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 内容: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丹本第十八卷初准)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一九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慰问如来,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 我有少疑,将欲请问。 汝若多闻,愿垂听察。」佛告犊子:「若有所疑,随汝所问。」犊子问曰:「身之与我为是一耶?」佛言:「如此之事,我所不答。」又问:「身我异耶?」佛言:「如此之事,我亦不答。」犊子复言:「今我问汝,我身一耶? 汝不见答。 身我异耶? 汝复不答。 如斯等问,尚不见答,云何而能记诸弟子死此生彼天人之中? 汝若记彼死此生彼,宁可不是身留于此,我往于彼五道之中? 若如斯者,身之与我则为别异。」佛告梵志:「我说有取,记彼受生;若无取者,则无受生。 复次犊子,譬如彼火,有取则然;若无取者,火则不然。」犊子言:「瞿昙! 我亦见火无取而然。」佛告犊子:「汝见何火无取而然?」犊子复言:「譬如见大火,甚为炽盛,勐风绝炎,离火见然。」佛告犊子:「如此绝炎,亦复有取。」犊子言:「离火见然,以何为取?」佛言:「如斯绝炎,因风而然,以风取故,炎得暂停。 以风力故,绝炎可见。」犊子言:「瞿昙! 火尚可尔,人则不然。 所以者何? 身死于此,意生于彼,于其中间,谁为其取?」佛言:「当于尔时,以爱为取,爱取因缘,众生受生。 一切世间,皆乐于取,一切皆为取所爱乐,一切悉皆以取为因。 众生见取,则生欢喜,一切众生皆入于取。 如来阿罗呵以无取故,而得成于无上正觉。」犊子言:「我于今者,大有所作,欲还所止。」佛言:「梵志! 宜知是时。」尔时,犊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尊者大目连所。 既到彼已,问讯尊者,在一面坐。 尔时,犊子梵志问目连曰:「何因缘故,若沙门、婆罗门来问于佛,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不生,默然不答。 其余沙门、婆罗门,若见有人来问难者,随意为说。 我昔曾问沙门瞿昙,死此生彼,默不见答。 死此不生彼,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不生彼,悉不见答。 如斯之义,其余沙门、婆罗门,皆悉答之。 沙门瞿昙为何事故,默然不答?」目连对曰:「其余沙门、婆罗门,不知色从因生,不知色灭,不知色味,不知色过,不知色出要。 以不能解如是义故着色,我生彼色,我不生彼着色,我亦生彼亦不生彼着色,我非生彼非不生彼。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来如实知,色从因生,色从因灭,知色味,知色过,知色出要,如来如实知故,色生彼,心无取着,乃至色非生非不生,亦不取着。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斯之义,甚深无量,无有边际,非算数所知,无有方处,亦无去来,寂灭无相。」尔时,犊子梵志闻尊者目连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二)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 以何因缘,诸余沙门,及婆罗门,若有所问,皆称顺答说,我死此生彼,我死此不生彼,我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我非生彼非非生彼。」犊子复言:「瞿昙! 如斯之难,何故不能称顺而答?」佛告之曰:「诸余沙门、婆罗门,不知色从因生,不知色灭,不知色过,不知色味,不知色出要。 以不能知色从因生,乃至不知色出要故,而于色,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取着。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告犊子:「如来不尔,知色因,知色灭,知色味,知色过,知色出要。 如实知之,如来如实能知色因、色灭、色过、色味、色出要,能知色,我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非生彼,悉皆不着。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告犊子:「是故此义甚深广大,无量无边,非算数所及。」复告犊子:「以是因缘,诸余沙门、婆罗门等,不达义趣,随问强答。 若问如来,我色生彼,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以无义理,置而不答。 我已生彼,乃至非生非非生,悉皆不答。」犊子言:「希有。 