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光赞般若波罗蜜经 内容: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四了空品第七于是,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摩诃萨欲具足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具足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蠲除色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痛痒、思想、生死、识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眼、耳、鼻、舌、身、意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色、声、香、味、细滑、法,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眼更、耳更、鼻舌身意更,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色更、痛痒、思想、生死、识更因缘之习,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贪、淫、瞋恚、愚痴,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贪身见已,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狐疑犯戒,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欲、诸著色欲、无色欲,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因缘会缚结之著所受之处,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四忧、四著及四凶受、四颠倒,当学般若波罗蜜;欲除五盖、六入、七识、八邪、九恼、十恶罪福之业,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十善、四禅、四谛、五神通,欲除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正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除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四等心、四无色定、一切诸意止、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了觉意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分别虚空慧三昧者、识慧三昧、不用慧三昧、有想无想慧三昧正受灭定,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成师子娱乐三昧、师子震吼三昧,欲逮得总持门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首楞严三昧、宝海三昧、慧印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月耀三昧、月幢英三昧、入一切诸法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睹明印三昧、生诸法三昧、出于劝祠幢幡恶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金刚喻三昧、入一切诸法门三昧、定意王三昧、帝王印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势力清净三昧、超诸平等三昧、顺生诸法所归入三昧、入一切诸法言声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观十方三昧,欲得一切诸法总持门印三昧、一切诸法平等御造印三昧、住于空处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严净三昧、道场三昧、超越神通三昧正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超挎出三昧、等幢护英三昧,欲致是三昧正受及余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也。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欲令一切众生之类得具足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欲得具足功德之本,因其具足所在善本不堕恶趣,不见下贱下归声闻、辟支佛地,不以诤讼菩萨上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贤者舍利弗谓贤者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不诤上法? 须菩提谓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与沤和拘舍罗,不起无所从生沤和拘舍罗行六波罗蜜,晓了无所从生、空、无相、无愿怀来三昧门,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亦不度人,菩萨灭定,是谓菩萨摩诃萨生不淳淑。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谓菩萨生不淳淑? 须菩提谓舍利弗:所以曰不淳淑者,谓爱著法也。 又曰: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立于色空而知想识有所依倚,痛痒、思想、生死、识亦然,立之于空而知想识有所依倚,是谓菩萨摩诃萨柔顺法忍之爱著也,生不淳淑。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立色于无想,而知想识有所依倚;立色于无愿,而知想识有所依倚,是为菩萨摩诃萨柔顺法忍之爱著也。 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然,立无所有而知想识有所依倚,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而知想识有所依倚,是菩萨摩诃萨柔顺法忍之爱著也。 色无常,痛痒、思想、生死、识无常,色苦,痛痒、思想、生死、识苦,色无我,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我,而立于斯,而知想著有所依倚。 舍利弗,是谓菩萨摩诃萨柔顺法忍爱著生死不淳淑。 当断是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此色非色则为除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然,是为灭尽当为设证,是非灭尽而为造证,当修斯路,此为染尘诤戒,当习行是,不当习此,是为菩萨之所应行,是非菩萨之所应行,是为菩萨道,是为菩萨学戒不当学某,某是菩萨檀波罗蜜,某是菩萨尸波罗蜜,某是菩萨羼波罗蜜,某是菩萨惟逮波罗蜜,某是菩萨禅波罗蜜,某是菩萨般若波罗蜜,某是菩萨沤和拘舍罗,某是菩萨无沤和拘舍罗,某是菩萨入寂然,某是菩萨生不淳淑。 