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十二章经解 内容: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明 古吴藕益 释 智旭 着经题七字。 通别合举。 人法双彰。 经之一字是通名。 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 同名经故。 佛说四十二章六字。 是别名。 异众经故。 就别名中。 佛为能说之人。 四十二章为所说之法。 佛者。 梵语具云佛陀。 此翻觉者。 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自觉不同凡夫。 觉他不同二乘。 觉满不同菩萨。 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 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说者。 悦所怀也。 佛以度生为怀。 机缘未至。 默然待时。 机缘既熟。 应病与药也。 四十二章者。 约数标名。 盖从一代时教之中。 摘其最切要最简明者。 集为一册。 以逗此土机宜。 所以文略义广。 该通四教。 未可辄判作小乘也。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后汉。 即东汉。 对前汉而言之。 孝明皇帝永平三年。 岁次庚申。 帝梦金人项有日光。 飞来殿庭。 以问群臣。 太史傅毅对曰。 臣闻西域有神。 号之为佛。 陛下所梦。 其必是乎。 博士王遵亦奏曰。 按周书异记。 载佛诞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 时江河泛溢。 大地皆动。 五色光贯太微。 太史苏由卜之。 得干之九五。 飞龙在天。 是西方大圣人也。 后一千年。 声教流被此土。 王命刻石为记。 埋之南郊。 后于周穆王时。 乾坤震动。 有白虹十二道。 贯日经天。 太史扈多占之。 谓是西方大圣人入灭之象。 明帝乃于七年岁次甲子。 敕郎中蔡愔。 中郎将秦景。 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 西寻佛法。 至印度国。 请迦叶摩腾及竺法兰。 用白马驮经。 并将舍利及画佛像。 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 至洛阳。 帝悦。 造白马寺。 译四十二章经。 至十四年正月一日。 五岳道士褚善信等。 负情不悦。 表请较试。 乃于十五日。 大集白马寺南门。 信等以灵宝诸经置道东坛上。 帝以经像舍利置道西七宝行殿上。 信等绕坛涕泣。 启请天尊。 词情恳切。 以栴檀柴等烧经。 冀经无损。 并为灰烬。 先时升天入火履水隐形等术。 皆不复验。 而佛舍利。 光明五色直上空中。 旋环如盖。 遍覆大众。 映蔽日轮。 摩腾以神足通。 于虚空中飞行坐卧。 神化自在。 天雨宝华。 及奏众乐。 时众咸喜得未曾有。 此即佛法入震旦之始也。 按迦叶摩腾及竺法兰。 皆中印度人。 二名俱不见有翻。 所云译者。 谓以华言易彼梵语。 令此方之人得解义也。 世尊成道已。 作是思惟。 离欲寂静。 是最为胜。 住大禅定。 降诸魔道。 于鹿野苑中。 转四谛法轮。 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 求佛进止。 世尊教敕。 一一开悟。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诸经通序。 皆有六种证信。 一法体。 二能闻。 三机感。 四教主。 五处所。 六同闻。 所谓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某处等。 今文次第。 与通途稍异。 盖繇佛法初来。 且顺此方文字之体。 贵在简略。 然细绎之六义俱备。 世尊二字。 即标教主。 成道已三字。 即标机感。 鹿野苑中。 即标处所。 憍陈如等及复有比丘。 即标能闻及余同闻。 法轮教敕。 即标法体。 就此一文。 仍分四节。 初世尊成道已一句。 乃总叙一化之繇。 次从作是思惟至降诸魔道。 乃追叙成道之法。 三从于鹿野苑至证道果三句。 乃别叙法轮之始。 四从复有比丘至顺尊敕。 乃正叙此经发起也。 初文世尊者。 即我释迦牟尼如来。 乃天中之天。 圣中之圣。 于一切器世间。 一切众生世间。 一切正觉世间。 独称尊也。 成道者。 若论世尊实成佛道以来。 已经不可说微尘数劫。 如法华经寿量品中所明。 今为此土有缘众生。 故于过去人寿二万岁时。 迦叶佛会。 示居补处位中。 上生兜率内院以净天眼。 观可化机。 直至人寿百岁时。 机缘方熟。 乃示降神于中印度迦维卫国。 父名净饭。 母名摩耶。 处胎十月。 从左胁生。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目顾四方。 周行七步。 自言天上天下。 惟吾独尊。 次复示为童子。 遍学众艺。 无不超伦。 至年二十九岁。 游城四门。 睹老病死及沙门相。 决志出家。 子夜逾城。 金刀剃发。 尽弃珍饰。 披树神所献麻衣。 游学诸国。 先从阿蓝迦蓝习无所有处定。 