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内容: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礼三宝品第五十(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礼拜如来神寺者,当行十一法礼如来寺。 云何为十一? 兴勇勐意,有所堪故;意不错乱,恒一心故,当念专意,诸止观故;诸念永息,入三昧故;意及无量,由智慧故;意难观察,由其形故;意澹然静,由威仪故;意无流驰,以名称故;意无想像,由其色故;梵音难及,由柔软响故。 诸比丘!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拜如来寺,当具此十一法礼如来神寺,长夜之中获德无量。 如是,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礼法,当念十一事,然后礼法。 云何名为十一? 有慢当除慢,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渴爱想;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欲;夫正法能断生死渊流;夫行正法获平等法;然此正法断诸恶趣;寻此正法得至善处;夫正法者,能断爱网;行正法者,从有至无;行正法者,明靡不照;夫正法者,至涅槃界。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礼法,当思惟此十一法,然后便获福无量,长夜之中受福无限。 如是,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礼僧者,当专十一法,然后乃当礼僧。 云何为十一? 如来众者,正法成就,如来圣众上下和合,如来僧者,法法成就;如来圣众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如来圣众能掌护三宝;如来圣众能降伏外道异学;如来圣众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礼僧者,当思惟此十一法,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如是,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天、龙、鬼神、乾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甄陀罗、摩休勒天及人民,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摩竭国蜜[口*提](土利反)罗城东大天园中止,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后起,与阿难共于树园中经行。 佛便笑,阿难心念:「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不妄笑,今何以笑? 必当有意,我当问之。」阿难整衣服,右膝着地,叉手问佛:「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不妄笑,今何以笑? 必当有意,愿闻笑意。」佛语阿难:「我当为汝说。 过去贤劫初,于此中间有转轮圣王主四天下,名曰大天,长寿无病,端正勇勐,治以正法,不枉人民,有自然七宝。 何等为七? 一者轮宝,二者象宝,三者马宝,四者珠宝,五者女宝,六者主藏宝,七者典兵宝。」佛语阿难:「此大天王为童子时八万四千岁,作太子时八万四千岁,登圣王位八万四千岁。」阿难问佛:「云何为轮宝?」佛语阿难:「月十五日,月盛满时,王沐浴清净,与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视,有千辐金轮。 轮高七仞为一多罗;多罗者,独挺树,以树为限,高七多罗,纯以紫磨金为轮。 王见轮已,心念:『此轮好轮,愿得提之耶?』念已,轮即就王左手,便举移右手中。 王语此轮曰:『诸不伏者,为我伏之;非我地者,为我取之;如法,非不如法。』语竟,轮还住空,辋东向,毂北向。 王勅左右具四种兵;具兵已,即将兵众,逐轮立空,随轮东引,巡行尽东界;暮则王与兵众,宿于轮下。 