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内容: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一七八)心品猎师经第七(第四分别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猎师饲鹿,不如是心,令鹿得肥、得色、得力、得乐、长寿。 猎师饲鹿,如是心饲,唯欲近食,近食已,令憍恣放逸,放逸已,随猎师、猎师眷属,猎师饲鹿,如是心也。 「第一群鹿近食猎师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猎师、猎师眷属。 如是彼第一群鹿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第二群鹿而作是念:『第一群鹿近食猎师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猎师、猎师眷属,如是第一群鹿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我今宁可不食猎师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草饮水耶? 』第二群鹿作是念已,便捨猎师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草饮水。 彼春后月诸草水尽,身体极羸,气力衰退,便随猎师、猎师眷属。 如是彼第二群鹿亦复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第三群鹿亦作是念:『第一、第二群鹿一切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我今宁可离猎师、猎师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第三群鹿作是念已,便离猎师、猎师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彼猎师、猎师眷属便作是念:『第三群鹿甚奇谄黠,极谄黠。 所以者何? 食我食已,而不可得,我今宁可作长围罝,作长围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住止。 』猎师、猎师眷属作是念已,便作长围罝,作长围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住止,如是第三群鹿亦复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第四群鹿亦作是念:『第一、第二、第三群鹿一切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我今宁可依住猎师、猎师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第四群鹿作是念已,便依住猎师、猎师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便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彼猎师、猎师眷属复作是念:『第四群鹿甚奇勐俊,第一勐俊,若我逐彼,必不能得,余鹿则当恐怖惊散,我今宁可捨罝第四群鹿。 』猎师、猎师眷属作是念已,则便捨罝。 如是第四群鹿便得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比丘! 我说此喻,欲令解义,我今说此,当观其义。 猎师食者,当知五欲功德,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 猎师食者,当知是五欲功德也。 猎师者,当知是恶魔王也。 猎师眷属者,当知是魔王眷属也。 群鹿者,当知是沙门、梵志也。 第一沙门、梵志近食魔王食,世间信施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魔王、魔王眷属,如是第一沙门、梵志不脱魔王境界。 犹如第一群鹿近食猎师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猎师、猎师眷属,如是第一群鹿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当观彼第一沙门、梵志亦复如是。 「第二沙门、梵志亦作是念:『第一沙门、梵志近食魔王食,世间信施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魔王、魔王眷属,如是彼第一沙门、梵志不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 我今宁可捨世间信施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果及根。 』第二沙门、梵志作是念已,便捨世间信施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果及根。 彼春后月诸果根尽,身体极羸,气力衰退,衰退已,便心解脱、慧解脱衰退,心解脱、慧解脱衰退已,便随魔王、魔王眷属,如是第二沙门、梵志亦不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 犹如第二群鹿而作是念:『第一群鹿近食猎师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猎师、猎师眷属,如是第一群鹿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我今宁可捨猎师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草饮水耶? 』第二群鹿作是念已,便捨猎师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草饮水。 彼春后月诸草水尽,身体极羸,气力衰退,便随猎师、猎师眷属,如是第二群鹿亦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当观彼第二沙门、梵志亦复如是。 「第三沙门、梵志亦作是念:『第一、第二沙门、梵志一切不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我今宁可离魔王、魔王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不近食世间信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魔王、魔王眷属。 』第三沙门、梵志作是念已,便离魔王、魔王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便不近食世间信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魔王、魔王眷属。 然受持二见,有见及无见。 彼受此二见故,便随魔王、魔王眷属。 如是第三沙门、梵志亦不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 「犹如第三群鹿亦作是念:『第一、第二群鹿一切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我今宁可离猎师、猎师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第三群鹿作是念已,便离猎师、猎师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彼猎师、猎师眷属便作是念:『第三群鹿甚奇谄黠,极谄黠。 所以者何? 食我食已,而不可得,我今宁可作长围罝,作长围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住止。 