不久得证。 知非究竟。 舍之而去。 次从郁头蓝子习非想非非想处定。 亦不久得证。 知非究竟。 舍之而去。 见诸外道。 竞修苦行。 希冀得道。 各以三年为期。 终无克获。 将欲度之。 遂往雪山。 示修六年苦行。 每日止食一麻一麦。 皮骨连立。 终不成道。 乃舍苦行。 受牧女十六转乳糜之供。 精气充足。 次往熙连河中。 浴身而出。 取天帝释化现童子所施吉祥草。 诣摩竭提国金刚场菩提树下。 敷草结加趺坐。 以慈心三昧降伏魔军。 深入四禅。 观察四谛。 于腊月初八夜。 明星出时。 豁然大悟。 证无漏道。 是为佛宝初现世间也。 次文作是思惟等者。 乃追叙坐树下时。 以无师智自然智。 了知离欲寂静为胜。 故先诃弃欲界恶不善法。 与觉观俱而入初禅。 次复离于觉观。 内净一心而入二禅。 次又离喜而证妙乐。 入于三禅。 次又双弃苦乐。 舍念清净。 入第四禅。 从四禅中。 顿发三明。 破魔王之爱网。 断外道之见缚也。 或初成道句。 是根本智。 自证菩提。 次作是思惟等。 是后得智。 重观四谛以为说法之本。 寂静最胜。 即观灭谛。 住大禅定。 即观道谛。 诸魔外道。 即苦集二谛也。 第三文中鹿野苑者。 亦名鹿园。 在波罗奈国。 即佛初转法轮之处。 转四谛法轮者。 苦集灭道名四谛。 苦是世间之果。 即指三界六道色心五蕴。 集是世间之因。 即指见思烦恼。 及有漏善恶不动等业。 灭是出世之果。 谓因灭故果灭。 便得寂静无为安乐。 道是出世之因。 谓略则戒定慧。 广则三十七品。 所谓四念处。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觉支。 八正道也。 此四皆名谛者。 审实不虚故。 复名四圣谛者。 惟有圣智乃证知故。 佛既证见此四谛理。 转令一切众生咸使闻知。 从佛后得智中。 流出法音。 度入众生心中。 故名为轮。 又轮者。 摧碾之义。 以此教法。 转破众生见思诸惑。 故名为轮。 说此四谛法轮。 凡有三转。 一者示转。 谓此是苦。 逼迫性。 此是集。 招感性。 此是灭。 可证性。 此是道。 可修性。 二者劝转。 谓此是苦。 汝应知。 此是集。 汝应断。 此是灭。 汝应证。 此是道。 汝应修。 三者证转。 谓此是苦。 我已知。 此是集。 我已断。 此是灭。 我已证。 此是道。 我已修。 是为法宝初现世间也。 憍陈如等五人者。 一阿湿婆。 此翻马胜。 二跋提。 此翻小贤。 三拘利。 或名摩诃男。 此三人皆佛父党。 四憍陈如。 此翻火器。 五十迦力叶。 或名婆敷。 此二人皆佛母舅。 初太子逾城出家。 父王思念不置。 命此五人寻之。 太子既誓不肯归。 五人不敢归国。 遂相侍从。 太子既修苦行。 二人不堪苦行者先自遁去。 太子后受美食。 三人乐苦行者亦复舍去。 于鹿苑中各修异道。 佛既成道。 观此五人应先得度。 遂往就之。 初转法轮。 陈如先悟。 次说布施持戒生天之法。 诃欲不净。 赞叹出离为乐。 阿湿跋提寻悟。 第三说法。 迦叶拘利亦悟。 是为僧宝初现世间也。 第四文中复有比丘等者。 佛既度此五比丘已。 次复度耶舍等五十五人。 三迦叶等一千人。 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 从是以后。 度人无量。 咸令成比丘性。 言比丘者。 此翻除馑。 谓其具持二百五十净戒。 堪为人世福田。 除彼众生因中果上之饥馑也。 又含三义。 一破恶。 二乞士。 三怖魔。 所说诸疑求佛进止。 犹言决择可否也。 合掌表于一心听法。 不惰不散。 已上序分。 下皆正说。 佛言。 辞亲出家。 识心达本。 解无为法。 名曰沙门。 常行二百五十戒。 进止清净。 为四真道行。 成阿罗汉。 阿罗汉者。 能飞行变化。 旷劫寿命。 住动天地。 次为阿那含。 阿那含者。 寿终灵神上十九天。 证阿罗汉。 次为斯陀含。 斯陀含者。 一上一还。 即得阿罗汉。 次为须陀洹。 须陀洹者。 七死七生。 便证阿罗汉。 爱欲断者。 如四肢断。 不复用之。 此第一章。 总明沙门果证之差别也。 欲证沙门四果。 必须辞亲出家。 识心达本。 解无为法。 盖父母不许。 则佛法中不听出家。 出家而不识心达本。 则身虽离俗。 仍缚有为。 不得名为沙门。 识心者。 了知心外无法。 即悟遍计本空。 达本者。 了知心性无实。 即悟依他如幻。 解无为法者。 了知真如与一切法不一不异。 即证圆成实性。 梵语沙门。 此翻勤息。 谓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瞋痴也。 常行二百五十戒。 即增上戒学。 进止清净。 即增上心学。 为四真道行。 即增上慧学。 谓观察四谛而修道行也。 阿罗汉。 具含三义。 一杀贼。 二应供。 三不生。 乃沙门所证第四无学之果。 断尽三界见思二惑。 飞行变化。 聊举六神通之一事。 旷劫寿命。 谓三种意生身。 堪能随愿久住。 住动天地。 言罗汉所住之处。 天神地祇皆为感动。 或可一行一住。 皆能震动天地也。 阿那含。 此云不还。 即第三果。 十九天者。 从四王天。 上至无烦。 为第二十。 则超过下十九天。 繇彼已断欲界九品思惑。 即于五净居天中证阿罗汉。 不复还来欲界也。 斯陀含。 此云一来。 即第二果。 已断欲界六品思惑。 余三品在。 故一上欲天。 一还人中。 即证阿罗汉也。 须陀洹。 此云预流。 即是初果。 已断三界见惑。 初预圣流。 不复堕三恶道。 但欲界九品思惑全在。 