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庄严论经卷第二 内容: 大庄严论经卷第二马鸣菩萨造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四)复次,夫听法者有大利益,增广智慧,能令心意悉皆调顺。 我昔曾闻,师子诸国,尔时有人,得摩尼宝大如人膝,其珠殊妙世所希有,以奉献王。 王得珠已,谛视此珠而说偈言:「往古诸王等,积宝求名称,聚会诸宾客,出宝自矜高。 舍位命终时,捐宝而独往,唯有善恶业,随身不舍离。 譬如蜂作蜜,他得自不获,财宝亦如是,资他无随己。 往昔诸国王,为宝之所诳,储积已待他,无一随己者。 吾今当自为,必使宝随己,唯佛福田中,造作诸功德,随己至后世,善报不朽灭。 临当命终时,一切皆舍离,举宫室亲爱,大臣诸勐将,悲恋送亡者,至塚则还家。 象马宝辇舆,珍玩及库藏,人民诸城郭,园苑快乐处,飘然独舍逝,都无随从者。」王说偈已即诣塔所,以此宝珠置塔枨上,其明显照犹如大星,若日出时照王宫殿,晖曜相映倍于常明。 珠之光明日日常尔,于一日中卒无光色,王怪其尔即遣人看。 既至彼已不见宝珠,但见枨下血流污地,寻逐血迹至迦陀罗林,未到彼林已见偷珠人窜伏树间。 偷珠之人当取珠时,堕枨折髀故有是血,即执此人将诣王边。 王初见时甚怀忿恚,见其伤毁复生悲愍,慈心视之而语之言:「咄哉男子! 汝甚愚痴,偷佛宝珠,将来之世必堕恶趣。」即说偈言:「怪哉甚愚痴,无智造大恶,如人畏杖捶,返受于斩害。 畏于贫穷苦,兴此狂愚意,不安少贫乏,长受无穷厄。」尔时一臣闻是偈已,即白王言:「如王所说,真实不虚。」即说偈言:「塔为人中宝,愚痴輙盗窃,斯人无量劫,不得值三宝。 如昔有一人,信心欢喜故,耳上须曼花,以用奉佛塔,人天百亿劫,极受大快乐。 十力世尊塔,盗宝而自营,以是业缘故,沉没于地狱。」复有一臣怀忿而言:「如此愚人罪咎已彰,何须呵责? 宜加刑戮。」王告臣言:「莫出此语! 彼人已死何须更杀? 如人倒地宜应扶起。」时王即说偈言:「此人已毁行,宜速拔济之,我当赐财宝,令忏悔修福,使其得免离,将来大苦难。 我当与钱财,使彼供养佛,若彼不向佛,罪过终不灭。 如人因地跌,还扶而得起,因佛获过罪,亦因佛而灭。」时王即便大赐钱财,教令佛边作诸功德。 尔时偷者即作是念:「今者大王! 若非佛法中调顺之人,计我愆罪应被斩害。 此王能容,实是大人赦我重罪。 释迦如来甚为奇特,乃能调化邪见国王作如斯事。」说是语已,还到塔所匍匐向寺,合掌归命,而作是言:「大悲世尊世间真济,虽入涅槃犹能以命赈赐于我,世间咸皆号为真济,名称普闻遍诸世界,及于今者济我生命,是故真济名不虚设。」即说偈言:「世间称真济,此名实不虚,我今蒙救拔,知实真济义。 世间皆炽然,多诸郁蒸恼,慈悲清凉月,照除热恼苦。 如来在世时,于旷野鬼所,拔济首长者,是事未为难。 于今涅槃后,遗法济危厄,令我脱苦恼,是乃为甚难。 云何世工匠,奇巧合圣心,图像举右手,示作安慰相,怖者覩之已,尚能除恐惧,况佛在世时,所济甚弘多,今遭大苦厄,形像免济我。」(五)复次,夫少欲者,虽有财物心不爱着,犹得称之名为少欲。 