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放光般若经卷第六 内容: 放光般若经卷第六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摩诃般若波罗蜜无住品第二十八尔时三千大千刹土诸四天王与无央数亿百千诸天子皆来共会;诸释提桓因与诸无数亿百千诸天皆共来会;须炎天子上至首陀会天,其中诸天各各与无数若干亿百千天子皆来共会。 从四天王至首陀会天,诸天功德光明巍巍;虽尔,不如世尊最下光明,百千万倍巨亿万倍。 诸天光明及阎浮檀宝之光明悉不现也。 诸天在佛边,其形体光明如烧炷,是故诸天光明即不复现。 释提桓因白尊者须菩提:「今是三千大千刹土诸四天王、诸首陀会天,欲听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教菩萨云何住般若波罗蜜。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报释提桓因言:「拘翼! 今当承佛威神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当为菩萨如所应住说。 是诸天子未发意者,今当应发菩萨心。 已住于道捡者,力不堪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 何以故? 为生死界作障隔故。 假令是辈能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我亦代其欢喜;从上转尊,我终不中道断其功德。 拘翼! 何等为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当持应萨云若意,当念色无常、苦、空、非身,老病忧患恼结裁聚、转变坏败恐畏斗讼、不可恃怙。 菩萨当念是亦无所倚。 痛想行识,六情、六性,皆当念是苦。 净亦无所倚。 当念五阴净、当念六情、六性净寂。 以萨云若意,当知从痴有爱习,十二因缘亦无所倚;当复念灭痴爱十二因缘得灭,众苦亦无所倚。 「复次,拘翼! 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当念三十七品亦无所倚,亦当念乃至佛十八法亦无所倚。 「复次,拘翼! 菩萨摩诃萨以萨云若意,行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亦无所倚。 如是,拘翼!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观,使法法相续、法法相得,皆使具足。 菩萨于念亦无吾我,若作异念不应道念。 拘翼! 以不等念意,于道亦不可见亦不可得;道无意,念意亦不可得亦不可见。 拘翼!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于诸法无所得。」释提桓因言:「耆年须菩提! 云何念意不与道意同? 云何道意不与念意同? 云何道意、念意俱不可得不可得见?」须菩提言:「拘翼! 所念意不成意,道意亦非意、亦不成意、不持非意。 念非意,意则是非意,非意亦是意;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于是佛叹须菩提言:「善哉,善哉! 如汝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教劝助之意。」须菩提白佛言:「唯,世尊! 我当报恩,不得不报恩。 我当报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恩,及弟子劝助安立诸菩萨等。 世尊尔时亦学六波罗蜜得阿惟三佛。 世尊! 我等亦当复劝助安立诸菩萨学六波罗蜜,亦当使成得阿惟三佛。」须菩提言:「拘翼! 听我说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如,住亦不住。 五阴五阴空,菩萨菩萨空,五阴空、菩萨空一空,无有二。 拘翼! 菩萨当作如是住般若波罗蜜。 拘翼! 六情六情空,菩萨菩萨空,六情空、菩萨空等无有异。 六性六性空,菩萨菩萨空,六性空、菩萨空等无有异。 菩萨摩诃萨当作如是,于般若波罗蜜当作是住。 「复次,拘翼! 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空,灭十二因缘灭十二因缘空,菩萨菩萨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灭、空菩萨空,一空无有二。 拘翼! 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当作是住。 六波罗蜜六波罗蜜空,内外空及有无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诸三昧门陀隣尼门、声闻乘、辟支佛乘亦尔。 菩萨、如来、萨云若亦尔。 菩萨空、萨云若空,一空无二;菩萨于般若波罗蜜当作是住。」释提桓因言:「云何,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不于般若波罗蜜中住?」