「东界诸小王皆来朝觐,所贡皆以金鉢盛银粟,银鉢盛金粟:『善来! 大王! 此东界土地、珍宝、人民尽是王有,愿当停驾住此,我等当禀承天教!』大天王答诸小王曰:『汝等欲承我教者,各还本国以十善教民,勿行枉横。』诫勅已讫,轮即于海上,回转乘云而行。 海中自然开道,广一由延,王与四种兵随轮如前巡行南界。 南界诸小王亦来朝觐,皆以金鉢盛银粟,银鉢盛金粟,贡上曰:『善来! 天王,此南界土地、珍宝、人民尽是王有,愿停驾住此,我等当禀承天命!』大天答诸王曰:『汝等欲承我命者,各还本土,以十善教民,勿行枉横。』诫勅已讫,轮则西回按行西界。 西界诸王贡献劝请,如南方比讫,轮复北回巡行北界。 北界诸王亦皆朝觐,贡献劝请,尽如前法。 周游四日,遍阎浮提四海,还本蜜[口*提]罗城,于宫门前虚空中住,高七多罗,辋东向,王便入宫。」佛语阿难:「大天得轮宝如此。」阿难复问佛:「大天得象宝复云何?」佛语阿难:「大天以后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从诸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观见空中,有白象王名满呼,乘虚而来,七肢平跱,口有六牙,头上金冠,金为璎珞,以真珠交络其体,左右佩金铃。 象有神力,变形自在。 大天见之,心自念曰:『我得此象可耶? 当使有所为。』念讫,象便立空中于王前,王即教以五事。 王复念曰:『当试此象为能以不?』至明日日出,王乘此象,须臾之间,周遍四海,还到本处,于宫门东,东向立。 阿难! 大天所得象宝如此。」阿难复问佛:「大天所得马宝复云何?」佛语阿难:「大天到后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从诸婇女上西楼上,西向视,见有绀马王,名婆罗含(秦言发乌朱发尾),乘空而来,行不动身,头上金冠,宝为璎珞,披珠交络,左右垂铃。 马有神力,变形自在。 大天见之,自念言:『得此乘之可也。』念讫,至王前,王便乘欲试之,至明日日出,王乘东行,须臾之顷,周遍四海,还至本国,住宫门西,西向而立。 阿难! 大天所获马宝如此。」阿难问佛:「大天所得珠宝复云何?」佛语阿难:「大天至后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将诸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视,见有神珠,珠长一尺六寸,有八愣,作绀琉璃色,乘空而来,高七多罗。 大天见之,心念曰:『得此珠观之可也?』如念获之。 王欲试之,至夜半,合四种兵,以珠悬于幢头,出城而游,珠照辟方十二由延,兵众相见,如昼无异,珠光所及,人民惊起,皆言:『天明。』王即还宫,以幢竪之宫内,内外常明与昼不异。 阿难! 大天所获珠宝如此。」阿难问佛:「大天所得玉女宝复云何?」佛语阿难:「大天至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从诸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视,见有刹帝利女宝,名曼那呵利(秦言夺情),端正无比,姝妙严净,不长、不短、不麁、不细、不白、不黑,冬则温煖,夏则清凉,身毛孔中出栴檀香,口出忧鉢莲花香,亦无女人众恶姿态,情性调和,先意承旨,乘虚而来,迳至王所。 阿难! 大天所获玉女宝如是。」阿难问佛:「大天所得主藏宝者复云何?」佛语阿难:「大天至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将诸婇女上北楼上,北向观,见主藏臣,名阿罗咃吱(秦言财幢),端正姝妙,不长、不短,不肥、不瘦,身黄金色,发绀青色,眼白黑分明,又能视见地伏藏七宝,有主者为护之,无主者取共王用,聪明智慧,善有方谋,乘虚而来,迳诣王前,而谓王曰:『自今已往,王快可自乐,勿复忧愁,我当给王宝,不令有乏。』王便试藏臣,与之乘船独共入海。 王谓藏臣者言:『吾欲得金银财宝。』藏臣者白王:『还至岸边,当给财宝。』王曰:『吾欲得水中宝,不用岸上者。』主藏臣者便从坐起,整衣服,跪右膝,叉手礼水,水中即自然出金顶,大如车毂,须臾满船。 王曰:『可止! 勿复上金,船将欲没。』阿难! 大天所获典宝臣如此。」阿难复问佛:「大天所得典兵将军者复云何?」