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三十一 内容: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三十一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第三分妙相品第二十八之四尔时,善现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岂亦能得一切相智?」佛告善现:「如是! 如是! 诸菩萨摩诃萨亦有能得一切相智。」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菩萨摩诃萨亦有能得一切相智,与诸如来有何差别?」佛告善现:「亦有差别,其相云何? 谓菩萨摩诃萨名为随得一切相智,若诸如来名为已得一切相智。 所以者何? 非诸菩萨摩诃萨心与诸如来定别可得,谓诸菩萨摩诃萨众与诸如来、应、正等觉俱住诸法无差别性,于诸法相求正遍知说名菩萨,若至究竟即名如来、应、正等觉。 于一切法自相、共相照了无闇清净具足,住因位时名为菩萨,若至果位即名如来。 是故菩萨与诸如来,虽俱名得一切相智而有差别。 「善现! 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世间法施,诸菩萨摩诃萨依因如是世间法施,复能修行出世法施,谓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方便善巧,先施有情世间善法,后令厌离世间善法,安住出世无漏圣法,乃至令得一切智智。 云何名为出世圣法? 诸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显了说名法施。 善现当知! 一切不共异生善法,若正修学令诸有情超出世间安隐而住,故名出世,谓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脱门,八解脱,九次第定,四圣谛智,波罗蜜多诸空等智,菩萨十地,五眼、六神通,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三十二相、八十随好,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诸如是等无漏善法,一切皆名出世圣法。 若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显了如是诸法,名为菩萨出世法施。 「善现! 此中云何名为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如是名为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善现! 云何名四念住? 谓菩萨摩诃萨于内身、若外身、若内外身住循身观,具足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住身集观,住身灭观,由彼于身住循身观,住身集观,住身灭观,无所依止,于诸世间无所执受,是名第一;于受、于心、于法亦尔,是名四念住。 「善现! 云何名四正断? 谓菩萨摩诃萨为令未生恶不善法永不生故,为令已生恶不善法永断灭故;为令未生善法生故,为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广大智作证故,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名四正断。 「善现! 云何名四神足? 谓菩萨摩诃萨欲三摩地断行成就修习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修习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修习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名四神足。 「善现! 云何名为五根? 谓菩萨摩诃萨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五根。 「善现! 云何名为五力? 谓菩萨摩诃萨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五力。 「善现! 云何七等觉支? 谓菩萨摩诃萨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等觉支、喜等觉支、轻安等觉支、定等觉支、舍等觉支,如是名为七等觉支。 「善现! 云何八圣道支? 谓菩萨摩诃萨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名为八圣道支。 「善现! 云何三解脱门? 谓菩萨摩诃萨空、无相、无愿解脱门,如是名为三解脱门。 「善现! 云何空解脱门? 谓菩萨摩诃萨以空、非我行相摄心一趣,是名空解脱门。 善现! 云何无相解脱门? 谓菩萨摩诃萨以寂灭行相摄心一趣,是名无相解脱门。 善现! 云何无愿解脱门? 谓菩萨摩诃萨以苦、无常行相摄心一趣,是名无愿解脱门。 「善现! 云何名八解脱? 谓菩萨摩诃萨有色观诸色,名第一解脱。 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名第二解脱。 净胜解身作证,名第三解脱。 空无边处定具足住,名第四解脱。 识无边处定具足住,名第五解脱。 无所有处定具足住,名第六解脱。 非想非非想处定具足住,名第七解脱。 灭想受定具足住,名第八解脱。 是名八解脱。 「善现! 云何九次第定? 谓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名第一次第定。 广说乃至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定具足住,名第九次第定。 是名九次第定。 「善现! 云何名四圣谛智? 谓菩萨摩诃萨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是名四圣谛智。 「善现! 云何波罗蜜多? 谓菩萨摩诃萨所有布施乃至智波罗蜜多,如是名为波罗蜜多。 「善现! 云何诸空等智? 谓菩萨摩诃萨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智及真如乃至不思议界智,如是名为诸空等智。 「善现! 云何菩萨十地? 谓菩萨摩诃萨极喜地乃至法云地,如是名为菩萨十地。 「善现! 云何名为五眼? 谓菩萨摩诃萨所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名五眼。 「善现! 云何名六神通? 谓菩萨摩诃萨所学神境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天眼智证通、漏尽智证通,是名六神通。 「善现! 云何如来十力? 谓诸如来、应、正等觉,于是处如实知是处,于非处如实知非处,名第一力。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有情过去、未来、现在诸业及诸法受处因异熟皆如实知,名第二力。