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径中径又径 内容: 径中径又径卷一起信法醒迷门浮生若梦。 一切皆空。 人皆知之。 亦能言之。 而终日营求靡己。 曾不醒悟。 大率以为死后即化。 又或以为死即复生。 不足为虑。 讵知业报无爽。 得人身极难。 即得人身。 而依然又入梦境。 轮回六道。 其苦无涯。 欲脱离此苦。 舍净土奚归耶。 将起其信。 先破其迷。 辑醒迷门。 宋王龙舒净土文曰。 人生时父母妻子。 屋宅田园。 牛羊车马。 以至台凳器皿。 衣服带索等物。 不问大小。 或祖父以传于己。 或自己营造而得。 或子孙或他人为己缉累而得。 色色无非己物。 且如窗纸虽微。 被人扯破。 犹有怒心。 一针虽微。 被人将去。 犹有吝心。 仓库既盈。 心犹未足。 金帛已多。 营犹未止。 举眼动步。 无非爱着。 一宿在外。 已念其家。 一仆未归。 已忧其失。 种种事务。 无非挂怀。 一旦大限到来。 尽皆抛去。 虽我此身。 犹是弃物。 况身外者乎。 静心思之。 恍如一梦。 故庄子云。 且有大觉。 然后知此其大梦也。 古人有言。 一日无常到。 方知梦里人。 万般将不去。 唯有业随身。 妙哉此言也。 予故用此后两句。 添以两句而成一偈云。 万般将不去。 唯有业随身。 但念阿弥陀。 定生极乐国。 盖业者谓善业恶业。 此皆将得去者。 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 有了明长老为众普说。 指此身而言曰。 此为死物。 其内泼泼地者为活物。 莫于死物上作活计。 宜于活物上作活计。 余深爱此语。 故常为人言之。 凡贪种种外物以奉其身者。 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 世人虽未能免此。 当于营生奉身之中。 挪顷刻之暇。 回光自照。 以留心于净土。 乃活物上作活计也。 且如汲汲营生。 虽致富如石崇。 贵极一品。 终有数尽之期。 岂若净土之无尽也。 又曰。 此世界中人。 皆如水上泡。 生灭不常。 或一岁二岁。 或一十二十。 幸而至四十五十。 亦难矣。 虽有至七十者。 古来犹稀。 人只见眼前老者。 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 况世间无非是苦。 但不思省。 故不觉知。 不称意时。 固为苦矣。 如或称意。 亦无多时。 父母妻儿。 姻亲眷属。 或疾病死亡。 或杀伤离散。 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 平生罪恶。 岂得全无。 且以目前言之。 起一不正念。 说一不正语。 视一不正色。 听一不正声。 为一不正事。 无非过恶。 况所食者众生之肉。 所衣者亦杀众生而得。 又况所有过恶。 不止于食肉衣丝。 不思则已。 思之诚可畏也。 自少至老。 自生至死。 积累既多。 缠绵坚固。 无由解脱。 闭眼之后。 不免随业缘去。 杳杳冥冥。 知在何处。 或堕地狱。 受诸极苦。 或为畜生。 受人宰杀。 或生饿鬼。 饥火烧身。 或入修罗。 嗔恨所迫。 虽有善业。 得生天上人间。 受尽福报。 依旧轮回。 漂流汩没。 无有出期。 唯有西方净土。 最为超脱轮回之捷径。 人身难得。 趁康健时。 办此大事。 当常作念云。 吾曾自无始以来。 轮回六道。 不曾知此法门。 故不得出离。 今日知之。 岂可不即时下手。 年高者固当勉力。 年少者亦不可因循。 命终径生极乐世界。 回视死入阴府见阎王受恐怖者。 不可同年而语矣。 又曰。 阿弥陀佛有誓愿云。 已生我国。 欲往他方生者。 如其所愿。 永不复坠三恶道。 何则。 生净土者。 必证无生法忍。 且无生法忍者。 乃了生死也。 了生死者虽入生死界中。 此一性已不昧矣。 一性既不昧。 何由而为恶乎。 论其理固无坠堕。 况又仗佛力。 故坠堕必无。 是以生净土者。 非徒长生不老。 又生死自如。 故欲设化一切众生。 而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 而吾之真性。 常湛然明朗。 不复惑于外物。 不复牵于业缘。 虽在轮回世界。 而无复轮回。 所谓世出世间者是也。 谓虽在世间。 而出世间矣。 是故生净土而生死自如者。 欲生天上亦可。 欲生人间亦可。 欲生大富贵中亦可。 欲生清净中亦可。 欲长生不灭亦可。 欲灭而复生亦可。 意所欲无不自在。 此所以贵于修净土也。 世人不知此理。 徒为生死所苦。 欲生富贵中。 反生于贫贱。 欲生快乐中。 反生于愁戚。 欲生而长寿。 反生而夭促。 欲生于善道。 反生于恶趣。 种种皆被外物所惑。 业缘所牵。 不得自在。 是以无始劫来。 轮回六道。 不得出离。 当念此等忧苦。 回心净土。 所以名极乐世界者。 其意可见矣。 又曰。 佛问阿难云。 汝欲见地狱人否。 阿难云欲见。 佛云身行恶。 口言恶。 意念恶。 此地狱人也。 盖谓人生善恶。 不过身口意三业。 今三业俱恶。 是为纯黑业。 所以入地狱。 若三业俱善。 则为纯白业。 乃生天堂。 若三业中有一业善。 则为杂业。 亦不入地狱。 故身意虽恶。 而口念佛名。 亦一业善。 远胜于三业俱恶。 况口念佛时。 又能心想佛像。 则意业善。 端正其身。 而手提数珠。 则身业善。 常能善此三业。 以修净土。 必上品生。 予尝于镇江闻卖虾者。 叫虾一声。 而知其三业俱恶。 何则。 身荷虾担。 则身业恶。 意欲卖虾。 则意业恶。 口叫卖虾。 则口业恶。 是知叫虾一声。 而三业俱恶。 此佛所谓地狱人也。 以此观之。 则目前所谓地狱人者多矣。 可不畏哉。 众生以愚痴不知因果。 陷于罪恶。 深可怜悯。 知其说者。 为开导化谕。 此名法施。 法施为布施之大者。 其为福报。 岂意量耶。 或曰人诵佛名。 一向称诵。 正如呼一人。 一向呼之。 其人必怒。 故一向诵佛名者。 未足为善也。 是不然。 众生自无始以来。 