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增壹阿含经卷第六 内容: 增壹阿含经卷第六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利养品第十三(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人利养甚为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 所以然者,若修罗陀比丘不贪利养者,终不于法中,捨三法衣而作居家。 「修罗陀比丘大作阿练若行;到时乞食,一处一坐,或正中食,树下露坐,乐闲居之处,着五纳衣,或持三衣,或乐塚间,懃身苦行,行此头陀。 「是时,修罗陀比丘常受蒲呼国王供养,以百味之食,日来给与。 尔时,彼比丘意染此食,渐捨阿练若行:到时乞食,一处一坐,正中食,树下露坐,闲居之处,着五纳衣,或持三衣,或乐塚间,懃身苦体。 尽捨此已,去三法衣,还为白衣,屠牛杀生,不可称计,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诸比丘! 以此方便,知利养甚重,令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 若未生利养,制令不生,已生,求方便使灭。 如是,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汝等成果神通,诸漏得尽。 云何为一法? 所谓味欲。 是故,诸比丘! 当灭此味欲,我证汝等成神通果,诸漏得尽。」尔时,世尊便说此偈:「众生着此味,死堕恶趣中;今当捨此欲,便成阿罗汉。 「是故,诸比丘! 常当捨此味着之想。 如是,诸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于舍卫城内,有一长者,适丧一子,甚爱敬念,未曾能捨。 彼见子死,便生狂惑,周旋往来,不停一处。 若见人时,便作是语:「颇有见我儿乎?」尔时,彼人渐渐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在一面住。 尔时,彼人白世尊曰:「瞿昙沙门! 颇见我儿乎?」世尊告长者曰:「何故颜貌不悦,诸根错乱?」尔时,长者报瞿昙曰:「焉得不尔。 所以然者,我今唯有一子,捨我无常。 甚爱敬念,未曾离目前;哀愍彼子,故令我生狂。 我今问沙门,见我儿耶?」世尊告曰:「如是,长者! 如汝所问,生、老、病、死,世之常法;恩爱离苦、怨憎会苦,子捨汝无常,岂得不念乎。」尔时,彼人闻世尊所说,不入其怀,便捨而退去。 前行见人,复作是语:「沙门瞿昙说言曰:『恩爱分别,便有快乐。』如沙门所说,为审尔不?」前人对曰:「恩爱别离,有何乐哉?」当于尔时,去舍卫城不远,有众多人而共博戏。 尔时,彼人便作是念:「此诸男子聪明智慧,无事不知,我今当以此义问彼诸人。」尔时,即诣博戏所,问众人曰:「沙门瞿昙向我说曰:『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者快乐。』诸人等今于意云何?」是时,诸博戏者报斯人曰:「恩爱别离,有何乐哉? 言快乐者,此义不然。」是时,彼人便作是念:「审如来言终不虚妄。 云何恩爱别离,当有乐耶? 此义不然。」尔时,彼人入舍卫城,至宫门外称:「沙门瞿昙而作是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者快乐。』」尔时,舍卫城及中宫内,普传此语,靡不周遍。 当于尔时,大王波斯匿及摩利夫人,共在高楼之上相娱乐戏。 尔时,王波斯匿告摩利夫人曰:「沙门瞿昙审有斯语:『恩爱离别、怨憎之会,此皆快乐。』」夫人报曰:「吾不从如来闻此言教,设当如来有此教者,事亦不虚。」王波斯匿告曰:「犹如师教弟子:『为是、捨是。』弟子报言:『如是,大师!』汝今摩利亦复如是,彼瞿昙沙门虽作是说,汝应作是言:『如是不异,无有虚妄。』然卿速去,不须在吾前立。」尔时,摩利夫人语竹膊婆罗门曰:「汝今往诣祇洹精舍,到如来所,持我名字,跪如来足,复以此义具白世尊云:『舍卫城内及中宫人有此言论,沙门瞿昙言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此皆快乐。 不审世尊有此教耶?』若世尊所有说者,汝善承受,还向我说。」是时,竹膊婆罗门受夫人教勅,寻往至祇洹精舍。 到世尊所,共相问讯。 共相问讯已,在一面坐。 时,彼梵志白世尊曰:「摩利夫人礼世尊足,问讯如来兴居轻利,游步康强乎? 训化盲冥,得无劳耶?」复作是语:「此舍卫城内普传此言:『沙门瞿昙而作是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乐快哉!」』不审世尊有是言教耶?」尔时,世尊告竹膊婆罗门曰:「于此舍卫城内,有一长者丧失一子,彼念此子,狂惑失性,东西驰走,见人便问:『谁见我子?』