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三昧经 内容: 金刚三昧经序品第一北凉失译人名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人俱,皆得阿罗汉道,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连、须菩提,如是众等阿罗汉;复有菩萨摩诃萨二千人俱,其名曰解脱菩萨、心王菩萨、无住菩萨,如是等菩萨;复有长者八万人俱,其名曰梵行长者、大梵行长者、树提长者,如是等长者;复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六十万亿。 尔时,尊者大众围绕,为诸大众说大乘经,名一味真实无相无生决定实际本觉利行。 若闻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则为入佛智地,能以方便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作大知识。 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即入金刚三昧,身心不动。 尔时,众中有一比丘,名曰阿伽陀,从座而起,合掌[跍*月]跪,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大慈满足尊,智慧通无碍,广度众生故,说于一谛义。 皆以一味道,终不以小乘,所说义味处,皆悉离不实。 入佛诸智地,决定真实际,闻者皆出世,无有不解脱。 无量诸菩萨,皆悉度众生,为众广深问,知法寂灭相。 入于决定处,如来智方便,当为入实说,随顺皆一乘。 无有诸杂味,犹如一雨润,众草皆悉荣,随其性各异。 一味之法润,普充于一切,如彼一雨润,皆长菩提芽。 入于金刚味,证法真实定,决定断疑悔,一法之印成。」金刚三昧经无相法品第二尔时,尊者从三昧起,而说是言:「诸佛智地入实法相,决定性故,方便神通皆无相利。 一觉了义难解难入,非诸二乘之所知见,唯佛菩萨乃能知之,可度众生皆说一味。」尔时,解脱菩萨即从座起,合掌[跍*月]跪而白佛言:「尊者! 若佛灭后,正法去世、像法住世,于末劫中,五浊众生多诸恶业,轮回三界无有出时。 愿佛慈悲,为后世众生宣说一味决定真实,令彼众生等同解脱。」佛言:「善男子! 汝能问我出世之因,欲化众生,令彼众生获得出世之果。 是一大事不可思议,以大慈故、以大悲故,我若不说即堕悭贪。 汝等一心谛听谛听,为汝宣说。 善男子! 若化众生,无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 令彼众生皆离心我,一切心我本来空寂,若得空心,心不幻化。 无幻、无化即得无生,无生之心在于无化。」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众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体无色相。 云何修习得本空心? 愿佛慈悲为我宣说。」佛言:「菩萨! 一切心相本来无本,本无本处空寂无生,若心无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 善男子! 无相之心无心、无我,一切法相亦复如是。」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一切众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觉令彼众生出离斯缚?」佛言:「善男子! 若有我者,令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本从因果,因果所起兴于心行。 心尚不有,何况有身? 若有我者,令灭有见;若无我者,令灭无见。 若心生者,令灭灭性;若心灭者,令灭生性。 灭是见性,即入实际。 何以故? 本生不灭、本灭不生,不灭不生、不生不灭,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若有众生见法生时,令灭何见? 见法灭时,令灭何见?」佛言:「菩萨! 若有众生见法生时,令灭无见;见法灭时,令灭有见。 若灭是见得法真无,入决定性决定无生。」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令彼众生住于无生是无生也。」佛言:「住于无生即是有生。 何以故? 无住、无生,乃是无生。 菩萨! 若生无生,以生灭生,生灭俱灭,本生不生。 心常空寂,空性无住,心无有住乃是无生。」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心无有住有何修学? 为有学也? 为无学也?」佛言:「菩萨! 无生之心,心无出入,本如来藏性寂不动,亦非有学,亦非无学。 无有学不学,是即无学;非无有学是为所学。」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云何如来藏性寂不动?」佛言:「如来藏者,生灭虑知相隐理不显,是如来藏性寂不动。」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云何生灭虑知相?」佛言:「菩萨! 理无可不。 若有可不,即生诸念,千思万虑,是生灭相。 菩萨! 观本性相理自满足,千思万虑不益道理,徒为动乱,失本心王。 若无思虑,则无生灭。 如实不起,诸识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净,是谓大乘。 菩萨! 入五法净,心即无妄;若无有妄,即入如来自觉圣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从本不生;知本不生,即无妄想。」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无妄想者,应无止息。」