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音经持验记 内容: 观世音持验纪上晋始宁山沙门竺法义精研众典。 弟子受业常百余人。 咸安二年。 感心气疾。 疗治不效。 积月困殆。 义病中常至心存念观世音。 忽梦一人为之破腹。 出肠胃洗净。 还纳之。 寤而病愈。 宋尚书令傅亮为纪其事。 常云。 吾先君与义公游处。 每闻说观音神异。 听者无不肃然信仰。 (出太平广记)晋沙门竺法纯住持山阴显义寺。 元兴中。 鼎新寺殿。 至他邑买材木。 舟经太湖。 日暮暴风。 波浪如山。 纯船小水入。 危在瞬息。 乃一意诵观世音经。 以祈灵祐。 俄有大船泛流至前。 因共扳舷而上。 众甫度尽。 回视向小舟。 已覆没矣。 大舟随波鼓荡。 顷刻达岸。 时已入夜。 行旅久绝。 何得此舟。 信是菩萨神力所致。 (出法苑珠林)晋释开达隆安二年。 岁大饥。 羌胡日杀人而食。 害者不可胜计。 达时适登垄采甘草。 为羌所执。 置一栅中。 先在栅十余人。 皆为所啖。 达自被执。 便默诵观音经不懈。 明日当见杀。 及晨。 忽有一虎。 突逼群羌。 奋怒号吼。 羌咸骇怖遁走。 虎乃啮栅木成一缺。 可容人过。 便去。 达初见虎啮栅。 谓必见害。 既栅穿不入。 心疑其异。 遂从缺中逃出。 夜行昼伏。 竟得脱免。 (出法苑珠林)晋释慧虔少出家。 戒行精确。 义熙中。 住山阴嘉祥寺。 苦身率众念佛。 后寝疾。 属想乐邦。 诚祈大士。 北寺有尼净严。 笃行宿着。 夜梦大士从西郭门入。 辉光照映。 幢幡华盖。 七宝庄严。 尼惊异作礼问。 菩萨何往。 答曰。 往嘉祥迎虔公耳。 是日虔神色如常。 侍者皆闻异香。 泊然而化。 (出云栖往生集)晋沙门法洪住瓦官寺。 义熙十二年。 时官禁镕铸。 洪前发心铸丈六金像。 不得已私铸竟。 像犹在模。 所司知觉。 收洪禁械。 洪至心念观音。 每日百遍。 忽梦所铸金像往狱中。 以手摩洪顶曰。 汝无虑。 厄即解矣。 其像胸前。 方一尺许。 铜色犹如焦沸状。 旬日有赦。 洪得释。 像即破模自现。 (出辨正论)晋释法智初未出家。 尝独行大泽中。 忽遇猛火延烧。 四面俱至。 自知必死。 惟礼诵观世音名号。 俄而火过。 泽中草无遗茎。 惟智容身处。 火不烧及。 后为姚兴将。 从征索虏。 偶失马陷虏围中。 乃隐沟边荆棘丛中。 复念观世音。 心甚勤至。 既而虏至。 搜觅辄无见者。 于是得免。 遂矢志舍俗为僧焉。 (出冥祥记)晋常山释道泰义熙中尝梦人告曰。 尔寿终四十二矣。 泰寤而惧。 至是年遇病。 自分必尽。 悉以衣钵之资分施作福。 一友谓曰。 吾闻供养六十二亿菩萨。 与一称观世音。 福同无异。 君何不至心归依。 必可增寿。 泰感悟。 遂虔诵四日夜。 专精不绝。 忽所坐帷下。 有光明从户外而入。 见观音遥立。 足趺间金色朗然。 泰亟褰帷叩礼。 已不复见。 惊喜流汗。 便觉体轻。 所患顿愈。 果获延年。 (出观音感应)晋沙门洪满初在俗时。 因染时疾。 双脚挛躄。 自念已成废人。 唯旦夕诵念观音求度。 忽见一僧。 执净瓶前立。 满问曰。 师从何来。 僧答曰。 以汝常相恳。 故来耳。 汝足患可脱。 吾为疗之。 满如言求治。 但觉膝上如㧞去数寸钉。 遂愈。 (出善余堂笔乘)晋竺长舒本天竺人。 专诵观音经为业。 后居吴中。 邑遭回禄。 比邻栋宇。 相接皆焚。 长舒家正属下风。 火势猛烈。 长舒一心念观世音。 倏忽风回火灭。 合邑惊异。 时有恶少年。 讶其灵异。 俟风急夜。 束薪放火。 欲烧毁之。 凡四投皆灭。 少年始心折其神力。 至明叩头谢过。 舒云。 我何神力。 恒诵观音经不懈。 每有难辄免耳。 (出辨正论)晋琅玡王珉无子。 妻尝恳祷观世音。 以求嗣。 后珉路行。 逢一胡僧。 甚敬之。 僧曰。 我死当为汝子。 未几僧亡。 珉妻果有孕。 及生。 甫能言。 即解西域梵音。 聪颖过人。 器度不凡。 即晋尚书王洪明也。 小名阿练。 叙前生时事。 历历分明。 (出辨正论)晋吕竦字茂高。 兖州人。 寓居始丰县。 县南有溪。 流急岸峭。 回曲如萦。 又多大石。 白日行者。 犹怀危惧。 竦父尝行溪中。 去家十余里。 日向暮。 大风雨。 晦暝不复知东西。 自分覆溺。 唯归心观世音。 诵念不息。 须臾有火光到岸。 如人握炬。 前后去船十余步。 照见溪中了了。 遂得归家。 竦每向人称述菩萨灵异如此。 (出法苑珠林)晋窦传河内人。 永和中。 并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吕护。 各拥部曲不睦。 传为昌所任用。 护遣骑袭击。 被执。 同伴七人。 共系一狱。 锁械甚严。 克日将杀之。 沙门支道山。 时在护营中。 先与传相识。 闻其被禁。 往候之。 传谓山曰。 今命在顷刻。 能相救乎。 山曰。 若能至心念观世音。 必有感应。 传遂专心默念。 凡三昼夜。 锁械忽自解。 传念同伴桎梏。 何忍独去。 复恳菩萨神力普济。 当令俱免。 言毕。 余人皆以次解脱。 遂乘夜启户而出。 巡惊莫有觉者。 逾城行十余里。 天明。 共隐一林中。 须臾追者四出。 搜觅殆遍。 惟传等所隐亩许地。 竟无至者。 遂得免难。 众还乡里。 咸敬信奉法。 道山后过江。 为谢敷具说其事。 (出真传拾遗)晋刘度平原聊城人。 同邑千余家。 并供奉观音大士。 岁时诵经礼拜。 值虏主木末。 时此县屡有逋逃。 末大怒。 将屠其城。 众并忧惧。 度乃洁诚率众。 叩祷观音前。 未几。 末方治事。 忽见一物从空中下。 绕其所居屋柱。 惊视。 乃观音经一卷也。 命取读之。 末大欢喜。 用省刑戮。 于是一城悉得免害。 (出冥祥记)晋徐荣琅玡人。 尝至东阳。 还经定山。 舟人不习水道。 误堕洄洑中。 垂欲沉没。 荣无再计。 唯急呼观世音。 顷间。 如有数十人齐力引船。 踊出洄洑。 沿江而下。 但天色已暝。 雨骤风狂。 白浪掀天。 不知所向。 荣置生死于度外。 一心诵经不辍。 忽望见山头火光透亮。 趋之。 迳得达岸。 既至即不复见。 明旦问浦中人。 昨夜山上是何火。 众愕然曰。 风雨如此。 岂有火耶。 乃知为佛力冥祐也。 荣后为会稽督护。 谢敷尝闻其说。 时与荣同船者沙门支道蕴。 亦为傅亮具述之。 与荣所说同。 (出法苑珠林)晋张崇京兆杜陵人。 年少奉法。 太元中。 苻坚既败。 长安百姓望风惊窜。 崇时归晋。 为镇戍所拘。 指为游寇。 崇与同辈五人。 手足扭械。 埋土坑中。 各相去二十步。 明日将杀之。 崇料必死。 唯洁心念观世音。 夜中械忽自破。 因得脱走。 路经一寺。 复称观世音名。 至心礼拜。 取一石祝云。 今欲过江东诉晋帝。 理此冤。 以救妻子。 心愿获遂。 此石当分为二。 崇甫拜。 石即分裂。 至京师。 发白虎樽。 具列冤状。 帝乃加宥。 已为人所略卖者。 诏皆赎为编户。 (出法苑珠林)晋南宫子敖始平人。 戍新平城。 为狒狒虏儿长乐公所破。 合城数千人皆被戮。 子敖知不可免。 但诚心念观世音。 及加害。 群刃交下。 不能伤。 时长乐公亲自临刑。 惊问之。 子敖亦不知所以。 因问。 汝有何能。 子敖聊且答曰。 能作马鞍。 遂得原释。 自后造小像。 贮以香函。 晨昏焚香顶礼焉。 (出冥祥记)晋富平令栾荀少奉佛法。 尝从征卢循。 值小失利。 战舫遭火殆尽。 贼众交逼。 正在中江。 风浪骇异。 荀惶惧。 自分必死。 诵念观世音名号。 忽见江中有一人挺然孤立。 腰与水齐。 荀心知祈念有感。 乃跃水就之。 身既浮涌。 足如履地。 已而大军遣船接应败者。 遂得济。 (出冥祥记)晋吴郡潘道秀年二十余。 从军北征。 战败。 被掠异域。 经卖数处作奴。 欲归不得。 素信佛法。 危难中恒持念观世音。 每于梦寐。 辄见菩萨在前。 后乘隙南奔。 至穷山中。 迷不知道。 空际忽现真形。 如今行像。 指示归路。 潘作礼竟。 倏失所在。 遂得还本国。 后精进弥笃。 年六十令终。 (出冥祥记)晋太原郭宣义熙四年。 为梁州刺史杨思平司马。 杨以事害范元之等下狱。 