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放光般若经卷第四 内容: 放光般若经卷第四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摩诃般若波罗蜜问摩诃衍品第十九是时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大誓? 世尊! 云何当知菩萨趣大乘? 乘是乘当至何所? 谁当成是乘者?」佛告须菩提言:「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之大乘。 何等为六? 檀、尸、羼、惟逮、禅、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檀波罗蜜?」佛告言:「菩萨摩诃萨布施意应萨云若,内外所有布施已,持是功德尽施众生,与众生共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尸波罗蜜?」佛言:「菩萨持戒发意应萨云若,自持十善,教他人行十善、亦无所倚;是为菩萨不[打-丁+此]戒应无所倚。」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羼波罗蜜?」佛言:「菩萨自具足于忍地,复劝他人令行忍辱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惟逮波罗蜜?」佛言:「菩萨意应萨云若,不废五波罗蜜,亦复立众生于五波罗蜜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惟逮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禅波罗蜜?」佛言:「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自以沤惒拘舍罗入诸禅,不随禅生,亦复教他人使行禅而无所倚;是为菩萨禅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般若波罗蜜?」佛言:「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不入于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亦复教他人令不入于诸法而观诸法之性而无所倚;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又,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内空、外空乃至有无空是也。 何等为内空? 内法是谓眼耳鼻舌身意。 眼本空,不着垢亦不坏。 何以故? 本性尔。 耳耳本空,鼻鼻本空,舌舌本空,身身本空,意意本空,亦不着垢亦不坏。 何以故? 本性尔。 是为内空。 何等为外空? 谓色声香味细滑法。 色本空,亦不着垢亦不坏。 何以故? 色本性尔。 声香味细滑法皆尔。 何以故? 本性空故。 是为外空。 何等为内外空? 内六衰、外六衰,是为内外法。 以外法故内法空,以内法故外法空,亦不着亦不坏。 何以故? 本性尔。 是为内外空。 何等为空空? 诸法之空,持诸法空空于空,是为空空。 何等为大空? 八方上下皆空,是为大空。 何等为最空? 泥洹是不着不坏,是为最空。 何等为有为空? 从不着不坏本至三界空,是为有为空。 何等为无为空? 不生不灭住于不异,从不着不坏皆空。 何以故? 本空故。 是为无为空。 何等为至竟空? 所可不得边际者,是为至竟空。 何等为不可得原空? 诸可来者不知所从来,无有处故,是为无有原空。 何等为无作空? 于诸法无所弃,是为无作空。 何等为性空? 诸法所有性及有为、无为性,非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所不作,是为性空。 何等为诸法空? 诸法者,谓五阴、十二衰、十八性,有为法、无为法,是为诸法。 从不着不坏至诸法之性,是为诸法空。 何等为自相空? 色相所受相,是所持相为想所有相,便有所觉相是为识。 乃至有为、无为相,从有为、无为相至诸法皆悉空,是为自相空。 何等为无所得空? 从无着无坏至无所得法,亦无所得,是为无所得空。 何等为无空? 于中无所见,是为无空。 何等为有空? 诸法无有偶者,于诸合会中皆无有实,是为有空。 何等为有无空? 于诸聚会中亦无有实,是为有无空。 「复次,须菩提! 有以有为空,无以无为空,异以异为空。 何等为有? 有者谓五阴性,性以性为空,是为有空。 何等为无? 以无为空,无所成,无所成为空。 空者亦非知可作、亦非见可作。 何等为余事空? 有佛无佛法性法寂如,及尔真际住如故。 以是异空,是为余事空。 须菩提!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 何等为衍? 百七三昧是,各各有名。 何等三昧名首楞严三昧? 何等为首楞严三昧? 诸三昧门之所趣聚皆来入其中,是故名首楞严。 复有三昧名宝印。 何等为宝印三昧? 诸三昧所有印皆而印之。 复有三昧名师子游戏。 何等为师子游戏? 住是三昧者尽游戏诸三昧中。 复有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诸三昧。 复有月幢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诸三昧。 复有在诸法上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悉从其中出。 复有照顶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明照诸三昧上。 复有法性毕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决了诸法。 复有必造幢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必持坚固幢。 