须菩提言:「拘翼! 菩萨不住五阴有所倚,亦不住六情有所倚。 不住于六情有所倚,从三十七品至萨云若皆不住有所倚。 从须陀洹至阿罗汉、辟支佛上至佛皆不住有所倚。 从五阴至萨云若,是为不住亦无所倚。 从须陀洹至佛,亦不住有所倚。 五阴无常不当于中住,五阴有常不当于中住,五阴苦乐不当于中住,净不净不当于中住,我非我不当于中住,空不空不当于中住,灭不灭不当于中住,寂不寂不当于中住有所倚。 须陀洹不具足故不当于中住,至佛不具足故不当于中住;须陀洹成就德能福一切不当于中住,上至佛成就德能福一切不当于中住。 「复次,拘翼。 菩萨初地不当于中住,至第十地不当于中住,有所倚也。 从初地言我当具足檀波罗蜜,不当于中住;于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当于中住有所倚。 我当具足成就三十七品,不当于中住有所倚。 菩萨道不当于中住。 我从菩萨道至阿惟越致地住,不当于中住。 菩萨具足五通,不当于中住有所倚住。 菩萨神通已,言我当游无量阿僧祇佛国,见诸佛如来听受法教已,转复教授一切众生,亦不当于中住有所倚。 言我亦当变化作如诸佛如来世界所有,亦不当于中住有所倚也。 般若波罗蜜不当于中住有所倚也。 我当教授众生至道,亦不当于中住。 我当供养无央数阿僧祇诸佛,时诸幢幡香华缯盖无央数亿百千张叠,不当于中住。 我当成就无央数阿僧祇众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耶三佛,亦不当于中住。 我当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亦不当于中住。 我皆当起诸三昧,亦不当于中住。 亦不当愿言,我得是三昧时,当于中游戏,亦不当于中住。 具足陀隣尼门,不当于中住。 我当具足四无碍慧、四无所畏、佛十种力、佛十八法亦,不当于中住。 我当具足四等心、大慈大悲,亦不当于中住。 我当具足三十二大士之相、八十种好,不当于中住有所倚也。 住八辈事成就信要法要,不当于中住。 须陀洹至第七,不当于中住。 斯陀含一种,不当于中住。 道等,不当于中住。 命终垢尽,不当于中住。 须陀洹中道般泥洹,不当于中住。 斯陀含未断诸苦本,不当于中住。 得阿那含道意,不当于中住。 于阿那含中中道般泥洹,不当于中住。 得阿罗汉证、成阿罗汉,从是间于无余泥洹而般泥洹,不当于中住。 辟支佛,不当于中住。 过罗汉、辟支佛至菩萨地,不当于中住。 道事慧,不当于中住有所倚也。 以众事成阿惟三佛,不当于中住。 从次诸垢消尽,不当于中住。 成如来、等正觉、无所着,当转法轮,不当于中住。 我当为佛事,度不可计一切众生,不当于中住。 以四神足于三昧住命恒边沙劫,不当于中住。 令我寿命无有数,不当于中住。 于三十二大士之相,一相成百福功德,不当于中住。 使我一佛国大如十方恒边沙佛国,不当于中住。 使我三千大千刹土尽作金刚,不当于中住。 使我佛树中出香,一切众生闻其香者无有三毒,不起声闻、辟支佛意;有闻是香者,身病意病皆悉除愈,令我佛土不闻五阴色痛想行识、六波罗蜜之声,不当于中住。 令我佛国不闻三十七品及十八法,不闻须陀洹上至佛之声,不当于中住。 何以故? 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成阿惟三佛,于诸法亦无所得。 如是,拘翼! 菩萨于般若波罗蜜无所倚住。」尔时尊者舍利弗意念:「菩萨摩诃萨当云何住?」须菩提知舍利弗意所念,便问舍利弗:「于意云何,诸佛为住何所?」舍利弗报言:「诸佛无所住。 不住意有所止,亦不于五阴住,亦不住于成就,亦不住于不成就,亦不住于有为无为,不于十八法、萨云若有所住。」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当如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住如不住。 菩萨当作是住,住无处所住。」于是会中有天子作是念:「诸阅叉所语所说悉皆可知,尊者须菩提所说般若波罗蜜教了不可知。」须菩提知诸天子意所念,语诸天子言:「不解不知耶?」诸天子言:「尔,须菩提! 实不解不知也。」须菩提语诸天子言:「我所说者,常不见一字,教亦无听者。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者非文字亦无听闻。 何以故? 诸天子! 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道亦无文字。 诸天子! 譬如如来化作佛,作四辈弟子。 作是化已,为说化诸法。 于诸天子意云何,是颇有教有说、宁有受者不?」诸天子言:「唯,须菩提! 是无所有。」须菩提言:「诸法譬如化,亦无所说者,亦无受者,亦无知者。 譬如士夫梦中见佛,佛为说法。 于意云何,有说、有受者不?」诸天子言:「无说无受。」须菩提言:「诸法如幻,无说无受,亦无所有。 譬如有二人于彼深涧各住一面,俱发音声赞叹佛、法及比丘僧。 其声音响宁展转相知不?」诸天子言:「响无所知。」「譬如绝工幻师于四衢道化作如来及四辈众而说于法。 诸天子! 于意云何,宁有说、有教、有受者不?」诸天子报言:「实无所有。」诸天子复念:「今须菩提敷演般若波罗蜜,其事甚深,所教转深,所说转妙。」