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六 内容: 大智度论释遍学品第七十四(卷八十六)圣者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是菩萨摩诃萨大智慧成就,行是深法,亦不受果报!」佛告须菩提「如是! 如是! 菩萨摩诃萨大智慧成就,行是深般若波罗蜜,亦不受果报。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诸法性中不动故。」「世尊! 何等诸法性中不动?」佛言:「于无所有性中不动。 「复次,菩萨摩诃萨,色性中不动,受、想、行、识性中不动;檀波罗蜜性中不动,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性中不动;四禅性中不动,四无量性中不动,四无色定性中不动;四念处性中不动,乃至八圣道分性中不动;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乃至大慈大悲性中不动。 何以故? 须菩提! 是诸法性即是无所有。 须菩提! 以无所有法不能得所有法。」须菩提言:「世尊! 所有法能得所有法不?」佛言:「不也!」「世尊! 所有法能得无所有法不?」佛言:「不也!」「世尊! 无所有法能得无所有法不?」佛言:「不也!」「世尊! 若无所有不能得所有、所有不能得所有、所有不能得无所有、无所有不能得无所有,将无世尊不得道耶?」佛言:「有得,不以此四句。」「世尊! 云何有得?」佛言:「非所有、非无所有,无诸戏论,是名得道。」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何等是菩萨摩诃萨戏论?」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色若常、若无常,是为戏论,观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是为戏论;观色若苦、若乐,受、想、行、识若苦、若乐,是为戏论;观色若我、若非我,受、想、行、识若我、若非我;色若寂灭、若不寂灭,受、想、行、识若寂灭、若不寂灭,是为戏论。 「苦圣谛应见,集圣谛应断,灭圣谛应证,道圣谛应修,是为戏论。 「应修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为戏论。 「应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是为戏论;应修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是为戏论;应修八背舍、九次第定,是为戏论。 「我当过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是为戏论。 「我当具足菩萨十地,是为戏论;我当入菩萨位,是为戏论。 「我当净佛国土,是为戏论;我当成就众生,是为戏论。 「我当生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是为戏论;我当得一切种智,是为戏论;我当断一切烦恼习,是为戏论。 「须菩提!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色若常若无常,不可戏论故不应戏论;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不可戏论故,不应戏论;乃至一切种智不可戏论故,不应戏论。 何以故? 性不戏论性,无性不戏论无性;离性、无性,更无法可得所谓戏论者、戏论法、戏论处。 以是故,须菩提! 色无戏论;受、想、行、识,乃至一切种智无戏论。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应行无戏论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云何色不可戏论,乃至一切种智不可戏论?」佛告须菩提:「色性无,乃至一切种智性无。 须菩提! 若法性无,即是无戏论。 以是故,色不可戏论,乃至一切种智不可戏论。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无戏论般若波罗蜜,是时得入菩萨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若诸法无有性,菩萨行何等道入菩萨位? 为用声闻道? 为用辟支佛道? 为用佛道?」佛告须菩提:「不以声闻道、不以辟支佛道、不以佛道得入菩萨位;菩萨摩诃萨遍学诸道,得入菩萨位。 「须菩提! 譬如八人先学诸道,然后入正位,未得果而先生果道;菩萨亦如是,先遍学诸道,然后入菩萨位,亦未得一切种智,而先生金刚三昧,尔时,以一念相应慧得一切种智。」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遍学诸道入菩萨位者八人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辟支佛道、佛道,是诸道各各异;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遍学诸道然后入菩萨位者,是菩萨若生八道,应作八人! 生见道,应作须陀洹! 生思惟道,应作斯陀含,作阿那含,作阿罗汉! 若生辟支佛道,作辟支佛!