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放光般若经卷第十五 内容: 放光般若经卷第十五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 诏译摩诃般若波罗蜜亲近品第六十五尔时释提桓因意念言:「菩萨行六波罗蜜乃至佛十八法,尚出众生之上,何况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 若有发意念萨云然者,为得寿命中之最、人中之善利,何况发意欲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 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未发者当亲近之。」释提桓因以天曼陀罗花而散佛上,散已发愿言:「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令具足法愿,具足萨云然愿,具足自然法愿,具足无漏法愿。」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 如我意愿,其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不复欲令动还堕罗汉、辟支佛地,为下大乘,终不堕于罗汉、辟支佛乘,倍复发愿精进,愿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见三界中所有诸勤苦者悉为作护。 如是具足菩萨意念:『我等已度,当复度不度者;我已安隐,当复安余;我已泥洹,当复度余令得泥洹。』」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代初发意菩萨欢喜者,为得几所福? 久发意菩萨复代欢喜,得何等福? 阿惟越致菩萨代其欢喜,复得几福? 至一生补处菩萨代其欢喜,复得几福?」佛告释提桓因言:「拘翼! 是四天下尚可称知斤两;代其欢喜者,其福不可称。 三千大千刹土亦可称知;代其欢喜者,福不可称计。 拘翼! 三千大千刹土其中海水,取一发破为百分,以一分发尽渧海水,尚可数知几渧;从代欢喜功德(此间有三十五字重複,书准丹本除),福不可计量。 拘翼! 阿僧祇佛刹所有境界虚空,持斛斗升合量空,尚可知几所;从代欢喜功德,福不可计量。」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 诸不代初发意菩萨欢喜者,是为魔之所使;不代欢喜者,是魔官属人,从魔中来。 何以故? 有代发意欢喜者,是为坏魔故。 诸欲不舍敬三尊,亦不一相亦不二者,当持是代欢喜意,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如是,拘翼! 发是代欢喜意者,得至佛国供养诸佛。 所以者何? 阿僧祇人初发意作功德代欢喜故,从初发意菩萨至于十住阿惟颜菩萨所作功德,皆代其欢喜。 持是功德,疾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成阿惟三佛已,无央数不可说阿僧祇众生皆当得度。 以是故,拘翼! 是善男子、善女人有初发意者,当持代欢喜之功德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以意求亦不离意。 代阿惟越致及一生补处欢喜,以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以意求而不离意。」须菩提言:「是意如幻,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于汝意云何,汝见是意如幻不?」须菩提言:「不见也。 世尊! 我不见如幻,亦不见意非幻。」佛言:「亦非法颇见是意不? 颇非见幻不离意,见是法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须菩提言:「不见也。 世尊! 我不见法,当持何等起为有为无? 法常自寂,不可以有得亦不可以无得。 若法常寂不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无所有者亦复不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何以故? 世尊! 一切诸法亦不可得亦无有故。 世尊! 六波罗蜜常寂,乃至于道亦复常寂。 法亦不应当念,亦无有法而将来有。 般若波罗蜜常寂,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常寂。」须菩提言:「世尊! 般若波罗蜜三耶三菩亦寂之中,云何逮觉?」佛言:「善哉,善哉! 萨云然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寂。 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及萨云然不寂者,亦非般若亦非萨云然。 是故,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萨云然寂,亦不因般若波罗蜜成阿惟三佛,不离般若波罗蜜得阿惟三佛;不得般若波罗蜜者,终不得阿惟三佛。」须菩提言:「世尊! 菩萨所行甚深。」佛言:「如汝所说,菩萨所行入甚深苦行。 虽谦苦行,不于法中中道取证,堕于罗汉、辟支佛地。」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如我从佛所闻,菩萨不为谦苦。 