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 内容: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一九六)大品周那经第五(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跋耆,在舍弥村。 尔时,沙弥周那于彼波和中而受夏坐,彼波和中有一尼揵,名曰亲子,在彼命终。 终后不久,尼揵亲子诸弟子等各各破坏,不共和合,各说破坏,不和合事,斗讼相缚,相憎共诤:「我知此法,汝不知也。 汝知何法,如我所知? 我齐整,汝不齐整。 我相应,汝不相应。 应说前而说后,应说后而说前。 我胜,汝不如。 我问汝事,汝不能答。 我已伏汝,当复更问。 若汝动者,我重缚汝。 」更互憍慠,但求胜说,而无诃者。 尼揵亲子若有在家白衣弟子,彼皆厌患此尼揵亲子诸弟子等。 所以者何? 以其所说恶法、律故,非是出要,不趣正觉,亦非善逝之所说也。 崩坏无柱,无所依怙,彼所尊师,亦非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也。 于是,沙弥周那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鉢,往舍弥村,住舍弥村北尸摄和林。 沙弥周那往诣尊者阿难所,到已礼足,却坐一面,尊者阿难问曰:「贤者周那! 从何所来,何处夏坐? 」 沙弥周那答曰:「尊者阿难! 我从波和来,于波和中而受夏坐。 尊者阿难! 彼波和中有一尼揵,名曰亲子,在彼命终。 终后不久,尼揵亲子诸弟子等各各破坏,不共和合,各说破坏,不和合事,斗讼相缚,相憎共诤:『我知此法,汝不知也。 汝知何法,如我所知? 我齐整,汝不齐整。 我相应,汝不相应。 应说前而说后,应说后而说前。 我胜,汝不如。 我问汝事,汝不能答。 我已伏汝,当复更问。 若汝动者,我重缚汝。 』更互憍慠,但求胜说,而无诃者。 尼揵亲子若有在家白衣弟子,彼皆厌患此尼揵亲子诸弟子等。 所以者何? 以其所说恶法、律故,非是出要,不趣正觉,亦非善逝之所说也。 崩坏无柱,无所依怙,彼所尊师,亦非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也。 」 尊者阿难闻已,语曰:「贤者周那! 得因此说,可往见佛,奉献世尊。 贤者周那! 今共诣佛,具向世尊而说此事,傥能因此得从世尊闻异法也。 」 于是,尊者阿难与沙弥周那俱往诣佛,稽首佛足,尊者阿难却住一面,沙弥周那却坐一面。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 今日沙弥周那来诣我所,稽首我足,却坐一面,我问曰:『贤者周那! 从何所来? 何处夏坐? 』沙弥周那即答我曰:『尊者阿难! 我从波和来,于波和中而受夏坐。 尊者阿难! 彼波和中有一尼揵,名曰亲子,在彼命终,终后不久,尼揵亲子诸弟子等各各破坏,不共和合,各说破坏,不和合事,斗讼相缚,相憎共诤:「我知此法,汝不知也。 汝知何法,如我所知? 我齐整,汝不齐整。 我相应,汝不相应。 应说前而说后,应说后而说前。 我胜,汝不如。 我问汝事,汝不能答。 我已伏汝,当复更问。 若汝动者,我重缚汝。 」更互憍慠,但求胜说,而无诃者。 尼揵亲子若有在家白衣弟子,彼皆厌患此尼揵亲子诸弟子等。 所以者何? 以其所说恶法、律故,非是出要,不趣正觉,亦非善逝之所说也。 崩坏无柱,无所依怙,彼所尊师,亦非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也。 』 「世尊! 我闻此已,恐怖惊惧,举身毛竪,莫令有比丘于世尊去后而在众中起如是斗诤,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 世尊! 我见一比丘坐世尊前,至心敬重世尊,善护善逝。 世尊! 我见此已,便作是念:『若令此比丘于世尊去后,而在众中起如是斗诤,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 』」 于是,世尊问曰:「阿难! 汝见何等众中有斗诤者,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耶? 」 尊者阿难答曰:「世尊! 谓有斗诤,因增上戒、增上心、增上观,于其众中生而生者。 世尊! 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 」 世尊告曰:「阿难! 此斗诤甚少,谓因增上戒、增上心、增上观。 阿难! 若有斗诤,因道、因道迹,于其众中生而生者,阿难! 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 阿难! 汝见其中有二比丘,各各异意而起斗诤,是法、是非法,是律、是非律,是犯、是非犯,或轻、或重,可悔、不可悔,可护、不可护,有余、无余,起、不起。 阿难! 于意云何? 若我法聚,自知自觉自作证,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 阿难! 尼揵亲子实非萨云若,而自称萨云若。 阿难! 若尼揵亲子一切知、一切见者,彼为弟子施设六诤本,谓可闻而止。 」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 今正是时。 善逝! 今正是时。 若世尊为诸比丘说六诤本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当善受持。 」 世尊告曰:「阿难! 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 」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 当受教听。 」 佛言:「阿难! 或有一人瞋恼者结缠。 阿难! 