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杂阿含经卷第二 内容: 杂阿含经卷第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三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 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 于意云何? 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 比丘白佛:「无常。 世尊! 」 「比丘! 若无常者,是苦不? 」 比丘白佛:「是苦。 世尊! 」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相在不? 」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比丘! 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 如实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非有我。 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 于意云何? 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 比丘白佛:「无常。 世尊! 」 「比丘! 若无常者,是苦耶? 」 比丘白佛:「是苦。 世尊! 」 「比丘!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比丘! 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 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 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佛说此经已,余五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支提竹园精舍。 尔时,有三正士出家未久,所谓尊者阿[少/兔]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 尔时,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为教诫:「比丘! 此心、此意、此识,当思惟此,莫思惟此,断此欲、断此色,身作证具足住。 比丘! 宁有色,若常、不变易、正住不? 」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 佛告比丘:「善哉! 善哉! 色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 如是色从本以来,一切无常、苦、变易法。 如是知已,缘彼色生诸漏害、炽然、忧恼皆悉断灭,断灭已,无所着,无所着已,安乐住;安乐住已,得般涅槃。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佛说此经时,三正士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摩偷罗国跋提河侧伞盖菴罗树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比丘! 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何因生忧悲恼苦? 云何有? 因何故? 何繫着? 云何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忧悲恼苦生长增广? 」 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 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 」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比丘! 有色、因色、繫着色,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而复增长广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 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 答言:「不也,世尊! 」 佛告比丘:「善哉! 善哉! 比丘! 色是无常。 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着,不着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佛说此经时,十六比丘不生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竹园、毗舍离清净、正观察 无常、苦、非我五、三、与十六 (三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 所以者何? 比丘! 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比丘! 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 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 比丘! 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 「诸比丘! 云何为世间世间法,我自知,我自觉,为人演说,分别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 是比丘! 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是世间世间法。 比丘! 此是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 我于彼盲无目不知不见者,其如之何!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人为卑下业,种种求财活命,而得巨富,世人皆知。 如世人之所知,我亦如是说。 所以者何? 莫令我异于世人。 「诸比丘! 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揵茨,有名鉢,有名匕匕罗,有名遮留,有名毗悉多,有名婆阇那,有名萨牢。 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说。 所以者何? 莫令我异于世人故。 如是,比丘! 有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知见而说,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其如之何! 「比丘! 云何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乃至不知不见? 色无常、苦、变易法,是为世间世间法;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世间世间法。 比丘! 是名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见,乃至盲无目者不知不见,其如之何!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 何等为五? 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 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 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 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比丘! 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 何等为四? 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 比丘! 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比丘! 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 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 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着;无所取、无所着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则解脱。 云何封滞不解脱? 比丘! 攀缘四取阴识住。 云何为四? 色封滞识住,受、想、行封滞识住,乃至非境界故,是名封滞,故不解脱。 云何不封滞则解脱? 于色界离贪,受、想、行、识离贪,乃至清净真实,是则不封滞则解脱。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 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 云何色集如实知? 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 云何色味如实知? 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 云何色患如实知? 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 云何色离如实知? 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 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 云何受集如实知? 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 云何受味如实知? 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 云何受患如实知? 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 云何受离如实知? 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云何想如实知? 谓六想身。 云何为六? 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实知。 云何想集如实知? 谓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 云何想味如实知? 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 云何想患如实知? 谓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 云何想离如实知? 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 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 云何行集如实知? 