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门要略 内容: 夫人修禅学慧法门。 先明方便。 后明正观。 方便者凡有五种。 初具五缘。 一者衣食具足。 二者持戒清净。 三者闲居静处。 四者息诸缘务。 五者亲近善知识。 五缘若阙则妨安心。 若无善知识则不知遮障。 为此义故须具五缘也。 二呵五欲者。 谓色.声.香.味.触也。 此五种能生行人欲乐之心。 贪爱无足。 若不呵却则妨正业。 故须呵却。 三弃五盖。 此五盖者。 一贪欲盖。 二嗔恚盖。 三睡眠盖。 四掉悔盖。 五疑盖。 此五若弃舍。 心则得安也。 此五在心则缠覆不明。 四调五事者。 一调食不饥不饱。 二调眼令不节不恣。 此二就定外调之。 三调身。 四调息。 五调心。 此三就定内调之。 调身者。 令不宽不急是调身相。 次调息者。 令息出入绵静细。 如有如无。 资神安禅。 守之心易得定。 举要言之。 不涩不滑是调息相。 次调心者。 若多觉观浮动。 须系念在齐中。 制诸乱想。 若心沈惛。 头低睡熟无记者。 当系鼻端。 令心在缘无分散意。 举要言之。 不沈不浮是调心相。 次复正于坐中。 若觉身息心三事不调者。 即须用前法调之。 三事若调禅定可获。 次欲出定时。 应前放心异缘。 次开口放气。 想从百脉随意有散。 次微微动身。 次动肩脾手头颈等。 次动两足膝等。 次以手遍摩诸毛孔。 次按两掌令暖掩两眼。 然后开眼。 待身汗燥方可随意。 若不尔者令人作病。 第五行五法者。 谓欲.精进.念.巧慧.一心是也。 释云。 欲者。 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 欲得一切禅定智慧诸法门也。 精进者。 持戒清净。 初中后夜专精进修习无上道法[廿/匕]。 念者。 念世间法治生产业。 一色一香无非佛法也。 巧慧者。 思惟世间阴界入等。 一一皆入如实。 令魔界即佛界。 为佛事如萨陀波伦也。 一心者。 既知世法即是出世法。 应当专修定慧二法。 令与法性相应。 心如金刚无能坏者。 故名一心也。 此上并是坐禅。 约出入略示此法。 夫欲发心学道。 先须问路。 路有通塞。 法有是非。 心有邪正。 今且约坐禅示其相。 余则可解。 塞路者。 苦集为塞。 道灭为通。 无明十二因缘为塞。 无明灭为通。 六蔽为塞。 六度为通。 若有三塞。 破之令通也。 次简邪正者。 一若为利养破戒等事发心学禅者。 此发泥梨心。 行地狱道。 二若求名闻望他称誉而学禅者。 是发謟曲心。 行鬼道。 三若为眷属徒众多檀越等。 是发飞走心。 行畜生道。 四若为胜他妒忌者。 是发丑陋心。 行修罗道。 五若为此生谢后恐失未来人身。 兼持戒而发心学禅者。 是发欲界下心。 行人道。 六若为求今世后世自然果报。 兼修十善。 是发欲界上心。 行天道。 七若为捍伏于他复层自举。 狼踞唐视令物归仰者。 是发魔罗心。 行第六天道。 八若为求今世后世禅定静乐者。 是发梵心。 行色天道。 九若为求世智辨聪无事不知者。 为此学禅者。 是发外道心。 行无想行天道。 十若为思惟世间生死牢狱甚可猒患。 出世涅槃清净寂灭甚可欣乐。 为此发心欲速出三界者。 是发无漏心。 行二乘道。 非心无量。 略示十种非心耳。 前九是世间心。 是生死心。 后一是出世心。 是涅槃心。 是圣人心。 是解脱心行者。 汝学修道应善识邪正。 莫浪发心。 二乘出世间尚简是非。 况前诸心妄谓为是。 若欲与理相应者。 但首作人事。 莫强知他事。 即是更相憎恨世世相憎。 非但此生无道无果。 累及后生。 能闭口合掌塞耳端坐修心者。 是出世圣人。 若不尔者。 饿鬼畜生之道难得免离也。 次明修止观者。 先约坐中修者。 行人于坐中为乱想觉观修三止。 一名系缘止止者。 谓系心鼻端隔齐间等处。 系缘守境。 令念心不散。 二名制心止止者。 随心不起。 即须制之不驰散也。 此二是事止耳。 三体真止止者。 随心所念。 一切诸法即须体之。 知悉从缘生。 从缘生之法无有自性。 