佛语阿难:「大天至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将诸婇女上南楼上,南向视,见南方有大将军比毗那(秦言无畏),端正姝好,发如真珠色,身犹绿色,不长、不短,不肥、不瘦,眼能彻视,知他人心念,军策变谋,进退知时,乘虚而来,迳诣王所,谓王曰:『愿王自恣快乐,莫忧天下,征伐四方,臣自办之!』王欲试之,半夜思惟:『欲合四种兵。』念讫,四兵尽集。 王复念:『欲使东引。』军即东引,王在中央,将军在前,四兵围绕。 王念欲往即往,王念欲还即还。 阿难! 大天所获典兵将军宝如此。」佛语阿难:「大天所获七宝如此。」佛语阿难:「大天王治天下遂久,便语梳头侍者,名劫北:『若有白发者,便拔示我。』劫北视发遂久,见有一白发,便白王曰:『前所勅者,今已白见。』王曰:『拔来示我。』劫北即以金镊拔取白发,置王手中。 王捉白发,便说斯偈:「『我身首上,生此毁庄,身使来召, 入道时到。』「王心念曰:『我已极人五欲,今当出家,下须发,被法服。』召太子长生告曰:『童子! 吾头已有白发出,世间五欲吾已厌之,今欲求天所欲,我今欲剃须发,着法服,出家为道。 汝当领国政,立长为太子;好养劫北,使伺白发;白发出者,以国付太子,如我出家,下须发,被法服。』王告太子:『我今以此圣位,慇懃累汝,当使圣位世世相绍,莫使种断;种断者,便为边地人也。 若断善行者,便生无法处。』大天王诫勅已,便以国付太子长生,给劫北田业。」佛语阿难:「大天王于此城,于此园,于此地,下须发,着法服入道,于此处八万四千岁,行四梵行:慈、悲、喜、护,于是寿终得生梵天。 大天出家七日后,女宝命终。 「长生登位已,至十五日,月盛满时,将诸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视,见有玉女端正如前,乘虚而来。 长生还服七宝。 王长生已领国政,统四天下。 长生复语劫北:『从今而去,为我梳头时,见白发,辄来白我。』登圣王位,遂经八万四千岁,白发复生,劫北白王:『素发已生。』王曰:『拔来着吾掌中。』劫北即以金镊拔置王手中。 王执白发,即说偈曰:「『我身首上,生此毁庄,身使来召, 入道时到。』「王心念曰:『我已极人五欲,今当出家,下须发,被法服。』即召太子冠髻告曰:『童子! 吾已头白,世间五欲吾已厌之,当求天欲,我今欲出家为道,剃除须发,被着法服。 汝当领国政,立长为太子;好养劫北,使伺白发;白发出者,以国付太子,如我出家,下须发,被法服。』王告太子:『我今以此圣王位,慇懃累汝,当使圣王位,世世相绍,莫使种断;种断者,便为边地人也。 若断善行者,便生无法处。』长生王诫勅已,即以国付太子冠髻,给劫北田业。」佛语阿难:「长生王亦于此城、此园、此地,下须发,着法服入道,于此处八万四千岁,行四梵行:慈、悲、喜、护也,于是寿终得生梵天。」佛语阿难:「王长生出家之后七日之中,七宝自然化去。 冠髻王忧愁不乐。 诸臣见王不悦,便问王曰:『天王何以不悦?』王答诸臣曰:『以七宝化去故也!』诸臣白王:『王勿以为忧。』王曰:『何得不忧也?』臣等启曰:『父王梵行,近在园中,可往谘承,必当诲王致宝之法。』王即勅:『严驾!』诸臣便严驾讫,便白王。 王与群臣乘七宝车,以五物为帜:宝冠、羽盖、剑、扇、宝屐。 左右臣从,进诣园所。 到则下车,废却五物,步入园门,前至父王,稽首礼足,却住一面,叉手白言:『王所有七宝,今皆化去。』父先定坐,闻所启白,仰头答曰:『童子,夫圣王法,不恃父之所有也。 汝自行法承之。』「王复问曰:『转轮圣王以何法化?』父便答曰:『敬法、重法、念法、养法、长法、炽法、大法,行此七法者,便应圣王治也,可以致宝也。』王复问曰:『云何敬法,乃至大法也?』父答曰:『当学给赐贫穷,教民孝养二亲,四时八节以时祭祠,诲以忍辱,除淫、嫉、痴行,此七法者,乃应圣王法也。』王即受教,辞退却礼,绕七匝已,便引还归。 于是,王辄承父命,奉行七法,宣令远近,祇崇王教,王便开藏,给赐贫穷,侍养孤老,四方之民,莫不奉承。 于是,王以十五日,月盛满时,沐浴清净,将诸婇女上东楼上,东向视,见有千辐紫磨金轮,轮高七多罗,去地亦七多罗,乘虚而来,住于空中。 「王心念曰:『愿得此轮可乎?』轮即下至王左手,复移之于右手。 王语此轮,『诸不伏者,为我伏之;非我地者,为我取之;如法,非不如法。』王便以手投轮还之虚空,于宫门东,辋东向,毂比向而住空中。 轮后次有白象,次有绀马,次有神珠,次有玉女,次有主藏,次有将军,此七宝出,如大天王,比试亦如是。 迳八万四千岁竟,王赐劫北,并勅太子及付国事,出家入道,皆如前王法。」佛语阿难:「此冠髻王于此城园地,下须发,被法服,八万四千岁,修四梵行:慈、悲、喜、护,于是寿尽亦生梵天。」