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海寄归内法传 内容: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第三翻经三藏沙门义净撰 十九受戒轨则 二十洗浴随时 二十一坐具衬身 二十二卧息方法 二十三经行少病 二十四礼不相扶 二十五师资之道 二十六客旧相遇 二十七先体病源 二十八进药方法 二十九除其弊药 三十旋右观时十九受戒轨则西国出家轨仪,咸悉具有圣制,广如百一羯磨,此但略指方隅。 诸有发心欲出家者,随情所乐到一师边陈其本意,师乃方便问其难事,谓非害父母等。 难事既无,许言摄受。 既摄受已,或经旬月令其解息,师乃为授五种学处,名邬波索迦。 自此之前,非七众数。 此是创入佛法之基也。 师次为办缦条僧脚崎及下裙等并钵滤罗,方为白僧陈出家事。 僧众许已,为请阿遮利耶。 可于屏处令剃头人为除须发,方适寒温教其洗浴。 师乃为着下裙,方便捡察非黄门等,次与上衣令顶戴受。 着法衣已授与钵器,是名出家。 次于本师前,阿遮利耶授十学处,或时闇诵、或可读文。 既受戒已,名室罗末尼罗(译为求寂,言欲求趣涅槃圆寂之处。 旧云沙弥者,言略而音讹;翻作息慈,意准而无据也),威仪节度、请教白事,与进具者体无二准,但于律藏十二无犯。 其正学女片有差降。 十二者何? 一不分别衣、二离衣宿、三触火、四足食、五害生种、六青草上弃不净、七辄上高树、八触宝、九食残宿食、十坏地、十一不受食、十二损生苗。 斯之十二,两小非过。 其正学女,后五便犯。 此下三众,咸制安居。 其六法六随法,如余处说。 能如是者,方成应法,是五众收,堪销物利。 岂有既出家后师主不授十戒,恐其毁破大戒不成。 此则妄负求寂之名、虚抱出家之称,以怀片利,宁知大损! 经云「虽未受十戒,堕僧数」者,乃是权开一席,岂得执作长时! 又神州出家皆由公度,既蒙落发,遂乃权依一师。 师主本不问其一遮,弟子亦何曾请其十戒。 未进具来恣情造罪,至受具日令入道场,律仪曾不预教,临时讵肯调顺? 住持之道,固不然矣。 既不合销,常住受施负债何疑。 理应依教而为济脱。 凡蒙公度者,皆须预请一师,师乃先问难事,若清净者为受五戒,后观落发,授缦条衣令受十戒。 法式既闲、年岁又满,欲受具戒,师乃观其志意,能奉持者即可为办六物并为请余九人,或入小坛、或居大界、或自然界,俱得秉法。 然坛场之内,或用众家褥席、或可人人自将坐物,略办香花不在营费。 其受戒者,教令三遍一一礼僧、或时近前两手执足,此二皆是圣教礼敬之仪。 亦既礼已,教其乞戒。 既三乞已,本师对众为受衣钵。 其钵须持以巡行普呈大众,如合样者,大众人人咸云好钵;如不言者,招越法罪。 然后依法为受。 其羯磨师执文而读、或时暗诵,俱是圣教。 既受戒已,名邬波三钵那(邬波是近,三钵那是圆,谓涅槃也。 今受大戒,即是亲近涅槃。 旧云具足者,言其汎意)。 然羯磨亦竟,急须量影记五时之别。 其量影法,预取一木条如细箸许可长一肘,折其一头,四指令竪如曲尺形,勿使相离竪着日中,余杖布地,令其竪影与卧杖相当,方以四指量其卧影,满一四指名一布路沙,乃至多布路沙、或一布路沙余一指半指、或但有一指等。 如是加减可以意测(言布路沙者,译为人也。 所以四指之影名一人者,即是四指竪杖、影长四指之时,此人立在中,影量与身量相似,其八指遂与身量两影相似。 斯据中人,未必皆尔。 自余长短义可准之)。 然须道其食前食后。 若天阴及夜,即须准酌而言之。 若依神州法者,或可竪尺日中量影长短,或复记其十二辰数。 言五时者,既而方域异仪、月数离合,自非指事,难以委知。 一谓冬时,有四月,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 二谓春时,亦有四月,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 三谓雨时,但有一月,从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 四谓终时,唯一日一夜,谓六月十六日昼夜。 