故能更润七生。 谓欲界上上品任运贪瞋痴慢。 能润二生。 上中品惑。 能润一生。 上下品惑。 亦润一生。 中上品惑。 亦润一生。 中中品中下品惑。 共润一生。 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惑。 共润一生。 七番生死之后。 方证阿罗汉果。 此约任运断者。 若加行断。 则复不定。 然三界见思。 虽有多品多类。 总以爱欲为本。 爱欲一断。 便出苦轮。 故喻如四肢一断。 决不复用也。 佛言。 出家沙门者。 断欲去爱。 识自心源。 达佛深理。 悟无为法。 内无所得。 外无所求。 心不系道。 亦不结业。 无念无作。 非修非证。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 名之为道。 此第二章。 明沙门果证。 虽有差别。 而所证之理。 无差别也。 断凡圣同居欲爱。 识自心源我执本空。 达佛真谛深理。 悟生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 断方便有余欲爱。 识自心源法执本空。 达佛俗谛深理。 悟法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 断实报无障碍欲爱。 识自心源俱空不生。 达佛中谛深理。 悟俱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 又了知三土欲爱即空。 名断欲去爱。 识自心源遍计本虚。 达佛真谛深理。 一空一切空。 无假无中而不空。 悟如来藏如实空义。 名无为法。 了知三土欲爱即假。 名断欲去爱。 识自心源依他如幻。 达佛俗谛深理。 一假一切假。 无空无中而不假。 悟如来藏如实不空义。 名无为法。 了知三土欲爱即中。 名断欲去爱。 识自心源圆成本具。 达佛中谛深理。 一中一切中。 无空无假而不中。 悟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义。 名无为法。 此无为法。 本自有之。 非属新生。 故内无所得。 惟一真心。 心外无法。 故外无所求。 知法如筏。 故心不系道。 已断惑种。 故亦不结业。 证无分别根本实智故无念。 证不思议后得权智。 故无作。 称性之修。 修即无修。 故非修。 全性作证。 证无别证。 故非证。 诸位如丈尺显虚空。 而虚空元非丈尺。 又如入海虽辨浅深。 而浅深无非大海。 故云不历诸位而自崇最。 名之为道也。 藏教则因灭会真。 灭非真谛。 故真谛不历诸位。 通教即事全真。 故真谛不历诸位。 别教则中道随缘不变。 故中道不历诸位。 圆教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故中道不历诸位。 繇上一章。 方知性不废修。 繇今一章。 方知修不碍性。 繇上一章。 方知即而常六。 繇今一章。 方知六而常即。 四教皆论性修。 皆论六即。 通此旨者。 则于一代时教。 思过半矣。 佛言。 剃除须发而为沙门。 受道法者。 去世资财。 乞求取足。 日中一食。 树下一宿。 慎勿再矣。 使人愚蔽者。 爱与欲也。 此第三章。 赞叹头陀胜行以为证道要术也。 上文既云非修非证。 恐人错会。 执性废修。 故今特申抖擞尘劳之行。 以为断欲去爱之方。 譬如古镜。 虽复本具光明。 理须磨拭。 方得莹净耳。 佛言。 众生以十事为善。 亦以十事为恶。 何等为十。 身三。 口四。 意三。 身三者。 杀盗淫。 口四者。 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意三者。 嫉恚痴。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 名十恶行。 是恶若止。 名十善行耳。 此第四章。 明善恶无性。 犹如反掌。 而生死涅槃惟此三业。 更非他物也。 断他物命。 名之为杀。 不与而取。 名之为盗。 两相交会。 名之为淫。 斗乱彼此。 名为两舌。 咒咀骂詈。 名为恶口。 心口相违。 名为妄言。 无义浮辞。 名为绮语。 悭鄙贪欲不耐他荣。 名之为嫉。 暴戾残忍。 怀恨结怒。 名之为恚。 于诸事理旨无所晓。 名之为痴。 身口七支。 唯是业道。 意地三支。 属烦恼道。 繇惑造业。 必招苦果。 长系三界。 故不顺圣道。 是恶若止。 即名十善。 譬如破闇即是光明。 泮冰即便成水也。 然恶既有事恶理恶。 故翻恶为善。 亦有事善理善。 就事善中。 下品十善为修罗因。 中品十善为人道因。 上品十善为天道因。 就理善中。 真谛善为二乘因。 俗谛善为菩萨因。 中谛善为佛乘因。 此三理善。 俱名上上品十善。 以行事善者。 未必能达理善。 而行理善者。 必兼圆满事善故也。 佛言。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 顿息其心。 罪来赴身。 如水归海。 渐成深广。 若人有过。 自解知非。 改恶行善。 罪自消灭。 如病得汗。 渐有痊损耳。 此第五章。 承上止恶行善之意。 而劝勉改过迁善也。 有过不悔。 则如水赴海。 日深日广。 知过必改。 则如病发汗。 客邪自除。 佛言。 恶人闻善。 故来扰乱者。 汝自禁息。 当无瞋责。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此第六章申明善能胜恶。 