复有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无有敢当者。 复有法所入印三昧,住是三昧者与诸法印相应。 复有安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住诸三昧。 复有放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便能遍照诸三昧。 复有势进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力势教诸三昧。 复有等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等行诸三昧。 复有入辩才教授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辩解诸三昧。 复有过量音声三昧,住是三昧者得入无量名字三昧。 复有照处处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能遍照于诸方面。 复有总持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持诸三昧印。 复有不忘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忘诸三昧。 复有一切法所聚海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一切诸三昧等行。 复有虚空普三昧,住是三昧者能遍足诸三昧。 复有金刚部三昧,住是三昧者持诸三昧部。 复有宝胜三昧,住是三昧者降伏诸垢浊。 复有炽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以光炎遍照诸三昧。 复有无愿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法无所取。 复有审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住处。 复有选择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无意念想。 复有无垢灯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灯明。 复有无限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无有限量。 复有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于诸三昧而有所照。 复有普照明三昧,住是三昧者诸三昧皆在眼前现。 复有净要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等净三昧。 复有无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散诸三昧垢。 复有造乐三昧,住是三昧者受诸三昧乐。 复有电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灯明。 复有无尽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尽以不尽。 复有上威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威德独然。 复有毕尽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尽所可见如不见。 复有不动三昧,住是三昧者令诸三昧不动不觉不戏。 复有不别三昧。 住是三昧者不见离别。 复有日灯三昧,住是三昧者照诸三昧门。 复有月无垢三昧。 住是三昧者能去诸三昧冥。 复有净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分别四无碍慧。 复有作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门作明。 复有造作三昧,住是三昧者为诸三昧作毕竟。 复有诸慧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慧。 复有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者决断诸三昧。 复有住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动不摇不恐不怖亦无意想。 复有现明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悉遍见明。 复有安立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善处。 复有宝积三昧,住是三昧者普见诸三昧宝。 复有法印三昧,住是三昧者印诸三昧从印及不印。 复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法有等脱。 复有弃乐三昧,住是三昧者悉弃诸乐。 复有过法定三昧,住是三昧者灭诸法之冥在诸三昧上。 复有散结三昧,住是三昧者能散用诸三昧。 复有解诸法句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解诸三昧及诸法句。 复有等文字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诸等字。 复有毕字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一字。 复有断因缘三昧,住是三昧者断诸因缘。 复有无态三昧,住是三昧者不得诸法态。 复有无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行。 