佛言:「菩萨! 妄本不生,无妄可息;知心无心,无心可止。 无分、无别,现识不生,无生可止,是则无止,亦非无止。 何以故? 止无止故。」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若止无止,止即是生,何谓无生?」佛言:「菩萨! 当止是生,止已无止,亦不住于无止、亦不住于无住,云何是生?」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无生之心,有何取舍? 住何法相?」佛言:「无生之心,不取、不舍;住于不心、住于不法。」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云何住于不心、住于不法?」佛言:「不生于心,是住不心;不生于法,是住不法。 善男子! 不生心法,即无依止。 不住诸行,心常空寂,无有异相。 譬彼虚空无有动住,无起、无作、无彼、无此,得空心眼、得法空身,五阴、六入悉皆空寂。 善男子! 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净无念,无摄、无放;性等金刚,不坏三宝;空心不动,具六波罗蜜。」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六波罗蜜者,皆是有相。 有相之法,能出世也?」佛言:「善男子! 我所说六波罗蜜者,无相、无为。 何以故? 若人离欲,心常清净,实语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罗蜜。 志念坚固,心常无住,清净无染,不着三界,是尸波罗蜜。 修空断结,不依诸有,寂静三业,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罗蜜。 远离名数,断空有见,深入阴空,是毗梨耶波罗蜜。 俱离空寂,不住诸空,心处无住,不住大空,是禅波罗蜜。 心无心相,不取虚空,诸行不生,不证寂灭;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诸法实际,皆决定性,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 「善男子! 是六波罗蜜者,皆获本利,入决定性,超然出世,无碍解脱。 善男子! 如是解脱法相,皆无相行,亦无解、不解,是名解脱。 何以故? 解脱之相,无相、无行、无动、无乱,寂静涅槃,亦不取涅槃相。」解脱菩萨闻是语已,心大欣怿,得未曾有,欲宣义意,而说偈言:「大觉满足尊,为众敷演法,皆说于一乘,无有二乘道。 一味无相利,犹如太虚空,无有不容受,随其性各异。 皆得于本处,如彼离心我,一法之所成,诸有同异行。 悉获于本利,灭绝二相见,寂静之涅槃,亦不住取证。 入于决定处,无相无有行,空心寂灭地,寂灭心无生。 同彼金刚性,不坏于三宝,具六波罗蜜,度诸一切生。 超然出三界,皆不以小乘,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成。」尔时,大众闻说是义,心大欣怿,得离心我,入空无相,恢廓旷荡,皆得决定,断结尽漏。 金刚三昧经无生行品第三尔时,心王菩萨闻佛说法,出三界外不可思议,从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问曰:「如来所说义,出世无有相。 可有一切生,皆得尽有漏? 断结空心我,是则无有生。 云何无有生,而得无生忍?」尔时,佛告心王菩萨言:「善男子! 无生法忍法本无生,诸行无生非无生行,得无生忍即为虚妄。」心王菩萨言:「尊者! 得无生忍即为虚妄? 无得无忍应非虚妄!」佛言:「不也。 何以故? 无得无忍是则有得,有得有忍是则有生。 有生于得,有所得法,并为虚妄。」心王菩萨言:「尊者! 云何无忍无生心而非虚妄?」佛言:「无忍无生心者,心无形段,犹如火性,虽处木中其在无所,决定性故。 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诠其理假说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尔,不见处所,知心如是,则无生心。 「善男子! 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不因生、不无生。 何以故? 缘代谢故。 缘起非生、缘谢非灭,隐显无相,根理寂灭。 在无有处,不见所住,决定性故。 是决定性,亦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灭,离诸四谤言语道断;无生心性亦复如是。 云何说生不生、有忍无忍? 若有说心有得、有住及以见者,即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般若是为长夜了别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无生、无行。」心王菩萨言:「尊者! 心若本如无生于行,诸行无生。 生行不生,不生无行,即无生行也。」佛言:「善男子! 汝以无生而证无生行也?」心王菩萨言:「不也。 何以故? 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云何取证? 若取证者,即为诤论。 无诤、无论,乃无生行。」佛言:「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心王菩萨言:「尊者! 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 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诸可法行亦复如是。 何以故? 一切法行,不见处所,决定性故。 