而恶不能破善也。 上文劝人止恶行善。 改过迁善。 恐有愚者。 畏彼恶人挠乱。 遂不敢行。 故诫以慎勿瞋责恶人。 以恶乃在彼。 于我无涉故也。 如明镜中现于丑容。 彼容自丑。 镜何丑哉。 倘一生瞋责。 则反揽彼之恶。 成我之恶矣。 佛言。 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 佛默不对。 骂止问曰。 子以礼从人。 其人不纳。 礼归子乎。 对曰。 归矣。 佛言。 今子骂我。 我今不纳。 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犹响应声。 影之随形。 终无免离。 慎勿为恶。 此第七章。 即上章彼来恶者而自恶之之明证也。 今人闻骂。 鲜不发瞋。 大似领谢帖子。 正中骂者之计耳。 思之思之。 或问。 佛既大慈。 何不令骂者无祸耶。 答曰。 佛岂欲令其得祸。 无奈彼人自招祸患。 今诫以慎勿为恶。 即是除其祸源。 慈悲甚矣。 佛言。 恶人害贤者。 犹仰天而唾。 唾不至天。 还从己堕。 逆风扬尘。 尘不至彼。 还坌己身。 贤不可毁。 祸必灭己。 此第八章。 深诫恶人令勿害贤。 而兼以勖贤人也。 人若果贤。 则如天亦如上风。 岂受唾尘。 倘可受毁。 便非贤矣。 佛言。 博闻爱道。 道必难会。 守志奉道。 其道甚大。 此第九章。 诫劝禀教行人。 须闻而思。 思而修。 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 博闻者。 不知随文入观。 惟图强记名言也。 爱道者。 不知道本即心。 妄于心外取道也。 守志者。 念念趋向菩提。 不杂名利心也。 奉道者。 念念体会心源。 不复向外觅也。 佛言。 睹人施道。 助之欢喜。 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 此福尽乎。 佛言。 譬如一炬之火。 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 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此第十章。 明随喜功德。 自他兼利。 福无穷尽也。 施道有三。 一资生施。 谓以财济其贫穷。 二无畏施。 谓于难中拔其忧苦。 三者法施。 谓以三学令得四益。 不惟自行三种施道。 得福甚多。 即使见他行施。 助令欢喜。 福亦无尽。 沙门下。 释疑。 恐有愚人正行施时。 见他随喜。 惧他分我功德。 故以炬火如故晓之。 盖不惟无减于我。 而福报展转殊胜矣。 昔有二人采华。 一自供佛。 一转施人供佛。 以问弥勒。 弥勒曰。 自供者成辟支佛果。 施人者成无上菩提。 盖独乐不若与人。 与少不若与众。 世出世道。 无不皆然也。 熟食。 喻成圣果。 除冥。 喻破三障。 佛言。 饭恶人百。 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 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饭五戒者万。 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百万须陀洹。 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千万斯陀含。 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 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十亿阿罗汉。 不如饭一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饭千亿三世诸佛。 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此第十一章。 较量福田胜劣不等。 令人知所归向也。 一善胜百恶人。 显易可知。 一持五戒人胜千善人者。 以世间善人所奉十善仅属旧医之法。 不以三归为体。 不成出世津梁。 若能受三自归。 奉持五戒。 为佛弟子。 便知四谛四念处门。 于一生中。 堪证三果。 故得千倍胜于常流也。 一须陀洹胜万五戒者。 须陀洹已断见惑。 已预圣流。 故得远胜内外凡也。 一斯陀含胜百万须陀洹者。 斯陀含已断欲界六品思惑。 烦恼渐薄。 正使百万住果须陀洹。 未修胜进行时。 终不能知二果境界。 何况能到耶。 一阿那含胜千万斯陀含者。 阿那含已断欲界思惑九品皆尽。 正使千万斯陀含。 终不能知三果境界。 况能到耶。 一阿罗汉胜一亿阿那含者。 万万曰亿。 阿罗汉断尽见思。 超出三界。 尤非住三果人能知能到故也。 辟支佛有二种。 一者出有佛世。 禀十二因缘教。 悟道侵习。 名为缘觉。 二者出无佛世。 观物幻化。 自悟无生。 断结侵习。 名为独觉。 以阿罗汉但断正使。 辟支佛兼侵余习。 故一辟支。 能胜十亿阿罗汉也。 三世诸佛。 约藏头佛果言之。 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 正习皆悉断尽。 利益无量众生。 故一佛能胜百亿辟支佛也。