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八 内容: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八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一三二)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 时,此天光甚为炽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 尔时,此天却坐一面,而说偈言:「住阿练若处,寂灭修梵行,日常食一食,颜色极和悦。」尔时,世尊复说偈言:「不愁念过去,亦不求未来,现在正智食,才欲为存身。 欲于未来世,追念过去事,六情皆怡悦,是以颜色和。 如新生茅苇,剪之置日中,凡夫自燋乾,其事亦如是。」天复说偈赞言:「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久捨于嫌畏,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一三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 时,此天光甚为炽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 尔时,此天却坐一面,而说偈言:「诸有憍慢人,终不可调习,诈现修禅定,放逸在空林,由是放逸故,不能度死岸。」尔时,世尊复说偈言:「捨慢常入定,别想尽知法,一切处解脱,不放逸空林,由不放逸故,能度彼死岸。」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怖畏久弃捨,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一三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 时,此天光甚为炽盛,普照祇洹,悉皆大明。 尔时,此天却坐一面,而说偈言:「云何于昼夜,福业常增长? 如法而持戒,何人趣天道?」尔时,世尊复说偈言:「种植园苑林,洪流置桥船,旷野造好井,要路造客舍,是人于日夜,福业常增长,正法净持戒,如是趣天道。」天赞偈曰:「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捨,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一三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 时,此天光甚为炽盛,遍照祇洹,悉皆大明。 尔时,此天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得大力,并获于妙色? 施何得安乐? 何缘得净眼? 云何一切施? 愿为我说之。」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施饮食得力,施衣得盛色,施乘得安乐,灯明得净目,屋宅一切施,如法教弟子,能作如是施,是名施甘露。」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捨,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一三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炽盛,遍照祇洹,悉皆大明。 尔时,此天礼佛足已,却坐一面,而说偈言:「世间天及人,饮食生欢喜,世间都无有,饮食不生喜。」尔时,世尊复说偈言:「若有能信施,使心极清净,今世若后世,饮食福随逐。」尔时,此天闻佛所说,白佛言:「世尊! 实为希有! 善说斯偈。」复白佛言:「世尊! 我忆过去,有一人王名曰迟缓,然彼国王于四城门施于饮食,城中及市亦施饮食。 时,王夫人白于王言:『王今作福,愿听我等助王为福。』王闻其言,以城东门所施之食,回与夫人。 王之太子亦白父言:『父母修福,我亦乐修。』王闻其言,以城南门所施之食,回与太子。 辅相后来,启白王言:『王今修善,夫人、太子皆修福业,唯愿听我助修福业。』王闻其言,以城西门所施之食,回与辅相。 时,有诸臣复白王言:『夫人、太子及以辅相咸修福德,我等今者亦乐助修。』王闻其言,即以北门所施之食,回与诸臣。 时,国中人复白王言:『夫人、太子、辅相咸修福德,愿听我等助修福业。』王闻其言,复以布施回与人民。 时,典施人白于王言:『王之所有,于四城门及以布施,悉皆回与夫人、太子、辅相、大臣、国中人民,断于王施,兼竭库藏。』王即答言:『先所与者,已尔与尽,自今已后,他方小国所可贡献,半入库藏,半用修福。』世尊! 我于尔时,长夜修福,我于长夜获得胜报,常怀喜乐,所受福报,无有穷尽,不见边际。 如我所受,得大果报,乃知世尊善说斯偈。」时,迟缓天子闻佛所说,欢喜踊跃,顶礼佛足,还于天宫。 (一三七)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甚为炽盛,遍照祇洹,却在一面,而说偈言:「如远至他国,谁为可亲者? 于其居家中,复以谁为亲? 于其资财中,复以谁为友? 若至后世时,复以谁为亲?」尔时,世尊说偈答曰:「若远至他国,行伴名为亲。 