五是长时,从六月十七日至九月十五日。 此乃独于律教中佛制,如是次第明有密意也。 若依方俗,或作三时、四时、六时,如余处说。 凡西方南海出家之人,创相见者,问云:「大德几夏?」答云:「尔许。」若同夏者,问在何时。 若时同者,问得几日。 若日同者,问食前后。 同在食前,方问其影。 影若有殊,大小成异;影若同者便无大小。 坐次则据其先至,知事乃任彼前差。 向西方者必须闲此,不同支那记其月日而已。 然那烂陀寺多是长时,明相才出受其近圆,意取同夏之中多为最大。 即当神州六月十七日明相才出,由不得后夏故(此据西方坐夏之法。 若如神州旧行,即当五月十七日也)。 若六月十六日夜将尽而受戒者,则同夏之中最小,由其得后夏故。 既受戒已不待嚫施,若其师有为办少多,或持腰絛或滤水罗等。 奉临坛者,以表不空之心。 次即本师为指戒本,令识罪相方教诵戒。 既其熟已诵大律藏,日日诵过旦旦试之,不恒受持恐损心力,诵律藏了方学经论。 此是西方师资途辙,虽复去圣悬远,然而此法未亏,为此二师喻之父母。 岂有欲受之时非常劳倦,亦既得已戒不关怀,有始无终可惜之甚。 自有一会求受,受已不重参师,不诵戒经、不披律典,虚霑法伍自损损他,若此之流成灭法者。 然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铎曷攞(译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薛攞(译为住位),得离依止而住,又得为邬波驮耶。 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住位苾刍某乙。 若学通内外德行高着者,便云多闻苾刍某乙,不可云僧某乙。 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 西方无此法也。 凡为亲教师者,要须住位满足十夏;秉羯磨师及屏教者并余证人,并无定年、几事,须解律清净中边数满。 律云「非邬波驮耶而唤为邬波驮耶,非阿遮利耶唤为阿遮利耶,或翻此二,及亲斥邬波驮耶名者,皆得恶作之罪。」若有人问云:「尔亲教师其名何也?」或问:「汝谁弟子?」或可自有事至须说师名者,皆应言:「我因事至说邬波驮耶名。 邬波驮耶名某甲。」西国南海称「我」不是慢词,设令道「汝」亦非轻称,但欲别其彼此,全无倨傲之心,不并神州将为鄙恶。 若其嫌者改我为今,斯乃咸是圣教,宜可行之,不得雷同无分皂白。 云尔。 凡诸白衣诣苾刍所,若专诵佛典情希落发毕愿缁衣,号为童子;或求外典无心出离,名曰学生。 斯之二流并须自食(西国僧寺,多有学生来就苾刍习学外典,一得驱驰给侍、二乃教发好心。 既有自利利他,畜之非损,必是杜多一钵,理则不劳。 若也片有供承,亦成是要。 遣给齿木、令其授食,足应时须,不伤悲道也)。 若飡常住,圣教全遮;必其于众有劳,准功亦合飡食;或是普通之食、或可施主先心,虽复噉食故成无罪。 夫龙河影没、鹫岭光收,传法罗汉能余几在。 故论云「大师眼闭、证者随亡,烦恼增时应勤莫逸。」理当诸德共作护持,若委随而纵慢心,欲遣人天,何所归向? 律云「有秉羯磨,我法未灭。 若不秉时,我法便尽。」又曰「戒住我住。」理非虚说。 既有深旨,诚可敬欤。 重曰:大师影谢、法将随亡,邪山峻峙、慧巘隤纲,重明佛日,寔委贤良。 若遵小径,谁弘大方? 幸惟通哲勉力宣扬。 冀绍隆之无替,传永劫而弥芳。 弥芳伊何、戒海扬波,此则教将灭而不灭、行欲讹而不讹,符正说于王舍、事无亏于逝多。 二十洗浴随时夫论洗浴之法,西国乃与东夏不同,但以时节调和稍异余处。 于十二月花果恒有,不识氷雪薄有微霜,虽复多暑亦非苦热。 热则身无拂子,寒乃足无皴裂,为此人多洗沐体尚清净,每于日日之中不洗不食。 