罗汉之果。 言罗汉者此云无生,亦云无着,因亡故无生,果丧故无着。 言三明者,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也。 言八解脱者。 内有色外观色,一解脱。 内无色外观色,二解脱。 不净相,三解脱。 四空及灭尽,总成八也。 八、从是名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八句不同,广解中品上生竟。 次就中品中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七。 一、从中品中生者,总举行名辨定其位,即是小乘下善凡夫人也。 二、从若有众生下,至威仪无缺已来,正明第五六七门中简机时分受法等不同。 即有其三。 一明受持八戒斋。 二明受持沙弥戒。 三明受持具足戒。 此三品戒皆同一日一夜,清净无犯,乃至轻罪,如犯极重之过,三业威仪不令有失也。 此即合上第二福。 应知。 三、从以此功德已下,正明回所修业向所求处。 四、从戒香熏修下,至七宝池中已来,正明第九门中行者终时圣来迎接去时迟疾。 即有其八。 一明命延不久。 二明弥陀与诸比丘众来。 三明佛放金光照行者身。 四明比丘持华来现。 五明行者自见闻空声等赞。 六明佛赞言:「汝深信佛语,随顺无疑,故来迎汝。」七明既蒙佛赞即见自坐华座,坐已华合。 八明华既合已即入西方宝池之内。 五、从经于七日已下,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时节不同。 六、从华既敷已下,至成罗汉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不同。 即有其四。 一明华开见佛。 二明合掌赞佛。 三明闻法得于初果。 四明经半劫已方成罗汉。 七、从是名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解中品中生竟。 次就中品下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七。 一、从中品下生已下,正明总举行名,辨定其位,即是世善上福凡夫人也。 二、从若有善男子下,至行世仁慈已来,正明第五第六门中简机授法不同。 即有其四。 一明简机。 二明孝养父母奉顺六亲,即合上初福第一第二句。 三明此人性调柔善不简自他,见物遭苦起于慈敬。 四正明此品之人不曾见闻佛法,亦不解悕求,但自行孝养也。 应知。 三、从此人命欲终时下,至四十八愿已来,正明第八门中临终遇逢佛法时节分齐。 四、从闻此事已下,至极乐世界已来,正明第九门中得生之益去时迟疾也。 五、从生经七日者,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不开为异。 六、从遇观世音下,至成罗汉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不同,即有其三。 一明迳时已后得遇观音、大势。 二明既逢二圣得闻妙法。 三明迳一小劫已后始悟罗汉也。 七、从是名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解中品下生竟。 赞云:「中辈中行中根人,一日斋戒处金莲,孝养父母教回向,为说西方快乐因。 佛与声闻众来取,直到弥陀华座边,百宝华笼经七日,三品莲开证小真。」上来虽有三位不同,总解中辈一门之义竟。 十六、就下辈观善恶二行文前料简,即为十一门。 一者总明告命。 二者辨定其位。 三者总举有缘生类。 四者辨定三心以为正因。 五者简机堪与不堪。 六者明受苦乐二法不同。 七者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 八者明回所修行向所求处。 九者明临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 十者明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十一者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 上来虽有十一门不同,总料简下辈三位竟。 次就下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九。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正明告命。 二、从下品上生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造十恶轻罪凡夫人也。 三、从或有众生下,至无有惭愧已来,正明第五门中简机,举出一生已来,造恶轻重之相。 即有其五。 一明总举造恶之机。 二明造作众恶。 三明虽作众罪,于诸大乘不生诽谤。 四明重牒造恶之人非智者之类也。 五明此等愚人虽造众罪,总不生愧心。 四、从命欲终时下,至生死之罪已来,正明造恶人等临终遇善闻法。 即有其六。 一明命延不久。 二明忽遇往生善知识。 三明善人为赞众经。 四明已闻经功力除罪千劫。 五明智者转教称念弥陀之号。 六明以称弥陀名故除罪五百万劫。 问曰:「何故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称佛一声即除罪五百万劫者,何意也?」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来逼,善人虽说多经,食受之心浮散。 由心散故,除罪稍轻。 又佛名是一,即能摄散以住心,复教令正念称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五、从尔时彼佛下,至生宝池中已来,正明第九门中终时化众来迎去时迟疾。 即有其六。 一明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 二明化众既已身现,即同赞行人。 三明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 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 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 应知。 四明既蒙化众告及即见光明遍室。 五明既蒙光照报命寻终。 六明乘华从佛生宝池中。 