本无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过无相体寂无生,可有诸识亦复如是。 何以故? 眼、眼触悉皆空寂,识亦空寂,无有动、不动相,内无三受,三受寂灭;耳、鼻、舌、身、心意意识,及以末那、阿梨耶识亦复如是,皆亦不生寂灭之心及无生心。 若生寂灭心、若生无生心,是有生行,非无生行。 菩萨内生三受、三行、三戒,若已寂灭,生心不生。 心常寂灭,无功、无用,不证寂灭相,亦不住于无证,可处无住总持无相,则无三受、三行、三戒,悉皆寂灭清净无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禅,无生、无行。」心王菩萨言:「禅能摄动,定诸幻乱。 云何不禅?」佛言:「菩萨禅即是动,不动、不禅是无生禅。 禅性无生,离生禅相;禅性无住,离住禅动。 若知禅性无有动静,即得无生;无生般若亦不依住,心亦不动;以是智故,故得无生般若波罗蜜。」心王菩萨言:「尊者! 无生般若于一切处无住于一切处,无离心、无住处,无处住心、无住无心,心无生住,如此住心,即无生住。 尊者! 心无生住不可思议! 不思议中可不可说!」佛言:「如是,如是。」心王菩萨闻如是言,叹未曾有,而说偈言:「满足大智尊,广说无生法,闻所未曾闻,未说而今说。 犹如净甘露,时时乃一出,难遇难思议,闻者亦复难。 无上良福田、最上胜妙药,为度众生故,而今为宣说。」尔时,众中闻说此已,皆得无生无生般若。 金刚三昧经本觉利品第四尔时,无住菩萨闻佛所说一味真实不可思议,从远近来,亲如来座,专念谛听,入清白处,身心不动。 尔时,佛告无住菩萨言:「汝从何来? 今至何所?」无住菩萨言:「尊者! 我从无本来,今至无本所。」佛言:「汝本不从来,今本不至所。 汝得本利不可思议,是大菩萨摩诃萨。」即放大光遍照千界,而说偈言:「大哉菩萨! 智慧满足。 常以本利,利益众生。 于四威仪,常住本利,导诸群庶,不来不去。」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尊者! 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庵摩罗?」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 何以故? 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 何以故? 决定本性本无有动。」无住菩萨言:「可一八识皆缘境起,如何不动?」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识本空,空无缘性,如何缘起?」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如何有见?」佛言:「见即为妄。 何以故? 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身尚不有,云何有见?」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识空,觉亦应空。」佛言:「可一觉者,不毁、不坏,决定性故,非空、非不空,无空不空。」无住菩萨言:「诸境亦然,非空相、非无空相。」佛言:「如是。 彼可境者,性本决定,决定性根,无有处所。」无住菩萨言:「觉亦如是,无有处所。」佛言:「如是。 觉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觉;物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色。」无住菩萨言:「心、眼、识亦复如是。 不可思议!」佛言:「心、眼、识亦复如是。 不可思议! 何以故? 色无处所,清净无名,不入于内;眼无处所,清净无见,不出于外;心无处所,清净无止,无有起处;识无处所,清净无动,无有缘别。 性皆空寂,性无有觉,觉则为觉。 善男子! 觉知无觉,诸识则入。 何以故? 金刚智地解脱道断,断已入无住地,无有出入。 心处无在决定性地,其地清净如净琉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觉妙观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 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诸识不生。」无住菩萨言:「如来所说,一觉圣力,四弘智地,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 何以故? 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佛言:「如是。 何以故? 一切众生本来无漏,诸善利本,今有欲刺,为未降伏。」无住菩萨言:「若有众生未得本利,犹有採集。 云何降伏难伏?」佛言:「若集、若独行,分别及以染,回神住空窟,降伏难调伏,解脱魔所缚,超然露地坐,识阴般涅槃。」无住菩萨言:「心得涅槃独一无伴,常住涅槃,应当解脱。」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缚。 何以故? 涅槃本觉利、利本觉涅槃,涅槃觉分即本觉分。 觉性不异,涅槃无异;觉本无生,涅槃无生;觉本无灭,涅槃无灭。 涅槃、觉本无异故,无得涅槃、涅槃无得,云何有住? 善男子! 觉者不住涅槃。 何以故? 觉本无生,离众生垢;觉本无寂,离涅槃动。 住如是地,心无所住、无有出入,入庵摩罗识。」无住菩萨言:「庵摩罗识,是有入处,处有所得,是得法也。」佛言:「不也。 何以故? 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 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以养身,而不充足。 其父见子有如是事,而谓子言:『汝执金钱何不取用? 