又复所在之处极饶池水,时人皆以穿池为福。 若行一驿,则望见三二十所,或宽一亩五亩。 于其四边种多罗树,高四五十尺。 池乃皆承雨水,湛若清江。 八制底处皆有世尊洗浴之池,其水清美异于余者。 那烂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至晨时寺呜健稚令僧徒洗浴,人皆自持浴裙,或千或百俱出寺外,散向诸池各为澡浴。 其浴裙法,以叠布长五肘、阔肘半,绕身使匝,抽出旧裙回两头令向前,取左边上角以右手牵向腰下令使近身,併蹙右边擪入腰内。 此谓着浴裙法。 卧时着裙其法亦尔。 欲出池时,抖擞徐出勿令虫着。 上岸法式广如律辩。 若不向池,寺中洗者,着裙同此,水遣人浇,随处随时可为障蔽。 世尊教为浴室,或作露地甎池、或作去病药汤、或令油遍涂体,夜夜油恒揩足、朝朝头上涂油,明目去风深为利益,皆有圣教,不遑具述广如律也。 又洗浴者并须饥时。 浴已方食,有其二益:一则身体清虚无诸垢秽,二则痰癊消散能飡饮食。 饱方洗浴,医明所讳。 故知饥沐饱浴之言,未是通方之论。 若着三尺浴衣,褊小形露;或元不着,赤体而浴者,深乖教理也。 应用四幅洗裙,遮身可爱,非直奉遵圣教,亦乃不愧人神。 余之可不,智者当悉。 夜浴尚不改容,对人宁无掩蔽耳。 二十一坐具衬身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 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 凡为礼者,拜数法式如别章所陈。 其坐具法,割截为之,必须複作,制令安叶,度量不暇。 详悉其所须者,但拟眠卧之时护他毡席。 若用他物,新故并须安替。 如其己物,故则不须,勿令污染亏损信施,非为礼拜。 南海诸僧,人持一布巾长三五尺,叠若食巾,礼拜用替膝头,行时搭在肩上。 西国苾刍来见,咸皆莞尔而笑也。 二十二卧息方法西国房迮、居人复多,卧起之后床皆举摄,或内置一边、或移安户外。 床阔二肘长四肘半,褥席同然,轻而不重。 然后牛粪乾揩其地令使清净,安置坐床及木枯小席等,随尊卑而坐,如常作业。 所有资生之具并棚上安之。 其床前并无以衣遮障之法,其不合者自不合卧,如其合者何事遮身? 其众僧卧具,必须安儭方合。 受用坐具意在于此。 如其不尔,还招黑背之辜,圣有诚言不可不慎。 又复南海十岛、西国五天,并皆不用木枕支头,神州独有斯事。 其西方枕囊样式其类相似,取帛或布染色,随情缝为直袋,长一肘半宽半肘,中间贮者随处所出,或可填毛、或盛麻縕、或蒲黄柳絮、或木绵荻苕、或软叶乾苔、或决明麻豆,随时冷热量意高下。 斯乃取适安身,实无坚强之患。 然为木枕踈鞕,项下通风,致使时人多苦头疾。 然则方殊土别,所翫不同。 聊述异闻,行否随好。 既而煖物除风、麻豆明目,且能有益,用成无爽。 又为寒乡冻顶多得伤寒,冬月鼻流斯其过也,适时温顶便无此患。 谚云冻顶温足,未必常可依之矣。 又复僧房之内有安尊像,或于窓上、或故作龛。 食坐之时,像前以布幔遮障。 朝朝洗沐每荐香花,午午虔恭随飡奉献。 经箱格在一边,卧时方居别室。 南海诸洲法亦同此。 斯乃私房寻常礼敬之轨。 其寺家尊像,并悉别有堂殿。 岂有像成已后终身更不洗拭,自非斋次宁容辄设踈飡。 由此言之,同居亦复何损。 大师在日尚许同居,形像倣真理当无妨。 西国相传,其来久矣。 二十三经行少病五天之地,道俗多作经行,直去直来唯遵一路,随时适性勿居闹处,一则痊痾、二能销食。 禺中日昳即行时也。 或可出寺长引、或于廊下徐行,若不为之身多病苦,遂令脚肿肚肿臂疼髆疼。 但有痰癊不销,并是端居所致。 必若能行此事,实可资身长道。 故鹫山觉树之下、鹿苑王城之内,及余圣迹皆有世尊经行之基耳。 阔可二肘、长十四五肘、高二肘余,垒甎作之。 上乃石灰塑作莲花开势,高可二肘、阔才一尺有十四五、表圣足迹。 两头基上安小制底,量与人齐,或可内设尊容为释迦立像。 若其右绕佛殿旋游制底,别为生福本欲虔恭。 