瞿昙! 汝及弟子,义与义句,及与句味,所说之事,等无差别。」犊子复言:「我于异时,至沙门目犍连所,我于尔时,以此句味问彼目连,彼以此义句味而答于我。 瞿昙! 汝今所可宣说,与彼无异,是故我今称为希有。 如此教法,昔所未有,亦未曾说,义理相顺,善答斯问。」犊子梵志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九三)尔时,尊者僧提迦旃延在那提城群寔迦所住之处。 尔时,犊子梵志以缘事故,往诣彼城。 既至彼已,营事已讫,即便往彼尊者僧提迦旃延所,相问讯已,在一面坐。 白尊者言:「我有所疑,欲相谘问,汝若闲裕,听我所问,愿为解说。」尊者告言:「犊子! 我听汝问,然后乃知。」犊子问言:「以何因缘故,诸余沙门、婆罗门,有人来问,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能答;沙门瞿昙为以此问,色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无义理故,置不答乎?」尊者告言:「我今问汝,随汝所解,而答于我。 于汝意云何? 若因若缘,若行若根本,若行所从生,若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以此因,以此缘,以此行,以此根本,以此行所从生,无余寂灭,无想尽处,若如是等,无有因缘,无行无相,及尽灭法,如来宁可说,死此生彼,乃至说非生彼非非生彼耶?」犊子言:「迦旃延!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行,如是根本,如是行所从生,是色是无色,是想是无想,此等诸法,皆至无余尽灭,无想灭尽,是等诸法,无有因缘,如来云何而当说之?」犊子闻已,心怀欢喜,问尊者言:「汝为佛弟子,从来久近?」尊者答言:「我为佛弟子,始过三年。」犊子言:「迦旃延! 汝获大利,能于众中,身口智慧辩才如是,于少时中,能具斯事,实为希有。」犊子言:「我今缘事,欲还所止。」尊者言:「宜知是时。」犊子梵志闻尊者语,欢喜而去。 (一九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却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 我有少疑,今欲谘问,若有闲裕,愿为解说。」佛言:「随意问难。」犊子言:「以何缘故? 诸余沙门、婆罗门等,有人来问,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悉皆能答。 沙门瞿昙以斯问,死此生彼,乃至非生彼非非生彼,无义理故,置而不答?」佛告犊子:「吾今问汝,随汝所解,而答于我。 于汝意云何? 若因若缘,若行若根本,若行所从生,若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以此因,以此缘,以此行,以此根本,以此行所从,无余寂灭,无想尽处,若如是等,无有因缘,无行无想,及尽灭法,我宁于此无因缘等,尽灭法中,说死此生彼,乃至说非生彼非非生彼耶?」犊子复白佛言:「如是因,如是缘,如是行,如是根本,如是行所从生,是色是无色,是想是无想,斯等诸法,皆至无余尽灭,无想灭处,如是诸法,无有因缘,吾当云何而能答之?」尔时,犊子闻佛所说,心生欢喜,而作是言:「希有瞿昙! 汝今弟子,说义句味,等无差别。」犊子复言:「我于异日,以少缘事,曾至于彼那提城群寔迦所住之处,问沙门僧提迦旃延如斯之事,彼以此义,而答于我,然义句味,及其文字,与今所说,等无有异,都无错谬,是故我今称为希有。 如此教法,昔所未有,亦未曾说,义理相顺,善答斯问。」犊子梵志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九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迦兰陀竹林。 彼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瞿昙! 一切众生为有我不?」佛默然不答。 又问:「为无我耶?」佛亦不答。 尔时,犊子作是念:「我曾数问沙门瞿昙如是之义,默不见答。」尔时,阿难侍如来侧,以扇扇佛。 彼时阿难闻其语已,即白佛言:「世尊! 何故犊子所问默然不答? 若不答者,犊子当言:『我问如来都不见答,增邪见耶?』」佛告阿难:「于先昔,彼问一切诸法,若有我者,吾可答彼犊子所问。 吾于昔时,宁可不于一切经说无我耶? 以无我故,答彼所问,则违道理。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皆无我故。 云何以我,而答于彼? 若然者,将更增彼昔来愚惑。 复次,阿难! 若说有我,即堕常见;若说无我,即堕断见。 