随意所须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钱,心大欢喜,而谓得钱。 其父谓言:『迷子! 汝勿欣怿,所得金钱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善男子! 庵摩罗者亦复如是。 本无出相,今即非入。 昔迷故非无,今觉故非入。」无住菩萨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经五十年、十方游历、贫穷困苦,方始告言?」佛言:「经五十年者,一念心动;十方游历,远行遍计。」无住菩萨言:「云何一念心动?」佛言:「一念心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无住菩萨言:「远行遍计,游历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恶。 云何令彼众生无生一念?」佛言:「令彼众生安坐心神,住金刚地静念无起,心常安泰即无一念。」无住菩萨言:「不可思议! 觉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觉利。 利无有动,常在不无,无有不无,不无不觉。 觉知无觉,本利、本觉,觉者清净无染、无着,不变、不易。 决定性故,不可思议。」佛言:「如是。」无住菩萨闻是语已,得未曾有,而说偈言:「尊者大觉尊,说生无念法,无念无生心,心常生不灭。 一觉本觉利,利诸本觉者,如彼得金钱,所得即非得。」尔时,大众闻说是语,皆得本觉利般若波罗蜜。 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于是,如来作如是言:「诸菩萨等本利深入,可度众生。 若后非时,应如说法时说利,不但顺不顺说,非同、非异,相应如说。 引诸情智,流入萨婆若海,无令可众挹彼虚风,悉令彼庶一味神乳,世间、非世间,住非住处,五空出入无有取舍。 何以故? 诸法空相,性非有、无,非无、不无,不无、不有,无决定性,不住有、无,非彼有无。 凡圣之智,而能测隐,诸菩萨等若知是利,即得菩提。」尔时,众中有一菩萨名曰大力,即从座起,前白佛言:「尊者! 如佛所说,五空出入无有取舍。 云何五空而不取舍?」佛言:「菩萨! 五空者:三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识义是空。 菩萨! 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无空相,无相之法,有何取舍? 入无取地,则入三空。」大力菩萨言:「云何三空?」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 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无真实,文言道断,不可思议。」大力菩萨言:「不无真实,是相应有。」佛言:「无不住无、有不住有,不无、不有。 不有之法,不即住无;不无之相,不即住有,非以有无而诠得理。 菩萨! 无名义相,不可思议。 何以故? 无名之名,不无于名;无义之义,不无于义。」大力菩萨言:「如是名义,真实如相。 如来如相,如不住如,如无如相。 相无如故,非不如来。 众生心相,相亦如来;众生之心,应无别境。」佛言:「如是。 众生之心,实无别境。 何以故? 心本净故、理无秽故,以染尘故,名为三界。 三界之心,名为别境。 是境虚妄,从心化生;心若无妄,即无别境。」大力菩萨言:「心若在净,诸境不生。 此心净时,应无三界。」佛言:「如是。 菩萨! 心不生境,境不生心。 何以故? 所见诸境唯所见心,心不幻化则无所见。 菩萨! 内无众生,三性空寂,则无己众、亦无他众,乃至二入,亦不生心。 得如是利,则无三界。」大力菩萨言:「云何二入不生于心? 心本不生,云何有入?」佛言:「二入者:一谓理入、二谓行入。 「理入者深信众生不异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尘之所翳障,不去、不来。 凝住觉观,谛观佛性,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 金刚心地,坚住不移,寂静无为,无有分别,是名理入。 「行入者心不倾倚,影无流易,于所有处,静念无求,风鼓不动,犹如大地。 捐离心我,救度众生,无生、无相,不取、不舍。 「菩萨! 心无出入,无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为入。 菩萨! 如是入法,法相不空。 不空之法,法不虚弃。 何以故? 不无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尔清净。」大力菩萨言:「云何非心、非影,法尔清净?」佛言:「空如之法,非心识法,非心使所有。 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有为不相应法;非心无为是相应法,非所现影、非所显示,非自性、非差别,非名、非相、非义。 何以故? 义无如故。 无如之法,亦无无如,无有、无如,非无如有。 何以故? 根理之法,非理、非根,离诸诤论,不见其相。 菩萨! 如是净法,非生之所生生、非灭之所灭灭。」大力菩萨言:「不可思议! 如是法相,不合成、不独成,不羇、不绊,不聚、不散,不生、不灭,亦无来相及以去住。 不可思议!」佛言:「如是。 不可思议! 不思议心,心亦如是。 何以故? 如不异心,心本如故;众生佛性,不一、不异。 众生之性,本无生灭,生灭之性,性本涅槃。 性相本如,如无动故,一切法相,从缘无起;起相性如,如无所动,因缘性相,相本空无。 缘缘空空,无有缘起,一切缘法,惑心妄见。 现本不生,缘本无故,心如法理,自体空无。 如彼空王,本无住处,凡夫之心,妄分别见。 如如之相,本不有无,有无之相,见唯心识。 菩萨! 如是心法,不无自体,自体不有,不有、不无。 菩萨! 无不无相,非言说地。 何以故? 