经行乃是销散之仪,意在养身疗病。 旧云行道、或曰经行,则二事总包无分泾渭,遂使调适之事久阙东川。 经云「观树经行」,亲在金刚座侧但见真迹未覩圆基耳。 二十四礼不相扶礼拜之轨,须依教。 为进具若分影在前,即合受小者之拜。 佛言:「有二种人合受礼拜:一谓如来,二大己苾刍。」斯则金口诚教,何劳辄事谦下。 小者见大,缓须申敬唱畔睇而礼之;大受小礼,自可端拱而云痾[口*路]柢(近也反。 是咒愿彼,令无病义耳)。 如其不道,彼此招愆。 随立随坐,不改常式。 既其合受,无容反敬,斯乃五天僧徒之则也。 岂有小欲礼大先望大起,大受小恭恐小嫌恨,为此则怱怱迫迫,尊执卑而不听稽首;辛苦辛苦,卑求敬而不能至地。 若不如此,云乖礼数。 呜呼! 亏圣教、取人情,敬受乖仪,诚可深察。 延波既久,谁当偃诸! 二十五师资之道夫教授门徒,绍隆之要。 若不存念,则法灭可期。 事须殷勤,无宜网漏。 律云「每于晨旦先嚼齿木,次可就师奉其齿木,澡豆水巾敷置坐处。 令安稳已,然后礼敬尊仪、旋绕佛殿。 却就师处摄衣一礼,更不重起,合掌三叩双膝踞地,低头合掌问云:『邬波驮耶存念(驮字音停夜反,既无正体,借音言之。 邬波是其亲近,波字长唤中有阿字。 阿驮耶义当教读,言和尚者非也。 西方汎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 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 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或问云:『阿遮利耶存念(译为轨范师,是能教弟子法式之义。 先云阿阇梨,讹也),我今请白,不审邬波驮耶宿夜安不? 四大平和不? 动止轻利饮食销不? 旦朝之飡可能进不?』」斯则广略随时也。 时师乃量身安不,具答其事。 次于隣近比房任能礼其大者。 次读少许经,忆所先受,日新月故无亏寸阴。 待至日小食时,量身轻重,请白方食。 何劳未晓,觅粥怱怱,不及白本师、无由嚼齿木、不暇观虫水,岂容能洗净。 宁知为一盂之粥,便违四种佛教,讹替之本皆从此来。 愿住持之家善应量处(前白事等,此乃是阿离耶提舍教授之仪。 阿离耶译为圣,提舍译为方,即名西国为圣方矣,以其贤圣继轨人皆共称。 或云未睇是中,提舍是国。 百亿之中心,斯其事也,此号人咸委之。 其北方胡国猫,唤圣方以为呬,音许伊反,全非通俗之名,但是方言,固无别义。 西国若闻此名,多皆不识,宜唤西国为圣方,斯诚允当。 或有传云,印度译之为月。 虽有斯理,未是通称。 且如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 又复须知,五天之地皆曰婆罗门国,北方连例总号胡彊,不得雷同咸为一唤耳)。 凡剃发披缦条出家近圆已,律云「唯除五事不白,自外一一皆须白师,不白得罪。 五事者:一嚼齿木、二饮水、三大便、四小便、五界中四十九寻内制底畔睇。」且如欲食白者,须就师边依礼拜法而白师云:「邬波驮耶存念。 我今请白,洗手洗器欲为食事。」师云:「谨慎。」诸余白事,类此应知。 师乃量事度时与其进止。 知有多事,便可一时併白。 若其解律五夏,得离本师人间游行进求余业,到处还须依止;十夏既满,依止方休。 大圣殷勤竟在于此。 如不解律依他尽形,设无大者依小而住,唯除礼拜余并为之。 岂得晨朝问安曾不依律,随有事至宁知白言? 或有旦暮两时请其教诫,虽复权申训诲,律文意不如是。 何则? 白者不的其事,答者何所商量。 白事之言,故不然也。 但为因循,日久逐省,谁肯劳烦? 必能准教奉行,即是住持不绝。 若将此以为轻者,余更何成重哉! 故律文云「宁作屠儿,不授他具戒舍而不教也。」又西国相承事师之礼,初夜后夜到其师所,师乃先遣弟子安坐,三藏之中随时教授,若事若理不令空过,察其戒行勿使亏违,知有所犯即令治忏。 弟子方乃为师按摩身体,襞叠衣裳,或时扫拭房庭、观虫进水,片有所作咸皆代为。 