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世间非一种种诸界差别皆如实知,名第三力。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有情非一种种胜解差别皆如实知,名第四力。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有情诸根胜劣皆如实知,名第五力。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遍趣行皆如实知,名第六力。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普于一切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杂染、清净建立差别皆如实知,名第七力。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有情过去无量诸宿住事,或一生、或十生、或百生、或千生、或无量生、或一劫、或十劫、或百劫、或千劫、或无量劫,所有诸行、诸说、诸相皆如实知,名第八力。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以净天眼超过于人,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善恶事,广说乃至于诸有情随业势力生善恶趣皆如实知,名第九力。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于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无漏慧解脱皆如实知,于自漏尽真解脱法自证通慧具足而住,广说乃至不受后有,名第十力。 如是名为如来十力。 「善现! 云何四无所畏? 谓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是正等觉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佛于是法非正等觉。』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一。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已永尽诸漏,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佛于是漏未得永尽。』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二。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为诸弟子众说能障法染必为障,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有染是法不能为障。』我于彼难正见无由,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三。 若诸如来、应、正等觉自称我为诸弟子众说能出道,诸圣修习决定出离,决定通达,正尽众苦,作苦边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依法立难,或令忆念:『有修此道,非正出离,非正通达,非尽众苦,非作苦边。』我于彼难正见无由。 以于彼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大梵轮,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余世间毕竟无能如法转者,是名第四。 如是名为四无所畏。 「善现! 云何四无碍解? 谓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如是名为四无碍解。 云何名为义无碍解? 谓缘义无碍智。 云何名为法无碍解? 谓缘法无碍智。 云何名为词无碍解? 谓缘词无碍智。 云何名为辩无碍解? 谓缘辩无碍智。 「善现! 云何名为十八佛不共法? 谓诸如来、应、正等觉,常无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忆念无退,般若无退,解脱无退,解脱智见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若智若见于过去世无着无碍,若智若见于未来世无着无碍,若智若见于现在世无着无碍,是名十八佛不共法。 「善现! 云何三十二相? 谓诸佛足下有平满相,妙善安住犹如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皆悉坦然无不等触,是为第一。 诸佛足下千辐轮文,辋毂众相无不圆满,是为第二。 诸佛手足悉皆柔软,如覩罗绵胜过一切,是为第三。 诸佛手足指皆纤长,圆妙过人以表长寿,是为第四。 诸佛手足一一指间,犹如鴈王咸有鞔网,金色交络文同绮画,是为第五。 诸佛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胜余有情,是为第六。 诸佛足趺修高充满,柔软妙好,与跟相称,是为第七。 诸佛双腨渐次纤圆,如瑿泥耶仙鹿王腨,是为第八。 诸佛双臂修直佣圆,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为第九。 诸佛阴相势峯藏密,其犹龙马亦如象王,是为第十。 诸佛毛孔各一毛生,柔润绀青右旋宛转,是第十一。 诸佛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柔润绀青,严金色身甚可爱乐,是第十二。 诸佛身皮细薄润滑,尘、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 诸佛身皮皆真金色,光洁晃曜如妙金台,众宝庄严众所乐见,是第十四。 诸佛两足、二手掌中、颈及双肩七处充满,光净柔软甚可爱乐,是第十五。 诸佛肩项圆满殊妙,是第十六。 诸佛髆腋悉皆充实,是第十七。 诸佛容仪洪满端直,是第十八。 诸佛身相修广端严,是第十九。 诸佛体相纵围量等,周匝圆满如诺瞿陀,是第二十。 诸佛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是二十一。 诸佛常光面各一寻,是二十二。 诸佛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 诸佛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 诸佛常得味中上味,喉脉直故,能引身中千支节脉所有上味,是二十五。 诸佛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是二十六。 诸佛梵音词韵弘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其声洪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是二十七。 