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作八人,然后入菩萨位,无有是处! 不入菩萨位,得一切种智,亦无是处! 作须陀洹乃至作辟支佛,然后入菩萨位,亦无是处! 不入菩萨位,得一切种智,亦无是处! 「世尊! 我云何当知菩萨摩诃萨遍学诸道得入菩萨位?」佛告须菩提:「如是! 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作八人、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果、得辟支佛道,然后入菩萨位,无有是处! 不入菩萨位,当得一切种智,无有是处!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时,以智观过八地。 何等八地? 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 以道种智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以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 「须菩提! 是八人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须陀洹若智、若断,斯陀含若智、若断,阿那含若智、若断,阿罗汉若智、若断,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忍。 「菩萨学如是声闻、辟支佛道,以道种智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以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得佛道。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遍学诸道具足,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以果饶益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世尊所说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何等是菩萨道种智?」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一切道种净智。 「须菩提! 何等是道种净智? 「若诸法相貌所可显示法,菩萨应正知;正知已,为他演说、开示,令诸众生得解。 「是菩萨摩诃萨应解一切音声语言,以是音声说法,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响相。 「以是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应先具足学一切道;道智具足已,应分别知众生深心,所谓地狱众生,地狱道,地狱因,地狱果,应知、应障;畜生、饿鬼道,畜生、饿鬼因,畜生、饿鬼果,应知、应障;诸龙、鬼神、犍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阿修罗道、因、果,应知、应障。 「人道、因、果应知;诸天道、因、果应知: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无想天、阿婆罗呵天、无热天、易见天、喜见天、阿迦尼吒天道,因果应知;无边虚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道、因、果应知;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因、果应知;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因、果应知。 「菩萨以是道,令众生入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须菩提! 是名菩萨摩诃萨净道种智。 「菩萨学是道种智已,入众生深心相;入已,随众生心,如应说法,所言不虚。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善知众生根相,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生死所趣。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如是应行道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一切诸善助道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诸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所应行!」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若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世尊! 云何是助道法能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 是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法,无所取、无所舍,譬如虚空无取、无舍。」