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 云何行味如实知? 谓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 云何行患如实知? 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 云何行离如实知? 若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云何识如实知? 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 云何识集如实知? 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 云何识味如实知? 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 云何识患如实知? 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 云何识离如实知? 谓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离如实知。 「比丘! 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离欲向,是名正向。 若正向者,我说彼入。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如实见,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梵行立;梵行立者,离他自在,是名苦边。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云何比丘七处善? 比丘! 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 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 云何色集如实知? 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 云何色灭如实知? 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 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色味如实知? 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 云何色患如实知? 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 云何色离如实知? 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 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 云何受集如实知? 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 云何受灭如实知? 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 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受味如实知? 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 云何受患如实知? 若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 云何受离如实知? 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云何想如实知? 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如是想如实知。 云何想集如实知? 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 云何想灭如实知? 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 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想味如实知? 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 云何想患如实知? 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 云何想离如实知? 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 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 云何行集如实知? 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 云何行灭如实知? 触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 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行味如实知? 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 云何行患如实知? 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 云何行离如实知? 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云何识如实知? 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 云何识集如实知? 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 云何识灭如实知? 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 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识味如实知? 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 云何识患如实知? 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 云何识离如实知? 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实知。 比丘! 是名七处善。 「云何三种观义? 比丘! 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正方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三种观义。 是名比丘七处善、三种观义。 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取故生着,不取则不着。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比丘白佛:「唯然,受教! 」 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着?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见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着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 愚痴无闻凡夫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见识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识若变、若异,彼心随转;心随转故,则生取着摄受心住;住已,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是名取着。 「云何名不取不着? 多闻圣弟子于色不见我、异我、相在,于色不见我、我所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心不随转故,不生取着摄受心住;不摄受住故,则不生恐怖、障碍、心乱,不取着故。 如是受、想、行、识,不见我、异我、相在,不见我、我所而取。 彼识若变、若异,心不随转;心不随转故,不取着摄受心住;不摄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碍、心乱,以不取着故,是名不取着。 是名取着、不取着。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生则繫着,不生则不繫着。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若生则繫着?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于色爱喜、赞叹、取着,于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随变异;心随变异故,则摄受心住,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顾念,以生繫着故。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名生繫着。 「云何不生不繫着? 多闻圣弟子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如实知故,不爱喜、赞叹、取着,不繫我、我所而取;以不取故,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变异;心不随变异故,心不繫着摄受心住;不摄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碍、顾念,以不生不着故。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名不生不繫着。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云何为五? 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 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我在识,识在我。 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捨;以不捨故,诸根增长;诸根长已,增诸触;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 何等为六? 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如是,比丘! 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 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 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触入处,捨离无明而生明,不生有觉、无觉、有无觉、胜觉、等觉、卑觉、我知我见觉。 