复有无窟行三昧,住是三昧者未见诸三昧有窠窟之行。 复有毕阴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净诸阴。 复有主行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行。 复有不起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起。 复有度境界三昧,住是三昧者过诸境界。 复有聚诸善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得聚诸法诸三昧。 复有止选三昧,住是三昧者意不堕落。 复有清净华三昧,住是三昧者得诸三昧清净华。 复有主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有七觉意。 复有无限辩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无量之辩。 复有无等等三昧,住是三昧者便得无等等。 复有度诸法三昧,住是三昧者越度三界。 复有决断三昧,住是三昧者能见诸法见诸三昧决断事。 复有散诸狐疑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散诸法三昧。 复有无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处。 复有一行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法有二。 复有众生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众生亦不见所入。 复有一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事。 复有厌该众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有别。 复有散诸生死劳怨三昧,住是三昧者逮得诸厌三昧慧所入处无所觉。 复有众行音所入三昧,住是三昧者众行音声皆悉随从。 复有脱诸音响字三昧,住是三昧者见诸三昧脱于音字。 复有然炬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中威德独明。 复有净相三昧,住是三昧者能净一切三昧相。 复有无准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于准。 复有具足众事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皆得具足。 复有不愿苦乐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苦乐。 复有事不减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尽。 复有持迹三昧,住是三昧者尽看诸三昧。 复有邪正聚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邪正。 复有灭恚诤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恚诤。 复有无恚三昧,住是三昧者不见于诸法于诸三昧有恚无恚。 复有无垢光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亦不见光亦不见垢。 复有主要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无要。 复有明月满无垢炎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满具足如月十五日时。 复有大庄饰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严好。 复有与世间作光明三昧,住是三昧者光明普照十方及诸法。 复有三昧名三昧等,住是三昧者于诸法亦不见有乱亦不见有定。 复有无忿三昧,住是三昧者能使诸三昧而无有忿。 复有无倚无窟无乐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见巢窟。 复有最如三昧,住是三昧者于诸三昧不转于如。 复有三昧名身骸,住是三昧者不见此三昧性。 复有三昧名断口行与空合,住是三昧者不见诸三昧有言。 复有三昧名虚空本脱无色,住是三昧者逮得诸法本空。 须菩提! 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摩诃衍。 摩诃般若波罗蜜陀隣尼品第二十「复次,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 何所为衍? 所谓四意止是。 何等四意止? 菩萨自观身、观他人身,观内外身已,亦无身想亦无所倚。 若行若寂,常念世间从痴有[病-丙+((句-口+夕)/心)]。 观内痛意行法、观外痛意行法,观内外痛意行法,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病-丙+((句-口+夕)/心)]。 须菩提! 云何菩萨观内身行? 菩萨自知,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卧知卧,随身所行皆能自知。 是为菩萨自观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间苦恼。 又,须菩提! 菩萨出入进止安详瞻不忘,坐卧左右亦常安详,服三法衣不失威仪。 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自观内外身行如是而无所倚。 菩萨常观息出入,息长亦知、息短亦知。 譬如陶轮调其缓急。 菩萨息知,意与息俱,俱出俱入。 