佛言:「如是! 如是! 须菩提! 诸法自相空,无所取、无所舍。 「须菩提! 有众生不知诸法自相空,为是众生故,显示助道法能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 所有色、受、想、行、识,所有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所有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等诸法,于是圣法中,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以世俗法故,为众生说令解,非以第一义。 「须菩提! 于是一切法中,菩萨摩诃萨以智、见如法应学! 学已,分别诸法应用、不应用。」须菩提言:「世尊! 何等法菩萨分别已,应用、不应用?」佛言:「声闻、辟支佛法分别知,不应用;一切种智分别知,应用。 「如是,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是圣法中,应学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何以故说名圣法? 何等是圣法?」佛告须菩提:「诸声闻、辟支佛法,诸菩萨摩诃萨及诸佛,于欲、瞋、痴不合不散,身见、戒取、疑不合不散;欲染、瞋、恚不合不散;色染、无色染、掉、慢、无明不合不散;初禅乃至第四禅,不合不散,慈、悲、喜、舍,虚空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不合不散;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合不散;内空乃至大悲,有为性、无为性,不合不散。 何以故? 是一切法皆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无色法与无色法不合不散;无形法与无形法不合不散;无对法与无对法不合不散;一相法与一相法不合不散;无相法与无相法不合不散。 「须菩提! 是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般若波罗蜜,诸菩萨摩诃萨应学! 学已,不得诸法相。」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菩萨摩诃萨不学色相耶? 不学受、想、行、识相耶? 不学眼相乃至意相? 不学色相乃至法相? 不学地种相乃至识种相? 不学檀波罗蜜相、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相? 不学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相? 不学初禅相乃至第四禅相? 不学慈相乃至舍相? 不学无边空相乃至非有想非无想相? 不学四念处相乃至八圣道分相? 不学空三昧相、无相、无作三昧相? 不学八背舍、九次第定相? 不学佛十力相、四无所畏、四无碍智相、十八不共法相、大慈大悲相? 不学苦圣谛相、集、灭、道圣谛相? 不学逆顺十二因缘相? 不学有为性相、无为性相耶? 「世尊! 若不学诸法相,菩萨摩诃萨云何学诸法相若有为、若无为? 学已,过声闻、辟支佛地? 若不过声闻、辟支佛地,云何入菩萨位? 若不入菩萨位,云何当得一切种智? 若不得一切种智,云何当转法轮? 若不转法轮,云何以三乘度众生生死?」佛告须菩提:「若诸法实有相,菩萨应学是相。 须菩提! 以一切法实无有相,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以是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不学相、不学无相。 何以故? 有佛、无佛,诸法一相,性常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若一切法非有相、非无相,菩萨摩诃萨云何修般若波罗蜜? 若不修般若波罗蜜,不能过声闻、辟支佛地;若不过声闻、辟支佛地,不能入菩萨位;若不入菩萨位,不得无生法忍;若不得无生法忍,不能得诸菩萨神通;若不得菩萨神通,不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若不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不能得一切种智;若不得一切种智,不能转法轮;若不转法轮,不能令众生得须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不能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能令众生得布施福,亦不能令得持戒、修定福!」佛告须菩提:「如是! 如是! 诸法无相,非一相、非异相;若修无相,是修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世尊! 云何修无相是修般若波罗蜜?」