口业过恶。 积如山海。 多诵佛名以涤荡之。 尤惧不足。 岂可以称呼常人之名为比也。 况诸佛自开此念诵法门。 所以诱掖众生。 善其口业。 以渐善其身意。 故谓一向诵佛名未足为善者。 世俗之言。 非诸佛诱掖众生之言也。 又曰。 净土之说。 多见于日用之间。 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 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 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 何则。 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 与儒教之所以训人。 何以异哉。 唯其名有不同耳。 故其以净上为心。 则见于日用之间者。 意之所念。 口之所言。 身之所为。 无适而非善。 善则为君子。 为大贤。 现世则人敬之。 神祐之。 福禄可增。 寿命可永。 由是言之。 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 孰为无益于生前乎。 其次为业缘所夺。 而不能专志于此。 苟有志焉者。 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 善缘可以自此而增。 恶缘省而不已。 终必至于绝其恶。 善缘增而不已。 终必至于纯乎善。 恶既绝矣。 善既纯矣。 非为君子而何。 非为大贤而何。 由是言之。 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 孰为无益于生前乎。 又其次。 不知礼义之所在。 不知刑罚之所畏。 惟气力之为尚。 惟势力之是趋。 苟知以净土为心。 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 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 亦必近于礼义矣。 虽不能尽超乎刑罚。 亦必远于刑罚矣。 渐可以脱小人之域。 而终为君子之归。 庸人稍知佛理者。 世必自为善人。 此其效也。 由是言之。 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 孰为无益于生前乎。 或曰。 从孔子之言。 而以儒教为心。 岂不益于生前。 何必净土哉。 曰。 此世间法耳。 非出世间法。 世间法。 则不出于轮回。 出世间法。 则直脱轮回之外。 净土既益于生前。 又益于身后者。 以其兼世间出世间法故也。 死心和尚净土文曰。 弥陀甚易念。 净土甚易生。 而世人不肯信向。 但只贪生。 不知有死。 且夫三界火宅。 业系受身。 寿命短长。 皆酬宿报。 前世有十年分。 今世受用十年。 前世有二十年分。 今世受用二十年。 人生百岁。 七十者稀。 大限到来。 还他一死。 只如功名富贵之家。 财宝如山。 妻妾满室。 日夜欢乐。 他岂不要长生在世。 争奈前程有限。 暗里相催。 符到奉行。 不容住滞。 阎罗老子。 不顺人情。 无常鬼王。 有何面目。 且据诸人眼里亲见。 耳里亲闻。 前街后巷。 亲情眷属。 朋友兄弟。 强壮后生。 死却多少了也。 古云。 莫待老来方学道。 孤坟尽是少年人。 我劝少年人。 趁此血气刚盛。 色力未衰。 正好修行。 奉劝衰老人。 最好念佛。 年纪朽迈。 日月无多。 发白面皱。 眼暗耳聋。 头低背曲。 脚手颤掉。 去天甚远。 入地甚近。 不办死路。 又待何如。 有儿女人。 正好念佛。 自从早年索妻养子。 经营家计。 受尽千万辛苦。 今日儿女长大。 家计已成。 好将担子分付儿孙。 落得现成享福。 念佛修行。 若不回头。 定是痴人。 忽然三寸气断。 不免一旦皆休。 若是孝顺儿孙。 斋得几众僧。 看得几部经。 哭得几声。 犹是记忆爷娘。 若是不肖之子。 父母方死。 骨头未冷。 作耗财产。 出卖田园。 恣意作乐。 以此观之。 着甚么急。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作远忧。 无男女人正好念佛。 孤单一身。 无忧无虑。 不须男婚。 不愁女嫁。 粗衣淡饭。 多少清闲。 若不修行。 后悔何及。 富贵人最好念佛。 高堂大厦。 衣食丰足。 百事现成皆是前生修来。 贫穷人正好念佛。 衣食不足。 贫穷下贱。 常受饥寒。 只因前世不肯修行。 遂昭现报。 若不改往修来。 一死之后。 如秤槌落井。 何时得出。 参禅人正好念佛。 或根机利钝。 恐今生未能大悟。 且假弥陀愿力。 接引往生。 如受荫官。 不忧落第。 爵禄现成。 有等愚人。 说道心好便了。 何须念佛。 此等邪见。 惑乱世人。 古德云。 冷笑富家翁。 营生忙似箭。 囤里米生虫。 库中钱烂贯。 日里把秤称。 夜间点灯算。 形骸如傀儡。 莫教绳索断。 眼光忽落地。 追悔有何便。 汝若念佛不生净土。 我堕拔舌地狱。 他年净土华开日。 记取娑婆念佛时。 明大佑净土指归集寂室曰。 世人欲修净业。 不可言我今忙迫。 且待闲暇。 我今贫乏。 且待富足。 我今少壮。 且待老时。 若分定闲忙。 分定贫乏。 分定夭折。 即于净业无缘修习。 或尔丧亡。 虽悔何及。 奉劝诸人。 趁身强健。 努力修之。 又曰。 世人但知生时将养此身。 营求资给。 而不思舍此身后。 神识不灭。 若无善因。 则沦坠苦趣。 何为生时爱惜此身。 死后神识不灭。 而不思度脱耶。 又世人专为妻子眷属。 广营衣食而无少怠。 不思命终之时。 妻子眷属。 虽爱彻骨髓。 不能相救。 唯当独往。 今劝世人。 不当以养生故。 而忘畏死。 不当以为他故。 而忘自为也。 明莲池大师示洞庭山翁门石氏(求来世为官)曰。 为官虽好。 倚官为业。 后生堕落。 受苦无量。 应当一心念佛。 求生净土。 直饶位至三公。 不若莲登九品。 念佛求生净土。 