谓人瞋恼者结缠,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已,便于众中起如是诤。 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 阿难!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而不尽者,为断此诤故,汝当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 阿难! 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而不尽者,为断此诤故,汝当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 阿难!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重护彼心,常无放逸,欲止此诤故,如是此诤,汝断根本。 阿难! 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重护彼心,常无放逸,欲止此诤故,如是此诤,汝断根本。 「如是不语结、悭、嫉、谄诳、无惭、无愧、恶欲、邪见、恶性不可制。 阿难! 若有一人恶欲、邪见、恶性不可制,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已,便于众中起如是诤,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 阿难!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而不尽者,为断此诤故,汝当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 阿难! 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而不尽者,为断此诤故,汝当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 阿难!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重护彼心,常无放逸,欲止此诤故,如是此诤,汝断根本。 阿难! 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重护彼心,常无放逸,欲止此诤故,如是此诤,汝断根本。 「复次,阿难! 有七止诤,一者应与面前止诤律。 二者应与忆止诤律。 三者应与不痴止诤律。 四者应与自发露止诤律。 五者应与君止诤律。 六者应与展转止诤律。 七者应与如弃粪扫止诤律。 阿难! 云何应与面前止诤律? 云何断此诤? 谓因面前止诤律也。 阿难! 一人者一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一人者二人、一人者多人、一人者众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二人者二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二人者多人、二人者众、二人者一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多人者多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多人者众、多人者一人、多人者二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众者众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众者一人、众者二人、众者多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阿难! 是谓应与面前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面前止诤律也。 「阿难! 云何应与忆止诤律? 云何断此诤? 谓因忆止诤律也。 阿难! 若有一人犯戒而不忆,诸比丘见已,便语彼曰:『汝曹犯戒而不自忆,汝应从众求于忆律,众当共与贤者忆律。 』阿难! 若处有众和集会者,彼比丘应诣,偏袒着衣,脱屣入众,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曰:『诸尊! 听我曾犯戒而不忆,我今从众求于忆律,愿众和合与我忆律。 』阿难! 为彼比丘故,众共和集,应与忆律,以法以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阿难! 是谓应与忆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忆止诤律也。 「阿难! 云何应与不痴止诤律? 云何断此诤? 谓因不痴止诤律也。 阿难! 若有一人狂发而心颠倒,彼狂发心颠倒已,多不净行,非沙门法,不顺法行而说违犯。 彼于后时还得本心,诸比丘见已,便语彼曰:『汝曹狂发而心颠倒,狂发心颠倒已,多不净行,非沙门法,不顺法行而说违犯。 贤者于后还得本心,贤者可从众求不痴律,众当共与贤者不痴律。 』阿难! 若处有众和集会者,彼比丘应诣,偏袒着衣,脱屣入众,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曰:『诸尊! 听我曾狂发而心颠倒,狂发心颠倒已,多不净行,非沙门法,不顺法行而说违犯。 我于后时还得本心,我今从众求不痴律,愿众和合与我不痴律。 』阿难! 为彼比丘故,众共和集,应与不痴律,以法以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阿难! 