然,婆罗门! 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皆无有欢乐。 昔日此舍卫城中,复有一老母无常,亦复狂惑不识东西;复有一老父无常;亦复有兄弟姊妹皆悉无常。 彼见此无常之变,生狂失性不识东西。 婆罗门! 昔日此舍卫城中有一人,新迎妇,端正无双。 尔时,彼人未经几时,便自贫穷。 时,彼妇父母见此人贫,便生此念:『吾当夺女更嫁与余人。』彼人窃闻妇家父母欲夺吾妇,更嫁与余家。 尔时,彼人衣里带利刀,便往至妇家,当于尔时,彼妇在牆外纺作。 是时,彼人往至妇父母家问曰:『我妇今为所在?』妇母报言:『卿妇在牆外阴中纺作。』尔时,彼人便往至妇所。 到已,问妇曰:『云卿父母欲夺汝更余嫁耶?』妇报言:『信有此语,然我不乐闻此言耶。』尔时,彼人即拔利剑,取妇刺杀,复取利剑,自刺其腹,并复作是语:『我二人俱取死。』婆罗门! 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怨憎会苦,此皆愁忧,实不可言。」尔时,竹膊婆罗门白世尊曰:「如是。 世尊! 有此诸恼,实苦不乐。 所以然者,昔我有一子,捨我无常。 昼夜追忆,不离心怀。 时我念儿,心意狂惑,驰走东西,见人便问:『谁见我儿?』沙门瞿昙今所说者,诚如所言。 国事烦多,欲还所止。」世尊告曰:「今正是时。」竹膊婆罗门即从坐起,绕佛三匝而去。 往来至摩利夫人所,以此因缘具白夫人。 时,摩利夫人复至波斯匿王所,到已,白大王曰:「今欲有所问,唯愿大王事事见报! 云何,大王! 为念琉璃王子不?」王报言:「甚念! 爱愍不去心首。」夫人问曰:「若当王子有迁变者,大王! 为有忧也?」王复报言:「如是,夫人! 如汝所言。」夫人问曰:「大王当知,恩爱别离,皆兴愁想。 云何,大王! 为念伊罗王子乎?」王报言:「我甚爱敬。」夫人问曰:「大王! 若当王子有迁变者,有愁忧耶?」王报言:「甚有愁忧。」夫人报言:「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无有欢乐。 云何,大王! 念萨罗陀刹利种不?」王报言:「甚爱敬念。」夫人言:「云何,大王! 若使萨罗陀夫人有变易者,大王为有忧耶?」王报言:「吾有愁忧。」夫人言:「大王! 当知恩爱别离,此皆是苦。」夫人言:「王念我不?」王言:「我爱念汝。」夫人言:「设当我身有变易者,大王有愁忧乎?」王言:「设汝身有变易,便有愁忧。」「大王! 当以此方便知,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无欢乐心。」夫人言:「云何,大王! 念迦尸、拘萨罗人民乎?」王言:「我甚爱念迦尸、拘萨罗人民。」夫人言:「迦尸、拘萨罗人民设当变易者,大王有愁忧乎?」王言:「迦尸、拘萨罗人民当有变易者,我命不存,况言愁忧乎? 所以然者,我因迦尸、拘萨罗国人民力,当得自存。 以此方便,知命尚不存,何况不生愁忧乎?」夫人言:「以此知之,恩爱别离,皆有此苦,无有欢乐。」尔时,王波斯匿右膝着地,叉手合掌而向世尊! 作是说:「甚奇! 甚奇! 彼世尊而说此法。 若当彼沙门瞿昙来者,尔乃可得共言论。」复语夫人:「自今以后,当更看汝胜于常日,所着服饰与吾无异。」尔时,世尊闻摩利夫人与大王立此论本,告诸比丘:「摩利夫人甚大聪明,设当王波斯匿问我此语者,我亦当以此义向彼王说之,如夫人向王所说而无有异。」又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得证优婆斯,笃信牢固,所谓摩利夫人是。」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闻如是:一时,佛在拔祇国尸牧摩罗山鬼林鹿园中。 尔时,那忧罗公长者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须臾,退坐白世尊曰:「我今年朽,加复抱病,多诸忧恼,唯愿世尊随时教训,使众生类长夜获安隐。」尔时,世尊告长者曰:「如汝所言,身多畏痛,何可恃怙? 但以薄皮而覆其上。 长者当知,其有依凭此身者,正可须臾之乐;此是愚心,非智慧者所贵。 是故,长者! 虽心有病,令心无病。 如是,长者! 当作是学。」尔时,长者闻说斯言,从坐起,礼世尊足,便退而去。 尔时,长者复作是念:「我今可往至尊者舍利弗所问斯义。 舍利弗去彼不远,在树下坐。」是时,那优罗公往至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舍利弗问长者:「颜貌和悦,诸根寂静,必有所因。 长者! 故当从佛闻法耶?」时,长者白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 颜貌焉得不和悦乎? 所以然者,向者世尊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怀。」舍利弗言:「云何,长者! 