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梵网经玄义 内容: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玄义 明 菩萨沙弥古吴 智旭 述 菩萨比丘温陵 道昉 订 夫道穷觉海。 必称性以垂慈。 教被群机。 必摄末而归本。 是以界内界外。 混之弗齐。 行布圆融。 类之不隔。 梵网经心地品者其众生之本源。 诸佛之慧命乎。 本源自性清净。 故称为梵。 慧命遍传尘刹。 故称为网。 万法之所集起。 故称为心。 凡圣之所依持。 故称为地。 约身。 则舍那为本。 释迦为迹。 约土。 则华藏为本。 此界为迹。 本迹虽殊。 皆不离于梵网。 约法。 则九处所说为别。 四禅今说为总。 约义。 则次第行位为别。 初心木叉为总。 总别虽殊。 皆不出于心地。 故机缘初熟。 乃接众以觐本源。 心地既敷。 仍秉法而传异界。 示成正觉。 即广演总中之别。 还至菩提。 爰先敷别内之总至哉斯教。 尤返迷归悟之要津。 行菩萨道之根本也。 拈一品而知一部指归。 即一部而通一代仪法。 观一佛而遍知十方三世楷模。 乃绍先哲之芳规。 补前圣之未备。 将释经文。 先陈五义。 一释名二显体。 三明宗。 四辨用。 五教相。 释名为二。 初释佛说梵网经名。 次释菩萨心地品名。 初中为三。 初释佛说。 次释梵网。 第三释经。 初言佛说者。 乃大圣慈尊四辩宣扬也。 梵语具云佛陀。 此翻觉者。 自觉。 觉他。 觉行圆满。 故名为佛。 原始要终。 具六即义。 谓一切众生本具觉性。 名为理佛。 闻此理性。 圆解初开。 是名字佛。 念念观心。 伏五住惑。 名观行佛。 功深垢落。 净于六根名相似佛。 分破无明。 分见法性名分证佛。 无明断尽。 理性圆显。 名究竟佛。 佛有三身。 谓法报化。 法即本觉性体。 报乃始觉智圆。 化则慈悲应现。 有处云法身名毗卢遮那。 此翻光明遍照。 报身名卢舍那。 此翻净满。 化身名释迦牟尼。 此翻能仁寂默。 然晋译华严皆称为卢舍那。 唐译皆称毗卢遮那。 只是梵音楚夏。 未必专以此分法报。 又华严或名释迦。 或名遮那。 本无异体。 惟此经舍那自坐华台。 释迦据百亿界。 当知三身非一非异。 机缘不同。 见一异耳。 又三身皆具单复二义。 法身单者。 惟指本来清净理体。 报身单者。 惟指无上功德智慧。 化身单者。 惟指应现如水中月。 法身复者。 一本性清净法身。 即众生本源自性天真佛也。 二离垢妙极法身。 即诸佛所证究竟法界理也。 报身复者。 一自受用报身。 即诸佛智断二德究竟实果。 二他受用报身。 即地上菩萨随其心量所见刹尘相好。 一一相好皆无分剂者也。 化身复者。 一应现身。 示成八相。 二变化身。 无而倏有。 又化身亦名应身。 应物示现。 如月印水故也。 示八相者。 复有三种。 一胜应身。 谓地上大士所见。 相好无量。 及一类大根众生。 虽未登地。 繇善根力。 亦能见之。 此亦名为他受用报。 二带劣胜应身。 即通教三乘所见。 接入别圆故胜。 犹依事识故劣。 三劣应身。 即界内钝根所见丈六老比丘相。 惟依事识不达相海无边之致。 故名为劣。 此三应身。 复须约横竖以辨其相。 约横辨者。 只一丈六境本定身。 界内钝根。 见其在木树下坐生草座。 以老比丘身。 转生灭四谛法轮。 界内利根。 即见在宝树下。 坐天衣座。 以带劣胜应身。 转无生四谛法轮界外钝根。 又即见其在华藏界。 坐华王座。 以圆满报身。 转无量四谛法轮。 乃至界外利根。 又即见其居寂光土。 坐虚空座。 以清净法身。 转无作四谛法轮。 此则佛身不动。 机见自殊。 故名横辨也。 约竖辨者。 如此经中千百亿释迦。 自坐菩提树下。 义当劣应。 应藏教机。 千华上佛。 自居四禅宫中。 义当带劣胜应。 应通教机。 故起信论云。 菩萨功德成满。 于色究竟处。 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 谓以一念相应慧。 无明顿尽。 名一切种智。 自然而有不思议业。 能现十方利益众生即其证也。 卢舍那佛。 自据莲华台藏世界。 义当他受用报。 亦名胜应。 应别教机。 此则佛身不同。 处所亦异。 若藏教机转而为通。 则离于树下。 得见四禅中佛。 若通教机接入别教。 则从于四禅。 还至华藏世界。 惟圆人根利。 于一切身若横若竖。 了知皆即法身影现。 故不别明身相处所。 此名竖辨也。 问。 起信为圆顿大乘。 胡得判作通教佛相。 答。 文中既言示世间最高大身。 知是应化。 非指法报。 而通教为大乘初门。 前通三藏。 令不滞于化城。 后通别圆。 令同归于宝所。 故功德成满菩萨。 示现此身最切机宜。 兼与今经宛合。 以三千大千世界。 统一色究竟天。 故亦统一佛身。 即所谓周匝千华上之千释迦也。 于同居土中最为高大故名胜应。 对方便土中犹属分段。 故名带劣。 言一念相应慧者。 明是应通教机。 言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者。 约权。 则断尽色心无知习气。 亦称佛眼一切种智。 约实。 则是从法报而垂应化。 言不思议业能现十方者。 即所谓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千百亿释迦。 是千释迦化身也。 无而倏有。 又有二种。 一示现佛相。 二示九界相。 如妙音观音等。 随类现身。 来时不知。 去时不觉。 佛佛道同。 总以慈悲感应成兹妙用也。 如此三身。 义意无量。 总非异体。 法身如珠体圆。 报身如珠光净。 化身如珠影互涉。 离体无光。 离光无影。 繇影知光。 繇光见体。 三身理明。 梵网义显矣。 又此三身。 即是三德。 法身即法身德。 除中道外无别体故。 报身即般若德。 证理繇实智故。 化身即解脱德。 处处应现往故。 三德秘藏。 诸佛非增。 众生非减。 三身亦尔。 但迷时为理即三身。 乃至成佛时为究竟三身耳。 说者。 悦其所怀。 谓诸佛久修久证一体三身。 了知一切众生同具此德。 大悲熏心。 每思济度。 今机缘初熟。 乃接归本源世界。 亲觐本尊。 秉受心地法门。 次复示成树下。 普为凡夫结重轻戒。 俾受者顿入佛位。 成真佛子。 度生本怀。 于兹畅悦。 据文。 则上卷是舍那所说。 下卷是释迦所说。 然经传此界。 必繇释迦之所覆述。 题称佛说。 当指释迦。 亦以三身不异故也。 问。 三身既是不异。 何故释迦擎接大众。 还至莲华台藏世界。 同礼舍那。 答。 三身不异。 亦非定一以不异而异。 故约竖辨。 如此经中释迦亿国。 舍那华台。 以不一而一。 