何以故? 亦不见是可得证者,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可取证者,亦不见法当取证者。 诸法皆不可得者,有何等义、有何等法、有何等般若波罗蜜,当可取证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须菩提言:「菩萨行者为无所得行。 菩萨于无所得法中,还诸法无限之限事。 世尊! 若有菩萨闻说是事,不却不难亦不懈怠,是为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见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作是念:『罗汉、辟支佛地离我远,萨云然离我近。』世尊! 譬如虚空,亦无近远之念。 何以故? 虚空无分别故。 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亦无是念:『二道离我远,萨云然离我近。』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亦无所分别故。 譬如幻人亦不自念:『师离我近,观人离我远。』何以故? 幻人无念故。 譬如光影无有念:『我所因者离我近,余离我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亦无所爱。 世尊! 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譬如如来无有念故。 譬如如来所化亦不念:『二道离我远,佛离我近。』何以故? 化以如来无念故,般若波罗蜜无有念故。 譬如如来所作亦不念:『二道离我远,佛道离我近。』何以故? 化如来亦无念故。 般若波罗蜜亦无念:『二道离我远,佛离我近。』譬所为作事亦无念可说,般若波罗蜜事亦如作,亦无念故。」尊者舍利弗语耆年须菩提:「但般若波罗蜜无有念耶?」须菩提言:「六波罗蜜亦无有念,五阴五情亦复无念,眼色六入亦复无念,四禅、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至三脱门、佛十种力、十八法、四无所畏、四无碍慧、萨云然事,亦无有念,乃至于道亦复无念,有为性亦无念。」舍利弗言:「若诸法无念,何从有五趣? 云何复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佛世尊?」须菩提言:「诸众生因四颠倒而起、四颠倒而造作事,身口意行随受其像,便有疑应,故有泥犁、薜荔、兽、人中、天上。」舍利弗言:「云何有须陀洹乃至三耶三佛? 须陀洹道亦无念,乃至三耶三佛道亦无念。 诸过去当来无所着、等正觉,及现在十方诸佛,无念已尽灭。 以是故,舍利弗! 当作是知,一切诸法皆无念,信如是法性、真际故。 舍利弗! 菩萨当以无念行般若波罗蜜。 以无念行般若波罗蜜故,便得逮觉无念之法。」摩诃般若波罗蜜牢固品第六十六于是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为行不牢固耶?」须菩提报言:「如是,如是!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为行不牢固。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无有牢固,乃至萨云然亦无有牢固亦无不牢固。 何以故?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牢固尚不可得,乃至萨云然亦不可得见,何况有牢固?」若干百千色、欲天子意念言:「诸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为作礼。 既行般若波罗蜜而不中道取证,堕罗汉、辟支佛地,以是故当为作礼。 于等法不取证故。」须菩提语诸天子言:「菩萨于等法不取罗汉、辟支佛证,不足为奇。 为阿僧祇人盟誓,亦不见有人而欲度脱众生,是乃为奇。 以是故,菩萨发意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为欲降伏众生。 欲降伏众生者,则为欲降伏虚空。 何以故? 当知虚空、众生皆悉寂故。 众生亦空、虚空亦空、如虚空之无牢固、众生亦无牢固。 诸天子! 以众生无有牢固故而结盟誓,是故菩萨摩诃萨为甚奇特。 为众生结盟誓者,则为与虚空共斗所。 为众生结盟誓者,亦不见众生亦寂,结盟誓亦寂故。 菩萨闻是,不恐不懈不难不怯,为行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五阴寂故,众生亦寂。 云何五阴寂故众生亦寂? 以五阴寂故,六波罗蜜寂;以五阴、六衰寂故,内外空寂及有无空亦寂,以五阴、六衰寂故,十八性亦寂;五阴寂故,三十七品、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四无碍慧亦寂。 以五阴寂故,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及十八法,萨云然亦寂。 菩萨闻是诸法皆寂,意不恐怖不难不怯,是为行般若波罗蜜。」佛告须菩提:「何以故菩萨不恐不懈为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世尊! 以无所有故不恐,以寂静故不懈。 菩萨以是无所有寂静故,不恐不懈,为行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恐畏懈怠亦不可得见故。 