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内容: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一四五)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第四(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尊者阿难游王舍城。 尔时,摩竭陀大臣雨势治王舍城,为防跋耆故。 于是,摩竭陀大臣雨势遣瞿默目揵连田作人,往至竹林加兰哆园。 尔时,尊者阿难过夜平旦,着衣持鉢,为乞食故,入王舍城。 于是,尊者阿难作是念:「且置王舍城乞食,我宁可往诣瞿默目揵连田作人所。 」于是,尊者阿难往诣瞿默目揵连田作人所。 梵志瞿默目揵连遥见尊者阿难来,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尊者阿难,白曰:「善来,阿难! 久不来此,可坐此座。 」尊者阿难即坐彼座。 梵志瞿默目揵连与尊者阿难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阿难! 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 尊者阿难报曰:「目揵连! 汝便可问,我闻当思。 」 则便问曰:「阿难! 颇有一比丘与沙门瞿昙等耶? 」 尊者阿难与梵志瞿默目揵连共论此事时,尔时,摩竭陀大臣雨势慰劳田作人,往诣梵志瞿默目揵连田作人所。 摩竭陀大臣雨势遥见尊者阿难坐在梵志瞿默目揵连田作人中,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问曰:「阿难! 与梵志瞿默目揵连共论何事,以何事故共会此耶? 」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 梵志瞿默目揵连问我:『阿难! 颇有一比丘与沙门瞿昙等耶? 』」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 云何答彼? 」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 都无一比丘与世尊等等。 」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唯然,阿难! 无一比丘与世尊等等。 颇有一比丘为沙门瞿昙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耶? 」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 都无一比丘为世尊所知、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 」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 唯然。 无一比丘与沙门瞿昙等等;亦无一比丘为沙门瞿昙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者。 颇有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耶? 」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 亦无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 」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 唯然。 无一比丘与沙门瞿昙等等;亦无一比丘为沙门瞿昙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者;亦无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汝等今所依者。 阿难! 若尔者,汝等无所依,共和合、不诤、安隐,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乐游行,如沙门瞿昙在时耶? 」 尊者阿难告曰:「雨势! 汝莫作是说,言我等无所依。 所以者何? 我等有所依耳。 」 摩竭陀大臣雨势白曰:「阿难! 前后所说何不相应? 阿难向如是说:『无一比丘与世尊等等;亦无一比丘为世尊所知、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亦无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 』阿难! 何因何缘,今说我有所依耶? 」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 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 雨势! 我等若依村邑游行,十五日说从解脱时,集坐一处。 若有比丘知法者,我等请彼比丘为我等说法。 若彼众清净者,我等一切欢喜奉行彼比丘所说。 若彼众不清净者,随法所说,我等教作是。 」 摩竭陀大臣雨势白曰:「阿难! 非汝等教作是,但法教作是。 阿难! 如是少法、多法可得久住者,如是阿难等共和合、不诤、安隐,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乐游行,如沙门瞿昙在时。 」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 颇有可尊敬耶? 」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 有可尊敬。 」 雨势白曰:「阿难! 前后所说何不相应? 阿难向如是说:『无一比丘与世尊共等等;亦无一比丘为世尊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亦无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 』阿难! 汝何因何缘,今说有可尊敬耶? 」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 世尊知、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有十法而可尊敬,我等若见比丘有此十法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云何为十? 雨势! 比丘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雨势! 我等若见比丘极行增上戒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 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 所谓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如是诸法广学,多闻诵习至千,意所推观,明见深远。 雨势! 我等若见比丘极多闻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 比丘作善知识,作善朋友,作善伴党。 雨势! 我等若见比丘极善知识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 比丘乐住远离,成就二远离,身及心也。 雨势! 我等若见比丘极乐住远离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 比丘乐于燕坐,内行正止,亦不离伺,成就于观,增长空行。 雨势! 我等若见比丘极乐燕坐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 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鉢俱,行无顾恋。 