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 于生财利所,眷属乃为友。 能修功福者,是名后世亲。」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捨,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三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显赫,普照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人生寿不定,日日趣死径,无常所侵夺,寿命甚短促。 老来侵壮色,无有救护者,恐怖畏向死,作福得趣乐。」尔时,世尊以偈答言:「人生寿不定,日日趣死径,无常所侵夺,寿命甚短促,老来侵壮色,无有救护者。 恐怖畏向死,欲得寂灭乐,应捨世五欲,不宜深生着。」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嫌怖久捨弃,能度世间爱。」时,此天子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三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显赫,遍照祇洹,悉皆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四时不暂停,命亦日夜尽,壮年不久住,恐怖死来至,为于涅槃故,应当勤修福。」尔时,世尊以偈答言:「四时不暂停,命亦日夜尽,壮年不久住,恐怖死来至。 见于死生苦,而生大怖畏,捨世五欲乐,当求于寂灭。」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嫌怖久捨弃,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四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夜中有一天子,光色倍常,来诣佛所,威光显赫,遍于祇洹,悉皆大明,却在一面,而说偈言:「当思于何法,应弃捨何法,修行何胜事,成就何等事,能渡驶流水,得名为比丘?」尔时,世尊以偈答言:「能断于五盖,弃捨于五欲,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驶流水,得名为比丘。」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捨,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四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显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谁于睡名寤? 谁于寤名睡? 云何染尘垢? 云何得清净?」佛以偈答言:「若持五戒者,虽睡名为寤。 若造五恶者,虽寤名为睡。 若为五盖覆,名为染尘垢。 无学五分身,清净离尘垢。」天复说偈赞言:「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捨,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阿练若、憍慢修福日夜增云何得大力何物生欢喜远至、强亲逼日夜有损减思惟及眠寤(一四二)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显赫,照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若人有子孙,则便生欢喜。 财宝及六畜,有则皆欢喜。 若人受身时,亦复生欢喜。 若见无身者,则无欢悦心。」尔时,世尊以偈答言:「若人有子孙,则能生忧恼。 财宝及六畜,斯是苦恼本。 若复受身者,则为忧恼患。 若不受身者,则名寂灭乐。」天复说偈赞言:「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捨,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四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三种不调之马,一切世人现悉知之。 或有马行步骏疾,然无好色,是则名为乘不具足。 或复有马,行步骏疾,虽有好色,是亦名为乘不具足。 或有良马,行步骏疾,然有好色,是则名为乘得具足。 人亦三种,如彼三种不调之马。 此三种人,于佛教法现所知见。 何等为三? 有人骏疾具足,色及可乘然不具足。 或复有人,骏疾具足,颜色具足,乘不具足。 或复有人,骏疾颜色及以可乘,悉皆具足。 「何者是骏疾具足,色不具足,乘不具足? 如法中人,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向尽苦道,如是知见已,断于三结,所谓身见、戒取、疑。 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于道决定,乃至人天七生,尽于苦际,是名骏疾具足。 云何色不具足? 若有问难阿毗昙、毗尼,不能善通,于深问难,不能了达,句味相顺,不能称说,不能如理而为具说,是名色不具足。 云何可乘不具足? 