须菩提语诸天子言:「色亦不深亦不微妙,不以五阴故微妙也。 六情从内外空及有无空,乃至六波罗蜜、佛十八法皆如是。 诸三昧门、陀隣尼门至萨云若,亦不深亦不妙,不以萨云若故深妙。」诸天子意念:「是中所说亦不说五阴、六情,亦不说六波罗蜜,亦不说内外空及有无空,亦不说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说须陀洹道,亦不说阿罗汉、辟支佛道,亦不说文字。 是事云何?」须菩提报言:「如是,如是! 诸天子! 诸如来道者,皆无所得亦无所说,是故诸法亦无说者亦无闻者,亦无受者亦无得者。」须菩提言:「诸天子! 欲住须陀洹道者、取须陀洹证者,若住罗汉、辟支佛上至佛,欲取证者、作是住者,终不得是忍。 菩萨从初发意以来,无所说、无所闻,当作是住。」摩诃般若波罗蜜如幻品第二十九尔时诸天子意念:「我等当云何从须菩提听受其教?」尊者须菩提知诸天子意所念,语诸天子言:「今诸会者观听我所说,当如幻化人所听,受亦无所受,亦无所见亦不作证。」诸天子言:「云何,须菩提! 众生为如幻化耶? 来会者亦如幻化耶?」须菩提言:「如是,如是! 众生如幻,会者亦如幻,吾我亦复如幻如梦。 五阴如幻如化,六情识栽如幻如化,内外空及有无空如幻如梦,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如幻如化,须陀洹道上至于佛三耶三佛亦复如幻。」尔时诸天子问须菩提:「云何乃至佛亦复如幻如梦?」须菩提言:「我说至佛亦复如幻。 若复有法胜于泥洹者,我亦复言如幻。 诸天子! 梦、幻、化是一取无有二。」是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拘絺罗、摩诃迦旃延、邠耨文陀尼子、大迦叶等,与无央数菩萨,是诸大众俱问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甚深甚广,难晓难了、难见难解。 谁能遏绝是者?」是时阿难语众弟子、诸菩萨言:「般若波罗蜜者是深妙法,甚广难见、难解难了、不可思议。 唯有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具足见谛阿罗汉,前世于无央数诸佛所而作功德,与善知识相随者,善男子、善女人有大智慧,如是辈人,闻深般若波罗蜜乃能信乐,终不能遏绝。 不以空分别五阴,不以五阴分别空;亦不以五阴分别无相、无愿,不以无相、无愿分别五阴。 亦不以无所生、无所灭分别五阴,不以五阴分别无所生、无所灭;亦不以寂净分别五阴,亦不以五阴分别寂净。 乃至六情及诸缘起,亦复如是。 从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从内外空至有无空亦复如是,从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亦复如是。 诸三昧门、陀隣尼门不以分别五阴,不以五阴分别三昧门、陀隣尼门。 从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乃至萨云若亦不以分别空,不以空分别萨云若;亦不以无相、无愿分别萨云若,亦不以萨云若分别无相、无愿。 不以具足不具足性分别空,不以空分别具足不具足性;至无相、无愿亦复如是。 不以无所生、无所灭分别寂净,不以寂净分别五阴。」须菩提语诸天子言:「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极有智者不能遏绝。 何以故? 法无有忧者、亦无有慼者。 若无忧无慼众生,亦无能遏绝者。」舍利弗语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为广说三乘之教及菩萨总持之教,从初发意至十住道地教,至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菩萨摩诃萨悉总持之教,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化生也。 不耗于神通游诸佛国,随其所欲所作善本,供养诸佛即得如愿。 从诸世尊所听受法,至萨云若初不断绝。 未曾离三昧时,当为无所罣碍辩,不可断绝辩,如所应辩、利辩、义辩、一切最辩。」须菩提言:「如是,如是! 如舍利弗言,广说三乘及菩萨乘,大乘菩萨摩诃萨所得最辩,亦无所倚亦不倚。 吾我、知见、寿命、五阴亦无所倚,从檀波罗蜜至般若波罗蜜亦无所倚,从内外空及有无空亦无所倚,从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至萨云若慧亦无所倚。」舍利弗言。 何以故。 于般若波罗蜜说三乘之教而无所倚:「何以故说菩萨总持? 何以故得最妙之辩而无所倚?」须菩提言:「从内空乃至三乘,皆从般若波罗蜜教出,亦无所倚。 从外空至有无空,广说三乘之教亦无所倚。 从内外空所说教及菩萨,总说一切世间最妙之辩亦无所倚。 从有无空至菩萨,护一切世间最第一之辩而无所倚也。」◎◎摩诃般若波罗蜜雨法雨品第三十于是释提桓因意念言:「尊者须菩提所说法,为雨法雨。」三千大千刹土,从四天王上至阿迦腻吒天,各各念言:「今须菩提所说法雨,我等宁可作花散佛世尊及诸菩萨、大弟子众,及散须菩提上。」