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如是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鉢俱,行无顾恋。 雨势! 我等若见比丘极知足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 比丘常行于念,成就正念,久所曾习,久所曾闻,恒忆不忘。 雨势! 我等若见比丘极有正念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 比丘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捨方便。 雨势! 我等若见比丘极精懃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 比丘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 雨势! 我等若见比丘极行慧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复次,雨势! 比丘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雨势! 我等若见比丘诸漏尽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雨势! 世尊知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此十法而可尊敬。 雨势! 我等若见比丘行此十法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于是,彼大众放高大音声:『可修直道,非不可修,若修直道,非不可修者,随世中阿罗诃爱敬、尊重、供养、礼事。 若诸尊可修直道而能修者,是故世中阿罗诃爱敬、尊重、供养、礼事。 』」 于是,摩竭陀大臣雨势及其眷属问曰:「阿难! 今游何处? 」 尊者阿难答曰:「我今游行此王舍城竹林加兰哆园。 」 「阿难! 竹林加兰哆园至可爱乐,政顿可喜,昼不喧閙,夜则静寂,无有蚊虻,亦无蝇蚤,不寒不热。 阿难! 乐住竹林加兰哆园耶? 」 尊者阿难答曰:「如是。 雨势! 如是。 雨势! 竹林加兰哆园至可爱乐,政顿可喜,昼不喧閙,夜则静寂,无有蚊虻,亦无蝇蚤,不寒不热。 雨势! 我乐住竹林加兰哆园中。 所以者何? 以世尊拥护故。 」 是时,婆难大将在彼众中。 婆难大将白曰:「如是。 雨势! 如是。 雨势! 竹林加兰哆园至可爱乐,政顿可喜,昼不喧閙,夜则静寂,无有蚊虻,亦无蝇蚤,不寒不热,彼尊者乐住竹林加兰哆园。 所以者何? 此尊者行伺、乐伺故。 」 摩竭陀大臣雨势闻已,语曰:「婆难大将! 沙门瞿昙昔时游行金鞞罗乐园中,婆难大将! 尔时我数往诣彼,见沙门瞿昙。 所以者何? 沙门瞿昙行伺、乐伺,称叹一切伺。 」 尊者阿难闻已,告曰:「雨势! 莫作是说,沙门瞿昙称说一切伺。 所以者何? 世尊或称说伺,或不称说。 」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 沙门瞿昙不称说伺,不称说何等伺? 」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 或有一贪欲所缠而起贪欲,不知出要如真,彼为贪欲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 雨势! 是谓第一伺,世尊不称说。 复次,雨势! 或有一瞋恚所缠而起瞋恚,不知出要如真,彼为瞋恚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 雨势! 是谓第二伺,世尊不称说。 复次,雨势! 睡眠所缠而起睡眠,不知出要如真,彼为睡眠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 雨势! 是谓第三伺,世尊不称说。 复次,雨势! 疑惑所缠而起疑惑,不知出要如真,彼为疑惑所障碍故,伺、增伺而重伺。 雨势! 是谓第四伺,世尊不称说。 雨势! 世尊不称说此四伺。 」 摩竭陀大臣雨势白曰:「阿难! 此四伺可增可增处,沙门瞿昙不称说。 所以者何? 正尽觉故。 」 摩竭陀大臣雨势复问曰:「阿难! 何等伺沙门瞿昙所称说? 」 尊者阿难答曰:「雨势! 比丘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雨势! 世尊称说此四伺。 」 摩竭陀大臣雨势白曰:「阿难! 此四伺可称可称处,沙门瞿昙所称。 所以者何? 以正尽觉故。 阿难! 我事烦猥,请退还归。 」 尊者阿难告曰:「欲还随意。 」 于是,摩竭陀大臣雨势闻尊者阿难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坐起,绕尊者阿难三匝而去。 是时,梵志瞿默目揵连于摩竭陀大臣雨势去后不久,白曰:「阿难! 我所问事,都不答耶? 」 尊者阿难告曰:「目揵连! 我实不答。 」 梵志瞿默目揵连白曰:「阿难! 我更有所问,听我问耶? 」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 汝便可问,我闻当思。 」 梵志瞿默目揵连即问曰:「阿难! 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 有何胜如? 」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 若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 梵志瞿默目揵连白曰:「阿难! 可在此食。 」尊者阿难默然而受。 梵志瞿默目揵连知默然受已,即从坐起,自行澡水,极美净妙,种种丰饶食噉含消,自手斟酌,极令饱满,食讫举器,行澡水竟,取一小床,别坐听法。 尊者阿难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 尊者阿难所说如是。 摩竭陀大臣雨势眷属及梵志瞿默目揵连,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 瞿默目揵连经第四竟(三千一百四十三字) (一四六)中阿含梵志品象迹喻经第五(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卑卢异学平旦则从舍卫国出,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 佛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 卑卢异学,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坐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尔时,生闻梵志乘极好白乘,与五百弟子俱,以平旦时从舍卫出,至无事处,欲教弟子讽读经书。 生闻梵志遥见卑卢异学来,便问:「婆蹉! 晨起从何处来? 」 卑卢异学答曰:「梵志! 我见世尊礼事、供养来。 」 生闻梵志问曰:「婆蹉! 颇知沙门瞿昙空安静处学智慧耶? 」 卑卢异学答曰:「梵志! 何等人可知世尊空安静处学智慧耶? 梵志! 若知世尊空安静处学智慧者,亦当如彼。 但,梵志! 我所读书有四句义,因四句义,我必信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梵志! 譬善象师游无事处,于树林间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 梵志! 我亦如是,我所读书有四句义,因四句义,我必信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云何四句义? 梵志! 智慧刹利论士多闻决定,能伏世人,无所不知,则以诸见造作文章,行于世间。 彼作是念:『我往沙门瞿昙所,问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当复重问,若不能答,便伏捨去。 