须菩提谓舍利弗: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此建立如是诸法,而知想识有所依倚,是谓菩萨摩诃萨柔顺法忍之爱著,生不淳淑。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谓菩萨摩诃萨寂然? 须菩提谓舍利弗:于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内空,不见外空,不见内外空,不见内外空空,而空无内外空,空不见内外空,不见空大空,空大空不见空,空大空不见究竟真空,究竟真空不见大空,究竟真空不见有为空,不见究竟真空,有为空不见无为空,无为空不见有为空,无为空不见终始长远空,终始长远空不见无为空,终始长远空不见未分别空,未分别空不见旷野长远空,未分别空不见本净空,净空不见未分别空,本净空不见自然相空,自然相空不见本净空,自然相空不见一切诸法空,一切诸法空不见自然相空,一切诸法空不见无所有空,无所有空不见一切诸法空,无所有空不见自然空,自然空不见无所有空,自然空空不见无所有空,无所有空不见自然空空。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者则菩萨至于寂然。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作是学,则当如顺,不当念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于识不当念识,不当念眼、耳、鼻、舌、身、意,不当念色、声、香、味、细滑、法,不当念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不当倚著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四等心、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念菩萨摩诃萨,不当念等无等心、入微妙心。 所以者何? 其心无心,心者本净,本净心者,自然而乐清明而净。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心清明而净? 须菩提谓舍利弗:假使心不与欲合亦不离欲,不与怒合亦不离怒,不与痴合亦不离痴,不处因缘无有结缚,无所转缀亦无不缀,于一切疑六十二见不合不离,不与声闻、辟支佛心行合亦不离合,是为,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心本清净清明而净。 贤者舍利弗谓须菩提:有此心乎? 其心无心。 须菩提谓舍利弗:云何,舍利弗,为有心耶? 岂有此心! 宁可知有心无心乎? 为可得不? 为可获不? 答曰:不也。 仁者,假使舍利弗,其心不可复知有与无也,亦不可得,亦不可获。 又有此者,由因缘而有此言:有此心,有心,无心。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须菩提,此为无心耶? 答曰:无所造,无所念,是谓一切诸法无心无念。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须菩提,其发心者,无所造,无所念乎? 假使色造无所念,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然。 假使无所造,无所念,至于声闻、辟支佛意,上至菩萨悉为无心无念乎? 答曰:唯然! 舍利弗! 如是心者,无所造,无所念,是故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无所造,无所念。 舍利弗赞贤者须菩提言:善哉! 善哉! 须菩提,审如仁者为世尊子,从法门生,常以顺法,为法所化,因法而与不为荣冀,自然因缘登于法身,仁者则为行空第一,世尊赞仁了空最上,难及! 难及!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当顺如斯。 如是菩萨摩诃萨则当观之为阿惟越致。 欲学声闻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当闻,当受,当持讽诵,常当思念;念欲学辟支佛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当闻,当受持讽诵,当常思念;欲学菩萨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当闻,当受持讽诵,常当思念。 所以者何? 此般若波罗蜜者,广普具足致于三乘者,谓菩萨、声闻、辟支佛,菩萨悉学了无所挂礙也。 假号品第八于是,贤者须菩提白佛言:唯然,世尊! 如圣所云,菩萨摩诃萨我亦不见亦不能得,行者如我不见不行。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云何说菩萨般若波罗蜜? 云何教行者乎? 我设使说一切法而可得者,为造名号菩萨之字,设如是者,则堕狐疑。 又计其名,则无所有,亦无所住。 所以者何? 从无明故而致此名。 其名如是,亦无有处,亦无有住,亦无有处,亦无有住,色谓我所而不可得,痛痒、思想、生死、识谓是我所亦不可得。 所以者何? 为假名耳。 以是之故,其所因缘及计号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所以者何? 从无明意致此名号。 其所名者,亦不住,亦不不住。 唯然,世尊! 我观于眼,永不能得所言我所,耳、鼻、舌、身、心亦复如是,而察于心亦不能得所言我所。 既观于眼、耳、鼻、舌、身、心永不能得根原本末言是我所者,当因何所而为菩萨立于名号? 又察其眼虚无慌惚,其名不住,亦不不住。 所以者何? 因从无明假号而立。 计其名者,如是所假亦不住,亦不不住。 唯然,世尊! 我求色形本末我所都不能得,六情亦然,求其名号本末所兴言是我所永不得;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求其本末言是我所永不可得;如是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察其本末所言我所都不可得。 设使察眼色本末言是我所不可得,六情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亦复如是,当复何因为立号言菩萨乎? 其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计无有名,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所以者何? 因无明故而有名字。 又察名字,亦无所住,亦无不住。 眼所习更,耳、鼻、舌、身、意所习更者,亦复如是。 从眼习缘至于心行,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缘习所更而致此痛,察其本末言我所永不可得。 六情、色、声、香、味、细滑、法、色、痛痒、思想、生死、识及十八种,察其本末,言是我所永不可得,亦无名字。 其假号者,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因其无明而兴致此,是我所者都不可得。 行、识、名色、六入、所更、痛、爱、受、有、生、老病死,察其本末,言是我所都不可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无明以灭,行、识、名色、六入、所更、痛、爱、受、有、生、老病死灭,观其本末,是我所灭都不可得。 