真如之法,虚旷无相,非二乘所及。 虚空境界,内外不测,六行之士,乃能知之。」大力菩萨言:「云何六行? 愿为说之。」佛言:「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回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觉行。 如是行者,乃能知之。」大力菩萨言:「实际觉利无有出入。 何等法心得入实际?」佛言:「实际之法,法无有际,无际之心,则入实际。」大力菩萨言:「无际心智,其智无崖;无崖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实际。 如彼凡夫、软心众生,其心多喘。 以何法御,令得坚心,得入实际?」佛言:「菩萨! 彼心喘者,以内外使,随使流注,滴沥成海,大风鼓浪,大龙惊骇,惊骇之心,故令多喘。 菩萨! 令彼众生存三守一入如来禅。 以禅定故,心则无喘。」大力菩萨言:「何谓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脱。 守一者,守一心如。 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净如,入如是心地,即入实际。」大力菩萨言:「三解脱法是何等事? 理观三昧,从何法入?」佛言:「三解脱者:虚空解脱、金刚解脱、般若解脱。 理观者心如理净,无可不心。」大力菩萨言:「云何存用? 云何观之?」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 内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 心无得失,一不一地,净心流入,是名观之。 菩萨! 如是之人,不在二相。 虽不出家,不住在家;虽无法服,而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不入布萨,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圣果。 不住二乘,入菩萨道,后当满地成佛菩提。」大力菩萨言:「不可思议! 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 何以故? 入涅槃宅、着如来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门宜应敬养。」佛言:「如是。 何以故? 入涅槃宅,心越三界;着如来衣,入法空处;坐菩提座,登正觉地。 如是之人心超二我,何况沙门而不敬养?」大力菩萨言:「如彼一地及与空海,二乘之人为不见也。」佛言:「如是。 彼二乘人,味着三昧。 得三昧身于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数劫犹不得觉,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后得佛身。 如彼人者,从舍阐提即入六行,于行地所一念净心,决定明白金刚智力,阿鞞跋致,度脱众生,慈悲无尽。」大力菩萨言:「如是之人应不持戒,于彼沙门应不敬仰。」佛言:「为说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 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 如彼之人,七六不生、诸集灭定,不离三佛而发菩提,三无相中顺心玄入,深敬三宝,不失威仪,于彼沙门不无恭敬。 菩萨! 彼仁者不住世间动不动法,入三空聚灭三有心。」大力菩萨言:「彼仁者于果足满德佛、如来藏佛、形像佛如是佛所发菩提心,入三聚戒;不住其相,灭三界心;不居寂地、不舍可众,入不调地不可思议。」尔时,舍利弗从座而起,前说偈言:「具足波若海,不住涅槃城,如彼妙莲华,高原非所出。 诸佛无量劫,不舍诸烦恼,度世然后得,如泥华所出。 如彼六行地,菩萨之所修;如彼三空聚,菩提之真道。 我今住不住,如佛之所说,来所还复来,具足然后出。 复令诸众生,如我一无二,前来后来者,悉令登正觉。」尔时,佛告舍利弗言:「不可思议! 汝当于后成菩提道,无量众生超生死苦海。」尔时,大众皆悟菩提,诸小众等入五空海。 ◎◎金刚三昧经真性空品第六尔时,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 修菩萨道无有名相,三戒无仪。 云何摄受为众生说? 愿佛慈悲,为我宣说。」佛言:「善男子! 汝今谛听,为汝宣说。 善男子! 善不善法,从心化生。 一切境界,意言分别,制之一处,众缘断灭。 何以故? 善男子! 一本不起,三用无施;住于如理,六道门杜;四缘如顺,三戒具足。」舍利弗言:「云何四缘如顺,三戒具足?」佛言:「四缘者:一谓作择灭力取缘,摄律仪戒;二谓本利净根力所集起缘,摄善法戒;三谓本慧大悲力缘,摄众生戒;四谓一觉通智力缘,顺于如住;是谓四缘。 善男子! 如是四大缘力,不住事相,不无功用,离于一处,则不可求。 善男子! 如是一事通摄六行,是佛菩提萨婆若海。」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无功用,是法真空,常乐我净。 超于二我,大般涅槃,其心不系,是大力观。 是观觉中,应具三十七道品法。」佛言:「如是,具三十七道品法。 何以故?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等,多名一义,不一、不异。 以名数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 不得之法一义无文,无文相义,真实空性。 空性之义如实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善男子! 住如理者,过三苦海。」舍利弗言:「一切万法,皆悉言文。 言文之相,即非为义;如实之义,不可言议。 今者如来云何说法?」