六、从经七七日已下,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七、从当华敷时下,至得入初地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有异。 即有其五。 一明观音等先放神光。 二明身赴行者宝华之侧。 三明为说前生所闻之教。 四明行者闻已领解发心。 五明远迳多劫证临百法之位也。 八、从是名已下,总结。 九、从得闻佛名已下,重举行者之益。 非但念佛独得往生,法僧通念,亦得去也。 上来虽有九句不同,广解下品上生竟。 次就下品中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七。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总明告命。 二、从下品中生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破戒次罪凡夫人也。 三、从或有众生下,至应堕地狱已来,正明第五第六门中简机造业,即有其七。 一明总举造恶之机。 二明多犯诸戒。 三明偷盗僧物。 四明邪命说法。 五明总无愧心。 六明兼造众罪内心发恶,外即身口为恶。 既自身不善,又见者皆憎,故云诸恶心自庄严也。 七明验斯罪状,定入地狱。 四、从命欲终时下,至即得往生已来,正明第九门中终时善恶来迎。 即有其九。 一明罪人命延不久。 二明狱火来现。 三明正火现时遇善知识。 四明善人为说弥陀功德。 五明罪人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 六明既蒙罪灭火变为风。 七明天华随风来应,罗列目前。 八明化众来迎。 九明去时迟疾。 五、从七宝池中下,至六劫已来,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时节不同。 六、从莲华乃敷下,至发无上道心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有异。 即有其三。 一明华既开已,观音等梵声安慰。 二明为说甚深妙典。 三明行者领解发心。 七、从是名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解下品中生竟。 次就下品下生位中,亦先举,次辨,后结。 即有其七。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总明告命。 二、从下品下生者,正明辨定其位,即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 三、从或有众生下至受苦无穷已来,正明第五第六门中简机造恶轻重之相。 即有其七。 一明造恶之机。 二明总举不善之名。 三明简罪轻重。 四明总结众恶,非智人之业。 五明造恶既多罪亦非轻。 六明非业不受其报,非因不受其果,因业既非是乐,果报焉能不苦也。 七明造恶之因既具酬报之劫未穷。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 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 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 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 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迳于多劫。 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 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 二者不得听闻正法。 三者不得历事供养。 除此已外更无诸苦。 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 此义就抑止门解竟。」四、从如此愚人下,至生死之罪已来,正明闻法念佛得蒙现益。 即有其十。 一明重牒造恶之人。 二明命延不久。 三明临终遇善知识。 四明善人安慰教令念佛。 五明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 六明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 七明念数多少声声无间。 八明除罪多劫。 九明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 十明去时迟疾直到所归之国。 五、从于莲华中满十二劫已下,正明第十门中到彼华开迟疾不同。 六、从观音、大势下,至发菩提心已来,正明第十一门中华开已后得益有异。 即有其三。 一明二圣为宣甚深妙法。 二明除罪欢喜。 三明后发胜心。 七、从是名已下,总结。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解下品下生竟。 赞云:「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 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勐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 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三华障重开多劫,于时始发菩提因。」上来虽有三位不同,总解下辈一门之义竟。 前明十三观以为定善,即是韦提致请、如来已答。 后明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是佛自说。 虽有定散两门有异,总解正宗分竟。 三、就得益分中,亦先举,次辨。 即有其七。 初、言说是语者,正明总牒前文生后得益之相。 二、从韦提已下,正明能闻法人。 三、从应时即见极乐已下,正明夫人等于上光台中见极乐之相。 四、从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已下,正明夫人于第七观初见无量寿佛时,即得无生之益。 五、从侍女已下,正明覩斯胜相,各发无上之心,求生净土。 