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阿含经卷第十 内容: 中阿含经卷第十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习相应品第五(有十六经)(初一日诵) 何义、不思、念、惭二戒敬各二、及本际 二食、尽智、说涅槃弥醯、即为比丘说 (四二)中阿含习相应品何义经第一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 持戒为何义? 」 世尊答曰:「阿难! 持戒者,令不悔义。 阿难! 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 」 复问:「世尊! 不悔为何义? 」 世尊答曰:「阿难! 不悔者,令欢悦义。 阿难! 若有不悔者,便得欢悦。 」 复问:「世尊! 欢悦为何义? 」 世尊答曰:「阿难! 欢悦者,令喜义。 阿难! 若有欢悦者,便得喜。 」 复问:「世尊! 喜为何义? 」 世尊答曰:「阿难! 喜者,令止义。 阿难! 若有喜者,便得止身。 」 复问:「世尊! 止为何义? 」 世尊答曰:「阿难! 止者,令乐义。 阿难! 若有止者,便得觉乐。 」 复问:「世尊! 乐为何义? 」 世尊答曰:「阿难! 乐者,令定义。 阿难! 若有乐者,便得定心。 」 复问:「世尊! 定为何义? 」 世尊答曰:「阿难! 定者,令见如实、知如真义。 阿难! 若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 」 复问:「世尊! 见如实、知如真为何义? 」 世尊答曰:「阿难! 见如实、知如真者,令厌义。 阿难! 若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 」 复问:「世尊! 厌为何义? 」 世尊答曰:「阿难! 厌者,令无欲义。 阿难! 若有厌者,便得无欲。 」 复问:「世尊! 无欲为何义? 」 世尊答曰:「阿难! 无欲者,令解脱义。 阿难! 若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 是为,阿难! 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 阿难! 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阿难! 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 佛说如是。 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何义经第一竟(五百二十九字) (四三)中阿含习相应品不思经第二(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曰:「阿难! 持戒者不应思,令我不悔。 阿难! 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 阿难! 有不悔者不应思,令我欢悦。 阿难! 但法自然,有不悔者便得欢悦。 阿难! 有欢悦者不应思,令我喜。 阿难! 但法自然,有欢悦者便得喜。 阿难! 有喜者不应思,令我止。 阿难! 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 阿难! 有止者不应思,令我乐。 阿难! 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觉乐。 阿难! 有乐者不应思,令我定。 阿难! 但法自然,有乐者便得定心。 阿难! 有定者不应思,令我见如实、知如真。 阿难! 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 阿难! 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不应思,令我厌。 阿难! 但法自然,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 阿难! 有厌者不应思,令我无欲。 阿难! 但法自然,有厌者便得无欲。 阿难! 有无欲者不应思,令我解脱。 阿难! 但法自然,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 「阿难! 是为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心。 阿难! 多闻圣弟子有定心者便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阿难! 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 佛说如是。 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不思经第二竟(四百五十字) (四四)中阿含习相应品念经第三(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多忘无正智,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念经第三竟(一百五十一字) (四五)中阿含习相应品惭愧经第四(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无惭无愧,便害爱恭敬;若无爱恭敬,便害其信;若无其信,便害正思惟;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 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惭愧经第四竟(二百四字) (四六)中阿含习相应品惭愧经第五(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 若比丘无惭无愧,便害爱恭敬;若无爱恭敬,便害其信;若无其信,便害正思惟;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诸贤! 犹如有树,若害外皮,则内皮不成,内皮不成,则茎、干、心、节、枝、叶、华、实皆不得成。 诸贤! 当知比丘亦复如是,若无惭无愧,便害爱恭敬;若无爱恭敬,便害其信;若无其信,便害正思惟;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诸贤! 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诸贤! 犹如有树,不害外皮,则内皮得成,内皮得成,则茎、干、心、节、枝、叶、华、实皆得成就。 诸贤! 当知比丘亦复如是,若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惭愧经第五竟(四百六十二字) (四七)中阿含习相应品戒经第六(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犯戒,便害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若比丘持戒,便习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戒经第六竟(一百一十字) (四八)中阿含习相应品戒经第七(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 若比丘犯戒,便害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诸贤! 犹如有树,若害根者,则茎、干、心、节、枝、叶、华、实皆不得成。 诸贤! 当知比丘亦复如是,若有犯戒,便害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诸贤! 若比丘持戒,便习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诸贤! 犹如有树,若不害根者,则茎、干、心、节、枝、叶、华、实皆得成就。 诸贤! 当知比丘亦复如是,若有持戒,便习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 尊者舍梨子所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尊者舍梨子所说,欢喜奉行。 戒经第七竟(三百九字) (四九)中阿含习相应品恭敬经第八(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当行恭敬及善观,敬重诸梵行人。 若比丘不行恭敬、不善观、不敬重诸梵行已,具威仪法者,必无是处。 不具威仪法已,具学法者,必无是处。 不具学法已,具戒身者,必无是处。 不具戒身已,具定身者,必无是处。 不具定身已,具慧身者,必无是处。 不具慧身已,具解脱身者,必无是处。 不具解脱身已,具解脱知见身者,必无是处。 不具解脱知见身已,具涅槃者,必无是处。 「若比丘行恭敬及善观,敬重诸梵行已,具威仪法者,必有是处。 具威仪法已,具学法者,必有是处。 具学法已,具戒身者,必有是处。 具戒身已,具定身者,必有是处。 具定身已,具慧身者,必有是处。 具慧身已,具解脱身者,必有是处。 具解脱身已,具解脱知见身者,必有是处。 具解脱知见身已,具涅槃者,必有是处。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恭敬经第八竟(三百字) (五〇)中阿含习相应品恭敬经第九(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比丘当行恭敬及善观,敬重诸梵行人。 若比丘不行恭敬、不善观、不敬重诸梵行已,具威仪法者,必无是处。 不具威仪法已,具学法者,必无是处。 不具学法已,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不具解脱已,具涅槃者,必无是处。 「若比丘行恭敬及善观,敬重诸梵行已,具威仪法者,必有是处。 具威仪法已,具学法者,必有是处。 具学法已,具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具解脱已,具涅槃者,必有是处。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恭敬经第九竟(二百一十七字) (五一)中阿含习相应品本际经第十(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生有爱,便可得知,所因有爱。 有爱者,则有习,非无习。 何谓有爱习? 答曰无明为习。 无明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无明习? 答曰五葢为习。 五葢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五葢习? 答曰三恶行为习。 三恶行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三恶行习? 