尔时三千大千刹土诸释提桓因及诸四天王各化作花,散佛菩萨及比丘僧,及散须菩提上,持是供养般若波罗蜜。 诸天散花,应时普遍三千大千国土地无空缺处,譬如敷坐也。 虚空中花未堕地者,应时化成花交露台殊妙严事。 时须菩提意念:「我数至天上,初未曾所见如是花比。 是诸天子所散花者,不从树生,化花耳。」释提桓因语须菩提:「是花非生花,亦非意树花。」须菩提言:「如拘翼所言,是花亦非生花,亦非意树花。 拘翼! 若不生者是为非花。」释提桓因语须菩提:「但是花不生耶? 五阴亦不复生耶?」须菩提言:「是花及五阴俱亦无所生,若使不生为非五阴。 六情亦无所生,若使不生为非六情。 六波罗蜜亦无所生,若使不生为非六波罗蜜。 从内外空至有无空亦不生,若不生者为非有无空。 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生,若不生者为非十八法。 至萨云若亦不生,若不生者为非萨云若。」释提桓因意念言:「今须菩提辩才深妙乃如是耶。 随其所应,如为说法而无违背。」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 拘翼! 须菩提实为深入辩才第一,随所应而为说法,无有违错。」释提桓因白佛言:「唯,世尊! 云何须菩提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不违错?」佛告拘翼:「五阴六情但有数耳。 以五阴六情但有数故,是故须菩提所说无错。 何以故? 如法者亦不违错亦不和合。 以无和无错,是故须菩提所说无错。 至六波罗蜜及内外空至有无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皆如是。 从须陀洹道至辟支佛道至萨云若萨云若事亦如是。 从须陀洹、罗汉、辟支佛上至佛三耶三佛,拘翼! 亦复是法数所施耳。 须菩提所说,亦复如法数所施,是故所说无有违背。 何以故? 拘翼! 如法者亦不和亦不错。 以不和以不错故,须菩提作是说法,随其所应无有违错。」须菩提言:「如是,如是! 拘翼! 如佛世尊施诸法教,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知诸法亦复但是法数所施。 拘翼! 菩萨作是学者,为不学色痛想行识,亦不见五阴当所学者。 如是学者,为不学六波罗蜜。 何以故? 不见六波罗蜜当所学者。 如是学者,不学内外空及有无空。 何以故? 不见空法有所学者。 如是学者,为不学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不学须陀洹道,不学罗汉、辟支佛道,不学萨云若道。 何以故? 不见萨云若当所学者。」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言:「何以故不见五阴? 至萨云若亦不见耶?」须菩提言:「是故,拘翼! 五阴五阴自空,萨云若萨云若自空。 何以故? 不可空色而学色空,不可以萨云若空学空萨云若。 不作空学,为学空。 不以二学,如是学。 不以二事学五阴空,亦不以二事学萨云若空。 拘翼! 不以二事学空五阴者,为学六波罗蜜。 不以二事学萨云若空者,为学六波罗蜜;为学内外空至有无空;为学三十七品;为学佛十八法。 不以二事学,为学须陀洹至罗汉辟支佛;不以二事学,为学三耶三佛;亦不以二事学,为学萨云若学佛。 学萨云若者,为学不可计阿僧祇诸佛法。 学诸佛法者,不学增五阴、不学减五阴,亦不增萨云若学、亦不减萨云若学。 如是不增不减学者,亦不受五阴,亦不中道灭五阴学,至萨云若亦不受学,亦不中道灭萨云若。」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作是学,亦不受萨云若学,亦不中道灭萨云若学耶?」须菩提报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复问:「何以故从五阴至萨云若亦不受学? 亦不中道灭萨云若学?」报言:「色自无受,亦无有受色者。 萨云若亦自无受,亦无受萨云若者。 从内外空至有无空,亦自不受,亦无受空者。 如是,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于诸法无所受,是故于萨云若中出生。」舍利弗言:「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受,为出生萨云若耶?」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复问:「菩萨作如是学,于诸法无所受,亦不学受亦不学灭,云何出生萨云若?」须菩提报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色生亦不见色灭,亦不受亦不不受,亦不着亦不断,亦不增亦不减。 何以故? 舍利弗! 不以五阴故有,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受亦不见不受,亦不见着亦不见断,亦不见增亦不见减。 何以故? 舍利弗! 不见五阴有乃至萨云若,亦不见生灭亦不见受,亦不见着断,亦不见增减。 何以故? 萨云若空,故无所得。 是故菩萨于诸法无所生无所灭、无所受、无着无断、无增无减,学般若波罗蜜出萨云若,当作是念,亦无所学亦无所出。」