六、从世尊悉记已下,正明侍女得蒙尊记,皆生彼国,即获现前三昧。 七、从无量诸天已下,正明前厌苦缘中释梵护世诸天等,从佛王宫临空听法。 或见释迦毫光转变,或见弥陀金色灵仪,或闻九品往生殊异,或闻定散两门俱摄,或闻善恶之行齐归,或闻西方净土对目非远,或闻一生专精决志,永与生死分流。 此等诸天既闻如来广说希奇之益,各发无上之心。 斯乃佛是圣中之极,发语成经,凡惑之类蒙飡,能使闻之获益。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解得益分竟。 四、次明流通分,于中有二。 一明王宫流通。 二明耆阇流通。 今先就王宫流通分中,即有其七。 一、从尔时阿难已下,正明请发之由。 二、从佛告阿难已下,正明如来双标依正以立经名。 又能依经起行,三障之云自卷,答前初问云何名此经一句。 三、从汝当受持已下,答前后问云何受持一句。 四、从行此三昧者下,至何况忆念已来,正明比校显胜劝人奉行。 即有其四。 一明总标定善以立三昧之名。 二明依观修行即见三身之益。 三明重举能行教之机。 四正明比校显胜,但闻三身之号,尚灭多劫罪愆,何况正念归依,而不获证也。 五、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已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即有其五。 一明专念弥陀佛名。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希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分陀利为喻。 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希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四明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五明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 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賖。 六、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属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七、从佛说此语时已下,正明能请能传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遇飡甘露,喜跃无以自胜也。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解王宫流通分竟。 五、就耆阇会中,亦有其三。 一、从尔时世尊已下,明耆阇序分。 二、从尔时阿难已下,明耆阇正宗分。 三、从无量诸天已下,明耆阇流通分。 上来虽有三义不同,总明耆阇分竟。 初、从如是我闻下,至云何见极乐世界已来,明序分。 二、从日观下,至下品下生已来,明正宗分。 三、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已来,明得益分。 四、从尔时阿难下,至韦提等欢喜已来,明王宫流通分。 五、从尔时世尊下,至作礼而退已来,总明耆阇分。 上来虽有五分不同,总解《观经》一部文义竟。 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欲使五趣齐生,是以劝闻于后代。 但如来神力转变无方,隐显随机王宫密化,于是耆阇圣众小智怀疑,佛后还山弗闚委况,于时阿难为宣王宫之化定散两门,异众因此同闻,莫不奉行顶戴。 敬白一切有缘知识等,余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浅短。 然佛教幽微,不敢辄生异解,遂即标心结愿,请求灵验,方可造心。 「南无归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三宝,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彼土诸菩萨大海众,及一切庄严相等。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者,愿于梦中得见如上所愿一切境界诸相。」于佛像前结愿已,日别诵阿弥陀经三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至心发愿。 即于当夜见西方空中如上诸相境界悉皆显现,杂色宝山百重千重,种种光明下照于地,地如金色。 中有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动身手,或住不动者。 既见此相,合掌立观,量久乃觉。 觉已不胜欣喜,于即条录义门。 自此已后,每夜梦中常有一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既了更不复见。 后时脱本竟已,复更至心要期七日,日别诵阿弥陀经十遍,念阿弥陀佛三万遍。 初夜后夜观想彼佛国土庄严等相,诚心归命一如上法。 当夜即见三具磑轮道边独转,忽有一人乘白骆驼来前见劝:「师当努力,决定往生,莫作退转。 此界秽恶多苦,不劳贪乐。」答言:「大蒙贤者好心视诲,某毕命为期,不敢生于懈慢之心(云云)。」第二夜见阿弥陀佛身真金色,在七宝树下金莲华上坐,十僧围绕亦各坐一宝树下,佛树上乃有天衣挂绕,正面向西合掌坐观。 第三夜见两幢杆极大高显,幢悬五色,道路纵横人观无碍。 既得此相已,即便休止不至七日。 上来所有灵相者,本心为物,不为己身,既蒙此相,不敢隐藏,谨以申呈义后,被闻于末代,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覩者西归。 以此功德回施众生,悉发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属作真善知识,同归净国,共成佛道。 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 应知。 观经正宗分散善义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