以甘露之法,溉灌胸怀?」长者报言:「于是,舍利弗! 我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我白世尊曰:『年朽长大,恒抱疾病,多诸苦痛,不可称计,唯愿世尊分别此身,普使众生,获此安隐!』尔时,世尊便告我言:『如是,长者! 此身多诸衰苦,但以薄皮而覆其上。 长者当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须之乐,不知长夜受苦无量。 是故,长者! 此身虽有患,当使心无患。 如是,长者! 当作是学。』世尊以此甘露之法,而见溉灌。」舍利弗言:「云何,长者! 更不重问如来此义乎? 云何身有患心无患。 云何身有病心无病?」长者白舍利弗言:「实无此辩重问世尊,身有患心有患,身有患心无患。 尊者舍利弗必有此辩,愿具分别。」舍利弗言:「谛听! 谛听! 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对曰:「如是。 舍利弗!」从彼受教。 舍利弗告长者曰:「于是,长者! 凡夫之人不见圣人,不受圣教,不顺其训;亦不见善知识,不与善知识从事。 彼计色为我,色是我所,我是色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彼色、我色合会一处,彼色、我色以集一处,色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 痛、想、行、识,皆观我有识,识中有我,我中有识,彼识、我识合会一处。 彼识、我识以会一处,识便败坏,迁移不停,于中复起愁忧苦恼。 如是,长者! 身亦有患,心亦有患。」长者问舍利弗曰:「云何身有患、心无患耶?」舍利弗言:「于是,长者! 贤圣弟子承事圣贤,修行禁法,与善知识从事,亲近善知识。 彼亦不观我有色;不见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见色是我所,我是色所。 彼色迁转不住,彼色以移易,不生愁忧、苦恼、忧色之患。 亦复不见痛、想、行、识,不见识中有我,我中有识;亦不见识我所,亦不见我所识。 彼识、我识以会一处,识便败坏,于中不起愁忧、苦恼。 如是,长者! 身有患而心无患。 是故,长者! 当作是习,遗身去心,亦无染着。 长者! 当作是学。」尔时,那忧罗公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江侧婆罗门身负重担,便至世尊所。 到已捨担,一面在世尊所,默然而住。 尔时,彼婆罗门作是思惟:「今日沙门瞿昙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我今清净,与沙门瞿昙等无有异。 所以然者,沙门瞿昙食好粳粮,种种餚馔,今我食菓蓏以自济命。」尔时,世尊以知婆罗门心中所念,告诸比丘:「其有众生以二十一结染着心者,当观彼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云何为二十一结? 瞋心结、恚害心结、睡眠心结、调戏心结、疑是心结、怒为心结、忌为心结、恼为心结、疾为心结、憎为心结、无惭心结、无愧心结、幻为心结、姦为心结、伪为心结、诤为心结、憍为心结、慢为心结,妬为心结、增上慢为心结、贪为心结,诸比丘! 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结染着心者,当观其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犹如白[叠*毛]新衣,久久朽故,多诸尘垢,意欲染成其色,青、黄、赤、黑终不得成。 何以故? 以有尘垢故。 如是,比丘! 若有人以此二十一结染着心者,当观其人必堕恶趣,不生善处。 「设复有人无此二十一结染着心者,当知斯人必生天上,不堕地狱中。 犹如新净白[叠*毛],随意欲作何色,青、黄、赤、黑,必成其色,终不败坏。 所以然者,以其净故。 此亦如是,其有无此二十一结染着心者,当观其人必生天上,不堕恶趣。 「若彼贤圣弟子起瞋恚心结,观已,便能息之。 起恚害心结、起睡眠心结、起调戏心结、起疑心结、起怒心结、起忌心结、起恼心结、起疾心结、起憎心结、起无惭心结、起无愧心结、起幻心结、起姦心结、起伪心结、起诤心结、起憍心结、起慢心结、起妬心结、起增上慢心结、起贪心结。 