诸佛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不相杂乱,是二十八。 诸佛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分明,是二十九。 诸佛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是第三十。 诸佛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覩罗绵,鲜白光净逾珂雪等,是三十一。 诸佛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 是名诸佛三十二相。 「善现! 云何八十随好? 谓诸佛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花赤铜,是为第一。 诸佛手足指圆纤长,佣直柔软节骨不现,是为第二。 诸佛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是为第三。 诸佛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华,是为第四。 诸佛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是为第五。 诸佛两踝俱隐不现,是为第六。 诸佛行步直进庠审如龙象王,是为第七。 诸佛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是为第八。 诸佛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若牛王,是为第九。 诸佛行步进止仪雅譬如鹅王,是为第十。 诸佛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是第十一。 诸佛支节渐次佣圆,妙善安布,是第十二。 诸佛骨节交结无隙犹若龙盘,是第十三。 诸佛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是第十四。 诸佛隐处其文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是第十五。 诸佛身支润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着,是第十六。 诸佛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 诸佛身支坚固稠密善相属着,是第十八。 诸佛身支安定敦重,常不掉动圆满无坏,是第十九。 诸佛身相犹若仙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是第二十。 诸佛身有周匝圆光,于行等时恒自照曜,是二十一。 诸佛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不现众相庄严,是二十二。 诸佛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是二十三。 诸佛脐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是二十四。 诸佛皮肤远离疥癣,亦无黶点、疣赘等过,是二十五。 诸佛手掌充满柔软,足下安平,是二十六。 诸佛手文深长明直润泽无断,是二十七。 诸佛脣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是二十八。 诸佛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是二十九。 诸佛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是第三十。 诸佛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彻,是三十一。 诸佛音韵美妙具足如深谷响,是三十二。 诸佛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现,是三十三。 诸佛诸齿方整鲜白,是三十四。 诸佛诸牙圆白光洁渐次锋利,是三十五。 诸佛目净青白分明,是三十六。 诸佛眼相修广,譬如青莲华叶甚可爱乐,是三十七。 诸佛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 诸佛双眉长而不白緻而细软,是三十九。 诸佛双眉绮靡顺次绀瑠璃色,是第四十。 诸佛双眉高显光润形如初月,是四十一。 诸佛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是四十二。 诸佛两耳绮丽齐平离诸过失,是四十三。 诸佛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是四十四。 诸佛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 诸佛身分上下圆满,如师子王威严无对,是四十六。 诸佛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是四十七。 诸佛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是四十八。 诸佛首发齐整无乱亦不交杂,是四十九。 诸佛首发坚固不断永无褫落,是第五十。 诸佛首发光滑殊妙尘垢不着,是五十一。 诸佛身分坚固充实踰那罗延,是五十二。 诸佛身体长大端直,是五十三。 诸佛众窍清净圆好,是五十四。 诸佛身支势力殊胜无与等者,是五十五。 诸佛身相众所乐观常无厌足,是五十六。 诸佛面轮修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是五十七。 诸佛颜貌舒泰光显,含笑先言有向无背,是五十八。 诸佛面貌光泽熈怡,远离嚬蹙青赤等过,是五十九。 诸佛身支清净无垢常无臭秽,是第六十。 诸佛所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 诸佛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是六十二。 诸佛首相周圆妙好,如末达那亦犹天盖,是六十三。 诸佛身毛绀青光净,如孔雀项红晖绮饰色类赤铜,是六十四。 诸佛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是六十五。 诸佛顶相,无能见者,是六十六。 诸佛手足指约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是六十七。 诸佛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是六十八。 诸佛自持不待他侍,身无倾动亦不逶迤,是六十九。 诸佛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是第七十。 