少于福德,所生之处,无有福德,不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是名乘不具足。 是名骏疾具足,色不具足,乘不具足。 「云何骏疾具足,颜色具足,乘不具足? 何者骏疾具足? 如法中人,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知见是已,断于三结,所谓身见、戒取、疑。 断三结已,得须陀洹,不堕恶趣,于道决定,乃至七生人天,尽于苦际,是名骏疾具足。 云何名色具足? 若有问难阿毗昙、毗尼,能善解说,句味相应,称理显说,是名色得具足。 云何名为乘不具足? 少于福德,不能生便有大福德,不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是名骏疾及色得于具足,乘不具足。 「云何名为骏疾、色、乘悉皆具足? 何等骏疾? 如此法中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 既知见已,断于三结,得须陀洹,七生人天,不堕恶趣,是名骏疾具足。 云何色得具足? 若有问难阿毗昙、毗尼,能为通释,句味相顺,称理显说,是名色得具足。 云何名为乘得具足? 若多福德,生便有福,能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是名乘得具足,是名第三骏疾、色、乘,悉皆具足。」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世有三马,良善调顺。 或有马骏疾具足,色乘不具。 或复有马骏疾及色二俱具足,乘不具足。 或复有马三事具足。 人亦三差,如彼三马。 是三种人,佛教法中,现所知见,或有骏疾具足,色、乘不具足。 有人具足于二,不具足一。 有人三事具足。 何者具足于一,不具于二? 如佛法中,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是人不还,不堕恶趣。 云何色不具足? 若有问难阿毗昙、毗尼,不能解释,句味顺理,不能称说,是名色不具足。 云何名为乘不具足? 少于福德,不能生便有大福德,不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是名乘不具足。 云何第二,二事具足,一不具足? 是人于佛法中,见四真谛乃至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 若有问难阿毗昙、毗尼,能为解演说,余如上说。 一不具足,亦如上说,是名第二,具足于二,不具足一。 云何第三,三事具足? 是人于佛法中,如实知已,见四真谛已,得阿那含,乃至多有福德,获于利养,是名第三,三事具足。」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譬如世间善乘之马,凡有三种,人亦如是。 有三种人,其第一者,骏疾、色、乘,悉皆具足。 若有人于佛法中,如实知见四真谛,已断于三漏,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解脱知见具足,尽诸有结,心得自在,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得阿罗汉,是名骏疾具足。 余如上说。 云何第二? 二事具足,一不具足。 于佛法中,如实知见四真谛已,乃至得阿罗汉,若通问难。 余如上说。 云何第三? 三事具足。 是人于佛法中,如实知见四真谛已,乃至有福德,能得利养,是名三事具足。」佛说是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是三种善调乘马,应为王者及王子乘。 何等三种? 所谓骏疾具足、色具足、乘具足。 三种比丘,如彼三马。 若比丘具足三事,宜应礼拜供养,合掌赞叹,是名三事具足。 云何色具足? 具持禁戒,于波罗提木叉善能护持,往返出入,具诸威仪。 于小罪中,心生大怖,坚持禁戒,无有毁损,是名色具足。 云何力具足? 恶法未生,能令不生恶法,已生方便令灭;善法未生方便令生,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广。 是名力具足。 云何骏疾具足? 若佛法中,如实知见四真谛已,是名骏疾具足。」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七)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四良马,王者应乘。 何等为四? 善调骏疾,能忍,善住不斗。 比丘如是成就四种,当应归依,供养礼拜,合掌恭敬,于世间中,无上福田。 何等为四? 所谓善调骏疾,能令善住不斗。」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马,贤人应乘,是世间所有。 何等为四? 其第一者,见举鞭影,即便惊悚,随御者意。 其第二者,鞭触身毛,即便惊悚,称御者意。 其第三者,鞭触身肉,然后乃惊,随御者意。 其第四者,鞭彻肉骨,然后乃惊,称御者意。 丈夫之乘,亦有四种。 何等为四? 其第一者,闻他聚落,若男若女,为病所恼,极为困笃,展转欲死。 闻是语已,于世俗法,深知厌恶。 以厌恶故,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调顺之乘,如见鞭影,称御者意。 其第二者,见于己身聚落之中,若男若女,有得重病,遂至困笃,即便命终。 覩斯事已,深生厌患。 