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内容: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感通篇第二十一(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敬寻释教。 肇自汉明终至皇唐。 政流历代年将六百。 輶轩继接备尽观方。 千有余国咸归风化。 莫不梯山贡职望日来王。 而前后传录差互不同。 事迹罕迷称谓多惑。 虽霑余润幽旨未圆。 夷夏殊音文义颇备。 推究圣踪难以致尽。 故此土诸僧各怀郁怏。 时有大唐沙门玄奘法师。 慨大道之不通。 愍释教之抑泰。 故以贞观三年季春三月。 吊影单身西寻圣迹。 从初京邑渐达沙州。 独陟嶮塞。 伊吾高昌备经危难。 时值高昌王麴氏。 为给货资。 传送突厥叶护衙所。 又被将送雪山以北诸蕃胡国。 具观佛化。 又东南出大雪山。 昔人云葱岭停雪。 即是雪山。 奘亲目覩。 过此雪山即达印度。 经由十年。 后返从葱岭南雪山北。 具历诸国。 东归于阗娄兰等。 凡经一百五十余国。 备历艰辛。 人里莫比。 至贞观十九年冬初安达京师。 奉诏译经。 兼勅令撰出西域行传一十二卷。 至今龙朔三年翻译经论。 未似奘师游国博闻翻经最多。 依奘师行传。 王玄策传。 及西域道俗。 任土所宜非无灵异。 勅令文学士等总集详撰。 勒成六十卷。 号为西国志。 图画四十卷合成一百卷。 从于阗国至波斯国已来。 大唐总置都督府及州县折冲府。 合三百七十八所。 九所是都督府。 八十所是州。 一百三十三所是县。 一百四十七所是折冲府。 四洲所宜人物别异者。 并蕳配诸篇非此所明。 今之所录者。 直取佛法圣迹住持。 别成一卷。 余之不尽者。 具存大本。 冀后殷鉴知有广略矣。 圣迹部第二西域传云。 奘师发迹长安。 既渐至高昌得蒙厚礼。 从高昌给乘。 传送至瞿萨旦那国东境。 即汉史所谓于阗国也。 彼土自谓于遁国也。 东二百余里。 有嫓摩城。 中有栴檀立像。 高二丈余。 极多灵异光明。 疾者随痛以金薄帖像上。 痛便即愈。 其像本在憍赏弥国。 是邬陀衍那王所造。 陵空至此国北曷劳落迦城。 有异罗汉每往礼之。 王初不信。 以沙土坌罗汉乃告敬信者曰。 却后七日沙土满城。 后二日乃雨宝满街。 至七日夜果雨土填。 略无遗人。 其先告者。 预作地穴从孔而出。 时王都城西百六十里。 路中大碛唯有鼠壤。 形大如蝟。 毛金银色。 昔匃奴来寇。 王祈鼠灵乃夜齧人马兵箭断坏。 自然走退。 都城西五里许寺有浮图。 高百余尺。 多现光相。 王感舍利数百粒。 罗汉以右手举浮图安之函内。 乃下之无倾动也。 都城西南十余里有瞿室绫伽山。 此云牛角山。 有寺像现光明。 佛曾游此为天人说法。 山岩石室有一罗汉。 入灭心定待弥勒佛。 其国南界接东女国。 又从国城西越山谷。 行八百余里至斫句迦国。 即是涅槃处也。 国南有山立多罗塔。 松泉流茂石室深净。 有三罗汉现入灭定。 须发稍长。 僧常剃之。 其五印度僧有证果者。 多止此室。 又从国西北。 上大沙岭。 度徙多河(旧名辛头河)行五百里至佉沙国(旧名疏勒国)其俗生子押头匾递。 从此南行五百里至乌铩国。 都城西二百余里。 至大山岭。 上有塔数百年前山崖自崩。 中有比丘冥目而坐。 形甚伟大。 须发下垂覆于肩面。 国王以苏灌之击揵椎。 比丘高视曰。 我师迦叶波佛在耶。 答曰。 无今始闻已入涅槃。 又问。 释迦佛出世耶。 告曰。 已灭度矣。 即昇空化火焚身。 又西南逾大葱岭。 八百余里至朅盘陀国。 其国东南有大石室二口。 各一罗汉入灭定。 已经七百岁。 其须发长年别为剃。 又越三国。 行四千余里至达摩铁悉帝国。 国都城寺内有石像。 上悬金铜圆盖。 众宝饰之。 人有旋绕盖亦随转。 人止便止。 四周石壁。 莫测其然。 有说圣力使之然也。 自高昌至于铁门。 凡经一十六国。 人物优劣奉信淳疏具诸图传。 其铁门者。 即是汉之西屏铁门之关。 见汉门扉一竪一卧。 外铁裹木加悬诸铃。 必掩此关寔惟天固。 南出斯门千余里。 东据葱岭。 西接波斯。 南大雪山。 北据铁门。 缚刍大河中境西流。 即经所谓博叉河。 其境自分为二十国。 不可具列名字。 各有君长信重佛教。 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坐。 其春分以其温热雨多故也。 又顺北下从呾蜜国。 越十三国至喝缚国。 土地华博。 时俗号为小王舍城。 国近叶护南衙也。 王都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 可容升许。 杂色炫曜金石难名又有佛牙。 长寸余广八九分。 色黄白而光净。 兼有佛扫箒。 用迦奢草。 长二尺余。 围可七寸。 杂宝饰柄。 三物斋日法俗所感放大光明。 王城西北五十余里有提谓城。 王城正北四十余里有波利城。 各有浮图。 高三丈许。 各表灵迹。 即释迦初成道时。 元献蜜麨长者本邑之发爪塔也。 又有佛僧伽胝郁多罗僧僧脚崎。 又覆钵竪锡杖。 次第立塔。 又度两国东南入大雪山。 至梵衍那国度大雪山东。 寺有佛齿及劫初独觉齿。 长五寸广四寸。 又有金轮王齿。 长三寸广二寸。 