如是知、如是见已,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云何为五? 色、受、想、行、识受阴。 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已识、当识、今识,我过去所经。 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 若可阂可分,是名色受阴。 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 复以此色受阴无常、苦、变易。 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 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 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 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 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阴。 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 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 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 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 复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诸比丘! 彼多闻圣弟子于此色受阴作如是学:『我今为现在色所食,过去世已曾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 』复作是念:『我今为现在色所食,我若复乐着未来色者,当复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 』作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色,不乐着未来色,于现在色生厌、离欲、灭患、向灭。 多闻圣弟子于此受、想、行、识受阴学:『我今现在为现在识所食,于过去世已曾为识所食,如今现在。 我今已为现在识所食,若复乐着未来识者,亦当复为彼识所食,如今现在。 』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识,不乐未来识,于现在识生厌、离欲、灭患、向灭,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捨而不取。 「于何灭而不增? 色灭而不增,受、想、行、识灭而不增。 于何退而不进? 色退而不进,受、想、行、识退而不进。 于何灭而不起? 色灭而不起,受、想、行、识灭而不起。 于何捨而不取? 色捨而不取,受、想、行、识捨而不取。 「灭而不增,寂灭而住;退而不进,寂退而住;灭而不起,寂灭而住;捨而不取,不生繫着;不繫着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卑下、种子封滞、五转、七 二繫着及觉三世阴世食 (四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信心善男子应作是念:『我应随顺法,我当于色多修厌离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离住。 』信心善男子即于色多修厌离住。 于受、想、行、识多修厌离住,故于色得厌,于受、想、行、识得厌。 厌已,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信心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自念:『我应随顺法,于色当多修厌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住。 』信心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于色多修厌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住已,于色得离,于受、想、行、识得离。 我说是等,悉离一切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若信心长者、长者子来问汝言:『于何等法知其生灭? 』汝当云何答乎? 」 阿难白佛:「世尊! 若有长者、长者子来问我者,我当答言:『知色是生灭法,知受、想、行、识是生灭法。 』世尊! 若长者、长者子如是问者,我当如是答。 」 佛告阿难:「善哉! 善哉! 应如是答。 所以者何? 色是生灭法,受、想、行、识是生灭法。 知色是生灭法者,名为知色;知受、想、行、识是生灭法者,名为知识。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若有诸外道出家来问汝言:『阿难! 世尊何故教人修诸梵行? 』如是问者,云何答乎? 」 阿难白佛:「世尊! 若外道出家来问我言:『阿难! 世尊何故教人修诸梵行? 』者,我当答言:『为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为于受、想、行、识,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 』世尊! 若有外道出家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 」 佛告阿难:「善哉! 善哉! 应如是答。 所以者何? 我实为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于受、想、行、识,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 」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坏、不坏法。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诸比丘! 色是坏法,彼色灭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二) 鬱低迦修多罗,如增一阿含经四法中说。 (五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于萨罗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 尔时,聚落主大姓婆罗门闻沙门释种子,于释迦大姓,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成无上等正觉,于此拘萨罗国人间游行,到婆罗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 又彼沙门瞿昙如是色貌名称,真实功德,天、人赞叹,闻于八方,为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诸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中,大智能自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为世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演说妙法。 善哉应见! 善哉应往! 善应敬事! 作是念已,即便严驾,多将翼从,执持金瓶、杖枝、伞盖,往诣佛所,恭敬奉事。 到于林口,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安不,却坐一面,白世尊曰:「沙门瞿昙! 何论何说? 」 佛告婆罗门:「我论因、说因。 」 又白佛言:「云何论因? 云何说因? 」 佛告婆罗门:「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 云何为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 佛告婆罗门:「愚痴无闻凡夫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 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赞叹于色,染着心住;彼于色爱乐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是则大苦聚集。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婆罗门! 是名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 婆罗门白佛言:「云何为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 佛告婆罗门:「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如实知已,于彼色不爱乐、不赞叹、不染着、不留住。 不爱乐、不留住故,色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婆罗门! 是名有因有缘灭世间,是名有因有缘世间灭。 婆罗门! 是名论因,是名说因。 」 婆罗门白佛言:「瞿昙! 如是论因,如是说因。 世间多事,今请辞还。 」 佛告婆罗门:「宜知是时! 」 佛说此经已,诸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五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彼时,毗迦多鲁迦聚落有婆罗门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却坐一面,白佛言:「瞿昙! 我有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诸大众占相吉凶,言有必有,言无必无,言成必成,言坏必坏。 瞿昙! 于意云何? 」 佛告婆罗门:「且置汝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婆罗门! 于意云何? 色本无种耶? 」 答曰:「如是,世尊! 」 「受、想、行、识本无种耶? 」 答曰:「如是,世尊! 」 佛告婆罗门:「汝言我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诸大众作如是说,言有必有,言无必无,知见非不实耶? 」 婆罗门白佛:「如是,世尊! 」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 颇有色常住百岁耶? 为异生、异灭耶? 受、想、行、识常住百岁耶? 异生、异灭耶? 」 答曰:「如是,世尊! 」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 汝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大众说,成者不坏,知见非不异耶? 」 答曰:「如是,世尊! 」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 此法彼法,此说彼说,何者为胜? 」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 此如法说,如佛所说显现开发。 譬如有人溺水能救,获囚能救,迷方示路,闇惠明灯。 