是为菩萨观内身行,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苦受患。 「复次,须菩提! 用是行般若波罗蜜,常当观身,分别四分:地、水、火、风。 譬如屠牛分为四分。 菩萨观身分别四事,本末从来亦复如是。 是为菩萨观内外身亦无所倚。 「复次,须菩提! 菩萨观身,从头至足但有不净,发毛爪齿筋骨五藏三十六物有何可贪? 譬如田家器盛五穀,有目之士若开发器,悉见种稷分别识知。 菩萨观身,身中所有亦复如是。 是为菩萨自观内身,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爱痛苦亦无所倚。 「复次,须菩提! 菩萨观人,初死之日至于五日,膖胀烂臭体坏汁流互相浇灒无有净处,或为飞鸟走兽所食,或噉其半恶露不净,或有死人筋缠骸骨血浇,或有死人血肉已尽筋骨相縺,中有骸骨已解离者节节异处,或见久死骸骨青白色者,或腐坏者,或与地土共同色者。 菩萨都作是观,作是观已,还自计校:『我身分未脱未离此法,俱亦当尔。』是为菩萨观内身法、观他人身无所贪猗,若行若寂,常念世间痴苦灾患。 自观觉意法亦观他人觉意法,分别思念断痴惑意。 须菩提!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渐御四意断是。 何谓为四? 恶意法未生,乐御习精进摄意使不生。 已起恶意法,亦复乐御精进摄意习使断。 未生善事法,持乐意精进习使得生。 已生善法念欲处,具足广显欲使不忘,亦复乐习精进摄意御使得成。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谓四神足是。 何谓为四? 已得乐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精进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持意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以智之定除诸所作行总摄神足。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谓五根是。 何谓五根? 信根、精进根、志根、定根、智慧根。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谓五力是。 何谓为五? 信力、精进力、志力、定力、智慧力。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谓七觉意是。 何谓为七? 以志觉意、以法觉意、以精进觉意、以悦喜觉意、以信觉意、以定觉意、以适无以着觉意。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谓贤圣八品道是。 何谓为八? 正见、正念、正言、正行、正业、正习、正志、正定。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亦复无所倚。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谓三三昧是。 何谓为三? 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有摩诃衍,谓诸慧事是。 苦慧、习慧、尽慧、道慧、消慧、无所起慧、法慧、明慧、各各知他人所念慧、真慧。 何等为苦慧? 不生苦是为苦慧。 何等为习慧? 习灭已断是为习慧。 何等为尽慧? 灭诸苦事是为尽慧。 何等为道慧? 贤圣八品道是为道慧。 何等为消慧? 贪淫瞋恚愚痴尽是为消慧。 何等为不起慧? 不受生死处是为不起慧。 何等为法慧? 晓断五阴是为法慧。 何等为明慧? 眼耳鼻舌身意无常,色声香味细滑法亦复无常,是为明慧。 何等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 一切众生心中所念、所起,种种悉知,是为各各知他人所念慧。 何等为真慧? 所谓如来萨云若智是为真慧,亦无所倚。 须菩提!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有摩诃衍,所谓三根是。 何等为三根? 谓学士从白衣至须陀洹五根,是未曾知当知。 从斯陀含至阿那含亦有五根,应知当知。 从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至佛亦有五根,谓已知无所复学。 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谓三三昧也。 何等为三? 第一有觉有观,第二无觉有观,第三无觉无观。 何等为有觉有观? 谓第一禅是为有觉有观。 何等为无觉有观? 谓第一禅未至二禅在其中间,是为无觉有观。 何等为无觉无观? 从第二禅至无思想无思想慧禅,是为无觉无观。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谓十念是。 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灭念、安般念、身苦念、死亡念,是亦无所倚,是为摩诃衍。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谓四禅、四等、四无形禅、八惟无禅、九次第禅、佛十种力、四无所畏。 十种力者,谓佛现身相好神足变化,感动众邪回使入正;一力也。 口之所说在众智上,能变疑结开令解脱;二力也。 意入空定清明六达,邪神娆乱道志不摇;三力也。 默然断想神足无为,感动三千大千日月人无惊悚;四力也。 道意聪叡演法布化,流盈十方各得其所;五力也。 逆知众意晓人行趣,若缚若脱悉能解散;六力也。 三世所作殃福本际报受之未,大慧悉知无有罣碍;七力也。 一切人民众行根源,种种各异受身不同,悉觉本际因缘起处;八力也。 慧眼以净所察无限,见诸生死往来所堕;九力也。 大慧已足方便已备,生死已断着行已尽,所作已讫不复还受,自然无师称一切智;是谓十力也。 