又有商诺迦缚婆(旧云商那和修传法第三师)大阿罗汉铁钵。 可受九升。 并九条僧伽[月*氏]绛赤色。 设诺草皮之所绩成。 以其先世于解夏日持此草。 施僧。 由此福方所被五百世来。 于中阴身生常服之。 从胎俱出逐身而长。 阿难。 当度时变为法服。 受具已后又变为九条。 其齿钵等并用金缄之。 罗汉从证灭定入边际智。 以愿力故留袈裟。 待遗法尽方乃变坏。 今已有少损。 信有徵矣。 又东入雪山。 逾黑岭至迦卑试国。 奉信弥胜。 王常岁造丈八银像。 自修供之。 王城东三里北山下有大寺。 佛院东门南大神王像。 右足下有大宝藏。 近有外王。 逐僧欲掘取其神冠。 中鹦鹉鸟像奋羽鸣呼地动。 王军皆仆。 起谢而归。 寺北岭上。 有数石室。 亦多藏宝。 欲私开者。 即有药叉(旧云夜叉)变为师子蛇虫来震怒之。 室西三里。 大岭上有观自在像。 诚愿者像示妙身安言行者。 城东南四十余里曷逻怙罗寺。 大臣所造。 以名目之。 浮图高百余尺。 昔臣夜梦令造浮图。 从王请舍利也及旦至宫。 有人持舍利瓶。 臣留舍利令人先入。 乃持瓶登塔。 覆钵自开。 安舍利讫王使追之。 石已合矣。 斋日放光流出黑油。 夜闻音乐。 王都城西北二百余里大雪山顶有龙池。 山下为龙立寺。 塔中有佛骨肉舍利升余。 有时烟起或如火勐焰。 渐灭之时方见舍利。 状如白珠。 绕柱入云。 还下塔中。 城西北大河南岸古王寺中有佛弱龄齓齿。 长一寸余。 又此东南往古王寺。 有佛顶骨一片。 广二寸余。 色黄白发孔分明。 至大唐龙朔元年春初。 使人王玄策从西国将来。 今现宫内供养。 又此寺有佛发。 青色螺旋右萦。 引长尺余。 卷可寸许。 又西南古王妃寺金铜浮图。 高百余尺。 舍利升余。 每十五日夜旋光绕盘晓入塔中。 城西南北罗婆路山顶盘石上有塔。 高百余尺。 舍利升余。 山北岩泉是佛受山神饭已漱口嚼杨枝。 因生今为茂林。 寺号杨枝。 又从龙池东行六百余里。 越雪山度黑岭。 至北印度界已前。 并是胡国。 制服威义不参大夏。 名为边国。 蔑戾车(唐云垢浊种也)至此方合中道。 又东行至滥波国。 即是印度之北境。 言印度者。 即是天竺之正名。 亦名申毒贤豆。 此并讹号。 北背雪山。 三垂大海。 地形南狭如月上弦。 川平广衍。 周万九千里。 七十余国。 依一王命。 又东行百余里逾大岭大河。 至那伽罗曷国。 属北印度。 名华氏城。 城东二里有石塔。 高三百尺编石特起凋镂非常。 此即昔时值然灯佛授记。 敷鹿皮衣发布掩泥之地。 经劫犹存此无忧王建此石塔。 每于斋日天辄雨华。 又城内大塔故基。 旧有佛齿。 别塔高三丈余。 云从空而来。 既非人工寔多灵异。 城西南十余里有塔。 是佛自中印度陵空来降迹处。 次东有塔。 是昔值然灯佛买华处。 又城东二十余里小石岭上有塔。 高二百余尺。 东岸石壁大洞穴。 是龙王所居。 昔佛于此化龙留影。 焕若真形。 至诚请者乃暂明现。 窟外方石有佛足迹。 轮相发光。 窟西北隅塔者佛经行处。 又侧有发爪塔。 窟西石上有濯袈裟文。 又城东三十余里有醯罗城。 中有重阁。 上安佛顶骨。 周尺二寸。 其色黄白发孔分明。 欲知善恶用香泥印之。 反观香泥随心而现。 又有佛髑髅。 状如荷叶。 色同顶骨。 有佛眼精。 大如柰许。 清白映彻。 并用七宝盛。 前三迹又以宝函盛而缄封。 有佛大衣细[叠*毛]黄色。 置宝函中。 微有坏相。 有佛锡杖。 白铁作环栴檀为笴。 宝铜盛之。 斯五圣迹。 王令五净行者执持掌护。 有须见者税一金钱。 请印税五科。 宝乃重观礼弥繁。 阁西北有小塔而多灵异。 人以手触基上塔铃便大震动。 又东南山谷行五百里至健陀逻国。 属北印度。 有大论师。 如脇尊者造毗婆沙处。 又有菩萨舍千眼处又有佛化鬼子母处。 又有商莫迦菩萨(旧云睒子是也)被王射处。 又有弹多落迦(旧云檀特山也)山。 岭上是苏达拏栖隐之所。 婆罗门捶男女处。 流血涂地。 今现草木皆同绛色。 岩间石室妃习定处。 又有独角大仙为女乱处。 又此城北越山行六百余里至乌仗那国。 此北印度之正国也(旧云乌长)王都城东五里有大塔。 多有瑞。 佛昔作忍仙为羯利(此云斗诤)王支解之处。 又有方石上佛足迹相放光照寺。 为天说本生处。 又有佛昔闻法折骨写经处。 又有昔尸毗迦王割身代鸽处。 又有佛昔为慈力王刺血饮五药叉处。 又大寺中有刻木梅咀丽耶(旧云弥勒)菩萨像。 金色晃朗。 高百余尺。 是末田底迦阿罗汉所造(旧云末田地罗汉)罗汉以通力引匠昇覩史多天。 三返观相乃成其好。 大有灵相不可具述。 又隔一国度河至呾叉始罗国。 属北印度。 王都城西北七十里有两山间塔。 高百余尺。 佛昔记慈氏兴世四大藏者。 此地出一。 又城北十二里有月光王塔。 于斋日常放神光仙华天乐。 近有癞者。 于塔礼忏。 除秽涂香不久便愈。 身又香洁。 即是昔佛为战达罗钵刺婆王(旧云月光)以头施处。 凡经千施。 又有伊罗钵龙王所经之池。 月光抉目之地。 育王摽塔举高十丈。 又有萨埵王子舍身飤虎处以竹自刺血啗兽处。 地及草木今犹绛色。 又有佛化药叉不食肉处。 又隔二国。 东南登山乘铁桥。 千余里至迦湿弥罗国。 属北印度(旧云罽宾)国内有四浮图。 各有舍利一升余。 佛灭度后第四百年有脇尊者。 年八十方出家证无学果。 将五百罗汉来此。 造邬波弟铄释素呾缆藏(旧名优婆提舍论)次造毗柰耶毗婆沙论。 