胜似为官。 远之远矣。 又示许门石氏(求来世为僧)曰。 为僧虽好僧。 不修行。 后生堕落。 受无量苦。 应当一心念佛。 求生净土。 亲近金木雕装之假像。 不若亲近现在说法之真佛也。 净土为僧。 胜过此世界为僧。 远之远矣。 又曰。 入道要门。 信为第一。 恶事非信尚不成就。 况善事乎。 譬如世间盗贼。 时乎败露。 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 迨后释免。 依旧不悔。 所以者何。 他却信得这条门路。 不赉一文本钱。 自获利无算。 所以备受苦痛。 决不退悔。 今人念佛。 再不肯真切加功。 只是不曾深思谛信。 不要说不信净土。 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 这一句话。 于义理不是难解说。 你们眼里亲见。 耳里亲闻。 经过许多榜样。 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 早是不能勾也。 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 则念佛法门。 不必要我费尽力气。 千叮万嘱。 尔自如水赴壑。 万牛不能挽矣。 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 你们睹此榜样。 当愀然不乐。 痛相警策道。 大众。 我与你今日送某僧。 明日送某僧。 不知不觉。 轮到自身。 此时悔恨无及。 须疾忙念佛。 时刻不要放过方好。 我见你们自家也说可惜。 对人也说可惜。 及乎堂中估唱。 依然言笑自如。 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也。 又与冯筠居曰。 七十古稀。 百年能几。 今此暮景。 正宜放开怀抱。 看破世间。 宛如一场戏剧。 何有真实。 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 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 我今念佛。 日后当生西方。 何幸如之。 发大欢喜。 莫生烦恼。 倘遇不如意事。 即拨转心头。 这一声佛急急提念。 却回光返照。 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 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 回嗔作喜。 一心念佛。 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又与朱西宗曰。 人之处世。 遇顺境者。 其情愉以安。 遇逆境者。 其情忧以危。 然而顺未足为幸。 逆未足为不幸。 溺于意之所便。 则出世之心不生。 戚戚乎不得志。 夫然后厌身世之桎梏。 而求以出世。 是故万苦交于前。 但以正智观察。 苦从何生。 从身生。 身从何生。 从业生。 业从何生。 从惑生。 因惑造业。 因业成身。 因身受苦。 但能破惑。 一切空寂。 敢问所以破惑之方。 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 念佛的是谁。 捉败此疑。 诸惑皆破。 思之毋忽。 又骷髅图说。 一篇曰。 傅大士云。 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 难免生老病死。 任汝千般快乐。 无常终是到来。 惟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大士此语。 正所谓万般将不去。 惟有业随身者也。 如何是万般将不去。 人生所有官爵。 金宝屋宅。 田园饮食。 衣服玩好。 乃至娇妻爱子。 无常到来。 那一件是将得去者。 如何是惟有业随身。 人生所造诸贪嗔痴业非礼奸淫。 恣意宰杀。 为子逆父。 为臣欺君。 克众成家。 阴毒害物。 种种恶业。 无常到来。 这是紧紧随着你者。 既然如是。 若不猛省回头。 改恶从善。 洗心念佛。 岂非徒得人身。 虚生浪死。 苦哉苦哉。 我观世人个个皆好念佛。 今三等列之。 一者极闲人。 应当无昼无夜一心念佛。 二者半闲半忙人。 应当营事已毕。 即便念佛。 三者极忙人。 应当忙里偷闲。 十念念佛。 又复富贵之人衣禄丰足正好念佛。 贫穷之人。 安贫守分正好念佛。 有子孙人。 得人替力正好念佛。 无子孙人。 心无牵挂正好念佛。 无病之人。 身力康健正好念佛。 有病之人。 知死不久正好念佛。 聦明之人。 通经达理正好念佛。 愚钝之人。 无杂知见正好念佛。 以要言之。 天上人间。 四生九有。 皆当念佛。 奉劝世人。 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髅时。 早早念佛。 直待万般将不去。 惟有业随身。 懊悔无及了也。 又曰。 佛言人命无常。 促於呼吸。 少年亦尔。 何况老乎。 我今殷勤来相警策。 当观此身。 目暗耳聋。 发白面皱。 背伛腰曲。 骨痛筋挛。 步履龙钟。 精神昏塞。 警如夕阳西照。 光景须臾。 衰草迎秋。 凋零顷刻。 此身不久。 前路茫茫。 未知所往。 诚如己事已办。 非愚所量。 其或不然。 何不猛省无常。 战兢惕励。 谛思净土。 决志往生。 放下万缘。 一心念佛(老堂警策)。 佛言人命无常。 促於呼吸。 平人亦尔。 何况病乎。 我今殷勤来相警策。 当观此身。 四大不调。 百骸欲散。 饮食渐减。 医药无灵。 便利床敷。 呻吟枕席。 譬之鱼游釜内。 倏忽焦縻。 灯在风前。 刹那熄灭。 此身不久。 前路茫茫未知所往。 诚如己事已办。 非愚所量。 其或不然。 何不猛省无常。 战兢惕励。 谛思净土。 决志往生。 放下万缘。 