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指圆教初住已上。 亦可兼摄别教初地。 通教佛地。 盖通教体色入空。 知一切法无性。 故念即无念。 住即无住。 修即无修。 证即无证。 至成佛时。 能于色究竟天示现最高大身。 统王三千世界。 别欢喜地。 圆发心住。 皆已分证法身。 皆能示现百界作佛。 八相成道。 所以供此一人。 胜于千亿三世诸佛也。 复次前之八番。 皆是约田。 此第九番即是约心。 盖未达一切诸法。 念本无念。 住本无住。 修本无修。 证本无证。 故于平等法中。 分胜分劣。 若了达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妙理。 则下自恶人。 上至诸佛。 罔非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所以人上佛饭。 佛施饿狗。 功德无异。 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 一分施田最下乞人。 福亦平等。 若不知福胜劣差别。 则无以显修德之足贵。 若不达生佛本自平等。 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 是谓常同常别。 常别常同。 法界法尔微妙法门。 佛言。 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 豪贵学道难。 弃命必死难。 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 忍色忍欲难。 见好不求难。 被辱不瞋难。 有势不临难。 触事无心难。 广学博究难。 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 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 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 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 善解方便难。 此第十二章。 略举二十难事以为劝诫也。 顺情则易。 逆情则难。 然能深发肯心。 则虽难而易。 其或但随流俗。 则虽易亦难。 夫贫穷则布施为难。 故虽少许之施。 得福甚多。 不可不勉力也。 然现见有贫而能施者。 乃富人反不肯施。 则悭鄙为何如耶。 豪贵学道。 例施可知。 人所最重者身命。 诚能弃命。 则何事不可为者。 然未闻保命畏死之人。 果能长生不死。 则亦何事贪惜耶。 佛经难睹。 今幸睹佛经而不研精殚思。 则与不睹何异。 佛世难值。 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时进修。 则与不值何殊。 色欲虽恒情所好。 然或察其味少苦多。 或观其如幻如影。 则亦何难忍制。 若见好时。 知其未必可求。 则贪心自息。 若被辱时。 但以情恕理遣。 则瞋意自平。 视富贵若草头露。 何容以势临人。 观事境同梦所缘。 何必劳心措置。 广学而不博究。 如入海无指南针。 安能会理。 恃学而生我慢。 如沃壤以滋稊稗。 反害良禾。 佛尝言四种不可忽。 一者火虽小不可忽。 二者龙虽小不可忽。 三者王子虽小不可忽。 四者沙门虽小不可忽。 今有轻未学者。 未知其不可忽故也。 心平等。 则施难胜如来。 与施最下乞人。 功德无异。 泯是非。 则一切诸法。 无非佛法。 是非情见未忘。 决不能见法界真善知识。 不见现前一念心之实性。 决不可以学无上道。 不学称性权实之道。 不能随化度人。 未达随化度人方便。 安能睹十法界境而一心不动。 若不能于一一法界中具见一切法界事理。 何繇善解同体方便。 故知此二十事。 后后难于前前也。 沙门问佛。 以何因缘。 得知宿命。 会其至道。 佛言。 净心守志。 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 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 当得宿命。 此第十三章。 问意重在宿命。 答意重在会道。 盖知宿命者。 未必会至道。 而会至道者。 决能知宿命也。 沙门问佛。 何者为善。 何者最大。 佛言。 行道守真者善。 志与道合者大。 此第十四章。 明善莫善于真修。 大莫大于实证也行道守真。 则万善同会。 志与道合。 则法界体圆。 沙门问佛。 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 佛言。 忍辱多力。 不怀恶故。 兼加安健。 忍者无恶。 必为人尊。 心垢灭尽。 净无瑕秽。 是为最明。 未有天地。 逮于今日。 十方所有。 无有不见。 无有不知。 无有不闻。 得一切智。 可谓明矣。 此第十五章。 明忍辱力大。 灭垢明远也。 忍有三种。 一耐怨害忍。 亦名生忍。 二安受苦忍。 亦名法忍。 三谛察法忍。 亦名第一义忍。 今即约耐怨害而入第一义也。 余文易知。 佛言。 人怀爱欲不见道者。 譬如澄水。 致手搅之。 众人共临。 无有睹其影者。 人以爱欲交错。 心中浊兴。 故不见道。 汝等沙门。 当舍爱欲。 爱欲垢尽。 道可见矣。 