我昔曾闻,有优婆塞,彼优婆塞时有亲友信婆罗门法。 时彼亲友善信婆罗门,弊衣苦行五热炙身、恒食恶食卧粪秽中,即唤优婆塞言:「汝可就此观婆罗门,汝颇曾见清身自苦高行之士少欲知足如此人不?」优婆塞言:「如此高行可诳于汝。」即共亲友问婆罗门:「汝今苦行为何所求?」婆罗门曰:「我今苦行欲求为王。」时优婆塞语亲友言:「此人今者,方求大地库藏珍宝,宰割自恣贪嗜美味,宫人侍御好乐女色,种种音乐而以自娱。 虽作大臣长者有诸财宝不适其意,乃欲希求一切大地人民珍宝,何以称之为少欲耶? 汝但见其身行苦行,便谓少欲,不知此人所求无厌,谓为少欲。」即说偈言:「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 此人于今者,心如大河海,贪求无厌足,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贪渴五欲故,此人实虚伪,诈现少欲相,为贪故自苦,实非少欲者。」说是偈已,优婆塞复作是言:「今者此人具诸贪欲瞋恚愚痴,仙圣所行无有少分。 是故当知,夫少欲者不在钱财多诸宝物。 何以知之? 如频婆娑罗王富有国土象马七珍,犹名少欲。 所以者何? 虽有财宝心不贪着乐于圣道,以是之故,虽复富有七珍盈溢,心无希求名为少欲。 虽无财宝希求无厌,不得名为少欲知足。」即说偈言:「若以无衣食,倮形尼乾等,造作诸勤苦,以为苦行者;饿鬼及畜生,贫穷诸衰恼,斯等处艰难,亦应名苦行。 彼人亦如是,徒为自疲劳,形虽作苦行,而心怀贪着,希求无厌足,不名为少欲。 虽复具众物,心无所染着,修行乐圣道,是乃名少欲。 譬如诸农夫,以穀种田中,贪收多果实,不名为少欲。 身如恶痈疮,将适须众具,意求于道故,是名少欲者。 为治恶痈疮,少受资生具,心不贪后有,是真名少欲。 心意不谄曲,亦不求名利,虽有资生具,名闻具实德,能有如斯事,是乃真少欲。」(六)复次,虽复持戒,为人天乐,是名破戒。 我昔曾闻,有一沙门与婆罗门于空林中夏坐安居,于时沙门数数往返婆罗门所,与其共事不存亲踈正处其中。 所以者何? 若与亲昵恐其生憍慢,若与其踈谓为憎恶。 即说偈言:「以杖置日中,竪卧俱无影,执杖倚亚者,其影则修长。 彼人亦如是,亲踈宜得中,令渐通泰已,然后为说法。 「此婆罗门无有智慧,不别贤愚供事极苦,是以我今不宜亲昵亦不应踈。 何以故? 事愚人苦,不解供事亦名为苦。」种种方便共相习近,渐相体信得与言语。 尔时比丘问婆罗门:「汝今何故举手向日,卧灰土上裸形噉草,昼夜不卧翘足而立,行此苦行为何所求?」婆罗门答曰:「我求国王。」此婆罗门于后少时身遇病患,往问医师疗疾之方。 医师报言:「宜须食肉。」于是婆罗门语比丘言:「汝可为我至檀越家,乞索少肉以疗我疾。」于时比丘作是思惟:「我今化彼正是其时。」作是念已,化为一羊系着其边,婆罗门问比丘言:「汝为索肉,今在何处?」比丘答言:「羊即是肉。」婆罗门大生瞋恚而作是言:「我宁杀羊而食肉耶?」于是比丘说偈答言:「汝今怜一羊,犹尚不欲杀,后若为国王,牛羊与猪豕,鷄犬及野兽,杀害无有量,汝在御座上,厨宰供汝食。 汝若瞋恚时,当言斩彼头,或言截手足,又时教挑目。 