佛言:「我说法者,以汝众生在生说故。 说不可说,是故说之。 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 非义语者,皆悉空无。 空无之言,无言于义。 不言义者,皆是妄语。 如义语者,实空不空,空实不实,离于二相,中间不中。 不中之法离于三相,不见处所。 如如如说,如无无有,无有于无,如无有无,有无于有,如有无不在。 说不在说故,不在于如,如不有如,不无如说。」舍利弗言:「一切众生从一阐提。 阐提之心住何等位,得至如来如来实相?」佛言:「从阐提心乃至如来,如来实相住五等位。 一者、信位。 信此身中真如种子为妄所翳,舍离妄心,净心清白,知诸境界意言分别。 二者、思位。 思者,观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别随意显现,所见境界非我本识,知此本识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 三者、修位。 修者,常起、能起,起修同时,先以智导,排诸障难,出离盖缠。 四者、行位。 行者,离诸行地,心无取舍,极净根利,不动心如,决定实性,大般涅槃,唯性空大。 五者、舍位。 舍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虚心不证,心无边际,不见处所,是至如来。 善男子! 五位一觉从本利入,若化众生从其本处。」舍利弗言:「云何从其本处?」佛言:「本来无本,处于无处,空际入实,发菩提心,而满成圣道。 何以故? 善男子! 如手执彼空,不得非不得。」舍利弗言:「如尊所说,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灭,寂灭是如。 总持诸德,该罗万法,圆融不二。 不可思议! 当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无上呪、是无等等呪。」佛言:「如是,如是。 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烧灭诸结。 平等平等,等觉三地,妙觉三身,于九识中晈然明净,无有诸影。 善男子! 是法非因、非缘,智自用故;非动、非静,用性空故;义非有无,空相空故。 善男子! 若化众生,令彼众生观入是义,入是义者是见如来。」舍利弗言:「如来义观不住诸流,应离四禅而超有顶。」佛言:「如是。 何以故? 一切法名数,四禅亦如是。 若见如来者,如来心自在,常在灭尽处,不出亦不入,内外平等故。 善男子! 如彼诸禅观,皆为想空定,是如非复彼。 何以故? 以如观如,实不见观,如相诸相,相已寂灭,寂灭即如义。 如彼想禅定,是动非是禅。 何以故? 禅性离诸动,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离诸分别,本利义故。 善男子! 如是观定,乃名为禅。」舍利弗言:「不可思议! 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 如是实义,多文广义,利根众生乃可修之,钝根众生难以措意。 云何方便令彼钝根得入是谛?」佛言:「令彼钝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实谛。 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偈中。」舍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 愿为说之。」于是,尊者而说偈言:「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尔时,大众闻说是偈,佥大欢喜,皆得灭生灭生般若性空智海。 金刚三昧经如来藏品第七尔时,梵行长者从本际起,而白佛言:「尊者! 生义不灭、灭义不生,如是如义即佛菩提。 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 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 尊者! 一切法数无量无边,无边法相一实义性唯住一性。 其事云何?」佛言:「长者! 不可思议! 我说诸法为迷者故、方便导故,一切法相一实义智。 何以故? 譬如一市开四大门,是四门中皆归一市,如彼众庶随意所入;种种法味亦复如是。」梵行长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应摄一切诸味。」佛言:「如是,如是。 何以故? 一味实义如一大海,一切众流无有不入。 长者! 一切法味犹彼众流,名数虽殊,其水不异。 若住大海则括众流,住于一味则摄诸味。」梵行长者言:「诸法一味。 云何三乘道其智有异?」佛言:「长者! 譬如江、河、淮、海,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名为江水、水在淮中名为淮水、水在河中名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 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 长者! 住一佛道,即达三行。」梵行长者言:「云何三行?」佛言:「一、随事取行,二、随识取行,三、随如取行。 长者! 如是三行总摄众门,一切法门无不此入。 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谓入如来藏;入如来藏者,入不入故。」梵行长者言:「不可思议! 入如来藏,如苗成实,无有入处。 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实际,其智几何?」佛言:「其智无穷。 略而言之,其智有四。 何者为四? 一者、定智,所谓随如,二者、不定智,所谓方便破病,三者、涅槃智,所谓除电觉际,四者、究竟智,所谓入实具足佛道。 