此第十六章。 明吾人心水本澄。 即是至道。 但繇爱欲所搅。 故不能于一念中炳现十界影像也。 舍三界爱欲。 见思垢尽。 则真谛道可见。 舍偏真爱欲。 尘沙垢尽。 则俗谛道可见。 舍果报爱欲。 无明垢尽。 则中谛道可见矣。 佛言。 夫见道者。 譬如持炬入冥室中。 其冥即灭。 而明独存。 学道见谛。 无明即灭。 而明常存矣。 此第十七章。 深显无明无性。 故见道即可永灭。 亦显无明未灭。 不得名真见道也。 知无明之可灭。 不致生于退屈。 知真见之常明。 亦可祛增上慢矣。 佛言。 吾法念无念念。 行无行行。 言无言言。 修无修修。 会者近尔。 迷者远乎。 言语道断。 非物所拘。 差之毫厘。 失之须臾。 此第十八章。 明念行言修。 皆超有无两关。 而不可以有无情见凑泊也。 念即无念。 故常念此无念之念。 岂以不念为无念哉。 行等三句。 例此可知。 会得则触事全真。 迷者则转趋转远。 言语相即解脱相。 故言语道断。 一切物即真如性。 故非物所拘。 才涉有无。 便隔霄壤。 故差之毫厘。 才涉思惟。 便成剩法。 故失之须臾。 佛言。 观天地。 念非常。 观世界。 念非常。 观灵觉。 即菩提。 如是知识。 得道疾矣。 此第十九章。 明唯心识观。 遣虚存实也。 天覆地载。 凡情计为常住实有。 今观天则寒暑代谢。 地则陵谷递迁。 既尔生灭非常。 岂是心外实法。 次观一身之中。 世为迁流。 界为方位。 世固念念不停。 界亦互对无定。 于中岂有实我实法。 此则遣遍计之本虚也。 次观现前一念灵觉之性。 既离我法二执。 便成四智菩提。 此则存依圆之实性也。 遣虚则无增益谤。 存实则无损减谤。 非有非无。 速契中道矣。 佛言。 当念身中四大。 各自有名。 都无我者。 我既都无。 其如幻耳。 此第二十章。 示人以四大观身而入如幻法门也。 身中坚者名地。 润者名水。 暖者名火。 动者名风。 觅我了不可得。 能成所成。 体皆如幻。 能观所观。 亦复如幻。 于一幻喻。 便可通达空假中理。 故知四大观身。 实四教之总户也。 佛言。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 声名显著。 身已故矣。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 枉功劳形。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 香之烬矣。 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此第二十一章。 甚明好名之人。 不惟无益而且深有损也。 佛言。 财色于人。 人之不舍。 譬如刀刃有蜜。 不足一餐之美。 小儿舐之。 则有割舌之患。 此第二十二章。 甚明财色之味寡而伤害甚多。 有智者不可类彼小儿也。 佛言。 人系于妻子舍宅。 甚于牢狱。 牢狱有散释之期。 妻子无远离之念。 情爱于色。 岂惮驱驰。 虽有虎口之患。 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 故曰凡夫。 透得此门。 出尘罗汉。 此第二十三章。 深明妻子舍宅之埋没人。 而劝以速远离也。 欲界以男女眷属为妻子。 种种宫殿为舍宅。 色界以味禅为妻子。 四禅天为舍宅。 无色界以痴定为妻子。 四空天为舍宅。 爱见所噬。 患同虎口。 充类言之。 二乘以一解脱味为妻子。 偏真涅槃舍为宅。 权教以游戏神通为妻子。 出真涉俗为舍宅。 透得空有两门。 方成中道无生之果。 佛言。 爱欲莫甚于色。 色之为欲。 其大无外。 赖有一矣若使二同。 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此第二十四章。 深明色欲为众生重病也。 佛顶经云。 淫心不除。 尘不可出。 佛言。 爱欲之人。 犹如执炬逆风而行。 必有烧手之患。 此第二十五章。 甚明爱欲之不可习近也。 逆风把炬。 未有不烧手者。 习近爱欲。 安得不损净法身。 害方便手耶。 天神献玉女于佛。 欲坏佛意。 佛言。 革囊众秽。 尔来何为。 去。 吾不用。 天神愈敬。 因问道意。 佛为解说。 即得须陀洹果。 此第二十六章。 明佛不被魔娆。 遂能化魔也。 天神即魔王波旬。 佛初成道时。 先兴甲兵。 不能害佛。 次献三女。 又不能娆佛。 乃归佛化而证初果。 人能观彼女人为革囊众秽。 则淫意得除。 自他俱利矣。 佛言。 夫为道者。 犹木在水。 寻流而行。 不触两岸。 不为人取。 不为鬼神所遮。 不为洄流所住。 亦不腐败。 吾保此木决定入海。 学道之人。 不为情欲所惑。 不为众邪所娆。 精进无为。 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此第二十七章。 喻明学道须远离诸障也。 两岸以喻情欲。 则有见思情欲无明情欲。 见思情欲。 耽染生死。 如触此岸。 无明情欲。 耽染涅槃。 如触彼岸。 人及鬼神。 以喻众邪。 爱网所缠。 如为人取。 见网所覆。 如为鬼神所遮。 洄流所住。 正与精进相反。 腐败。 正与无为相反。 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 每欲进而反退。 如流急反洄。 不达无为法性。 则著相所修福慧。 终成腐败。 故必不为生死涅槃情欲所惑。 不为爱见众邪所娆。 