汝今怜一羊,方欲多杀害,若实有悲心,宜舍求王意。 如人临刑戮,畏苦多饮酒,华林极敷荣,勐火将欲焚。 又如着金锁,虽好能系缚,王位亦如是,恒有恐惧心。 威力诸侍从,庄严以珍宝,不见后过患,凡夫贪愿求。 既得造诸恶,坠堕三恶道,如蛾贪火色,投中自燋灭。 虽有五欲乐,名称普闻知,恒多怀恐惧,忧苦患极深。 犹如捉毒蛇,逆风持炬火,不舍危害至,亦如临死苦。 王者游出时,顶上戴天冠,众宝自璎珞,上妙庄严服,名马众宝车,乘之出游巡,道从数百千,威势极炽盛。 若有寇敌时,宝铠自严身,胜则多杀害,负则失身命。 妙香以涂身,上服以香熏,所食诸餚饍,百味恣其口。 所须皆随意,无有违逆者,行来若坐卧,举动悉疑畏。 亲友亦不信,虽复为亲友,恒有危惧心,云何名为乐? 如鱼吞钩饵,如蜜涂利刀,亦如网罗摾,鱼兽贪其味。 不见后苦患,贵富亦如是,终受地狱苦,地狱垣牆壁,屋地皆炽然,罪人在其中,火出自烧身,受苦无有量。 汝当自思惟,所为乐既少,众苦患甚多,是故应念苦。 莫求贵自在,舍汝愿求心,唯有求解脱,众苦悉消除。」婆罗门闻是偈已默然不答,合掌向比丘白言:「尊者! 善有辩才开悟我心,设使得彼三十二天王者亦不甘乐。」即说偈言:「善意巧方便,明智能观察,为我除邪愿,示导正真路。 善友当如是,世间所称赞,常应近是友,无有诤恼患。 善导我心意,回邪入正道,示我善恶相,令得于解脱。」(七)复次,依邪道者得众苦患,修正道者增长信心及以名称,有智之人应观邪正。 我昔曾闻,有一人于行路侧作小苦行,若有人时卧棘刺上,若无人时别居余处。 有人见已而语之言:「汝今亦可徐卧刺上,何必纵体伤毁甚多?」此人闻已深生瞋忿,放身纵体投棘刺上,转剧于前。 时有一优婆塞在其傍立,是苦行者见已自摆,转复增剧。 优婆塞即语之言:「汝于前者但以小刺,今复乃用瞋恚之棘而以自刺。 先所刺者伤毁甚浅,贪瞋之刺乃为深利。 卧棘刺者苦止一世,贪瞋刺苦及无量身,以刺刺身此疮易灭,贪瞋刺疮历劫不差,是故宜速除深毒刺。」即说偈言:「汝今应勤拔,心中深毒刺,宜以利智刀,割断贪瞋棘。 贪瞋深着人,世世不可祛,愚小诸邪见,不识正真道。 苦身卧棘刺,以苦欲离苦,人见卧棘刺,无不远逃避。 唯汝于斯苦,抱持不放舍,我见如此事,乃知有邪正。 是故重自归,十力之世尊,大悲拔众苦,开示正道者,涉彼邪径众,导以八正道。 外道邪见等,为苦所欺诳,极为信着苦,流转无穷已。 诸有智慧者,见此倍增信,外道甚愚惑,苦尽得解脱。 出世大仙说,众具悉备足,得修八正道,修道故解脱。 以是故当知,安乐获解脱,非如汝外道,受苦得涅槃。 依心故造作,善恶等诸业,汝当伏心意,何故横苦身? 身为众结使,妄修种种苦,是苦修道者,地狱应是道。 然此地狱中,斩截及粪屎,炽然烧炙等,具受众苦毒。 彼虽受诸苦,不得名苦行,智慧祛三业,垢秽皆消除。 释迦文佛教,教诸一切人,应求天甘露,又宣说止观,亦庄餝智慧,是名真苦行。 何用徒劳身? 造作无益苦,此苦甚长远,深广无崖限。 譬如有恶子,不得其孝养,但作诸罪累,由彼受众苦。」是时彼外道,而作如是言:「诸仙修苦行,亦复得生天。」优婆塞说偈,而答于彼言:「诸仙生天上,非因卧棘刺,由施戒实语,而得生天上,汝虽作苦行,都无有利益。 