佛言:「修诸法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 云何修诸法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佛言:「修色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受、想、行、识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眼坏、耳、鼻、舌、身、意法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色法坏,声、香、味、触、法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不净观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初禅坏,第二、第三、第四禅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慈、悲、喜、舍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无边空处、无边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灭、念安般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无常相、苦相、无我相、空相、集相、因相、生相、缘相、闭相、灭相、妙相、出相、道相、正相、迹相、离相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十二因缘坏,修我相、众生相、寿命相坏,乃至修知者、见者相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常相、乐相、净相、我相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八背舍、九次第定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尽智、无生智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檀波罗蜜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诸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一切智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修断一切烦恼习坏,是修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修色坏乃至修断一切烦恼习坏,是修般若波罗蜜?」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念有色法,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念有受、想、行、识,乃至不念有坏一切烦恼习法,是为修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有法念者,不修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 有法念者,不修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 是人着法,不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如是着者,无有解脱,无有道,无有涅槃。 有法念者,不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不修空三昧乃至不修一切种智。 何以故? 是人着法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何等是有法? 何等是无法?」佛告须菩提:「二者是有法,不二者是无法。」「世尊! 何等是二?」佛言:「色相是二,受、想、行、识相是二,眼相乃至意相是二,色相乃至法相是二,檀波罗蜜乃至佛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有为、无为性相是二。 须菩提! 一切相皆是二,一切二皆是有法,适有法便有生死,适有生死不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以是因缘故,须菩提! 当知二相者,无有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无有道、无有果;乃至无有顺忍;何况见色相乃至见一切种智相! 若无修道,云何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断一切烦恼习?」【论】释曰:佛说菩萨行六波罗蜜,不受世间果报。 须菩提叹未曾有,白佛言:「世尊! 是菩萨大智慧成就,行是深法,能作因而不受果。」是菩萨为大利故,不受小报。 佛可其意已,更自说因缘,所谓「菩萨于诸法性中不动。」「诸法性」者,无所有、毕竟空,如、法性、实际。 菩萨定心安住是中不动。 须菩提问:「世尊! 何等性中不动?」佛答:「色性中不动,乃至大慈悲等性中不动。」何以故? 是诸法性,众因缘生故不自在、无定相,无定相故无所有。 「诸法」者,所谓色等法。 因是色等法故说无为,是故无为法亦无所有。 何以故? 不可以无所有法得所有法。 须菩提言:「若无所有不能得所有者,岂可以所有法得所有法耶?」佛答:「不。」何以故? 无所有法,一切圣人所称赞、所住处,尚不能有所得,何况所有法! 