正念真如而精进。 了达法性本无为。 斯得道可保矣。 佛言。 慎勿信汝意。 汝意不可信。 慎勿与色会。 色会即祸生。 得阿罗汉已。 乃可信汝意。 此第二十八章。 深诫意马难调。 而色祸宜避也。 众生无始以来。 只因恣情率意。 久受轮回。 未证阿罗汉。 常与无明爱见慢俱。 岂可自信汝意而不事推简耶。 佛言。 慎勿视女色。 亦莫共言语。 若与语者。 正心思念。 我为沙门。 处于浊世。 当如莲华。 不为泥污。 想其老者如母。 长者如姊。 少者如妹。 稚者如子。 生度脱心。 息灭恶念。 此第二十九章。 申明远女防过。 生善灭恶之方便也。 先以莲华不染而自期待。 则正念自利。 复视如母如姊如妹如子而度脱之。 则慈心利他。 既与二利相应。 恶念自然息灭。 佛言。 夫为道者。 如被干草。 火来须避。 道人见欲。 必当远之。 此第三十章。 申诫远离诸欲。 勿令为欲火所烧害也。 六情根犹如干草。 六尘境喻若烈火。 未到心境两空。 应修远离胜行。 佛言。 有人患淫不止。 欲自除阴。 佛谓之曰。 若断其阴。 不如断心。 心如功曹。 功曹若止。 从者都息。 邪心不止。 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 欲生于汝意。 意以思想生。 二心各寂静。 非色亦非行。 佛言。 此偈是迦叶佛说。 此第三十一章。 申明断欲须从心断也。 断心之法。 推此欲从意生。 意复从思想生。 只此思想为自生耶。 他生耶。 共生耶。 无因生耶。 又此思想。 为在内耶。 在外耶。 在两中间耶。 为在过去耶。 现在耶。 未来耶。 如是推时。 思想寂静。 思想寂静故。 意即寂静。 意寂静故。 欲即寂静。 欲寂静故。 观一切色如镜像等。 即是非色。 观一切行如泡沫等。 即是非行。 从上诸佛展转传受。 不过传此调心方便而已。 佛言。 人从爱欲生忧。 从忧生怖。 若离于爱。 何忧何怖。 此第三十二章。 推忧怖之繇爱欲。 而劝人断欲去爱也。 众生无始以来。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执着贪恋不肯暂舍。 遂生种种忧恼。 种种恐怖。 惟以四大观身。 知身无我。 以四运观心。 知心无常。 爱欲既断。 忧怖自除。 佛言。 夫为道者。 譬如一人与万人战。 挂铠出门。 意或怯弱。 或半路而退。 或格斗而死。 或得胜而还。 沙门学道。 应当坚持其心。 精进勇锐。 不畏前境。 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此第三十三章。 喻明为道之人。 须具戒定慧也。 专精学道之心。 譬如一人。 无始虚妄诸惑习气。 譬如万人。 受持净戒。 譬如挂铠。 惟坚持其心。 则无怯弱之意。 此戒力也。 精进勇锐。 则无半路之退。 此定力也。 不畏前境。 则无格斗致死。 此慧力也。 合此三力。 破灭无始众魔而证道果。 是为得胜而还矣。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 其声悲紧。 思悔欲退。 佛问之曰。 汝昔在家。 曾为何业。 对曰。 爱弹琴。 佛言。 弦缓如何。 对曰不鸣矣。 弦急如何。 对曰。 声绝矣。 急缓得中如何。 对曰。 诸音普矣。 佛言。 沙门学道亦然。 心若调适。 道可得矣。 于道若暴。 暴即身疲。 其身若疲。 意即生恼。 意若生恼。 行即退矣。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此第三十四章。 明学道之法。 须善调身心。 勿令缓急失所也。 儒者亦云。 其进锐者其退速。 又云勿忘勿助。 盖三乘出要类如此。 佛言。 如人锻铁。 去滓成器。 器即精好。 学道之人。 去心垢染。 行即清净矣。 此第三十五章。 喻明垢染不可不除也。 但除垢染即成清净。 所谓但尽凡情。 别无圣解。 但有去翳法。 别无与明法也。 成佛作祖。 岂于心外有法可得哉。 不过净除习气而已。 佛言。 人离恶道。 得为人难。 既得为人。 去女即男难。 既得为男。 六根完具难。 六根既具。 生中国难。 既生中国。 值佛世难。 既值佛世。 遇道者难。 既得遇道。 兴信心难。 既兴信心。 发菩提心难。 既发菩提心。 无修无证难。 此第三十六章。 展转明难得之事以深警人。 令勿失良缘也。 不达无修无证。 岂名真正发菩提心。 不发真正菩提。 岂名信心。 不兴信心。 岂名遇道。 既不遇道。 值佛何益。 既值犹不值。 则中国犹之边方。 既中国不异边方。 则六根具犹不具。 既六根具犹不具。 则男子亦非男子。 既男子不成男子。 则人身何异恶道。 静言思之。 可不发菩提心。 急悟无修无证之要旨乎。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 忆念吾戒。 必得道果。 在吾左右虽常见吾。 不顺吾戒。 终不得道。 此第三十七章。 深明心近则近。 心远则远。 而不以形迹论远近也。 金口诚言。 重戒若此。 末世弟子。 奈何弗思。 僧祇律云。 波罗脂国有二比丘。 共伴来诣舍卫问讯世尊。 中路渴乏无水。 前到一井。 一比丘汲水便饮。 一比丘看水见虫。 不饮。 饮水比丘问言。 汝何不饮。 答言。 世尊制戒。 不得饮虫水故。 彼复劝言。 长老但饮。 勿令渴死不得见佛。 答言。 我宁丧身。 不毁佛戒。 遂便渴死。 即生忉利天上。 