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师子峰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曰。 只这色身。 谁信身为苦本。 尽贪世乐。 不知乐是苦因。 浮生易度。 岂是久居。 幻质非坚。 总归磨灭。 自未入胞胎之日。 宁有这男女之形。 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 不免生老病死雕残之苦。 上无丝线可挂。 下没根株所生。 虚浮如水上泡。 须臾不久。 危脆似草头露。 倏忽便无。 长年者不过六七十以皆亡。 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 况乎兽残虫螫。 猝不及防。 屋压车伤。 痛何能救。 坑坎邱陵之厄。 到处堪虞。 刀兵水火之灾。 何时蔑有。 又有今日不知来日事。 上床别了下床时。 几多一息不来。 便觉千秋永别。 (雪峰颂。 一盏孤灯照夜台。 上床脱了袜和鞋。 三魂七魄梦中去。 未委明朝来不来)叹此身无有是处。 奈谁人不被他瞒。 筋缠七尺骨头。 皮里一包肉块。 九孔常流不净。 六根恣逞无明。 发毛爪齿。 聚若堆尘。 涕泪唾津。 污如行厕。 里面尽蛆虫聚会。 外头招蚊虱交攒。 沾一灾一疾。 皆死得人。 更大热大寒。 催人易老。 眼被色牵归饿鬼。 耳随声去入阿鼻。 口头吃尽味千般。 死后只添油几滴。 (长魁诗云。 红红白白莫相瞒。 无位真人赤肉团。 败坏不如猪狗相。 只今便作死尸看)此身无可爱惜。 诸人当愿出离。 如何迷昧底尚逞风流。 朦董汉犹生颠倒。 或有骷髅头上。 簪花簪草。 或有臭皮袋畔。 带麝带香。 罗衣罩了脓血囊。 锦被遮却屎尿桶。 用尽奸心百计。 将谓住世万年。 不知头痛眼花。 阎罗王接人来到。 那更鬓[斑-文+女]齿损。 无常鬼寄信相寻。 个个恋色贪财。 尽是失人身捷径。 日日饮酒食肉。 无非种地狱深根。 眼前图快活一时。 身后受苦辛万劫。 (净土云。 皮包血肉骨缠筋。 颠倒凡夫认作身。 到死始知非是我。 从前金玉付他人)一旦命根绝处。 四大风刀割时。 外则脚手牵抽。 内则肝肠痛裂。 纵使妻儿相惜。 无计留君。 假饶骨肉满前。 有谁替汝(古颂。 父母恩深终有别。 夫妻义重也分离。 人情似鸟同林宿。 大限来时各自飞)生者空自悲啼痛切。 死者不免神识奔驰。 前途不见光明。 举眼全无伴侣。 过奈河岸。 见之无不悲伤。 入鬼门关。 到者尽皆凄惨。 世上才经七日。 阴间押见十王。 曹官抱案没人情。 狱卒持叉无笑面。 平生作善者。 送归天道仙道人道。 在日造恶者。 押入汤涂火涂刀涂。 镬汤沸若山颓。 剑树势如峰耸。 灌铜汁而遍身肉烂。 吞铁丸而满口烟生。 遭剉磕。 则血肉淋漓。 入寒冰。 则皮肤冻裂。 身碎业风吹再活。 命终罗刹喝重生。 人间历尽百春秋。 狱内方为一昼夜。 (延光集。 镬汤炉炭谊幽坏。 剑树刀山耸太清。 受罪要终八万劫。 狱卒牛头始放行)魂魄虽归鬼界。 身尸犹卧棺中。 或隔三朝五朝。 或当六月七月。 腐烂则出虫出血。 臭秽则薰地薰天。 胖胀不堪观。 丑恶真可怕。 催促付一堆野火。 断送埋万里荒山。 昔时要悄红颜。 翻成灰烬。 今日荒凉白骨。 变作泥堆。 (寒山颂。 胭脂画面娇千样。 龙麝熏衣悄百般。 今日风流都不见。 绿杨芳草髑髅寒)从前恩爱。 到此成空。 自昔英雄。 如今何在。 泪雨洒时空寂寂。 悲风动处冷飕飕。 夜阑而鬼哭神号。 岁久而鸦餐雀啄。 荒草畔漫留碑石。 绿杨中空挂纸钱。 下梢头难免如斯。 到这里怎生不醒。 (寒山云。 雀啄鸦餐皮肉尽。 风吹日炙髑髅干。 目前试问榜观者。 自把形骸仔细看)大家具眼。 休更埋头。 翻身跳出迷津。 弹指裂开爱网。 休向鬼窟里作活计。 要知肉团上有真人。 我佛悲怜。 用垂拯救。 欲令横超三界。 特开净土一门。 四十八愿之宏深。 入人心而遍加摄受。 十万亿程之遥远。 仗佛力而不隔须臾。 托质莲胎。 享自然之衣食。 栖神净域。 免他道之轮回。 是男是女总堪修。 若智若愚皆有分。 但请回光返照。 便知本体元无。 若未能学道参禅。 也且勤持斋念佛。 果能一心不乱。 管教七日成功。 移六贼为六神通。 离八苦为八自在。 净土文法言可证。 往生传灵迹非虚。 对众为大众宣扬。 归家为一家解说。 使处处齐知觉悟。 教人人尽免沉沦。 上助诸佛转法轮。 下㧞众生离苦海。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 他道难修。 莫教一日换了皮。 纵有千佛难救汝。 火急进步时不待人。 各请直下承当。 莫使此生空过(寒山云。 百骸溃散离尘泥。 一物长灵复是谁。 不得此时通线路。 骷髅着地几人知)。 常熟志。 明邵武知府严澄遗亲故书曰。 澄一病几殆。 不意复生。 虽则苟延。 焉知来日回首营生旧计。 有同嚼蜡。 一具皮囊。 终须败坏。 六尘缘影。 何处坚牢。 不如换却凡心。 求生净土。 诵弥陀一句。 消罪业无边。 聊奉劝文。 用表诚意。 周克复净土晨钟曰。 自贫贱而视富贵。 见其气焰薰灼。 不胜垂涎之慕。 然当之者。 未必真乐也。 皇甫谧云。 富贵扰神耗精。 如一人喜怒不测则忧在事主。 同列人怀异志。 则忧在群情。 因贪位而患得患失。 缘争权而伐异党同。 位愈高则责愈重。 宠愈隆则忌愈众。 日中易昃。 月盈便亏。 仓卒事机一失。 税驾无所。 至求为匹夫而不可得。 富家翁持筹会计。 竭一生心力以遗其子孙。 而百年兴废。 事难逆料。 身后所有。 率归他人。 譬蚕之结茧。 这茧子是缠身的物事。 自结自缠。 将怨谁人。 又是别人的物事。 人只要这茧。 谁要你这结茧的虫。 由是言之。 富贵亦有何乐。 纯是苦耳。 况富贵人到紧要处。 与贫贱无二。 盖富贵胜贫贱者。 皆无紧要事。 如食以遏饥。 衣以御寒。 若衣而华。 食而精。 此于身心有何紧要。 其他推此可知。 至大利害处。 老也病也死也。 止此只身独当一面之孤。 