「若彼贤圣弟子无瞋、无恚、无有愚惑,心意和悦,以慈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 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限无量,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 以此慈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悲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 以此悲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喜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 以此喜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复以护心普满一方而自娱乐,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四维上下,于一切中,一切亦一切,一切世间以无量无限不可称计,心无恚怒而自游戏。 以此护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 「便于如来所成于信根,根本不移,竖高显幢,不可移动。 诸天、龙、神、阿须伦、沙门、婆罗门,或世人民,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 此是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亦复成就于法。 如来法者,甚为清净,不可移动,人所爱敬。 如是智者当作是观,便于中而得欢喜,亦复成就于众。 如来圣众甚为清净,性行纯和,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圣众者,四双八辈,此是如来圣众,可爱可贵,实可承事。 于中得欢喜,心意便正。 「彼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诸结便尽,亦无沾污,性行柔软,逮于神通,便得自识无量宿命事,所从来处,靡不知之。 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成败劫、不成败劫、成败不成败劫、无数成败劫、无数不成败劫,我曾在彼,字某、名某、姓某,如是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受命长短,从彼终生彼间,从彼终生此间。 如是自识无数宿命事。 「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知众生心所念之事。 彼复以天眼观众生类,有生者、有终者,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众生行所作果报,皆悉知之。 或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心行恶,诽谤贤圣,邪见造邪见行,身坏命终,生三恶道,趣泥黎中。 或复有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正见、无有邪见,身坏命终,生天上善处。 是谓清净天眼观众生类:有生者、有终者,善色、丑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众生行所作果报,皆悉知之。 「彼复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无有结使,心性柔软,逮于神通。 复以漏尽通而自娱乐。 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习,复观苦尽,复观苦出要,如实知之。 彼作是观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 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如是,比丘! 贤圣弟子心得解脱,虽复食粳粮、善美种种餚饍,抟若须弥,终无有罪。 所以然者,以无欲、尽爱故,以无瞋、尽恚故,以无愚痴、尽愚痴故,是谓比丘中比丘! 则内极沐浴已。」尔时,江侧婆罗门白世尊曰:「瞿昙沙门! 可往至孙陀罗江侧沐浴。」世尊告曰:「云何,婆罗门! 名之为孙陀罗江水?」婆罗门曰:「孙陀罗江水是福之深渊,世之光明,其有人物在彼河水浴者,一切诸恶皆悉除尽。」尔时,世尊便说此偈:「此身无数劫,经历彼河浴;及诸小陂池,靡不悉周遍。 愚者常乐彼,闇行不清净;宿罪内充躯,彼河焉能救? 净者常快乐,禁戒清亦快;清者作清行,彼愿必果成。 设护不与取,行慈不杀生;守诚不妄语,心等无增减。 汝今于此浴,必获安隐处;彼河何所至,犹盲投乎冥。」尔时,婆罗门白世尊曰:「止! 止! 瞿昙! 犹如軁者得伸,闇者见明,迷者示道,于闇室然明,无目者为作眼目。 如是,沙门瞿昙! 无数方便说此妙法,愿听为道。」尔时,江侧婆罗门即得作道,受具足戒。 