如来说法,捨离二边,会于中道,以此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不常不断,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则得生,若因不生,则彼不生,是故因于无明,则有行生,因行故有识,因识故有名色,因名色故有六入,因六入故有触,因触故有受,因受故有爱,因爱故有取,因取故有有,因有故有生,因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 因是故有果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灭尽,则大苦聚灭。」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六)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问佛言:「瞿昙! 汝颇作是见,作是论:『世界是常,唯我解了,余人不知。』作是说不?」佛告犊子:「我不作是见,不作是说:『唯我能知,余人不解。』」犊子又问:「汝若不作如是说者,一切世界悉无常耶?」佛告犊子:「我亦不作如是说言:『世界无常,唯我能知,余人不解。』」犊子又问:「汝颇复作如是论言:『世界亦常无常,唯我能知,余人不解。』作是说耶?」佛告犊子:「我亦不作如是说言:『一切世界,亦常无常,唯我独了,余人不知。』」犊子又问:「汝颇复作如是说言:『一切世界非常非无常,非非常非非无常,唯我能解,余人不了。』作是说耶?」佛告犊子:「我亦不作如是说言:『一切世界,非常非无常,非非常非非无常,唯我能知,余人不解。』」犊子复问:「世界有边,世界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非非有边非非无边。 身即是命,命即是身,身异命异。 众生神我,死此生彼,为有为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 瞿昙! 汝今作是说耶?」佛告犊子:「我不作是见,不作是论说言,世界有边无边,乃至非非有非非无。」犊子复言:「瞿昙! 汝今于斯法中,见何过患,不取一见?」佛告犊子:「我亦不言世界是常,唯此事实,余皆愚闇。 彼见结障,彼见所行及所观处,彼见尘埃垢秽不净,见结与苦俱能为害,能与忧恼,能令行人受郁[火*烝]热,生诸忧患。 若与见结相应,即是孾愚,亦名无闻,亦名凡夫,能令生死回流增长。」复告犊子:「世间常无常,亦常无常,非常非无常。 世界有边,及以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 众生神我,死此生彼,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 若有人计斯见者,名为孾愚,亦名无闻,亦名凡夫,增长生死烦恼垢污,能令行人受郁[火*烝]热,生诸忧患,无有安乐。 以是义故,我于此见,无所执着。」犊子又问:「汝若不计如是见者,汝今所计,为是何见?」佛告犊子:「如来世尊,于久远来诸有见者,悉皆除捨,都无诸见,虽有所见,心无取着。 所谓见苦圣谛,见苦集谛,见苦灭谛,见至苦灭道谛,我悉明了,知见是已,视一切法皆是贪爱诸烦恼结,是我我所,名见取着,亦名憍慢。 如斯之法,是可患厌,是故皆应当断除之。 既断除已,获得涅槃,寂灭清净,如是正解脱。 诸比丘等,若更受身于三有者,无有是处。」犊子言:「瞿昙! 汝于今者,见何因缘,说无生处?」佛告犊子:「我还问汝,随汝意答。 譬如有人,于汝目前然大火聚,汝知是火然,不知此火聚,在汝前灭,汝知灭不? 若复有人,来问汝言:『此火灭已,为至东方,南西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斯诸方中,为至何处?』若如是者,当云何答?」犊子言:「瞿昙! 若人问我,当如实答,若有草木及牛马粪,此火与薪相得,便然不灭。 草木牛粪,若都尽者,此火则灭,不至方所。」佛告犊子:「如是! 如是。 若言色是如来,受想行识是如来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 如来已断如斯色故,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皆悉已断。 譬如有人断多罗树,断已不生,如来亦尔,断五阴已,不复受生。 寂灭无想,是无生法。」犊子言:「瞿昙! 我于今者,乐说譬喻,唯愿听说。」佛告之曰:「随汝意说。」犊子即言:「譬如去于城邑聚落不远,平博之处有娑罗林,是娑罗林已百千年,枝叶悉堕,唯贞实在。 汝今瞿昙,亦复如是,已断一切烦恼结缚,四倒邪惑,皆悉灭尽,唯有坚固真法身在。 瞿昙! 当知我今缘务,将欲还归。」佛言:「宜知是时。」犊子梵志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九七)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来诣佛所,问言:「瞿昙! 若有愚痴,起如是见,作斯论言:『世间是常,唯此事实,余则无实。 乃至我不生彼,非非生彼。』」佛告犊子:「不知色者作是见,作是论说言,世间色悉皆是常,自执此见,以为真实,谓诸余者,以为虚妄。 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非常。 