菩萨闻是恐畏亦不可,得复不恐怖,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恐畏皆不可得见故。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者,诸天梵释皆为作礼。 不但诸天释梵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礼,乃至首陀会诸天皆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礼。 须菩提! 十方现在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皆念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为具足五波罗蜜,为具足萨云若。 须菩提! 若十方诸佛念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者,当知是菩萨成就佛不久。 须菩提! 一恒边沙人悉使为魔,一一魔者所将官属如一恒边沙;假令尔所魔及将尔所官属,欲共坏乱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者,终不能坏。 有二事魔不能中道坏菩萨。 何等为二? 一者、观诸法皆空,二者、不舍众生。 复有二事,魔不能坏。 何等为二? 一者、所作如所言,二者、常念诸佛。 菩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诸天皆来劝助慰劳言:『善男子! 今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久,是故莫得舍空、无相、无愿之行。』如是行者,无所归仰者而受其归仰,无有依护者则为作依护,无有覆盖者而为作舍,为冥者作大明,为盲者作眼目。 何以故? 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十方诸佛及众菩萨、比丘僧众,皆共称扬说其名故。 须菩提! 譬如我说法时,称扬赞叹宝造菩萨及识挽菩萨,我说法时称誉妙乐佛国中诸菩萨修梵行者,我亦常称誉彼诸正士。 亦如十方诸佛欢喜颜色叹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从初发意菩萨欲具足行佛道,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萨云然,十方诸佛亦复欢喜颜色称誉说之。 所以者何? 少有菩萨有能顺行应佛业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诸佛以欢喜颜色称誉诸菩萨,为赞叹动还者、不动还者?」佛告须菩提:「有行阿惟越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亦有未受记莂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有佛为是辈说法,佛亦复赞叹说之。 若有菩萨在妙乐佛国所学者,佛亦赞叹说之,诸佛所可欢喜颜色赞叹说者。 「复次,须菩提! 诸可行般若波罗蜜菩萨,知诸法无所生,未得无所从生;知诸法空,亦未得无所从生;知诸法净,亦未得无所从生;知诸法无所有、无有坚固,亦复未得无所从生。 诸佛欢喜颜色赞叹是辈菩萨,称誉说其名字。 是辈菩萨摩诃萨,以为灭罗汉、辟支佛地,当受记莂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地。 有行般若波罗蜜菩萨者,诸佛皆欢喜称誉赞叹之,亦当住于阿惟越致地逮萨云然。 「复次,须菩提! 闻说般若波罗蜜时,亦不狐疑不却不懈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所说教。 是菩萨当复至妙乐佛所,闻是般若波罗蜜。 妙乐佛土彼诸正士见是间善男子、善女人,亦复欢喜。 是人曾行般若波罗蜜故来生是间,亦当复得深般若波罗蜜,如诸佛教住于阿惟越致地。 须菩提! 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音声多有所饶益。 般若波罗蜜音声尚有所饶益乃尔,何况有行般若波罗蜜,所行如教,住于萨云然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不离如教住,不离如者则为无所有。 云何住萨云然? 世尊! 解脱如者无所得法,谁住如者? 谁住如中? 谁逮觉者? 谁住于如? 谁说法者? 如尚不可得见,谁有住如者? 谁逮觉者? 是处不然。」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言,如者无生亦无有灭,如住无异不生灭者,谁当住是中成阿惟三佛者? 谁说法者? 是皆无所有。」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 般若波罗蜜者甚深,菩萨欲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甚难得。 何以故? 亦无住如者,亦无成阿惟三佛者,亦无说法者。 虽无所见、无所有,闻是不恐不怖。」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拘翼! 如拘翼所言,菩萨甚奇甚特! 于深法中亦无狐疑亦无追喜,诸法皆空,谁狐疑有进退意者?」