答曰不护诸根为习。 不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不护诸根习? 答曰不正念、不正智为习。 不正念、不正智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不正念、不正智习? 答曰不正思惟为习。 不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不正思惟习? 答曰不信为习。 不信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不信习? 答曰闻恶法为习。 闻恶法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闻恶法习? 答曰亲近恶知识为习。 亲近恶知识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亲近恶知识习? 答曰恶人为习。 」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 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 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 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 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 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 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 具三恶行已,便具五葢。 具五葢已,便具无明。 具无明已,便具有爱。 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明、解脱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明、解脱习? 答曰七觉支为习。 七觉支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七觉支习? 答曰四念处为习。 四念处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四念处习? 答曰三妙行为习。 三妙行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三妙行习? 答曰护诸根为习。 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护诸根习? 答曰正念、正智为习。 正念、正智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正念、正智习? 答曰正思惟为习。 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正思惟习? 答曰信为习。 信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信习? 答曰闻善法为习。 闻善法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闻善法习? 答曰亲近善知识为习。 亲近善知识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亲近善知识习? 答曰善人为习。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 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 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 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 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 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 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 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 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 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本际经第十竟(七百五十四字) (五二)中阿含习相应品食经第十一(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生有爱,便可得知,所因有爱。 有爱者,则有食,非无食。 何谓有爱食? 答曰无明为食。 无明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无明食? 答曰五盖为食。 五盖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五盖食? 答曰三恶行为食。 三恶行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三恶行食? 答曰不护诸根为食。 不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护诸根食? 答曰不正念、不正智为食。 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正念、不正智食? 答曰不正思惟为食。 不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正思惟食? 答曰不信为食。 不信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信食? 答曰闻恶法为食。 闻恶法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闻恶法食? 答曰亲近恶知识为食。 亲近恶知识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亲近恶知识食? 答曰恶人为食。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 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 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 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 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 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 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 具三恶行已,便具五葢。 具五葢已,便具无明。 具无明已,便具有爱。 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大海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大海食? 答曰大河为食。 大河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大河食? 答曰小河为食。 小河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小河食? 答曰大川为食。 大川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大川食? 答曰小川为食。 小川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小川食? 答曰山岩溪涧、平泽为食。 山岩溪涧、平泽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山岩溪涧、平泽食? 答曰雨为食。 有时大雨,大雨已,则山岩溪涧、平泽水满。 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已,则小川满。 小川满已,则大川满。 大川满已,则小河满。 小河满已,则大河满。 大河满已,则大海满。 如是彼大海展转成满。 「如是有爱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有爱食? 答曰无明为食。 无明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无明食? 答曰五盖为食。 五盖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五盖食? 答曰三恶行为食。 三恶行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三恶行食? 答曰不护诸根为食。 不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护诸根食? 答曰不正念、不正智为食。 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正念、不正智食? 答曰不正思惟为食。 不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正思惟食? 答曰不信为食。 不信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信食? 答曰闻恶法为食。 闻恶法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闻恶法食? 答曰亲近恶知识为食。 亲近恶知识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亲近恶知识食? 答曰恶人为食。 「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 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 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 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 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 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 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 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 具五盖已,便具无明。 