诸佛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是七十一。 诸佛能随诸有情类言音意乐而为说法,是七十二。 诸佛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是七十三。 诸佛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是七十四。 诸佛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是七十五。 诸佛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是七十六。 诸佛相好,一切有情无能观尽,是七十七。 诸佛顶骨坚实圆满,是七十八。 诸佛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是七十九。 诸佛手足及胸臆前,皆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是第八十。 是名诸佛八十随好。 「善现! 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如是诸相好故,身光任运能照三千大千世界无不遍满,若作意时即能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怜愍诸有情故,摄光常照面各一寻,若纵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现,诸有情类便不能知昼夜、半月、月时、岁数,所作事业有不得成。 佛声任运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时即能遍满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饶益诸有情故,声随众量无增无减。 「善现! 如是功德胜利,我先菩萨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已能成办,故今相好圆满庄严,一切有情见者欢喜,皆获种种广大饶益。 「如是,善现! 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以财、法二种布施摄诸有情,是为甚奇希有之法。 「善现! 云何诸菩萨摩诃萨以爱语事摄诸有情? 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柔软音为有情类,先说布施波罗蜜多,次说净戒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后说般若波罗蜜多方便摄受。 善现当知! 诸菩萨摩诃萨以柔软音多说六种波罗蜜多摄有情类。 所以者何? 由此六种波罗蜜多普能摄受一切善法。 「善现! 云何诸菩萨摩诃萨以利行事摄诸有情? 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于长夜中种种方便,劝诸有情勤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及余种种微妙善法常无厌倦。 「善现! 云何诸菩萨摩诃萨以同事事摄诸有情? 谓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胜神通及大愿力,现处地狱、傍生、鬼界、人、天等中,同彼事业,方便摄受,令得饶益。 「善现当知! 诸菩萨摩诃萨能以如是四种摄事,方便善巧摄诸有情,令获殊胜利益安乐,是为甚奇希有之法。 「复次,善现! 我以佛眼遍观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有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诸余菩萨摩诃萨言:『来! 善男子! 汝应善学引发诸字陀罗尼门,谓应善学一字、二字,乃至善学四十二字,引发自在。 又应善学一切语言皆入一字、或入二字、乃至或入四十二字,引发自在。 又应善学一字能摄四十二字,四十二字能摄一字,引发自在。』复次,善现! 诸菩萨摩诃萨皆应善学四十二字入于一字,一字亦入四十二字,如是学已,于诸字门引发善巧,于引发字得善巧已,复于无字引发善巧。 如诸如来、应、正等觉于法善巧,于字善巧,以于诸法、诸字善巧,于无字中亦得善巧,由善巧故,能为有情说有字法、说无字法,为无字法说有字法。 所以者何? 离字、无字无别佛法,然超诸字名真佛法。 何以故? 以一切法、一切有情皆毕竟空、无际空故。」尔时,善现便白佛言:「若一切法及诸有情皆毕竟空、无际空故超诸字者,则一切法及诸有情自性毕竟皆不可得。 云何菩萨摩诃萨众修行般若乃至布施波罗蜜多,若修行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法,若修行空、无相、无愿三摩地,若安住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若安住真如乃至不思议界,若安住苦、集、灭、道圣谛,若修行八解脱乃至十遍处,若修行极喜地乃至法云地,若修行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若修行五眼、六神通,若修行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若修行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若修行无忘失法、恒住舍性,若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修行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云何菩萨摩诃萨住异熟生六到彼岸及诸神通,为诸有情宣说正法? 「复次,世尊! 一切有情皆不可得,有情施设亦不可得。 一切有情不可得故,色乃至识亦不可得,眼处乃至意处亦不可得,色处乃至法处亦不可得,眼界乃至意界亦不可得,色界乃至法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眼触乃至意触亦不可得,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不可得,地界乃至识界亦不可得,因缘乃至增上缘亦不可得,从缘所生诸法亦不可得,无明乃至老死亦不可得,六波罗蜜多乃至八十随好亦不可得。 「如是,世尊! 不可得中,无诸有情及彼施设,亦无诸色、受、想、行、识及彼施设,乃至亦无八十随好及彼施设。 一切有情法及施设既不可得、都无所有。 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为诸有情宣说诸法? 将无菩萨摩诃萨众自安住不正法,为诸有情说不正法,劝诸有情住不正法,以颠倒法安立有情。 所以者何? 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尚不得菩提,况得菩提分法! 尚不得菩萨,况得菩萨法! 