以厌患故,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调顺之乘,如触身毛,称御者意。 其第三者,虽复见于己聚落中有病死者,不生厌恶。 见于己身、所有亲族、辅弼己者,遇病困笃,遂至命终,然后乃能于世间法,生厌恶心。 以厌恶故,勤修善行,是名丈夫调顺之乘,如触毛肉,称御者意。 其第四者,虽复见之所有亲族、辅弼己者,遇病丧亡,而犹不生厌恶之心。 若身自病,极为困笃,受大苦恼,情甚不乐,然后乃生厌恶之心。 以厌恶故,修诸善行,是名丈夫善调之乘,如见鞭触肉骨,随御者意。」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马有八种,过世间所知,现在可见。 何等为八? 一者,乘马之人控辔秉策,将即远路,而彼恶马啮衔跳踯,顿绝羁勒,破碎乘具,伤毁形体,是名马过。 其第二者,御者乘之,不肯前进,而此恶马腾跃叵制,破碎乘具。 其第三者,御者乘之,不肯着路,但踰坑堑。 其第四者,若乘之时,不肯前进,返更却行。 其第五者,都不畏于御乘之人、鞭策之痛。 其第六者,御马之人,以鞭策之,方便距地二足双立。 其第七者,御马之人意欲驰骤,返更卧地,不肯进路。 其第八者,御马之人意欲令行,而返停住。 「于佛法中,修学丈夫亦有如是八种过患。 何等为八? 若比丘同梵行者,有见闻疑事觉触己身,即语彼言:『汝于今者,稚小无智,不善不了,汝今应当觉触余人,云何乃欲觉触于我? 汝自有过,反举他事。』如是之人犹第一马。 其第二者,见他比丘有见闻疑罪,同梵行者即便语彼:『有罪人言,汝于今者,犯如是罪。』时有罪人复语彼言:『汝今自犯如是之罪,若忏悔者,然后乃可糺举我罪。』如是之人犹第二马所有过失。 其第三者,若有比丘作见闻疑罪,为他所举,便作异语,随于爱瞋及以怖,痴心生忿怒,如是之人犹第三马所有过失。 其第四者,若有比丘亦复作于见闻疑罪,为他所举,即便语彼举事人言:『我都不忆犯如是罪。』当知此人同第四马所有过失。 其第五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同梵行者而来举之。 时,犯罪人即摄衣鉢,随意而去,其心都无畏忌众僧及举事者。 当知斯人同第五马所有过失。 其第六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同梵行者而举其事。 时犯罪人即便于彼高处而坐,与诸长老比丘诤论道理,举手大唤,作如是言:『汝等诸人,悉皆自犯见闻疑罪,而更说我犯如是罪。』当知斯人同第六马所有过患。 其第七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清净比丘糺举其事,彼有罪人嘿然而住,亦复不言有罪无罪,恼乱众僧。 当知斯人同第七马所作过失。 其第八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清净比丘发举其事,彼犯罪人即便捨戒,退失善根,罢道还俗。 既休道已,在寺门边,住立一面,语诸比丘:『我今还俗,为满汝等所愿以不? 汝今欢喜极快乐不?』当知是人同第八马所有过患。」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八种马为贤所乘。 所言贤者,转轮圣王。 何等为八? 贤乘所生,是名第一贤马之相。 其第二者,极为调善,终不恼触其余凡马,是名第二贤马之相。 其第三马,所食之草,不择好恶,悉尽无遗,是亦名为贤马乘相。 其第四者,有秽恶物,生不净相,大小便处,终不于中止住眠卧,是名第四具贤马相。 其第五者,能示御者恶马之过,能教御者治于恶马所有疹态,是亦名为贤马之相。 其第六者,能忍重担,而不求轻,恒作是念:『我常见于余马担时,当为伐之。』是名第六贤乘马相。 其第七者,常在道中,初不越逸,道虽微浅,明了知之,是名第七贤马之相。 其第八者,病虽困笃,乃至临终,力用不异,是名第八贤乘马相。 「丈夫贤乘亦有八事。 何等为八? 其第一者,若有比丘善持禁戒,具足威仪,往返人间,无所毁犯,设误犯于微小罪者,心生大畏。 持所受戒,犹如瞎者护余一目。 当知是人同彼初马生贤乘处。 其第二者,若有比丘具足善法,终不恼触同梵行者,共住安乐,如水乳合。 当知是人同第二马,生于贤处。 其第三者,复有比丘受饮食时,不择好恶,悉食无余。 当知斯人同第三马,生于贤处。 其第四者,若有比丘见诸恶法不清净者,心生厌患,悉皆远离三业不善,呵责恶法鄙陋下贱。 当知是人同第四马,生于贤处。 其第五者,若有比丘既犯罪已,亲于佛前陈己过罪,亦复于梵行所说,自发瑕疵。 当知是人同第五马,生于贤处。 其第六者,若有比丘具足学戒,见同梵行诸比丘等,于戒有犯,心每念言:『我当修学,令无所毁。』当知斯人同第六马,生于贤处。 其第七者,若有比丘行八正道,不行邪径。 当知此人同第七马不行非道,生于贤处。 其第八者,若有比丘病虽困笃,乃至欲死,精勤无懈,志性坚固,不可轻动,恒欲进求诸胜妙法,心无疲倦。 当知是人同第八马,至死尽力,生于贤处,佛教法中,能得真实。」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提迦国瓫寔迦精舍。 尔时,世尊告大迦旃延:「定意莫乱,当如善乘,调摄诸根,勿同恶马,诸根驰散。 犹如恶马繫之槽上,唯念水草,余无所知。 若不得食,断绝羇靽。 亦如有人多与欲结相应,以贪欲故,多有嫌恨之心,多起欲觉,以有欲觉,生诸恼害,种种恶觉由斯而生。 以是事故,不知出要,终不能识欲之体相。 若复有人,躭好睡眠,以常眠故,多起乱想,种种烦恼从之生长。 以是义故,不知出要、对治之法。 