是谓应与不痴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不痴止诤律也。 「阿难! 云何应与自发露止诤律? 云何断此诤? 谓因自发露止诤律也。 阿难! 若有一人犯戒,或有语者,或不语者,或有忆者,或不忆者。 阿难! 若处有众和集会者,彼比丘应诣,偏袒着衣,脱屣入众,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曰:『诸尊! 听! 我犯某戒,我今向长老上尊比丘至心发露,自说显示,不敢覆藏,更善护持,后不复作。 』阿难! 诸比丘众当问彼比丘曰:『贤者自见所犯耶? 』彼应答曰:『实自见所犯。 』众当语彼:『更善护持,莫复作也。 』阿难! 是谓应与自发露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自发露止诤律也。 「阿难! 云何应与君止诤律? 云何断此诤? 谓因与君止诤律也。 阿难! 若有一人不知羞耻,不悔见闻,从他疑者恶欲,彼犯戒已,称一处知,称一处见,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见,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 阿难! 为彼比丘故,众共和集,应与君律,君无道无理,君恶不善。 所以者何? 谓君犯戒已,称一处知,称一处见,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见,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 阿难! 是谓应与君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与君止诤律也。 「阿难! 云何应与展转止诤律? 云何断此诤? 谓因展转止诤律也。 阿难! 有二比丘于其中间若干意起诤,谓是法、非法,是律、非律,是犯、非犯,或轻、或重,可说、不可说,可护、不可护,有余、无余,可悔、不可悔。 阿难! 彼比丘猥处止此诤,若猥处止者,此诤当言止,若猥处不止者,此诤可白众,若于众中止者,此诤当言止,若于众中不止者,阿难! 相近住者,于中若有比丘持经、持律、持母者,此比丘共往至彼,说此诤事,若在道路止者,此诤当言止,若道路不止者,此诤当复向众说,若在众止者,此诤当言止,若在众不止者,阿难! 若多伴助者,持经、持律、持母者,阿难! 彼比丘应者止此诤,以法以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阿难! 是谓应与展转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展转止诤律也。 「阿难! 云何应与如弃粪扫止诤律? 云何断此诤? 谓因如弃粪扫止诤律也。 阿难! 若有住处诸比丘众斗讼憎嫉,相憎共诤。 阿难! 彼诸比丘分立二部,分立二部已,若于一部中有长老上尊者,或有次者,有宗主者,或有次者。 阿难! 此比丘语彼比丘曰:『诸贤! 听! 我等无道无理,我等恶不善。 所以者何? 我等于此善说法、律,至信、捨家、无家、学道,斗讼憎嫉,相憎共诤。 诸贤! 因此诤,我等犯戒者除偷罗柘,除家相应,我自为己,亦为彼诸贤故,今向贤至心发露,自说显示,不敢覆藏,更善护持,后不复作。 』 「阿难! 若此部中无一比丘应者,阿难! 此比丘应往至彼第二部,到已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曰:『诸尊! 听! 我等无道无理,我等恶不善。 所以者何? 我等于此善说法、律,至信、捨家、无家、学道,斗讼憎嫉,相憎共诤。 诸贤! 因此诤,我等犯戒者除偷罗柘,除家相应,我自为己,亦为彼诸贤故,今向长老上尊至心发露,自说显示,不敢覆藏,更善护持,后不复作。 』阿难! 彼比丘当语此比丘曰:『贤者! 汝自见犯戒耶? 』彼应答曰:『实自见所犯。 』彼当语此:『更善护持,莫复作也。 』第二部亦复如是。 阿难! 是谓应与如弃粪扫止诤律,如是断此诤,谓因如弃粪扫止诤律也。 「阿难! 我今令汝说六慰劳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 当受教听。 」 佛言:「云何为六? 慈身业,向诸梵行,法是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慈口业,慈意业。 若法利如法得,自所得饭食,至在鉢中,如是利分布,施诸梵行,是法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 若有戒不缺不穿,无秽无异,如地不随他,圣所称誉,具足善受持如是戒分,布施诸梵行,是法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 若有圣见出要,明见深达,能正尽苦,如是见分布,施诸梵行,是法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 阿难! 我向所说六慰劳法者,因此故说。 「阿难! 若汝等此六诤本止绝断者,及此七止诤,众中起斗诤,以如弃粪扫止诤律止者,复行此六慰劳法。 阿难! 如是汝于我去后共同和合,欢喜不诤,同一一心,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乐游行,如我在时。 」 佛说如是。 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周那经第五竟(四千二百三十字) (一九七)中阿含大品优婆离经第六(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瞻波,在恒伽池岸。 