佛告阿难:「大王子孙相绍,乃至八万四千岁转轮圣王位善种不断。 最后圣王名荏(晋言不眗,音如锦反),治以正法,为人聪明,审谛不忘,相有三十二,色犹红莲花,好喜布施,供养沙门、婆罗门,侍养孤老,赈给贫穷。 于四城门及城中央,置设库藏,金银、杂宝、象、马、车乘、衣服、床褥、病瘦医药、香华、饮食,诸孤独者皆给妻妇,种种惠施随人所欲。 王于六斋之日,具勅内外皆持八关;于斯之日,首陀会天当悉来下,受其八戒;帝释、三十三天皆叹其国人民:『快哉,善利! 乃值斯法王耶! 种种惠施,恣民所欲,又能清洁斋戒无阙。』天帝释告诸天子:『欲得见荏王不?』咸言:『欲见,可使来至此。』释提桓因即勅穷鼻尼(穷鼻尼者晋言极端正也)天女:『汝诣蜜[口*提]罗城,告荏王曰:「卿! 大得善利也,此间诸天皆叹卿功德巍巍,为吾致问慇懃。 此诸天子甚思相见,暂可屈意来至于此?」』「穷鼻尼受教便下,如人屈伸臂顷,忽然在王殿前,虚空中立。 王侍一婇女,于殿上坐,思念世间,欲使一切皆得安隐,无众苦患。 穷鼻尼于空中,弹指觉之,王举头见殿上光明,闻其声曰:『我是释提桓因侍者,故遣我诣王』王答曰:『不审天帝何所约勅?』天女答曰:『天帝致意慇懃,此诸天子赞卿功德,预思相见,可暂屈意?』王默然许之。 天女便还白天帝曰:『已达宣命,许当驰诣。』天帝即勅侍御严驾七宝飞行马车,下到蜜[口*提]罗城,迎于荏王。 侍御受教,即驾马车,忽然便下。 「王与群臣会于都坐,车当王前,于空中止。 御者告曰:『天帝今遣车相迎,诸天子俨然相待,便可上车,勿复顾恋。』诸臣大小,闻王当去,佥然不悦,皆起而立,叉手白言:『王去之后,臣等何所承命?』王答曰:『卿等勿忧,吾去之后,施惠、斋戒、养民、治国,如吾在时,我比还不久。』王诫勅讫,车即下地,王便上车。 侍御问王:『当从何道?』王曰:『此言何谓?』侍御答曰:『夫行有两道,一者恶道,二者善道。 行恶者,从恶道到苦处;修善者,游善道至乐处。』王曰:『今日行道,善恶皆欲从之。』御者闻之,久乃寤曰:『甚善,大王!』御者便引在两道之中,善恶悉覩,迳诣三十三天。 天帝及诸天子遥见王来,释提桓因曰:『善来,大王!』命令共坐。」佛语阿难:「王便就天帝坐,王与帝释貌相、被服、音声一揆。 诸天子心中念言:『何者帝释? 何者为王?』又复念曰:『人法当眴,而俱不眴?』各怀愕然,无以别之。 天帝见诸天有疑心,复念言:『我当留王使住,然后乃寤耳。』帝释谓诸天子:『卿等欲使我留王住此不?』诸天子曰:『实欲使住。』天帝谓荏:『大王! 可住此不,我当供给五欲。』因是诸天乃识。 「人王白天帝曰:『正尔,便为给赐已,愿诸天子寿命无极。』宾主请让。 如是至三,帝释谓王:『何以不住?』王答曰:『我当出家修道,今在天上无缘学道。』天帝曰:『胡为作道?』王曰:『被父王遗令,若白发生,法当出家。』释闻遗令入道,默然不对。 王于天上,须臾之间,五欲自恣,方之世间已十二年。 王将欲别,与诸天子说审谛法。 释勅侍御:『汝送荏王还于本国。』侍御受教,即严驾,驾讫,白王曰:『王可上车。』于是,王便与帝释及诸天子诰别,即上车,循本道而归,到蜜[口*提]罗宫,侍御即还天上。 王下数日,复勅劫北:『若见白发,便白我。』数日之中,头上白发,劫比以金镊拔白发,置王手中。 王见已,便说偈曰:「『我身头上,生此毁庄,身使来召, 入道时到。』「王心念:『我已极人五欲,今当出家,剃须发,被法服。』王即召太子善尽告曰:『吾白发已出,世间五欲吾已厌之,当求天欲,当下须发,被法服,出家入道。 童子! 今以国事付汝,好养劫北。 若白发出者,以国付太子,出家入道,童子! 今以此圣王位累汝,莫使种断,种断者,便为边地人也。』」佛语阿难:「荏王即付太子国政,给劫北田业已,于此城园地,下须发,被法服,出家修道。 修道之后于七日中,轮、珠化去,象、马、玉女、长者、将军,皆悉无常。 王于园中八万四千岁,行四梵行:慈、悲、喜、护,命终生梵天。 其后善尽王不承父业,正法替废,由是七宝不复来应,善行不继,五减遂至,人民短命、薄色、少力、多病、无智,五减以至,转复贫困,困穷窃盗相糺,诣王启曰:『此人不与取。』王即勅外行刑国人。 闻不与取,王辄杀之,皆咸其恶,各兴利刀;刀自此始造,由是杀生从此起,便有两恶出。 次复淫犯他妻;夫主共诤,自言我不,便成四恶;两舌遘斗,是为五恶;斗则相骂,是为六恶;言不至诚,是为七恶;嫉他和合,是为八恶;含忿色变,是为九恶;心怀疑乱,是为十恶。 十恶已具,五减转增。」佛语阿难:「欲知尔时大天王在贤劫初兴者不? 则我是也。 