淫、嫉、瞋怒、愚痴,察其本末,言我所都不可得,因其名字而兴立此,计其名者,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灭尽除已,察其本末,索言我所永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观其本末,言是我所永不可得,因从名字而兴致此,又察吾我省其本末,言是我所因从名号,其假号者都不可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人寿命所造、所观、所见亦复如是,察其本末,言是我所永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察其本末,言是我所永不可得,因此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假号,亦无所住,亦无不住。 空、无相、无愿,察其本末,言是我所都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假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四禅、四等心、四无色三昧正受,察其本末,言是我所者都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假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念佛、念法、念圣众、念识、念施、念博闻、念出入守意、念老病死,察其本末,是我所者都不可得,亦不可见,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假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察其本末,言我所者都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假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不见本末,无有处所,亦不可得,云何当为菩萨而立名号言菩萨乎? 有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因从无明而致名字。 又其名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计其名号致五盛阴,察其本末亦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察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十二因缘,如呼声响、影见、野马、水月、幻化,察其五阴及五盛阴亦复如是,省其本末,言是我所都不可得,因从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虚无慌惚。 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空、无相、无愿,察其本末,言是我所都不可得,从其名号而兴致此,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犹如呼声响、影、野马、芭蕉、水月、幻化,察其本末都不可得,不起不灭,犹如水影,无所染污,亦无恚恨。 眼、耳、鼻、口、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十二因缘,法界本际,法法所趣,及寂然法,善恶祸福诸法之名,有为法无为法,有所为无所有,有漏无漏,察其本末,法所从兴都不可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犹如影、响、水月、野马、芭蕉、幻化。 过去、当来、今现在法,察其本末,亦不可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去、来、今法不可睹源。 何谓无所有法? 所可谓无所有法者,无有过去、当来、今现在,求无为法,察其本末,都不可见。 唯然,世尊! 我察东方江河沙等诸佛世界,省其本末,永不可见。 又察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诸菩萨众及声闻、辟支佛众,省其本末,都无所见。 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上方、下方九方,诸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诸菩萨众及声闻、辟支佛,省其本末,都无所见。 何所是菩萨般若波罗蜜? 何因当说菩萨之号? 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 所以者何? 众生之类从无黠心假名号行,行、识、名色、六入、所更、痛、受、爱、有、生、老病死,亦复如是假而有字,其字之本,都无所住,亦不不住。 所以者何? 唯然,世尊! 以一切法悉无有本,以是之故,求其本末了不可得,当何因缘而为菩萨立名号乎? 又天中天,其无本者,无名无住,亦不不住。 所以者何? 众生无明,从无明心而致此字。 又其名字,亦无所住,亦不不住,因缘法合而有假号名曰菩萨,彼无言说,无诸阴、众种、诸入、无明、十八种、十二因缘及诸佛法,缘是假号。 唯然,世尊! 假引譬喻,影、响、野马、芭蕉、幻化但有假号,若如字空而空无名,譬如名地、水、火、风空,地、水、火、风而自不名,所以名曰。 戒、定、慧、解脱知见事、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但有名号,声闻、辟支佛亦复如是,但有假号。 所谓菩萨及菩萨字,但假号耳。 所名曰佛,诸佛之法,亦无实字但假号耳。 善恶祸福、若常无常、苦乐、若我非我、寂寞恬怕、所有无有,福若常无常苦乐,我观此谊,是之所谓悉由因缘。 假使当为菩萨摩诃萨而立名号者,于一切法则有狐疑,察其本末,亦不可得。 唯然,世尊! 有其名号无有法界,亦无所住。 所以者何? 众生之类,从无明心致此名字。 又其名号,亦无所住,亦不不住,亦无有处。 须菩提白佛言:唯然,世尊! 菩萨摩诃萨假使闻说般若波罗蜜如是比类瑞应所起,不恐不怖,不畏不难,心不怀懅,其菩萨摩诃萨即当知之,住阿惟越致果,住无所住,行无所行。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不当住于色,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住眼,不当住耳、鼻、舌、身、意,不当住色、声、香、味、细滑、法,不当住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意法识,不当住眼所习更,不当住耳、鼻、舌、身、意所习更,不当住眼因缘习痛痒、耳、鼻、舌、身、意因缘习痛痒,不当住地、水、火、风种,不当住空种,不当住诸识种,不当住无明、行、识、名色、六入、所更、痛、爱、受、有、生、老病死。 所以者何? 天中天,色则为空,痛痒、思想、生死、识亦空。 所言空者,色则为空,非名异空,彼色则空,空者假色。 菩萨摩诃萨欲求自缘想行般若波罗蜜,当住于色,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当住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十二因缘。 所以者何? 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空,十二因缘亦空。 