尔时,尊者优婆离则于晡时,从燕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作异业、说异业者,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面前律者而与忆律,应与忆律者而与面前律,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忆律者而与不痴律,应与不痴律者而与忆律,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不痴律者而与自发露律,应与自发露律者而与不痴律,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自发露律者而与君律,应与君律者而与自发露律,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君者而责数,应责数者而与君,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责数者而下置,应下置者而责数,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下置者而举,应举者而下置,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举者而摈,应摈者而举,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摈者而与忆,应与忆者而摈,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忆者而从根本治,应从根本治者而与忆,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从根本治者而驱出,应驱出者而从根本治,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驱出者而行不慢,应行不慢者而驱出,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 尊者优婆离复问曰:「世尊!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行不慢者而治,应治者而行不慢,是如法业、如律业耶? 」 世尊答曰:「不也。 优婆离!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作异业,说异业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面前律而与忆律,应与忆律而与面前律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忆律而与不痴律,应与不痴律而与忆律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不痴律而与自发露律,应与自发露律而与不痴律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自发露律而与君律,应与君律而与自发露律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君律而责数,应责数而与君律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责数而下置,应下置而责数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下置而举,应举而下置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举而摈,应摈而举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摈而与忆,应与忆而摈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忆而从根本治,应从根本治而与忆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从根本治而驱出,应驱出而从根本治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驱出而行不慢,应行不慢而驱出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行不慢而治,应治而行不慢者,是不如法业、不如律业,众亦有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随所作业即说此业者,是如法业、如律业,众亦无罪。 优婆离! 若比丘众共和合,应与面前律即与面前律,应与忆律即与忆律,应与不痴律即与不痴律,应与自发露律即与自发露律,应与君律即与君律,应责数即责数,应下置即下置,应举即举,应摈即摈,应忆即忆,应从根本治即从根本治,应驱出即驱出,应行不慢即行不慢,应治即治者,是如法业、如律业,众亦无罪。 「优婆离! 汝当学随所作业即说此业,应与面前律即与面前律,应与忆律即与忆律,应与不痴律即与不痴律,应与自发露律即与自发露律,应与君律即与君律,应责数即责数,应下置即下置,应举即举,应摈即摈,应忆即忆,应从根本治即从根本治,应驱出即驱出,应行不慢即行不慢,应治即治者。 优婆离! 汝当如是学。 」 佛说如是。 尊者优婆离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优婆离经第六竟(一千五百六十一字) (一九八)中阿含大品调御地经第七(第五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陀园。 尔时,沙弥阿夷那和提亦游王舍城,在无事处,住禅屋中。 彼时王童子耆婆先那中后彷佯,至沙弥阿夷那和提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语曰:「贤者阿奇舍那! 