阿难! 欲知尔时八万四千年王名荏,治政无枉者,则汝是也。 欲知尔时最后名善尽王,暴逆不道,断圣王种者,调达是也。 阿难! 汝于往时,承继大天转轮圣王之善嗣,使其绍立不绝者,汝之功也。 如法,非不如法。 阿难! 我今是无上法王,今我遗无上善法,慇懃嘱累汝。 汝是释种子,莫作边地人,莫为断种行。」阿难问佛:「何以故当作断种行?」佛语阿难:「大天王虽行善法,未得漏尽出世间,未得度,未得断欲,未得破二十亿结,六十二见未除,三垢未净,未得神通,未得解脱真道,不得涅槃,大天所行善法,不过生梵天。 「阿难! 我明法究竟无为,我法得到真际,天、人之上,我法无漏、无欲、减没度、通解脱、真沙门、至涅槃。 阿难! 我今以是无上道法,慇懃嘱累汝,莫增减我法,莫作边地人也! 若有现行声闻,阿难! 设有断此法者,便为边地人也。 若能兴此法者,便为佛长子,即为眷属成就。 阿难! 汝当成就眷属,莫作灭族行。 阿难! 我前后所说法,尽嘱累汝。 汝当学是。」佛说是已,阿难欢喜奉行。 (五)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大泥黎之人。 云何为四? 所谓末佉梨罪人,帝舍比丘是大罪人,提婆达兜是大罪人,瞿波离比丘是大罪人。 末佉梨罪人者,身出火光,长六十肘。 帝舍罪人者,身出火光,长四十肘。 提婆达兜罪人者,身出火光,长三十肘。 瞿波离罪人者,身出火光,长二十肘。 「比丘当知,末佉梨教无数众生使行邪见颠倒之想,计有无之想。 帝舍愚人者,断诸圣众应器遗余。 提婆达兜愚人者,斗乱众僧,杀阿罗汉比丘尼,起害意向于如来。 瞿波离罪人者,诽谤舍利弗、目乾连。 「又复,比丘! 末佉梨罪人教无数众生,使行邪见,身坏命终,堕焰光泥黎中。 帝舍罪人,断圣众应器遗余,身坏命终,堕等害地狱中。 提婆达兜罪人者,起谋害心向于如来,身坏命终,堕阿鼻地狱中。 瞿波离罪人者,由其诽谤舍利弗、目乾连,身坏命终,堕鉢投摩地狱中。 「末佉离罪人者,是时狱卒生拔其舌背着嵴上。 所以然者,由其曩昔教无数众生使行邪见。 帝舍大罪人者,是时狱卒生擗其身,鎔铜灌坏其心,又以热铁丸,使令吞之。 所以然者,由其断应器遗余故。 提婆达兜罪人者,以热铁轮,轹坏其身,又以铁杵[口*父]咀其体,群暴恶象蹹蹈其身,又复大热铁山镇押面上,举身为热铜叶所裹。 所以然者,由其曩昔斗乱圣众,坏和合僧故,致铁轮轹断其头。 又此提婆达兜愚人,教彼太子使害父王,由是果报故,使铁杵破坏其身。 又彼提婆达兜愚痴之人,饮象使醉往害如来,由是果报,群象蹹蹈其体。 又彼提婆达兜恶人,上耆阇崛山颠,执石掷佛,由斯果报故,使热铁山镇押其面。 然彼提婆达兜愚人,杀阿罗汉比丘尼,由斯果报故,使热铜铁叶缠裹其身。 比丘当知,瞿波离罪人者,在彼莲华地狱中,千具犁牛以犁其舌。 所以然者,由其诽谤舍利弗、目连故,由此因缘果报,使千具犁牛而坏其舌。 「又复,比丘! 末佉离罪人者,身出火光,长六十肘。 若有众生兴起此念:『当拔济饶益此人。』取四大海水,高四十肘,浇灌其身,然彼海水寻时消尽,焰不增减。 由是热铁叶火烧四日,有人来以四渧水浇,然水寻时消尽。 此亦如是。 若有人来以四大海水浇彼人身,欲令无为,终不可果。 所以然者,由彼罪过极深重故。 「然彼帝舍罪人,身出火光,长四十肘,设有众生愍念此人,以三大海水浇灌其身,然彼海水寻时消尽,火焰不减。 其犹有人以三渧水着热鏊上,水寻消灭,不得久停。 此亦如是,若以三大海水浇帝舍身上,水寻时灭,火终不增减。 「提婆达兜罪人,身出火光,长三十肘。 若有众生,兴起爱念之心,欲使提婆达兜身永处无为,以二大海水浇灌其身,水寻时尽,火终不灭。 犹如以二渧水着热鏊上,终无增减。 提婆达兜愚人亦如是,以二大海水浇灌其身,水寻时尽,火终不灭,提婆达兜身体苦痛如斯。 「瞿波离罪人,身出火光,长二十肘。 设有众生愍念斯人,取一大海水浇灌其身,然彼海水寻时消尽,火终不灭。 犹如一渧水着热鏊上,寻时消尽,不得久停。 瞿波离比丘亦复如是。 罪报所牵,故受斯罪。 是谓,比丘! 此四种人受罪极重,当自尽意远离斯患,承诸贤圣等修梵行者。 如是,仁者,当作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明晓地狱,亦知趣地狱之径,亦复知彼地狱众生之本。 设复众生造诸恶不善之行,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我亦知之。 又复,比丘! 我亦知明晓畜生,亦知趣畜生之道,亦复知畜生之本,作诸恶元生彼者亦悉晓了。 