次造阿毗达磨论。 此三论各有十万颂。 凡有六百六十万言。 备释三藏。 兼有佛牙。 长寸半。 色黄白。 斋日便放光。 又有观自在菩萨立像。 有愿见者断食便覩。 又隔三国。 东行至那僕底国。 属北印度。 都城东南五百余里至暗林寺。 周二十余里。 佛舍利塔数百千区。 并石室等。 有贤劫千佛立此说法。 释迦灭后第三百年。 迦多衍那(旧名迦旃延)于此造大智论。 寺塔高二十余丈。 有四佛行坐迹处。 又隔四国东行至[禾*未]莵罗国。 属中印度(旧云摩偷罗国)王都城内有三塔。 四佛遗迹甚多。 及舍利子没特伽罗子(旧名目连)满慈子(旧名富娄那)优波釐(旧名优婆离)。 阿难陀罗怙罗曼殊室利等诸塔。 每三长月六斋日。 诸僧尼集供养诸塔。 有阿毗达摩众供养舍利遗塔。 有习定众供养目连塔。 有诵经众供养满慈塔。 有毗奈耶众供养忧波釐塔。 有尼众供养阿难塔。 有未具众供养罗怙罗塔。 有大众供养诸菩萨塔(寻此诸塔未必遗身但应立像设供呈心如罗怙罗文殊室利等依经未灭度准可知也)城东六里有山崖寺。 是尊者乌波毱多之所造中。 有佛指爪塔。 寺北有石室。 室东南二十余里有大涸池。 池侧有塔。 佛曾游此。 有猕猴持蜜献佛。 令水和遍众同饮。 猴喜堕坑而死。 便生人中。 池北林中有四佛行处。 大有遗迹。 又隔一国东化四百余里至窣禄勒那国。 属中印度。 东境临殑伽河(旧名恒河)北接大山。 城东南阎牟那河从国西北山中出。 中境而流。 都城东临阎牟河。 河西大寺东门外塔。 佛曾于此说法度人。 其侧有佛发爪塔。 阎牟河东八百余里至殑伽源。 广三四里。 东南入海。 广十余里。 水色沧浪味甘。 砂细随水而流。 俗谓福水。 有沐除罪。 或有轻命自沉乞愿生天受乐。 剋有灵感。 又隔六国。 于此东南行至劫比他国。 属中印度。 中有天祠十所。 同事大自在天。 皆作天像。 其状人根形甚长伟。 俗人不以为恶。 谓诸众生从天根生也。 王都城东二十余里。 大寺侧大垣内有天帝释为佛造三道宝阶。 中皆附黄金。 左以水精。 右用白银。 南北而列。 东面下地。 是佛从逝多林(旧云祇陀林)昇天至善法堂为母三月说法下降处。 百年已前阶尚犹在。 今并没尽。 后王倣之。 犹高七十余尺。 上起精舍。 石侧有柱。 光润映现。 随其罪福影出柱中。 育王所造。 阶侧有浮图。 四佛行坐迹处。 又有佛澡浴处。 立塔其所。 有佛入室精舍。 又其侧佛经行石基。 长五十步。 高七尺。 足可覆处皆有莲华文。 又基左右小塔梵王所造。 次前是莲华尼化为轮王先见佛处。 佛告尼曰。 非汝先也。 有苏部底(旧云须菩提)宴坐石室知诸法空。 此先见吾法身也。 又从此北行二百里至羯若鞠阇国。 是中印度曲女城也。 都城西近殑伽河。 长二十余里。 广四五里。 即统五印度之都王也。 王前尸罗逸多(唐云戒日)吠奢姓。 初欲登位。 于殑伽岸有观自在像。 乃请告曰。 汝本此林兰若比丘。 金耳月王既灭佛法。 王当重兴。 愍物在怀方王五境。 慎勿昇师子座及称大王号也。 王乃共童子王平殄外道。 月王徒众又约严令。 有噉肉者当截舌。 杀生者当斩手。 乃与寡妹共知国事。 于殑伽侧建千余浮图。 各高百余尺。 二十年来五年一会。 倾及府藏拯济群有。 唯留兵器用备不虞。 初作会日集诸国僧。 三七日中四事供养令相论议。 若戒行贞固道德优洽者昇师子座。 王便受戒。 清净无学示有崇仰。 秽行彰露者驱出国界。 城西北育王所造。 昔佛于此七日说法。 其侧有发爪塔四佛行坐迹。 又南临殑伽寺有佛牙。 长寸半。 光色变改。 宝函盛之。 远近瞻者日有百千。 守者烦扰重税金宝。 而乐礼者不辞重货。 斋日便出置高座上。 散华虽积牙齿不没。 又城东南百余里有塔。 佛曾七日说法处。 中有舍利。 时放光明。 其侧有佛行坐迹。 寺北四里临殑伽河有塔。 佛曾七日说法。 五百饿鬼解悟生天。 其侧又有发爪塔。 次侧又有四佛行坐迹。 又至阿输陀国。 属中印度。 都城北五里。 殑伽河岸大寺中塔。 佛为天人三月于此说法。 有四佛行坐迹。 次西五里有佛发爪塔。 城西南五里大菴没罗林中故寺。 是阿僧伽菩萨夜昇天宫于弥勒所受瑜伽庄严大乘经论及中边论等。 昼下为众说之。 林西北百余步有佛发爪塔。 城东南临殑伽有塔。 佛曾三月说法处。 有发爪青石塔。 有四佛行坐迹。 又隔二国东南行至钵罗伽耶国。 属中印度。 王城西南临阎牟河。 曲中有塔。 佛曾于此降外道处。 有发爪塔经行迹处。 又有提婆菩萨作广百论处。 城中有天祠。 堂前大树枝叶蒙密。 有食人鬼。 依之左右遗骸为[卄/积]人至祠中无不轻命。 上树投下为鬼所诱。 城东两河间交广十余里。 土地平丰细沙弥布。 古今王豪诸贵。 诸有舍施莫不止焉。 号为大施场。 戒日大王亦修此业。 场东合流口。 日数人自溺而死。 彼俗名为生天所也。 有欲行此法者。 于七日中绝粒自沉中流。 远近相趣。 乃至山猨野兽群麁等。 亦游水滨绝食沉死。 当戒日王行施之时。 有二猕猴雌为狗杀雄者负尸掷此河中。 雄者又自饿累日而死。 又从此西南大林野。 行五百余里至憍赏弥国。 属中印度。 王城内故宫大精舍。 高六十尺。 刻檀佛像上悬石盖。 即邬陀衍那王(旧云忧陀延王唐云出爱)之所造也。 灵光间起。 诸王以力欲举终莫之移。 昔佛为母上天说法。 王请目连神力接上就天摸相。 及佛下天像便起迎。 佛慰喻曰。 