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 沙弥阿夷那和提告曰:「贤王童子! 欲问便问,我闻当思。 」 王童子问曰:「阿奇舍那! 实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耶? 」 沙弥答曰:「贤王童子! 实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 王童子复问曰:「贤者阿奇舍那! 汝当随所闻,汝随所诵习者,尽向我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 沙弥答曰:「贤王童子! 我不堪任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广向汝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也。 贤王童子! 若我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向贤王童子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者,或贤王童子不知也,如是我唐烦劳。 」 王童子语沙弥曰:「贤者阿奇舍那! 汝未为他所伏,以何意故而自退耶? 贤者阿奇舍那! 如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可向我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若我知者为善,若我不知者,我便不复更问诸法。 」 于是,沙弥阿夷那和提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向王童子耆婆先那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于是,王童子耆婆先那语曰:「贤者阿奇舍那! 若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者,终无是处。 」说无是处已,即从坐起,不辞而去。 王童子耆婆先那去后不久。 于是,沙弥阿夷那和提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与王童子耆婆先那所共论者,尽向佛说。 世尊闻已,告沙弥曰:「阿奇舍那! 止! 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 行欲着欲,为欲爱所食,为欲所烧。 若地断欲、断欲爱、断欲烧热,无欲知、无欲见、无欲觉,此地王童子知者、见者,终无是处。 所以者何? 阿奇舍那! 王童子耆婆先那常行欲也。 「阿奇舍那! 犹四调御,象调御、马调御、牛调御、人调御,于中二调御不可调御,二调御可调御。 阿奇舍那! 于意云何? 若此二调御不可调御,此未调、未调地、未调御受御事者,终无是处。 若此二调御可调御,善调御,此调、未调地,御受御事者,必有是处。 如是,此阿奇舍那! 止! 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 行欲着欲,为欲爱所食,为欲所烧,若地断欲、断欲爱、断欲烦热,无欲知、无欲见、无欲觉,此地王童子知者、见者,终无是处。 所以者何? 阿奇舍那! 王童子耆婆先那常行欲也。 「阿奇舍那! 犹去村不远,有大石山,无缺无穿,实而不虚,坚固不动,都合为一。 或有二人正欲见者,彼中一人速疾上山,第二人者依住山下。 石山上人见石山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山上人见已,语山下人:『汝见山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耶? 』山下人答曰:『若我见山,彼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者,终无是处。 』于是,石山上人疾疾来下,捉山下人速疾将上,于石山上,到已问曰:『汝见山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耶? 』彼人答曰:『今始见也。 』复问彼人曰:『汝本言见者,终无是处。 今复言见,为何谓耶? 』彼人答曰:『我本为山之所障碍,故不见耳。 』如是,阿奇舍那! 止! 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 行欲着欲,为欲爱所食,为欲所烧,若地断欲、断欲爱、断欲烦热,无欲知、无欲见、无欲觉,此地王童子知者、见者,终无是处。 「阿奇舍那! 昔者刹利顶生王有捕象师,王告之曰:『汝捕象师,为我捕取野象将来,得已白我。 』时,捕象师受王教已,即乘王象往野林中。 彼捕象师在野林中见大野象,见已捉繫,着王象项。 彼时王象将野象出在于露地,彼捕象师还诣刹利顶生王所,白曰:『天王! 已得野象,繫在露地,随天王意。 』刹利顶生王闻已告曰:『善调象师! 汝今可速调此野象,伏令善调象,善调已,还来白我。 』于是善调象师受王教已,持极大杖,着右肩上,往野象所,以杖着地,繫野象项,制乐野意,除野欲念,止野疲劳,令乐村邑,习爱人间,善调象师先与饮食。 「阿奇舍那! 若彼野象从调象师初受饮食,善调象师便作是念:『今此野象必得生活。 所以者何? 此野大象初受饮食。 』若彼野象从调象师初受饮食者,善调象师则以柔软可爱言向,卧起、去来、取捨、屈申。 若彼野象从调象师,则以柔软可爱言向,卧起、去来、取捨、屈申者,如是野象随调象师教。 阿奇舍那! 若彼野象从调象师随受教者,善调象师则缚前两脚、后脚、两髀、两脇、尾嵴、头额、耳、牙,及缚其鼻,使人捉钩,骑其头上,令众多人持刀、楯、矟、鉾、戟、斧、钺而在前立,善调象师手执锋鉾,在野象前而作是语:『我今治汝,令不移动,治汝勿动摇。 