宣亦同被桎梏。 唯一心归向观世音。 昼夜敬念菩萨名号。 一夕将眠时。 忽睹菩萨现形。 光明照狱。 因叩头恳祷。 久之乃没。 未几。 宣独蒙恩赦。 乃绘所见慈容。 并立精舍。 供养终其身。 (出观音感应)秦徐义高陆人。 少信法。 为符坚尚书。 坚末。 兵革蜂起。 贼获义。 将加害。 乃埋其两足。 编发于树。 义夜中专念观世音。 有顷。 梦一人谓曰。 今事亟矣。 尚暇眠耶。 义惊觉。 见守防者并疲而寝。 乃试自奋动。 手.发忽解。 足亦得脱。 亟遁去。 行百余步。 隐丛草中。 追者驰至。 火炬星陈。 竟无见者。 天明贼散。 归投邺寺。 乃免。 (出冥祥记)秦毕览东平人。 素崇事观音。 后随慕容垂北征。 没虏。 单骑奔窜。 虏追将及。 览至诚持念菩萨名号。 卒得脱免。 因入深山。 迷惑失道。 又专心归向。 中夜见一僧。 法服持锡。 示以途径。 乃得还家。 (出冥祥记)宋文帝御膳烹鸡子。 忽闻鼎中群呼观世音菩萨。 凄怆之甚。 监宰以闻帝。 遣验之。 果然。 叹曰。 吾不知佛道神力乃能若是。 敕自今不得用鸡子。 (出感应篇传)宋释求那跋陀罗罽宾国王族也。 深入三藏。 博通大乘。 元嘉中东游。 居金陵祇园寺。 南谯王义宣等。 咸师事之。 王集义学沙门七百余。 欲讲华严经。 师以未通华言。 深怀愧叹。 因朝夕礼忏。 虔祷观音。 以求冥应。 忽夜梦神人执剑。 持一人首为易之。 豁然便觉。 自后华言无不通晓。 遂讲说至十数遍。 听者倾服。 文帝尝问师曰。 朕欲持戒不杀。 而身主国政。 不获从愿。 奈何。 师曰。 帝王所修。 与匹夫异。 匹夫身贱名微。 须苦志克己。 帝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 则士庶咸悦。 布一善政。 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劳力。 则风雨时。 寒暑调。 百谷茂。 如此持斋。 斋亦大矣。 如此不杀。 戒亦至矣。 安在减一时之膳。 全一物之命。 而后为弘济耶。 帝抚几称善。 敕有司供养。 举国宗奉焉。 (出高僧传)宋元嘉初黄龙沙门昙无竭诵观世音经。 净修苦行。 与徒属二十五人。 远朝佛国。 备经艰险。 将达天竺舍卫。 路逢山象一群。 竭诵经称名归命。 有狮子从林出。 群象奔逸。 又有野牛。 鸣吼而至。 将欲加害。 竭复归命如初。 忽见大鹫飞来。 牛亦惊走。 (出法苑珠林)宋沙门竺惠庆广陵人。 经行修明。 元嘉十二年。 荆扬大水。 惠庆将入庐山。 船至江而暴风忽起。 同旅已得依浦。 唯惠庆船飘飏江心。 风急浪涌。 势必沦覆。 惠庆正心诚诵观世音经。 洲际之人。 望见其舫。 迎飙截流。 如有数十人牵挽及岸。 全舟获济。 (出法苑珠林)宋释道冏扶风人。 为师道懿病。 同侣四人。 入河南霍山采钟乳。 探穴数里。 遇一深流。 横木而过。 冏先渡。 余皆溺死。 炬火又灭。 冏默诵普门品。 凭诚乞济。 又存念观音。 忽见光如萤火。 顷之明照一穴。 遂得路而出。 元嘉十九年。 临川王镇广陵。 请冏供养。 九月。 作十日观音斋。 至九日。 夜四更。 众僧皆睡。 冏起礼拜。 将欲坐禅。 忽见四壁有无数沙门。 悉现半身。 内一佛。 螺髻了了分明。 有伟人手握长刀。 貌极雄异。 捻香授冏。 谓曰。 汝可受香。 以覆护主人。 倏忽而隐。 后又作普贤斋。 有二僧来礼佛。 出门飞空而去。 众皆惊异。 (出法苑珠林)宋慧和沙门者京师众造寺僧。 元嘉之难。 和犹为白衣。 属刘胡部下。 胡常遣将士数十人作谍。 和亦预焉。 行至鹊渚。 值台军西上。 谍众逃散。 和窜至新林。 以褶裤易野老弊衣。 作田夫状。 提篮负担而行。 时诸游军。 捕谍甚严。 视和形色。 疑而问之。 和答稍谬。 被擒发斩。 和自散走。 便力诵观世音经。 至将斩时。 祈恳弥至。 既而军人挥刃屡跌。 三举三折。 军主惊而释之。 和于是出家。 遂成精业。 (出法苑珠林)宋长干寺释昙颖会稽人。 