』猎师、猎师眷属作是念已,便作长围罝,作长围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住止。 如是第三群鹿亦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所依者当知有见也。 住止者当知无见也。 当观彼第三沙门、梵志亦复如是。 「第四沙门、梵志亦作是念:『第一、第二、第三沙门、梵志一切不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我今宁可依住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不近食世间信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魔王、魔王眷属。 』第四沙门、梵志作是念已,便依住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不近食世间信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魔王、魔王眷属。 如是第四沙门、梵志便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 「犹如第四群鹿亦作是念:『第一、第二、第三群鹿一切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我今宁可依住猎师、猎师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第四群鹿作是念已,便依住猎师、猎师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彼猎师、猎师眷属复作是念:『第四群鹿甚奇俊勐,第一俊勐,若我逐彼,必不能得,余鹿则当恐怖惊散,我今宁可捨罝第四群鹿。 』彼猎师、猎师眷属作是念已,则便捨罝。 如是第四群鹿便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当观彼第四沙门、梵志亦复如是。 「比丘! 当学如是所依住止,令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何者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复次,何者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谓比丘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悲、喜心与捨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是谓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复次,何者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谓比丘度一切色想,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复次,何者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谓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知,是谓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比丘! 如是所依住正,命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当学如是。 」 佛说如是。 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猎师经第七竟(二千三百九十六字) (一七九)中阿含心品五支物主经第八(第四分别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五支物主平旦出舍卫国,往诣佛所,欲见世尊供养礼事,五支物主便作是念:「且置往见佛世尊,或能宴坐及诸尊比丘,我今宁可诣一娑逻末利异学园。 」于是,五支物主便至比道游戏欢乐,近巾头阿梨,往诣一娑逻末利异学园。 彼时,娑逻末利异学园中,有一异学沙门文祁子,在于彼中为大宗主,众人之师,众所敬重,统领大众五百异学师。 彼在扰乱众发高大音声,其声喧閙,说若干种畜生之论,谓论王、论贼、论斗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人、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邪道、论海中,如是比聚集,论若干种畜生之论。 异学沙门文祁子遥见五支物主来,便自勅己众,令默然住:「汝等默然,莫复语言,宜自收敛,此沙门瞿昙弟子五支物主来。 若有沙门瞿昙在家弟子居舍卫国者,无过于五支物主。 所以者何? 彼爱乐默然,称说默然,若彼见此众默然者,或能来前。 」彼时,异学沙门文祁子止己众已,自默然住。 于是,五支物主往诣异学沙门文祁子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异学沙门文祁子语曰:「物主! 若有四事,我施设彼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 云何为四? 身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 物主! 若有此四事者,我施设彼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 」 五支物主闻异学沙门文祁子所说,不是不非,从坐起去。 「如此所说,我自诣佛,当问此义。 」便往诣佛,稽首作礼,却坐一面,与异学沙门文祁子所共论者,尽向佛说。 世尊闻已,告曰:「物主! 如异学沙门文祁子所说,若当尔者,婴孩童子支节柔软,仰向卧眠,亦当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 物主! 婴孩童子尚无身想,况复作身恶业耶? 唯能动身。 物主! 婴孩童子,尚无口想,况复恶言耶? 唯能得啼。 物主! 婴孩童子,尚无命想,况复行邪命耶? 唯有呻吟。 物主! 婴孩童子,尚无念想,况复恶念耶? 唯念母乳。 物主! 若如异学沙门文祁子说者,如是婴孩童子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 「物主! 若有四事,我施设彼成就善、第一善,然非无上士,不得第一义,亦非质直沙门。 云何为四? 身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 物主! 若有此四事,我施设彼成就善、第一善,然非无上士,不得第一义,亦非质直沙门。 物主! 身业、口业者,我施设是戒;物主! 念者,我施设是心所有与心相随。 物主! 我说当知不善戒,当知不善戒从何而生? 当知不善戒何处灭无余? 何处败坏无余? 当知贤圣弟子云何行灭不善戒耶? 物主! 我说当知善戒,当知善戒从何而生? 当知善戒何处灭无余? 何处败坏无余? 当知贤圣弟子云何行灭善戒耶? 物主! 我说当知不善念,当知不善念从何而生,当知不善念何处灭无余? 何处败坏无余? 当知贤圣弟子云何行灭不善念耶? 物主! 我说当知善念,当知善念从何而生? 当知善念何处灭无余? 何处败坏无余? 当知贤圣弟子云何行灭善念耶? 「物主! 云何不善戒耶? 不善身行,不善口、意行,是谓不善戒。 物主! 此不善戒从何而生? 我说彼所从生,当知从心生。 云何为心? 若心有欲、有恚、有痴,当知不善戒从是心生。 物主! 不善戒何处灭无余? 何处败坏无余? 多闻圣弟子捨身不善业,修身善业,捨口、意不善业,修口、意善业,此不善戒灭无余,败坏无余。 物主! 贤圣弟子云何行灭不善戒? 若多闻圣弟子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不善戒也。 「物主! 云何善戒耶? 善身业,善口、意业,是谓善戒。 物主! 此善戒从何而生? 我说彼所从生,当知从心生。 云何为心? 若心无欲、无恚、无痴,当知善戒从是心生。 