若复有人,多生掉悔,以其常生掉悔心故,于诸法相不能分明。 当知掉悔为散乱因,以是因缘,不知出要、对治之法。 若复有人,多生疑心,以疑心故,于诸法中犹豫不了。 以斯义故,不知出要、对治之法。 如善乘马,繫之枥上,其心都不思于水草,不绝羇靽。 譬如有人心无欲结,但有净想,以不染着是欲想故,亦复不生掉悔疑等睡眠之盖,以其不生五盖之心因缘力故,便知出要、对治之法。 比丘,如是不依于彼地水火风,亦复不依四无色定而生禅法,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复不依日月星辰,不依见闻,不依识识,不依智知,不依推求心识境界,亦不依止觉知,获得无所依止禅。 若有比丘,不依如是诸地禅法,得深定故,释提桓因、三十三天及诸梵众,皆悉合掌恭敬尊重,归依是人。 我等今者,不知当依何法则而得禅定?」尔时,尊者薄迦梨在佛后立,以扇扇佛,即白佛言:「世尊! 云何比丘修诸禅定,不依四大及四无色,乃至不依觉观之想? 若如是者,诸比丘等云何而得如是禅定? 释提桓因及诸大众合掌恭敬,尊重赞叹得斯定者,而作是言:『此善男子,丈夫中上,依止何事而修诸禅?』」佛告薄迦梨:「若有比丘深修禅定,观彼大地悉皆虚伪,都不见有真实地想,水火风种,及四无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识知见闻、推求觉观、心意境界,及以于彼智不及处,亦复如是,皆悉虚伪,无有实法,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汝今薄迦梨,应当如是知,习于坐禅法,观察无所有。 天主憍尸迦,及三十三天,世界根本主,大梵天王等,合掌恭敬礼,稽首人中尊,咸皆称斯言:『南无善丈夫! 我等不知汝,依凭何法则,而得是深定,诸人所不了。』」说斯法时,大迦旃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薄迦梨比丘烦恼永灭,不受后生,尽诸有结。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恶马、调顺马贤乘、三及四鞭影并调乘有过、八种恶迦旃延离垢十事悉皆竟(一五二)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为优婆塞义? 唯愿如来为我敷演。」佛告释摩男:「在家白衣归依三宝,以是义故,名优婆塞,汝即其人。」时,释摩男复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优婆塞信?」佛告释摩男:「于如来所,深生信心,安住信中,终不为彼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不信所坏,是名优婆塞信。」时释摩男复白佛言:「云何优婆塞戒?」佛告释摩男:「不杀、不盗、不淫、不欺,及不饮酒等,是名优婆塞戒。」又问:「云何施具足?」佛告释摩男:「优婆塞法应捨悭贪,一切众生,皆悉为彼贪嫉所覆,以是义故,应离悭贪及嫉妬意,生放捨心,躬自施与,无有疲厌,是名施具足。」又问:「云何智慧具足?」佛告释摩男:「优婆塞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知此四谛,决定明了,是名慧具足。」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时释摩男与五百优婆塞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 如佛所说优婆塞义,在家白衣具丈夫志,归命三宝,自言我是优婆塞者,云何而得须陀洹果? 乃至阿那含耶?」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 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槃,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时摩诃男及五百优婆塞闻此法已,心生欢喜,而白佛言:「世尊! 甚为希有! 诸在家者,获此胜利,一切咸应作优婆塞。」时摩诃男及诸优婆塞作是语已,礼佛而退。 诸比丘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时释摩男往诣佛所,修敬已毕,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优婆塞具丈夫志? 广说如上。 复当云何满足诸行?」佛告摩诃男:「优婆塞虽具足信,未具禁戒,是名有信,不具于戒。 欲求具足信戒之者,当勤方便,求使具足,是名信戒满足优婆塞。」佛复告摩诃男:「优婆塞虽具信戒,捨不具足,为具足故,勤修方便,令得具足。」时,摩诃男白佛言:「世尊! 我于今者,具信、戒、捨,具足三支。」佛告摩诃男:「虽具三事,然不数往僧坊精舍,以是因缘,名不具足,应勤方便,数往塔寺。」时,摩诃男言诸优婆塞:「我今应当具足信戒,及以捨心,诣于塔寺。」佛告摩诃男:「若能具足信、戒、捨心,数诣塔寺,亲近众僧,是名具足。」佛告摩诃男:「虽复具足如上四事,若不听法,名不具足。」摩诃男言:「我能听法。」佛复告摩诃男:「虽能听经,若不受持,亦名不具。 虽能受持,不解其义,亦名不具。 虽解义趣,而未能得如说修行,亦名不具。 若能具足信、戒、捨心,数往塔寺听法,受持、解其义趣,如说修行,是则名为满足之行。 摩诃男虽复具足信、戒、捨心,数诣塔寺,亲近众僧,然犹未能专心听法,是亦名为行不具足。 