少出家。 严持戒行。 诵经十余万言。 宣唱明朗。 天然独绝。 常患癣疾。 积治不除。 室供观音像。 晨夕礼拜。 求愈此疾。 一日。 忽见有蛇上屋。 一鼠坠地。 涎沫遍身。 状如已死。 颖候鼠活。 即取竹刮除涎沫。 因闻蛇所吞鼠。 能疗疮疾。 遂以涎傅癣。 鼠寻活。 信宿之间。 疮疾顿尽。 方悟蛇之与鼠。 乃是诚祈所致。 后名传遐迩。 国君供养。 (出高僧传)宋益州孙道德素为奉道祭酒。 年逾五十。 未有子。 居近精舍。 景平中。 有僧谓曰。 能至心礼诵观世音经。 子可冀也。 孙从之。 一日得异梦。 妇果有孕。 产男。 (出冥祥记)宋王球字叔达。 太原人。 为涪陵太守。 元嘉元年。 以在郡失守。 系狱。 防锁坚固。 球素皈释。 居官爱民。 至狱。 见百余人并多饥饿。 每食。 皆分给之。 日自持斋。 至心念观世音。 夜梦升高座。 见沙门以经一卷与之。 题名光明接行品。 并诸菩萨名。 球受披读。 忘第一菩萨名。 第二观世音。 第三大势至。 又见一车轮。 沙门曰。 此五道门也。 既觉。 锁皆断脱。 球心知神力。 弥增专志。 因自钉治其锁。 经三日。 而被原宥。 (出法苑珠林)宋王玄谟太原人。 元嘉中。 北征失律。 萧斌欲诛之。 沈庆之谏曰。 佛狸(魏世祖小字)威震天下。 岂玄谟所能当。 且杀战将。 徒自弱耳。 乃止。 初玄谟将见杀。 梦人告曰。 能诵观世音普门品.大悲咒千遍。 可免。 既觉。 诵之不辍。 忽报停刑。 后官至开府。 (出法华感通)宋张兴新兴人。 平居信佛。 尝从沙门昙翼.僧融受八戒。 后为劫盗所诬引。 兴逃避。 执其妻系狱。 既而县禁失火。 出囚于外。 会融.翼同行过囚边。 妻号呼曰。 阇黎何以救我。 融曰。 贫道无力可救。 愿尔勤念观世音。 庶获免耳。 妻便昼夜祈念。 经十许日。 忽夜梦一沙门。 以足踢之曰。 咄咄可起。 妻即惊起。 桎梏俱解。 但时户犹闭。 防惊殊严。 不得出。 虑有觉者。 乃还带锁械而眠。 又梦沙门唤曰。 户已开矣。 妻觉而驰出。 守卒并熟寐。 无知者。 昏黑中行数里。 忽遇一人。 妻惊惧躄仆于地。 及相讯。 乃其夫也。 相扶悲喜。 亟投僧翼所藏匿。 遂得免。 此元嘉初年事。 (出观音感应)宋卞悦之济阴人。 作朝请。 年五十未有子。 妇为娶妾。 复积载不孕。 祈求继嗣。 发愿诵观音经千遍。 其数垂竟。 妾即有娠。 遂生男。 时元嘉十四年。 (出冥祥记)宋张畅常奉持观音。 南谯王之构逆也。 畅不从。 王欲杀之。 夜梦观音曰。 汝不可害畅。 遂不敢杀。 及王败。 畅系狱。 诵观世音经千遍。 锁寸寸断。 狱司易之。 复断。 吏白而释之。 (出谈薮)宋伏万寿平昌人。 元嘉十九年。 在广陵为卫府参军。 乞假还州。 四更初涉江。 长波安流。 至中而风起如箭。 时尚昏黑。 不知所向。 万寿奉法。 唯一心归命观世音。 念不绝口。 倏尔与船中人同睹北岸有光。 状如村火。 回船趋之。 未旦而至。 问彼岸人。 皆云更尽无燃火者。 方知佛力焉。 (出法苑珠林)宋车母者其子遭庐陵王青泥之难。 为虏所得。 陷贼营中。 母在家素奉佛。 因燃灯七盏于佛前。 夜专心念观世音。 愿子得脱。 如是经年。 其子乘隙南奔。 昼伏夜行。 只身迷向。 每见火光七道在前。 疑为村落。 欲趋投之。 终不可至。 如是七日夜。 不觉到家。 见其母犹伏佛前回向。 七灯煌煌。 始悟前因。 知是佛力。 母子重逢。 皈依毕命。 (出宣验记)齐彭子乔益阳人。 少出家。 还俗仍日诵观世音经。 建元元年。 任本郡主簿。 以罪被系。 太守沈文龙必欲杀之。 防械甚严。 子乔忧惧无策。 唯至诚诵经。 至百余遍。 疲而昼寝。 有湘西县吏杜道荣。 亦同系狱。 乍寐乍寤。 忽见双白鹤飞集子乔身畔。 双足已脱械外。 惊起视之。 子乔亦寤。 荣乃告以所见。 子乔知佛庇。 此难必解。 尚虑狱家疑其欲叛。 仍取械着焉。 经五日蒙释。 (出法苑珠林)队主李儒俊镇虎牢。 为魏虏所围。 危急欲降。 夜逾城而出。 