物主! 善戒何处灭无余? 何处败坏无余? 若多闻圣弟子行戒不着戒,此善戒灭无余,败坏无余。 物主! 贤圣弟子云何行灭善戒? 若多闻圣弟子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善戒也。 「物主! 云何不善念耶? 欲念、恚念、害念,是谓不善念。 物主! 不善念从何而生? 我说彼所从生,当知从想生。 云何为想? 我说想多种、无量种、若干种行,或欲想,或恚想,或害想。 物主! 众生因欲界想故,生不善念,欲界相应。 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不善念,欲界相应。 物主! 众生因恚、害界想故,生不善念,恚、害界相应。 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不善念,恚、害界相应,此不善念从是想生。 物主! 不善念何处灭无余? 何处败坏无余? 若多闻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 此不善念灭无余,败坏无余。 物主! 贤圣弟子云何行灭不善念? 若多闻圣弟子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不善念也。 「物主! 云何善念耶? 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善念。 物主! 善念从何而生? 我说彼所从生,当知从想生。 云何为想? 我说想多种、无量种、若干种行,或无欲想,或无恚想,或无害想。 物主! 众生因无欲界想故,生善念,无欲界相应。 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善念,无欲界相应。 物主! 众生因无恚、无害界故,生善念无恚、无害界相应。 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善念,无恚、无害界相应,此善念从是想生。 物主! 善念何处灭无余? 何处败坏无余? 若多闻圣弟子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捨、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 此善念灭无余,败坏无余。 物主! 贤圣弟子云何行灭善念? 若多闻圣弟子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善念也。 「物主! 若多闻圣弟子以慧观不善戒知如真,从生不善戒知如真,此不善戒灭无余,败坏无余,知如真,以慧观。 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不善戒知如真。 以慧观善戒知如真,从生善戒知如真,此善戒灭无余,败坏无余,知如真,以慧观。 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善戒知如真。 以慧观不善念知如真,从生不善念知如真,此不善念灭无余,败坏无余,知如真,以慧观。 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不善念知如真。 以慧观善念知如真,从生善念知如真,此善念灭无余,败坏无余,知如真,以慧观。 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善念知如真。 所以者何? 因正见故生正志,因正志故生正语,因正语故生正业,因正业故生正命,因正命故生正方便,因正方便故生正念,因正念故生正定。 贤圣弟子心如是定已,便解脱一切淫、怒、痴。 「物主! 贤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已,便知一切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是谓学见迹成就八支,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 物主! 云何学见迹成就八支? 谓学正见至学正定,是谓学见迹成就八支。 物主! 云何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 谓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是谓漏尽阿罗诃成就十支。 物主! 若有十支,我施设彼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 」 佛说如是。 彼五支物主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支物主经第八竟(二千一百七十八字) (一八〇)中阿含心品瞿昙弥经第九(第四分别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释羇瘦,在加鞞罗卫尼拘类树园。 尔时,摩诃簸逻阇鉢提瞿昙弥持新金缕黄色衣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 此新金缕黄色衣我自为世尊作,慈愍我故,愿垂纳受。 」 世尊告曰:「瞿昙弥! 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众。 」 大生主瞿昙弥至再三白曰:「世尊! 此新金缕黄色衣我自为世尊作,慈愍我故,愿垂纳受。 」 世尊亦至再三告曰:「瞿昙弥! 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众。 」 尔时,尊者阿难立世尊后执拂侍佛。 于是,尊者阿难白曰:「世尊! 此大生主瞿昙弥于世尊多所饶益,世尊母命终后乳养世尊。 」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 如是,阿难! 大生主瞿昙弥实于我多所饶益,我母命终后乳养于我。 阿难! 我亦于大生主瞿昙弥多所饶益。 所以者何? 大生主瞿昙弥因我故,得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不疑三尊、苦习灭道,成就信、戒、多闻、施、慧,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离酒断酒。 阿难! 若有人因人故,得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不疑三尊、苦习灭道,成就信、戒、多闻、施、慧,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离酒断酒者,此人供养于彼人至尽形寿,以饮食、衣被、床榻、汤药及若干种诸生活具,不得报恩。 「复次,阿难! 有七施众,有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阿难! 云何七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信族姓男、族姓女,佛在世时,佛为首,施佛及比丘众,是谓第一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信族姓男、族姓女,世尊般涅槃后不久施二部众,施比丘众、施比丘尼众,入比丘僧园而白众曰:『众中尔所比丘来,布施彼也。 』入比丘尼僧房而白众曰:『众中尔所比丘尼来,布施彼也。 』是谓第五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阿难! 当来时有比丘,名姓种,不精进,着袈裟衣,彼不精进,不精进故施,依众故,缘众故,上众故,因众故,我说尔时施主得无量不可数不可计福,得善得乐,况复今比丘成就行事,成就除事,成就行事除事,成就质直,成就柔软,成就质直柔软,成就忍,成就乐,成就忍乐,成就相应,成就经纪,成就相应经纪,成就威仪,成就行来游,成就威仪行来游,成就信,成就戒,成就多闻,成就施,成就慧,成就信、戒、多闻、施、慧耶? 