故约横辨。 如华严中不动寂场。 遍于尘刹。 又以一而不一。 故华严明或见释迦。 或无量寿。 或复阿閦。 或贤首等令人不作定一之见。 以异而不异。 故此经云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令人不作定异之见。 佛身一异。 既不可思议。 说法传受。 亦不可思议。 谓初一番舍那传法。 千释迦受之。 次一番千释迦传法。 千百亿释迦受之。 第三番千百亿释迦传法。 一切众生受之。 乃至现在众生展转传法。 后世众生次第受之。 以言其异。 则同者亦异舍那尚非千佛。 千佛尚非百亿。 况千百亿。 岂即一切众生。 是名为迹。 是随情说。 以言其同。 则异者亦同。 千百亿既即千佛化身。 千佛又即舍那化身。 彼一切众生。 何独非舍那同体。 故曰若人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已成佛。 是名为本。 是随智说。 为本施迹。 繇迹显本。 此擎接大众还莲华藏意也。 舍那为本。 千释迦为迹。 千佛又为本。 千百亿释迦为迹。 千百亿又为本。 一切众生为迹。 乃至展转传法者复为本。 受法者复为迹。 本迹重重。 不可思议。 而离本无迹。 迹是本家之迹。 故云诸佛心内众生。 离迹无本。 本是迹家之本。 故云众生心内诸佛。 法华本迹。 竖约尘劫。 此经本迹。 横约亿界。 竖则古今不离当念。 横则自他不隔毫端为本施迹。 妙智随情。 开迹显本。 融情归智。 岂不巧哉。 又此经不惟横开本迹。 知自他之不隔。 亦复竖开本迹。 显今古之常然。 如下卷初云。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 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岂非开显数数示成正觉之事。 故法华经云。 我实成佛已来。 久远若斯。 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 作如是说也。 若谓概论受生行菩萨道。 则观此大地。 无有一微尘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又何止八千返耶。 问开近显远。 惟在法华。 余部之所不共。 今方初示成道。 胡得便约发本为解。 若此经既已发本。 又何须法华更开。 答。 法华两番开显。 皆点示界内权机。 令归佛道。 今经与华严同部。 自被界外两机。 纵令二乘在座。 犹然若哑如聋。 况未与法席。 那知绝唱。 故须直至法华。 方得开会。 不可谓根已熟者。 亦至法华方开会也。 问。 佛三身中。 的是何身说法。 答。 三身既非一异。 自不容偏执何身说法。 但为对治有异。 故使诸经所说不同。 或云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此则恐人执相迷理。 故惟示法性本觉以为真佛也。 或云法佛者。 自觉圣境。 无言无说。 说法现仪。 皆化佛耳。 此则恐人以法身堕在情量。 故惟指化佛示三轮也。 实则说法度生。 非法身。 亦不离法身。 非报化身。 亦不离报化身。 若得四悉檀意。 谓惟法身说法亦可。 如云报化非说法者。 谓惟报化说法亦可。 如云法身无言无说。 谓三身合乃说法亦可。 如云功德和法身。 处处应现往。 谓三身各各说法亦可。 法报佛为地上菩萨说法。 胜应佛为地前及声闻缘觉说法。 劣应佛为一切凡夫说法。 谓三身总无所说亦可。 如云四十九年不说一字。 若不解四悉因缘。 随执一句。 皆名谤佛也。 次释梵网为二。 初约喻。 次约法。 初约喻者。 经云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 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 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 别异无量。 佛教门亦复如是。 故知以喻为名也。 能喻惟一。 谓梵王珠幢。 所喻有二。 谓世界及佛教门。 世界即所被之机。 教门即能被之法。 法性平等。 理非种种。 繇机异故。 教门亦殊初明所被之机不言众生而言世界者。 举依报以该正报。 所谓佛世界。 乃至地狱世界。 以此种种世界。 皆是众生同别二妄所成。 同中有别。 别中有同。 同别互缘。 安立刹网。 净秽差别。 非言可穷。 略而明之。 有四种土。 一常寂光土。 二实报无障碍土。 三方便有余土。 四凡圣同居土。 以四土摄十界者。 寂光是佛世界。 实报是菩萨世界。 方便是声闻缘觉世界。 同居是六凡世界也。 于此四土。 又各分净秽。 及具横论竖论二义。 今先明四土。 初常寂光土者。 常即法身。 寂即解脱。 光即般若。 又三德皆常。 性无迁故。 三德皆寂。 离尘劳故。 三德皆光。 极明净故。 如此三法。 不纵不横。 名秘密藏。 乃清净法身所游居处。 约智名身。 约理名土。 身土一如。 非二相也。 此无各各别异之致。 而实遍周别异界中。 以别异世界。 离此别无安立处故。 实报无障碍土者。 繇于全性起修称性所感真实果报。 色心自在。 尘刹互含。 地上大士之所游居。 身能现土。 土亦现身。 不违法性。 胜妙庄严。 具如华严所明法界安立海也。 方便有余土者。 出三界外三乘圣众修方便道之所游居。 但离分段。 未免变易。 但尽见思。 未除别惑。 故名有余。 谓有九人生于此土。 藏教二人。 声闻。 缘觉。 通教三人。 声闻。 缘觉。 及六地以上菩萨。 别教三人。 十住。 十行。 及十回向。 圆教一人。 即是十信也。 凡圣同居土者。 三界九地。 二十五有。 本是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动业之所招感。 而圣人亦复同居。 其同居者有二种圣。 一实。 二权。 实者。 谓此圣人。 始是凡夫。 本繇夙业牵生此界。 生此界后。 因修道力。 证三乘果。 权者。 谓此圣人。 或是寂光实报方便土人。 繇大悲愿力。 哀愍众生。 示生此界。 非是业牵。 以此二种圣人与凡杂处。 故名凡圣同居土也。 问。 同居土中。 圣有权实。 上三土中。 惟圣无凡。 亦各有权实否。 答。 方便土中。 二权一实。 若从同居土中断见思惑。 尽分段生。 乃于方便土中受法性身。 如前所明九人。 总名一实。 若寂光实报佛及菩萨。 为诱定性二乘。 及地前菩萨令入正位。 示居方便。 是名二权。 实报土中一权一实。 若别地圆住分破无明而得生者。 