长者! 如是四大事用,过去诸佛所说,是大桥梁、是大津济。 若化众生,应用是智。 「长者! 用是大用,复有三大事。 一者、于三三昧内外不相夺,二者、于大义科随道择灭,三者、于如慧定以悲俱利。 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则不能流入彼四智海,为诸大魔所得其便。 长者! 汝等大众,乃至成佛,常当修习勿令暂失。」梵行长者言:「云何三三昧?」佛言:「三三昧者,所谓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如是三昧。」梵行长者言:「云何于大义科?」佛言:「大谓四大、义谓阴界入等、科谓本识,是谓于大义科。」梵行长者言:「不可思议! 如是智事,自利利人,过三界地,不住涅槃,入菩萨道。 如是法相,是生灭法,以分别故;若离分别,法应不灭。」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非生灭。」尔时,梵行长者闻说是偈,心大欣怿,欲宣其义而说偈言:「诸法本寂灭,寂灭亦无生,是诸生灭法,是法非无生。 彼则不共此,为有断常故,此则离于二,亦不在一住。 若说法有一,是相如毛轮,如焰水迷倒,为诸虚妄故;若见于法无,是法同于空,如盲无目倒,说法如龟毛。 我今闻佛说,知法非二见,亦不依中住,故从无住取。 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 敬礼如来相,等空不动智,不着无处所,敬礼无住身。 我于一切处,常见诸如来,唯愿诸如来,为我说常法。」尔时,如来而作是言:「诸善男子! 汝等谛听,为汝众等说于常法。 善男子! 常法非常法,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非境界,离诸妄断际。 是法非无常,离诸常断见,了见识为常,是识常寂灭,寂灭亦寂灭。 善男子! 知法寂灭者,不寂灭心,心常寂灭;得寂灭者,心常真观,知诸名色,唯是痴心;痴心分别,分别诸法,更无异事出于名色。 知法如是不随文语,心心于义不分别我,知我假名即得寂灭。 若得寂灭,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长者梵行闻说是语而说偈言:「名相分别事,及法名为三,真如正妙智,及彼成于五。 我今知是法,断常之所系,入于生灭道,是断非是常。 如来说空法,远离于断常,因缘无不生,不生故不灭。 因缘执为有,如採空中华,犹取石女子,毕竟不可得。 离诸因缘取,亦不从他灭,及于己义大,依如故得实。 是故真如法,常自在如如,一切诸万法,非如识所化。 离识法即空,故从空处说,灭诸生灭法,而住于涅槃。 大悲之所夺,涅槃灭不住,转所取能取,入于如来藏。」尔时,大众闻说是义,皆得正命,入于如来如来藏海。 金刚三昧经总持品第八尔时,地藏菩萨从众中起至于佛前,合掌[跍*月]跪而白佛言:「尊者! 我观大众心有疑事,犹未得决。 今者如来欲为除疑,我今为众随疑所问,愿佛慈悲垂哀听许。」佛言:「菩萨摩诃萨! 汝能如是救度众生,是大悲愍不可思议。 汝当广问,为汝宣说。」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云何不缘生?」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法缘所生,离缘可无法。 云何法性无,而缘可生法?」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无生,云何说法,法从心生?」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是心所生法,是法能所取,如醉眼空华,是法然非彼。」尔时,地藏菩萨言:「法若如是,法则无待,无待之法,法应自成。」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法本无有无,自他亦复尔,不始亦不终,成败则不住。」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 无是等法,是法应如。」佛言:「无如是法,是法是如。」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 如是如相,非共、不共,意取、业取,即皆空寂。 空寂心法,俱不可取,亦应寂灭。」于是尊者而说偈言:「一切空寂法,是法寂不空,彼心不空时,是得心不有。」尔时,地藏菩萨言:「是法非三谛,色空心亦灭,是法本灭时,是法应是灭。」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法本无自性,由彼之所生,不于如是处,而有彼如是。」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 云何不一?」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法住处无在,相数空故无,名说二与法,是则能所取。」尔时,地藏菩萨言:「一切诸法相,不住于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识亦如是。 云何诸境界,从识之所生? 若识能有生,是识亦从生。 云何无生识,能生有所生?」于是尊者而说偈言:「所生能生二,是二能所缘,俱本各自无,取有空华幻。 识生于未时,境不是时生,于境生未时,是时识亦灭。 彼即本俱无,亦不有无有,无生识亦无,云何境从有?」尔时,地藏菩萨言:「法相如是,内外俱空。 境智二众,本来寂灭。 如来所说实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佛言:「如是。 如实之法,无色,无住,非所集、非能集,非义、非大,一本利法,深功德聚。」