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菩萨当从何所求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报言:「拘翼! 菩萨摩诃萨当从须菩提所转品中求。」释提桓因言:「以须菩提因缘恩力,使舍利弗言:『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当于须菩提所转品中求。』?」须菩提报言:「拘翼! 非我因缘恩力。」释提桓因言:「是谁之恩力所处?」须菩提言:「是佛威神恩力所处。」释提桓因言:「诸法皆无处所,云何言是佛之威神所处乎? 如来亦不于异无处所法中见佛,亦不于异如中见。」须菩提言:「如是,拘翼! 如来亦不于余处中见,亦不于异处如中见;亦不以如来为如,亦不以如为如来;亦不以五阴如为如来,亦不以如来为五阴如;亦不以五阴法为如来,亦不以如来为五阴法;亦不以萨云若如为如来,亦不以如来为萨云若如;亦不以萨云若法为如来,亦不以如来为萨云若法。 拘翼! 若佛与五阴法不合亦非不合者,亦不离五阴法有合不合,亦不离五阴如有合不合;乃至萨云若萨云若法如亦不合亦不不合,亦不离萨云若萨云若法如亦不合亦不不合。 拘翼! 以是诸法不合不散神力之所处,是为无处所行。 如拘翼向之所问,当于何所求般若波罗蜜? 亦不于五阴中,求亦不离五阴中求。 何以故? 拘翼! 般若波罗蜜、五阴,是法亦不同亦不异,亦无有形亦不可见,亦无有碍一相,一相者则无相。 「复次,拘翼! 菩萨摩诃萨求般若波罗蜜,亦不离萨云若求,亦不于萨云若求。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萨云若及所求者,亦不同亦不异,亦无形亦不见。 亦不碍一相,一相所谓无相。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亦非五阴亦不离五阴,般若波罗蜜亦非萨云若亦不离萨云若;五阴如亦非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不离五阴如;般若波罗蜜亦非五阴法亦不离五阴法,般若波罗蜜亦非萨云若法亦不离萨云若法。 何以故? 拘翼! 是诸法亦不有亦不可得。 以诸法不可得故,五阴非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不离五阴,般若波罗蜜亦非五阴法亦不离五阴法,般若波罗蜜亦非五阴如亦不离五阴如;般若波罗蜜亦非萨云若亦不离萨云若,亦非萨云若如亦不离萨云若如,亦非萨云若法亦不离萨云若法。」释提桓因言:「摩诃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之大度,波罗蜜者是诸菩萨无量无限之大度。 于是中学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于中学成菩萨,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成得阿耨多罗三耶三佛。」须菩提言:「拘翼! 如是,如是! 如释提桓因所言无异,已得者、甫当得者,皆当从般若波罗蜜中成阿惟三佛,以五阴大故,般若波罗蜜亦广大。 拘翼! 五阴亦无前亦无后,亦无中亦无边际;至萨云若亦如是。 拘翼! 是为菩萨摩诃萨之大度。 以五阴无有量,是故菩萨摩诃萨无量之度。 何以故? 五阴不可量故。 譬如虚空不可度量,五阴亦不可度量。 如空不可度量,五阴亦不可度量。 以五阴不可度量,般若波罗蜜亦不可量;乃至萨云若不可量故,菩萨之度般若波罗蜜亦不可量。 何以故? 拘翼! 萨云若亦不可量,如虚空不可平量。 以萨云若不可平量,虚空不可平量。 以虚空不可平量,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平量。 以是故? 拘翼! 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不可平量,空亦不可平量。 以五阴无底,菩萨般若波罗蜜亦无底。 何以故? 五阴底边际不可得见故。 乃至萨云若亦无有底,菩萨般若波罗蜜亦无有底。 何以故? 拘翼! 萨云若亦不可得底,亦不可得边际故。 是故菩萨般若波罗蜜无有底。 从五阴无有底,至萨云若亦无有底。 「复次,拘翼! 以因缘无有底故,菩萨般若波罗蜜亦无有底。」释提桓因言:「唯,须菩提! 云何因缘无底,菩萨般若波罗蜜无底?」报言:「以萨云若、因缘无底故,菩萨般若波罗蜜无底。 法因缘无底,是故菩萨般若波罗蜜无底。」又问:「云何法因缘无底,菩萨般若波罗蜜无底?」报言:「拘翼! 法性无底故,菩萨般若波罗蜜无底。 如因缘无底,菩萨般若波罗蜜无底。」复问:「云何如因缘无底,菩萨般若波罗蜜无底?」答言:「如如无底、如因缘无底,以如因缘无底,菩萨般若波罗蜜无底。 众生无底,菩萨般若波罗蜜无底。」复问:「云何众生无底,菩萨般若波罗蜜无底?」答言:「于拘翼意云何,何所法言有菩萨者?」「亦不以法言,亦不非法言,但假名举字耳。 是名所举亦无有形,所举名字亦无因缘,所举字及众生亦无因缘。」「于拘翼意云何,般若波罗蜜颇说有作众生者不?」「唯,须菩提! 无有也。」「拘翼! 若无有说作众生者,何所众生有底? 拘翼! 