方为佛事。 舍东百余步四佛行坐迹。 佛浴室井今犹充汲。 城内东南隅有具史罗长者宅。 有佛精舍发爪塔。 有四佛行坐迹。 城西九里石室有佛降毒龙处。 侧有大塔。 高二十余丈。 有佛经行迹。 及有发爪塔。 病求多愈。 又有释迦遗法灭尽。 在此国中。 贵贱入境自然感伤。 窟东北行七百里度殑伽北岸。 至迦奢布罗城。 是护法菩萨伏外道处。 佛曾于此六月说法。 有佛经行迹。 及有发爪塔。 又从此北行一百八十里至鞞索迦国。 属中印度。 王城南有寺塔。 高二十余丈。 佛曾于此六年说法。 其侧有奇树。 高七十尺。 春冬不改。 是佛净齿木弃而茂生。 诸邪外道竞欲残伐。 寻生如故。 罚者受殃。 侧有四佛行坐迹。 并有发爪塔。 基角相连林池交影。 又从此东北五百里至室罗伐悉底国。 属中印度(旧云舍卫国也)都城荒毁。 故殿东基上有小塔。 是钵罗犀那恃多王(旧云波斯匿唐言胜军也)比丘尼造精舍处。 次东塔是苏达多(唐云善施)之故宅也。 侧有大塔是鸯窭利摩罗(唐云指鬘)耶舍处。 城南六里许有逝多林。 是给孤园太子所造寺也。 今荒废之尚有石柱。 高七十余尺。 育王造之。 甎室一存。 余并湮灭。 室中有为母说法金像。 东北有佛洗病僧塔。 西北有目连举身子衣塔。 不远有井塔。 佛所汲用。 又有舍利弗与佛经行道说法处。 并有表塔。 灵乐异香常降其所。 又有外道杀女以阴谤佛。 立塔表处。 寺东百余步大深坑。 是调达置毒害佛生身陷处。 又南有大坑。 是瞿伽离比丘毁佛生身陷处。 又南八百步大深坑。 是战遮婆罗门女毁谤佛生身陷处。 此三大坑皆深洞达无底。 纵有洪雨大注终无停偃。 寺东七十步有精舍。 名曰影覆。 高六十尺。 中有东面坐像。 与外道论处。 次东天祠。 量同精舍。 初日影西不蔽佛舍。 晚日荫东遂覆天祠。 又东四里大涸池。 是毗卢释迦王(旧云琉璃王也)陷入地处。 后人立记之。 又有身子初造寺时与外道捔处。 亦立塔记。 寺西北四里有得眼林。 中有佛经行迹塔。 其缘胜军王抉五百贼眼。 闻佛慈力一时平复。 舍杖遂生。 城西北六十里故城。 是人寿二万岁时迦叶波佛本生处。 其北即是此佛全身舍利之所。 育王造塔表记之处。 又东南行五百里至劫比罗伐窣堵国。 属中印度(旧云迦毗罗国)故城无人住。 城内正殿基上精舍中作王像。 其侧是摩诃摩耶(唐云大术)夫人寝殿。 基上精舍作夫人像。 其侧精舍中作菩萨像神降之相。 彼执不同。 上座部云。 当唐国五月十五日。 诸部又云。 当此五月八日。 此盖见闻之异耳。 城南有塔是太子捔力掷象越城堕地为大坑处。 其侧有精舍。 作太子像。 及受业处。 其傍有精舍。 是妃寝处。 作耶输陀罗并罗怙罗像。 别本云。 太子初夜开城北门出去。 又城东南隅精舍中作太子乘白马陵空踰城处。 四城门各有精舍。 作老病死沙门像。 城南四里尼拘卢林塔。 佛得道与天人说法之所。 城南五十里故城中塔。 是人寿六万岁时。 迦罗迦村驮佛本生城。 城东南塔即此佛遗身处。 无忧王于前建立石柱。 高三丈。 又东北三十余里故城中塔。 是人寿四万岁时。 迦诺迦牟尼佛本生城。 城东北塔即此佛遗身处。 无忧王为建立石柱铭记之。 高二丈余。 城东北四十余里有太子生树下塔。 大城西北数百千塔。 是诛释子塔。 有四释子拒王军众。 瑠璃王退城人不受被罚出境至今不绝。 城南尼拘律树塔。 是佛初来见父王处。 城南门外塔。 是太子兄弟捔射处。 东南三十余里是太子射矢没地因涌泉流。 俗传箭泉。 病饮多愈。 或持泥附额随苦皆愈。 又东北九十里腊伐尼林释种浴池。 华水相映。 其北二十五步有无意华树。 今已枯瘁。 佛本诞处。 有说云。 当此三月八日者。 上座部云。 当此三月十五日者。 次东有塔。 二龙浴太子处。 佛初生已不扶而行。 四方各七步。 所蹈二处出大莲华。 既右脇生。 天帝衣接。 四王捧之置金几上。 凡施四塔。 并立石柱表之。 傍有小河东南而流。 俗号油河。 是太子产已天化此池。 光润令沐以除风虚。 今变水河尚腻如油。 又从此东行二百余里。 荒林中至蓝摩国。 属中印度。 都城空。 城东南有佛塔。 减百尺。 昔初八分之一分舍利也。 灵光时起。 其侧有清池。 龙变为蛇。 出绕其塔。 有野象採华以散之。 无忧王欲开。 龙护不许。 又东大林百余里大塔。 是太子至此解宝衣。 中末尼珠付阐铎迦还父王处。 又东有赡部树枯株尚在有小塔。 是太子以余衣易麁布处。 其侧塔者剃发处。 年自不定。 或云十九二十九者。 又东南行百九十里尼拘陀林塔。 高三丈。 是昔人于佛梵地收余灰炭于此起塔。 病者祈愈。 亦有四佛行坐迹塔。 高百余尺。 左右数百小塔。 又从此东北大林疏嶮。 行五百里至拘尸那揭罗国。 属中印度。 城荒人少。 城内东北角塔是纯陀故宅。 其井犹美。 营供所穿。 城西北四里度阿恃多伐底河(唐云有金)近西岸娑罗林。 两林中间相去数十步。 中有四树特高。 作大甎精舍。 中造佛涅槃像。 北首而卧。 傍高二百余尺。 前有石柱记佛灭相。 有云当此土三月十五日者。 说有部云。 当此九月八日。 诸部异议云。 至今龙朔三年则经一千二百年。 此依菩提寺石柱记也。 或云一千三百年。 或云一千五百年。 或云始过九百未满千者。 其精舍侧有佛昔为雉王救火及鹿救生各立一塔。 次西塔者。 是苏跋陀罗(唐云善现)灭证处。 次有一塔。 是执金刚神躄地处。 