我今亦知饿鬼之道,其有作恶根元者,生饿鬼中,我亦知之。 我今亦知人道向人之趣,其有众生得人身者,我亦知之。 我亦知趣天之道,其有众生作诸德本,生彼天上,我亦知之。 我亦知涅槃之趣,其有众生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而取证果,我亦知之。 「比丘当知,我知地狱之趣,以何因缘而说斯言乎?」佛告诸比丘:「我今观察众生心意,所谓此人身坏命终,应入地狱中,然后时观此人以入地狱中,受苦酸酷考掠无数,愁忧苦恼不可称记。 犹如一大火坑无有尘烟,设有人来迳趣斯处,又且有目之士观此人所趣,必当坠火终不虚也。 然复后时观此人以堕火坑,吾所谓人者以堕火坑。 今观察众生心意所念,必入地狱不疑,如我后时观察此人,以定入地狱,受苦酸酷不可称记。 云何斯人以入地狱? 是谓我观趣地狱众生作诸恶行不善之业,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我悉知之。 吾所说者,正谓此耳。 「我知畜生之道,亦知趣畜生者,以何缘本而说此乎? 于是,比丘! 我观察众生心中所念,此人身坏命终,生畜生中。 有我后时观察此人,以生畜生中,愁忧苦恼不可称计。 云何斯人以堕畜生中乎? 犹如村落有大圊厕,屎满其中。 设有斯人径趣斯处,有目之士,见斯人来径趣斯处,此人不久径堕于厕。 然后时观此人已堕于厕,受厄穷困不可称记。 云何斯人已堕于厕? 我今观众生类亦复如是,斯人命终应生畜生中。 又复时观已生畜生中,受苦无量。 我今观畜生众生皆悉明了。 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我亦知饿鬼众生,饿鬼之道,其身坏命终,生饿鬼者,我亦知之。 其有众生身坏命终,趣饿鬼之道,我悉知之。 我复于后时观见此众生,以入饿鬼受苦痛、乐痛。 云何斯人以入饿鬼中乎? 犹如大村落侧有一大树,生危嶮之处,枝叶凋落。 设有人来,往趣斯处,有目之士遥观此人,必趣树不疑。 复后时观此人,或坐、或卧,受其苦乐之报。 云何斯人以至树下坐卧乎? 今我观众生之类亦复如是,身坏命终,必趣饿鬼不疑,受其苦乐之报不可称记。 我知饿鬼趣,饿鬼之道,皆悉分明,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我知人道,亦知趣人道,其有造行,身坏命终,生人中者,我亦知之。 于是,比丘! 我观众生类心中所念,此人必当身坏命终,应生人中。 我复于后时观此人已生人中。 云何斯人已生人中? 犹如村落侧有一大树,在平正处,多诸阴凉。 若有人直从一道来,有目之士见已便知之,斯人所趣向,定至此树不疑。 我复于后时观此人,已至此树,受乐无量。 云何斯人得至斯处? 此亦如是,我观众生心意所念亦如是,身坏命终,必生人中不疑。 我复于后时,观此人已生人中受乐无量。 我知人趣,亦知趣人之道,今生人中者,我亦知之,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我亦知天,亦知趣天之道,其有众生作诸功业生天者,我亦知之。 以何因缘而说此乎? 我今观众生之类心中所念,此人必当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然后时观此人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于彼受自然之福,快乐无比。 是谓斯人已生天上,于彼受自然之福,快乐无比。 犹如村落侧有好高广讲堂,彫文刻镂,悬缯幡盖,香汁洒地,敷好坐具,氍毹毾[登*毛],文绣綩綖。 若有人直从一道来,有目之士直从一道来,此人所趣向,定至高广讲堂必不疑,复于后时观见此人,已到讲堂上,或坐、或卧,于中受福快乐无比。 此亦如是,吾今观众生类身坏命终,应生善处天上,于彼受乐快不可计。 云何斯人以生善处天上乎? 我知天道,趣天之路乎? 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我今知涅槃,亦知涅槃之道,亦知众生应般涅槃者。 或有众生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现身取证而自游化,我悉知之。 由何因缘而说此乎? 于是,比丘! 我观众生类心中所念,此人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是谓斯人以尽有漏成无漏。 