既尔,云何修菩提道,为有情类宣说正法?」佛告善现:「如是! 如是! 如汝所说。 一切有情、有情施设及一切法并彼施设皆不可得,不可得故都无所有。 无所有故,当知内空乃至无性自性亦空,当知真如空乃至不思议界亦空,当知苦圣谛空乃至道圣谛亦空,当知色蕴空乃至识蕴亦空,当知眼处空乃至意处亦空,当知色处空乃至法处亦空,当知眼界空乃至意界亦空,当知色界空乃至法界亦空,当知眼识界空乃至意识界亦空,当知眼触空乃至意触亦空,当知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空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空,当知地界空乃至识界亦空,当知因缘空乃至增上缘亦空,当知从缘所生诸法无不皆空,当知无明空乃至老死亦空,当知我空乃至见者亦空,当知布施波罗蜜多空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亦空,当知四静虑空、四无量、四无色定亦空,当知四念住空乃至八圣道支亦空,当知空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亦空,当知八解脱空乃至十遍处亦空,当知净观地空乃至如来地亦空,当知极喜地空乃至法云地亦空,当知陀罗尼门空、三摩地门亦空,当知五眼空、六神通亦空,当知如来十力空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空,当知大慈空、大悲、大喜、大舍亦空,当知三十二相空、八十随好亦空,当知无忘失法空、恒住舍性亦空,当知一切智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空,当知预流果空乃至独觉菩提亦空,当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空、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空,当知严净佛土空、成熟有情亦空。 「如是,善现! 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见一切法无不空已,为诸有情宣说诸法令离颠倒。 虽为有情宣说诸法,而于有情及一切法都无所得,于诸空相不增不减、无取无舍,由此因缘,虽说诸法而无所说。 「善现当知! 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如是观时得无障智,由此智故不坏诸法无二分别,为诸有情如实宣说,令离妄想颠倒执着,随其所应趣三乘果。 如有如来化作一佛,是佛复能化作无量俱胝有情。 时,彼化佛教所化众,或令修行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广说乃至或令修行一切相智,或令安住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或令安住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或令安住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于意云何? 是时,化佛及所化众,颇于诸法有所分别、有破坏不?」善现答言:「不也! 世尊! 诸所变化于一切法无分别故。」佛告善现:「由此因缘,当知菩萨摩诃萨众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为诸有情如应说法,虽不分别破坏法相,而能如实安立有情,令其安住所应住地;虽于有情及一切法都无所得,而令有情解脱妄想、颠倒、执着,无缚无脱为方便故。 所以者何? 色乃至识本性无缚无脱。 若法本性无缚无脱,此法非色乃至非识。 何以故? 色乃至识毕竟净故。 广说乃至诸有为法及无为法本性无缚无脱,若法本性无缚无脱,此法非有为、非无为。 何以故? 有为、无为毕竟净故。 如是,善现! 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虽为有情宣说诸法,而于有情及诸法性都无所得。 所以者何? 以诸有情及一切法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 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住而为方便,住一切法无所得中。 谓以无所住而为方便住色蕴空,以无所住而为方便住受、想、行、识蕴空,广说乃至以无所住而为方便住有为法空,以无所住而为方便住无为法空。 「善现当知! 色蕴无所住,受、想、行、识蕴亦无所住;色蕴空无所住,受、想、行、识蕴空亦无所住。 广说乃至有为法无所住,无为法亦无所住;有为法空无所住,无为法空亦无所住。 所以者何? 如是诸法及诸法空都无自性、皆不可得,非无自性、不可得法而有所住。 「善现当知! 非无性法住无性法,非有性法住有性法,非无性法住有性法,非有性法住无性法,非自性法住自性法,非他性法住他性法,非自性法住他性法,非他性法住自性法。 所以者何? 以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法当何所住? 「如是,善现! 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用此诸空修遣诸法,亦能如实说示有情。 「善现当知!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于佛、菩萨、独觉、声闻诸贤圣众皆无罪咎。 所以者何? 诸佛、菩萨、独觉、声闻,于此法性皆能随觉,既随觉已,为诸有情无倒宣说。 虽为有情宣说诸法,而于法性无转无越。 所以者何? 诸法实性即是法界、真如、实际,如是法界、真如、实际皆不可转亦不可越。 何以故? 如是法界、真如、实际都无自性、皆不可得,非不可得有转越故。」具寿善现便白佛言:「若真法界、真如、实际无转越者,色蕴乃至有为、无为,与真法界、真如、实际为有异不?」佛言:「不也! 色蕴乃至有为、无为,不异法界、真如、实际。」具寿善现复白佛言:「若色乃至有为、无为,不异法界、真如、实际。 云何世尊施设黑业感黑异熟,所谓地狱、傍生、鬼界;施设白业感白异熟,所谓人、天;施设黑白业感黑白异熟,所谓一分傍生、鬼界及一分人;施设非黑非白业感非黑非白异熟,所谓预流果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佛告善现:「我依世俗,施设如是因果差别,不依胜义,以胜义谛不可说有因果差别。 所以者何? 胜义谛中诸法性相不可分别、无说、无示,云何当有因果差别? 「善现当知! 胜义谛中色蕴乃至有为无为、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以毕竟空、无际空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三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9:2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