「所有法得无所有不?」佛言:「不。」何以故? 所有、无所有,二俱有过故言「不」。 「可以无所有得无所有不?」佛言:「不。」何以故? 所有法有生相、住相,以虚诳故,尚无所得,何况无所有,从本已来毕竟空,而有所得! 此中,须菩提更问:「世尊! 若以四句皆不得,将无道、无得果耶?」佛答:「实有得道法,但不以是四句。」何以故? 四句有如上失故;若离是四句戏论,即是道。 复问:「世尊! 何等是菩萨戏论相?」佛答:「色等若常、若无常,是菩萨戏论。」何以故? 若常则不生不灭,无罪福好丑;无常亦不然,何以故? 因常说无常,常既不可得,何况无常! 复次,若无常定是色等实相,亦不应有业因缘果报。 何以故? 色等诸法念念灭失故。 若业因缘果报灭,则不名无常相。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无常非是色等实相,如先「破无常」中说。 乃至作是念:「我当断一切烦恼习,是为戏论。」色等诸法不可戏论,而凡夫人戏论诸法;菩萨于不可戏论随法不戏论。 何以故? 自性不能戏论自性。 所以者何? 性从因缘生故,但有假名,云何能戏论? 若性不能戏论,何况无性! 离性、无性,更无第三法可戏论,所谓戏论者,戏论法,戏论处是法皆不可得。 须菩提! 色等法是不可戏论相,如是菩萨应行无戏论般若波罗蜜。 复次,佛自说不可戏论因缘:「色等法无性;若法无性,即是不可戏论。」若菩萨能行是不可戏论般若,便得入菩萨位。 须菩提意:「无戏论是三乘道,菩萨以何道入无戏论菩萨位?」佛答,皆言:「不」。 何以故? 菩萨大乘人故,不应用二乘道;六波罗蜜未具足故,不能用佛道。 此中佛自说因缘:「菩萨应遍学诸道,入菩萨位。」此中说譬喻:如见谛道中八人,先时遍学诸道,入正位,而未得须陀洹果;菩萨亦如是,先遍学诸道,入菩萨位,而未得一切种智果;若菩萨住金刚三昧,以一念相应慧,得一切种智果。 须菩提问:「世尊! 若菩萨遍学诸道,然后入菩萨位,是诸道各各异。 若菩萨遍学是诸道,若生八道即是八人,乃至生辟支佛道即是辟支佛。 世尊! 若菩萨作八人乃至作辟支佛,然后入菩萨位,无有是处! 若不入菩萨位,得一切种智,亦无有是处! 我当云何知菩萨遍学诸道入菩萨位?」佛可其意已,更自说因缘:「菩萨初发意行六波罗蜜时,以智见观入八地直过。」如人亲亲系狱故,入而看之,亦不与同着杻械。 「菩萨欲具足道种智故,入菩萨位遍观诸道,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得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佛示须菩提:「二乘人于诸佛菩萨智慧得少气分,是故八人若智、若断,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智」名学人八智,无学或九、或十。 「断」名断十种结使,所谓上、下分十结。 须陀洹、斯陀含,略说断三结,广说断八十八结;阿那含,略说断五下分结,广说断九十二。 阿罗汉,略说三漏尽,广说断一切烦恼。 是名「智」、「断」。 「智」、「断」皆是菩萨忍。 声闻人以四谛得道;菩萨以一谛入道。 佛说是四谛皆是一谛,分别故有四;是四谛、二乘智断,皆在一谛中。 菩萨先住柔顺忍中,学无生、无灭、亦非无生非无灭,离有见、无见、有无见、非有非无见等,灭诸戏论,得无生忍。 「无生忍」者,佛后品中自说:「乃至作佛,常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论者言:得是忍,观一切法毕竟空,断缘心心数不生,是名「无生忍」。 又复言:能过声闻、辟支佛智慧,名「无生忍」。 声闻、辟支佛智慧,观色等五众生灭,心厌、离欲得解脱。 菩萨以大福德、智慧,观生灭时,心不怖畏如小乘人。 菩萨以慧眼求生灭实定相不可得,如先〈破生品〉中说。 但以肉眼麁心,见有无常生灭;凡夫人于诸法中着常见,是所着法还归无常,众生得忧悲苦恼。 是故佛说:欲离忧苦,莫观常相! 是「无常」破常颠倒故,不为着无常故说,是故菩萨舍生灭观,入不生不灭中。 问曰:若入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复是常,云何得离常颠倒? 答曰:如无常有二种:一者、破常颠倒,不着无常;二者、着无常生戏论。 无生忍亦如是:一者、虽破生灭,不着无生无灭故,不堕常颠倒;二者、着不生灭故,堕常颠倒。 「真无生」者,灭诸观、语言道断,观一切法如涅槃相。 从本已来常自无生,非以智慧观故令无生。 得是无生无灭、毕竟清净,无常观尚不取,何况生灭! 如是等相,名「无生法忍」。 得是无生忍故,即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种种因缘度一切众生。 如好果树,多所饶益。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何等是菩萨道种智?」佛答:「菩萨住无生忍法,得诸法实相。 从实相起,取诸法名相语言,既自善解,为众生说,令得开悟。 菩萨福德因缘故,解一切众生音声语言,以是音声遍三千大千世界,亦不着是声,知如响相。 是音声,即是梵音相。 以是故,菩萨应知一切道,遍观众生心,知其本末,以善法利益,遮不善法」,如经中广说。 菩萨先知诸法实相故,于二乘道入出自在,观已直过,入菩萨位;为度众生故,起道慧。 欲为众生说法,解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以梵音声说法,所谓遮恶道,开善道。 「恶道」者,三恶道;「善道」者,三善道:人、天、阿修罗。 