犹如春农夫,不下于种子,至秋无果实,而可得收穫。 汝等亦如是,不种善根子,但修诸苦行,毕竟无所获。 夫欲修道者,当资于此身,以美味饮食,充足于躯命。 气力既充溢,能修戒定慧,断食甚饥渴,身心俱扰恼。 不令心专定,云何获圣果? 虽复食餚饍,不贪着美味,但为戒实语,施忍及禅定,斯等为种子,能获善果报。 身虽受饥渴,而心望美味,因时尚不甘,况当获美果? 若有残害心,使他生畏怖;若除残害心,能施无畏者,是则名行法。 若复生残害,称之为非法。 美味充足者,终无害他意,以无害心故,无有损于彼,设起大慈心,然得大善果。 汝虽行自饿,饥渴而睡眠,亦复无益事。」外道作是言:「如汝起慈心,不必能利益,而得大果报。 自饿而睡眠,其事亦如是,虽无益于彼,亦得善果报。」优婆塞答言:「慈心除瞋害,以除瞋害故,能获善果报。 汝法作苦行,增长于瞋故,便起身口恶,云何得善果? 慈心则不尔,若起慈心时,能除灭瞋害;以无瞋害故,则起身口善。 无益而苦行,云何同慈善? 譬如师子吼,诸兽无在前;如来无碍辩,其事亦如是,一切诸外道,无敢抗对者。 说法摧外道,默然无詶答。」(八)复次,夫身口业不能自在,要由于意。 我昔曾闻,有比丘尼至赊伽罗国,于彼国中,有婆罗门,五热炙身额上流水,胸腋怀中悉皆流汗,咽喉乾燥脣舌燋然无有涎唾。 四面置火,犹如融金,亦如黄发,红赤炽然,夏日盛热以炙其上,展转反侧无可避处,身体燋烂如饼在鏊。 此婆罗门常着缕褐五热炙身,时人因名号缕褐炙。 时比丘尼见是事已,而语之言:「汝可炙者而不炙之,不可炙者而便炙之。」尔时缕褐闻是语已,极生瞋恚而作是言:「恶剃发者! 何者可炙?」比丘尼言:「汝若欲知可炙处者,汝但炙汝瞋忿之心,若能炙心是名真炙。 如牛驾车,车若不行乃须策牛不须打车,身犹如车,心如彼牛,以是义故汝应炙心,云何暴身? 又复身者如林如牆,虽复烧炙将何所补?」即说偈言:「心如城主,城主瞋恚,乃欲求城,无所增益。 譬如师子,有人或以,弓箭瓦石,而打射之。 而彼师子,逐逐彼人。 譬如痴犬,有人打掷,便逐瓦石,不知寻本。 言师子者,喻智慧人,能求其本,而灭烦恼。 言痴犬者,即是外道,五热炙身,不识心本。」婆罗门言:「何名炙心?」比丘尼言:「四谛之智,如四火聚,修道如日。 夫智慧者,以四谛火,修道净日,以此五法,而炙其心。 而此身者,不得自在,何故苦身? 若欲苦者,当苦于彼,能苦身本。 行来坐卧,非身所为,但为心使;若非身作,过在于心,何故苦身? 心若离身,身如木石。 是以智者,宜责其心,不应苦身。 又汝以此,五热炙身,以为苦行,而得道者;地狱众生,受苦无量,种种楚毒,亦应得道。」婆罗门曰:「为此苦行,发心造作,得名修道;地狱众生,逼迫受苦,是故不应,说言修道。」比丘尼曰:「若自发心,而得福者,小儿把火,亦应得福,然实不得。 以是推之,汝之所作,五热炙身,亦无有福。」婆罗门曰:「婴孩小儿,无有智慧,是以无福。 我有智慧,造作如此,五热炙身,是故有福。」比丘尼言:「若以有智,修于苦行,便有福者;採真珠人,刺身出血,珠乃可得,亦应有福。」婆罗门曰:「以贪心故,虽复出血,不名为福。」