以斯义故,应当方便专心听法。 虽能听法,若不受持,亦名不具,是故应当受持正法。 虽能受持,若不解义,亦名不具,是故应当解其言趣。 虽解义味,若复不能如说修行,亦名不具,是故应当如说修行。 若能具足信心,持戒及捨心等,数往僧坊,专心听法,受持莫忘,解其义趣,信戒捨心,往诣塔寺,听受经法,受持不忘,解其义趣。 若复不能如说修行,是亦名为不具足也。 摩诃男! 优婆塞以信心故,则能持戒。 以持戒故,能具捨心。 具捨心故,能往诣僧坊。 往诣僧坊故,能专心听法。 专心听法故,则能受持。 能受持故,解其义趣。 解其义趣,能如说修行。 能如说修行故,勤作方便,能令满足。」时摩诃男复白佛言:「世尊! 云何优婆塞具足几支,自利未利于他?」佛告摩诃男:「具足八支能自利益,未利于他。 何等为八? 优婆塞自己有信,不能教他。 自持净戒,不能教人令持禁戒。 自修于捨,不能教人令行布施。 自往诣塔寺,亲近比丘,不能教人往诣塔寺,亲近比丘。 自能听法,不能教人令听正法。 自能受持,不能教人受持。 自能解义,不能教人令解其义。 自能如说修行,不教他人如说修行。 是名具足八支,唯能自利不能利他。」时摩诃男复白佛言:「具足几法,能自利益,亦利于他?」佛告之曰:「若能具足十六支者,如是之人,能自他利。 自生信心,教人令得。 自行受持,教人受持。 自行捨心,亦复教人令行捨心。 身自往诣僧坊塔寺,亦复教人往诣僧坊,亲近比丘。 自能听法,亦复教人令听正法。 自能受持,亦复教人令受持法。 自解义趣,亦复教人解其义味。 自如说行,亦复教人如说修行。 若能具足十六支,此则名为自利利他。 如斯之人,若在刹利众,若婆罗门众,若居士众,若沙门众,随所至处,能为此众作大照明,犹如日光,除诸闇冥,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佛说是已,释摩男礼佛而退。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尔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 此迦毗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 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来触于我,我于尔时,或当忘失念佛之心,或复忘失念法僧心。』复自念言:『若当忘失三宝心者,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入何趣中? 受何果报?』」佛告之曰:「汝当尔时,勿生怖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不堕恶趣,不受恶报。 譬如大树初生长时,恒常东靡,若有斫伐,当向何方,然后坠落? 当知此树必东向倒。 汝亦如是,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时释摩男闻佛所说,顶礼佛足,还其所止。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尔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 若有比丘在于学地,所作未办,常欲进求阿罗汉果,入于涅槃。 云何比丘修习几法,尽诸有漏,心得无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现在世获其果证,得无漏戒,决定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佛告摩诃男:「若有比丘在于学地,未得无学,意恒进求,欲得涅槃,常修六念。 譬如有人身体羸瘦,欲食美饍,为自乐故,诸比丘等,亦复如是,为涅槃故,修于六念。 何等为六? 一者、念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当于尔时,无有贪欲、瞋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 以直心故,得法得义,得亲近佛,心生欢喜。 以欢喜故,身得猗乐。 以身乐故,其心得定。 以得定故,怨家及己亲族,于此二人,无怨憎想,心常平等,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佛心,趣向涅槃,是名念佛。 二者、念法。 所谓法者,即是如来所有功德,十力、无畏,必趣涅槃,应当至心观察是法,智者自知,圣弟子者,应修念法。 尔时,离于贪欲、瞋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 以直心故,得义得法,以亲近法,心生欢喜。 以欢喜故,身得猗乐。 得猗乐故,其心得定。 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无有爱瞋,住法流水,入于定心。 修念法观,趣向涅槃,是名念法。 三者、念僧。 所谓僧者,如来弟子,得无漏法,能为世间作良福田。 何等名为良福田耶? 有向须陀洹,有得须陀洹已,有向斯陀含,有得斯陀含,有向阿那含,有得阿那含,有向阿罗汉,有得阿罗汉。 是则名为良祐福田,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应当合掌恭敬其人。 以念僧故,得法得义,得亲近僧,心生欢喜。 