注到钟鸣漏尽时光景。 卿相以至氓庶。 总无人可代。 总同一结煞。 不增分毫。 思及此。 不由人不当下心灰了也。 又曰。 一子人谓险子。 多置姬媵广嗣。 独不念身一而已。 非险身乎。 世多知子之险。 而忘身之险。 七篇时文。 几级官位。 数箱金帛。 一区宅子。 数亩田园。 几个娇妻美妾。 一场没正经。 没要紧。 闲是闲非。 人人被他汩没一生。 个个打不出这般窠臼。 虚碌碌忙迫一场。 蚤已谢世。 吁可悲也已。 邵尧夫云。 使我却十年。 亦可少集事。 奈何天地间。 日无再中理。 古语云。 狂谋迂算百不就。 惟有霜鬓来如斯。 又云。 如今休去便休去。 欲觅了时无了时。 皆至言也。 胡不猛省于此。 又曰。 世人有言。 积快活以防死。 其意谓人世太苦。 净生太促。 与其仓皇而就谢。 孰若纵乐以行休。 万一与化俱迁。 追想生平。 尽多乐事。 较之穷蹙终身者。 讵不胜彼一筹。 如昔人所云。 十听春啼变莺舌。 三嫌老丑换蛾眉。 是其类也。 予曰。 果尔则是担头加重。 鼎沸益薪。 是名促死。 何名防死。 如佛言受即是空。 食列数味。 放箸即空。 出多驺从。 既到即空。 终日游观。 既归即空。 惟为善事毕。 勤劳即空。 而白业具在。 为恶事毕。 快意即空。 而黑业具在。 世之为白业者少。 而为黑业者多。 是以一时之快意。 而造茫茫之业海也。 以是防死果得策欤。 夫防死是大丈夫第一事。 防死第一着。 无如了生死。 欲了生死。 无如念佛求生西方。 又有一等世味笼罩他不得的以高尚为志。 以闲散为襟。 或诗酒陶情。 棋局换世。 或栖心五岳。 啸咏烟霞。 此皆虚送居诸之徒耳。 其上则十种飞仙。 三山羽客。 非不逍遥鸾鹤。 冲举自豪。 无奈真性未明。 生死未了。 乐天云。 假使得长生。 才能胜夭折。 言长本对短。 未离生死辙。 不如学无生。 无生即无灭。 诚哉言也。 又曰。 东坡云。 日者韩持国婿王实见访。 言持国自谓已癃老。 且将声乐酒色以娱年。 东坡曰。 惟其残年正不当尔。 顷有一老人置酒会亲友。 酒阑语众。 奄奄且去。 诸子呼号。 愿留一言为教。 老人曰。 只宜第一五更起。 诸子未喻。 老人曰。 惟五更可勾当自家事。 自家事者是死时将得去者。 且吾平居治生。 今日就化。 可将何者去。 诸子颇悟。 请君言于持国。 勾当自家事。 与其劳心酒色。 不若为可以死时将去计也。 又曰。 世人念佛不真切。 只是把生死二字看得轻忽。 一生忙忙碌碌。 将性命撇在虚空。 与己全无干涉。 即或当场嗟叹片时。 毛骨悚然。 过后仍前醉梦。 屠赤水云。 世智纷纷。 名利场中伶俐。 识神扰扰。 死生路下糊涂。 哀哉。 谁晓四大不坚。 无常甚速。 三途八难最苦。 肯去要紧真切念佛。 百中希有一二也。 昔一僧探俗友。 劝以生死事大。 急宜念佛。 友谢以三头未了。 僧问故友曰。 亲柩未举。 男婚女嫁未毕。 僧别不久。 友忽亡。 僧往吊。 作诗曰。 吾友名为张祖留。 劝伊念佛说三头可。 怪阎公无分晓。 三头未了便来勾。 此言虽浅。 大可醒俗。 吾愿世人各宜奋发精力。 一下斩断轮回。 信得这句佛。 即勇往直前念去。 只此一念。 是破黑暗之明灯。 是渡苦海之大船。 是脱生死之良方。 是出三界之径路。 并其或验或不验。 或悟或不悟。 一切都不计较。 但持一句佛号在心。 无事也念。 有事也念。 安乐也念。 病苦也念。 生也念。 死也念。 如此认真。 事无不济。 净土晨钟又载钱孝直曰。 从来三界生死轮回。 比于牢狱。 然则但未出生死。 皆三界狱中囚也。 囚有三种。 其一自谓决无生理。 聊于此中苟图安逸。 一朝刽子手到。 觳觫就毙。 其一自负千金之子。 不惜金钱。 打点营生。 而情非决定。 一面且偷游釜之娱。 倘再生路绝。 亦道尽甘心而已。 别有负性崛强之夫。 不耐束缚。 伺守者少间。 挣断枷锁。 一往无前。 似此决裂。 彼安肯于未死前偷享余生。 或出不出。 情悬两可哉。 噫。 此亦我辈生死狱中一榜样矣。 第一种人。 滔滔皆是。 驾言于功名富贵。 辛苦博来。 极宫室妻妾之奉。 以自娱乐。 语以生死。 恬不关心。 语以生死外别有出路。 哑然第付一笑。 以全不具信根故也。 第二种人。 生来亦具宿根。 礼佛谈禅。 护持教法。 造寺斋僧。 金钱不吝。 然插足世网之中。 名缰利锁。 如八荆棘丛。 牵绊不得自由。 夫人生出世。 一件大事因缘。 不专心去做。 而欲以余力及之。 世间岂有扬州鹤哉。 虽生平作福。 不离人天。 生死关头。 总跳不出。 亦缘其怖生死心。 原未真切故也。 如第三种人。 不求生富贵。 但下死工夫。 乃真能求出生死者矣。 今见缧绁中人。 呼天乞命。 莫不哀其愚而嗤其求生之不早。 吾谓死囚求生太晚。 比之我辈。 犹为蚤计也。 死囚秋决。 岁不过一日。 一日前后。 皆可宽然打点。 我辈在三界狱中。 岁岁可死。 月月可死。 日日刻刻可死。 贱死。 贵亦死。 老死。 少亦死。 恶人死。 好人亦死。 不序爵。 不序德。 不序齿。 一息不来。 便分今古。 不早打点。 姑待一刻。 万一即此一刻。 驾帖到来。 刽子当面。 手忙脚乱。 何以御之。 又袁中郎曰。 众生处五浊世。 如囚牢狱。 以入狱者皆罪人。 处人天者皆是业报分段之身故也。 然罪人入狱。 时刻求出。 以知棘墙之外。 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故也。 今众生以烦恼为家宅。 以生死为园囿。 不知大铁围山是我棘墙。 三界法场之外。 各各自有家乡乐地。 诸佛悯此。 为分别净秽。 指以脱归路程。 而岁久抛业之人。 了无归处。 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 一则往来狱门。 为治道途。 一则长伺狱外。 修饰旅馆。 如是之恩。 何身可报。 经曰。 如来为一大事出现于世。 大事者。 即此事也。 诸佛既不惜垂手。 众生种种反恋此毛头许事。 以小易大。 死而不悟何哉。 易行门已识迷途。 欲求出世。 当知入道多门。 惟念佛往生净土为易行道。 