天身具足。 是夜先到佛所。 礼足闻法。 得法眼净。 饮水比丘。 后日乃到佛所。 佛知而故问。 汝从何来。 为有伴否。 彼即以上事答。 佛言。 痴人。 汝不见我。 谓得见我。 彼死比丘。 已先见我。 若比丘。 放逸懈怠。 不摄诸根。 虽共我一处。 彼离我远。 彼虽见我。 我不见彼。 若有比丘。 于海彼岸。 能不放逸。 精进不懈。 敛摄诸根。 虽去我远。 我常见彼。 彼常近我。 佛问沙门。 人命在几间。 对曰。 数日间。 佛言。 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 人命在几间。 对曰。 饭食间。 佛言。 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 人命在几间。 对曰。 呼吸间。 佛言。 善哉。 子知道矣。 此第三十八章明人命无常。 不可不知也。 一期色心连持不断。 名为命根。 乃依本识种子假立。 非有实法。 出息虽存入息难保。 况刹那刹那。 念念生灭。 非沉思谛观。 岂能知之。 昔西域有一国王。 不信佛法。 问祖师曰。 吾见外道种种苦行。 尚不能折伏淫心。 而今沙门四事如意。 岂能断烦恼耶。 祖师曰。 王试取一狱中必死罪人。 满器盛油。 令其手捧。 用四屠人出刃随后。 若能一滴不失。 便赦其罪。 若倾一滴。 随手斩之。 同彼游于四衢。 王更尽出宫女音乐。 遍处歌舞。 试问罪人何所见闻。 王如其言。 令一罪人手捧满油。 遍历四衢女乐丛中。 一滴不堕。 因赦其罪。 召而问之。 汝于四衢何所见闻。 罪人答曰。 我于尔时。 唯恐一滴油堕。 白刃加颈。 故惟见手中之油。 更无他见闻也。 祖白王曰。 彼惟惜此一身之死。 遂于色声无所见闻。 何况沙门秉佛无常无我至教。 痛念无量劫数生死之苦。 安得不断烦恼。 彼外道等。 不知无常无我。 徒事苦行。 故无益耳。 王乃信服。 噫。 诚知人命在呼吸间。 何俟屠人执刀随后。 而心始无放逸哉。 佛言。 学佛道者。 佛所言说。 皆应信顺。 譬如食蜜。 中边皆甜。 吾经亦尔。 此第三十九章。 明佛经皆应信顺。 不应妄分大小顿渐而生轻重心也。 佛之言教。 不出权实。 为实施权。 开权显实。 四教各有四门。 门门各具四悉。 今有执小谤大。 执大谤小。 执事拨理。 执理拨事者。 皆违佛旨者也。 佛言。 沙门行道。 无如磨牛。 身虽行道。 心道不行。 心道若行。 何用行道。 此第四十章。 明行道在心不在形也。 心不入道。 徒事外仪。 与磨牛何异哉。 佛言。 夫为道者。 如牛负重。 行深泥中。 疲极不敢左右顾视。 出离淤泥。 乃可苏息。 沙门当观情欲。 甚于淤泥。 直心念道。 可免苦矣。 此第四十一章。 诫人直心念道。 当以出离情欲为期也。 佛言。 吾视王候之位。 如过隙尘。 视金玉之宝。 如瓦砾。 视纨素之服。 如敝帛。 视大千界。 如一诃子。 视阿耨池水。 如涂足油。 视方便门。 如化宝聚。 视无上乘。 如梦金帛。 视佛道。 如眼前华。 视禅定。 如须弥柱。 视涅槃。 如昼夕寤。 视倒正。 如六龙舞。 视平等。 如一真地。 视兴化。 如四时木。 此第四十二章。 结明佛眼等观一切诸法。 所以破众生之法执也。 人间一百年。 不过忉利天一昼夜。 娑婆一大劫。 不过极乐世界一昼夜。 则王候荣贵与过隙尘何异。 诸天器皿。 纯是七宝。 极乐国地。 黄金所成。 弥勒成佛道时。 此地亦皆琉璃。 况金玉瓦砾。 等是四微所成。 何足重哉。 服虽纨素。 不过蔽形。 苟可遮羞。 敝帛何害。 大千界亦是惟心。 一诃子亦是惟心。 观相元妄。 故于是中横计大小。 观性元真。 变大千之心非大非多。 变诃子之心非小非少也。 阿耨池水与涂足油。 例此可知。 方便门者。 诸佛所设三乘五乘七九诸方便也。 众生禀此法宝。 克果不虚。 然在诸佛。 不过为实施权。 岂有实法。 故但如化宝聚耳。 无上乘虽云是最实事。 然皆众生性具之理。 心外无法。 故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如梦中金帛。 岂有实物可得哉。 种种佛道。 为对凡情。 凡情不生。 佛道何有。 所谓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也。 须弥出海。 风浪不能漂动。 禅定持心。 境识不能迁惑。 然须弥无实法。 不过四宝四微合成。 禅定亦无实法。 不过诸心心所四分合成耳。 生死如长夜。 无明所缠。 故昼夕咸寐。 涅槃如永日。 智慧开朗。 故昼夕咸寤也。 流转生死。 惟是六根。 安乐涅槃。 亦惟六根。 背觉合尘名为倒。 而实无减。 背尘合觉名为正。 而实无增。 故但如六龙舞。 不过首尾相换而已。 诸法既皆平等。 则随举一微尘法。 即与一真如地平等。 非离一切法外。 别有一大总相法门。 直是头头法法。 无非大总相法门也。 依一真地而施化道。 如依大地而有四时之木。 春生夏荣。 秋实冬落。 番番生。 番番荣。 番番实。 番番落。 终而复始。 始而复终。 遍于十方。 亘于三世。 皆是如来自在神力也。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终) 四十二章经指南(一卷)明 道霈 述卍云。 收于佛祖三经指南。 故不出于此。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