是谓第七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是谓有七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阿难! 云何有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有信族姓男、族姓女布施如来,施缘一觉,施阿罗诃,施向阿罗诃,施阿那含,施向阿那含,施斯陀含,施向斯陀含,施须陀洹,施向须陀洹,施离欲外仙人,施精进人,施不精进人,布施畜生。 阿难! 布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进人得福千倍,施精进人得福百千倍,施离欲外仙人得福亿百千倍,施向须陀洹无量,得须陀洹无量,向斯陀含无量,得斯陀含无量,向阿那含无量,得阿那含无量,向阿罗诃无量,得阿罗诃无量,缘一觉无量,况复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耶? 此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复次,阿难! 有四种布施,三净施。 云何为四? 或有布施,因施主净,非受者;或有布施,因受者净,非施主;或有布施,非因施主净,亦非受者;或有布施,因施主净,受者亦然。 阿难! 云何布施因施主净,非受者耶? 施主精进行妙法,见来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施果;受者不精进,行恶法,不见来不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施果。 是谓布施因施主净,非受者也。 「阿难! 云何布施因受者净,非施主耶? 施主不精进,行恶法,不见来不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施果;受者精进行妙法,见来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施果。 是谓布施因受者净,非施主也。 阿难! 云何布施非因施主净,亦非受者耶? 施主不精进,行恶法,不见来不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施果;受者亦不精进,行恶法,不见来不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施果。 是谓布施非因施主净,亦非受者。 阿难! 云何布施因施主净,受者亦然耶? 施主精进行妙法,见来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施果;受者亦精进行妙法,见来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施果。 是谓布施因施主净,受者亦然。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精进施不精进,如法得欢喜心, 信有业及果报,此施因施主净。 不精进施精进,不如法非喜心, 不信业及果报,此施因受者净。 懈怠施不精进,不如法非喜心, 不信业及果报,如是施无广报。 精进施于精进,如法得欢喜心, 信有业及果报,如是施有广报。 奴婢及贫穷,自分施欢喜, 信业信果报,此施善人称。 正护善身口,舒手以法乞, 离欲施离欲,是财施第一。 」 佛说如是。 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瞿昙弥经第九竟(千五百二十字) (一八一)中阿含心品多界经第十(第四分别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独安靖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诸有遭事、灾患、忧慼,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于是,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 我今独安靖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诸有遭事、灾患、忧慼,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 世尊告曰:「如是。 阿难! 如是。 阿难! 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诸有遭事、灾患、忧慼,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阿难! 犹如从苇[卄/积]草[卄/积]生火,烧楼阁堂屋。 阿难! 如是诸有恐怖,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诸有遭事、灾患、忧慼,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阿难! 昔过去时若有恐怖,彼一切亦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诸有遭事、灾患、忧慼,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阿难! 当来时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诸有遭事、灾患、忧慼,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阿难! 今现在诸有恐怖,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诸有遭事、灾患、忧慼,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阿难! 是为愚痴有恐怖,智慧无恐怖。 愚痴有遭事、灾患、忧慼,智慧无遭事、灾患、忧慼。 阿难! 诸有恐怖、遭事、灾患、忧慼,彼一切从愚痴可得,不从智慧。 」 于是,尊者阿难悲泣泪出,叉手向佛,白曰:「世尊! 云何比丘愚痴非智慧? 」 世尊答曰:「阿难! 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处,不知因缘,不知是处、非处者,阿难! 如是比丘愚痴非智慧。 」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 如是比丘愚痴非智慧。 世尊! 云何比丘智慧非愚痴? 」 世尊答曰:「阿难! 若有比丘知界、知处、知因缘,知是处、非处者。 阿难! 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痴。 」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 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痴。 世尊! 云何比丘知界? 」 世尊答曰:「阿难! 若有比丘见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阿难! 见此十八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六界知如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阿难! 见此六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六界知如真,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 阿难! 见此六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六界知如真,乐界、苦界、喜界、忧界、捨界、无明界。 阿难! 见此六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四界知如真,觉界、想界、行界、识界。 阿难! 