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三 内容: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三国学进士王日休撰孟子云。 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云。 涂之人可以为禹。 常不轻菩萨云。 我不敢轻于汝等。 汝等皆可作佛。 是人人可以为圣贤。 人人可以作佛。 西方净土乃要捷门庭。 无人不可以修。 故为普劝修持。 普劝修持一或人问孔子曰。 人有迁家而忘其妻者。 有诸。 孔子曰。 又有甚焉。 桀纣则忘其身。 若以道眼观之。 今人皆忘其身矣。 何则自早晨开目离寝。 至夜间就寝闭目。 无非尘劳。 未甞暂省吾身。 是皆忘其身也。 且人之于身。 以日言之。 莫大于饥渴。 必为饮食之备。 以岁言之。 莫大于寒暑。 必为裘葛之备。 以终身言之。 莫大于死生。 而不为净土之备。 何哉。 且若人有百斤之金。 猝有大难。 不能负挈以行。 必舍而去之。 若抱金而与之俱死。 世必谓之大愚。 是皆知此身重于百斤之金也。 然平日则区区趋名竞利。 虽百钱之物亦不肯弃舍。 而不自爱其身何哉。 或责以盗窃。 或呵以禽畜。 则怫然而怒。 有至于终身怨憾而不可解者。 有至于殴击而成狱讼者。 彼盗窃禽畜之名无损于吾身。 乃恶之如是。 是徒惜吾身之名。 以不知惜吾身之实。 何哉。 且吾身之实非他。 强名曰死。 而实未甞死者是也。 人徒见其舍此败躯而去。 乃谓之死。 不知舍此则往彼矣。 然其所往之处岂可不预备哉。 故西方之说诚不可废。 普劝修持二人生时。 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 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带索等物。 不问大小。 或祖父以传于己。 或自己营造而得。 或子孙或他人为己缉累而得。 色色无非己物。 且如窓纸虽微。 被人扯破犹有怒心。 一针虽微。 被人将去犹有吝心。 仓库既盈心犹未足。 金帛已多营犹未止。 举眼动步无非爱着。 一宿在外已念其家。 一僕未归已忧其失。 种种事务无非挂怀。 一旦大限到来。 尽皆抛去。 虽我此身。 犹是弃物。 况身外者乎。 静心思之。 恍如一梦。 故庄子曰。 且有大觉。 然后知此其大梦也。 古人有言。 一日无常到。 方知梦裡人。 万般将不去。 唯有业随身。 妙哉此言也。 予故用此后两句添以两句而成一偈云。 万般将不去。 唯有业随身。 但念阿弥陀。 定生极乐国。 盖业者谓善业恶业。 此皆将得去者。 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 有了明长老。 为众普说指此身而言曰。 此为死物。 其内鱍鱍地者为活物。 莫于死物上作活计。 宜于活物上作活计。 余深爱此语。 故常为人言之。 凡贪种种外物以奉其身者。 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 世人虽未能免。 此当于营生奉身之中。 挪顷刻之暇回光自照。 以留心于净土。 乃活物上作活计也。 且如汲汲营生。 虽致富如石崇贵极一品。 终有数尽之期。 岂若净土之无尽也。 普劝修持三人初未甞死。 而死之名乃自此身体上得之。 何则以神之来而託于此。 其形由是而长。 故谓之生。 以神之去而离于此。 其形由是而坏。 故谓之死。 是神者我也。 形者我所舍也。 我有去来故舍有成坏。 然则生者非生也。 以神之来而形成耳。 死者非死也。 以神之去而形坏耳。 世之人不识其神。 徒见其形。 乃悦生而恶死。 可不为悲乎。 且神之来也何自而来哉。 盖随业缘而来神之去也。 何自而去也。 盖随业缘而去业者何哉。 其所作者人间之业。 神则随之而生于人间。 所作者天上之业。 神则随之而生于天上。 若作阿修罗之业。 神则随之生于阿修罗。 若作三恶道之业。 神则随之生于三恶道。 是轮回六趣无有出期。 然则神者自无始以来投胎易壳。 不得久留于一所。 所以然者何哉。 以吾所造之业。 非久而不尽者。 故神之舍于业也。 业尽则形坏。 形坏则神无所舍。 又随吾今世所造之业而往矣。 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 人饮食必享其味。 故造如是业。 必受如是之报。 盖自然之理也。 然则吾今世所为。 岂可以不慎哉。 欲直脱轮回求离苦恼者。 无如西方净土。 故不可以不修也。 