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是时,尊者孙陀罗谛利即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孙陀罗谛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日时已过,向暮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释提桓因即以偈颂问如来义:「能说能宣布,渡流成无漏;以渡生死渊,今问瞿昙义。 我观此众生,所作福祐业;造行若干种,施谁福最尊。 尊今灵鹫山,唯愿演此义;知释意所趣,亦为施者宣。 四趣造福无,四果具足成;诸学得迹人,宜信奉其法。 无欲亦无恚,愚尽成无漏;尽度一切渊,施彼成大果。 诸此众生类,所作福德业;造行若干种,施僧获福多。 此众度无量,犹海出珍宝;圣众亦如是,演慧光明法。 瞿昙彼善处,能施众僧者;获福不可计,最胜之所说。」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已,即礼佛足,便于彼退而去。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须菩提亦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侧,别作屋庐而自禅思。 尔时,尊者须菩提身得苦患,甚为沉重,便作是念:「我此苦痛为从何生? 复从何灭? 为至何所?」尔时,尊者须菩提便于露地而敷坐具,直身正意,专精一心,结跏趺坐,思惟诸入,欲害苦痛。 尔时,释提桓因知尊者须菩提所念,便以偈勅波遮旬曰:「善业脱诸缚,居在灵鹫山;今得极重患,乐空诸根定。 速来往问疾,觐省尊上颜;既得获大福,种德莫过是。」时,波遮旬对曰:「如是。 尊者!」尔时,释提桓因将五百天人及波遮旬,譬如士夫屈伸臂顷,便从三十三天没,来至灵鹫山中,离尊者须菩提不远,复以此偈语波遮旬曰:「汝今觉善业,乐禅三昧定;柔和清净音,今使从禅坐。」波遮旬对曰:「如是。」尔时,波遮旬从释提桓因闻语已,便调琉璃之琴,前至须菩提所,便以此偈叹须菩提曰:「结尽永无余,诸念不错乱;诸尘垢悉尽,愿速从禅觉。 心息渡有河,降魔度诸结;功德如大海,愿速从定起。 眼净如莲花,诸秽永不着;无归与作归,空定速时起。 渡四流无为,善解无老病;以脱有为灾,唯尊时定觉。 五百天在上,释种躬自来;欲觐圣尊颜,解空速时起。」尔时,尊者须菩提即从坐起,复叹波遮旬曰:「善哉! 波旬! 汝今音与琴合,琴与音合,而无有异。 然琴音不离歌音,歌音不离琴音,二事共合,乃成妙声。」尔时,释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须菩提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言:「云何善业所抱患苦有增损乎? 今此身病为从何生? 身生耶? 意生乎?」尔时,尊者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 拘翼! 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 犹如,拘翼! 有毒药,复有害毒药。 天帝释! 此亦如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 法能生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 天帝释! 贪欲病者用不净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 如是,释提桓因! 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无形、无像,无男、无女。 犹如,释提桓因! 风坏大树,枝叶彫落;雷雹坏苗,华菓初茂,无水自萎;天降时雨,生苗得存。 如是,天帝释! 法法相乱,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恼,今日已除,无复患苦。」是时,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言:「我亦有愁忧苦恼,今闻此法无复有愁忧。 众事猥多,欲还天上。 已亦有事及诸天事,皆悉猥多。」时,须菩提言:「今正是时,宜可时去。」是时,释提桓因即从坐起,前礼须菩提足,绕三匝而去。 是时,尊者须菩提便说此偈:「能仁说此语,根本悉具足;智者获安隐,闻法息诸病。」尔时,释提桓因闻尊者须菩提所说,欢喜奉行。 调达及二经皮及利师罗竹膞、孙陀利善业、释提桓增壹阿含经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3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