释提桓因语须菩提:「如尊者所言,但说空事,无所罣碍。 譬如仰射空中,箭去无碍。 尊者须菩提所说,亦无所着。」摩诃般若波罗蜜嘱累品第六十七于是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 我所说者颇为随顺为应法不?」佛言:「如是,如是! 拘翼! 汝所说问者为顺事形,无有谬误。」释提桓因言:「世尊! 尊者须菩提所说甚可奇异。 所说不离空、无相、无愿,不离三十七品亦不离于道。」佛告释提桓因言:「拘翼! 长老须菩提常行空,行六波罗蜜亦不有,何况有行者? 三十七品亦不有,何况有行者? 禅、惟无、三昧、三昧越亦不有,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四等、大慈大悲、十力、佛十八法亦不有,何况有行者? 道亦不有,何况欲得者? 萨云然亦然亦不有,何况有行者? 如来尚不有,谁当为如来者? 无所从生亦不有,何况有证欲得之者? 相亦不有,何况有身有受三十二相者? 诸好亦不有,何况有欲得八十种好者? 所以者何? 拘翼! 须菩提者,一切诸法以寂行故。 须菩提者,无所有行,为以空行、为无相行、为无愿行。 拘翼! 是则为须菩提行。 如须菩提所行,比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行,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得为比。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比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为最上尊,除诸如来,无有过者。 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出诸天、世间人民上者,当行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出声闻、辟支佛上,住于菩萨地,具足佛法,逮萨云然,便得如来。」尔时坐中诸忉利天,以文陀罗花而散佛上。 尔时六千比丘整顿衣服已,从坐起,为佛作礼长跪佛前,以佛威神,诸文陀罗花各各满掬持散佛上。 散花已讫,皆同时白言:「我等,世尊! 当奉妙行如诸佛所行,诸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处。」尔时世尊知诸比丘意便笑。 如诸佛常法,五色光从口出,遍照十方还绕身三匝从顶而入。 阿难从坐起,整衣服,先下右膝长跪,白佛言:「佛不妄笑,愿闻其意。」佛告阿难:「是六千比丘后当来世,劫名多楼波尼,于彼劫中皆当成佛,号散花如来、无所着、等正觉。 是诸如来,国土皆等,比丘僧数亦各各等,其佛寿命亦等,其寿各千岁。 作佛时,各各尽世雨五色花。」佛告阿难:「是诸比丘于是寿命终,在所生处常当出家为道久久共俱,然后乃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复次,阿难! 菩萨摩诃萨欲得最妙之行者,当行般若波罗蜜。 菩萨欲为如来者,当行般若波罗蜜。 阿难!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从人道中来,或从兜术天上来。 当知是人从人道中广闻般若波罗蜜,亦从兜术天上广闻般若波罗蜜;从本闻其中慧所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书持受学讽诵行者,转复教人行菩萨道者、说其中事。 是善男子、善女人当作是知,如从佛闻亦无有异。 当知是人从过去诸佛作善本功德以来,是善男子、善女人不于声闻辟支佛法中作功德,亦不从声闻所闻是般若波罗蜜。 阿难!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读诵受持能解中义广宣教人,当知是人如面见佛无异。 「复次,阿难!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是深般若波罗蜜时,不惊不怖倍复喜者,当知是人以从过去佛所作行所致,久与善知识相得所致。 是善男子、善女人从过去佛作善本以来,终不失三乘之事,以精进意行六波罗蜜乃至萨云然,亦当庄事精勤,久当坚固行六波罗蜜至萨云然,不住罗汉、辟支佛地。 是故,阿难! 以般若波罗蜜嘱累汝。 阿难! 我所说诸法,除般若波罗蜜,悉亡悉失,其过可可耳。 汝持是深般若波罗蜜,若忘失一句、舍一句、亡一句,汝过甚多。 是故,阿难! 以是深般若波罗蜜嘱累汝,当善持善受善讽诵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守行者,则为受持过去当来现在诸佛之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名华名香、缯盖幢幡用供养我者,当供养般若波罗蜜。 其有供养般若波罗蜜者,以为供养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深般若波罗蜜,于中起恭敬意者,则为供养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已。 阿难! 汝若恭敬慈于我者,当恭敬慈于般若波罗蜜。 若书是般若波罗蜜时,亦当恭敬,慎莫失一句。 是故,阿难! 持般若波罗蜜嘱累于汝。 如我今于三界中尊! 般若波罗蜜亦复是尊。 我所嘱累大有余事耳,我今持以般若波罗蜜嘱累汝。 是故,阿难! 当宣语诸天、龙神、诸世间人,普令闻知。 