斯则敬上之礼也。 若门徒有病,即皆躬自抱持汤药所须,忧同赤子。 然佛法纲纪以教诲为首,如轮王长子摄养不轻。 律有明言,宁容致慢。 上言制底畔睇者,或云制底畔弹那。 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众聚香柴遂成大[卄/积],即名此处以为质底,是积聚义。 据从生理,遂有制底之名。 又释,一想世尊众德俱聚于此、二乃积甎土而成之。 详传字义如是。 或名窣覩波、义亦同此。 旧总云塔、别道支提、斯皆讹矣。 或可俱是众共了名不论其义。 西方释名略有二种:一有义名、二无义名。 有义名者,立名有由,即依名义而释也,名体一向相称。 如释善入之名者,初依德迹,即是依义立名。 次云或共了知,即是不论其义,但据世人共唤为善入,即是无义之名。 畔睇者,敬礼也。 凡欲出外礼拜尊像,有人问云:「何所之适?」答曰:「我向某处制底畔睇。」凡礼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义也。 欲致敬时及有请白,先整法衣搭左肩上,擪衣左腋令使着身,即将左手向下掩摄衣之左畔,右手随所掩之衣裾既至下边卷衣向膝,两膝俱掩勿令身现,背后衣缘急使近身,掩摄衣裳莫遣垂地,足跟双竪嵴项平直,十指布地方始叩头,然其膝下逈无衣物,复还合掌复还叩头,殷勤致敬如是至三。 必也寻常一礼便罢,中间更无起义,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也。 若恐额上有尘,先须摩手令净然后拭之,次当拂去两膝头土,整顿衣裳在一边坐,或可暂时竚立。 尊者即宜赐坐,必有呵责立亦无伤。 斯乃佛在世时迄乎末代,师弟相传于今不绝。 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 但尊老之处多座须安,必有人来准仪而坐。 凡是坐者,皆足蹋地,曾无帖膝之法也。 律云应先嗢屈竹迦,译为蹲踞,双足履地两膝皆竪,摄敛衣服勿令垂地。 即是持衣说净常途轨式,或对别人而说罪、或向大众而申敬、或被责而请忍、或受具而礼僧,皆同斯也。 或可双膝着地平身合掌,乃是香台瞻仰赞叹之容矣。 然于床上礼拜,诸国所无,或敷毡席亦不见有,欲敬反慢岂成道理。 至如床上席上,平怀尚不致恭,况礼尊师大师,此事若为安可? 西国讲堂食堂之内,元来不置大床,多设木枯并小床子,听讲食时用将踞坐,斯其本法矣。 神州则大床方坐,其事久之。 虽可随时设仪,而本末之源须识。 二十六客旧相遇昔大师在日亲为教主,客苾刍至,自唱善来。 又复西方寺众多为制法,凡见新来,无论客旧及弟子门人,旧人即须迎前唱莎揭哆,译曰善来。 客乃寻声,即云窣莎揭哆,译曰极善来。 如不说者,一违寺制、二准律有犯。 无问大小,悉皆如此。 即为收取瓶钵拄在壁牙,随处安坐令其憩息,幼向屏处、尊乃房前,卑则敬上而熟搦其腨后及遍身,尊乃抚下而频按其背不至腰足,齐年之类事无间然。 既解疲劳,方澡手濯足,次就尊所申其礼敬,但为一礼,跪而按足;尊乃展其右手抚彼肩背,若别非经久,手抚不为。 师乃问其安不? 弟子随事见答。 然后退在一边恭敬而坐,实无立法。 然西方轨则,多坐小枯,复皆露足。 东夏既无斯事,执足之礼不行。 经说「人天来至佛所,顶礼双足退坐一面」,即其仪矣。 然后释其时候供给汤饮,酥蜜沙糖饮噉随意,或余八浆,并须罗滤澄清方饮。 如兼浊滓,此定不开。 杏汤之流体是稠浊,准依道理全非饮限。 律云「凡浆净滤色如黄荻」,此谓西国师弟门徒客旧相遇逢迎之礼。 岂有冒寒创至触热新来,或遍体汗流或手足皆冻,放却衣幞急事和南,情状怱忙深乖轨式;师乃立之闲问余事,诚哉大急将为绍隆? 言和南者,梵云畔睇,或云畔惮南,译为敬礼。 但为採语不真,唤和南矣。 不能移旧,且道和南,的取正音应云畔睇。 又道行众集,礼拜非仪,合掌低头口云畔睇。 故经云「或复但合掌,乃至小低头」,即是致敬也。 