生欢喜故,乃得快乐。 得快乐故,其心得定。 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无有贪欲、瞋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住法流水,入于定心。 修念僧观,趣向涅槃,是名念僧。 云何念戒? 所谓不坏戒、不缺戒、不杂戒、无垢戒、离恐惧戒、非戒盗戒、清净戒、具善戒,念如是等诸禁戒时,即得离于贪欲、瞋恚、愚痴、邪见。 离诸恶故,得法得义,得亲近戒,心生欢喜。 以心喜故,乃得快乐。 心得乐故,其心得定。 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清净质直,住法流水,入于定心。 修念戒想,是名念戒。 云何念施? 念己所施,获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捨心中,于一切物,心无悋惜,持用布施。 既布施已,我心应喜。 犹如大祠,分己财物,捨与他人。 若能如是修施心者,于现世中,得法得义,得亲近施,无有贪欲、瞋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应生欢喜。 以欢喜故,身得快乐。 身快乐故,其心得定。 以心定故,于怨憎所,心无高下,住法流水,入于定心。 修念施想,是名念施。 云何念天? 所谓四天王、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此诸天等,若当信心、因缘力故,生彼天者,我亦有信、戒、施、闻、慧,亦复如是。 以此功德,生天上者,我亦具有如是功德,当生彼天。 念如斯天,以念天故,离于贪欲、瞋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于现世中,得法得义,得亲近天,心生欢喜。 心欢喜故,身得快乐。 得快乐故,其心得定。 心得定故,于怨憎所,心无高下,住法流水,入于定心。 修念天想,是名念天。 「摩诃男! 若有比丘住于学地,所作未办,常欲进求阿罗汉果,入于涅槃,应当至心修是六念。 以能修习斯六念故,尽诸有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现在世,获其证果。 即得证已,作是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时摩诃男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七)尔时,世尊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夏坐安居。 尔时,众多比丘于夏欲末,在讲堂中,为佛缝衣。 诸比丘等缝衣已讫,作是思惟:「我等于今,缝衣已竟,当逐佛游行。」时,释摩男闻诸比丘缝衣已讫,欲随佛游行,闻斯语已,即往佛所,稽首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 我今身心甚为重钝,迷于诸方,虽复听法,心不甘乐。 所以者何? 我闻诸比丘等,缝衣已竟,当随佛游行,即生念言:『何时当复还见世尊,及以修心诸比丘等?』」佛告之曰:「我及比丘虽去余处,汝若恒欲见于如来及比丘者,应以法眼至心观察,常修五事。 何等为五? 所谓以具信故,能随顺教,非是无信,能随顺教。 持净戒故,能随顺教,非是毁禁能顺教也。 以多闻故,能随顺教,非以少闻能随顺教。 非以悭悋能行布施,以捨心故,能行布施。 非以愚痴能修智慧,以慧心故,能识法相。 是故摩诃男! 若欲见佛及比丘者,恒应修习如是五事,并六念法,若如是者,我及比丘便常在前。 所谓僧者,名为和合。」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礼足而去。 (一五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园林中。 尔时,摩诃男释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之义,获定心故,而得解脱。 若如是者,为先得定后解脱耶? 为先解脱后得定耶? 定与解脱为俱时耶? 所未曾得,所未曾行,过去未来所未曾生,现在亦无。」尔时,世尊嘿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如是问,如来嘿然,悉皆不答。 时尊者阿难侍如来侧,以扇扇佛。 于时阿难作是念:「今释摩诃男以此甚深之义谘问世尊,世尊今者,所患始除,气力尚微,未堪说法,我当为彼略说少法,令其还去。」时尊者阿难作是念已,即语释摩男:「如来所说,说于学戒,亦说于彼无学之戒。 说于学定,亦说于彼无学之定。 说于学慧,亦说于彼无学之慧。 说学解脱,亦说于彼无学解脱。」时,摩诃男白阿难言:「云何如来说于学戒及无学戒,学定、无学定,学慧、无学慧,学解脱、无学解脱?」阿难言:「如来圣众住戒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所行处,于小罪中,心生大怖,具持禁戒,是则名为持戒具足。 厌于欲恶及诸不善,离生喜乐,入于初禅,乃至入第四禅,是名为禅。 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如是知见,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爱、瞋恚。 