次侧一塔。 是停棺七日处。 次侧一塔。 是阿泥楼陀上天告母降来哭佛处。 城北度尼连禅那河三百步塔者。 是佛涅叠般那处(唐云焚烧)地今黄黑土杂灰炭。 有祈感者剋获舍利。 次侧一塔佛为大迦叶波现双足处。 次有一塔。 前立石柱。 刻记八国分舍利事。 又从此西南大林行五百里至婆罗痆(女黠反)厮国。 属中印度(旧云波罗奈也)都城西临殑伽河。 城居人满。 城东北有婆罗痆斯河。 东北十余里。 是鹿野寺。 又西南塔。 高百余尺。 前有石柱。 高七十余尺。 洞彻清净。 诚感像现。 随其善恶。 即成道已初转法轮处。 其侧三塔。 即昔三佛行坐处傍有诸塔。 是五百独觉入灭度处。 又侧一塔是慈氏菩萨受记处。 又西一塔是佛过去为护明菩萨迦叶波佛授今佛成道处。 次南有四佛经行处。 长五十步。 高七尺。 青石积成。 上作释迦经行像。 形特异。 肉髻上须发头抽出。 神而有徵。 寺迹极多。 精舍浮图乃有数百。 事难述尽。 寺西有清池。 周二百步。 佛昔盥浴。 次西小池。 佛甞涤器处。 次北小池。 佛甞有澣衣处。 次之三池。 龙止其中。 味甘且净。 有慢触者。 金毗罗兽即而害之。 次侧有方石。 上有佛袈裟文迹。 外道凶人有轻蹈者。 池龙辄兴风雨害之。 次侧有浮图。 佛曾作六牙象王。 见猎师者被法衣故拔牙与处。 次又一塔。 佛昔为象与猴相问大小处。 又大林中塔。 佛与调达昔为鹿王佛代孕鹿命处。 鹿野之号因此得名。 寺西南三里有一塔。 是五人迎佛处。 又大林东三里有塔。 佛昔为兔。 与诸兽聚自知形小烧身馈之。 因感天帝下来赞。 故使月轮有兔像现。 又东顺殑伽河行三百里至战王国。 都城人满。 城临殑伽河。 城西北有寺塔。 佛舍利一升。 昔佛于此七日说法并四佛行处。 河北有佛降鬼塔。 半已陷地。 又有佛为噉人鬼说法处。 又东南度河百余里塔者。 即分舍利。 瓶及余舍利。 斋日放光。 又东北度殑伽河行百五十余里至吠舍釐国。 属中印度(梵云毗舍离国)。 都城颓毁。 故基周七十里。 少人居住。 宫城周五里。 宫西北六里有寺塔。 是说维摩经处。 又东是舍利子证果塔。 又东大塔。 是王得一分舍利一斛许。 无忧王取九升均造余塔。 后更有王欲开地震。 遂止。 次南有猕猴为佛穿池。 池西群猴持佛钵上树取蜜处。 池南猴奉佛蜜处。 各有塔记。 寺东北四里许有塔。 是维摩故宅基。 尚多灵神。 其舍垒甎传云积石。 即是说法现疾处也。 于大唐显庆年中。 勅使卫长史王玄策。 因向印度过净名宅。 以笏量基。 止有十笏。 故号方丈之室也。 并长者宝积宅。 菴罗女宅。 佛姨母入灭处。 皆立表记。 寺北四里有塔。 佛将往拘尸天人送立处。 次后一塔。 是佛最后观城邑处。 次是菴罗女以园施佛处。 其侧一塔。 是佛三告阿难涅槃处。 又侧一塔。 是千子见父母处。 即贤劫千佛也东故重阁讲堂基塔。 时放光明。 是佛说普门住处。 城东南十五里大塔。 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塔。 是阿难陀分身与二国处。 又隔一国西北行一千五百里入山谷至尼波罗国。 属北印度。 都城东南不远有水火林。 东一里许有阿耆波濔水。 周二十步。 旱涝湛然不流常沸。 家火投之遍池火起。 烟焰数尺。 以水洒火。 火更增炽。 碎土以投亦即然尽。 无问投者。 并成灰烬。 架釜水上煮食立熟。 贤德传云。 此水中先有金匮。 前有国王将人取之。 匮已出泥人象挽之不动。 夜神告曰。 此是慈氏佛冠在中。 后弥勒下生拟着不可得也。 火龙所护。 城南十余里孤山特秀寺居重叠。 状若云霞。 松竹鱼龙随人驯附就人取食。 犯者灭门。 比者国命并从此国而往还矣。 即东女国与吐蕃接界。 唐梵相去可一万余里。 又从南行百五十里度殑伽河至摩揭陀国。 属中印度。 城少人居。 邑落极多。 故城在王舍城山北东二百四十里比临殑伽河。 故宫北石柱高数丈。 昔无忧王作地狱处。 是频婆娑罗王之曾孙也。 王即戒日之女婿也。 所治城名华氏城王宫多华。 故因名焉。 石柱南有大塔。 即八万四千之塔一数也。 安佛舍利一升。 时有光瑞。 则是无忧王造。 近护罗汉役鬼神所营。 其侧精舍中有大石。 是佛欲涅槃。 北趣拘尸。 南顾摩揭。 故蹈石上之双足迹。 长尺八寸。 广六寸。 轮相华文。 十指各异。 近为恶王金耳毁坏佛迹。 凿已还平。 文采如故。 乃捐殑伽河中。 寻复本处。 贞观二十三年有使。 图写迹来。 次侧有四佛行坐迹塔。 故城东南有龙勐菩萨伏外道处。 次北有鬼办塔。 马鸣事。 又西南度尼连禅河有伽耶城。 少人物可千余家。 城西南六里许至伽耶山。 谿谷杳冥。 世谓灵岳。 自古君王封告成也。 顶有石塔。 高百余尺。 时放奇光。 佛于此说宝云等经。 山东南尼连河减二里许。 至钵罗笈菩提山。 言正觉。 佛时证先登因名也。 佛自东北冈上。 顶欲入金刚定。 振地摇山。 神惧告佛。 又至西南半崖中面间坐石。 地山又震。 净居天告曰。 此西南十五里近苦行处。 毕钵罗树下金刚座处。 是菩提座。 三世诸佛咸此成正觉。 佛方就之。 仍为石室。 龙留影也。 世称名地。 其菩提树。 周垣甎垒以崇固之。 东西阔。 周可五百四十步。 奇树名花连阴列植。 正门东开对尼连河。 南门接大华池。 西阨险固。 北门通大寺。 其院内圣迹诸塔列多。 