世尊今日善说胜法,亦复如是显现开发。 」 佛说此经已,毗迦多鲁迦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坐起,礼足而去。 (五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 云何为阴? 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 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 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漏、无漏法。 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有漏、是取,彼识能生爱、恚,是名有漏法。 云何无漏法? 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如是受、想、行、识,无漏、非受,彼识若过去、未来、现在,不生贪、恚,是名无漏法。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信、二阿难坏法、郁低迦 婆罗及世间阴、漏、无漏法 (五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着衣持鉢,入舍卫城乞食,还持衣鉢,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于西方国土人间游行。 时,安陀林中有一比丘,遥见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 见已,进诣尊者阿难所,白阿难言:「尊者! 当知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而出游行。 」 尔时,阿难语彼比丘:「若使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而出游行,不应随从。 所以者何? 今日世尊欲住寂灭灭少事故。 」 尔时,世尊游行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于人所守护林中,住一跋陀萨罗树下。 时有众多比丘诣阿难所,语阿难言:「今闻世尊住在何所? 」 阿难答曰:「我闻世尊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所守护林中跋陀萨罗树下。 」 时,诸比丘语阿难曰:「尊者知我等不见世尊已久,若不惮劳者,可共往诣世尊? 」哀愍故,阿难知时,默然而许。 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夜过晨朝,着衣持鉢,入舍卫城乞食。 乞食已,还精舍,举卧具,持衣鉢,出至西方人间游行,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守护林中。 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置衣鉢,洗足已,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坐。 尔时,世尊为众多比丘说法,示、教、利、喜。 尔时,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于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 』者,我已说法言:『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 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 若复善男子于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彼行何因? 何集? 何生? 何转? 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彼爱何因? 何集? 何生? 何转? 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 彼受何因? 何集? 何生? 何转? 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彼触何因? 何集? 何生? 何转? 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 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彼触、受、行、爱,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不见色是我所,而见色在我不见色在我,而见我在色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而见受是我所不见受是我所,而见受在我不见受在我,而见我在受不见我在受,而见想是我不见想是我,而见想是我所不见想是我所,而见想在我不见想在我,而见我在想不见我在想,而见行是我不见行是我,而见行是我所不见行是我所,而见行在我不见行在我,而见我在行不见我在行,而见识是我不见识是我,而见识是我所不见识是我所,而见识在我不见识在我,而见我在识不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 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 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 彼行何因? 何集? 何生? 何转? 如前所说,乃至我慢。 作如是知、如是见者,疾得漏尽。 」 佛说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云何为五? 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时,有一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 此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 佛告比丘:「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世尊! 此五受阴,以何为根? 以何集? 以何生? 以何触? 」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 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 今当更问。 世尊! 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 」 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 比丘白佛:「善哉! 世尊! 欢喜随喜,今复更问。 世尊! 有二阴相关耶? 」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 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 』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 」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 更有所问:「世尊! 云何名阴?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是,比丘! 是名为阴。 」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 更有所问:「世尊! 何因何缘名为色阴? 何因何缘名受、想、行、识阴? 」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 所以者何? 诸所有色阴,彼一切悉皆四大,缘四大造故。 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 所以者何? 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 所以者何? 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 」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 更有所问:「云何色味? 云何色患? 云何色离? 云何受、想、行、识味? 云何识患? 云何识离? 」 佛告比丘:「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 若缘受、想、行、识生喜乐,是名识味;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于受、想、行、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 」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 更有所问:「世尊! 云何生我慢? 」 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 」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 更有所问:「世尊! 云何得无我慢? 」 佛告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 」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更有所问,何所知、何所见,尽得漏尽? 」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 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 」 尔时,会中复有异比丘,钝根无知,在无明[穀-禾+卵]起恶邪见,而作是念:「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于此众中,若有愚痴人,无智明,而作是念:『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谁当受报? 』如是所疑,先以解释彼。 云何比丘! 色为常耶? 为非常耶? 」 答言:「无常。 世尊! 」 「若无常者,是苦耶? 」 答言:「是苦。 世尊! 」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 答言:「不也,世尊!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比丘! 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 如是见者,是为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便修厌,厌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阴、根、阴即受二阴共相关 名字、因、二味我慢、疾漏尽 杂阿含经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4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