』彼闻世尊游某村邑,便往彼所,见世尊已,尚不敢问,况复能伏? 梵志! 我所读书,用得如此第一句义,我因此义,必信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如是智慧梵志、智慧居士、智慧沙门论士多闻决定,能伏世人,无所不知,则以诸见造作文章,行于世间。 彼作是念:『我往沙门瞿昙所,问如是如是事,若能答者,当复重问,若不能答,便伏捨去。 』彼闻世尊游某村邑,便往彼所,见世尊已,尚不敢问,况复能伏? 梵志! 我所读书,用得如此第四句义,我因此义,必信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梵志! 我所读书有此四句义,我因此四句义故,必信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 生闻梵志语曰:「婆蹉! 汝大供养沙门瞿昙,所因所缘,欢喜奉行。 」 卑卢异学答曰:「梵志! 如是,如是。 我极供养于彼世尊,亦极称誉,一切世间亦应供养。 」 彼时,生闻梵志闻此义已,即从乘下,右膝着地,叉手向于胜林给孤独园,再三作礼:「南无如来、无所着、等正觉。 」如是至三已,还乘极好白乘,往诣胜林给孤独园。 到彼乘地,即便下乘,步进诣佛,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生闻梵志向与卑卢异学所共论事尽向佛说,世尊闻已,告曰:「梵志! 卑卢异学说象迹喻,犹不善作,亦不具足,如象迹喻善作具足者,今为汝说,当善听之。 梵志! 譬善象师游无事处,于树林间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 梵志! 彼善象师或不信者,于此林中复有母象,名加梨[少/兔],身极高大,彼有此迹。 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 「梵志! 彼善象师或复不信,于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加罗梨,身极高大,彼有此迹。 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 梵志! 彼善象师或复不信,于此林中更有母象,名婆惒[少/兔],身极高大,彼有此迹。 即寻此迹,复见大象迹,见已,必信彼象极大而有此迹。 彼寻此迹已,见大象迹,大象迹方极长极广,周匝遍着,正深入地,及见彼象,或去或来,或住或走,或立或卧,见彼象已,便作是念:『若有此迹,必是大象。 』 「梵志! 如是。 若世中出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乃至天、人,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彼所说法,或居士、居士子,闻已得信,于如来正法、律彼得信已,便作是念:『在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 我今在家,为鏁所鏁,不得尽形寿净修梵行,我宁可捨于少财物及多财物,捨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捨家、无家、学道。 』 「彼于后时,捨少财物及多财物,捨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捨家、无家、学道。 彼出家已,捨亲族相,受比丘要,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 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 「彼离杀、断杀,弃捨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蜫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 彼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恡,不望其报,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 彼离非梵行、断非梵行,懃修梵行,精懃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 「彼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净除其心。 彼离两舌、断于两舌,行不两舌,不破坏他,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说群党事,彼于两舌净除其心。 彼离麤言、断于麤言。 若有所言,辞气麤[麸-夫+黄],恶声逆耳,众所不憙,众所不爱,使他苦恼,令不得定,断如是言。 若有所言,清和柔润,顺耳入心,可憙可爱,使他安隐,言声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说如是言,彼于麤言净除其心。 彼离绮语、断于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随时得宜,善教善诃,彼于绮语净除其心。 「彼离治生、断于治生、弃捨称量及斗斛,亦不受货,不缚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于人,彼于治生净除其心。 彼离受寡妇、童女,断受寡妇、童女。 彼于受寡妇、童女净除其心。 彼离受奴婢、断受奴婢,彼于受奴婢净除其心。 彼离受象、马、牛、羊,断受象、马、牛、羊,彼于受象、马、牛、羊净除其心。 彼离受鸡、猪,断受鸡、猪,彼于受鸡、猪净除其心。 彼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肆,彼于受田业、店肆净除其心。 彼离受生稻、麦、豆,断受生稻、麦、豆,彼于受生稻、麦、豆净除其心。 「彼离酒、断酒,彼于饮酒净除其心。 彼离高广大床、断高广大床,彼于高广大床净除其心。 彼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花鬘、璎珞、涂香、脂粉,彼于华鬘、璎珞、涂香、脂粉净除其心。 彼离歌舞、倡妓及往观听,断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彼于歌舞、倡妓及往观听净除其心。 彼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彼于受生色、像宝净除其心。 彼离过中食,断过中食,一食、不夜食、学时食,彼于过中食净除其心。 「彼已成就此圣戒聚,复行极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随所游至,与衣鉢俱,行无顾恋,犹如鹰鸟,与两翅俱,飞翔空中。 彼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复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 若眼见色,然不受想,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 心中不生贪伺、忧慼、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 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想,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 心中不生贪伺、忧慼、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彼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复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鉢,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彼已成就此圣戒聚,及极知足,守护诸根,正知出入,复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靖处、山岩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或在塚间。 