种种因缘,呵恶道、赞善道。 「遮恶道」者,所谓地狱道、地狱因、地狱果。 「地狱」,如先说。 「地狱道」者,上不善道。 「地狱因」者,三毒:贪欲增长起贪嫉不善道,瞋恚增长起恚恼不善道,愚痴增长起邪见不善道。 三毒,三不善道因;三不善道是七不善道因。 「地狱果」者,以是因故受地狱身,身心受种种苦恼,是名「果」。 菩萨应示众生地狱果,然后为说法,令断地狱道及因果。 十不善道,有上、中、下:上者,地狱;中者,畜生;下者,饿鬼。 十善道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鬼神。 住十善道,能离欲、生色界,离色、生无色界。 三恶道中常受苦,故言「应知、应遮」。 天、人中有得道因缘,为涅槃故,或时应遮,以不定故不说。 余助道法故,不应说遮;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能如是分别已,知众生应以小乘法度者,以小乘法而度之;应以大乘法度者,以大乘法而度之。 是菩萨知众生深心数事及宿命业因缘,又知未来世果报因缘,又知众生可化时节及知处所;诸余可度因缘,尽皆知之,是故所说不虚。 如是道种慧及诸助道法皆摄在般若中,是故菩萨当行道慧般若。 须菩提白佛言:「若助道法、菩提,是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是助道法皆空,云何能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空无所有法,应无取、无舍;譬如虚空,无法故无取、无舍。」须菩提所说,真实无着心故,佛可言:「如是! 如是!」更说因缘:「有众生不知如是诸法自相空,故为分别是助道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非但三十七品空不合不散,所有色等乃至一切种智,于圣法中亦自相空,不合不散。」「不合不散」者,是毕竟空义;如此中说:「一相,所谓无相。」是法虽空,以世谛故,为众生说,欲令得入圣法,非第一义。 是中菩萨皆应以知、见学是法。 初知名「知」,后深入名「见」;「知」名未了,「见」名已了。 问曰:「知」、「见」有何差别? 答曰:有人言:有知非见,有见非知,有亦知亦见,有非知非见。 有知非见者,尽智、无生智,除世间正见及五见,余慧皆名知,是慧非见;见非知者,五见、世间正见,见谛道中八忍,是见非知;余无漏慧,亦名知亦名见;离是见、知,余法非见非知。 复次,有人言:定心名为「见」;定、未定通名为「知」。 如《转法轮经》中说:苦谛知已应见;知已分别知,是法应见,是苦谛;是法应断,是集谛;是法应证,是灭谛;是法应修,是道谛。 或知烦恼断名为「见」,如九断知。 须菩提闻般若异名字,所谓圣法,故问:「何等是圣法?」佛答:「圣法中诸贤圣若佛、若辟支佛、声闻等,以欲等诸法不合不散。」「不合」者,一切烦恼名颠倒,颠倒即无所有;若无所有,云何可合? 若不合,云何有散? 「不合」故不轻凡人,「不散」故不自高;于一切众生不憎不爱。 又复此中佛自说不合不散因缘,所谓「是法皆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无色与无色法不合不散,乃至无相法与无相法不合不散。 何以故? 是法皆一性故。 自性不与自性合。 是名一相无相般若波罗蜜,菩萨应学! 学已,无法可得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菩萨不学色相耶? 乃至不学有为、无为相耶? 世尊! 若不学是诸法相,云何经中说菩萨先学诸法相,后过声闻、辟支佛地? 若不过声闻、辟支佛地,云何入菩萨位?」如此中广说。 佛告须菩提:「若诸法实有相,应当学是相。 须菩提! 一切法实无相,是故菩萨不应学相。 无相亦不应学,以取相故。」破相事,如〈问相品〉中说:「有佛、无佛,诸法常住,一相所谓无相。」须菩提从佛闻一切法无相,今还问佛:世尊! 若一切法非有相非无相,云何菩萨修般若? 若有无相,因无相可修般若,今相以无相皆无,因何事得修般若? 若不修般若,不能得过声闻、辟支佛地,乃至不能安立于三福田。 佛可其言:「如是! 如是!」而更说修般若因缘,所谓「菩萨不以修相故,是修般若;修无相故,是修般若。」复问:「世尊! 云何修无相是修般若? 若无相云何可修?」佛答:「修诸法坏是修般若,以诸法坏故,无相相亦坏。」譬如车分坏故,车相亦灭;又如轮分坏故,轮相亦灭,如是乃至微尘。 「世尊! 何等是诸法可破坏者?」佛答:「修色法坏,即是修般若波罗蜜;乃至修断一切烦恼习坏,即是修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云何修色坏乃至修断一切烦恼习坏,是修般若?」佛答:「菩萨一心念萨婆若,怜愍众生,欲得正行般若波罗蜜,不念色是有法;如是修,是修般若。」以色是定实,有相过故。 所以者何? 佛此中自说因缘:「有相者不修般若,般若中无法尚无,何况有法! 是人不修般若波罗蜜,亦不修五波罗蜜;是人着有法戏论,不修布施等。」「如是着者,无有解脱,无道、无涅槃」:无三解脱门故,言「无解脱」;无圣人空法故言「无道」;无道故言「无涅槃」。 问曰:何以故「无道」? 答曰:是人戏论诸法,不厌老、病、死,着法故生邪见;邪见故,不能如实观身不净等;不能观身故,不修身念处;不修身念处故,不能修受、心、法念处;不修四念处故,不能修乃至一切种智。 何以故? 着有法故。 须菩提问佛:「世尊! 何等是有法? 何等是无法?」凡人或于有法中生无想,无法中生有想,欲分别是事故问。 佛答:「二相是有,不二相是无。」