普劝修持四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 生灭不常。 或一岁二岁。 或一十二十。 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难矣。 虽有至七十者。 古来犹稀。 人只见眼前老者。 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 况世间无非是苦。 但不思省故不觉知。 不称意时固为苦矣。 如或称意亦无多时。 父母妻儿姻亲眷属。 或疾病死。 或杀伤离散。 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 平生罪恶岂得全无。 且以目前言之。 起一不正念。 说一不正语。 视一不正色。 听一不正声。 为一不正事。 无非过恶。 况所食者众生之肉。 所衣者亦杀众生而得。 又况所有过恶不止于食肉。 人繇不思。 则已思之。 诚可畏也。 自少至老自生至死。 积累既多。 缠绵坚固无由解脱。 闭眼之后不免随业缘去。 杳杳冥冥不知在何处。 或坠地狱受诸苦极。 或为畜生受人宰杀。 或生饿鬼饥火烧身。 或入修罗嗔恨所迫。 虽有善业得生天上人间。 受尽福报依旧轮回。 漂流汩没无有出期。 唯有西方净土。 最为超脱轮回之捷径。 色身难得。 趁康健时办此大事。 当常作念。 云。 吾曾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 不曾知此法门。 故不得出离。 今日知之。 岂可不即时下手。 年高者固当勉力。 年少者亦不可因循。 命终径生极乐世界。 回视死入阴府见阎王受恐怖者。 不可同年而语矣。 普劝修持五譬如人入大城中。 必先觅安下处。 却出干事。 抵暮昏黑。 则有投宿之地。 先觅安下处者。 修净土之谓也。 抵暮昏黑者。 大限到来之谓也。 有投宿之地者。 生莲花中不落恶趣之谓也。 又如春月远行。 先须备雨具。 骤雨忽至。 则无淋灕狼狈之患。 先备雨具者。 修净土之谓。 骤雨忽至者。 大命将尽之谓也。 无淋灕狼狈之患者。 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 且先觅安下处者。 不害其干事。 先备雨具者。 不害其行远涂。 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 人何为而不修乎。 予一相识平生多杀鱼之罪。 晚年得疾有似中风。 予怜其罪恶疾苦。 乃往见之。 劝念阿弥陀佛。 坚不肯念。 但与予说杂。 岂非无恶业所障疾病所昏。 已不能回心念善。 闭眼之后将奈之何。 故修此者宜急早回首也。 世间昼必有夜。 寒必有暑。 人所共知。 不可隐者。 若曰生必有死。 人乃讳之。 不肯说出。 何大蔽也。 盖不知所谓我者初不曾死。 唯业缘尽而去耳。 故不可不修净土。 以求莲华中生。 而受清灵之身无极之寿。 以脱一切生死苦恼也。 普劝修持六下品下生者。 乃临终时。 地狱形相已现。 能至心十念南谟阿弥陀佛。 则变地狱形相为莲华。 亦生净土。 此佛慈悲至深。 威力至大。 故能如此。 是所谓十念者。 乃生前自念十声念阿弥陀佛。 非谓身后请人念也。 生前自念者。 临命终时。 佛与菩萨自来迎接。 故必生净土。 身后请人念者未可知也。 经云。 身后人为作功果七分得一。 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报。 人何苦不于生前每日十声念佛必待死。 而请人念乎。 又云。 譬如銕石虽重。 赖舟船力可以渡江。 一针虽轻。 不赖舟船江不可渡。 盖谓人有重罪。 仗佛力者可生净土。 罪恶虽轻。 不仗佛力亦不得生。 又如平生为恶。 一日招安遂为良民。 仗佛力而消罪恶者亦复如是。 又如虮虫万死万生不能一里。 若附人身千里可至。 仗佛力而生净土者亦复如是。 切勿疑也。 有罪恶念佛而不可以往生。 但起见佛得道还度一切冤亲之心。 则无不生也。 或云。 人平生为恶。 杀害众生。 苦虐人民。 临死念佛。 亦得往生。 其所杀所苦之众生怀冤枉之心。 何时而可解乎。 答云。 生净土得道之后。 皆度脱一切冤亲。 岂不胜冤。 冤相报彼此无出期者乎。 普劝修持七予为此净土说。 欲劝一切见者闻者。 广大其心。 以佛之心为心。 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 当起念。 云。 此法门人若知之。 如己知之。 岂不快哉。 人若不知。 如己不知。 