名之为实。 若寂光法佛现他受用报身。 教诸菩萨令尽无明源者。 名之为权。 寂光土中。 惟实无权。 以是诸佛所游居故。 次明四土各分净秽者。 同居土中。 五浊轻者则净。 如极乐世界。 妙喜世界等。 五浊重者则秽。 如今娑婆世界等。 又或纯净无秽。 或纯秽无净。 或净兼秽。 或秽兼净。 或净转秽。 或秽转净。 各各不同。 别异无量。 皆繇众生业感。 致斯差降。 具如诸经广明。 方便土中。 析空拙度者秽。 体空巧度者净。 细论则九人所见。 后后转胜。 亦得展转论于净秽。 实报土中。 次第三观证入者秽。 一心三观证入者净。 寂光土中。 分证名秽。 究竟名净。 问。 同居繇业所牵。 可分净秽。 上之三土。 皆是圣居。 那复有秽。 答譬如孙陀绝色。 比于天女。 不啻瞎猴。 上味酥酡。 禅天视之。 不啻脓血。 色界妙身。 四空视之。 逾于痈毒。 小乘三昧。 法眼观之。 犹如痴醉。 以此为例。 净秽何穷。 未登妙觉。 秽终未尽。 净终未极。 故曰。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 别异无量也。 次明横论竖论者。 竖则出于同居。 乃入方便。 出于方便。 乃入实报。 出于实报。 乃入寂光。 断惑既浅深不同。 住处亦高下迥别。 横则不移当处。 所见自殊。 于同居土。 横超三土。 谓见思断尽即见方便。 尘沙断尽。 分破无明。 即见实报亦得分见寂光。 无明断尽。 即得了了见于寂光。 于方便土。 横超二土。 谓实报寂光。 于实报土。 横超一土。 谓常寂光。 常寂光土。 无复可超。 亦无横竖。 又约诸佛菩萨。 三乘圣人。 随于己土。 横竖自在谓常寂光土。 能为众生现下三土。 实报土中。 能为众生现下二土。 方便土中。 能为众生现同居土。 又同居土中。 能为众生示上三土。 方便土中。 能为众生示上二土。 实报土中。 能为众生示寂光土。 故曰。 无量世界。 犹如网孔。 互相涉入也。 次明能被之法。 法贵当机。 机既万殊。 法亦千变。 概而为语。 有四种教。 良以众生流转二死。 止因迷真迷中二种无明。 迷真故有分段生死。 须设界内教以度之。 迷中故有变易生死。 须设界外教以度之。 而真中二迷。 复各有轻重不同。 故界内外人。 又各有利钝根异。 迷真重者为界内钝根。 非析空观莫生其解。 故有藏教法起。 迷真轻者为界内利根。 非体空观不逗其宜。 故有通教法起。 迷中重者为界外钝根。 非次第三观莫治其惑。 故有别教法起。 迷中轻者为界外利根。 非一心三观莫开其悟。 故有圆教法起。 就此四教。 复各四门。 谓有门。 空门。 亦有亦空门。 非有非空门。 凡四四一十六门。 就十六门。 又各具四种悉檀。 谓诸众生闻一一门。 或得欢喜益。 是世界悉檀。 或得生善益。 是为人悉檀。 或得灭恶益。 是对治悉檀。 或得入理益。 是第一义悉檀。 故曰佛教门亦复如是。 犹如世界各各不同。 别异无量也。 又说此四教。 更有四种化仪不同。 或顿说。 或渐说。 或秘密说。 或不定说。 顿说者。 顿示圆宗。 或虽兼别。 总被大机。 如华严及此经等。 渐说者。 曲为小机。 引权入实。 如阿含为渐初。 但说藏教。 方等为渐中。 并谈四教。 而二乘秪得通益。 般若为渐末。 带通别正谈圆教。 而二乘秪得别益。 秘密说者。 为此说顿。 为彼说渐。 一座一音。 各自异解互不相知。 不定说者。 顿说中得渐益。 渐说中得顿益。 以小助大。 以大助小。 如此仪法。 融摄难思。 故曰佛教门亦复如是。 犹如无量世界。 喻以网孔。 互相涉入也。 约四教对四土三佛者。 寂光法佛说圆教。 实报报佛说别教。 方便胜应佛说通教。 同居劣应佛说藏教。 又法佛能具说四教。 报佛能说三教。 谓藏通别。 胜应能说二教。 谓藏与通。 劣应能说一教谓惟三藏。 又同居中树下劣应须具说四教。 众生根性杂故。 色究竟天带劣胜应惟说三教。 藏教之机不能见故。 方便土中胜应身佛止说别圆二教。 令见中道。 界内二机皆绝分故。 实报土中他受用报惟说圆教。 令诸菩萨永尽无明源故。 自受用报冥于法性。 惟受真乐。 等觉以下所不能见。 无所说法。 其诸菩萨所可见者。 皆即他受用报耳。 寂光法身惟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 无复可说。 又报智冥法性身。 离一切相。 遍一切身。 非说非不说。 双照说与不说。 谓自受用报冥法身而寂然。 是不说义。 种种应身依法报而起用。 即是说义。 又不惟法身非说非默。 双照说之与默。 即报化等身。 亦各具说默二用。 四辩宣扬。 名之为说。 三昧正受。 名之为默。 有云。 说法则利益众生。 默然则自受法乐。 一往语耳。 自有众生。 闻佛说法而得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 复有众生。 见佛默然而得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 是故如来一说一默。 皆关四悉因缘。 又说能诠表四教一十六门。 门门令得四益。 默亦能显示四教一十六门。 门门亦得四益。 若从说法荐取者。 一往判是信行。 若从默然荐取者。 一往判是法行。 又自有从说法而起随法。 行者。 自有从默然而起随信行者。 事非一概。 又从默然处荐取者。 一往判是利根。 从说法处荐取者。 一往判是钝根。 又自有利根则一闻便悟。 钝根乃须入定示相者。 亦非一概。 今更约机感总述其意。 树下千百亿劣应。 正为应藏教机。 而博地凡夫有夙具通别圆根者。 即于此劣应而闻后之三教。 色究竟天带劣胜应身。 正为应通教机。 而诸天世人有夙具别圆根者。 即于此带劣胜应身而闻后之二教。 方便胜应身。 正为接通入于别圆。 故钝者但闻别教。 利者兼闻圆法。 实报土中华台报身。 正应别圆二机。 故华严圆而兼别。 此经别而兼圆。 盖诸佛现身说法。 本为一实而施三权。 必引三权而归一实。 既以说法而引。 亦以示相而引。 说法而引。 复有二义。 一竖引。 二横引。 竖引者。 先说阿舍以除凡情。 次说方等以夺圣解。 次说般若以会其法。 后说法华以会其人。 如前所明。 于三渐中仅得三益。 直至法华方得圆益。 此约最钝根人。 必须备历五味而竖入也。 横引者。 即秘密不定二种化仪。 随其根性。 或于阿含便悟圆常。 或于方等。 或于般若。 便悟圆常。 不必历尽诸味。 随于何味。 皆得超入。 所谓置毒乳中。 乳即杀人。 酪及二酥。 乃至醍醐随其毒发。 皆即杀人也。 示相而引。 亦有二义。 一竖引。 二横引。 竖引者。 树下机熟。 得见色究竟身。 四天机熟。 