树垣正中金刚座上者。 贤劫初成与大地俱。 大千界中。 下极金轮上至地际。 金刚所成。 周百余步。 千佛同坐入金刚定。 故因号焉。 即证道之处。 又曰道场。 大地震时独无摇也。 如来得道之日互说不同。 或云三月八日及十五日。 垣北门外大菩提寺。 六院三层。 牆高四丈。 垒甎为之。 师子国王买取此处兴造斯寺。 僧徒仅千。 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 有骨舍利。 状如人指节。 舍利者。 大如真珠。 彼土十二月三十日。 当此方正月十五日也。 世称大神变月。 若至其夕必放光瑞。 天雨奇华充满树院。 彼土常法。 至于此时。 道俗千万七日七夜竞申供养。 凡有两意。 谓覩光瑞及取树叶。 其树青翠冬夏不改。 每至入涅槃日及以夏末。 一时彫落。 通夕新抽。 与旧齐等。 后为无忧王妃伐截。 于西数十步聚而烧之。 用以祠天。 烟焰未止。 忽生两树。 勐火之中茂叶同荣。 因谓号为灰菩提树。 王覩生信。 以香乳溉。 余根者至旦树生如本。 王妃忿之。 又夜重伐。 王重祈请以乳灌之。 不日还生。 垒石周垣。 其高丈余。 近为金耳国月王又伐此树。 掘至泉水不尽根底。 乃纵火焚之。 又以甘蔗浇之。 令其烂绝其本也。 数月之后为补剌拏伐摩王。 此言满胄。 即先无忧王之玄孙也。 闻树被诛举身投地。 请僧七日经行绕树大坑。 以数千牛乳灌之。 六日夜树生丈余。 恐后剪伐周峙石垣。 高二丈四尺。 树今出于石壁上二丈余。 围三尺余。 树东青甎精舍。 高百六十余尺。 基广二十余步。 上有石钩栏绕之。 高一丈。 层龛皆有金像。 四壁镂诸天仙。 上顶金铜阿摩勒迦果(此谓宝瓶及宝台也)东却接为重阁三层。 簷宇特异并金银饰镂。 三重门外龛中。 左观自在。 右慈氏像。 并铸银成。 高一丈许。 是无忧王造精舍。 初小后巨广之。 依王玄策行传云。 西国瑞像无穷。 且录摩诃菩提树像云。 昔师子国王名尸迷佉拔摩(唐云功德云)梵王遣二比丘来诣此寺。 大者名摩诃諵(此云大名)小者优波(此云授记)其二比丘礼菩提树金刚座讫。 此寺不安置。 其二比丘乃还其本国。 王问比丘。 往彼礼拜圣所来。 灵瑞云何比丘。 报云。 阎浮大地无安身处。 王闻此语。 遂多与珠宝使送与此国王三谟陀罗崛多。 因此以来。 即是师子国比丘。 又金刚座上尊像。 元造之时。 有一外客来告大众云。 我闻募好工匠造像。 我巧能作此像。 大众语云。 所须何物。 其人云。 唯须香及水及料灯油支料。 既足。 语寺僧云。 吾须闭门营造。 限至六月慎莫开门。 亦不劳饮食。 其人一入即不重出。 唯少四日。 未满六月。 大众平章不和各云。 此塔中狭迮。 复是漏身。 因何累月不开见出。 疑其所为。 遂开塔门。 乃不见匠人。 其像已成。 唯右乳上有少许未竟。 后空神惊诫大众云。 我是弥勒菩萨。 像身东西坐。 身高一丈一尺五寸。 肩阔六尺二寸。 两膝相去八尺八寸。 金刚座高四尺三寸。 阔一丈二尺五寸。 其塔本阿育王造石钩栏塔。 后有婆罗门兄弟二人。 兄名王主。 弟名梵主。 兄造其塔。 高百肘。 帝造其寺。 其像自弥勒造成已来。 一切道俗规模图写。 圣变难定。 未有写得。 王使至彼请诸僧众。 及此诸使人至诚殷请累日行道忏悔兼申来意。 方得图画。 髣髴周尽。 直为此像出其经本。 向有十卷。 将传此地。 其匠宋法智等。 巧穷圣容图写圣颜。 来到京都道俗竞摸。 奘师传云。 像右乳上图饰未周。 更填众宝。 遥看其相终似不满。 像坐跏趺。 右足跏上。 左手敛右手垂。 所以垂手者。 像佛初成道时佛语魔王指地为证。 近被月王伐树令臣毁像。 王自东返。 臣本信心乃于像前横施甎障。 心愧暗故置灯于内。 外画自在天像。 功成报命。 月王闻惧举身生疱。 肌肤皆裂寻即丧没。 大臣驰报即除壁障。 往还多日灯犹不灭。 今在深室。 晨持镜照乃覩其相。 见者悲恋敬仰忘返。 又依王玄策传云。 此汉使奉 勅。 往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 至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一日。 于菩提树下塔西建立。 使典司门令史魏才书。 昔汉魏君临。 穷兵用武。 兴师十万。 日费千金。 犹尚北勒阗颜东封不耐。 大唐牢笼六合道冠百王。 文德所加溥天同附。 是故身毒诸国道俗归诚。 皇帝愍其忠款遐轸圣虑。 乃命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 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抚其国。 遂至摩诃菩提寺所菩提树下金刚之座。 贤劫千佛并于中成道。 严饰相好具若真容。 灵塔净地巧穷天外。 此乃旷代所未见。 史籍所未详。 皇帝远振鸿风光华道树。 爰命使人届斯瞻仰。 此绝代之盛事。 不朽之神功。 如何寝默咏歌不传金石者也。 乃为铭。 大唐抚运膺图寿昌化行六合威稜八荒身毒稽颡道俗来王爰发明使瞻使道场金刚之座千佛代居尊容相好弥勒规摹灵塔壮丽道树扶疏历劫不朽神力焉如◎◎又奘师传云。 佛以唐国三月八日成道。 上座部云。 当此三月十五日。 