四无所畏者,佛为正觉,或有沙门、婆罗门,或魔或天或梵,若复有余众,无有能来难诘我者,佛亦不见有起是意者,以是证故,佛行安隐逮无所畏;一无畏也。 逮精进行得知最处,在众人中得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梵魔,一切余法所不能转,独佛能转;二无畏也。 佛漏已尽,若有沙门、婆罗门,或天魔梵,无有敢言佛漏未尽者;三无畏也。 如佛所说言真,无讳善恶之报,不失所行,一切余众诸天魔梵,不见能敢违佛言者。 如佛所说贤圣八道,行是得道,得度众苦。 一切余众诸天魔梵,亦无有能戾此教者,佛亦不见有此处者;四无所畏也。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亦无所倚。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谓四无碍慧是。 何等为四? 知诸法事其慧无碍;解诸句义其慧无碍;分别辩才其慧无碍;所说了了其慧无碍。 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谓佛十八法。 何等为十八法? 一者谓佛从得佛以来,初无误时;二者从得佛以来,言无麤无漏失;三者无忘志;四者无有种种想;五者意无有不定时;六者初无他观;七者自在无有减;八者精进无有减;九者志念无减;十者智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见解脱慧无减;十三者一切身所行智慧最在前;十四者口所言事智慧最在前;十五者意所行事智慧最在前;十六者见过去事其慧无碍;十七者见当来事其慧无碍;十八者见现在事其慧无碍。 是为摩诃衍亦无所倚。 须菩提! 复有摩诃衍,所谓陀隣尼目佉是。 何等为陀隣尼目佉? 与字等、与言等,字所入门。 何等为字门? 一者阿,阿者谓诸法来入不见有起者。 二者罗,罗者垢貌于诸法无有尘。 三者波,波者于诸法泥洹最第一教度。 四者遮,遮者于诸法不见有生死。 五者那,那者于诸法字已讫字本性亦不得亦不失。 六者罗,罗者得度世爱枝各因缘已灭。 七者陀,陀者诸法如无断绝时。 八者波,波者诸法已离狱。 九者茶,茶者诸法垢已尽。 十者沙,沙者诸法无有罣碍。 十一者和,和者诸法言行已断。 十二者多,多者诸法如不。 动十三者夜,夜者诸法谛无所生。 十四者吒,吒者诸法强垢不可见。 十五者加,加者诸法造作者亦不可得见。 十六者娑,娑者诸法不可得时不可转。 十七者摩,摩者诸法吾我不可得见。 十八者伽,伽者受持诸法者不可得见。 十九者他,他者诸法处不可得。 二十者阇,阇者诸法生者亦不可得。 二十一者湿波,湿波者诸法善不可得。 二十二者大,大者诸法性不可得。 二十三者赦,赦者诸法寂不可得。 二十四者佉,佉者诸法虚空不可得。 二十五者叉,叉者诸法消灭不可得。 二十六者侈,侈者诸法各在其所处不可动摇。 二十七者若,若者诸法慧不可得。 二十八者伊陀,伊陀者诸法义不可得。 二十九者繁,繁者诸法无有闲时。 三十者车,车者诸法无可弃者。 三十一者魔,魔者诸法无有丘墓。 三十二者叵,叵者诸法不可分别。 三十三者蹉,蹉者诸法死亡不可得。 三十四者峨,峨者诸法无有朋党。 三十五者咃,咃者诸法各有异无不有处。 三十六者那,那者诸法无来无去,亦不住亦不坐亦不卧亦不别。 三十七者破,破者诸法皆于三界不安。 三十八者歌,歌者诸法性不可得。 三十九者嵯,嵯者诸法不可得常。 四十者嗟,嗟者诸法分舍不可得。 四十一者吒,吒者诸法无有度者。 四十二者嗏,嗏者诸法边际尽竟处亦不生亦不死。 诸字数无有过嗏上者。 何以故? 是字无有数,亦不念言:『是字有失。』亦不可见亦无所说,亦无所书亦不现。 须菩提! 当知一切法譬如虚空,是字教所入皆是陀隣尼所入门。 若有菩萨摩诃萨晓了是字事者,不住于言数便晓知言数之慧。 若有菩萨摩诃萨闻是四十二字所入句印者,持讽诵者,若复为他人解说其义,不以望见持讽诵者,当得二十功德。 何等为二十? 一者得强识念力。 二者得惭愧羞耻力。 三者得坚固行力。 四者得觉知力。 五者得辩才工谈语力。 六者得陀隣尼不难力。 七者所语不说不急之事。 八者终不狐疑于经。 九者闻善不喜闻恶不忧。 十者亦不自贡高亦不自卑。 十一者进止安详不失威仪。 十二者晓了五阴、六衰。 十三者善于四谛、十二缘起事。 十四者善知识因缘事。 十五者善于法慧能满具诸根。 十六者知他人所念吉凶报应。 十七者善于天耳彻听、自识宿命。 十八者善知众生所生。 十九者能消诸漏。 二十者善于往来处处教授。 须菩提! 是为陀隣尼门。 是为字门,是为来入门,是为菩萨摩诃萨,是为摩诃衍。」◎◎摩诃般若波罗蜜治地品第二十一佛告须菩提:「如汝所问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者,菩萨行六波罗蜜,过从一地至一地。 云何菩萨过从一地至一地? 以诸法无所过,法无来者亦无去者,亦无有过亦无不过。 诸法亦无有坏,亦不贡高亦不念,但治住地事亦不见地。 何等菩萨为治地事? 始从第一地住,当行十事。 何等为十? 一者先当净于三垢,亦无所倚。 二者所作施与不自为身,所念无倚,为一切众生净于四等心,亦不有众生。 三者为布施不有所与、不有受者。 四者当与善知识从事亦不贡高。 五者欲得为法不有一切法。 六者欲为出家不有爱欲。 七者欲为佛身不有相好。 八者欲为分流法教终不坏法。 九者常欲灭于虏怙自用不有法财。 十者欲为谛说不有言教故。 须菩提! 是治地菩萨当为是十事。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二地中,常当念八法,亦当成之。 何等为八? 一者当净其戒。 二者常念报恩。 三者住于忍辱。 四者得欢喜意。 五者不舍一切。 六者大慈为始。 七者恭于师尊敬事笃信。 八者于诸波罗蜜如奉世尊常欲崇习。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二地中当具足是八法。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三地中当住于五法。 何等为五? 一者多学问无厌足。 二者不入字法,分布法施亦不贡高。 三者净佛国土。 