犹如去村落不远有大池,水极清彻。 若有人直从一道来,有目之士遥见斯人来,知此人必至池水不疑,又后时观此人已至池水,沐浴澡洗,除诸秽污,去诸垢坋,在侧而坐,亦不与人共相诤竞。 我今观众生类亦复如是,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名色知如真。 是谓斯人已至此处,我知涅槃之道,亦知众生般涅槃者,皆悉知之。 如来、至真、等正觉有此之智、无畏、力具,皆悉成就。 如来智无有量,如来能观过去无限无量不可计事,皆悉知之。 将来现在无限无量皆悉分别。 是故,比丘! 当求方便,具足十力、无畏。 如是,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依雪山上有大高广之树,五事长大。 云何为五? 根不移动,皮极厚大,枝节远荫,靡所不覆,叶极茂盛。 是谓,比丘! 依雪山上有此大树极为俊好。 今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依豪族之处,五事长益。 云何为五? 所谓信长益、戒长益、闻长益、施长益、慧长益。 是谓,比丘! 信善男子、善女人依豪族家,成就此五事。 是故,比丘! 当求方便,成就信、戒、闻、施、智慧。」尔时,世尊便说斯偈:「犹如雪山树,五事功德成,根皮枝节广,阴叶极茂盛。 有信善男子,五事功德成,信戒闻惠施,智慧遂增益。 「如是,比丘! 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茂罗破群比丘与诸比丘尼共相游处,然诸比丘尼亦复好乐共相游处。 其有人民称讥茂罗破群比丘者,是时诸比丘尼极怀瞋恚,愁忧不悦。 若复有人毁呰诸比丘尼者,是时破群比丘亦复愁忧不悦。 是时,多众比丘告破群比丘曰:「汝今云何亲近诸比丘尼? 诸比丘尼亦复与汝交接?」破群报曰:「我今解如来所说教诫,其有犯淫者,罪不足言。」众多比丘复告曰:「止! 止! 比丘! 勿作斯言。 莫诽谤如来言教,其诽谤如来言教者,罪咎不少。 又复世尊无数方便说淫之秽,其有习淫,使无罪者,终无此理。 汝今可捨此恶见,备于长夜受苦无量。」然此破群比丘故与交通,而不改其行。 尔时,众多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而白世尊言:「舍卫城中有一比丘,名曰破群,与诸比丘尼共相交接,然诸比丘尼亦与破群比丘交接往来。 我等往彼劝喻使改其行,然彼二人遂更增益,不捨此颠倒之见,亦不顺正法之业。」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彼破群比丘所,云:『如来唤。』」尔时,比丘受如来教,即往到破群比丘所:「汝当知之,如来唤卿。」破群比丘闻彼比丘语,即往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问彼比丘曰:「汝审亲近诸比丘尼耶?」彼比丘对曰:「如是。 世尊!」佛告比丘:「汝为比丘,云何与比丘尼共相交接? 汝今是族姓子,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破群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 我是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佛告比丘:「非汝之法。 云何与比丘尼共相交接?」破群比丘白佛言:「我闻如来所说,其习淫者,其罪盖不足言。」佛告比丘:「汝愚人! 云何说如来习淫无罪? 我无数方便说淫之秽污,汝今云何作是语:『如来说淫无罪』? 汝好守护口过,无令长夜恒受其罪。」佛告之曰:「汝今且止! 须吾更问诸比丘。」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汝等颇闻吾与诸比丘说淫无罪乎?」诸比丘对曰:「唯然,世尊! 不闻如来说淫无罪。 所以然者,如来无数方便说淫之秽污。 设言无罪,此义不然。」佛告诸比丘:「善哉! 善哉! 诸比丘! 如汝所言,我无数方便说淫之秽污。」尔时,世尊重告诸比丘曰:「汝等当知,若有愚人习于法行,所谓契经、祇夜、偈、授决、因缘、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说、广普;虽诵斯法,不解其义;以不观察其义,亦不顺从其法,所应顺法终不从其行。 