彼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加趺坐,正身正愿,返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 「如是瞋恚、睡眠、调悔、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彼于疑惑净除其心。 彼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逮初禅成就游。 梵志! 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 然彼不以此为讫,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彼觉观已息,内靖、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逮第二禅成就游。 梵志! 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 然彼不以此为讫,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 「彼离喜欲,捨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捨、念、乐住、空,逮第三禅成就游。 梵志! 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 然彼不以此为讫,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彼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捨念、清净,逮第四禅成就游。 梵志! 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 然彼不以此为讫,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 「彼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 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 知此漏如真,知此漏习,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 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梵志! 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 彼以此为讫,世尊。 如来。 无所着。 等正觉,世尊所说法善,如来弟子圣众善趣。 梵志! 于意云何? 如是象迹喻善作具足耶? 」 生闻梵志答曰:「唯然。 瞿昙! 如是象迹喻善作具足。 」 生闻梵志白曰:「世尊! 我已知。 善逝! 我已解。 世尊! 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 佛说如是。 生闻梵志及卑卢异学,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象迹喻经第五竟(二千九百八十八字) (一四七)中阿含梵志品闻德经第六(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生闻梵志中后彷徉,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 我欲有所问,听乃敢陈。 」 世尊告曰:「梵志! 恣汝所问。 」 生闻梵志即便问曰:「沙门瞿昙弟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学道,以何义故博闻诵习耶? 」 世尊答曰:「梵志! 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学道,所以博闻诵习,欲自调御,欲自息止,自求灭讫。 梵志! 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学道,以此义故博闻诵习。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博闻诵习有差别耶? 博闻诵习有功德耶? 」 世尊答曰:「梵志,博闻诵习而有差别,博闻诵习则有功德。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博闻诵习有何差别,有何德耶? 」 世尊答曰:「梵志! 多闻圣弟子昼日作业,欲得其利,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已,然不忧慼、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昼日作业,欲得其利,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已,然不忧慼、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所有爱念,异无散解,不复相应,与别离已,然不忧慼、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所有爱念,异无散解,不复相应,与别离已,然不忧慼、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念出家学道。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念出家学道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捨家、无家、学道。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捨家、无家、学道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堪耐不乐,生不乐已,心终不着。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堪耐不乐,生不乐已,心终不着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堪耐恐怖,生恐怖已,心终不着。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堪耐恐怖,生恐怖已,心终不着,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若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害念,为此三恶不善念已,心终不着。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若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害念,为此三恶不善念已,心终不着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则得苦边。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则得苦边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则得苦边。