四者施于善本而不贡高。 五者住于羞耻惭愧之地。 须菩提! 是为菩萨于三地中住于五法。 须菩提! 菩萨于四地中当不舍奉行十事法。 一者不舍宴坐。 二者少欲。 三者知足。 四者不舍沙门十二法行。 五者不舍于戒。 六者见欲污秽。 七者于起意如泥洹。 八者不惜身所有。 九者无有懈慢。 十者不慕所有。 须菩提! 是为菩萨于四地中当奉行十事而不舍离。 须菩提! 菩萨于五地中当离八法。 何等为八? 一者当远离家业。 二者当远离比丘尼。 三者善于功德远离嫉妬。 四者远离世会。 五者远离忿诤。 六者远离斗讼。 七者远离高住。 八者远离蔑人。 须菩提! 是为菩萨住五地中远离八事。 须菩提! 菩萨于六住地当具足六法。 何等为六? 所谓六波罗蜜。 复有六事所不应为。 何等为六? 一者不为声闻意。 二者不为辟支佛意。 三者不为小意。 四者见有所索者,远离有厌足意。 五者所有好物施与之后,远离悔意。 六者远离吾我想。 须菩提! 是为菩萨于六住中当具足六事、远离六事。 须菩提! 菩萨于七住地有二十事所不当为。 何等二十? 有吾我、有众生、有寿有命想,有断、有常、有念想,有种想,入阴、入性、入衰,欲生三界,不入依佛见、不入依法见、不入依僧见,不入依戒、不入空、不入无相、不入无愿、不入道。 是为二十事所不当为。 当复具足二十事。 何等为二十? 觉空无相,证不愿慧,净身口意,慈哀一切众生亦不念有众生,等视诸法。 虽尔无所入,欲为导御亦不贡高,无所生忍,一道教化,断诸分别,转于想,转于见,转于灭垢见,慧地自调意,慧无所碍,不染于欲事。 须菩提! 是为菩萨摩诃萨于七住行地当具足是二十法。 「复次,须菩提! 菩萨当复于八住地具足四法。 何等为四? 以神通为游观,入于众生之意。 到诸佛国观其奇特。 当自庄严其佛国土。 往见礼敬供养诸佛,如其实观佛身。 当具足是四法。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八住地当复具足四法。 何等四法? 以智具足诸根净佛国土,常坐如幻三昧,知其众生本所作功德,所应得者各随其所而成就之。 须菩提! 菩萨于八住地具足四法。 「复次,须菩! 提菩萨摩诃萨于九住地当具足十二法。 何等为十二? 持无限处广大之愿,随所应各授其证。 天、龙、阅叉、犍陀罗悉皆具足。 知其音声,以辩才教授所因。 胞胎成就。 居家成就。 父母成就。 种姓成就。 宗亲成就。 得生成就。 出家成就。 庄严佛树成就。 诸善功德成就。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九住地当成就十二法。 须菩提! 十住菩萨摩诃萨当名之为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何等为菩萨净其所有?」佛言:「所作众善应萨云若意,是为菩萨净其所有。」「何等为菩萨等于众生?」佛言:「净于四等心等于众生。」「何等为菩萨施于所有?」佛言:「施与众生而不分别。」「何等为菩萨当与善知识从事?」佛言:「教人入萨云若,勤修劝助,当与是人共从事,恭敬师受;是为菩萨善知识。」「何等为欲得为法?」佛言:「所行法但求萨云若法,不堕罗汉、辟支佛地是。」「何等为菩萨常欲出家为道?」佛言:「在所生处常欲作沙门,无能中道为作碍者,初不忘失出家之事。」「何等为意愿佛身相?」佛言:「若见佛形像,意常在佛,至得萨云若未曾有离时。」「何等为分流法化?」佛言:「若佛在世、若般泥洹后,菩萨持十二部经教授,上教亦真、中教亦真、竟教亦真,本末义解具足清净。」「何等为菩萨不虏怙自用?」佛言:「从灭恚怒以来,初不复堕下贱之处。」「何等为菩萨所说如谛?」佛言:「如口所说言行相应。 是为菩萨十法事行。」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净戒?」佛言:「不念罗汉、辟支佛意及余恶戒诽谤道者,是为净戒。」「云何菩萨报恩念恩?」佛言:「行菩萨道者小恩尚不忘,何况于大者? 是为念恩。」「云何菩萨立忍辱力?」佛言:「于诸众生无侵无恚,是为忍力。」「云何菩萨得欢喜乐?」佛言:「教授众生以是为乐。」「云何菩萨不舍众生?」佛言:「欲救一切故。」「云何菩萨而有大悲?」佛言:「菩萨心念:『我当为一一众生故,在地狱中恒边沙劫代受勤苦,一一众生皆得佛道令般泥洹。』以是劝乐是为大悲。」「云何菩萨顺尊师父于信恭敬?」佛言:「事于事父如世尊想。」「云何菩萨欲习诸波罗蜜?」佛言:「远离余事但求诸波罗蜜。」「何谓菩萨多学无厌?」佛言:「诸十方佛世尊所说尽当受持,是为无厌。」「何谓菩萨持无所希望法施分布?」佛言:「持所法施不希望道,何况其余?」「何谓菩萨净佛国土?」佛言:「为诸善本种种功德,持是功德净佛国土。」「何谓菩萨生死无量阿僧祇劫不以为限?」佛言:「以诸功德备具,持是育养众生净佛国土,至具足萨云若,不厌不懈。」「何谓菩萨立于惭愧?」佛言:「耻于罗汉、辟支佛意。」「何等为菩萨不舍宴坐?」佛言:「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是为菩萨不舍宴坐。」「何谓菩萨少于所欲?」佛言:「菩萨道尚不欲,何况余欲?」「何谓菩萨而自知足?」佛言:「得萨云若是为知足。」「何谓菩萨不舍沙门头陀德行?」佛言:「入深法忍者是。」「何谓菩萨不舍于戒?」佛言:「菩萨不复用戒,是为不舍于戒。」「何谓菩萨污秽色欲?」佛言:「于淫妬无所生。」「何谓菩萨意与泥洹等?」佛言:「菩萨不有一切诸法。」「何谓菩萨弃舍所有?」佛言:「不受内外所有,是为弃舍。」「何谓菩萨不厌不懈?」佛言:「不生二识之处,是为不厌。」「何谓菩萨于诸所有无所恋慕?」佛言:「于诸物无念故。」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菩萨远离居业?」佛言:「游诸佛国、转所生处,常下须发被着袈裟,是为远离家业。」「何谓菩萨远离比丘尼众?」佛言:「弹指之顷不与共止,弹指之顷不得生意,是为菩萨离比丘尼。」「何谓菩萨离于妬嫉?」佛言:「菩萨当作是念:『我当安隐众生,不宜生嫉。』」「何谓菩萨离于聚会?」佛言:「菩萨所住聚会,若有罗汉、辟支佛意者,常远离之。」「何谓菩萨远离瞋恚?」佛言:「不令恚害斗诤得其便。」