见贼纵横并卧。 儒俊乃一心称观世音。 便过贼营。 有贼随来。 儒俊匿入草木丛中。 贼众奄至。 儒俊怖甚。 惟急念观音经。 忽得马驰去。 (出辨正论)吴人陆晖系狱分死。 乃令家人造观音像。 祈祷免死。 临刑连易三刀。 其刀皆折。 官问之。 答云。 恐是观音慈力。 及看法像。 项上有三刀痕。 因奏宥之。 (出宣验记)荣阳高荀年已五十。 为杀人。 锁顿地牢。 同禁人劝以努力共念观世音。 荀云。 我罪至重。 何由能免。 同禁再三劝之。 始发心。 誓舍恶行善。 专念观世音。 若得幸脱。 愿造五层浮图。 舍身作奴。 供养众僧。 旬日夕用心诚切。 钳锁自解。 监司惊异。 语荀云。 若佛怜汝。 斩应不死。 临刑之日。 举刀刃断。 上闻原免。 (出宣验记)史隽文学过人。 奉道慢佛。 常语人云。 佛是胡神。 不足事也。 每见尊像。 辄轻诮之。 后双足病挛。 不能下榻。 医.祷俱无效验。 友人赵文谓曰。 此病非慈悲大力不能救。 试发心造观音像。 祈之必应。 隽以病急。 如言铸像。 像成。 忽梦观音降其室。 果得差。 隽由此悔过信法。 (出宣验记)魏沙门道集行寿阳西山。 为贼所获。 缚之于树。 将杀之。 集念观世音。 守死不辍。 及引刀。 屡斫皆无伤损。 贼怖走。 集因得脱。 又沙门法禅。 山行逢贼。 惟念观音。 贼挽弓射之。 箭不能伤。 遂投弓于地归诚焉。 (出观音感应)魏卢景? 节闵初为国子博士。 坐累。 系晋阳狱。 至心诵法华普门品。 余力亦诵全经。 俄而枷锁自脱。 主者以闻于朝。 特见原宥。 (出法华感通)东魏孙敬德天平中。 定州募士。 奉释教。 尝造观音像。 自加礼敬。 后为劫贼所引。 不胜拷楚。 忽梦一沙门。 令诵救苦观世音千遍。 临刑诵念数满。 刀自折为两段。 肤颈不伤。 三易其刀皆然。 所司以状奏闻。 丞相高欢表请免死。 及归家。 见观音像项有刀痕者三焉。 (出[宣祥]记)北周益州招提寺释慧恭与同学僧慧远结契。 后游荆扬。 访道而归。 契润三十年。 夜话次。 远语如流。 师默无所对。 远曰。 可不诵一经乎。 师曰。 惟诵法华普门品一卷。 当为诵之。 但至心听。 乃结坛升高座。 始发声唱经题。 觉有香气。 久之闻天乐振空。 雨花零乱。 经已方歇。 远敬礼谢之。 (出法华感通)隋开皇初。 有扬州僧。 逸其名。 诵通涅槃。 自矜其业。 岐州东山沙弥。 诵观世音经。 二人俱暴死。 至冥府。 王处沙弥金座。 甚敬之。 处涅槃僧银座。 礼稍弛。 僧不平。 问沙弥住处。 既苏。 从南至岐。 访得沙弥。 询其事。 沙弥云。 每启观音经。 必衣净衣。 烧名香。 咒愿毕乃诵。 从不敢怠。 僧谢曰。 吾罪深矣。 所诵涅槃。 威仪不整。 身心未净。 此冥王礼貌崇减所由分也。 (出法苑珠林)唐文宗嗜蛤蜊。 东南沿海频年入贡。 民不胜苦。 一日。 御庖获一巨蛤。 刀劈不开。 扣之乃张。 中有观音梵相。 帝愕然。 命以金饰檀香盒贮焉。 后问惟正禅师。 师曰。 物无虚应。 乃启陛下信心。 以节用爱人耳。 经云。 应以菩萨身得度者。 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 帝曰。 见菩萨身矣。 未闻说法。 师曰。 陛下信否。 帝曰。 焉敢不信。 师曰。 如此陛下闻其说法竟。 帝大悦悟。 永戒食蛤。 因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 则洛伽所从来矣。 (出观音感应)唐沙门玄奘姓陈。 偃师县人。 幼聪慧。 有操行。 武德初。 奉旨往西域取经。 行至罽宾国。 道路险阻。 不可过。 奘计无所出。 乃锁空房而坐。 至夕开门。 见一老僧。 遍体疮痍脓血。 独坐榻上。 莫知所自来。 奘乃礼拜恳求。 僧口授多心经一卷。 令奘诵之。 遂得山川平易。 道路开辟。 虎豹藏形。 魔鬼潜迹。 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而归。 