接归华藏世界。 华藏机熟。 证入平等法性也。 横引者。 只此丈六劣应生身。 通教机熟。 即见其为高大胜应。 别教机熟。 即见其为刹尘相海。 圆教机熟。 即见其为净妙法身也。 此横竖二引。 复各二意。 若彼众生。 未曾伏断见思尘沙无明。 而得见胜应他报及法身者。 即是夙因将熟。 故佛以神力加被令见。 见已方得惑断理彰。 若彼众生。 既已伏断三惑而得见三身者。 即是现在功熟。 故佛随机应之。 如水清则月自现。 然佛力亦因自力。 自力亦缘佛力。 感应道交。 机法相称。 尤见别异无量而互相涉入也。 约喻释竟。 次约法者。 梵网即是众生心性。 乃诸佛之本源。 行菩萨道之根本。 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也。 自性本净名梵。 尘介含摄名网。 繇此心性。 建立无量世界众生之法。 及设无量教门诸佛之法。 故曰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而此心性。 体。 绝染净。 遍能出生染净诸法正染净时仍非染净。 染亦法界。 净亦法界。 染净俱不思议。 乃名为梵。 所谓佛界清净。 乃至地狱清净。 即此心性。 体非同异。 遍能示现同异诸相。 正同异时。 仍非同异。 异亦法界。 同亦法界。 同异俱不思议。 乃名为网。 所谓佛为法界。 一切法趣佛。 乃至地狱为法界。 一切法趣地狱。 略而言之。 夫心者。 不起而已。 介尔有心。 三千具足。 谓一念心中。 必具十界。 于一一界。 必各互含。 便成百界。 如此百界。 各具相性乃至本末究竟等十如。 共有千如。 复次实法一千。 假名一千。 国土一千。 则成三千。 实法者地狱五阴。 乃至佛界五阴。 假名者。 地狱假名。 乃至佛界假名。 国土者。 地狱依报。 乃至佛界依报。 随指一法。 随举一名。 随拈一尘。 无非法界。 理事顿足。 无欠无余。 如一法。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如一名。 一切诸名亦复如是。 如一尘。 一切诸尘亦复如是。 而但云介尔有心。 三千具足者。 以众生太广。 佛法太高。 故且令观心。 庶易悟入。 只此介尔极微劣心。 三千性相。 炳然顿具。 非前非后。 不减不增。 何以故。 一念体圆。 名为理具。 随起念时。 即名事造。 良繇介尔所起之心。 于十界中必落一界。 一界既现。 九界同彰。 故地狱现时。 一切法趣地狱。 十界无非狱界。 又狱界亦能遍起十界。 乃至佛界现时。 一切法咸趣佛界。 十界无非佛界。 又佛界亦能遍起十界。 法性自尔。 非关强造。 只因此介尔一念之心。 必全揽法界以为其体。 而此法界。 从来无有分剂。 不可割裂。 安得谓此介尔之心。 止是少许法界理耶。 又此介尔之心。 既全具法界之理。 必全具法界之事。 以此法界。 从来摄一切事罄无不尽。 并无一事如微尘许。 能出法界外者。 倘谓介尔心中。 但具法界全理。 不具法界全事。 不几有理外之事耶。 所以念体念用。 同名为心。 念体则冥乎理具。 而理具还包事造。 念用则成乎事造。 而事造还含理具。 故此事理两重三千。 皆即一念心中圆具。 如帝网珠。 光光融摄。 重重无尽。 难议难思。 昏迷倒惑。 此理常如。 梵网理也。 迷此理心。 纷然五住。 妄受二死。 不契妙心。 是成世界种种差别。 诸佛愍之。 随机设教。 为圆为别。 为通为藏。 教设四门。 门兼四悉。 或顿或渐。 或秘或显。 广化众生。 令归本际。 梵网教也。 背尘趋觉。 秉教修行。 小大随其夙根。 钝利仍其惯习。 或转或接。 或借或会。 从无量门。 通一实境。 梵网行也。 繇理起教。 因教发行。 藉行契理。 理非心外。 教行亦然。 理即法身。 教即般若。 行即解脱。 迷成三障。 悟显三身。 自悟名佛。 悟他名说。 自他不二。 名为梵网。 约法释竟。 第三释经者。 先正释。 次示通别。 三明具义互含。 先正释者。 梵语修多罗。 此翻契经。 上契妙理。 下契群机。 故名为契。 为法为则。 今古常然。 故名为经。 从来译师。 皆略去契字。 直称为经。 经乃此方之言。 训法训常。 法者轨持义轨生物解。 任持自性。 常者不变不坏义。 轨持即契机。 常即契理。 字虽从略。 义亦无减。 而此经法。 具有教行理三。 言教经者。 大圣垂慈。 随类开示。 所有训诰。 法界同遵。 故名为经。 言行经者。 一行。 五行。 万行。 微尘数行。 三乘圣众之所共繇。 决无异趣。 故名为经。 言理经者。 有佛无佛。 性相常住。 魔外不能令其坏。 大圣不能有所作。 竖穷横遍。 体极真如。 故名为经。 又文字即教经。 契机即成行经。 契理即是理经。 又此方以文字为教体。 故指卷帙为经。 于卷帙中。 具足三经。 能令众生解其所诠。 即是教。 依此生善灭恶。 即是行。 依此证入法性。 即是理。 当知卷帙。 只是色法。 于色尘中既具三经。 余尘亦尔如佛在世时。 以音声为教体。 或随闻欢喜。 随闻生善灭恶。 随闻入证。 于一音中。 三经圆具。 或从善知识。 及说法人边闻言得益。 亦复如是。 随法行人历法观察。 以法尘为教体。 香积佛国以香饭作佛事。 是味为教体。 或有佛国以天衣作佛事。 是触为教体。 以要言之。 六尘体是法界。 故一一无非教经。 亦无非行经。 亦无非理经。 但随根有利钝。 致使迷悟不同耳。 次示通别者。 梵网是别名。 别余经故。 经是通名。 同名经故。 教行理三。 皆论通别。 具如台宗广明。 有释经为能诠。 佛说梵网为所诠者。 兹所不用。 以佛等五字。 皆是能诠。 字下之义。 皆是所诠。 若以能所判释。 岂佛说梵网四字便非文字。 而经之一字便无义耶。 故惟得论通别也。 三明具义互含者。 先明具义。 谓佛等五字。 各具教行理三义。 佛即是教。 生物解故。 亦即是行。 是心作故。 又即是理。 究竟性故。 说即是教。 四辩宣故。 亦即是行。 如说行故。 又即是理。 如理说故。 梵即是教。 显净法故。 亦即是行。 具梵行故。 又即是理。 清净性故。 网即是教。 示差别故。 亦即是行。 遍布列故。 又即是理。 相常住故。 经即是教。 善诠显故。 亦即是行。 共遵繇故。 又即是理。 不可坏故。 次明互含。 谓佛等五字。 各含诸字之义。 佛即是说。 令他悟故。 亦即是梵。 极清净故。 亦即是网。 三轮普覆法界海故。 亦即是经。 为天人师。 极真常故。 说即是佛。 觉悟他故。 亦即是梵。 言音净故。 亦即是网。 具足四悉一十六门。 捷诸众生出生死故。 亦即是经。 堪秉受故。 梵即是佛。 清净觉故。 亦即是说。 显示理故。 亦即是网。 