彼断五下分结,便得化生,即于彼处,而得涅槃,名阿那含,更不还来至此欲界,是则名为学戒、学定、学慧、解脱。 复次,更于异时,尽诸有漏,得于无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现法取证,逮得无生,自知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 当于尔时,得无学戒、无学定、无学慧、无学解脱。 摩诃男! 以是缘故,佛说于学及以无学。」时摩诃男闻其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时摩诃男既去不远,佛告阿难:「此迦毗罗卫国诸比丘等,颇共诸释讲论如是深远义不?」阿难白佛:「此迦毗罗卫诸比丘等,每与诸释共论如是甚深之义。」佛告阿难:「迦毗罗卫比丘与诸释等,获大善利,能解如是圣贤慧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俱陀园林中。 时麁手释往诣摩诃男所,语摩诃男言:「如来说须陀洹,有几不坏信?」摩诃男释答言:「如来所说须陀洹人,有四支不坏信。 所谓于佛不坏信,于法不坏信,于僧不坏信,圣所授戒得不坏信。」麁手释言:「汝今不应说言,如来说四不坏信。 所以者何? 如来唯说三不坏信,所谓于三宝所,得不坏信。」第二第三亦作是说,摩诃男亦作是答:「汝莫说言三不坏信,如是◎如来实说四不坏信。」二人纷纭,各竞所见,不能得定,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请决所疑。 时,摩诃男白佛言:「世尊! 彼麁手释来至我所,作是言:『如来为说几不坏信?』我即答言:『如来说于四不坏信,所谓三宝、圣所授戒。』麁手释言:『如来唯说三不坏信,云何言四? 所谓三宝。』第二第三亦作是说,第二第三我亦答言:『如来说四,实不说三。』彼之所说,我不能解。 我之所说,彼亦不解。」时,麁手释即从坐起,白佛言:「世尊! 假设佛不教我,僧不教我,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天、若魔、若梵,此诸人等,都不教我,向于佛者,我亦一心回向于佛,法僧亦然。」佛告摩诃男言:「麁手释作如是语,◎汝云何答?」摩诃男白佛言:「世尊! 若如是者,我更无答。 异于佛法,更无善处。 离于佛法,更无真处。 无异处善,无异处真。」佛复告摩诃男:「汝从今日,应如是解,具足四事,名不坏信,所谓于佛、法、僧、圣所念戒。 麁手释以不解故,作如是语,即闻佛说,即得解了。」时摩诃男及麁手释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一六〇)尔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俱陀园林中。 当尔之时,彼国诸释集讲论处,既集坐已,于其中间,各共谈论,语摩诃男言:「无有前后,汝意谓谁以为后耶? 麁手释者,如来记彼得须陀洹,于人天中七生七死,得尽苦际。 彼麁手释毁犯禁戒,饮彼酒浆,佛尚记言得须陀洹。 若如是者,有何前后?」复语摩诃男言:「汝可往诣于世尊所,问如斯义。」时摩诃男释寻如其言,即往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 迦毗罗释集讲论处,于其中间作如是论,语我言:『谁为前后? 时麁手释其命已终,如来记彼得须陀洹,于人天中七生七死,得尽苦际。 彼麁手释毁犯禁戒,饮放逸浆,若记彼得须陀洹,当知是即无有前后。』」佛告之曰:「皆称我为善逝,世尊作是语者,亦名善逝。 称善逝故,生善逝心,贤圣弟子生正直见,称言善逝。 复次,摩诃男! 如来弟子一向归佛,亦复归依法僧三宝,得疾智、利智、厌离智、道智,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及余恶趣,得八解脱,获于身证,具八解脱,住于具戒,以智慧见,尽于诸漏,是则名为得俱解脱阿罗汉也。 复次,摩诃男! 贤圣弟子,亦如上说,慧解脱阿罗汉不得八解脱。 复次,摩诃男! 一向归佛,余如上说,身证阿那含,成就八解脱,未尽诸漏。 复次,摩诃男! 一向归佛,余如上说,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不堕恶趣。 如来教法,彼随顺不逆,是名见到。 复次,摩诃男! 贤圣弟子一向归依佛。 余如上说。 佛所教法,彼随顺解脱,是名信解脱。 复次,摩诃男! 若信佛语,欣尚翫习,忍乐五法,所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贤圣弟子不堕三涂,是名坚法。 复次,贤圣弟子信受佛语,然有限量,忍乐五法,如上所说,是名贤圣弟子不堕三涂,是名坚信。 摩诃男! 我今若说娑罗树林能解义味,无有是处。 假使解义,我亦记彼得须陀洹。 以是义故,麁手释我当不记彼释得须陀洹。 所以者何? 彼麁手释不犯性重,犯于遮戒,临命终时,悔责所作。 以悔责故,戒得完具,得须陀洹。 人少有所犯,悔责完具,何故不记彼麁手释得须陀洹?」摩诃男释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云何优婆塞得果、一切行自轻及住处十一与十二解脱并舍罗麁手为第十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4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