「云何菩萨远离自举?」佛言:「内法不可得见故。」「云何菩萨远离訾蔑他人?」佛言:「亦不见外法故。」「何谓菩萨远离十恶?」佛言:「此十恶事,常欲坏于贤圣之道,何况佛道而不远离? 是故当远离十恶。」「何谓菩萨远离[怡-台+龙]戾?」佛言:「不见有法可贡高者,是为离于[怡-台+龙]戾。」「何谓菩萨远离自用?」佛言:「尚不见有形,当于何所而行自用?」「何等为菩萨远离颠倒?」佛言:「以形不可得见故。」「云何菩萨离淫怒痴?」佛言:「不复见淫怒痴形故。」「云何菩萨在于六住,具足六波罗蜜?」佛言:「住于六波罗蜜、诸佛世尊及声闻、辟支佛所可度彼岸,是为菩萨具足六波罗蜜。」「云何菩萨不为声闻意?」佛言:「以声闻事非平等道故。 不为小意。 何以故? 亦非平等道故。 云何不厌? 厌者亦非平等道故。 弃舍不悔,悔者非平等道。 初发意者便当施与,亦不当惜。 云何菩萨不当作吾我想? 从本际以来不可见故;乃至众生有寿命想,从本以来亦不可见故。 云何菩萨不断所生见? 以诸法无有断截,从有本以来无所生故。 云何菩萨不为常见? 见法所不生者亦无有常故。 云何菩萨不作念想? 以无有垢故。 云何菩萨不作种相? 以诸见不可得见故。 云何菩萨不入名色? 不见有形故。 云何菩萨不入五阴,亦不入性,亦不入衰,其实不可得见故。 云何菩萨不入三界? 以三界亦无真故。 云何菩萨不作住处,亦不与虚空作期,无所依怙。 何以故? 无有形像故。 云何菩萨不入佛见? 不从所依得见佛故。 云何菩萨不与空诤? 一切法空,空不与空诤故。 云何菩萨具足于空? 其欲具足相者,是为具足空。 云何菩萨得无相证? 不念于诸相故。 云何菩萨得无愿智? 不着三界故。 云何菩萨净于三事? 具足十善故。 云何菩萨以慧具足哀念众生? 以大悲利之故。 云何菩萨无众生? 念欲净佛国故。 云何菩萨等观诸法? 以不高下诸法故。 云何菩萨得于道觉? 随诸法所觉而度脱之故。 云何菩萨得无所生忍? 得诸法所有无生无灭,无所忍故。 云何菩萨得无所生慧? 知名色无所起故。 云何菩萨得一道之教? 无有二教故。 云何菩萨灭诸分别? 于诸法无所分部故。 云何菩萨不修转见? 以不转求罗汉、辟支佛意故。 云何菩萨转于垢浊? 灭诸所习漏故。 云何菩萨得灭诸垢而得清净? 所谓萨云若慧是。 云何菩萨而自调意? 不厌三界故。 云何菩萨而得灭意? 制六根故。 云何菩萨慧无有碍? 谓得佛眼故。 云何菩萨知情欲不坚固? 观六衰故。 云何菩萨能入众生意? 持一意悉知众生所念故。 云何菩萨游于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初无有佛国想故。 云何菩萨得佛国观? 于是国住,遍见诸佛国亦无佛国想故。 云何菩萨随其所见,诸佛国土自成其国,住于遮迦越罗地? 游诸三千大千国土故。 云何菩萨奉见诸佛? 以见法故,是为见佛。 云何菩萨真见佛身? 逮法性故,是为真见。 云何菩萨以智具足力? 已住世尊十力之地,便能具足众生力故。 云何菩萨能净佛国? 能净众生故。 云何菩萨如幻三昧? 所作随所应,无有动转故。 云何菩萨常住三昧? 已得报应故。 云何菩萨入诸功德? 随其道法而度脱之故。 云何菩萨不复思议? 能自成立教授一切故。 云何菩萨所愿谐偶? 具足行六波罗蜜是故谐偶。 云何菩萨知诸天、龙、鬼神所知所言? 以辩才慧无所不了故。 云何菩萨得胞胎成就? 在所生常化生故。 云何菩萨居家成就? 生于豪贵家故。 云何菩萨父母成就? 得生刹利、婆罗门家故。 云何菩萨种姓成就? 得继过去诸菩萨种故。 云何菩萨宗亲成就? 以众菩萨为眷属故。 云何菩萨得生成就? 生时光明普遍无量国土,震动无量国土故。 云何菩萨出家成就? 菩萨出家时,安诸无央数百千众生,满具足是三乘之愿故。 云何菩萨庄严佛树? 以黄金为树,七宝为枝叶,其枝叶光明悉遍照十方无央数刹土,是为佛树成就。 云何菩萨诸善功德成就? 菩萨摩诃萨净佛土净众生,是为成就净诸功德也。 云何十住菩萨名为如来? 用具足六波罗蜜,诸习绪尽,得佛十八法,具足萨云若慧。 须菩提! 是故菩萨摩诃萨已得十住名为如来。」「云何菩萨已住十地?」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沤惒拘舍罗行六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品,行十八法,过灭净地、种性地、八地、见地、薄地、灭淫怒痴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过是九地,便住佛地。 须菩提! 是为菩萨摩诃萨十住之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三拔致。」摩诃般若波罗蜜问出衍品第二十二佛告须菩提:「汝所问:『菩萨摩诃萨从何所出衍中? 当住何所?』者,今当说之。」佛言:「当出三界,随萨云若住,而无所倚。 何以故? 摩诃衍与萨云若是法共等,亦不别、亦不同,亦无形、亦非见,亦非碍一相,一相者谓无相。 何以故? 须菩提! 无相之法,亦不出亦非不出。 须菩提! 若无相法出者,法性亦当复出生。 假令无相法出生者,如亦当复出生。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真际。 若欲出生无相法者,为复欲出生不可思议性。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复欲出生安隐之性。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灭尽。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灭尽之体。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色空、痛想行识空。 何以故? 色空者,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痛想行识空亦尔。 何以故? 须菩提! 色色自空,痛想行识识自空。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眼空、为欲出意空。