互照无穷故。 亦即是经。 清净之性不可坏故。 网即是佛。 覆护众生故。 亦即是说。 昭示众生故。 亦即是梵。 庄严清净故。 亦即是经。 竖穷横遍故。 经即是佛。 法身舍利故。 亦即是说。 永传慧命故。 亦即是梵。 离过绝非故。 亦即是网义门无量故。 更约品名互显者。 佛即菩萨。 不舍众生故。 菩萨即佛。 不违法界故。 佛即是心。 心外无佛故。 心即是佛。 佛性之外无别心故。 佛即是地。 荷负众生故。 地即是佛。 平等持载故。 梵网即菩萨。 自觉觉他故。 菩萨即梵网。 差别庄严故。 梵网即心地。 繇心所现故。 心地即梵网。 王所相应故。 人即是法。 实法所成故。 法即是人。 假名所显故。 乃至人法即喻。 假施设故。 喻即人法。 依理智故。 经即是品。 离别无总故。 品即是经。 离总无别故。 一一互含。 义理无际。 尽一品文。 尽一部教。 尽一代法。 尽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随拈一经。 随拈一品。 随拈一句。 随拈一字。 亦各互含。 无限无剂。 故云。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随于义义随文。 又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一字法门。 海墨书而不尽。 若不作此解释者。 安窥梵网法喻之旨耶。 次释菩萨心地品名者为四。 初释菩萨人名。 次释心地法名。 三就人法对释。 四释品字。 先释菩萨者。 梵语具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此翻大道心成就众生。 或翻觉有情。 或云大士。 或云开士。 以其依四谛境。 发四弘誓。 擐大甲胄。 能为难事。 上弘佛法。 下化众生。 悲智双运。 故获此名。 今略去六字。 但称菩萨。 明此行位。 须约四教。 一明藏教菩萨。 创闻生灭四谛及事六度法。 愍己愍他。 大悲增上。 发菩提心。 誓度一切。 历三阿僧祗劫。 炽然修行六波罗蜜初僧祗中。 离三恶道。 及边地根缺女身。 亦能常识宿命。 但心犹未知作佛与不作佛。 二僧祗中。 心知作佛。 口未能言。 第三僧祗。 功德渐备。 了知作佛。 口亦能言。 三僧祗满。 更住百劫修相好因。 积百福成一相。 治大千盲人悉瘥为一福等。 如经广明。 至最后生。 住兜率天宫。 待众生缘熟。 示现降神母胎。 乃至出家。 坐菩提树。 降伏魔军。 齐此以前。 总名菩萨。 发真无漏三十四心。 顿断见思习气。 乃名为佛。 此藏教中说菩萨于三阿僧祗劫久受生死。 求大菩提。 但自专精修行六度。 而见思二惑。 伏而不断。 以见思若断。 即证声闻辟支佛地。 永入涅槃。 不复能行菩萨道故。 何以须作此说。 谓此教门。 本为界内钝根而设。 正化二乘。 傍化菩萨。 正化二乘者。 愍其久在火宅。 了无出意。 自非权示生灭四谛法门。 尚不免被三界火烧。 何繇得解佛之智慧。 故须为说断见思惑。 出分段苦。 且入化城以苏息之。 既为二乘说此法门。 何得更说菩萨断惑利生。 所以三祗止言伏惑。 直至树下。 方乃顿发无漏三十四心也。 然使见思果在。 则二生三生尚难保其不迷不退。 况历三祗。 故知此说。 权中之权。 已为通教所破。 经云。 安有毒器。 堪贮醍醐。 此之谓也。 二明通教菩萨有九地。 第十名佛。 一干慧地。 体阴界入如幻如化。 总破见爱八倒。 名身念处。 受心法亦如是。 住此观中。 修正勤如意根力觉道。 虽未得相似理水。 而总相智慧深利。 故称干慧。 第二性地。 从干慧增进。 得成暖法。 乃至顶法。 忍法。 世第一法相似得无漏性水。 故言性地。 三八人地。 人者。 忍也。 体见假发真断惑。 在无间三昧中。 八忍具足。 智少一分。 名八人地。 四见地者。 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 断见惑八十八使皆尽。 五薄地者。 体爱假发真。 断欲界思惑前六品尽。 余三品在。 烦恼薄也。 六离欲地。 体爱假即真。 断欲界思惑尽。 故名离欲。 七已办地。 体色无色爱即真。 发无漏。 断上八地思惑七十二品俱尽。 故言已办。 此前七地。 与声闻人共。 八辟支佛地。 既断正使。 兼侵习气。 此地与缘觉人共。 九菩萨地。 从空入假。 道观双流。 深观二谛。 进断习气色心无知。 游戏神通。 净佛国土。 成就众生。 学佛十力四无所畏也。 第十地名为佛者。 大功德力以资智慧。 一念相应慧观真谛究竟。 习亦无余。 如劫火烧木。 无复灰炭。 香象渡河。 到于边底也。 此教亦名三乘共十地。 以七地之前与三乘共。 八地之前与支佛共。 又此教名为通者。 三人虽各不同。 通观无生体法。 同证无学。 同出分段。 同到化城。 故称为通。 又通前藏教。 通后别圆。 故称为通也。 三明别教菩萨。 此教专被界外之机。 机不一故。 说亦不同。 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贤。 十地为圣。 此经明三十心十地。 义意颇同。 而名字迥异。 至后释文中当辨。 金光明但出十地佛果。 胜天王明十地。 涅槃明五行。 如是增减不同。 皆不出四悉檀意。 而璎珞明五十二位。 位次最为周足。 至若唯识明资粮加行二位。 颇似藏教。 而通达位后。 明修习十地。 乃是别教地名。 楞严于十信前。 更加干慧。 十回向后。 明四加行。 并取最初三渐次行以为能历。 五十七位是其所历。 能所合称。 共名六十圣位。 若单约所历。 复除干慧非真。 妙觉非路。 则名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若据干慧。 名同通教。 四种加行。 复滥藏名。 而义理迥别。 此意多途。 未易卒举。 今且约璎珞明其阶次。 一外凡十信位。 一信。 二念。 三精进。 四慧。 五定。 六不退。 七回向。 八护法。 九戒。 十愿。 此十位。 伏三界见思烦恼。 次内凡十住位。 一发心。 二治地。 三修行。 四生贵。 五方便具足。 六正心。 七不退。 八童真。 九法王子。 十灌顶。 初住断见惑。 七住断思惑尽。 证位不退。 与藏通二佛齐。 八住以上。 断界内尘沙。 伏界外尘沙。 此十住名习种性。 用从假入空观。 见真谛理。 开慧眼。 成一切智。 行三百由旬。 三内凡十行位。 一欢喜。 二饶益。 三无违逆。 四无屈挠。 五无痴乱。 六善现。 七无著。 八难得。 九善法。 十真实。 此十行断界外尘沙。 名性种性。 用从空入假观。 见俗谛理。 开法眼。 