』若彼野象从调象师治不移动时,不举前脚,亦不动后脚,两髀、两脇、尾嵴、头额、耳、牙及鼻皆不动摇,如是野象随调象师住不移动。 「阿奇舍那! 若彼野象随调象师不移动者,彼于尔时忍刀、楯、矟、鉾、戟、斧、钺、唤呼高声,若啸吹螺、击鼓、椎钟,皆能堪忍。 若彼野象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得最上调御,上速疾、无上速疾,可中王乘,受食王廪,称说王象。 「如是。 阿奇舍那! 若时如来出世,无所着、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彼所说法,居士子闻,居士子闻已,得信如来所说法。 彼得信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捨家、无家、学道。 阿奇舍那! 尔时圣弟子出在露地,犹王野象,如是野象贪欲乐着者,谓在林中。 阿奇舍那! 如是天及人贪欲乐着,谓在五欲,色、声、香、味、触。 如来初始御彼比丘:『汝当护身及命清净,当护口、意及命清净。 』 「若圣弟子护身及命清净,护口、意及命清净者,如来复调御比丘:『汝当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 』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者,此四念处,谓在贤圣弟子心中,繫缚其心,制乐家意,除家欲念,止家疲劳,令乐正法,修习圣戒。 阿奇舍那! 犹调象师受刹利顶生王教已,持极大杖,着右肩上,往野象所,以杖着地,繫野象颈,制乐野意,除野欲念,止野疲劳,令乐村邑,习爱人间。 如是,阿奇舍那! 此四念处,谓在贤圣弟子心中,繫缚其心,制乐家意,除家欲念,止家疲劳,令乐正法,修习圣戒。 「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 彼如来复更调御比丘:『汝当观内身如身,莫念欲相应念,乃至观觉、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应念。 』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不念欲相应念,乃至观觉、心、法如法,不念非法相应念者,如是圣弟子随如来教。 阿奇舍那! 犹如野象从调象师,则以柔软可爱言向,卧起、去来、取捨、屈伸者,如是野象随调象师教。 如是,阿奇舍那! 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不念欲相应念,乃至观觉、心、法如法,不念非法相应念,如是圣弟子随如来教。 「若圣弟子随如来教者,如来复更调御比丘:『汝当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若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如是圣弟子则随如来住不移动。 阿奇舍那! 犹如野象从调象师治不移动时,不举前脚,亦不动后脚,两髀、两脇、尾嵴、头额、耳、牙及鼻皆不动摇,如是野象随调象师住不移动。 如是,阿奇舍那! 若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如是圣弟子则随如来住不移动。 「若圣弟子随如来住不移动者,彼于尔时则能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 阿奇舍那! 犹如野象随调象师住不移动,彼于尔时忍刀、楯、矟、鉾、戟、斧、钺、唤呼高声,若啸吹螺、击鼓、椎钟,皆能堪忍。 如是,阿奇舍那! 若圣弟子随如来住不移动者,彼于尔时则能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 「阿奇舍那! 若圣弟子随如来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最上调御,得上息、最上息,除诸曲恶、恐怖、愚痴及谀谄,清净止尘,无垢无秽,可呼可请,可敬可重,实可供养,为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阿奇舍那! 犹如野象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得最上调御,上速疾、无上速疾,可中王乘,受食王廪,称说王象。 如是,阿奇舍那! 若圣弟子随如来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最上调御,得上息,最上息,除诸曲恶、恐怖、愚痴及谀谄,清净止尘,无垢无秽,可呼可请,可敬可重,实可供养,为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阿奇舍那! 少野象不调御死者,说不调御死,中、老野象不调御死者,说不调御死。 阿奇舍那! 少圣弟子不调御命终者,说不调御命终,中、老圣弟子不调御命终者,说不调御命终。 阿奇舍那! 少野象善调御死者,说善调御死,中、老野象善调死者,说善调御死。 阿奇舍那! 少圣弟子善调御命终者,说善调御命终,中、老圣弟子善调御命终者,说善调御命终。 」 佛说如是。 沙弥阿夷那和提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调御地经第七竟(二千八百九十一字)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二(八千六百八十二字)(第五后诵)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4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