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六衰及十二因缘空。 何以故? 六衰空者,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梦、幻、炎、响、光、影。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如来之所作化。 何以故? 梦、幻、炎、响、光、影及如来所化,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 何以故? 梦以梦事空,炎事、幻事、响光事、影事,乃至如来所化,事皆自空。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檀波罗蜜。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 六波罗蜜事,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 何以故? 六波罗蜜六波罗蜜空故。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内外空。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有空、无空。 何以故? 须菩提! 内外空事至有无空事自空,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 何以故? 内外空空乃至有无空空。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行。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十八法。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罗汉、辟支佛,上至如来等正觉也。 何以故? 罗汉、辟支佛事上至佛,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云若。 何以故? 罗汉罗汉事空,辟支佛辟支佛事空,佛佛事空。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佛果。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萨云若。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名相。 欲出生行者,为欲出生设法教数。 何以故? 须菩提! 名空及设教法行空空。 何以故? 名空空故。 欲出生无相法者,为欲出生无所生、无所灭、无所着、无所断、无所有。 以是故,须菩提! 摩诃衍从三界出,住萨云若不动处。 须菩提! 汝所问:『衍住何所?』佛言衍无所住。 何以故? 如诸法亦无所住,衍所住如无所住。 譬如法性亦不住亦不不住,衍者、不住亦不不住,无所生、亦不住亦不不住。 不生不灭、不着不断,无所有,亦不住亦不不住。 衍亦如是。 何以故? 法性事亦不住亦不不住,法性事自空故。 乃至无所有,无所有亦自空。 须菩提! 衍无所住。 何以故? 诸法无所住而住而不动。 如须菩提所问:『谁当出衍者?』无有从衍中出者。 何以故? 须菩提! 所可出者及衍、甫当出者,亦无所有,是亦不可见。 诸法亦不可见,当从何法出? 何以故? 吾我不可见故。 乃至寿命、知见之事,从本至竟净,从我人至知见及法性不可,见如亦不可见,真际亦不可见至竟净。 不可思议、性、阴、衰不可见,六波罗蜜亦不可见至竟净。 内外空至有无空,亦不可见至竟净。 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可见至竟净。 从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上至佛,亦不可见至竟净。 从须陀洹道至罗汉、辟支佛道,上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可见至竟净,不生不灭、不着不断,无所有,不可见至竟净。 过去当来今现在,亦无所有至竟净。 去住从此至彼,亦无所有至竟净。 增减亦不可见至竟净。 何谁不生而不可见? 法性不生不可见。 何以故。 法性亦不可见亦不不可见,如不可见无所见,空、真际至般若波罗蜜,无所有不可见。 内外空至有无空,无所见亦不可见。 三十七品及十八法,无所有不可见。 从须陀洹至佛,无所有不可见。 从须陀洹道至佛道、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无所有不可见,无所生不可见。 至无所有,从无所有,无所有不可见。 何以故? 须菩提! 无所有不可见。 初住地亦不可见。 至十住地,无所有不可见。 无所有不可见至竟常净。 何等为初住地灭净地、种性地、第八地、见地、薄地、除垢地、所作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于内外空亦不见。 初地不可见,至内外空有无空无所有。 第二住地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乃至第十,从内外空有无空,至第十住亦不可见。 何以故? 须菩提! 从一住至十住,亦无所有亦不可见,至竟净。 内外空至有无空,众生净,无所有至竟净。 内外空至有无空,佛国净,无所有至竟净。 内外空有无空,五眼无所有,至竟净。 须菩提! 如是,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倚事,令诸法以摩诃衍出萨云若。」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7:4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