净土多方。 又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 尤为易行。 盖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 度尽众生。 与此世界之缘遍重。 威力又极大。 故摄取无遗。 人能信向。 至心持名。 未有不蒙接引。 所谓仗他之法。 与专持自力者。 难易迥殊也。 辑易行门。 龙舒净土文曰。 统言大藏。 不止有十余经言西方净土事。 其大略谓彼处以七宝庄严。 无地狱饿鬼禽畜。 以至蜎飞蠕动之类。 常清净自然。 无一切秽杂。 故名净土。 其人皆莲华中生。 长生不老。 衣食宅宇。 随意化成。 其景序长春。 无复寒暑。 大受快乐。 无一切苦恼。 故名极乐世界。 其佛名阿弥陀者。 梵语也。 此云无量。 以此佛光明。 照见十方世界。 无有限量。 凡念佛众生。 无不知之。 故又名无量光佛。 此佛寿命。 与其国中人民寿命。 皆无有限量。 虽恒河沙劫。 亦无有尽。 故又名无量寿佛。 此佛有大誓愿度人。 其威神不可思议。 故至心信向。 念其名号者。 现世必消除灾难。 禳却冤鬼。 安静形神。 增延福寿。 西方七宝池中则生莲华一朵。 他日于其中托生。 直脱轮回之外。 若此者。 皆有事迹。 非虚言也。 其说甚易行。 尽大藏中八万四千法门。 无如此之要捷者。 而人或不知。 可痛惜哉。 知而不行。 尤可痛惜也。 又曰。 经又云。 无量无数劫以前。 有世自在王佛出。 化度众生。 是时有大国王。 往听说法。 遂有觉悟。 乃舍国王之位。 而往修行。 号曰法藏比邱。 即阿弥陀佛也。 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大愿。 愿愿皆为济度众生。 发此愿已。 乃精进以了生死。 次入菩萨地。 了生死者。 乃生死自如也。 入菩萨地者。 内则修慧。 外则修福也。 修慧者。 使慧性曰广于一日。 至成佛时。 则慧性含虚空世界。 无所不知。 无所不见也。 修福者。 乃托生于一切众生中。 同其形体。 通其语言。 以设教化。 故上自天帝。 下至微细虫蚁。 皆托生于其中。 如此无量无数劫来。 设化众生。 夫设化众生者。 无非得福也。 得福而不受用。 故其福愈积而愈大。 久则遍于虚空世界矣。 福大则威神大。 譬如世人官大则势力大。 是以威神无所不可。 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 是初发愿以至成佛。 无非为众生者。 故人至心信向。 念其名号。 现世必蒙福祐。 身后必径生极乐世界。 若能精心想其形相。 现世必见佛之真身。 以佛之威灵无所不在。 而人心念与佛纯熟。 则自然交通。 故佛现其身也。 又曰。 净土传云。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 泛生死海。 就此娑婆世界。 呼引众生。 上大愿船。 送至西方。 如肯往者。 无不得生也。 观此则是佛与菩萨。 悯念众生。 沉沦苦海。 无由得出。 故自以誓愿威力。 招诱人生净土。 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 送至彼岸也。 人唯恐不信耳。 若信心肯往。 虽有罪恶。 亦无不得生。 盖佛不可以凡人比。 凡人不为势利。 不与人交。 非有益于己。 不与人交。 此所以为凡人也。 贤人君子。 已不如此。 况佛乎。 盖不慈悲不足为佛。 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 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 为其慈悲故。 见众生沉于苦海。 而欲济度。 为其有大威力故。 能遂济度之心。 成济度之功。 此所以为佛也。 经云。 大医王能治一切病。 不能治命尽之人。 佛能度一切众生。 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 以不信比命尽者。 可谓极矣。 盖信者一念也。 若人在生时。 心念要去。 身则随去。 心念欲住。 身则随住。 是身常随念。 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 身坏时。 唯一念而已。 一念到处则无不到。 是以一念在净土。 则必生净土。 况佛与菩萨。 又招引人往生乎。 又曰。 无为杨杰次公。 少登高科。 明禅门宗旨。 谓众生根有利钝。 即其近而易知。 简而易行者。 唯西方净土。 但一心观念。 仗佛愿力。 直生安养。 其为王敏仲作直指净土决疑序云。 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 遍照十方。 水清而静。 则月现全体。 月非趋水而遽来。 水浊而动。 则月无定光。 月非舍水而遽去。 在水则有清浊动静。 在月则无取舍去来。 故华严经载解脱长者子云。 知一切佛。 犹如影像。 自心如水。 彼诸如来不来至此。 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 随意即见。 是知众生注念。 定见阿弥陀。 若生彼土。 则无诸苦。 般舟三昧经云。 跋欲陀和菩萨。 问释迦佛云。 未来众生。 云何得见十方诸佛。 佛教令念阿弥陀佛。 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又大宝积经云。 若他方众生。 闻无量寿如来名号。 乃至能发一念净信。 欢喜爱乐。 所有善根。 回向愿生其国者。 随愿往生。 得不退转。 此皆佛言也。 不信佛言。 何言可信。 不生净土。 何土可生。 东坡云。 次公晚年作监司太守。 常画丈六阿弥陀佛像。 随行供养观念。 至寿终时。 感佛来迎。 端坐而化。 乐邦文类。 