成道时年三十者。 或云三十五者。 斯之差互彼自不同。 由用曆前后故有此异。 由神州曆算元各不同。 三代定正延缩何足怪乎。 且据一相取悟便止。 树西大精舍内有鍮石像。 东面立。 饰以奇珍。 前有青石奇文异采。 初成道日梵王起七宝堂。 帝释起七宝座。 佛据上七日思惟。 放光照树令宝为石。 树南浮图。 高百余尺。 初佛于河沐已将坐念草。 帝释化人以始尸草(此云吉祥草)以奉佛坐。 育王造塔表之。 次东北有塔。 是佛证果时有群青雀来绕世尊。 亦有群鹿绕之处。 树东大路左右各有一塔。 是魔王娆佛衰退处。 树西北有精舍。 中迦叶波佛。 时放光明。 俗云。 至诚七绕生得宿命智。 又垣西北有郁金香泥。 高一丈四尺。 树垣东南隅有尼拘律树。 树侧有塔精舍中有坐像。 初证果时大梵王请转法轮处。 垣内四隅皆有塔。 初佛受草趣树先至西南地动。 又向西北。 又东北又东南。 并为地动。 即西北至树下。 东面坐金刚座上。 地方安静。 故立塔记。 垣外西南有二牧牛女宅处。 其侧有煮乳糜处。 又侧有佛受糜处。 皆立表塔。 树南门外大池。 周七百余步。 清澄鱼龙所宅。 次南有池。 是帝释所造为佛濯衣。 池西大石。 是帝释雪山持来为佛晒衣。 次侧有塔。 是佛纳故衣处。 次南林中一塔。 是佛受贫母施故衣处。 化池东林龙池清洁其水甘美。 岸西有小精舍中像。 佛初成道此坐七日入定。 龙王绕佛七匝化多头盖佛处。 龙池东林精舍作佛羸瘦形像。 其侧有经行迹。 七十余步南北各有卑钵罗树。 往来攀而后起。 即是苦行六年日食一麻麦处。 今有疾者。 以香油涂像多愈。 又有五比丘住处。 又东南有塔。 是佛入尼连河浴处。 次近河有佛食乳糜处。 其侧有二塔。 是长者献蜜麨处。 树东南塔。 是四天王奉佛石钵处。 其侧有塔。 是佛成道后为母说法处。 又有度迦叶兄弟千人处。 树垣北门外即是摩诃菩提寺。 庭宇六院观阁三重。 周垣高五丈。 有佛舍利。 大如指节。 光润鲜白通彻内外。 肉舍利者。 大如青珠形带红色。 每年至佛大神变月出以示人。 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 于唐国当正月十五日。 于此之时。 放光雨华大起深信。 其寺常有千僧习大乘上座部。 法仪清肃。 是南海僧伽罗国王请立。 经今四百年。 寺多有师子国人。 每年比丘解安居讫。 四方道俗百千万众。 七日七夜香华伎乐遍林供养。 印度诸僧以唐国五月十六日入夏安居。 以唐国八月十五日解夏。 斯亦随方用曆不同。 不可一定。 如雪山北有国坐春坐秋者。 意以一年之内多温热处。 制三月住。 就中前后一月延促不定。 若据修道何时不安。 故律制三时游行。 通结有罪。 必有善缘亦开兼济。 院东渡河大林中塔北池者。 佛昔为香象子侍盲象母处。 前建石柱。 昔迦叶波佛于此宴坐。 侧有四佛行坐迹。 林中小石柱是郁头蓝发恶愿处。 又东度黄河百余里至屈屈吃播陀山(旧云鸡足)直上三峯。 状如鸡足。 顶树大塔。 夜放神炬光明通照。 即大迦叶波于中寂定处也。 初佛以姨母织成金缕大衣袈裟传付弥勒。 令度遗法四部弟子。 迦叶承佛教旨。 佛涅槃后第二十年。 捧衣入山以待弥勒。 山路径极梗澁多诸林竹。 师子虎象纵衡腾侍。 奘法师至彼。 每思登践。 取进无由。 奘乃告王请诸防援。 蒙王给兵三百余人各备锋刃斩竹通道。 日行十里。 尔时彼国闻奘往山礼拜。 士女大小数盈十万。 奔随继至共往鸡足。 既达山阿壁立无路。 乃缚竹为梯相连而上。 达山顶者三千余人。 四睇欣然转增喜踊。 具覩石罅散华供养。 又依王玄策传云。 粤以大唐贞观十七年三月内。 爰发。 明诏。 令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送婆罗门客还国。 其年十二月至摩伽陀国。 因即巡省佛乡览观遗踪。 圣迹神化在处感徵。 至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至王舍城。 遂登耆阇崛山。 流目纵观。 傍眺罔极。 自佛灭度千有余年。 圣迹遗基俨然具在。 一行一坐皆有塔记。 自惟器识边鄙。 忽得躬覩灵迹。 一悲一喜不能裁抑。 因铭其山用传不朽。 欲使。 大唐皇帝与日月而长明。 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 其辞曰。 大唐出震。 膺图龙飞。 光宅率土。 恩覃四夷。 化高三五。 德迈轩羲。 高悬玉镜。 垂拱无为(其一)道法自然。 儒宗随世。 安上作礼。 移风乐制。 发于中土。 不同叶裔。 释教降此。 运于无际(其二)神力自在。 应化无边。 或涌于地。 或降于天。 百亿日月。 三千大千。 法云共扇。 妙理俱宣(其三)郁乎此山。 奇状增多。 上飞香云。 下临澄波。 灵圣之所降集。 贤懿之所经过。 存圣迹于危峯。 竚遗趾于岩阿(其四)参差岭障。 重叠岩廊。 铿锵宝铎。 馩馧异香。 览华山之神踪。 勒贞碑于崇岗。 驰大唐之淳化。 齐天地之久长(其五)。 又奘师传云。 从此山东行六十里至矩奢揭罗补罗城。 北门外有塔。 佛舒手现五师子伏提婆醉象处。 又东北塔。 是舍利子闻马胜比丘说法证圣处。 塔北大坑傍塔。 是室利毱多设火坑以害佛处。 