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 不思议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九相空无,有空无有,无空无有。 如尊者所说法义皆空,入空无行不失诸业。 无我我所,能所身见,内外结使,悉皆寂静,故愿亦息。 如是理观,慧定真如。 尊者常说寔如空法,即良药也。」佛言:「如是。 何以故? 法性空故。 空性无生,心常无生;空性无灭,心常无灭;空性无住,心亦无住;空性无为,心亦无为。 空无出入,离诸得失,界阴入等皆悉亦无;心如不着,亦复如是。 菩萨! 我说空法,破诸有故。」地藏菩萨言:「尊者! 知有非实如阳焰水、知实非无如火性生,如是观者是人智也。」佛言:「如是。 何以故? 是人真观,观一寂灭,相与不相等以空,取空以修空故,不失见佛;以见佛故,不顺三流于大乘中。 三解脱道一体无性,以其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作;无作故无求;无求故无愿;无愿故以是知业,故须净心;以心净故便得见佛;以见佛故当生净土。 菩萨! 于是深法三化勤修,慧定圆成,即超三界。」地藏菩萨言:「如来所说,无生、无灭,即是无常。 灭是生灭,生灭灭已,寂灭为常,常故不断,是不断法。 离诸三界,动不动法,于有为法,如避火坑。 依何等法而自呵责,入彼一门?」佛言:「菩萨! 于三大事呵责其心,于三大谛而入其行。」地藏菩萨言:「云何三事而责其心? 云何三谛而入一行?」佛言:「三大事者:一谓因、二谓果、三谓识。 如是三事,从本空无,非我真我。 云何于是而生爱染? 观是三事,为系所缚飘流苦海,以如是事,常自呵责。 「三大谛者:一、谓菩提之道,是平等谛,非不平等谛,二、谓大觉正智得谛,非邪智得谛,三、谓慧定无异行入谛,非杂行入谛。 以是三谛而修佛道,是人于是法无不得正觉。 得正觉智,流大极慈,己他俱利,成佛菩提。」地藏菩萨言:「尊者! 如是之法则无因缘;若无缘法,因则不起。 云何不动法入如来?」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诸法相,性空无不动,是法于是时,不于是时起。 法无有异时,不于异时起,法无动不动,性空故寂灭。 性空寂灭时,是法是时现,离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缘。 是诸缘起法,是法缘不生,因缘生灭无,生灭性空寂。 缘性能所缘,是缘本缘起,故法起非缘,缘无起亦尔。 因缘所生法,是法是因缘,因缘生灭相,彼则无生灭。 彼如真实相,本不于出没,诸法于是时,自生于出没。 是故极净本,本不因众力,即于后得处,得彼于本得。」尔时,地藏菩萨闻佛所说心地快然时诸众等无有疑者知众心已,而说偈言:「我知众心疑,所以殷固问,如来大慈善,分别无有余。 是诸二众等,皆悉得明了,我今于了处,普化诸众生。 如来之大悲,不舍于本愿,故于一子地,而住于烦恼。」尔时,如来而告众言:「是菩萨者不可思议,恒以大慈拔众生苦。 若有众生持是经法、持是菩萨名者,即不堕于恶趣,一切障难皆悉除灭。 若有众生无余杂念,专念是经如法修习,尔时菩萨常作化身而为说法,拥护是人终不暂舍,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汝等菩萨,若化众生,皆令修习如是大乘决定了义。」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前白佛言:「如来所说大乘福聚,决定断结,无生觉利,不可思议。 如是之法,名为何经? 受持是经得几所福? 愿佛慈悲,为我宣说。」佛言:「善男子! 是经名者不可思议,过去诸佛之所护念能入如来一切智海。 若有众生持是经者,则于一切经中无所悕求。 是经典法总持众法,摄诸经要;是诸经法,法之系宗。 是经名者,名『摄大乘经』、又名『金刚三昧』、又名『无量义宗』。 若有人受持是经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诸佛如是功德,譬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思议。 我所嘱累唯是经典。」阿难言:「云何心行、云何人者受持是经?」佛言:「善男子! 受持是经者,是人心无得失,常修梵行。 若于戏论,常乐静心;入于聚落,心常在定;若处居家,不着三有。 是人现世有五种福:一者、众所尊敬,二者、身不横夭,三者、辩答邪论,四者、乐度众生,五者、能入圣道。 如是人者受持是经。」阿难言:「如彼人者,度诸众生,得受供养不?」佛言:「如是人者,能为众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权实俱演,是四依僧。 于诸供养,乃至头目髓脑,亦皆得受,何况衣食而不得受? 善男子! 如是人者,是汝知识,是汝桥梁,何况凡夫而不供养?」阿难言:「于彼人所受持是经、供养是人,得几所福?」佛言:「若复有人,持以满城金银而以布施,不如于是人所受持是经一四句偈。 供养是人不可思议。 善男子! 令诸众生持是经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若失本心,当即忏悔。 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阿难言:「忏悔先罪不入于过去也。」佛言:「如是。 犹如暗室,若遇明灯,暗即灭矣。 善男子! 无说悔先所有诸罪,而以为说入于过去。」阿难言:「云何名为忏悔?」佛言:「依此经教入真实观,一入观时诸罪悉灭,离诸恶趣,当生净土,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是经已,尔时阿难,及诸菩萨、四部大众,皆大欢喜,心得决定,顶礼佛足,欢喜奉行。 金刚三昧经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1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