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住寿如恒边沙劫,言众生有生、众生有灭。 于拘翼意云何,颇有众生有生者有灭者不?」答言:「不也。 须菩提! 何以故? 众生净故,无所有净故。」「以是故,拘翼! 当知众生无底,般若波罗蜜亦无有底,亦无有边际。」摩诃般若波罗蜜叹品第三十一尔时诸梵王与诸梵天俱在会中,释提桓因与释眷属及婇女众亦在会中,释梵诸天子各各叹言:「须菩提所说法,快哉,快哉! 皆是佛之威神因缘能演布是教。 若有不远离是般若波罗蜜行者,我等当视是辈菩萨摩诃萨当如如来,亦无有能得见是法者,亦无有能见色痛想行识者,至萨云若三乘教处,罗汉、辟支佛及佛亦不可得。」佛告诸天子:「如是,如是! 如诸天子所言,法无可得者亦不可见,从色痛想行识至萨云若,皆不可得亦不可见,但有三乘之教耳,三乘之教亦不可得亦不可见。 有行是般若波罗蜜无所猗者,当视如如来。 何以故? 于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之教故。 亦不离六波罗蜜而得佛者,亦不离内外空及有无空,亦不离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离萨云若而得佛者。 诸天子! 菩萨尽当学知诸法,从檀波罗蜜至萨云若。 以是故,当知是菩萨为如如来。」佛告诸天子:「昔者我于花严国从提和竭佛以来,初不离六波罗蜜,内外空至有无空,三十七品、四禅、四等,及四空净、诸三昧门、陀隣尼门,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大慈大悲、佛十八法,余无央数诸佛上法,初不离此诸法亦无所倚。 是时提惒竭佛便记我言:『后阿僧祇劫当来之世,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于是诸天子白佛言:「唯,世尊! 甚奇甚特。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萨云若无取无舍,于五阴法亦无所取亦无所舍。」时佛于四辈弟子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菩萨摩诃萨,诸四天王上至阿迦腻吒诸天等,见诸众已定,佛告释提桓因:「拘翼! 若有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天女,受持般若波罗蜜者,讽诵读者,复布现与人,使讽诵习念,不离萨云若意者,魔及魔天子不能得其便。 何以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住五阴空、无相、无愿行故,无有能得空、无相、无愿便者;乃至萨云若空行,亦无能得萨云若空便者,不见是事可得便者。 拘翼! 是善男子、善女人,非人不能得其便。 何以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有大慈大悲,以四等心加众生故。 拘翼! 是善男子、善女人随其寿命终不中错。 何以故尔? 用是善男子、善女人行檀波罗蜜时等为一切众生故。 以是故,寿命不错。 拘翼! 是三千大千国土诸四天王、忉利天、炎天、兜术天、尼摩罗天、波罗尼蜜天,梵天、阿波会天、首诃既那天、惟于颇罗天,是诸天人发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是诸天子所未闻般若波罗蜜者,未讽诵读持者,是诸天子皆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讽诵读持,意常不离于萨云若者。 拘翼! 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若有受持讽诵读说、习念守行不离萨云若意者,是善男子、善女人,若远出空寂处、若露坐若在家,终不恐、终不怖。 何以故尔? 用是善男子、善女人明于内外空及有无空故亦无所倚。」尔时三千大千国土诸四天王上至首陀会天俱白佛言:「唯,世尊! 我等当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讽诵读说习守持者,我当拥护使不离萨云若。 何以故? 以菩萨来往因缘,断三恶趣、断天人贫、断人中贫、断是辈灾变、断诸饥饿穀贵。 以菩萨摩诃萨来往因缘故,以十善之事现于世间,便知有四禅、四等、四空定、六波罗蜜,从内外空至有无空,便知有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至萨云若。 以菩萨来往因缘故,世间便知有刹利长者种,便知有婆罗门大姓种,便知有转轮圣王,便知有四天王上至阿迦腻吒天。 菩萨来往因缘故,便知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便知有教授众生,便知有净佛国土。 以菩萨来往因缘故,便知有佛世尊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便知有转法轮,便知有三宝。 以是故,诸天、阿须伦、诸世间人,皆拥护是菩萨摩诃萨。」佛告释提桓因:「如是,拘翼! 用菩萨来往因缘故,三恶趣断、佛三宝兴。 