比丘尼言:「汝为苦行,贪天上乐,亦应无福。 若以贪求,无果报者,游猎之人,不应得报。 若使鱼猎,不得报者,汝今为此,苦行之事,亦不应得,天上乐报。 汝今何故,身心回转,欲以苦行,得于天乐? 我佛法中,无有如斯,五热炙身,受苦行法,得彼天乐。 欲得天乐,修实语等,诸善功德,虽复贪怖,得生天乐。 譬如服药,或贪或怖,既服之已,药力必行。 若住实语,诸功德者,或贪或怖,必得天乐。」时婆罗门,辞穷理屈,不能加报,默然而住。 时左右人,于佛法中,生清净信,深乐正法。 各相谓言:「善哉佛法,有大智力,甚深难测。 外道之智,极为浅薄。 譬如爆火,若触人身,人无不畏。 佛法爆火,亦复如是,触婆罗门,能令其怖。 我等今者,得闻佛法,善胜之论,咸应归向,佛涅槃处,恭敬礼拜,南无世尊,音声善柔,敷演说法。 女人智浅,饮佛甘露,能大众中,说法无畏。 谁于佛语,而不恭敬? 斯比丘尼,智慧微浅,能用灭结,牟尼尊语。 犹故能令,此婆罗门,不能加报,默然而住。」(九)复次,欲如肉抟众鸟竞逐,有智之人深知财患而不贪着。 我昔曾闻,修婆多国时有比丘,于坏垣壁见有伏藏,有大铜瓮满中金钱,将一贫优婆塞而示之处,即语之言:「可取是宝以为资生。」时优婆塞问比丘言:「何时见此?」比丘答言:「今日始见。」优婆塞言:「我见是宝非适今日,久来见之,然我不用。 尔今善听! 我当说宝所有过患。 若取是宝为王所闻,或至于死,或被讁罚,或复系闭,如斯等苦不可称数。」即说偈言:「我见是宝来,历年甚久远,此宝毒螫害,剧彼黑毒蛇。 是故于此宝,都无有贪心,观之如毒蛇,不生财宝想。 系闭被讁罚,或时至死亡,一切诸灾害,皆由是宝生。 能招种种苦,为害甚可怖,故我于宝所,不生贪近想。 群生迷着宝,谓之为珍玩,宝是危害物,妄生安善想,有如斯过患,何用是宝为? 如是脓污身,趣自支躯命,会当舍败灭,何用珍宝为? 譬如火投薪,无有厌足时,人心亦如是,希求无厌足。 汝若怜愍我,教我少欲法,云何以财宝,而以见示语? 夫少欲知足,能生大利乐;若其多欲者,诸根恒散乱,贪求无厌足,希望增苦恼。 然此多欲人,常生于欲想,贪利无有极,如摩竭鱼口。 而彼少欲人,无贪求苦故,心恒怀悦豫,欢庆同节会。」时优婆塞赞叹少欲知足之法,彼比丘生希有想而赞之言:「善哉善哉! 真是丈夫。 虽无法服心已出家,能顺佛语知少欲法,而此少欲诸佛所赞。」比丘言:「汝之所说总而言之,深见讥呵令我愧踖。 汝今处家,妻子眷属僮僕使人,正应贪求以用自营,能随佛语赞叹少欲。 假使有人以铁为舌,无有能呵少欲知足。 我今虽复剃除须发身服法衣相同沙门,然实不知沙门之法,而方教汝多欲之事,不能称述法王所赞少欲之法,是诸善源,如佛修多罗中亦说少欲为沙门本。 如来昔日乞食讫,若有余食,或时施与诸比丘等,或复置于水中用与诸虫。 尔时有二比丘乞食不足,而有饥色从外来入,佛既见已而语之言:『今有余食,汝能食不?』一比丘言:『如来世尊说于少欲有大功德,我今云何贪于此食而噉之耶?』一比丘言:『如来世尊所有余食难可值遇,梵释天王等皆悉顶戴而恭敬之。 我今若食,当益色力安乐辩才。 如是之食甚难值遇,云何不食?』于时世尊赞不食者:『善哉比丘! 能修佛教行少欲法。』