复问:「何等是二相?」佛答:「取色相即是二。」如先品中说:「离色无眼,离眼无色;乃至有为、无为性。」何以故? 离有为不得说无为,离无为不得说有为实相。 是故,是二法不得相离;凡人谓此为二,是故颠倒。 佛略说二相:「一切法中取相皆是二,一切二皆是有。」「适有便有生死。」何以故? 有中生着心,着心因缘生诸烦恼,烦恼因缘往来生死,生死因缘忧悲苦恼;是故说「适有法便有生死,有生死不得免老病忧苦。」「须菩提! 以是当知二相人无有檀波罗蜜,乃至无有顺忍,何况见色实相! 乃至见一切种智实相! 是人若不见色等诸法实相,则无修道,云何有须陀洹果,乃至断一切烦恼习?」六波罗蜜有二种:世间、出世间。 此人无有出世间六波罗蜜故,是故说「是有相人无有六波罗蜜」。 若有者,但有世间波罗蜜,此中不说世间波罗蜜。 声闻道果尚无,何况有佛道! 问曰:「顺忍」是何等顺忍? 答曰:是小乘顺忍。 小乘顺忍尚无,何况大乘! 问曰:顶法已能不退,何以说「乃至忍法」? 答曰:声闻法中亦说「顶堕」,摩诃衍亦说「顶堕」,汝何以故言「顶法不堕」? 有人言:虽顶法不堕,不牢固、不能一定故不说。 忍是久住,已入正定,虽未得无漏而与无漏同。 以随顺苦法忍故名为「忍」;未曾见是法故,见便能忍,是故名「忍」。 是人于诸佛圣人为小,于凡夫为大。 「见色」有二种:一者、见色实相了了;二者、断系诸色烦恼故名为见。 如色,乃至一切种智、一切烦恼习事,亦如是。 若人见色,修道尚无,何况能得修须陀洹果乃至断烦恼习。 ◎大智度论释次第学品第七十五◎【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若有法相者,尚不得顺忍,何况得道! 「世尊! 若无法相者,当得顺忍不? 若乾慧地、若性地、若八人地、若见地、若薄地、若离欲地、若已办地、若辟支佛地、若菩萨地、若佛地,若修道因,是修道当断烦恼不? 以是烦恼故,不得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若不入菩萨位,则不得一切种智;不得一切种智,则不能得断一切烦恼习。 「世尊! 若无有法,是诸法则不生;若不生是诸法,则不能得一切种智。」佛告须菩提:「如是! 如是! 若无有法者,则有顺忍乃至断一切烦恼习。」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有法相不? 所谓色相乃至识相,眼相乃至意相,色相乃至法相,眼界相乃至意识界相,四念处相乃至一切种智相,若色相、若色断相,乃至识相、识断相,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 若无明相、若无明断相,乃至忧悲愁恼相、忧悲愁恼断相;若欲相、若欲断相,若瞋相、若瞋断相,若痴相、若痴断相,若苦相、若苦断相,若集相、若集断相,若灭相、若灭断相,若道相、若道断相,乃至一切种智相,断一切烦恼习相。」佛言:「不也!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有法相、非法相,即是菩萨顺忍。 若无有法相、无有非法相,即是修道,亦是道果。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有法是菩萨道,无法是菩萨果。 以是因缘故,当知一切法无所有性。」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若一切法无所有性,佛云何知一切法无所有性故得成佛,于一切法得自在力?」佛告须菩提:「如是! 如是! 一切法无所有性,我本行菩萨道修六波罗蜜,离诸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于是诸禅及支取相,不念有是禅,不受禅味,不得是禅,无染、清净行四禅,我于是诸禅不受果报。 「依四禅住,起五神通:身通、天耳、知他人心、宿命通、天眼证。 于诸神通不取相,不念有是神通,不受神通味,不得是神通,我于是五神通不分别行。 「须菩提! 我尔时用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是苦圣谛,是集、是灭、是道圣谛;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得作佛;分别三聚众生:正定、邪定、不定。」须菩提白佛言:「云何,世尊! 于诸法无所有性中起四禅、六神通,亦无众生而分别作三聚?」佛言须菩提:「若诸欲、恶不善法当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本为菩萨行时,不能观诸欲、恶不善法无所有性入初禅;以诸欲、恶不善法无所有性若自性、若他性,皆是无所有性故,我本行菩萨道时,离诸欲、恶不善法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 「须菩提! 若诸神通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不能知是神通无所有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以神通无有性若自性、若他性,皆无所有性,以是故,诸佛于神通,知无所有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论】问曰:诸法空一义,何以故须菩提种种因缘重问? 此中问:「有法相者不得顺忍」,乃至「若不生是诸法,不能得萨婆若!」答曰:是诸法毕竟空义,甚深难解! 说者尚难,何况受者、行者! 