诸不欲舍如来三宝者,不欲弃去来今佛道者,慎莫弃舍般若波罗蜜,是者则我道之法御。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读习念守行者,转复教人演其中义、分别解说者,是人疾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萨云然不久。 何以故? 阿难! 诸佛如来道者,皆出般若波罗蜜中,诸去来今佛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 是故,阿难! 菩萨欲得般若波罗蜜者,当学六波罗蜜。 何以故? 阿难! 六波罗蜜者,菩萨之母,生诸菩萨故。 诸学六波罗蜜者,皆当于中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是故,阿难! 持六波罗蜜倍嘱累汝。 六波罗蜜者,是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之法藏;六波罗蜜者,无尽之藏。 诸去来今佛转法轮教化众生者,皆以六波罗蜜为藏。 诸去来今佛,皆于六波罗蜜中学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诸去来今佛诸弟子,皆学六波罗蜜而般泥洹,甫当般泥洹者亦当学是六波罗蜜。 阿难! 汝若教三千大千刹土中为弟子者说法,皆令成就得阿罗汉。 虽有是教,未为我弟子之教。 不如以般若波罗蜜一句,如法教菩萨令学,是则为我弟子之教。 阿难! 我属所说三千大千国土,教满中人皆令得罗汉行,行六波罗蜜,所作功德宁为多不?」阿难言:「甚多。 世尊!」佛言:「阿难! 不如我弟子说般若波罗蜜一日教诸菩萨;若不能一日,日中可;不能至日中,食时可;不能至食时,弹指顷;其福胜度尔所罗汉。 所以者何? 一菩萨之德,出过一切诸罗汉、辟支佛上。 何以故? 是菩萨自欲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复劝助安慰一切众生,复欲令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阿难,行六波罗蜜、三十七品至萨云然,增益功德,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中还。」说是般若波罗蜜时,四辈弟子及诸天、龙、阿须伦、揵沓和、甄陀罗、摩睺勒。 尔时佛于是大众之中而现神足变化,令是会者大众皆见阿閦如来彼大众围绕而为说法。 众大会譬如大海,皆是罗汉诸漏已尽,无复尘垢,皆得自在,意已得脱,已出解慧,悉舍重担,众事已办,譬如大龙,所应已逮,习绪已讫,得等解脱,已度诸愿;彼会罗汉德皆如是及诸菩萨摩诃萨数不可计,其德巍巍不可称量。 佛摄神足已,忽然不现。 佛告阿难:「诸法如是,不可眼见。 诸法无对,法法无等,法法不相见,法法不相知。 如今诸众不见阿閦如来,彼佛国土亦不与眼作对故。 诸法亦如是,亦无对,法法不相知、不相见故。 阿难! 法亦不知亦不见,诸法无所作。 何以故? 诸法空不可捉,诸法不可思议,诸法无有念。 譬如幻士亦无所觉,用不要无坚固。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者,为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入。 阿难! 菩萨如是学者,为学般若波罗蜜。 欲逮诸波罗蜜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如是学者,最尊最上,出诸辩之上。 无盖之盖,为世覆盖,无所归者能为作归。 佛以是学,能以右手举此三千大千刹土复还故处,一切众生无觉知想。 所以者何? 是般若波罗蜜,诸去来今佛皆于中学,成去来今佛无碍诸慧。 阿难! 是般若波罗蜜学,于诸学中最尊最上,过诸辩上。 欲平相般若波罗蜜者,欲得虚空边际。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不可平相。 阿难! 我初不说般若波罗蜜限,身体有数、句体为有数、义解为有数,般若波罗蜜者无有限数。」阿难白佛言:「世尊! 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有限数?」佛告阿难:「般若波罗蜜不可尽,故无有限;般若波罗蜜寂故,故无有限。 过去当来今现在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皆从是般若波罗蜜中学成,亦不能尽般若波罗蜜。 是故,阿难! 般若波罗蜜不可尽,亦无能尽者,亦非尽者。 若有人言:『我能尽般若波罗蜜。』者,为欲尽虚空。 阿难! 当知六波罗蜜不可尽,亦不尽,亦无能尽者;乃至萨云然亦不可尽,无能尽者,亦无有尽。 是法亦无有生,尚无有生,云何有尽?」于是世尊以广长舌相障面,告阿难言:「持是般若波罗蜜,于四辈中广宣广说、广分别解说、广演其事令分明。 所以者何? 是般若波罗蜜中广出诸法故,三乘学者皆当于中,随其所应而得学成。 阿难! 是深般若波罗蜜者,是诸法之藏,一切诸字皆来入中。 是般若波罗蜜者皆是诸陀罗尼之门,诸菩萨欲学陀罗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诸有菩萨得陀罗尼者,悉为总持诸法之辩才。 般若波罗蜜者是去来今佛法之所,是故我告语一切,其有受持般若波罗蜜讽诵学者,则为总持去来今佛之道。 阿难! 我今为汝说般若波罗蜜行,汝持般若波罗蜜者,则为总持一切诸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无尽品第六十八是时须菩提意念言:「诸佛之道大为甚深,我宁可问世尊。」