具无明已,便具有爱。 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明、解脱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明、解脱食? 答曰七觉支为食。 七觉支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七觉支食? 答曰四念处为食。 四念处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四念处食? 答曰三妙行为食。 三妙行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三妙行食? 答曰护诸根为食。 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护诸根食? 答曰正念、正智为食。 正念、正智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正念、正智食? 答曰正思惟为食。 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正思惟食? 答曰信为食。 信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信食? 答曰闻善法为食。 闻善法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闻善法食? 答曰亲近善知识为食。 亲近善知识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亲近善知识食? 答曰善人为食。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 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 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 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 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 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 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 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 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 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 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大海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大海食? 答曰大河为食。 大河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大河食? 答曰小河为食。 小河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小河食? 答曰大川为食。 大川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大川食? 答曰小川为食。 小川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小川食? 答曰山岩溪涧、平泽为食。 山岩溪涧、平泽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山岩溪涧、平泽食? 答曰雨为食。 有时大雨,大雨已,则山岩溪涧、平泽水满。 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已,则小川满。 小川满已,则大川满。 大川满已,则小河满。 小河满已,则大河满。 大河满已,则大海满。 如是彼大海展转成满。 「如是明、解脱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明、解脱食? 答曰七觉支为食。 七觉支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七觉支食? 答曰四念处为食。 四念处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四念处食? 答曰三妙行为食。 三妙行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三妙行食? 答曰护诸根为食。 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护诸根食? 答曰正念、正智为食。 正念、正智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正念、正智食? 答曰正思惟为食。 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正思惟食? 答曰信为食。 信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信食? 答曰闻善法为食。 闻善法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闻善法食? 答曰亲近善知识为食。 亲近善知识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亲近善知识食? 答曰善人为食。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 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 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 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 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 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 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 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 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 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 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食经第十一竟(一千八百三十三字) (五三)中阿含习相应品食经第十二(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爱者,其本际不可知,本无有爱,然今生有爱,便可得知,所因有爱。 有爱者,则有食,非无食。 何谓有爱食? 答曰无明为食。 无明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无明食? 答曰五盖为食。 五盖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五盖食? 答曰三恶行为食。 三恶行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三恶行食? 答曰不护诸根为食。 不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护诸根食? 答曰不正念、不正智为食。 不正念、不正智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正念、不正智食? 答曰不正思惟为食。 不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正思惟食? 答曰不信为食。 不信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不信食? 答曰闻恶法为食。 闻恶法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闻恶法食? 答曰亲近恶知识为食。 亲近恶知识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亲近恶知识食? 答曰恶人为食。 「大海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大海食? 答曰雨为食。 有时大雨,大雨已则山岩溪涧、平泽水满。 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已,则小川满。 小川满已,则大川满。 大川满已,则小河满。 小河满已,则大河满。 大河满已,则大海满。 如是彼大海展转成满。 「如是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 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 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 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 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 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 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 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 具五葢已,便具无明。 具无明已,便具有爱。 