世间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非非有边非非无边。 身一神一,身异神异。 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我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我死此非生彼非非生彼,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犊子言:「瞿昙! 若有智者,不取是见,不取是论,亦复不应起如此见,作如斯论言:『世界是常,此见为是,余见为非。』」佛告犊子:「若能知色,解其性相,如斯等人,不起是见,不作是论言,世界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非常见,亦复如是。 世界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非有边,亦复如是。 身一命一,身异命异。 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非生彼,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亦如上说。 若了知识,解其性相,如斯等人,不起是见,不作是论言,识是常,此见为是,余见为非。 识为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非常见,亦复如是。 识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非有边,亦复如是。 身一命一,身异命异。 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彼亦不生彼,非生彼非不生彼,亦复如是。 不知者,如知者说;见者不见者,如知者说;解不解,亦如上说;通彻不通彻,亦如上说;有相无相,亦如上说;其义深浅,亦如上说;寤寤不寤寤,亦如上说。」犊子梵志闻佛所说,欢喜而去。 (一九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瞿昙! 我有少疑,若蒙听察,乃敢发问。」佛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亦如是问。 第二第三,佛亦默然。 犊子言:「瞿昙! 我于长夜,与汝亲厚,我有少问,唯愿答我。」佛作是念:「犊子梵志长夜已来,禀性质直,无有谄伪,诸有所问,皆求解故,不为恼乱,吾当听之,若阿毗昙、毗尼,随其所问。」佛告犊子:「恣汝所问,诸有所疑,无得疑难。」犊子白佛言:「瞿昙! 一切世间有不善不?」佛答言:「有。」又问:「颇有善不?」佛答言:「有。」犊子言:「瞿昙! 愿为我说善不善法,令我解了。」佛告犊子:「吾能多种说善不善,今当为汝略说其要。」佛复告犊子:「欲为不善,离欲为善;瞋恚愚痴,是名不善,离瞋恚痴,是名为善;杀生不善,离杀为善;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恚、邪见,是名不善,离如是等,正见为善。 吾为汝说三种不善,三种善。 十种不善,十种善。」复告犊子:「若我弟子,解此三种善不善,及十种善不善,如实能知,便能尽欲,瞋恚、愚痴亦能永尽,贪欲诸恶都灭无余。 能尽贪欲、愚痴故,诸欲漏都尽。 以尽漏故,成就无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见法中,自身解了,证知得法,自知生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犊子白佛:「颇有一比丘,于佛教法,成就无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见法中,自身解了,证知得法,自知生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为有是不?」佛告犊子:「得是法者,不但一二,及以三四,乃至五百,多有比丘,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现法中,自身取证。」犊子复问:「佛教法中,颇有一比丘尼,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不?」佛告犊子:「我教法中,比丘尼等,得斯法者,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犊子又问:「除彼比丘及比丘尼,颇有一优婆塞,度疑彼岸以不?」佛告犊子:「我佛法中,诸优婆塞度疑彼岸,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不还欲界。」犊子又问:「除比丘、比丘尼,修梵行者除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除于疑悔,度疑彼岸不?」