于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般若波罗蜜云何不可尽?」世尊报言:「如虚空不可尽,是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菩萨当云何入般若波罗蜜中?」佛言:「如五阴不可尽,菩萨当作是入。 如六波罗蜜不可尽,菩萨当作是入。 乃至萨云然不可尽,菩萨当作是入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 痴如虚空不可尽,菩萨当作是入;所作行如虚空不可尽,当作是入;识如虚空不可尽,当作是入;名色如虚空不可尽,当作是入;六衰如虚空不可尽,当作是入;觉如虚空不可尽,当作是入;爱如虚空不可尽,当作是入;有如虚空不可尽,当作是入;生如虚空不可尽,当作是入;老病死忧悲勤苦如虚空不可尽,当作是入。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入般若波罗蜜中。 菩萨摩诃萨于十二缘起作是观者,为舍痴际,为应无所入。 菩萨作是观十二缘起法者,则为得坐道场,作是观者便得萨云然。 须菩提! 若有菩萨知虚空不可尽事,为行般若波罗蜜观十二缘起者,终不堕罗汉、辟支佛地,便得三耶三佛地。 须菩提! 诸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道而转还者,皆以无有般若波罗蜜念故,不知行般若波罗蜜故,不知十二缘起如虚空故,不知沤惒拘舍罗故。 以是故,于阿耨多罗三耶三佛而转还。 「复次,须菩提! 诸有菩萨不转还者,皆以沤惒拘舍罗入般若波罗蜜中,知虚空不可尽,作是入般若波罗蜜故。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观十二缘起,不见有法无因缘而生者,不见有法有常、常生而不灭者,不见有法无不偶者,亦不见众生,亦不见有我、人、寿命,亦不见有知见者,亦不见无常,亦不见吾我,亦不见净亦不见不净。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十二缘起。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尔时不见五阴有常有无常、有苦有乐、有我无我、有净无净,乃至萨云然亦不见法有常无常、有苦有乐、有我无我、有净无净。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亦不见有法可持见般若波罗蜜者,乃至于道亦不见有法可持见道者。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者,于诸法无所倚。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所倚持,时魔波旬愁忧不乐。 譬如士夫新丧父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独是间魔愁忧耶? 三千大千刹土中魔复愁忧乎?」佛言:「三千大千刹土中魔皆大愁毒,各在其处不能自安。 菩萨摩诃萨作是行时,诸天及魔不能得其便。 须菩提! 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佛者,当行般若波罗蜜。 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者,则为具足诸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菩萨云何具足六波罗蜜念?」佛告须菩提言:「菩萨行六波罗蜜,所可作为萨云然念行,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六度相摄品第六十九于是须菩提白佛言:「菩萨云何行檀波罗蜜而摄尸波罗蜜?」佛言:「菩萨布施求萨云然者,身口意常以三事净施众生;是为菩萨布施摄取尸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菩萨云何布施摄羼波罗蜜?」佛言:「菩萨布施时,受者逆骂詈轻易麁言加之,亦无恚恨之意向也;是为菩萨布施摄羼波罗蜜。」「云何菩萨布施摄惟逮波罗蜜?」佛言:「菩萨布施时,受者骂之亦复轻易。 菩萨持意,倍欲布施无所爱惜。 常自念言:『我常当布施,不可废忘须臾之间。』常开意施与不须,人来有所索者尔乃与之,常索受者不问远近;是为菩萨布施摄惟逮波罗蜜。」「云何菩萨布施摄禅波罗蜜?」佛言:「菩萨布施时求萨云然,其意不乱,不求罗汉、辟支佛道;是为菩萨布施摄禅波罗蜜。」「云何菩萨布施摄般若波罗蜜?」佛言:「菩萨布施时,意常念言:『我所布施如幻如梦,虽有布施,不见众生有增有减,亦不见有得我物者,亦不见不得者。』是为菩萨行檀波罗蜜摄取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云何菩萨摩诃萨住尸波罗蜜摄取五波罗蜜?」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戒身口意,以戒不[打-丁+此]罗汉、辟支佛地。 自住于戒,不害众生命,不犯不与取,不犯梵行,不犯十戒,住戒布施。 随人所持戒布施,皆与众生共发羼提波罗蜜。」佛言:「菩萨行戒。 若有人来节节解剥,其意亦无起,恨不瞋不恚,倍欢喜言:『我为得大利,人来节节解我。』是为菩萨住戒摄取羼提波罗蜜。」「云何菩萨行戒摄取惟逮波罗蜜?」