其多心经至今传之。 初。 奘将往西域。 灵岩寺有松一株。 奘立于庭。 以手摩其枝曰。 吾西去求佛教。 汝可西指。 若吾归。 即东回。 使吾弟子知之。 及去。 其枝年年西向。 约长数丈。 一年忽转东。 弟子曰。 教主归矣。 乃西迎之。 奘果还。 至今谓此松为摩顶松。 (出唐新语)唐万回师阌乡人。 俗姓张。 初。 母祈于观音像而娠回。 回生而愚。 八.九岁始能言。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年长。 父令耕田。 回直耕。 去数十里不转。 遇沟坑乃止。 口但连称平等。 其父怒击之。 回曰。 彼此总耕。 何须异相。 回兄远戍安西。 音问久绝。 父母谓其死矣。 日夕忧泣。 回痛父母。 跪而言曰。 今为兄忧泣无益。 计兄所需者衣服.糗粮。 请速备焉。 我将候之。 一日辰起。 告亲前往。 晚即返家。 曰。 兄甚平安。 有书省父母。 视之。 果兄迹也。 一家异之。 弘农抵安西。 盖万余里。 以其万里一日而回。 故号曰万回。 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 见佛龛题柱曰。 菩萨万回。 谪向阌乡布化。 奘驰驿至阌访万回。 师礼之。 施三衣.瓶钵而去。 (出高僧传)唐僧伽大师西域人。 姓何。 龙朔初。 来游此土。 于泗州临淮县信义坊。 乞地立标。 将创伽蓝。 标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 并金像一躯。 上有普照王佛字。 遂建寺焉。 景龙二年。 中宗遣使迎师入内。 尊为国师。 寻出。 居荐福寺。 常独处一室。 其顶有穴。 恒以絮塞之。 夜则去絮。 香从顶出。 芳馥非常。 至晓香还入顶。 师常濯足。 人取其水饮之。 痼疾皆愈。 一日。 帝于内殿语师曰。 京畿数月无雨。 愿慈悲解朕忧。 师乃将瓶水泛洒空中。 俄顷阴云骤起。 甘雨大降。 帝甚喜。 诏赐所修寺额。 师请以普照王为名。 帝欲避天后庙讳。 乃改普光王寺。 仍御笔书额赐焉。 景龙四年三月二日。 于长安荐福寺。 端坐而终。 帝即令于寺中造塔。 漆身供养。 俄起大风。 秽气遍满长安。 帝问故。 近臣奏曰。 僧伽大师化缘在临淮。 想欲归彼处。 故现此变。 帝默然心许。 其秽顿息。 顷刻间奇香郁烈。 即以其年五月。 送至临淮。 今塔现存。 后中宗问万回曰。 僧伽大师何人。 万回曰。 乃观音化身也。 如普门品云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是也。 师初至长安。 万回礼谒甚恭。 师拍其首曰。 小子何故久留。 可行矣。 及师还化后。 不数月。 万回亦卒。 师化迹甚多。 具载本传。 (出记闻录)唐释慧日泛海舶达天竺。 参访知识。 咨捷径法要。 至犍驮罗国。 东北大山有观音像。 师乃七日叩头断食。 毕命为期。 至七日夜。 忽见观音现紫金身。 坐宝莲花。 垂手摩顶曰。 汝欲传法。 自利利他。 惟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胜过诸行。 言已忽灭。 师回长安。 因普劝念佛焉。 (出丁莲侣菂商)唐释自觉住真州。 常发愿。 愿因观音得见阿弥陀佛。 于是铸观音像。 高四十九尺。 既成。 至心祝愿。 夜三更。 忽有金光二道。 见佛自光中而下。 观音.势至左右随之。 佛垂手摩觉顶曰。 守愿勿易。 利物为先。 宝池生处。 孰不如愿。 后十一年七月望夕。 见一人形如天王。 现身云间。 谓觉曰。 安养之期至矣。 遂于观音像前。 趺坐而化。 (出往生集)唐圣善寺僧道宪开元中。 住持江州大云寺。 法侣称之。 时刺史元某。 欲画观世音七轴。 以宪练行委之。 宪令画工斋戒运笔。 诸彩色悉以乳头香代胶。 备极庄严。 元深嘉之。 事毕。 往预宁斫木排。 造文殊堂。 排成将还。 忽然堕水。 江流湍急。 