成道种智。 四内凡十回向位。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 二不坏。 三等一切佛。 四至一切处。 五无尽功德藏。 六随顺一切平等善根。 七等随顺一切众生。 八真如相。 九无缚无著解脱。 十入法界无量。 此十回向。 伏无明。 习中观。 名道种性。 行四百由旬。 从八住至此。 名行不退。 又此三十位。 亦名三贤也。 五明十地圣位。 一欢喜。 二离垢。 三发光。 四焰慧。 五难胜。 六现前。 七远行。 八不动。 九善慧。 十法云。 初地用中道观。 破一分无明。 显一分三德。 证念不退。 开佛眼。 成一切种智。 行五百由旬。 初到宝所。 百界作佛。 八相成道。 利益众生。 二地以上。 地地各断一品无明。 证一分中道。 六明等觉位。 从法云地更断一品无明。 入一生补处。 此十一位。 俱名圣种性。 齐此名为菩萨。 更破一品无明。 入第七妙觉位。 了了见性。 证大菩提。 名之为佛。 四明圆教菩萨。 圆教位次。 名与别同。 但别教次第渐修。 圆教一心圆具。 别教位位各不相收。 圆教位位互相融摄。 是为不同。 今亦用璎珞五十二位。 复依法华。 于十信前。 更明五品观位。 一随喜品。 若人夙植深厚。 或从善知识。 或从经卷。 圆闻妙理。 谓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此心即空即假即中。 全体法界。 顿具百界千如。 种种性相。 闻已信解。 庆己庆人。 欲开此心而修圆行。 圆行者。 一行一切行。 略言为十。 一者识知一念平等具足。 不可思议。 二者愍己昏迷。 慈及一切。 三者又知此心常寂常照。 四者用寂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五者善识一心诸心若通若塞。 六者能于此心具足道品向菩提路。 七者又解此心正助之法。 八者善识己心及凡圣心。 九者安心不动不堕不退不散。 十者虽识一心无量功德。 不生染着。 十心成就。 其心念念悉与诸波罗蜜相应。 名随喜品。 二读诵品。 内则勤修理观。 外则读诵大乘。 闻有助观之力。 如膏助火。 十心转明。 三说法品。 内解转胜。 弘誓熏心。 导利前人。 化功归己。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 十心倍明也。 四兼行六度品。 正观增明。 傍兼利物。 能以少施。 与虚空等。 使一切法趣檀。 檀为法界。 事相虽少。 运怀甚大戒等亦尔。 理观为正。 事行为傍。 故言兼行。 事福资理。 十心弥盛也。 五正行六度品。 圆观淳熟。 事理欲融。 事不妨理。 理不隔事。 权实二智。 究了通达。 治世语言。 资生产业。 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十心光猛。 如火益薪也。 此五品位。 用圆三观圆伏五住烦恼。 名为外凡。 次入内凡十信。 繇修圆行。 善巧增益。 五倍深明。 得入圆位。 善修平等法界。 即入信心。 善修慈愍。 即入念心。 善修寂照。 入精进心。 善修破法。 即入慧心。 善修通塞。 即入定心。 善修道品。 入不退心。 善修正助。 入回向心。 善修凡圣位次。 即入护心。 善修安忍。 即入戒心。 善修离着。 即入愿心。 此是六根清净位。 初心任运先断见惑。 证位不退。 七心任运思惑断尽。 八心九心十心。 任运断尽界内界外尘沙。 证行不退与别教十回向齐。 次明圣位。 初住以圆观力。 分破一品无明。 三心圆发。 谓缘因善心发。 即解脱德。 了因慧心发。 即般若德。 正因理心发。 即法身德。 如此三德。 不纵不横。 圆在一心。 发得本有。 故名初发心住。 从二住去。 乃至等觉。 凡四十位。 位位各破一品无明。 各显一分三德。 乃至妙觉。 永别无明父母。 究竟登中道山顶。 成大菩提。 证大涅槃。 一切大理。 大誓愿。 大庄严。 大智断。 大遍知。 大道。 大用。 大权实。 大利益。 大无住。 即是十观成乘。 圆极竟在于佛。 卢舍那名净满。 一切皆满也。 然圆教行人。 亦名菩萨。 亦名为佛。 以创闻圆理。 能生圆解。 是名字即佛。 外凡五品。 是观行即佛。 内凡十信。 是相似即佛。 住行向地乃至等觉。 皆名分证即佛。 妙觉极果。 究竟即佛。 而等觉以下。 五品以上。 已背尘缘。 未极觉海。 亦名菩萨。 又佛既有六即。 菩萨亦然。 乃至十界。 皆明六即。 妙觉即是究竟菩萨。 亦是究竟缘觉声闻。 究竟天人修罗。 究竟地狱鬼畜生也。 次释心地法名者。 据天台师但疏下卷戒品。 则云亦是譬名。 以品内所明。 大士要用。 如人身之有心。 能总万事。 能生胜果。 为大士所依。 义之如地。 今据上品。 具明菩萨三十心十地法门。 当是指法之称。 然三十心。 无非菩萨之所游履。 一一皆能生胜妙果。 何独非地。 而体性十地。 一一皆能总摄诸法。 一一何非菩萨妙心。 但以相似位中。 未证真实。 故地亦名心。 分证位中。 堪任荷持。 故心亦名地。 则知心地二字。 似别还通。 约法约喻。 皆无不可。 且下卷重轻戒品。 若云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 似向发心一位。 别别拈此尘许法门。 若云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 我今亦如是诵。 是诚一切菩萨之要用。 一切大士之所依。 喻以心地。 愈觉融通矣。 三就人法对释者。 问。 菩萨阶位。 既有四教不同。 今此心地。 的属何教。 答。 正属别圆二教。 非属藏通。 藏通菩萨法门。 虽亦从此心地流出。 而机不相关。 设别圆有接通之义。 既已被接。 不复名通。 今就上下二卷。 须作两番对释。 次更合释会经。 先就上卷三十心十地对释者。 若心心别历。 地地渐证。 即是别教菩萨。 若一心一切心。 一切心一心。 一地一切地。 一切地一地。 即是圆教菩萨。 又一往对位解释。 则发趣十心。 同于十住长养十心。 同于十行。 金刚十心。 同于十向。 体性十地。 同于欢喜。 乃至法云。 若再往研义。 则住行向位。 念念皆应修习此三十心。 欢喜等地。 位位皆应游履此体性地。 良繇菩萨行位。 功德难思。 若欲具说。 众必惊疑。 次第略明。 人复遍执。 故此经与华严。 部味虽同。 特示出入如华严十地明十波罗蜜。 此则以十度为发趣十心。 华严所明菩萨四摄。 此经收在十长养中。 此经所明十金刚心。 大似圆教内凡十信。 又第六不退心中。 即具明三种不退。 