所以诵斯法者,从欲与人共竞诤,意计胜负,亦不自为己有所济及,彼诵法已,则犯制限。 犹如有人出彼村落欲求恶蛇,彼若见极大之蛇,到已,以左手摩抆其尾,然彼蛇回头螫蜇其手,由此缘报,便致命终,此亦如是,若有愚人翫习其法,十二部经靡不斟酌,亦不观察其义。 所以然者,由不究竟正法义故。 「于是,若有善男子将护翫习其法,契经、祇夜、偈、授决、因缘、本末、譬喻、生、方等、未曾有、说、广普;彼人诵此法已,深解其义;以解彼深义之法,顺从其教,无所违失,所以诵法者,不以胜负之心,与彼竞诤;所以诵习法者,欲自纂修有察及;所以诵法者,果有所愿,由此因缘,渐至涅槃。 犹如有人出彼村落,求觅恶蛇。 彼见蛇已,手执铁钳,先镊其头,后便捉项,不令动摇;设彼恶蛇回尾欲害彼人,终无所至。 所以然者,比丘! 由其捉项故! 此善男子亦复如是,诵习、诵读,靡不周遍,观察其义,顺从其法,终无违失,渐渐由此因缘,得至涅槃。 所以然者,由其执正法故。 是故,诸比丘! 其有解吾义者,当念奉行;其不解者,重来问我。 如来方今现在,后悔无益。」尔时,佛告诸比丘:「设有比丘在大众中而作是说:『如来所说禁戒,我悉解了,其习淫者,罪盖不足言。』彼比丘当语斯比丘:『止! 止! 莫作斯言! 莫诽谤如来言说斯语,如来终不说此言。』若此比丘改其所犯者善;若不改其行者,复当再三谏之。 设当改者善,设不改者堕。 若复比丘隐匿其事,不使露现者,诸人皆堕。 是谓,比丘! 我之禁戒。」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生漏梵志白世尊曰:「为有几劫过去?」佛告梵志:「过去诸劫不可称计。」梵志白佛:「为可计数不乎? 沙门瞿昙恒说三世。 云何为三? 所谓过去、将来、现在。 沙门瞿昙亦知过去、当来、现在之世,唯愿沙门演说劫数之义。」佛告梵志:「若当我说因此劫,复次此劫,我既灭度,汝取命终,不知劫数之义。 所以然者,如今人寿短促,极寿不过百年。 计百年中数劫者,我取灭度,汝既命终,终不知劫数之义。 梵志当知,如来亦有此知,具足分别劫数,众生寿命长短,受其苦乐,皆悉分明。 今当与汝引譬,智者以譬喻得解。 犹如恒沙之数,亦无有限,无有量,不可计算,过去劫者其数如是。 不可称计,不可筹量。」梵志白佛:「当来劫颇有几数?」佛告梵志:「亦恒沙之数,无有齐畔,不可称计,非算所及。」梵志复问佛:「颇有现在劫、成败劫乎?」佛告梵志:「有此成劫、败劫,非一劫、百劫,犹如器皿在危地,终不安住;设当住者要当颠倒,诸世界方域亦复如是。 或有劫成,或有劫败,此数亦复叵计为几劫成,为几劫败。 所以然者,生死长远无有边际。 众生以无明结覆盖,漂浪流滞,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长夜受苦恼,当可厌患去离此恼。 是故,梵志! 当作是学。」尔时,生漏梵志白世尊言:「沙门瞿昙! 甚奇! 甚特! 知过去当来劫数之义,我今重复自归沙门瞿昙! 唯愿沙门瞿昙听为优婆塞,尽其形寿不敢复杀,乃至饮酒。」尔时,生漏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〇)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有一异比丘白世尊言:「劫颇有边际乎?」佛告比丘:「方便引譬,然劫数无穷尽,过去久远,于此贤劫中,有佛出,号曰俱楼孙至真、等正觉。 尔时,此耆阇崛山更有姓号。 尔时,罗阅城人民之类,上此耆阇崛山中,四日四夜,行乃彻顶。 又复,比丘! 拘那含牟尼佛时,此耆阇崛山更有姓号。 尔时,罗阅城人民之类,三日三夜,行乃至此山顶。 迦叶如来出现于世,此耆阇崛山更有姓号。 时,罗阅城人民之类,二日二夜,行乃至此山顶。 如我今日释迦文佛出现于世,此山名耆阇崛山,须臾之顷乃到此山顶。 若弥勒如来出现于世,此山亦名耆阇崛山。 所以然者,诸佛神力咸使出此山在。 「比丘! 当以方便,知劫有衰尽,不可称计。 然劫有二种:大劫、小劫。 若于劫中无佛出世,尔时复有辟支佛出世,此名为小劫。 若如来于劫中出世,尔时彼劫中无有辟支佛出现于世,此名为大劫。 比丘! 当以此方便,知劫数长远,不可称计。 是故,比丘! 当忆此劫数之义。」尔时,异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3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