十二因缘生死之源无有异空,无有异住。 其十二因缘老病死者,此则为空。 生老病死十二因缘自然为空,本自然空。 以是之故,天中天,不当住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十二因缘之端绪也。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于四意止。 所以者何? 观四意止亦复是空,不为有异四意止空,也不他空,其四意止自然为空。 亦不当住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所以者何? 其意、止、断、神足、根、力、觉意、所由之路、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复为空。 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自然为空,无有异空;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本性则空,无有异空。 所以者何? 计佛法者则复空,空故曰佛法。 唯天中天,以是之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五阴、六衰及十八种、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所以者何? 般若波罗蜜者亦复是空。 设般若波罗蜜空者,则非异般若波罗蜜空。 所以者何? 无异般若波罗蜜空,般若波罗蜜自空。 设般若波罗蜜自然空,唯以文字为假号耳,文字则空,乃为般若波罗蜜。 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般若波罗蜜而无所住,五阴、六衰、十八种、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不当住中。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于文字,不当住文字说,不当住一食、二食至于三食、四食、揣食、心食、识食。 所以者何? 谓文字,文字则空,无有异空,文字自然为空。 其为空者,无有文字,文字本空。 其为空者,无有名字。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神通。 所以者何? 其神通者,神通自空。 神通本空,无有异通而为空者。 神通为空,无有异空,神通自空,空故曰神通。 是以之故,唯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神通。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色想,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想。 所以者何? 其非常者非常为空,其非常者自然为空,则无非常、无异非常而为空者,无有他空,非常自空,其为空者无有非常。 以是故,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当住色空,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空,不当住色无常,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无常,不当住眼、耳、鼻、舌、身、意无常,不当住色、声、香、味、细滑、法无常,不当住十八种、十二因缘终始无常,不当住苦,不当住乐,不当住色我所、非我所,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我所、非我所,不当于中住色空、痛痒、思想、生死、识空,不当住眼、耳、鼻、舌、身、意空,不当住色、声、香、味、细滑、法空,不当住十八种、十二因缘生死之患空,不当住有为无为,不当住于本际法,不当住于色寂然,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寂然,不当住色空无慌惚,不当住痛痒、思想、生死、识虚无慌忽,六衰、十八种、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住无本。 所以者何? 其无本者,尽无所有,亦复为空,无本无异,无本为空,无有异空,无有异空为无本也,无本自然空,空是以无本。 以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住无本,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住无本,至于诸法及诸法界、诸寂然法乃至本际亦无所住。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诸总持门,亦不住一切诸三昧门。 所以者何? 所谓总持门,其总持门亦复为空;所谓三昧门,三昧门者亦复为空。 三昧门、总持门,自然为空无有异空,自然空者无有他空。 总持门、三昧门本净,本净空法自然空。 譬如,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沤和拘舍罗,谓有吾为是我所,而念如此则住于色,在于色中有所造作生死之行,住痛痒、思想、生死、识而有所造而为行者,不除造作生死之所因而反受般若波罗蜜,不肯精勤于般若波罗蜜,则为不具般若波罗蜜所生之事至于萨芸若。 譬如,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无沤和拘舍罗,其心发念吾我是非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苦乐善恶,及总持门、三昧门,不能修行总持之门,亦不能顺三昧门,不能造无想行受般若波罗蜜,亦不能精勤于般若波罗蜜,以不具足于般若波罗蜜者,不能成就萨芸若慧。 所以者何? 犹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故。 不当受色,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而彼菩萨反更受色。 色者本净,了则为空。 以此言之,若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言教本净,亦复为空。 不受诸总持门、诸三昧门,设不受三昧门、总持门,则能兴立本净为空。 亦不受般若波罗蜜,缘知本净为空之故。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者观察诸法则本净空,当住是观,不念法我所为行,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无所受,名曰无受三昧,道场具足,广普无有边、无有量,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复不受萨芸若,犹察内空外亦复空,有内外空、求空亦空,则为大空,乃为真空空。 有所有空,无所有空,究竟尽空,广远之空,有所造空,其本净空,自然相空,一切诸法空,无所有空,自然之空,因从发起自然之空。 所以者何? 輙輙于化,其所化者则为尘劳。 何谓为化? 何谓为想? 色则为化,痛痒、思想、生死、识此便为想,十八种、十二因缘、总持门、三昧门,是谓尘劳之想。 当受奉行,无所寄倚,无所养育。 声闻、辟支佛所不信乐萨芸若。 何谓信乐? 信是般若波罗蜜,笃乐无疑思惟分别,观其要谊则无想,行亦无想是故不受想,专一依倚而欢喜乐行于笃信,其本净空则便得度,不复受色,亦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 所以者何? 