杨次公曰。 弥陀光明。 遍照法界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 圣凡一体。 机感相应。 诸佛心内众生。 尘尘极乐。 众生心中净土。 念念弥陀。 吾以是观之。 智慧者易生。 能断疑故。 禅定者易生。 不散乱故。 持戒者易生。 远诸染故。 布施者易生。 不我有故。 忍辱者易生。 不瞋恚故。 精进者易生。 不退转故。 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 念纯一故。 诸恶已作。 业报已现者易生。 实惭惧故。 虽有众善。 若无诚信心。 无回向发愿心者。 则不得生矣。 噫。 弥陀甚易持。 净土甚易往。 众生不能持不能往。 佛如众生何。 夫造恶业。 入苦趣。 念弥陀。 生极乐。 二者皆佛言也。 世人忧堕地狱。 而疑往生者。 不亦惑哉。 宋丞相郑清之曰。 人皆谓修净土。 不如禅教律。 余独谓禅教律法门。 莫如修净土。 夫真净明妙。 虚彻灵通。 凡在智愚。 皆具此性。 根尘幻境。 相与沦胥。 生死轮回。 穷劫不断。 故释氏以禅教律。 假设方便。 使之从门而入。 俱得超悟。 唯无量寿佛独出一门。 曰修行净土。 如单方治病。 简要直截。 一念之专。 即到彼岸。 不问缁白皆可奉行。 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 其实则成佛道捷径之途。 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 究竟圆顿莫如禅。 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 则未免堕顽空之失。 研究三乘莫如教。 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 未免钻故纸之病。 护善遮恶莫如律。 非身心清净。 表里一如。 则未免自缠缚之苦。 总而观之。 论其所入则禅教律。 要其所归则戒定慧。 不由禅教律。 而得戒定慧者。 其唯净土之一门乎。 方念佛时。 口诵心维。 诸恶莫作岂非戒。 系念净境。 幻尘俱灭岂非定。 念实无念。 心华湛然岂非慧。 人能屏除万虑。 一意西方。 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 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 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 不垢不净。 无缠无脱。 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 孰为禅教律。 我心佛心。 一无差别。 此修净土之极致也。 八功德水。 金莲华台。 又何必疑哉。 净土枢要之作勤矣。 元天如法师净土或问。 问曰。 同居净土。 其类甚多。 今遍指极乐。 而又遍赞其境胜缘胜何耶。 答曰。 经云彼国众生。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 今以娑婆对而比之。 此则血肉形躯。 有生皆苦。 彼则莲华化生。 无生苦也。 此则时序代谢。 衰老日侵。 彼则寒暑不迁。 无老苦也。 此则四大难调。 多生病患。 彼则化体香洁。 无病苦也。 此则七十者稀。 无常迅速。 彼则寿命无量。 无死苦也。 此则亲情爱恋。 有爱必离。 彼无父母妻子。 无爱别离苦也。 此则仇敌冤仇。 有冤必会。 彼则上善聚会。 无冤憎会苦也。 此或困苦饥寒。 贪求不足。 彼皆衣食珍宝。 受用现成。 此或丑秽形骸。 根多缺陋。 彼则端严相貌。 体有光明。 此则轮转生死。 彼则永证无生。 此有四趣之苦。 彼无三恶之名。 此则邱陵坑坎。 荆棘为林。 土石诸山。 秽恶充满。 彼则黄金为地。 宝树参天。 楼耸七珍。 花敷四色。 此则双林已灭。 龙华未来。 彼则无量寿尊现在说法。 此则观音势至。 徒仰嘉名。 彼则与二上人。 亲为胜友。 此则群魔外道。 恼乱正修。 彼则佛化一统。 魔外绝踪。 此则媚色妖淫。 迷惑行者。 彼则正报清净。 实无女人。 此则恶兽魑魅。 交扇邪声。 彼则水鸟树林。 咸宣妙法。 二土较量。 境缘迥别。 而乐邦之胜。 其数无穷。 未暇悉举也。 其境胜者。 可以摄众生取净之情。 其缘胜者。 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 虽同居净类甚多。 唯极乐修行缘具。 故遍指也。 又问曰。 十方如来。 皆可亲近。 今独推弥陀者何耶。 答曰。 独推弥陀其故有三。 一誓愿深重。 二娑婆有缘。 三化道相关也。 愿重者。 经云弥陀往昔因中。 尝发种种广大誓愿。 其略曰。 若我成佛已来。 其有众生愿生我国。 或闻我名。 修诸善本。 称我名号。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誓不取正觉。 既生我国。 若有退转。 不决定成佛者。 誓不取正觉。 故华严钞曰。 弥陀愿重。 偏接娑婆众生也。 有缘者。 我佛释迦现在世时。 众生闻佛所教。 归向弥陀。 固已多矣。 观佛灭后。 末世众生。 无问僧俗男女。 贵贱贫富。 稍闻佛教者。 无不信向。 未闻佛教者。 亦会称名。 纵是顽愚暴恶无信之徒。 或遭厄难危险之处。 或发赞叹怨嗟之声。 不觉信口便叫阿弥陀佛。 至于儿童女子戏弄之际。 聚沙抟泥。 图墙画壁。 便作弥陀佛像。 甚至于学行未稳。 学语未成者。 自然能唱阿弥陀佛。 此皆不劝而发。 不教而能。 非有缘而何。 又如无量寿经云。 吾说此经。 今见无量寿佛。 及其国土。 所当为者。 皆可求之。 无得以我灭度之后。 复生疑惑。 当来之世。 经道灭尽。 我以慈愍。 特留此经。 