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 「明、解脱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明、解脱食? 答曰七觉支为食。 七觉支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七觉支食? 答曰四念处为食。 四念处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四念处食? 答曰三妙行为食。 三妙行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三妙行食? 答曰护诸根为食。 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护诸根食? 答曰正念、正智为食。 正念、正智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正念、正智食? 答曰正思惟为食。 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正思惟食? 答曰信为食。 信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信食? 答曰闻善法为食。 闻善法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闻善法食? 答曰亲近善知识为食。 亲近善知识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亲近善知识食? 答曰善人为食。 「大海亦有食,非无食。 何谓大海食? 答曰雨为食。 有时大雨,大雨已,则山岩溪涧、平泽水满。 山岩溪涧、平泽水满已,则小川满。 小川满已,则大川满。 大川满已,则小河满。 小河满已,则大河满。 大河满已,则大海满。 如是彼大海展转成满。 「如是善人具已,便具亲近善知识。 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 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 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 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 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 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 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 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 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 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食经第十二竟(九百三十字) (五四)中阿含习相应品尽智经第十三(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摩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知有见者,便得漏尽,非不知,非不见。 云何知见便得漏尽? 谓知见苦如真,便得漏尽。 知见苦习、知见苦灭、知见苦灭道如真,便得漏尽。 尽智有习,非无习。 何谓尽智习? 答曰解脱为习。 解脱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解脱习? 答曰无欲为习。 无欲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无欲习? 答曰厌为习。 厌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厌习? 答曰见如实、知如真为习。 见如实、知如真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见如实、知如真习? 答曰定为习。 定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定习? 答曰乐为习。 乐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乐习? 答曰止为习。 止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止习? 答曰喜为习。 喜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喜习? 答曰欢悦为习。 欢悦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欢悦习? 答曰不悔为习。 不悔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不悔习? 答曰护戒为习。 护戒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护戒习? 答曰护诸根为习。 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护诸根习? 答曰正念、正智为习。 正念、正智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正念、正智习? 答曰正思惟为习。 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正思惟习? 答曰信为习。 信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信习? 答曰观法忍为习。 观法忍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观法忍习? 答曰翫诵法为习。 翫诵法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翫诵法习? 答曰受持法为习。 受持法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受持法习? 答曰观法义为习。 观法义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观法义习? 答曰耳界为习。 耳界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耳界习? 答曰闻善法为习。 闻善法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闻善法习? 答曰往诣为习。 往诣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往诣习? 答曰奉事为习。 「若有奉事善知识者,未闻便闻,已闻便利,如是善知识若不奉事者,便害奉事习。 若无奉事,便害往诣习。 若无往诣,便害闻善法习。 若不闻善法,便害耳界习。 若无耳界,便害观法义习。 若无观法义,便害受持法习。 若无受持法,便害翫诵法习。 若无翫诵法,便害观法忍习。 若无观法忍,便害信习。 若无信,便害正思惟习。 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习。 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 若无解脱,便害尽智习。 「若奉事善知识者,未闻便闻,已闻便利,如是善知识,若奉事者,便习奉事。 若有奉事,便习往诣。 若有往诣,便习闻善法。 若有闻善法,便习耳界。 若有耳界,便习观法义。 若有观法义,便习受持法。 若有受持法,便习翫诵法。 若有翫诵法,便习观法忍。 若有观法忍,便习信。 若有信,便习正思惟。 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 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 若有解脱,便习尽智。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尽智经第十三竟(八百六十八字) (五五)中阿含习相应品涅槃经第十四(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涅槃有习,非无习。 何谓涅槃习? 答曰解脱为习。 解脱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解脱习? 答曰无欲为习。 无欲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无欲习? 答曰厌为习。 厌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厌习? 答曰见如实、知如真为习。 见如实、知如真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见如实、知如真习? 答曰定为习。 定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定习? 答曰乐为习。 乐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乐习? 答曰止为习。 止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止习? 答曰喜为习。 喜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喜习? 答曰欢悦为习。 欢悦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欢悦习? 答曰不悔为习。 不悔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不悔习? 答曰护戒为习。 护戒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护戒习? 答曰护诸根为习。 护诸根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护诸根习? 答曰正念、正智为习。 正念、正智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正念、正智习? 答曰正思惟为习。 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正思惟习? 答曰信为习。 信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信习? 答曰苦为习。 苦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苦习? 