佛言:「菩萨行戒时,身口意不懈怠,常作念言:『从生死中拔诸众生立甘露地。』是为菩萨住戒摄取惟逮波罗蜜。」「云何菩萨行戒摄取禅波罗蜜?」佛言:「菩萨行戒,从第一禅至第四禅,不倚二地。 意常念言:『我住于禅,当度众生。』是为菩萨住戒摄取禅波罗蜜。」「云何菩萨行戒摄取般若波罗蜜?」佛言:「菩萨行戒,亦不见法有所住止,不见法有以无,不见法过于如者,以般若波罗蜜沤惒拘舍罗,不堕二地。 须菩提! 是为菩萨住尸波罗蜜摄取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云何菩萨行羼波罗蜜摄取檀波罗蜜?」佛言:「菩萨行忍,从初发意至于道场,一切众生骂詈轻易、节节支解;菩萨以住于忍地者,意常念言:『虽人不取,我当布施不废须臾。 持是功德与众生共,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虽作是愿,不住二处。 何等二处? 无有愿相、无有作相。 是为菩萨住忍摄取檀波罗蜜。」「云何菩萨住忍摄取尸波罗蜜?」佛言:「菩萨行忍,从初发意坐于道场,初不犯十恶从杀生至邪见不犯十事奉行十善,意不想念二地。 持是功德,愿与众生共,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于三乘意适无所着。 是为菩萨住忍摄取尸波罗蜜。」「云何菩萨行忍摄取惟逮波罗蜜?」佛言:「菩萨行忍起精进意言:『我当去是百千俞旬,或百千刹土,或无数刹。 若有一人不持戒者,我当教令持,随其所应,以三乘法而度脱之。 持是功德与众生共,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住忍摄取惟逮波罗蜜。」「云何菩萨行忍摄取禅波罗蜜?」佛言:「菩萨行忍,从第一禅至于四禅所起善意,持是善意,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所念意如无禅亦无禅者。 是为菩萨住忍摄取禅波罗蜜。」「云何菩萨行忍摄取般若波罗蜜?」佛言:「菩萨行忍,从初发意至于道场,观诸法寂、观诸法净、观诸法尽,以净法为证。 坐道场已,逮萨云然,起便转法轮。 是为菩萨住忍摄取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 菩萨所摄取,如不取、如不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云何菩萨行惟逮波罗蜜摄取檀波罗蜜?」佛言:「菩萨精进,从初发意至于道场,于其中间身口意行,无有须臾食息懈废。 持是不懈之意,我当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得不成。 住于精进,为众生故,过百千俞旬,从一佛土至一佛国,过百千刹为一切人故。 假令一人未得度者,欲安此人,以三乘法而度脱之,亦不见人有得度者。 若无有一人能行佛、菩萨道者,当以辟支佛事教之;若无有行辟支佛事者,当以十善事教之,趣得一人使入道。 检持是法施众生已,复以具足所有布施,持是功德与众生共,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为二地。 是为菩萨住于精进摄取檀波罗蜜。」「云何菩萨精进摄取尸波罗蜜?」佛言:「菩萨精进,从初发意至坐道场,自奉十善,劝人令行,见行十善者代其欢喜。 住于戒中不愿三界之乐,亦不愿二地。 持是功德与众生共,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 所为无有三念,于去来今不见有作者。 是为菩萨住于精进摄取尸波罗蜜。」「云何菩萨精进摄取羼波罗蜜?」佛言:「菩萨精进,从初发意至于道场,若人非人来取菩萨、节节支解。 作意念言:『谁割我者? 劫者是谁?』但念言:『我得大利,我为众生故受是身,今此众生自来取去。』夫为法御之者,倍当欢喜,不当有起。 持是功德共与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为二地。 是为菩萨住于精进摄取羼波罗蜜。」「云何菩萨精进摄取禅波罗蜜?」佛言:「菩萨精进,从第一禅至于四禅、四等、四无形禅,亦不断亦不着。 所生之处,但欲救济众生,以六度之法度脱众生。 往见诸佛,从一佛刹至一佛刹,礼敬供养殖诸善本。 是为菩萨住于精进摄取禅波罗蜜。」「云何菩萨精进摄取般若波罗蜜?」佛言:「菩萨精进,不见五波罗蜜,亦不以相见,亦不以事见,亦不见三十七品,乃至萨云然亦无所见。 亦不见诸法,亦不以事见,亦不以相见,亦不为法作巢窟。 所语如所作,亦无有二。 是为菩萨住于精进摄取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云何菩萨行禅波罗蜜摄取檀波罗蜜?」佛言:「菩萨行四禅、四等、四无形禅,不以乱意。 住于诸禅,常行二施:法施、财施。 自行二施,复劝助人令行二施,常赞叹二施之德,见人二施常赞叹之代其欢喜。 持是功德共与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为二地。 是为菩萨住禅摄取檀波罗蜜。」「云何菩萨行禅摄取尸波罗蜜?」佛言:「菩萨行禅,不生淫怒痴意,亦不生有所害意,但生萨云然行意。 持是功德共与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为二地。 是为菩萨住禅波罗蜜摄取尸波罗蜜。」「云何菩萨行禅摄取羼波罗蜜?」佛言:「菩萨行禅,观色如聚沫,观痛如泡,观想如野马,观所作行如芭蕉,观识如幻。 作是观已,于五阴作无坚固不要想。 