以是故,诸天、世人皆当共恭敬承事是菩萨摩诃萨,给其所当,常拥护之。 拘翼! 供养承事是菩萨摩诃萨,当如恭敬承事供养我。 当作是知,如供养如来无异。 是故,拘翼! 诸天、世间人当作是恭敬之。 拘翼! 使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甘蔗竹苇稻麻丛林皆为声闻、辟支佛,其数如是。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悉供养承事给其所当。 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供养承事发意行六波罗蜜菩萨者。 何以故? 拘翼! 不以有罗汉、辟支佛故,知有菩萨、如来、无所着、等正觉。 以有菩萨因缘故,乃知有罗汉、辟支佛、三耶三佛。 是故,拘翼! 诸天、世人当恭敬承事是菩萨摩诃萨,当拥护之。」摩诃般若波罗蜜降众生品第三十二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唯,世尊! 甚奇甚特。 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习读守行念者,为得现世功德,教授众生、净诸佛国,从一佛刹至一佛刹,见诸佛已意欲供养,随其所愿辄得供养,具足善本,所从诸佛闻经法者,至得三耶三佛初不中忘,便得家成就、得父母成就、得生成就、得眷属成就、得相成就、得光明成就、得眼成就、得耳成就、得三昧成就、得陀罗尼成就,以沤惒拘舍罗变身如佛,从一国至一国,至无佛处,到已便称叹六波罗蜜之功德,称叹内外空及有无空,四禅、四等及四空净,皆称叹是之功德;又复称叹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之功德,以沤惒拘舍罗为众生说法,以三乘降众生。」释提桓因白佛言:「快哉,世尊! 甚奇甚特。 云何持般若波罗蜜总持五波罗蜜,亦复总持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亦复总持至声闻、辟支佛法,亦复总持萨云若萨云若事?」佛告释提桓因:「如是,拘翼! 持般若波罗蜜者,为已总持诸波罗蜜已,为已总持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声闻、辟支佛法、萨云若事悉总持已。 复次,拘翼! 持般若波罗蜜者,执者、读者、念者,诸所可得功德之应,且听,谛听! 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今为汝说之。」释提桓因言:「唯,世尊! 愿乐欲闻。」佛言:「若有异学外道,若魔及其部界、项佷之人,念欲破坏者、念欲乖错者、诸持恶意欲来坏者,皆不从愿,便中道灭去。 何以故? 拘翼! 是菩萨摩诃萨长夜行六波罗蜜,以众生贪、诤于财故,菩萨悉弃舍内外所有法,安立众生故,行檀波罗蜜。 以诸众生行恶戒者故,菩萨弃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尸波罗蜜。 以众生长夜有斗讼怨恚故,菩萨弃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于羼波罗蜜。 以众生懈怠故,菩萨弃舍内外法,安立众生行于惟逮波罗蜜。 以众生常乱意故,菩萨弃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使行禅波罗蜜。 以众生耽于恶智故,菩萨弃舍内外法,安立众生,使行般若波罗蜜。 以众生住于生死恩爱故,是故菩萨波罗蜜沤惒拘舍罗,于恩爱中拔擢于生死,安立于四禅、四等、四空定、三十七品,空、无相、无愿,劝助安立,劝立众生得须陀洹至阿罗汉,劝立众生得辟支佛,劝立众生使行菩萨得佛。 拘翼! 行菩萨之行,是为得现世奇特之德;后世便使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便转法轮,随众生所应而度脱之,是为菩萨后世奇异之德。 「复次,拘翼!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者,若讽诵读习守行般若波罗蜜者,其地处魔及魔天、异学外道、项佷之人,若欲坏乱者,若欲中道断者,若有斗讼持恶意向者,终不得发是意。 是菩萨其行功德,转更高显殊异,无能逮者。 以般若波罗蜜音声故,出生三乘而得度脱。 譬如,拘翼! 有药名摩祇。 有蛇蚖饥行,求索虫,欲食之。 虫遥见蛇蚖,走趣药所。 蛇欲得往,以药气故不能得前。 何以故? 以药威德故,使蛇中道还。 拘翼! 是摩祇药威德乃尔。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若讽诵读习持守者,有欲乱者,若欲断坏斗诤向者,以般若波罗蜜威德之力故,随其所趣处,令于彼间便自灭去。 何以故尔? 般若波罗蜜者是诸法之定也,非诸法之诤。 何等诸法? 谓淫怒痴,从无黠十二因缘,意有所着,有我见、有人见、有众生见、有尽见、有常见、无垢见、无有见、众邪见、嫉恶戒见、瞋恚见,懈怠乱意、恶智常见,有乐想、净想、我想、恩爱行,受色痛想行识,受六波罗蜜,受内外空,受有无空,受三十七品,受十八法,受萨云若,受于泥洹增益五根,是为诸法之空。 