又东至姞栗陀罗矩吒山(此云鹫峯亦云鹫台旧云耆阇崛山)傍有大石。 高丈四五。 广三十余步。 是提婆达多掷佛处。 其南崖下有塔。 佛此处说法华经处。 南山崖有大石室。 佛旧入定。 阿难别室被魔怖之。 以手通石摩顶。 现有通穴。 精舍东北大石。 是佛晒衣处。 衣文明彻。 石内傍有佛迹。 山城北门西有毗布罗山西南崖昔有五百温泉。 今犹数十泉。 西卑钵罗石室。 佛昔常居。 后壁洞穴是阿素洛宫。 山门外一里至迦兰陀竹园精舍。 东大塔。 是阿阇多没吐路(唐云未生怨也)即是阿阇世王也。 竹园西南六里许。 南山阴大竹林中有大石室。 是大迦叶波与千罗汉于此集三藏处。 僧中上座即号为上座部。 室西北塔。 是阿难受责证果处。 山城之北可五里许。 至曷罗阇姞利温。 唐言新王舍城。 南门外道左塔者。 度罗怙罗处。 又北三十余里至那烂陀寺(唐云施无厌寺)赡部洲中寺之最者。 勿高此矣。 五王共造供给倍隆。 故因名焉。 其寺都有五院同一大门。 周闾四重。 高八丈许。 并用甎垒。 其最下壁犹厚六尺。 外墎三重牆亦甎垒。 高五丈许。 中间各绕极深池堑。 备有华香。 严丽可观。 自置已来防卫清肃。 女人垢滥未曾容隐。 常住僧众四千余人。 外客道俗通及邪正乃出万数。 皆周给衣食无有穷竭。 故复号施无厌也。 中及左右圣迹重叠不可殚记。 有诸论师智识清远。 王给封户乃至十城。 渐降量赏不减三城。 其寺现在。 受封大德三百余人。 通经已上不掌僧役。 重爱学问谘访异法。 故乌耆已西被于海内。 诸出家者皆多义学。 任国追师都无隔碍。 王虽守国不敢遮障。 又东行入山二百余里至伊烂拏国。 见佛坐迹。 入石寸许。 长五尺二寸。 广二尺一寸。 有瓶迹没石寸许。 八出华文都似新置。 有佛立迹。 长尺八寸强。 阔六寸许。 又隔七国西北行至羯罗拏国。 邪正兼事。 别有三寺不食乳酪。 是调达部僧也。 又西南行七百里至乌荼国。 东境临海有发行城。 多有商侣停于海滨。 次南大海中有僧伽罗国。 谓执师子是也。 相去约指二万余里。 每夜南望见彼国中佛牙塔上宝珠光明。 腾焰晖赫现于天际。 又西南行具经诸国。 并有异迹。 可五千里至憍萨罗国。 即南印度之正境也。 崇信弥笃。 王都西南三百余里有黑蜂山是昔大王为龙勐菩萨造立斯寺(旧云龙树)其寺上下五重凿石为之。 引水旋注。 多诸变异。 沿彼达。 今净人固守罕有登者。 龛中石像形极伟大。 寺成之日龙勐就山以药涂之。 变成紫金。 世无等者。 又有经藏夹传无数。 古老相传。 尽初结集并现存在。 虽外佛法屡遭诛殄。 而此一山住持无改。 近有僧来于彼夏坐。 但得读诵不许持出。 具陈此事。 但路幽阻难可寻问。 又南行至桉达罗国。 属南印度。 都城西南二十余里。 孤山岭上石塔。 即是陈那菩萨造因明论处。 又南行千里至驮那羯磔迦国。 属南印度。 都城东西据山间各有大寺。 昔王为佛造。 [利-禾+尊]山疏石列极华博。 贤圣游息。 佛灭未有千年前。 其处有千凡僧。 安居罢日皆证无学。 陵空飞去。 今寂无人。 其处有婆毗吠伽论师(唐云明辩)即是般若灯论主也。 于观自在前绝粒而饮水三年立志祈请。 待见弥勒。 观自在乃为现色身。 今在城南大山岩执金刚神所诵金刚咒三年。 神授方云。 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宫。 如法行请石壁当开。 可即入中待弥勒出。 我当相报。 又经三年。 然咒芥子击于石壁。 豁即洞开。 时百千众观覩惊叹。 论师跨。 门再三顾命。 唯有六人从入。 余者谓是毒蛇窟也。 当即石门还合如壁。 又复南行六千余里至[禾*未]罗矩吒国。 即赡部最南际海滨境也。 山出龙脑香及有白檀香树。 又有羯萨罗香树。 松身无叶香如氷雪。 即龙脑香也。 从此南大海中有天宫。 观自在菩萨常所住处(旧云观世音菩萨也)临海有城。 即是古师子国。 入海中可三千里。 非结大伴则不可至。 自此西北四千余里。 中途经国具诸神异。 国东南隅数千里那罗稽罗洲。 人长三尺。 鸟啄唯食椰子。 又至摩。 诃刺他国。 其王自在未宾戒日。 寺有百余。 僧徒五千。 东境山寺罗汉所造。 有大精舍高百余尺。 中安石像。 长八丈余。 上施石盖。 凡有七重。 虚悬空中。 相去各三尺。 礼谒见者无不叹异。 传云。 罗汉愿力所持。 或云药咒术力所持。 又越二国。 西北至摩腊婆国。 属南印度。 都城西北二十余里。 有大婆罗门邑。 侧大陷坑水流无满。 是昔大慢婆罗门谤大乘生陷入地处。 又西北至阿吒釐国。 属南印度。 此国出胡椒薰陆香。 树叶如棠。 又周巡西北越十余国至波刺斯国。 非印度所摄。 此国多出金银鍮石颇胝水精死多弃尸。 佛钵在王宫中。 西北接拂懔国。 出白狗子。 本赤头鸭生于穴中。 桉梁贡职图云。 去波斯北一万里西南海岛有西女国。 非印度摄。 拂懔年别送男夫配焉。 略陈圣迹。 依如前述。 具列俗纪备存大本。 颂曰。 希音远流乃眷东顾欣风慕道仰规西度妙尽毫端运微轻素託采虚凝殆映霄雾迹流众像理深其趣寄兴开襟引凡圣路千佛同化万贤来曙皇情有感缁素同遇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1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