是故须菩提以般若垂讫,恐人多疑多惑故,种种因缘重问。 复次,所问义虽一,所因处异:或问:「世尊若一切法空,云何分别有五道?」或问:「若一切无所有相,云何分别有三乘?」或问:「世尊有相者乃至不得顺忍,云何当观八地,入菩萨位?」如是等种种问,异门故义得差别,般若无一定相故。 佛可须菩提意:「如是! 如是!」须菩提先问「顺忍」者,是小乘顺忍;今须菩提问「菩萨顺忍法」。 「若菩萨行般若时,有法相不?」佛答:「菩萨行般若时,无法生相若有、若无。」何以故? 见有、无二俱有过故。 「则是菩萨顺忍。」「于一切法中不生有相,即是修道。」「须菩提! 有法是菩萨道,无法是果。」「有法」名有为法;「无法」是无为法。 行有为八圣道;断诸烦恼,得无为果。 复次,有人言:五波罗蜜名「有法」,是「菩萨道」;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故无有法,是「菩萨果」。 有人言:般若波罗蜜智慧相,有为法故,是为「道」;如、法性、实际,不从因缘生,常有故名为「果」。 如是等「有、无法」差别。 「以是因缘故,须菩提! 当知一切法皆是无所有性,名为无法。」复问:「世尊! 若一切法无所有性,佛云何于无所有性中正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诸法中得自在?」佛可其言。 菩萨以无所有智合行一切法,能断一切着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中佛自引为证:「我本为菩萨时,行六波罗蜜: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离欲」者,离五欲;「离恶、不善法」者,离五盖。 将人入恶道,名为「恶」;障善法故,名「不善」。 「有觉有观」,初禅所摄善觉观。 「离生喜乐」者,舍离五欲生喜乐。 「喜乐」者,色界中有二种乐:一者、有喜乐,二者、无喜乐。 喜乐,初禅、二禅中;无喜乐,三禅中。 初禅、二禅俱有喜乐,有何差别? 初禅中喜乐,从离欲故生;二禅喜乐,从定生。 问曰:亦离初禅烦恼得二禅,何以不说「离生」? 答曰:欲界中散乱故,无「定」称;行者能离欲故,名为「离生」。 初禅中有「定」;二禅因初禅定生故,名为「定生」。 复次,欲界烦恼不善相故障初禅;行者欲离大障故,是故说「离生」。 色界烦恼名无记,为患微弱,以觉、观因缘故失禅;是故佛说:灭诸觉观、内心清净故得二禅。 三禅、四禅,如先说。 「我于是诸禅支,取相得已,不念有是禅」:初习禅时,取相乃至得,得已恐着味故观无常;不念有是禅,不得是禅定相,亦不受味,无染心行四禅,异于外道;于是诸禅,修不受果报禅。 依四禅住,起五神通,亦如禅法不受其味。 宿命通故,知一切众生本业因缘,来生是间。 天眼通力故,见众生未来世所生之处,随其业行。 知一切众生本、末已,心生大悲,云何断众生生死相续苦? 尔时,心回向入漏尽通,即时以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是苦相,苦因是爱,爱断苦尽,为到苦尽是道;通达四谛故,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分别众生作三聚。 住三神通,度是众生,所谓天耳、知他心、身通,为众生说法,令度生死。 须菩提复问:「若诸法无所有,云何佛为菩萨时,起四禅、六神通? 若无众生,云何分别众生作三聚?」佛答:「诸欲、诸恶若当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本为菩萨时,不能观诸欲、恶不善法无所有性入初禅。」佛意:若诸欲、不善法有定性实法,若多、若少自相者,若自身中若有净、常等性。 「性」有二种:若自性,若他性。 「自性」名自身不净性;「他性」名衣服等庄严身具。 此皆无常虚诳苦恼因缘。 「内外五欲中,无有常、乐、我、净实;若有者,我本行菩萨道时,不能观五欲空无所有性入初禅。 今欲、恶不善法无有实性若自性、若他性,是故我为菩萨时,离五欲、恶不善法,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 若诸神通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本行菩萨时,不能知神通无所有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问:「若诸法定无所有性空,佛云何于诸法中得自在力?」佛答:「我以四禅故,于诸烦恼得解脱;六神通故,于诸法得自在度众生。」须菩提意:以四禅、六神通是有,云何于空得自在力? 佛示:我观五欲等空,虚诳无定相故,不着此禅,而起诸神通。 诸禅有相有量故可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离欲时,以无所有性为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亦无所有。 若禅定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空,可有是难;今皆空故,不应有难! 大智度论卷第八十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30: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7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