南人不审,依希合度。 向使改不审为畔睇,斯乃全同律教矣。 二十七先体病源前云量身轻重方飡小食者,即是观四大之强弱也。 若其轻利,便可如常所食。 必有异处,则须视其起由,既得病源然后将息。 若觉轻健饥火内然,至小食时方始飡噉。 凡是平旦名痰癊时,宿食余津积在胸膈,尚未踈散食便成咎。 譬乎火焰起而投薪,薪乃寻从火化。 若也火未着而安草,草遂存而不然。 夫小食者是圣别开,若粥若饭量身乃食。 必也因粥能资道,即唯此而非余。 若其要饭方长身,旦食饭而无损。 凡有食噉令身不安者,是与身为病缘也。 不要头痛卧床方云是疾。 若余药不疗,医人为处须非时食,佛言密处与之。 如异此流固非开限。 然西方五明论中其医明曰「先当察声色,然后行八医。 如不解斯妙,求顺反成违。」言八医者,一论所有诸疮、二论针刺首疾、三论身患、四论鬼瘴、五论恶揭陀药、六论童子病、七论长年方、八论足身力。 言疮事兼内外,首疾但目在头,齐咽已下名为身患,鬼瘴谓是邪魅,恶揭陀遍治诸毒,童子始从胎内至年十六,长年则延身久存,足力乃身体强健。 斯之八术先为八部,近日有人略为一夹,五天之地咸悉遵修,但令解者无不食禄。 由是西国大贵医人兼重商客,为无杀害,自益济他。 于此医明已用功学,由非正业遂乃弃之。 又复须知,西方药味与东夏不同,互有互无事非一概。 且如人参、茯苓、当归、远志、乌头附子、麻黄、细辛,若斯之流神州上药,察问西国咸不见有。 西方则多足诃黎勒,北道则时有郁金香,西边乃阿魏丰饶,南海则少出龙脑,三种豆蔻皆在杜和罗,两色丁香咸生堀伦国。 唯斯色类是唐所须,自余药物不足收採。 凡四大之身有病生者,咸从多食而起、或由劳力而发、或夜食未洩平旦便飡、或旦食不消午时还食。 因兹发动遂成霍乱,呃气则连宵不息,鼓胀即终旬莫止。 然后乃求多钱之肾气、觅贵价之秦胶。 富者此事可为,贫人命随朝露。 病既成矣,斯何救焉! 纵使卢威旦至进丸散而无因,鶣鹊昏来遗汤膏而宁济,火烧针刺与木石而不殊,振足摇头溷僵仆而何别,斯乃良由不体病本、不解调将,可谓止流不塞其源、伐树不除其本,波条弥蔓求绝无因,致使学经论者仰三藏而永叹,习静虑者想八定而长嗟。 俗士乃务明经之辈则绝辔于金马之门,求进士之流遂息步于石渠之署,妨修道业可不大欤? 废失荣宠诚非小事! 聊为叙之勿嫌繁重,冀令未损多药宿痼可除,不造医门而新痾遂殄,四大调畅百病不生,自利利人岂非益也。 然而食毒死生,盖是由其往业,现缘避就非不须为者哉。 二十八进药方法夫四大违和生灵共有,八节交竞发动无恒,凡是痾生即须将息,故世尊亲说医方经曰「四大不调者,一窭噜、二燮跛、三毕哆、四婆哆。」初则地大增令身沉重,二则水大积涕唾乖常,三则火大盛头胸壮热,四则风大动气息击冲;即当神州沉重痰癊热黄气发之异名也。 若依俗论病乃有其三种:谓风、热、癊。 重则与癊体同,不别彰其地大。 凡候病源,旦朝自察,若觉四候乖舛,即以绝粒为先,纵令大渴勿进浆水,斯其极禁。 或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差为期,义无胶柱。 若疑腹有宿食、叉刺齐胸,宜须恣饮熟汤指剔喉中变吐令尽,更饮更决以尽为度。 或饮冷水理亦无伤,或乾薑汤斯其妙也。 其日必须断食,明朝方始进飡。 如若不能,临时斟酌。 必其壮热,特讳水浇;若沉重战冷,近火为妙。 其江岭已南热瘴之地不可依斯,热发水淋是土宜也。 如其风急,涂以膏油,可用布团火炙而熨折伤之处,斯亦为善,熟油涂之目验交益。 若觉痰癊填胸、口中唾数、鼻流清水、气积咽关户满枪喉、语声不转饮食亡味,动历一旬,如此之流绝食便差,不劳炙顶、无假捩咽,斯乃不御汤药而能蠲疾,即医明之大规矣。 意者以其宿食若除壮热便息,流津既竭痰癊便瘳,内静气消即狂风自殄,将此调停万无一失。 既不劳其诊脉,讵假问乎阴阳,各各自是医王,人人悉成祇域。 至如鸾法师调气蠲疾,隐默者乃行;思禅师坐内抽邪,非流俗所识。 访名医于东洛,则贫匮绝其津;求上药于西郊,则惸独亡其路。 