作是观已,念言:『是中谁有割剥? 我者为是谁? 色谁? 痛谁? 想谁? 行谁? 识谁?』作是观已,复自念言:『既骂詈麁言轻易之,意亦不起恚。 尚无起者,谁有骂者?』是为菩萨住禅摄取羼波罗蜜。」「云何菩萨行禅摄取惟逮波罗蜜?」佛言:「菩萨以四禅趣禅,趣禅之德便得无量之变化。 以天耳彻闻二声;意知众生念;自识无数生死之事;以天眼见众生所得报应随行善恶;住五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礼敬供养殖诸善本,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持是功德共与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为二地。 是为菩萨住禅摄取惟逮波罗蜜。」「云何菩萨住禅波罗蜜摄取般若波罗蜜?」佛言:「菩萨行禅,不有五阴、六波罗蜜,亦不有三十七品至萨云然及有为无为性。 无所有亦无所作,虽无所作亦不生灭。 所以者何? 有佛无佛,法性常如故。 亦不生亦不灭,但有萨云然念,应萨云然行。 须菩提! 是为菩萨行禅波罗蜜摄取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摄取檀波罗蜜?」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自于内空不有内空,于外空亦不有外空,自于内外空亦不有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最空、有为空、无为空,亦不有空,亦不见至竟无底空,行性空,一切诸法自空。 菩萨摩诃萨住此十四空已,亦不见五阴空。 以不空,亦不知亦不有。 亦不见三十七品空,以不空,亦不知亦不有。 乃至于道亦不见空,以不空。 亦不见有为无为之性空,以不空,亦不知亦不见。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所作布施,人中天上所有所可布施皆悉见空,受者、与者皆亦空。 观贪嫉之意,初不能得其便。 所以者何?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分别若干念故。 从初发意至坐道场,贪嫉之意不生,亦如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无贪嫉意也,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无贪嫉之意。 菩萨摩诃萨所可尊者,则般若波罗蜜是。 是为菩萨住于般若波罗蜜摄取檀波罗蜜。」「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摄取尸波罗蜜?」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二地之意不能得其便。 所以者何? 无罗汉、辟支佛意故。 索作二地意,亦不可得。 从初发意至坐道场,常住十善,复劝进人使行十善,见人行者亦赞叹之代其欢喜。 持是戒意,不[打-丁+此]诸法,亦不[打-丁+此]二地,何况其余? 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摄取尸波罗蜜。」「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摄取羼波罗蜜?」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便生顺忍,念言:『诸法亦无生者、亦无灭者,亦无生死,亦无骂者、亦无割者、亦无剥者、亦无挝捶亦无缚者。』从初发意至坐道场,一切众生若挝若割刀仗支解,意生念言:『哀哉! 诸法之法何所骂者? 何所挝者? 何所剥者?』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摄取羼波罗蜜。」「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摄取惟逮波罗蜜?」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为众生说法,安立众生于六波罗蜜,立于三十七品,立于三乘之法,立于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安立众生如不立于有为无为之法。 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摄取惟逮波罗蜜。」「云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摄取禅波罗蜜?」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除如来三昧,余二地三昧、菩萨三昧皆悉能行。 于八惟无禅、九次第禅,能逆顺行三昧已竟,于是三昧起,便入师子奋迅三昧。」「何等为师子奋迅三昧?」佛言:「悉总持四禅、无形禅、解脱禅、九次第禅,悉能逆顺入诸三昧。 于师子奋迅三昧起,便入满法阇(丹本佉闇)三昧,逮诸法等。 须菩提!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于般若波罗蜜摄取禅波罗蜜。」放光般若经卷第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7:4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