其相自然现在法空,所受空者亦无所得。 所以者何? 其三昧定,内不可得者所谓时慧,亦不于外亦不内外可得,时慧亦无所见,内外悉空除其因缘。 犹如外道所学所信,彼乐此已御于笃信,是故曰萨芸若以限诸法。 计一切法都不可得,所从起者作是信已,无有受法者,不复想念有所者也,亦不能获无央数法当所受者,受与不受亦复不念,所可游居以能修习于一切法无所念者,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亦无去来,度无所度,而复周游。 所由然者,用不受色,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于一切法亦无所受,亦不受诸总持门,不受诸三昧门,于一切法无所起受,亦无中间而般涅槃,悉以具足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念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 所以者何? 其四意止者,止无所止,四意断、神足、根、力、觉意、八由行亦复如是,其所断者,断无所断,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觉无所觉法,计其法者亦非法,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不受色,亦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至于总持门、诸三昧门,等无有异。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观,何所是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谓是为般若波罗蜜? 谁为此般若波罗蜜? 何以有是般若波罗蜜? 用是般若波罗蜜,为亦无所得,亦无所见,亦无所不见,是故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复次,天中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思惟,其无所有法亦不可得,亦无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谓须菩提:仁者何所法谓无所有而不可得? 答曰:般若波罗蜜法,亦无所有,亦不可得;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则无所有,亦不可得。 于内为空,于外亦空,内外亦空,彼空者得致大空,至于真空,无所有空。 因其空者,至无有空,无常亦空,惶慌亦空,所作事空,本净亦空,自然相空,一切法空,无所有空,自然亦空,所有自然亦空。 缘是之故,色无所有,亦不可得;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有,亦不可得;其内空者,则无所有,亦不可得;其所有空、无所有空、自然之空,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其四意止,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其六神通,悉无所有,亦不可得;其无有本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所谓法者,而住于法,若寂然法及察本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所谓佛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萨芸若者,悉无所有,亦不可得;一切具慧,悉无所有,亦不可得。 其内亦空,计外亦空,内外亦空,所有亦空,自然亦空。 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思惟,如是观察者,作是思惟已,则不可见心,心无所著,无所染污,不恐不惧,不畏不难,心不怀懅,则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之不离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谓舍利弗:所谓离色者,色之自然故。 所谓离痛痒、思想、生死、识者,识之自然故也。 所谓离檀波罗蜜,檀波罗蜜之自然故。 所谓离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故也。 所谓离意止、意断、神足、根、力、觉意、八由行,三十七品之自然故也。 所谓离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者,诸佛之法自然故也。 谓离诸总持门、诸三昧门及离本际者,本际自然故也。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谓色自然? 何谓痛痒、思想、生死、识自然? 何谓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自然乎? 须菩提答曰:已无所有故谓自然,色无所有故曰色自然,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所有故曰痛痒、思想、生死、识自然,无所有至于本际故曰自然。 舍利弗,以是故作此观者,则知离色色之自然,则知离痛痒、思想、生死、识之自然,五阴、六衰、十八种、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至所本净悉无所有,故曰本净自然。 所谓离色,色之本相;所谓离痛痒、思想、生死、识,痛痒、思想、生死、识之本相。 一切诸法及诸佛法离本际者,本际相故,色自然相;自然相故,谓相自然而得远离。 舍利弗谓须菩提:其有菩萨摩诃萨学此法者,皆当归趣萨芸若不? 须菩提谓舍利弗:如是,如是,贤者其学此者,归趣萨芸若。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无所起,无所灭。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故,须菩提,一切诸法不起不灭? 答曰:舍利弗,所谓色者,其色则空,以是之故,不起不灭,亦不可得;痛痒、思想、生死、识则为空,以是之故,不起不灭;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诸总持门,一切三昧,至于本际不起不灭,亦不可得。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如是者则近萨芸若;假使能近萨芸若者,其身口意则自然净,诸相清净自然具足;其身口意以能清净,具足诸相致清净者,应时菩萨即不复起淫、怒、痴心;淫、怒、痴心已清净者,则便无有憍慢、恚、贪,亦不复起六十二见;诸所邪疑、贪、恚之心已不复兴,则能除于六十二见诸所疑意,诸所生处不造常见,所生之处诸佛国土,从一佛国游一佛国,教化众生严净佛土,常怀专一不离诸佛世尊,至于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佛,成至阿惟三佛。 如是菩萨摩诃萨为行般若波罗蜜。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7:3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6018.html