所论绝食省而且妙,备通穷富岂非要乎。 又如痈痤暴起热血忽冲,手足烦疼天行时气,或刀箭伤体、或坠堕损躬,伤寒霍乱之徒半日暴泻之类,头痛心痛眼疼齿疼,片有病起咸须断食。 又三等丸能疗众病复非难得,取诃黎勒皮、乾薑、沙糖,三事等分,擣前二令碎,以水片许和沙糖融之併擣为丸,旦服十丸许以为度,诸无所忌。 若患痢者,不过三两服即差,能破胘气除风消食,为益处广故此言之。 若无沙糖者,饴蜜亦得。 又诃黎勒若能每日嚼一颗咽汁,亦终身无病。 此等医明传乎帝释,五明一数五天共遵,其中要者绝食为最。 旧人传云,若其七日断食不差,后乃方可求观世音。 神州多并不闲,将为别是斋戒,遂不肯行学,良由传者不悟医道也。 其有服丹石及长病并腹块之类,或又依斯(恐有丹石之人,忍饥非所宜也。 又飞丹则诸国皆无,服石则神州独有。 然而水精白石有出火者,若服之则身体爆裂。 时人不别,抂死者无穷。 由此言之,深须体识),蛇蝎等毒全非此疗。 而绝食之时,大忌游行及以作务。 其长行之人,纵令断食随路无损。 如其差已后须将息,宜可食新煮饭、饮熟菉豆汤,投以香和任饮多少。 若觉有冷,投椒薑荜茇。 若知是风,着胡葱荆芥。 《医方论》曰「诸辛悉皆动风,唯乾薑非也。」加之亦佳。 准绝食日而作调息,讳饮冷水,余如药禁。 如其噉粥,恐痰癊还增;必是风劳,食亦无损。 若患热者,即熟煎苦蔘汤,饮之为善。 茗亦佳也。 自离故国向二十余年,但以此疗身,颇无他疾。 且如神州药石,根茎之类数乃四百有余,多并色味精奇香气芬郁,可以蠲疾、可以王神。 针灸之医、诊脉之术,赡部洲中无以加也。 长年之药唯东夏焉,良以连冈雪巘接岭香山,异物奇珍咸萃于此,故体人像物号曰神州。 五天之内谁不加尚、四海之中孰不钦奉,云文殊师利现居其国。 所到之处,若闻是提婆弗呾攞僧,莫不大生礼敬。 提婆是天,弗呾攞是子,云是支那天子所居处来也。 考其药石实为奇妙,将息病由颇有疎阙,故粗陈大况以备时须。 若绝食不损者,后乃随方处疗:苦蔘汤偏除热病,酥油蜜浆特遣风痾。 其西天罗荼国,凡有病者绝食,或经半月、或经一月,要待病可然后方食;中天极多七日,南海二三日矣,斯由风土差互四大不同,致令多少不为一概。 未委神州宜断食不? 然而七日不食人命多殒者,由其无病持故;若病在身,多日亦不死矣。 曾见有病绝粒三旬,后时还差,则何须见怪绝食日多。 岂容但见病发,不察病起所由,壮热火燃还将热粥令饮,带病强食深是可畏,万有一差终亦不堪教俗,医方明内极是讳焉。 又由东夏时人鱼菜多并生食,此乃西国咸悉不飡,凡是菜茹皆须烂煮,加阿魏苏油及诸香和然后方噉,菹虀之类人皆不食。 时复忆,故噉之,遂使齐中结痛损腹肠闇、眼目长疾病益虚疎。 其斯之谓,智者思察用行舍藏,闻而不行岂医咎也。 行则身安道备,自他之益俱成;舍则体损智微,彼我之功皆失也。 二十九除其弊药自有方处鄙俗久行,病发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便用猪粪猫粪,或堈盛瓮贮号曰龙汤,虽加美名秽恶斯极。 且如葱蒜许服尚自遣在边房,七日净身洗浴而进;身若未净不入众中,不合绕塔不应礼拜,以其臭秽非病不听。 四依陈弃之言,即是陈故所弃之药,意在省事仅可资身。 上价自在开中,噉服实成非损。 梵云晡堤木底鞞杀杜,晡堤是陈,木底是弃,鞞杀社译之为药(即是陈弃药也)。 律开大便小便,乃是犊粪牛尿。 西国极刑之俦,粪涂其体,驱摈野外不处人流。 除粪去秽之徒,行便击杖自异。 若误冲着,即连衣遍洗。 大师既缘时御物,讥丑先防,岂遣服斯而独乖时望? 不然之由具如律内。 用此惠人诚为可鄙,勿令流俗习以为常,外国若闻诚损风化。 又复大有香药何不服之? 己所不爱宁堪施物。 然而除蛇蝎毒,自有磂黄、雄黄、雌黄之石,片子随身诚非难得。 若遭热瘴,即有甘草、恒山、苦蔘之汤,贮畜少多理便易获。 薑、椒、荜茇,旦咽而风冷全祛,石蜜、沙糖,夜飡而饥渴俱息,不畜汤药之直,临事定有阙如。 