华严以十度分属十地。 此则初地便具十力十号及不共法。 而五地复专明十力。 七地专明十八不共。 十地专明十号功德。 是以迷宗者便谓相违。 得旨者知其互映。 虽次第渐陈。 而一地中。 非不具足一切诸地功德。 虽位位圆摄。 而分证法身。 亦自宛然成其高下。 若不位位具德。 则圆顿之义不成。 若不宛然高下则四十二位徒设如月虽渐圆。 月体非渐。 月虽不异。 光必渐增。 可以悟性修交成义矣。 次就下卷十重四十八轻戒对释者。 藏教在家菩萨。 但秉优婆塞戒。 或兼秉善生经中六重二十八轻。 出家菩萨。 但秉沙弥比丘二种律仪若急于自度。 唯持遮戒。 即名二乘。 若为众生故。 善识开遮。 即名菩萨。 不别秉此重轻戒也。 通教菩萨。 与藏教同。 别圆二教菩萨。 正秉此戒。 名子位中。 从师受得。 或千里无师。 像前求受。 若善修五悔者。 不惟发得摄律仪戒。 亦能发得定共道共。 乃至证入五品十心。 及登正位。 受此戒已。 极至佛身。 于其中间。 戒体常在。 设隔世不忆。 数数重受。 亦非新得。 惟退失大心。 及毁犯十重。 便失戒体失此戒者。 如人坏心。 如地崩陷。 不复堪能修习善法。 增长菩提。 故知此戒。 即心地也。 此心地戒。 从名字菩萨。 直至等觉。 位位修习。 坚固成就。 入妙觉位。 戒体圆极。 诸恶永净。 万善悉满。 是故名为卢舍那佛。 若藏教菩萨。 转入别圆者。 未得定道。 须从师受。 已得定道。 随发律仪。 通教初心。 亦复如是。 若通教被别圆接者。 既入真似二位随应发得胜妙律仪。 不须受得。 或为物作则。 示现秉受。 亦弥善也。 问。 下卷经云。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又云。 国王王子。 乃至畜生。 变化人等。 但解法师语。 尽受得戒。 今明藏通菩萨不秉此戒。 义云何通。 答。 此经不又云。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乎。 国王乃至畜生。 但秉此戒。 即属别圆。 不得名藏通也。 且据即入佛位。 位同大觉之言。 则别教初心。 尚非其分。 何咒藏通。 次更合释会经者。 夫以本源心地。 出生一切菩萨行位。 各各不同。 于此菩萨位中。 位位修行心地法门。 亦复无量。 非依心地之法。 执成菩萨之名。 非因菩萨之人。 孰秉心地之法。 人即是法。 法即是人。 繇人故有大菩提。 繇法故有大涅槃。 菩提是智。 涅槃是理。 无理外之智能照于理。 无智外之理为智所照。 理智双绝。 理智圆彰。 智无量故。 理亦无量。 理难思故。 智亦难思。 交融互摄。 横遍竖穷。 信如帝网明珠。 光光相映。 一珠中现一切珠。 一切珠中一珠影。 一切珠中一切珠。 一珠各住一珠位。 题称梵网。 妙极于斯。 又本源心地。 不惟出生一切菩萨行位。 亦复遍出一切诸法。 所谓地狱心。 乃至佛心。 地狱地乃至佛地。 而兹但云菩萨心地者。 以菩萨上同慈力。 下同悲仰。 遍摄十界之义。 尤为明显。 且菩萨既论六即。 六即便包十界。 十界无非心地法门。 又菩萨位中。 不惟修此三十心十地。 亦复遍修一切心地。 所谓修于地狱心。 地狱地。 知即法界。 乃至修于佛心佛地。 知即法界。 而兹但云菩萨者。 以界界既各明六即。 则一名即一切名。 一义即一切义也。 如此义理。 无量无边。 自非梵网。 孰为其喻。 故名梵网经菩萨心地也。 四释品字者。 梵语跋渠。 此翻为品。 品者。 类也。 义类相从。 故名为品。 此经有一百一十二卷。 六十二品。 今惟第十菩萨心地品上下两卷。 什师诵出。 然上卷明三十心十地。 为入佛果之根源。 下卷明十重四十八轻戒。 又为行菩萨道之根本。 性修因果。 义理皆周。 饮一滴而知大海。 烧一丸而具众香。 惟贵精修。 不俟多也。 二显体者。 略为三义。 初明须显体。 二正出体。 三会异。 初明须显体者。 体是主质。 乃名下之所诠。 种种名言。 意欲令人寻名得体。 如因筌得鱼。 因指得月。 若逐名迷体。 如捉蛇尾。 反遭其螫。 世尊所以常为比丘说筏喻也。 即如此经。 从梵网题名。 心地品名。 乃至上下二卷全文。 一一无非能诠之名。 就兹名下。 一一皆显所诠之体。 得此体已。 方能全性起修。 以修合性。 又释名总诠三法。 体章别在法身。 宗章别在般若。 用章别在解脱。 教相分别。 总别。 故释名之后。 须先显体。 体虽法身。 必具二德。 虽具二德。 还属法身。 具二德故非纵。 属法身故非横。 不纵不横。 故成妙体。 妙体贵极。 诸法中尊。 一切万行之所归趣。 无量功德之所庄严。 种种言辩之所诠显。 如众星拱宸。 众流归海。 故以礼释体。 明是贵极之法。 法身德也。 悟此体者。 穷法界源。 到实相底。 故以底释体。 明是透彻之宗。 般若德也。 得此体者。 会万殊而不二。 遍众法而无遗。 故以达释体。 明是无碍之用。 解脱德也。 如此三义。 为一妙体。 迷之则历劫长沦。 悟之则当下具足。 经云。 大众心谛信。 汝是常成佛。 我是已成佛。 又卢舍那佛先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 后开心地法品。 意在于斯。 二正出体者。 此经以诸佛本源心地为体。 言心地。 则当体即是。 更无他求。 言本源。 则法尔性德。 非关修证。 言诸佛。 则出障圆明。 非同在缠。 以卢舍那佛。 及一切世尊所证最极清净常住法身。 全是众生心性之理。 更无少许别法可得。 此理即名为体。 亦为一切教体。 亦为一切行体。 此即真正。 魔外所不能坏。 权小所不能滥也。 三会异又二。 先会诸经。 次会义疏无作戒体。 先会诸经者。 此经与华严同一部味。 当以法界为体。 法界与诸佛本源心地。 同体异名。 更无别体。 又诸大乘经。 皆以实相。 印为经正体。 实相亦即诸佛本源心地异名。 以其离一切相。 即一切法。 超诸戏论。 不可破坏。 无相不相。 故名实相。 以其万法之所从出。 万法之所归趣。 故各法界。 以其在凡不灭。 在圣不增。 迷悟宛然。 体性常住。 故名诸佛本源心地。 乃至或名法住。 或名法位。 或名一切种智。 或名一实境界。 或名中道第一义谛等。 无量异名。 无量异义。 究竟总无别体也。 次会义疏无作戒体者。 问。 此品既以诸佛本源心地为体。 何故智者大师义疏三重玄义之中。 第二出体。 乃明无作戒体。 答。 大师但疏重轻戒相以便行持。 故仅列三重玄义。 谓第一释名。 第二出体。 第三料简。 盖戒法惟贵专修。 故理体姑置不辨。 若辨理体。 则自性清净。 无犯无持。 亦无得失。 于弘扬戒法。 似非所急。 故独明无作戒体。 用彰修证之门。 