佛告犊子:「我佛法中,得斯法者,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断五下分结,成阿那含,不还欲界。」犊子梵志复白佛言:「置比丘、比丘尼,并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是佛法中,颇有优婆塞,独在居家,受五欲乐,度疑彼岸不?」佛告犊子:「是佛法中,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如斯等人,乃与男女群居,逼迮共住,香华璎珞,着细缯衣,用好旃檀众妙杂香,以涂其身,受畜金银种种珍宝,奴婢僮僕其数众多,处斯愦閙逼隘之中,能断三结,得须陀洹,决定必至于三菩提,尽诸苦际。 极钝根者,任运七生,不至三恶,人天流转,自然得尽诸苦边际。」犊子又问:「且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又置优婆塞在欲得须陀洹,颇有女人,在佛教法,作优婆夷,在于欲中度疑彼岸者不?」佛告犊子:「我佛法中,诸优婆夷,在欲度疑,非一二三,乃至五百,其数众多。 诸优婆夷,虽处居家,如优婆塞,断于三结,得须陀洹。」犊子言:「瞿昙! 汝于菩提,已得正觉,设当修梵行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处欲优婆塞、处欲优婆夷,若如是等,不具道行,便为支不满足。」犊子言:「瞿昙! 汝今既得成等正觉,得果比丘、比丘尼、修梵行优婆塞、优婆夷、处欲优婆塞、处欲优婆夷,悉获果证,于佛教法,是名具足。」犊子复言:「瞿昙! 我今乐说譬喻,愿听我说。」佛告之曰:「随汝意说。」「譬如天降大雨,随下水流,注于大海。 汝之教法,亦复如是,男女长幼,及以衰老,蒙佛法雨,于长夜中,尽趣涅槃。 善哉! 瞿昙! 善哉! 妙法,善哉! 能入佛教法者。」犊子言:「我今相问,设得出家修梵行者,为久近成?」佛告犊子:「若有外道异学,于佛法中,求出家者,先剃其须发,满足四月,于众僧中,心意调濡,然后受戒,不必尽尔,亦随人心。」犊子梵志闻佛语已,心生喜乐:「若蒙出家,得受戒者,假设四年,我尚为之,况四月也?」佛告犊子:「吾先为汝说二种人,不必一切悉皆如是。」犊子言:「瞿昙! 先者实作是说。」佛告比丘:「汝等今者,与彼犊子,剃发受戒。」尔时,比丘受佛勅已,即剃其发,并与受戒。 如比丘法,尊者犊子精勤修道,于半月中,具于学地,知法到法,见法觉法。 既得学果,知已解已,得证法已。 尊者犊子作是念:「我今应诣佛所。」作是念已,即往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 白佛言:「世尊! 我于学地,都证知已,唯愿世尊,重为我说,令我闻法,心得解脱。」佛告犊子:「汝若速求心得解脱,应修二法,当学二法,增广二法。 言二法者,所谓智定,若能如是修习增广,是则名为知种种界,通达诸界,知无数界。」佛告犊子比丘:「若欲离欲恶不善者,有觉有观,入于初禅。 如是比丘,应修二法,定及智慧,乃至四禅,慈悲喜捨,空处、识处、不用处、非想非非想处,亦复如是。 犊子! 欲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者,悉皆应学如是二法。 欲学身通,欲知他心智,欲知宿命,欲得天眼耳,欲得漏尽智,应修二法,增广二法,知种种界,通达诸界,知无数界。」尊者犊子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大悲如来种种因缘教导,犊子受佛教已,于闲静处,独坐精懃,心不放逸,常处禅定。 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欲为修无上梵行故,于现法中,自身取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 时众多比丘往至佛所,尔时,尊者犊子见诸比丘,即问之言:「汝等欲何所至?」比丘答言:「我等将诣佛所,亲近供养。」犊子比丘语诸比丘言:「汝等今者往至佛所,因以我语问讯世尊,起居轻利,少病少恼? 并可为我白世尊言:『犊子比丘已报佛恩,为法供养,顺佛所行。』」时众多比丘往至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 尊者犊子比丘,稽首世尊足下,问讯世尊,起居轻利,少病少恼? 犊子比丘又作是言:『为我白佛,我已修行,随顺佛说,世尊所行,我已具得。』」佛告比丘:「先汝有天来至我所言:『犊子比丘已得罗汉。』我已先知,天在后导,汝等今者复在天后。」尔时,世尊记彼犊子已成罗汉。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身命及目连希有迦旃延未曾有、有我见及于愚痴犊子所出家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4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