同行欲拯不及。 宪堕水之际。 便思念观世音。 见水底有异光。 所画七菩萨俱在前。 谓宪曰。 尔但念南无阿弥陀佛。 此厄即解。 顷出水上。 衣履不湿。 今大云寺七菩萨像现在。 兼画落水事。 以志其异。 (出广异记)唐释智益长沙人。 姓吴。 尝为征蛮卒。 性好渔猎。 因得一白龟。 烹而食之。 遂遍身患疮。 悉皆溃烂。 眉.须.手足指堕落无余。 号呼未即死。 行乞于安南市中。 有一僧见而哀之。 谓曰。 汝可回心念观音大悲咒。 吾当口授。 若能精进。 必获善报。 卒依言受之。 一心念诵。 自是疮痍渐复。 手指皆生。 既平愈。 遂削发为僧。 于伏波将军故宅。 建立精舍住持焉。 (出太平广记)唐岑文本字景仁。 棘阳人。 少信佛。 诵普门品。 尝乘舟往吴江。 中流舟覆。 人俱溺死。 文本亦没水中。 俄闻有人云。 能诵普门品。 水难应免。 如是者三。 遂浮水面。 须臾抵岸。 一日于家设斋。 一僧后去。 谓曰。 天下方乱。 君以善缘。 幸不及难。 终逢太平。 致富贵。 言讫不见。 及彻斋。 复于碗得舍利二粒。 后仕唐。 为中书令。 (出法华感通)唐武德中醴泉人徐善才常斋戒诵观世音经。 逾数千遍。 曾往京城延兴寺。 修营功德。 归时道逢胡贼。 将所掠汉人。 并向洪崖杀之。 善才知不免。 唯疾念观音经。 当杀时。 了不自觉。 至夜方知身在深涧树枝上。 去崖三百余尺。 以手摩顶。 觉微痛而无伤。 渐下树。 循涧南行约数十里。 天晓。 去贼已远。 得路还家。 琬法师尝说其事。 (出法苑珠林)唐贞观中河南董雄为大理丞。 坐李仙童事。 上震怒。 使侍御韦悰。 鞫问甚急。 大理李敬玄.司直王忻等数十人同系狱。 雄专念普门品。 日诵三十遍。 夜亦不息。 枷锁忽自解。 惊告守者。 其夜监察御史张守一直宿。 亲视。 甚怪之。 更锁严封而去。 雄仍诵经。 五更锁复解。 落地有声。 而封题如故。 台中内外闻者奇之。 事平。 同室囚俱获免。 (出法苑珠林)唐杜智楷济阴人。 少好释典。 不仕不娶。 被僧衣。 隐居太山。 以读诵为事。 贞观二十一年。 自山中还。 忽患疾垂死。 以袈裟覆体。 昏然如梦。 见妇女十数人。 屡来相扰。 智楷端然不动。 渐逼近前。 言欲共执智楷去掷北涧里。 有揽着袈裟者。 忽齐声念佛。 退后忏悔。 请为造阿弥陀佛。 诵观音菩萨三十余遍。 少间。 遂觉体上大汗而愈。 (出法苑珠林)唐麟德中京师永兴坊许俨取鱼为业。 后患疾。 冥然苦死。 身赤如火。 痛逾炭灸。 自云。 但见火车来烧身。 冥官责其取鱼业重。 遣现生受罪。 已经数日。 乍生乍死。 亲戚劝作功德。 遂造观音像两躯。 供养忏悔。 仍令合家茹素。 未几。 病遂差。 (出法苑珠林)唐成圭天宝初。 为长沙尉部。 送河南桥木。 始至扬州。 遭风水。 遗失甚众。 州司谓其盗卖。 拷掠难堪。 妄承破用。 州司转帖潭府。 时班景倩为潭府严察之吏也。 遣校杨觐。 至扬执圭。 觐欲婪贿。 非刑逼勒。 以锁枷附于船梁。 四面钉塞。 唯开小孔通食。 圭意若至潭府必死。 发扬州日。 便矢心念救苦观世音菩萨。 恒一日一食。 或不食。 但饮水清斋。 经十余日。 至滁口。 心口念诵恳至。 枷锁忽然自开。 乃伺夜深。 舟人尽卧。 拔除所钉。 出舱呼觐曰。 汝如我何。 觐惊起问。 何得至此。 圭曰。 我宁葬江鱼腹中。 岂甘死汝辈手耶。 即跳入水。 初至江底。 遇一浮木。 抱之得浮水面。 凭浪送入芦滩。 天明投村落中。 居民送至滁州。 官寮悉为惊叹。 代具行李途费。 劝圭入京。 于御史台申枉。 觐既失圭。 一时溃散。 因此亦出家焉。 (出集异记)唐王琦大原人。 居荥阳。 自童孺不茹荤血。 大历初。 为衢州司户。 性喜持诵观音经。 由少及长。 数患重病。 讽经无不差愈。 又诵时每有异类奇形之鬼。 来相触恼。 以琦心正。 不能干犯。 自致消灭。 (出广异记)唐衡阳一士人年高无子。 祈嗣靡所不至。 忽遇老僧。 持白衣观音经授之。 曰。 佛说此经有能授持。 随心所愿。 