答曰老死为习。 老死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老死习? 答曰生为习。 生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生习? 答曰有为习。 有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有习? 答曰受为习。 受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受习? 答曰爱为习。 爱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爱习? 答曰觉为习。 觉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觉习? 答曰更乐为习。 更乐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更乐习? 答曰六处为习。 六处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六处习? 答曰名色为习。 名色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名色习? 答曰识为习。 识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识习? 答曰行为习。 行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行习? 答曰无明为习。 「是为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处,缘六处更乐,缘更乐觉,缘觉爱、缘爱受,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缘老死苦。 习苦,便有信。 习信,便有正思惟。 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 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 习解脱,便得涅槃。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涅槃经第十四竟(六百六十三字) (五六)中阿含习相应品弥醯经第十五(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摩竭陀国,在阇斗村莽[木*奈]林窟。 尔时,尊者弥醯为奉侍者。 于是,尊者弥醯过夜平旦,着衣持鉢,入阇斗村而行乞食。 乞食已竟,往至金鞞河边,见地平正,名好[木*奈]林,金鞞河水极妙可乐,清泉徐流,冷暖和适,见已欢喜,便作是念:「此地平正,名好[木*奈]林,金鞞河水极妙可乐,清泉徐流,冷暖和适,若族姓子欲学断者,当于此处,我亦有所断,宁可在此静处学断耶? 」 于是,弥醯食讫,中后举衣鉢已,澡洗手足,以尼师檀着于肩上,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 我今平旦着衣持鉢,入阇斗村而行乞食。 乞食已竟,往至金鞞河边,见地平正,名好[木*奈]林,金鞞河水极妙可乐,清泉徐流,冷暖和适,我见喜已,便作是念:『此地平正,名好[木*奈]林,金鞞河水极妙可乐,清泉徐流,冷暖和适,若族姓子欲学断者,当于此处,我亦有所断,宁可在此静处学断耶? 』世尊! 我今欲往至彼[木*奈]林静处学断。 」 尔时,世尊告曰:「弥醯! 汝今知不? 我独无人,无有侍者,汝可小住,须比丘来为吾侍者,汝便可去,至彼[木*奈]林静处而学。 」 尊者弥醯乃至再三白曰:「世尊! 我今欲往至彼[木*奈]林静处学断。 」 世尊亦复再三告曰:「弥醯! 汝今知不? 我独无人,无有侍者,汝可小住,须比丘来为吾侍者,汝便可去,至彼[木*奈]林静处而学。 」 弥醯复白曰:「世尊无为无作,亦无所观。 世尊! 我有为有作而有所观。 世尊! 我至彼[木*奈]林静处学断。 」 世尊告曰:「弥醯! 汝欲求断者,我复何言? 弥醯! 汝去,随意所欲。 」于是,尊者弥醯闻佛所说,善受善持而善诵习,即礼佛足,绕三匝而去,诣彼[木*奈]林。 入林中已,至一树下,敷尼师檀,结加趺坐。 尊者弥醯住[木*奈]林中便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与害念,彼由此故便念世尊。 于是,弥醯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 我至[木*奈]林,于静处坐便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与害念,我由此故便念世尊。 」 世尊告曰:「弥醯! 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有五习法。 云何为五? 弥醯! 比丘者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 弥醯! 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一习法。 复次,弥醯! 比丘者,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弥醯! 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二习法。 复次,弥醯! 比丘者,谓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渐损、说不乐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得如是比沙门所说,具得易,不难得。 弥醯! 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三习法。 复次,弥醯! 比丘者,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捨方便。 弥醯! 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四习法。 复次,弥醯! 比丘者,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是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 弥醯! 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五习法。 「彼有此五习法已,复修四法。 云何为四? 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 弥醯! 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弥醯! 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得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渐损、说不乐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得如是比沙门所说,具得易,不难得。 「弥醯! 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捨方便。 弥醯! 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 弥醯! 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 弥醯! 若比丘得无常想者,必得无我想。 弥醯! 若比丘得无我想者,便于现法断一切我慢,得息、灭、尽、无为、涅槃。 」 佛说如是。 尊者弥醯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弥醯经第十五竟(千三百二十三字) (五七)中阿含习相应品即为比丘说经第十六(初一日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有五习法。 云何为五? 比丘! 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一习法。 复次,比丘! 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二习法。 复次,比丘! 谓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渐损、说不乐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得如是比沙门所说,具得易,不难得,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三习法。 复次,比丘! 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捨方便,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四习法。 复次,比丘! 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心解脱未熟,欲令熟者,是谓第五习法。 「彼有此五习法已,复修四法。 云何为四? 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 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得所可说圣有义,令心柔软,使心无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渐损、说不乐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燕坐、说缘起,得如是比沙门所说,具得易,不难得。 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捨方便。 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 若比丘自善知识与善知识俱,善知识共和合,当知必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 若比丘得无常想者,必得无我想,若比丘得无我想者,便于现法断一切我慢,得息、灭、尽、无为、涅槃。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即为比丘说经第十六竟(六百八十三字) 中阿含经卷第十(九千七百五十六字)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5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