既知无性即不取着。 以不取故妄念心息。 是名为止。 止心不动名为无为。 无为者即诸法本源。 若能安本源则一切妄想生死业行即皆空寂。 即泥洹道。 真法实也。 略明三止竟。 次作观者。 谓正观中道诸法实相智慧也。 行者于坐禅中。 随心所缘一切诸法。 若善法。 若恶法。 若无记法等。 随所缘念念不住。 虽如上体真而不止者。 即当反观所起之心从何处生。 从过去生耶。 现耶。 未来耶。 若从过去生者。 过去已灭云何能生。 若从现在生者。 现在念念不住云何能生。 若从未来生者。 未来未至云何能生。 三世求生毕竟不可得。 当知此心但有名字。 名字之法本自无生。 无生故。 无灭故。 无灭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观也。 又捡此心为有为无。 若心无者。 云何有念。 心若是有者。 应当自有。 何须缘发始有心生。 当知此心非有非无。 即是中道正观也。 复次。 于禅中沈惛睡熟头低无记者。 即须修观。 分别法相。 对治沉病。 若于坐禅中心散动越逸攀缘万境。 即须用止除乱想。 一心念之。 若修止时心安快乐。 即应修止。 又修止时能破睡散。 即应修止。 又修止时豁豁欲想清净。 即应修止。 又修观时心地静乐。 即宜修观。 又修观时道心郁起。 即宜修观。 又修观时能破烦恼恶见。 即宜修观。 观若有益即常修观。 止若有益即常修止。 行者善须斟酌。 巧用止观调心。 令妄念不起。 即是善能用心。 有少道理也。 次明历缘对境。 修止观者历缘有六。 谓行.住.坐.卧.言语.作务也。 对境亦有六。 谓六根对六尘也。 缘与境合有十二事。 初就行中修止观者。 行者欲行之时。 即应思惟。 我今为何事故行。 若为恶事无益等事。 即不应行。 若为善事利益等事。 即应行。 行中修止观者。 即应知因于行故。 则有一切善恶等法。 今推此行及诸法悉是虚妄。 求实叵得。 妄念不起。 是名为止。 复作是念。 由心运身。 故有去来及行中一切法。 令及观此行中之心。 不见相貌来处去处。 无生无灭。 当知行者及一切法毕竟空寂。 是名为观。 于行缘中修止观既然。 余五缘例尔。 次对境修止观者。 见色之时。 即知如幻如化。 不起贪染。 心安寂然。 是名为止。 当及观见色之心从何而生。 为从眼根生。 为从色尘生。 为根尘合生。 为离根尘生。 若见色从眼生者。 未见色时心应已生。 若从色尘生者。 何关我耶。 若从合生者。 捡此根尘为各有心。 为各无心。 若有心能生心者。 合时应有两心。 若各无心能生心者。 无有是处。 若离根尘有心生。 亦无有是处。 当知见色之心本自无生。 但有名字。 名字性空。 毕竟无实。 是名为观。 于眼见色时修止观既然。 余五根对五尘例尔。 次于礼佛中修一心三观者。 观一念礼佛之心。 即空即假即中。 观心即空是礼报佛。 观心即假是礼应佛。 观心即中是礼法佛。 一礼即三礼。 一佛即三佛。 虽三而一。 即一而三。 是名圆礼。 亦名不思议礼佛。 又诵经旋绕历缘对境与心动念皆例如此。 用三观也。 问。 一心三观有何功用。 答。 即空观破四住惑。 即假观破尘沙惑。 即中观破无明惑。 一心三观。 三谛圆破五住。 五住烦恼破即三身显。 四住破即报身显。 尘沙破即应身显。 无明破即法身显。 又三观成故即三德满。 中观成即法身满。 假观成般若满。 空观成即解脱满。 三德满故名秘密藏。 佛及众生悉入其中。 毕竟无所有。 永寂如虚空。 若然者。 云何复言有一切法佛以假名字引导诸众生。 复次泥洹真法实众生从种种门入。 令粗依一理。 略出此法。 示初心行人。 不可执此为是余者为非。 若得此意者。 则千车同辙万流咸会也。 一切诸法体性平等。 众生身内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 一切行人常敛念。 观四大五阴空无所有。 名为道。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