此一比丘虽顺佛语,食佛余食,佛不赞叹。 是故当知,少欲之法,佛所印可教戒之本。」即说偈言:「欲得法利者,应当解少欲,如此少欲法,圣庄严璎珞。 今世除重担,无忧而快乐,乃是大涅槃,宅室之初门。 关制魔军众,要防之隘路,度于魔境界,无上之印封。 持戒如巨海,少欲如海潮,能为众功德,密緻之覆盖,贪求疲劳者,憩驾止息处。 亲近少欲者,如似[(壳-一)/牛]牛乳,酪酥醍醐等,因之而得出,少欲亦如是,出生诸功德。 能展手施者,此手名严胜,受者能缩手,严胜复过彼。 若人言施与,是语价难量,受者言我足,难量复过彼。 若欲得法者,应亲近少欲,十力说少欲,即是圣种法。 少欲无财物,增长戒闻慧,如此少欲法,出家之法食。 虽有渴爱等,终不能扰恼,且置后世乐,现在获安隐。」(一〇)复次,夫知足者虽贫名富,不知足者虽富是贫,若圣智满乃名大富。 我昔曾闻,有优婆塞,有人讥呵云最贫穷,而优婆塞乐佛所赞知足之法即顺法相,而说偈言:「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时优婆塞说偈已语彼人言:「如佛所说知足则富,汝今何故称我贫穷?」复说偈言:「虽有诸珍宝,丰饶资生具,不信三宝者,说彼最贫穷。 虽无诸珍宝,及以资生具,能信三宝者,是名第一富。 我今敬三宝,以信为珍玩,汝以何因缘,说我为贫穷? 帝释毗沙门,虽富众珍宝,如其布施时,不能一切舍。 我心爱知足,于诸财宝物,无有贪着意,一切悉能舍。 富贵者库藏,多有众珍宝,水火及盗贼,悉皆能侵夺。 彼若丧失时,则生大苦恼,良医及妙药,不能治彼苦。 我以信为宝,无能侵夺者,心意坦然乐,无诸忧患苦。」说是偈已复作是言:「是故当知,虽有库藏象马七宝资生之具,不知足者犹名为贫,是以佛说知足最富。」众人闻是语已皆叹善哉,真是正说,有大智慧,名大丈夫。 各相语言:「自今已后虽无财宝但有信心,我等见之称为富者。 苦集钱财皆为乐故,为欲供给室家眷属令无乏故,如斯之乐正为现身。 信心之宝为于累世,于人天中财宝自恣,是故知信为第一财宝。 如此信财于生死中,极受快乐无诸苦恼。 金银珍宝能生灾患,昼夜忧惧畏他劫掠,然有八危,以贪着故累世受苦。 以有信故,能得戒财施财定财慧财,若无信者云何得有如是等财? 是以信财为最第一。 我有是财,故于人前自言大富,我于往昔深积善业,是以今者因信心知足。」而说偈言:「因有信心故,则不造诸恶,一切诸功德,以信为使命。 信亦如河箭,驶流甚迅速,能令于心意,速疾至善法。 谁有多财宝,能胜信巨富? 虽有财富者,失财则贫穷,若其命终时,舍之而独逝。 无随至后世,信财不丧失,恒常自随逐,累劫受快乐。 世人积财宝,能生彼贪欲,信财则不尔,见则生欢喜。 于诸财宝中,信财最为上,显示此义者,牟尼之所说。 是故我非贫,信财最为胜,余者不名财,唯信是实财。 以信布施者,财物得增长,不信施彼者,果报转尠少。」大庄严论经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7:5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