获福无量。 若欲求子。 即生智慧之男。 有白衣重包之异。 于是夫妇竭诚诵满一藏。 数年遂生三子。 果有白衣重包。 衡阳太守亲睹其事。 重为印施。 亦以祈嗣。 不逾年生一子。 (出白衣经纪验)唐饶州军典郑邻死至阴府。 王按籍。 知是误追。 乃放还。 语之曰。 汝还人间。 勉力为善。 汝见人杀生。 但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 彼得受生。 汝亦得福。 (出龙舒净土文引观音感应)唐欧阳璨徐州人。 素持讽观音大悲神咒。 家在州南五十里。 偶夏月入城。 薄暮方归。 是夕天色暝晦。 约行二十里。 雷雨大澍。 路之半有山林夹道。 密阴邃谷。 向多猛兽。 璨心悸不已。 既达山路。 雨势弥盛。 俄见巨物出于前。 长丈余。 色白。 首足都不可辨。 相去才十余步。 同行不离。 璨惧甚。 欲持大悲咒。 假菩萨力以御之。 然口噤不能发声。 但存心默念。 数遍后。 方能朗诵。 诵之不辍。 怪忽隐灭。 雨亦稍息。 遂得至家。 (出玉堂闲话)唐孟知俭并州人。 少时病忽亡。 见衙府如常。 时不知其死。 逢故人为吏。 谓曰。 因何得来。 具告知。 始知所至为冥途。 吏为捡籍曰。 君平生无福果。 何以得还。 知俭曰。 我一生诵多心经及观音经。 虽不记数。 约三.四万遍。 吏果捡获之。 为白冥主放还。 吏问。 欲知尔前程乎。 遂以簿示之。 上载知俭合运出身。 为曹州参军。 转邓州司仓。 即掩却不许看。 引入一黑坑。 遂活。 不知运是何事。 寻有敕募运粮。 因选授曹州参军。 转邓州司仓。 去任。 又选晋州判司。 未至而卒。 (出朝野佥载)唐李昕善持千手千眼咒。 有人患疟。 昕咒之。 其鬼见形。 谓人曰。 我本欲大困辱君。 为惧李十四郎。 不敢复来矣。 十四郎即昕也。 昕家在东郡。 客游河南。 其妹染疾。 死数日。 回生云。 初被数人引入墓间。 中一人云。 此李十四郎妹。 今从河南还。 将至家。 彼善人也。 如闻吾等取其妹。 必以神咒窘我等。 不如早送还之。 女活。 昕亦到舍。 (出广异记)唐桃林令韩光祚携家之官。 途经华山庙。 下车谒焉。 入庙而爱妾暴死。 令巫请于神。 巫言。 三郎欲取汝妾。 既请。 且免。 至县终当取之。 光祚到任。 乃召金工。 为妾铸金为观世音像。 求免此难。 五日。 妾复暴卒。 半日方苏。 云。 适华山府君备车骑来迎。 出门。 有一僧金色。 遮其前。 车骑畏。 不敢过。 因之散去。 光祚由是益信内教。 (出记闻)唐马郎妇者出陕右。 先是此地俗习骑射。 不知有三宝名。 元和十二年。 忽有美女。 挈篮鬻鱼。 人竞欲娶之。 女曰。 有一夕能诵普门品者。 则吾归之。 黎明能诵者二十余辈。 复授以金刚般若。 能诵犹十人。 乃更授法华全经。 期以三日通彻。 独马氏子能之。 乃具礼迎归。 入门。 女称疾。 求止别房。 须臾便死。 体即烂坏。 遂瘗焉。 数日。 有紫衣老僧至葬所。 命启视。 惟黄金锁子骨而已。 谓众曰。 此观音大士。 悯汝辈障重。 故垂方便示现。 以化汝耳。 言讫。 飞空而去。 (见宋潜溪像赞序)唐陈玄范妻张氏精心奉佛。 恒愿自造观音像。 终身供养。 力不能从。 专心日久。 忽有观世音金像。 光彩辉煌。 长五尺许。 现于高座。 众叹其精感所致。 (出辨正论)南唐李后主手书金字心经一卷。 赐宫人乔氏。 后入宋太宗禁中。 闻后主薨。 自内庭出经。 舍相国寺。 以资荐度。 且自书于后云。 故李后主宫人乔氏。 伏遇国主百日。 谨舍昔时赐妾所书般若心经一卷在相国寺西塔院。 伏愿弥勒尊前。 持一花而见佛。 云云。 其后江南僧持归故国。 置天禧寺塔相轮中。 寺后大火。 相轮自火中堕落。 而经不损。 (出默记)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0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