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则得苦边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五下分结尽,生彼间已,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五下分结尽,生彼间已,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慧观断漏而知漏。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慧观断漏而知漏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 多闻圣弟子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梵志! 若多闻圣弟子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者,梵志! 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 生闻梵志复问世尊:「此博闻诵习有此差别,有此功德,颇更有差别,更有功德,最上、最妙、最胜耶? 」 世尊答曰:「梵志! 此博闻诵习有此差别,有此功德,更无差别,更无功德,最上、最妙、最胜者。 」 生闻梵志白曰:「世尊! 我已知。 善逝! 我已解。 世尊! 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 佛说如是。 生闻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德经第六竟(一千六百九字) (一四八)中阿含梵志品何苦经第七(第三念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生闻梵志中后彷徉,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 我欲有所问,听乃敢陈。 」 世尊告曰:「梵志! 恣汝所问。 」 生闻梵志即便问曰:「瞿昙! 在家者有何苦? 出家学道者有何苦耶? 」 世尊答曰:「梵志! 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出家学道者,以自在为苦。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在家者,云何以不自在为苦? 出家学道者,云何以自在为苦耶? 」 世尊答曰:「梵志! 若在家者,钱不增长,金、银、真珠、琉璃、水精悉不增长,畜牧、穀米及奴婢使亦不增长,尔时,在家忧苦愁慼。 因此故在家者多有忧苦,多怀愁慼。 梵志! 若出家学道者行随其欲,行随恚、痴,尔时,出家学道忧苦愁慼。 因此故出家学道者多有忧苦,多怀愁慼。 梵志! 如是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出家学道者,以自在为苦。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在家者有何乐? 出家学道者有何乐耶? 」 世尊答曰:「梵志! 在家者,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不自在为乐。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在家者,云何以自在为乐? 出家学道者,云何以不自在为乐耶? 」 世尊答曰:「梵志! 若在家者钱得增长,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皆得增长,畜牧、穀米及奴婢使亦得增长,尔时,在家快乐欢喜。 因此故在家者多快乐欢喜。 梵志! 出家学道者行不随欲,行不随恚、痴,尔时,出家学道快乐欢喜。 因此故出家学道者多快乐欢喜。 梵志! 如是在家者,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不自在为乐。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无利义? 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有利义? 」 世尊答曰:「梵志! 若天及人共诤者,必无利义,若天及人不诤者,必有利义。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云何天及人共诤者,必无利义? 云何天及人不诤者,必有利义耶? 」 世尊答曰:「梵志! 若时天及人斗诤怨憎者,尔时,天及人忧苦愁慼,因此故天及人多有忧苦,多怀愁慼。 梵志! 若时天及人不斗诤、不怨憎者,尔时,天及人快乐欢喜,因此故天及人多快乐、多欢喜。 梵志! 如是天及人共诤者,必无利义,天及人不诤者,必有利义。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不得饶益,必得其苦? 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 世尊答曰:「梵志! 若天及人行于非法及行恶者,必不得益,必得其苦。 若天及人能行如法,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天及人云何行于非法及行恶者,必不得益,必得其苦? 天及人云何行如法,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 世尊答曰:「梵志! 天及人身行非法及行恶,口、意行非法及行恶者,尔时,天及人必当减损,阿修罗必当兴盛。 梵志! 若天及人身行如法,守护其身,口、意行如法,守护口、意者,尔时,天及人必当兴盛,阿修罗必当减损。 梵志! 如是天及人行于非法及行恶者,必得不益,必得其苦。 梵志! 如是天及人能行如法,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云何观恶知识? 」 世尊答曰:「梵志! 当观恶知识犹如月也。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云何当观恶知识犹如月耶? 」 世尊答曰:「梵志! 如向尽月,日日稍减,宫殿亦减,光明亦减,形色亦减,日日尽去。 梵志! 有时月乃至于尽,都不复见。 梵志! 恶知识人于如来正法、律亦得其信,彼得信已,则于后时而不孝顺,亦不恭敬,所行不顺,不立正智,不趣向法次法,彼便失信,持戒、博闻、庶几、智慧亦复失之。 梵志! 有时此恶知识教灭善法,犹如月尽。 梵志! 如是当观恶知识犹如月也。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云何观善知识? 」 世尊答曰:「梵志! 当观善知识犹如月也。 」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 云何当观善知识犹如月耶? 」 世尊答曰:「梵志! 犹如月初生,少壮明净,日日增长。 梵志! 或时月十五日,其殿丰满。 梵志! 如是善知识于如来正法、律得信,彼得信已,而于后时孝顺恭敬,所行随顺,立于正智,趣向法次法,彼增长信,持戒、博闻、庶几、智慧亦复增长。 梵志! 有时彼善知识善法具足,如十五日月。 梵志! 如是当观善知识犹如月也。 」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譬如月无垢,游于虚空界, 一切世星宿,悉翳其光明。 如是信博闻,庶几无悭贪, 世间一切悭,悉翳施光明。 犹如有大龙,兴起云雷电, 雨下极滂沛,充满一切地。 如是信博闻,庶几无悭贪, 施饮食丰足,乐劝增广施。 如是极雷震,如天降时雨, 彼福雨广大,施主之所雨。 钱财多名誉,得生于善处, 彼当受于福,死已生天上。 」 佛说如是。 生闻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何苦经第七竟(一千四百二十五字)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九千一百六十五字)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