见此四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三界知如真,欲界、色界、无色界。 阿难! 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三界知如真,色界、无色界、灭界。 阿难! 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三界知如真,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 阿难! 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三界知如真,妙界、不妙界、中界。 阿难! 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三界知如真,善界、不善界、无记界。 阿难! 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三界知如真,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 阿难! 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二界知如真,有漏界、无漏界。 阿难! 见此二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 见二界知如真,有为界、无为界、阿难! 见此二界知如真。 阿难! 见此六十二界知如真。 阿难! 如是比丘知界。 」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 如是比丘知界。 世尊! 云何比丘知处? 」 世尊答曰:「阿难! 若有比丘见十二处知如真,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阿难! 见此十二处知如真。 阿难! 如是比丘知处。 」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 如是比丘知处。 云何比丘知因缘? 」 世尊答曰:「阿难! 若有比丘见因缘及从因缘起知如真,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阿难! 如是比丘知因缘。 」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 如是比丘知因缘。 云何比丘知是处、非处? 」 世尊答曰:「阿难! 若有比丘见处是处知如真,见非处是非处知如真。 阿难! 若世中有二转轮王并治者,终无是处,若世中有一转轮王治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世中有二如来者,终无是处,若世中有一如来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见谛人故害父母,杀阿罗诃,破坏圣众,恶心向佛,出如来血者,终无是处。 若凡夫人故害父母,杀阿罗诃,破坏圣众,恶心向佛,出如来血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见谛人故犯戒,捨戒罢道者,终无是处。 若凡夫人故犯戒,捨戒罢道者,必有是处。 若见谛人捨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终无是处。 若凡夫人捨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作是说:『诸尊! 可见则见,可知则知。 』者,终无是处。 若凡夫人从余沙门、梵志作是说:『诸尊! 可见则见,可知则知。 』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 若凡夫人信卜问吉凶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终无是处。 若凡夫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捨离此内,更从外求。 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呪,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呪,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 若凡夫人捨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呪,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呪,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见谛人受八有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受八有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善处,生于天中者,终无是处。 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者,终无是处。 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善处,生天中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受乐报者,终无是处。 阿难! 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受苦报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苦报者,终无是处。 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乐报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者,终无是处。 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欲修七觉意者,终无是处。 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七觉意,欲得无上正尽觉者,终无是处。 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者,必有是处。 阿难! 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七觉意,不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者,终无是处。 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者,必有是处。 阿难! 如是比丘知是处、非处。 」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 如是比丘知是处、非处。 」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 此经名何? 云何奉持? 」 世尊告曰:「阿难! 当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镜、四品。 是故称此经名曰多界。 」 佛说如是。 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多界经第十竟(二千二百三十六字)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七(八千三百三十字) 中阿含心品第三竟(二万一千二十二字)第四分别说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4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