违教不行罪愆宁免,钱财漫用急处便闲,若不曲题谁能直悟。 呜呼! 不肯施佳药,遂省用龙汤,虽复小利在心,宁知大亏圣教。 正量部中说其陈弃,既是部别,不可同斯。 了论虽复见文,元非有部所学。 三十旋右观时言旋右者,梵云钵喇特崎拏,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 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矣。 或特欹拏目其施义,与此不同,如前已述。 西国五天皆名东方为前方、南为右方,亦不可依斯以论左右。 诸经应云旋右三匝,若云佛边行道者非也。 经云右绕三匝者,正顺其仪。 或云绕百千匝,不云右者,略也。 然右绕左绕稍难详定,为向右手边为右绕? 为向左手边为左绕耶? 曾见东夏有学士云:「右手向内圆之名为右绕,左手向内圆之名为左绕。 理可向其左边而转,右绕之事方成。」斯乃出自胸臆、非关正理,遂令迷俗莫辩司方,大德鸿英亦雷同取惑。 以理商度如何折中? 但可依其梵本并须杜塞人情,向右边为右绕、向左边为左绕,斯为圣制勿致疑惑。 又复时非时者,且如《时经》所说,自应别是会机。 然四部律文皆以午时为正,若影过线许,即曰非时。 若欲护罪取正方者,宜须夜揆北辰直望南极,定其邪正的辩禺中。 又宜于要处安小土台,圆阔一尺、高五寸,中插细杖。 或时石上竪丁如竹箸许,可高四指,取其正午之影,画以为记,影过画处便不合食。 西方在处多悉有之,名为薛攞斫羯攞(弹舌道之),译为时轮矣。 揆影之法看其杖影,极短之时即正中也。 然赡部洲中影多不定,随其方处量有参差。 即如洛州无影,与余不同。 又如室利佛逝国,至八月中以圭测影不缩不盈,日中人立并皆无影,春中亦尔,一年再度日过头上。 若日南行,则北畔影长二尺三尺;日向北边,南影同尔。 神州则南溟北朔更复不同,北户向日是其恒矣。 又海东日午、关西未中,准理既然事难执一,是故律云「遣取当处日中」以为定矣。 夫出家之人要依圣教,口腹之事无日不须,揆影而飡理应存念。 此其落漠,余何护焉? 是以弘绍之英无怪繁重。 行海尚持圭去,在地宁得逶随? 故西国相传云,观水观时是曰律师矣。 又复西国大寺皆有漏水,并是积代君王之所奉施,并给漏子为众警时。 下以铜盆盛水,上乃铜椀浮内。 其椀薄妙可受二升,孔在下穿水便上涌,细若针许量时准宜。 椀水既尽,沉即打鼓。 始从平旦,一椀沉打鼓一下,两椀两下,三椀三下,四椀四下,然后吹螺两声更别打一下,名为一时也,即日东隅矣。 更过四椀同前打四,更复鸣螺,别打两下,名两时,即正午矣。 若闻两打则僧徒不食;若见食者,寺法即便驱摈。 过午后两时,法亦同尔。 夜有四时与昼相似,总论一日一夜成八时也。 若初夜尽时,其知事人则于寺上阁鸣鼓以警众,此是那烂陀寺漏法。 又日将没时及天晓时,皆于门前打鼓一通,斯等杂任皆是净人及户人所作。 日没之后乃至天光,大众全无鸣健稚法。 凡打健稚不使净人,皆维那自打健稚。 有四五之别,广如余处。 其莫诃菩提及俱尸那寺,漏乃稍别,从旦至中椀沉十六。 若南海骨崙国,则铜釜盛水穿孔下流,水尽之时即便打鼓,一尽一打,四椎至中,齐暮还然。 夜同斯八,总成十六。 亦是国王所施。 由斯漏故,纵使重云暗昼,长无惑午之辰;密雨连宵,终罕疑更之夜。 若能奏请置之,深是僧家要事。 其漏器法,然须先取昼夜停时,旦至午时八椀沉没,如其减八鑽孔令大,调停节数还须巧匠。 若日夜渐短,即可增其半抄;若日夜渐长,复减其半酌,然以消息为度。 维那若房设小盃,准理亦应无过。 然而东夏五更、西方四节,调御之教但列三时,谓分一夜为三分也。 初分、后分念诵思惟,处中一时系心而睡。 无病乖此,便招违教之愆;敬而奉行,卒有自他之利矣。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2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