岂不痛哉。 若止于自修。 则是声闻之徒。 名为小乘。 盖如车乘之小者。 仅得自济已。 而此佛所谓断佛种也。 能广劝人者。 名为大乘菩萨。 盖如车乘之大者。 人我兼济之。 谓此获无量福报。 所以能至佛地也。 十方恒河沙数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 谓不可以心思。 不可以言议也。 其功德如此。 可谓至矣。 何所施而不可。 故能劝一人修净土。 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也。 增崇福寿可也。 庄严往生功德可也。 追荐亡者亦可也。 然必至诚咒愿。 无不获其功果。 观房翥传可见。 其略矣。 况劝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 又况使其受劝者转以相劝。 递相继续而不已乎。 如是则西方之说可遍天下。 苦海众生可尽生净土矣。 劝人善道。 名为法施。 此净土法门为法施之大者。 遂超出轮回。 非其他法施之比。 故其福报不可穷尽。 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 能劝二人修。 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 福德已无量。 如劝百与千。 名为真菩萨。 又能过万数。 即是阿弥陀。 观此则知。 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 而使人人共知此道。 以积无量福报乎。 普劝修持八且若人苦饥者与之一食。 苦寒者与之一衣。 已为大慧。 况彼沉沦六道无有出期。 我指示以此法门。 使直脱轮回受无穷无极之寿乐。 其慧岂可穷尽哉。 金刚经云。 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 不如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退。 其福胜彼。 盖以布施者不免受世间福报有时而尽。 若信此经典。 则有悟真性之渐。 其为福则无时而尽。 所以胜于彼也。 以予劝之。 岂唯信金刚经者如此。 若劝人以净土。 其福报亦然。 何则净土更无轮回。 已不退转。 直至成佛而后已。 生于彼者虽未成佛。 乃成佛之楷梯。 是劝一人修净土。 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 凡作佛者必度无量之众生。 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 则其福报岂不胜于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乎。 普劝修持九凡受师友之训诲恩地之提挈交游之礼遇。 悉皆告以净土而为之报。 以至与一切人或有一饭一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 下至僕隷有事我之劳。 凡吾受用处一切致力者。 皆以此告之。 使脱离苦海。 非唯此耳。 凡一切知与不知识与不识。 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净土。 又非唯此耳。 释迦佛在世时。 有一国难化。 佛言。 与目连有缘。 使往化之。 其国人皆从化。 人问佛云。 与目连有何因缘。 佛言。 往昔世目连尝为樵人。 于山间惊起一群蜂子。 目连乃发善言云。 我得道后尽度此蜂子。 今此一城人者乃当时蜂子也。 目连发此善言故为有缘。 由此观之。 非徒于一切人当劝修净土。 一切飞禽走兽下至蜎飞蠕动之类。 凡有形相可见者。 吾因见之。 皆当为阿弥陀佛数声。 发善愿云。 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 我得道后尽度汝等。 非徒于有形相可见者如是。 其形相不可见者。 吾亦当作是念作是言。 如此则吾善念甚熟。 于一切众生皆为有缘。 吾上品上生必矣。 他时化度无不乐从者也。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三(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1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