能如实修。 自能合性。 又大部教观。 既已广开称性圆解。 今正示秉戒成修。 何须复谈理体。 所以于三重中。 虽名出体。 乃是戒之常体。 非是所依理体。 以理体属性。 戒体属修。 理体于五重中属体。 戒体于五重中属宗。 言无作者。 只是一作之后。 不俟再作。 所谓凭师秉受。 直至未来。 任运止恶。 任运行善。 故名无作。 与无作四谛之义不同。 以此无作戒体。 乃是无漏色法。 受之则得。 不受则无。 持之则坚。 毁之则失。 故属事不属理。 属修不属性。 属宗不属体。 然事理非二。 性修交成。 宗体不隔。 故起信论云。 以知法性无染。 离五欲过故。 随顺修行尸波罗蜜。 此经云。 光非青黄赤白黑。 非色非心。 非有非无。 非因果法。 而戒光从口出。 又云。 计我著相者。 不能生是法。 灭寿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 菩萨戒羯磨文云。 先发菩提愿。 乃堪受此戒。 是则无作戒体。 全依理体而发。 而本净理体。 全赖戒法而显。 故义疏中出体一章。 始则重在以修合性。 指宗为体。 次明止行二善。 又属力用中事。 而料简一章。 宛同教相。 虽曰三重。 五义自足。 略五成三。 急在修证。 四依利物。 岂不巧哉。 兹复曲为末世钝根。 寡于闻见。 既不能向大部教观。 开圆解门。 又不能知三十心十地。 是何法义。 徒受菩萨戒之虚名。 何关修证。 故略述教观大纲。 以成合注。 俾稍知性修不二之旨。 既通释一品经文。 须用五重玄义。 无作自归于宗。 心地乃成正体。 古今异辙。 意在于斯。 三明宗者。 体显于性。 宗显于修。 全性起修。 故不二而二。 全修在性。 故二而不二。 如梁柱是屋之纲维。 屋空是梁柱所取。 今以屋空喻体。 梁柱喻宗。 繇有梁柱。 方得受用屋空。 故次体之后。 须明宗也。 此经以佛性因果为宗。 佛性非因非果。 遍能出生一切因果。 经云。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此佛性者。 即是诸佛本源心地。 以此不生不灭为本修因。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则因亦佛性。 果亦佛性。 据经文中。 有三重因果。 一者三十心十地为因。 成等正觉为果。 二者初发心常所诵戒为因。 分满法身为果。 三者谛信成佛为因。 波罗提木义为果。 又三十心十地。 亦得传传论于因果。 正觉惟果。 谛信惟因。 本源自性清净为因因。 常住法身为果果。 如此重重因果。 会入非因非果。 是此经宗致。 文云。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夫不生不灭等。 即真常佛性非因果法。 亦名诸法实相。 亦名一心。 正显经体。 而方便庄严。 即是称性圆修。 成妙因果。 明此经宗也。 方便庄严。 复有二义。 一者智慧庄严。 二者功德庄严。 上卷三十心十地。 深明观慧。 属于慧行。 下卷十重四十八轻。 备显止行二善。 属于行行。 此亦一往为语。 若备论者。 心地法门。 具胜功德。 无作妙戒。 全繇慧明。 故曰繇慧净故戒净。 繇戒净故慧净。 如两手互洗。 不容前后。 而此无作妙戒。 及发趣长养金刚等心。 体性平等诸地。 同以本源清净佛性为所依体。 以宗契体。 体非宗外。 悟体成宗。 宗原属体。 修证要门。 孰过于此。 四辨用者。 用是力用。 亦名功德。 此经以舍凡入圣为用。 上卷云。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为因。 初舍凡夫。 成等正觉。 下卷云。 若人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又云。 但解法师语。 尽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净者。 今总释其意。 须知传传舍凡。 传传入圣。 则传传清净。 若云初舍凡夫成等正觉。 则惟佛名圣。 惟佛第一清净。 若云受佛戒即入佛位。 则但能解语便已入圣。 便成清净。 故佛顶从三渐次。 直至妙觉。 通名六十圣位。 若约教道而论。 则别教三十心名贤。 十地名圣。 圆教十信为贤。 初住以去名圣。 贤是相似清净。 圣是分证清净。 今更约六即义释。 谓本源自性清净。 是理即佛。 亦理即圣。 理即清净。 此全是凡。 因此经力用而舍。 若解语受戒。 即入佛位。 是名字佛。 亦名字圣。 名字清净。 因此经力用。 最初而入。 若常作谛信。 静观实相。 是观行佛。 亦观行圣。 观行清净。 若三十心向果。 是相似佛。 亦相似圣。 相似清净。 若登体性十地。 是分证佛。 亦分证圣。 分证清净。 若法身智身满足。 是究竟佛。 亦究竟圣。 究竟清净。 因此经力用。 次第而入。 从前望后。 一一为圣。 从后望前。 一一为凡。 理即惟凡。 正觉惟圣。 舍凡须尽。 入圣须极。 又理即圣。 亦理即凡。 究竟圣。 亦究竟凡。 中间四即亦复如是。 凡无可舍。 圣无可入。 无舍无入而论舍入。 是名无作大功德力也。 五教相者。 此经于五时中。 是第一时。 日照高山。 于五味中。 即是乳味。 于化仪中。 即属顿教。 于化法中。 即是别圆。 然与华严同而不同。 略有三义。 一者华严遮那即是释迦。 遍坐尘刹。 此经舍那自坐华台。 释迦自据千叶。 二者华严诸会说法。 不动而周。 此经复从座起。 乃至余处。 三者华严十住多明圆义。 而兼于别。 十地多明别义。 而兼于圆。 此经三十心多明别义。 亦复兼圆。 十地多明圆义。 亦仍兼别。 一往为论。 似较华严为劣。 细寻厥旨。 各有所繇。 良以如来平等大慈。 方便应现。 巧具四悉。 胜劣随机。 或胜法中得劣益。 或劣法中得胜益。 事非一致。 那容定判。 且如遮那即是释迦。 则三身一体之义。 固为易彰。 而释迦接见舍那。 俨然有开迹显本之致。 利根者亦堪取悟。 又三十心名。 迥与住行向异。 或一心别对一位。 或位位圆修此心。 两经参合。 逾彰法门之妙。 今但粗定其相。 则华严圆兼别。 此经别兼圆。 又释迦但云千百亿者。 周匝千华。 乃就二地菩萨所见。 戒波罗蜜增上故也。 只此二地所见法门。 亦复全具一切事理因果。 无量中一。 一中无量。 题称梵网。 良有以也。 又周匝千华。 何必不表一念千法。 既念念具足千法。 亦法法互具无尽。 聊示千百亿界。 以表心地法门耳。 五重义竟。 玄义(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