更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此经者。 随意所愿。 皆可得度。 又经云。 此经灭后。 佛法全无。 但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 救度众生。 其有不信而谤毁者。 当堕地狱。 具受众苦。 故天台云。 当知彼佛于此恶世偏有缘耳。 相关者。 先觉谓两土圣人。 示居净秽。 以折摄二门调伏众生。 此以秽以苦以促。 以多魔恼而折之。 俾知所厌。 彼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 俾知所欣。 既厌且欣。 则化道行矣。 又我释迦于三乘授道之外。 其有度未尽者。 度在弥陀。 故于诸大乘经丁宁反覆。 称赞劝往者。 盖化道之相关也。 以是三者之故。 乃独推焉。 大佑净土指归集曰。 圆通梵法师会宗集引般舟三昧经。 言念佛往生有三种力。 一者本有佛性力。 言烦恼心中有如来藏也。 二者慈光摄取力。 言弥陀光明无量。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 三者念佛三昧力。 言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也。 此三种力。 如三股绳合为大索。 能牵重物。 又如水火镜子。 若将对日。 以艾取之。 即可得火。 若将对月。 以珠取之。 即可得水。 今以镜具水火之性。 喻众生本具佛性之力也。 须假日月之光来照者。 弥陀慈光摄取之力也。 以珠艾能引水火者。 信心念佛之力也。 此三种物。 缺一不可。 三事和合。 水火方生。 三力相资。 必生净土。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曰。 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 此有二义。 一者余门学道。 万里迢遥。 念佛往生古称径路。 而念佛一法。 复有多门。 今特持名。 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 鹤冲鹏举。 骥骤飞龙。 不疾而行。 不速而至。 径中径矣。 注曰。 二义者。 一是较量于多种净业。 二是拣别于本部大本。 故云径路之径路也。 径路者。 路小而捷名径。 小喻念佛为力之简易。 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 善导大师偈云。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是也。 故云余门学道。 名竖出三界。 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 如虫在竹。 竖则历节难通。 横则一时透脱。 余门之比念佛。 则念佛为速矣。 念佛复有多门者。 如实相念佛四种。 乃至万行回向等。 实相之佛。 虽云本具。 而众生障重。 解悟者希。 下此数门。 观像。 则像去还无。 因成间断。 观想。 则心粗境细。 妙观难成。 万行。 则所作繁多。 重处偏堕。 唯此持名一法。 简要直捷。 但能继念。 便得往生。 古人谓既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 则不期实相。 而实相契焉。 故念佛为修行径路。 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 德园集附录曰。 明礼部员外郎虞淳熙。 告归上天目坐高峰死关前。 昼夜策厉。 至三七日倦甚。 欲就枕。 忽见高峰禅师斩其左臂。 豁然有省驰证云栖。 宏公曰。 凡寐而觉者。 不巾栉而复依衾枕。 必复寐矣。 迷而悟者。 不庄严而复亲秽浊。 必复迷矣。 火莲易萎。 新篁易折。 子自为计。 毋以一隙之光。 自阻进修之路因劝令回向净土以续前因。 淳熙遂终身行之。 乐邦文类序。 明给事中陈瓒家居一意净业。 有客过之呵曰。 尔不闻大鉴之论唯心者乎。 何厌垢而欣净为。 答曰。 唯心净土。 发之大鉴。 而非自大鉴始也。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佛固先言之矣。 盖惧人以不净之心求净土。 非曰土无垢净也。 明成时净土十要序曰。 净土持名之法。 有三大要焉。 一者六字洪名。 念念之间。 欣厌具足如出幽狱。 奔托王家。 步步之间。 欣厌具足。 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 为防退堕。 宁不寒心。 净土必不可入禅机。 意见梢乘。 二门俱破。 果能寺修净业。 不须臾涉余宗。 三者一句弥陀。 非大彻不能全提。 而最愚亦无少欠。 倘有些子分别。 便成大法魔殃。 只贵一心受持。 宁羡依稀解悟。 念佛直指曰。 元明间僧妙叶。 着念佛直指上下卷。 其直指心要一篇。 斥妄显真。 最为精造。 有曰。 极乐弥陀相好现时。 即自心显。 自心显时。 即彼佛现。 我心彼佛心。 彼佛我心佛。 一体无二。 故云唯心净土。 本性弥陀。 非谓西方无土无佛。 不须求生。 但在汝生灭缘影之中。 名为唯心本性也。 求彼佛即求自心。 求自心须求彼佛。 邨愚夫妇。 虽不识理。 以信实有彼土。 故于命终时。 反得往生。 畏有陷空之人。 因认缘影为心。 谓无外土。 故虽修道行。 还受生死。 人命无常。 转息来世。 尘事连环钩锁不断。 若不能于尘劳郁结及得志歇手不得处。 一割割断。 起愿力行。 尽力一跳。 焉得应念生彼。 径中径又径卷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1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