三千大千刹土诸四天王、诸释提桓因及诸梵天,乃至阿迦腻吒天,是诸天人,皆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者,讽诵读说习持守者。 十方诸现在佛,皆共拥护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者,讽诵读说习持守者,诸恶悉消、诸善增益,于六波罗蜜转复增益,亦无所倚;于内外空亦复增益而无所倚;于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诸三昧门、陀隣尼门,萨云若慧,悉转增益而无所倚。 所言说者,人皆信用。 与诸众生共作朋友,所语无失。 终无瞋恚,终不自用,亦不嫉妬。 自不杀生,教人行慈,为众生称叹不杀之德,常复赞叹诸不杀者。 常自远离于不与取,教人不盗,常复称叹不盗之德。 自行清净,教人不淫,亦复称叹不淫之德。 身自远离妄语、麤言、恶口、绮语,亦常远离嫉恚邪见,教人正见,亦复赞叹正见之德。 自行六波罗蜜,常劝助人行六波罗蜜,常复称说行六波罗蜜之大功德。 自行内外空,劝人行空,亦复赞叹行空之德;有无空亦复如是。 自行陀隣尼诸三昧门,教人行持学诸三昧,叹说总持三昧之德。 自行四禅,教人行禅,称说行禅定意之德。 自行四等,教人行四等,亦复称说慈悲功德。 自行四无形定,教人行之,称誉无形定功德。 自行根、力、三十七品,教人使行,亦复称誉道品功德。 自行三三昧、八惟无禅、九次第禅、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大慈大悲、佛十八法、萨云若慧,教人行萨云若,赞叹称誉萨云若之功德。 常行六波罗蜜,所可布施,皆与众生共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无所倚。 所作布施、持戒、精进、忍辱、一心、智慧,但为一切众生之类,令得度脱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无所倚。 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行于六波罗蜜,生念言:『若我不布施者,或生贫贱家,便不能得教授众生,亦不能得净佛国土,亦复不能得萨云若。 我若不持戒者,或生三恶趣,不得人身,便不得教授众生、净佛国土、亦不得萨云若。 我若不行忍辱者,便毁坏诸根,亦不能得覆面舌相,形不成就,不得菩萨具足行身,教授众生、净佛国土,亦不能得成萨云若。 我不精进有懈怠者,或生恶处身不明了,亦复不能教授众生、净佛国土、成萨云若。 若我不行禅、意不定者,亦不能得诸三昧慧、教授众生、净佛国土、成萨云若。 若我行恶智者,便不能得沤惒拘舍罗度罗汉、辟支佛地,亦不能教授众生及净佛土、成萨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当作是念:『我不可随贪嫉之心而不具足行檀波罗蜜,我不可随恶戒故而不具足行尸波罗蜜,我不可以瞋恚故不具足行羼波罗蜜,我不可以懈怠故不具足行惟逮波罗蜜,我不可以乱意故不具足行禅波罗蜜,我不可从恶智故不具足行般若波罗蜜。 我不具足行六波罗蜜者,终不生萨云若。』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守行般若波罗蜜者,当得现世、后世功德,意终不离萨云若意。」释提桓因白佛言:「唯,世尊! 甚奇甚特。 快哉! 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之所施为将导乃尔。」佛言:「拘翼! 云何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摩诃萨作施为将导?」释提桓因白佛言:「诸所世俗布施,不以沤惒拘舍罗,若与佛及声闻、辟支佛及与贫穷乞匃者,无沤惒拘舍罗者便堕贡高,言我具足行檀尸波罗蜜羼惟波罗蜜禅波罗蜜。 言:『我具足逮行般若波罗蜜。』于世俗波罗蜜中便堕贡高。 言:『我具足三十七品,行三三昧。』言:『我具足行陀隣尼诸三昧门。』言:『我具足于十种力、佛十八法,我当教授众生、净佛国土。』言:『我当得萨云若慧。』以入吾我贡高者,是为世俗般若波罗蜜。 菩萨行是世俗法者,便入吾我贡高。 菩萨摩诃萨行道檀波罗蜜者,亦无吾我想,亦无施想,亦无物想,亦无受施者想,是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之施为将导。 菩萨行戒不有尸波罗蜜,行于忍辱亦不有羼,行于精进亦不有惟逮,行于定意亦不有禅波罗蜜,行大智者不有般若波罗蜜。 行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亦无所有亦无所倚。 行大慈大悲、行萨云若者,亦无所有亦无所猗。 世尊! 是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之施为将导。」放光般若经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7:4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